期刊文献+
共找到4,784篇文章
< 1 2 2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特征与梗死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孙雪 李伟 +2 位作者 秦志平 喻红霞 崔智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造影的特征及与不同梗死部位、面积等梗死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02—2021-03诊治的135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另选取同期因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造影的特征及与不同梗死部位、面积等梗死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02—2021-03诊治的135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另选取同期因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的无症状中老年人112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超声造影参数,包括峰值强度比值(P)、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p)。将脑梗死患者按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分成不同亚组,分析不同亚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相关参数。结果脑梗死患者P和AU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P和AUC值明显升高,Tp值明显降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AUC值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Tp值与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不同梗死部位间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皮质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完全闭塞发生率最高;不同梗死面积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面积梗死组完全闭塞发生率最高。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参数水平明显异于无症状有斑块者,且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完全闭塞发生率最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颈动脉完全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超声造影 动脉狭窄 颈动脉斑块 相关性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薛孟馨 张会 +8 位作者 王彩娥 张翔宇 刘扬 杨鹿奎 王亚军 李桂芳 张雅君 薛孟周 郭平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组2021-09—2023-09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87例,按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脑梗死患...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组2021-09—2023-09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87例,按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增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男性更好发,且年龄越大,斑块检出率越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Hcy水平增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OR=2.715,P<0.001)。结论血Hcy水平增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影响因素 危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基于灰阶超声构建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影像组学模型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洪玮 吕志红 +3 位作者 杨银凤 刘炳霞 刘枝红 马奇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4年第2期97-103,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灰阶超声构建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影像组学模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由两名超声医师独立收集颈动脉斑块病例分别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内部根据患者近期是否出现对应的脑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和非症状组。... 目的:探讨基于灰阶超声构建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影像组学模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由两名超声医师独立收集颈动脉斑块病例分别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内部根据患者近期是否出现对应的脑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和非症状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情况。提取基于灰阶超声图像的颈动脉斑块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以是否存在脑缺血症状为因变量,以斑块影像组学特征为自变量,采用LASSO回归筛选自变量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内部症状组和非症状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训练集中共精选出6个斑块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为0.913[95%CI(0.862~0.964)],C-index为0.887;在验证集中的AUC为0.837[95%CI(0.758~0.917)],C-index为0.798。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良好,DCA曲线净获益值高。结论:基于灰阶超声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识别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具有可行性及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模型 超声检查 颈动脉斑块 脑缺血
下载PDF
超声造影参数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新生血管分级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陈烨 龚怡 魏梅梅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301-306,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参数在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15例ACI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EUS检查,对比不同新生血管分级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患者CEU...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参数在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15例ACI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EUS检查,对比不同新生血管分级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患者CEUS参数[达峰时间(Tp)、平均渡越时间(MTT)、时间-强度曲线下面积(AUCt)、峰值强度比值(PI)],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EUS参数与ACI新生血管分级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EUS参数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EUS检出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0级11例,1级33例,2级71例,占比分别为9.57%、28.70%、61.74%;三组Tp、MTT值比较均为0级>1级>2级(P<0.05),三组AUCt、PI值比较均为0级<1级<2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Tp、MTT与新生血管分级呈负相关(P<0.05),AUCt、PI与新生血管分级呈正相关(P<0.05)。CEUS检出软斑块(不稳定)85例,占比为73.91%,稳定斑块30例,其中硬斑块14例,占比为12.17%,混合斑块16例,占比为13.91%;三组Tp、MTT值比较均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P<0.05),三组AUCt、PI值比较均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P<0.05);作ROC曲线分析从115例患者中预测软斑块的效能显示,Tp、MTT、AUCt、PI及联合检测(并联诊断)对ACI软斑块均有预测效能(P<0.05),其AUC分别为0.778、0.724、0.830、0.817、0.833,单独检测中AUCt效能最高,但仍低于联合检测效能。结论: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与Tp、MTT呈负相关,AUCt、PI呈正相关,可通过检测Tp、MTT、AUCt、PI指导患者新生血管分级,且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Tp、MTT均较稳定性好患者低,AUCt、PI均较稳定性好患者高,CEUS参数用于评估ACI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较高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超声造影 新生血管 颈动脉斑块 稳定性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水平的关系
5
作者 姚晓阳 卢凌鹏 +3 位作者 沈海涛 张传富 刘路遥 蒋秀娣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10-214,255,共6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00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年龄、性别进行配对,收集同期于上海市第七人民...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00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年龄、性别进行配对,收集同期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体检且无ACS病史的100例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血清抗Car P抗体水平分为阴性组(n=108)和阳性组(n=92),阳性组分为低水平组(n=53,<抗Car P抗体水平中位检测值)和高水平组(n=39,≥抗Car P抗体水平中位检测值)。根据颈动脉斑块检查结果将ACS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23)、稳定斑块组(n=34)和不稳定斑块组(n=43)。比较ACS患者与体检者的临床特征,不同颈动脉斑块类型ACS患者的抗Car P抗体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肌钙蛋白水平,以及不同抗Car P抗体水平研究对象ACS的检出率和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结果ACS患者的吸烟比例、饮酒比例、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高脂血症比例、体重指数、收缩压、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抗Car P抗体阳性率、抗Car P抗体水平、不稳定颈动脉斑块比例均高于体检者(P<0.05)。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抗Car P抗体水平、抗Car P抗体阳性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肌钙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抗Car P抗体水平、抗Car P抗体阳性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肌钙蛋白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P<0.05)。高水平组ACS的检出率和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比例最高,阴性组、低水平组、高水平组ACS的检出率和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抗Car P抗体与ACS患者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与ACS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颈动脉斑块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
下载PDF
CD147、ESM-1、sd LDL-C与ACI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的关联性
6
作者 张建磊 高洋 +3 位作者 赵芳芳 韩赛 杜悦 常娜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39-43,66,共6页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260例(ACI组)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是否狭窄分为未狭窄组(60例)和狭窄组(200例),同时根据颈动脉斑块性质分为无斑块组(60例)、斑块稳定组(142例)和斑块不稳定组(58例);同时招募24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CD147、ESM-1、sdLDL-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ACI组血清CD147、ESM-1、sd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狭窄组血清CD147、ESM-1、sdLDL-C水平高于未狭窄组(P<0.05)。与未狭窄组比较,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CD147、ESM-1、sdLDL-C水平逐渐升高(P<0.05)。与无斑块组比较,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D147、ESM-1、sdLDL-C水平更高,且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ESM-1、sdLDL-C、CD147与CIMT、颈动脉Crouse积分、TG、血钙、ALP、PTH呈正相关(P<0.05)。ESM-1、sdLDL-C、CD147均为ACI发生颈动脉粥样狭窄的相关因素(OR=4.20、5.03、6.32,P<0.05)。ESM-1、sdLDL-C、CD147均为ACI斑块不稳定发生的相关因素(OR=4.52、3.65、5.64,P<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CD147、ESM-1、sdLDL-C水平明显升高,且CD147、ESM-1、sdLDL-C均是ACI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动脉狭窄
下载PDF
CT能谱成像分析颈动脉斑块成分与CT脑灌注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张微 王辰雁 +4 位作者 刘鹏 孟玉莲 王羽 张毅 张超越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2期59-63,共5页
目的:通过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定量分析颈内动脉斑块成分,并经CT灌注(CTP)测量颈动脉供血区血流灌注情况,探讨斑块成分、管腔狭窄程度与脑血流灌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西苑医院收治的68例经超声和CTA筛查确诊的... 目的:通过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定量分析颈内动脉斑块成分,并经CT灌注(CTP)测量颈动脉供血区血流灌注情况,探讨斑块成分、管腔狭窄程度与脑血流灌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西苑医院收治的68例经超声和CTA筛查确诊的单侧颈内动脉斑块及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A和CTP检查。使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NASCET)法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利用GE AW4.7后处理工作站对斑块成分进行能谱及脑灌注分析,得到斑块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同时测量病变侧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对比剂达峰时间(TTP)及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在68例患者中共测量68处符合条件的斑块,其中易损斑块(包块脂质斑块及混合斑块)44处、稳定斑块(纤维斑块)24处。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的能谱曲线平均斜率分别为(0.45±0.45)和(1.15±0.39),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3,P<0.05);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为(7.21±1.06)和(8.01±0.63),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48,P<0.05)。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病变侧大脑前动脉平均TTP为(12.20±1.61)s和(13.59±2.79)s,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07,P<0.05);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病变侧大脑前动脉平均MTT为(5.07±1.66)s和(6.09±2.19)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5)。病变侧血管狭窄程度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TTP、MTT呈正相关(r=0.537、0.465,P<0.05),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CBF呈负相关(r=-0.281、-0.569,P<0.05)。颈动脉斑块的能谱曲线斜率与病变侧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TTP呈正相关(r=0.242、0.246,P<0.05)。结论:CT能谱成像能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可影响脑组织血流灌注,易损斑块更易引起TTP及MTT延迟,其中TTP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斑块成分 能谱成像 灌注参数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智芳 邓菲菲 刘顺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治疗的43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比较...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治疗的43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43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颈动脉斑块组330例,无颈动脉斑块组102例,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6.39%。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白细胞计数、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白细胞计数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白细胞计数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白细胞计数越多,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颈动脉斑块 白细胞计数 年龄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严重程度与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相关性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马召 任永凤 +1 位作者 王洲 李健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严重程度与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cIMT)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1至11月行肝脏、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诊断为NAFLD的患者154例,评估患者NAFLD严重程度、颈动脉斑块及血管狭窄程...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严重程度与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cIMT)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1至11月行肝脏、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诊断为NAFLD的患者154例,评估患者NAFLD严重程度、颈动脉斑块及血管狭窄程度测量患者cIMT值,计算肝纤维化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AFLD轻度组患者cIMT值、血管狭窄发生率低于中-重度组患者(W=6905.500,P<0.001);有颈动脉斑块组患者cIMT值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患者(W=3361.500,P<0.001);BMI是NAFLD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和NAFLD严重程度是cIMT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肝纤维化评分是颈动脉斑块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患者cIMT的增加、颈动脉狭窄与NAFLD严重程度有关,其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cIMT呈正相关。另外,其肝纤维化评分增加,对颈动脉斑块出现也有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颈动脉斑块 内-中膜厚度
下载PDF
超微血流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王晓妤 王磊 +4 位作者 顾利刚 朱新娟 杨婷 陈红 盛桂梅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2619-2625,共7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与超声造影(CEUS)及其联合应用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斑块易损性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4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神经科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患者共计24人,术前行SM...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与超声造影(CEUS)及其联合应用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斑块易损性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4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神经科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患者共计24人,术前行SMI及CEUS检查评分,以术后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通过统计分析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超声分级,评价SMI联合CEUS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易损性的诊断效能。结果:共获取较完整颈动脉斑块22枚,组织学结果为易损斑块17枚,稳定斑块4枚。CEUS与SMI诊断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4.1%、60%、86.3%和82.4%、80%、81.8%。CEUS联合SMI诊断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4.1%、80%、90.9%。CEUS、SMI及CEUS联合SMI诊断易损斑块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1,0.812和0.871。CEUS联合SMI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诊断效能均高于单独使用CEUS或S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CEUS联合SMI诊断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可明显提高诊断效能,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斑块易损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超微血流成像 颈动脉斑块 新生血管
下载PDF
基于两阶段分析的多尺度颈动脉斑块检测方法
11
作者 肖慧 方威扬 +3 位作者 林铭俊 周振忠 费洪文 陈超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7-396,共10页
目的实现从超声图像中准确检测出多种尺度大小的颈动脉斑块。方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两阶段颈动脉斑块检测方法—SM-YOLO。依次运用中值滤波、直方图均衡化、Gamma变换等算法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提高图像质量。模型的第... 目的实现从超声图像中准确检测出多种尺度大小的颈动脉斑块。方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两阶段颈动脉斑块检测方法—SM-YOLO。依次运用中值滤波、直方图均衡化、Gamma变换等算法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提高图像质量。模型的第1阶段基于YOLOX_l目标检测网络构建候选斑块集,添加多尺度图像训练和多尺度图像预测策略,以适应不同形状大小的颈动脉斑块。在第2阶段中,提取并融合方向梯度直方图特征(HOG)和局部二值模式特征(LBP),结合支持向量机分类器(SVM)对候选斑块集进行筛选得到最终的检测结果。将本文构建的模型与多个领先的目标检测模型(YOLOX_l、SSD、EfficientDet、YOLOV5_l、Faster R-CNN)进行定量和可视化结果对比。结果SM-YOLO在测试集上的召回率为89.44%,精确率为90.96%,F1-Score为90.19%,AP为92.70%,各项性能指标和可视化效果均优于其他几种模型。同时其检测时间比Faster R-CNN模型少3倍,基本满足实时检测的要求。结论本文的颈动脉斑块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对于在超声图像中准确识别颈动脉斑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YOLOX 特征融合 SVM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基于超微血管成像血流分级指标联合血清学指标的颈动脉斑块脱落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分析
12
作者 刘烨鼎 陈方红 +1 位作者 陈伟楚 程烨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32-338,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超微血管成像(SMI)获得的血流分级指标联合血清学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评估颈动脉斑块脱落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并确诊为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22例,采用SMI观察颈动脉斑块... [目的]探讨基于超微血管成像(SMI)获得的血流分级指标联合血清学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评估颈动脉斑块脱落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并确诊为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22例,采用SMI观察颈动脉斑块内血流分级及斑块特征,并记录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2年随访,以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为终点事件分为斑块脱落组和未脱落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脱落的相关因素。根据SMI超声特征和血清学指标采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并评估模型的效能。[结果]2年随访期间,除去10例失访患者最终剩余112例患者中共出现21例TIA和14例AIS,分组后对比分析显示,斑块脱落组SMI血流分级、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未脱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MI血流3级(OR=38.095)、LDLC(OR=19.730)、NLR(OR=34.525)、MMP-9(OR=1.225)是颈动脉斑块脱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带入ROC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在早期预测斑块脱落的AUC为0.917,灵敏度为82.86%,特异度为90.91%。[结论]通过SMI获得颈动脉斑块内的血流分级联合血清学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早期预警斑块脱落,指导临床早干预以降低TIA和AIS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血管成像 颈动脉斑块 斑块脱落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风险的阈值研究
13
作者 卢然 吴春艳 +4 位作者 许海娜 安苗苗 吴宝勤 赖俊 冉利梅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0-1325,共6页
背景颈动脉斑块是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早期预测信号,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联系已被公认,但目前对绝经后中老年女性Hcy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尚无明确的定论。目的分析绝经后中老年女性Hcy在参考范围对颈动脉斑块发... 背景颈动脉斑块是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早期预测信号,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联系已被公认,但目前对绝经后中老年女性Hcy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尚无明确的定论。目的分析绝经后中老年女性Hcy在参考范围对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风险影响,确定其风险阈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正常Hcy绝经后中老年女性1465例(Hcy<15μmol/L)。收集研究对象一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和颈动脉超声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cy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利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确定正常Hcy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风险的Hcy截断值。结果1465例研究对象中有颈动脉斑块644例(43.96%)。斑块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cy均高于非斑块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斑块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0,95%CI=1.070~1.130)、收缩压(OR=1.021,95%CI=1.012~1.03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232,95%CI=1.077~1.41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568,95%CI=0.387~0.835)和Hcy(OR=1.142,95%CI=1.080~1.207)是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cy≥11.87μmol/L是预测正常Hcy绝经后中老年女性患颈动脉斑块的最佳截断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605,特异度为75.8%,灵敏度为40.4%。结论Hcy是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且Hcy≥11.87μmol/L是预测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在Hcy正常水平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最佳截断值。这一阈值可为临床评估绝经后中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风险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动脉狭窄 绝经后女性 同型半胱氨酸 阈值
下载PDF
普罗布考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斑块的meta分析
14
作者 陈思嘉 潘培炎 +2 位作者 陈思琪 彭菲 米东华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9-309,共11页
目的探究普罗布考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方法以“普罗布考”“他汀”“颈动脉”为中文关键词,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以“carotid artery”“probucol”“statins”为英文关键词,检索英文数据库Pub... 目的探究普罗布考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方法以“普罗布考”“他汀”“颈动脉”为中文关键词,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以“carotid artery”“probucol”“statins”为英文关键词,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筛选普罗布考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斑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3年12月17日。以单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为对照组,他汀类药物联合普罗布考治疗为联合治疗组。参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主要结局指标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次要结局指标包括TC水平、hs-CRP水平、卒中事件发生等。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3251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在降低I MT方面,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0.93,95%CI-1.66~-0.20,P<0.001];在降低TC水平方面,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SMD-1.08,95%CI-1.60~-0.55,P<0.001);在降低hs-CRP水平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1.22,95%CI-2.48~0.04,P=0.060);在减少卒中事件发生方面,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RR 0.34,95%CI 0.17~0.65,P=0.001)。结论普罗布考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斑块疗效更优,可降低患者的TC水平,并减少卒中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布考 他汀 颈动脉斑块 动脉内-中膜厚度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基于流体力学的表面应力预测颈动脉斑块破裂的回归分析
15
作者 马科杰 杜睿 +3 位作者 徐宇浩 罗一烽 曹志宏 李月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408,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表面应力与斑块破裂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7例,所有患者在接受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后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破裂...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表面应力与斑块破裂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7例,所有患者在接受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后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破裂组16例和未破裂组51例。以CTA图像构建血管三维模型并获得斑块形态学参数,应用计算流体力学量化斑块各部位的表面应力。比较2组患者各应力参数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用ROC曲线分析斑块表面应力参数对斑块破裂的预测效能,用线性回归分析斑块表面应力参数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未破裂组比较,破裂组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斑块总体积、顶部表面应力和近端底部-顶部表面应力差(ΔPBTSS)显著升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OR=1.855,95%CI:1.542~8.349,P=0.043)和ΔPBTSS(OR=1.041,95%CI:1.016~1.067,P=0.002)是斑块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LDL-C和ΔPBTSS二者联合预测斑块破裂的曲线下面积为0.906(95%CI:0.819~0.992,P=0.000)。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垂直径(β=22.320,95%CI:10.607~34.033,P=0.000)、近端坡度(β=3.002,95%CI:1.188~4.815,P=0.002)与ΔPBTSS密切相关,且垂直径与近端坡度存在显著交互作用(β=4.117,95%CI:3.169~5.065,P=0.000)。结论斑块表面应力与斑块破裂密切相关,有助于预测颈动脉斑块破裂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 物理 流体动力学 脑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斑块破裂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顾梦平 伊桐凝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5期126-128,135,共4页
近年来,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治疗方法不断创新,取得一定成果,其中中医药的特色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单味中药、中药复方、穴位贴敷、针灸等均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 近年来,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治疗方法不断创新,取得一定成果,其中中医药的特色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单味中药、中药复方、穴位贴敷、针灸等均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2型糖尿病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17
作者 雷晋铭 周志雄 朱雅婷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37-242,共6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湘南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接受诊治的15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将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n=67)和斑块不稳定组(n=9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湘南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接受诊治的15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将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n=67)和斑块不稳定组(n=92)。另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n=108)和中重度狭窄组(n=51)。比较斑块稳定组与斑块不稳定组、轻度狭窄组与中重度狭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及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斑块稳定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均低于斑块不稳定组患者,载脂蛋白E(ApoE)水平高于斑块不稳定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狭窄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LDL-C水平、HbA1c水平及DFR均低于中重度狭窄组患者,ApoE水平高于中重度狭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LDL-C水平、HbA1c水平、ApoE水平及DFR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和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LDL-C水平、HbA1c水平、ApoE水平及DFR均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和颈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 动脉狭窄 载脂蛋白E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糖脂代谢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研究
18
作者 许婷 巩增锋 《甘肃科技》 2024年第3期97-100,共4页
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糖脂代谢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选用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综合内科住院治疗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比... 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糖脂代谢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选用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综合内科住院治疗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比较2组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差异;研究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统计分析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比例;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在颈动脉斑块组,HbA1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无颈动脉斑块组高,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HbA1c≥7%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HbA1c<7%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HbAl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起构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OR=1.086、2.500、1.713、1.383、7.788,P<0.05)。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可能与血糖、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关,其危险因素可能为糖尿病病程、BMI、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颈动脉斑块 糖脂代谢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基于CTA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分布位置之间的相关性
19
作者 赵艺楠 顾艳 +1 位作者 刘颖 郭中萍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 利用CTA分析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特征与斑块易损性的关系,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及形成机制提供更多信息。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伴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共89例。从... 目的 利用CTA分析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特征与斑块易损性的关系,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及形成机制提供更多信息。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伴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共89例。从CTA轴位测量颈动脉分叉处斑块的特征参数(斑块厚度、长度、最大横截面积、斑块负荷和重塑指数)和斑块分布位置,根据斑块是否具有高危特征(包括斑块内出血、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斑块溃疡等),将斑块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分析两组斑块的特征与分布位置的差异。结果 根据斑块高危特征,144条颈动脉中高危组79条,低危组65条。两组间的斑块厚度、长度、最大横截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斑块横断面分布位置中,高危组较低危组相比更多见于颈动脉分叉处管壁背侧(P=0.002),且分布在背侧的斑块,其斑块厚度、长度、最大横截面积及斑块负荷较低危组更大(P<0.05);低危组更倾向于分布在颈动脉分叉处外侧壁(P<0.01),且其斑块的最大横截面积及斑块负荷较高危组小(P<0.05),而两组颈动脉斑块的重构方式及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的背侧,且颈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厚度、横断面积及斑块负荷越大,斑块越倾向于不稳定,而低危斑块倾向于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外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斑块易损性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分布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体重正常2型糖尿病CVAI与颈动脉斑块关系
20
作者 秦瑜 叶菁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04-0108,共5页
探讨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Chinese visceral adiposity index,CVAI)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2018年6月至2022年9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总共555例为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及非颈动脉斑块... 探讨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Chinese visceral adiposity index,CVAI)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2018年6月至2022年9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总共555例为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及非颈动脉斑块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身体测量数据及临床资料。计算CVAI、腰臀比、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比较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明确颈动脉斑块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体重正常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与CVAI的关系。结果 在颈动脉斑块组中高血压的患病人数、CVAI、年龄和收缩压均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而体重低于无颈动脉斑块组。CVAI三分类后,各组颈动脉斑块人数随着CVAI的增加而增加,患病率为35.68%,45.41%,51.89%。Spearman相关性分析CVAI与与颈动脉斑块、高血压、脂肪肝、年龄、收缩压、体重、BMI、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尿酸、TG、HOMA-IR正相关(rs=0.15,rs=0.234,rs=0.139,rs=0.404,rs=0.237,rs=0.355,rs=0.533,rs=0.274,rs=0.788,rs=0.433,rs=0.574,rs=0.209,rs=0.451,rs=0.240,P<0.05)。与HDL-c负相关(rs=-0.395,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VAI、收缩压、高血压是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CVAI曲线下面积0.587高于BMI、颈围、腰围、腰臀比。结论 CVAI与其他指标相比对体重正常的T2DM患者患颈动脉斑块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 胰岛素抵抗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