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颈部不同经穴对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庄垂加 苏稼夫 +3 位作者 周文强 黄聪阳 阮传亮 武志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43-244,共2页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穴位刺激 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血速度
下载PDF
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江淑红 祝明浩 +1 位作者 韩杰 戚继峰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第3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各42例,治疗组患者使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 目的:探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各42例,治疗组患者使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眩晕症状评分,同时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为(24.10±4.12)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1.75±4.01)分及对照组的(14.54±5.64)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高流速及低流速患者治疗后VA及BA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眩晕 针刀闭合性松解术 手法治疗 椎-基底动脉血速度
下载PDF
监测脐动脉血流速度波形预测脐带绕颈
3
作者 李凤秋 张凌 李永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2期157-157,共1页
脐动脉血流分析仪是目前能测定胎儿、胎盘血流动力的仪器之一,能较好预测胎儿宫内状况.我们根据脐动脉血流速度波形出现位置预测脐带绕颈,取得了较高的临床符合率,大大减少了因脐带绕颈造成的新生儿窒息.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监测 动脉血速度波形 预测 脐带绕
下载PDF
B超与多普勒脐动脉血流速度测定诊断脐带绕颈的临床评价
4
作者 梁晓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9期754-755,共2页
目的 探讨B超与多普勒脐动脉血流速度诊断脐带绕颈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B超与多普勒脐动脉血流速度测定对 3 2 4例妊娠晚期孕妇进行监测。结果 二种检查方法结果差异有显著性 ( χ2 =4.97,P <0 .0 5 ) ;B超与S D比值≥ 3诊断脐... 目的 探讨B超与多普勒脐动脉血流速度诊断脐带绕颈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B超与多普勒脐动脉血流速度测定对 3 2 4例妊娠晚期孕妇进行监测。结果 二种检查方法结果差异有显著性 ( χ2 =4.97,P <0 .0 5 ) ;B超与S D比值≥ 3诊断脐带绕颈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1 8%vs 99 2 % ,86 6%vs 95 5 % ,73 4%vs97 0 % ,96 3 %vs 98 8%。结论 多普勒脐动脉血流速度测定诊断脐带绕颈较单纯B超更准确 ,为临床诊断胎儿脐带绕颈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速度 脐带绕 B超 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TIA患者TCD颈动脉血流速度的检测 被引量:3
5
作者 陶峰 何小峡 胡文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7年第4期253-253,共1页
TIA患者TCD颈动脉血流速度的检测陶峰何小峡胡文云本文比较分析了颈动脉系统TIA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颈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差异,并就其临床意义作了初步探讨。对象和方法一、对象:(1)TIA组:58例,男32例,女26例... TIA患者TCD颈动脉血流速度的检测陶峰何小峡胡文云本文比较分析了颈动脉系统TIA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颈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差异,并就其临床意义作了初步探讨。对象和方法一、对象:(1)TIA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34~77岁,平均58±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 经颅多普勒 检测 动脉血速度
下载PDF
颈部动脉血流速度与脑白质变性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
6
作者 袁师其 黄维华 +3 位作者 杨灿洪 张嘉发 李欢 吕田明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5期676-679,共4页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血流速度与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头颅MRI证实脑白质病变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中重度脑白质变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回顾性收集262例脑...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血流速度与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头颅MRI证实脑白质病变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中重度脑白质变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回顾性收集262例脑白质病变患者,根据Fezakas量表评分分成轻度组(n=115)和中重度组(n=147)。(2)单因素分析示,轻度组与中重度组之间年龄、既往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及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左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及右侧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颈部动脉血流速度作连续性变量资料时,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高龄(OR=1.066,95%CI 1.029~1.104,P<0.001)、糖尿病(OR=2.469,95%CI 1.041~4.995,P=0.039)、吸烟饮酒史(OR=2.618,95%CI 1.036~6.611,P=0.042)是中重度脑白质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左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加快(OR=0.979,95%CI 0.963~0.994,P=0.007)是中重度脑白质病变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在脑白质病变患者中,高龄、糖尿病、吸烟饮酒史是中重度脑白质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左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加快是中重度脑白质病变的独立保护因素,这对发生中重度脑白质病变的风险性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及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速度 脑白质病变 危险因素 保护因素
下载PDF
颈动脉血流速度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胡钱国 朱凌波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2年第12期1813-1815,共3页
目的 分析颈动脉血流速度与冠状动脉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行冠脉造影的患者129例,根据冠状动脉动脉硬化程度进行分为CHD组(冠脉造影狭窄≥50%)87例和非CHD组(冠脉造影狭窄<50%或无冠脉狭... 目的 分析颈动脉血流速度与冠状动脉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行冠脉造影的患者129例,根据冠状动脉动脉硬化程度进行分为CHD组(冠脉造影狭窄≥50%)87例和非CHD组(冠脉造影狭窄<50%或无冠脉狭窄)42例,比较两组的冠脉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颈动脉斑块半定量积分及颈动脉血流速度[颈动脉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情况,分析颈动脉血流速度与冠状动脉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颈动脉血流速度预测冠心病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价值。结果 CHD组患者Gensini积分、颈动脉斑块半定量积分均大于非CHD组,而EDV及PSV均小于非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患者的Gensini积分、颈动脉斑块半定量积分与EDV、PSV呈负相关(r<0,P<0.05);ROC曲线显示,EDV、PSV及联合预测动脉硬化程度的AUC0.878(95%CI:0.736~0.982)。结论 CHD患者颈动脉血流速度与冠状动脉动脉硬化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动脉硬化程度随着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的减缓而加重,临床可加强对颈动脉血流速度的监测,以预测CHD患者的动脉硬化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动脉硬化程度 动脉血速度 相关性
下载PDF
颈动脉血流速度与亚临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丹阳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曾凌凯 李一博 +3 位作者 梁君雅 陈超 何安霞 刘鸣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5期716-722,共7页
目的 颈动脉血流速度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动脉血流速度与亚临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1年在江苏省丹阳市车站社区招募的受试者。使用GE Vivid E90超声仪分析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目的 颈动脉血流速度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动脉血流速度与亚临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1年在江苏省丹阳市车站社区招募的受试者。使用GE Vivid E90超声仪分析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颈动脉(颈总、颈内、颈外动脉)斑块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 EDV)。二维斑点追踪、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和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估亚临床收缩功能[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 GLS)]和舒张功能(E峰、E/A比值、e’和E/e’比值)。结果 研究纳入561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8.2±11.7)岁,其中女性339例(60.4%),高血压214例(38.1%)。与左侧相比,右侧颈总动脉PSV、EDV更低。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1)结构方面:双侧颈总动脉PSV、EDV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和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呈负相关(r为-0.362~-0.145;P≤0.001)。(2)收缩功能:仅右侧PSV与LVEF正相关(r=0.091;P=0.036),EDV与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正相关(r=0.119;P=0.005)。(3)舒张功能:双侧PSV、EDV均与E峰、E/A比值、e’正相关(r为0.171~0.476;P<0.001),与E/e’比值负相关(r为-0.264~-0.166;P<0.001))。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仅PSV与E峰以及e’的相关性仍然具有统计学差异(r为0.108~0.160;P≤0.011),其余上述单因素观察到的显著相关均不显著或减弱。最后,进一步校正cIMT和颈动脉斑块后结果相似。结论 在丹阳社区自然人群中,颈动脉PSV降低与左心室亚临床舒张功能减退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速度 亚临床左心室功能 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 e’ E峰
下载PDF
不同剂型桂枝葛根汤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任桂香 《内蒙古中医药》 2019年第7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型桂枝葛根汤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从2017年5月~2018年9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中选取92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6例。A组采用桂枝葛根汤饮片治疗,B组采用桂枝葛根汤配方颗粒治... 目的:探讨不同剂型桂枝葛根汤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从2017年5月~2018年9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中选取92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6例。A组采用桂枝葛根汤饮片治疗,B组采用桂枝葛根汤配方颗粒治疗,对两组疗效及动脉血流速度进行观察。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与B组的93.48%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基底动脉与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流速(Vs)均明显较治疗前高,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型桂枝葛根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相当,但饮片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作用优于配方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葛根汤 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血速度
下载PDF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进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第5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龙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摸球法分成A组和B组,各50例。A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 目的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龙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摸球法分成A组和B组,各50例。A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B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椎动脉血流速度、血脂水平、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右椎动脉(RVA)、左椎动脉(LC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A组RVA、LCA、BA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A组TG、TC、LDL-C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头痛、颈肩痛、眩晕)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A组症状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A组SF-36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脂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性眩晕 临床疗效 动脉血速度
下载PDF
脐动脉血流速度测定在脐带绕颈胎儿分娩方式选择中的应用
11
作者 姜玉霞 赵良倩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0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胎儿 脐带绕 动脉血速度 分娩方式
下载PDF
超声多普勒测定颈动脉血流速度与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徐慧群 卢辉 张新满 《现代实用医学》 2020年第2期265-267,共3页
青光眼已经成为高居世界首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疾病,是导致人类视力永久丧失的头号杀手[1]。该病病变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明确,作为一种慢性进行性引发视神经病变的疾病,临床普遍认为眼内压增高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 青光眼已经成为高居世界首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疾病,是导致人类视力永久丧失的头号杀手[1]。该病病变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明确,作为一种慢性进行性引发视神经病变的疾病,临床普遍认为眼内压增高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眼压未增高,却表现出青光眼性视神经退行性变化的患者被发现,关于青光眼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眼内高压方面[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多普勒测定 动脉血速度 动力学参数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下载PDF
风池穴联合背俞穴针刺对颈性眩晕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及眩晕症状的影响
13
作者 李先东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15期5-7,11,共4页
目的探讨风池穴联合背俞穴针刺在颈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风池穴... 目的探讨风池穴联合背俞穴针刺在颈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风池穴联合背俞穴针刺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38.41±3.35)cm/s、(40.65±3.87)cm/s、(48.41±4.15)cm/s,均快于对照组的(34.18±3.24)cm/s、(35.69±3.65)cm/s、(43.69±4.05)cm/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为(24.15±2.89)分,高于对照组的(19.74±2.23)分,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为(12.42±1.37)分,低于对照组的(15.28±1.4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池穴联合背俞穴针刺可提高颈性眩晕治疗效果,恢复脑动脉血流速度,减轻眩晕症状,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眩晕 针刺治疗 动脉血速度 眩晕症状
原文传递
用MRI选择性饱和恢复自旋回波序列测量动脉血流速度
14
作者 林意群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1991年第Z1期68-68,共1页
本文根据在选择性饱和恢复自旋回波序例作用下,在流速较大(V】d/TR)时,流动物质的磁共振信号强度只与成像层内被冲走的受激原子核有关的原理和基本公式,导出一条计算流速的公式,只需要TE不同的两次成像的流动物质的信号强度比,就可以计... 本文根据在选择性饱和恢复自旋回波序例作用下,在流速较大(V】d/TR)时,流动物质的磁共振信号强度只与成像层内被冲走的受激原子核有关的原理和基本公式,导出一条计算流速的公式,只需要TE不同的两次成像的流动物质的信号强度比,就可以计算出它的流速,我们用一个稳定流动体模做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旋回波序列 MRI 动脉血速度 磁共振信号 受激原子 信号强度比 体模 磁共振成像 速计 动脉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儿童直立性调节障碍的颈动脉血流变化
15
作者 钱鹭葵 龚贤俊 《现代医院》 2005年第9期73-74,共2页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探讨儿童直立性调节障碍的双侧颈总动脉(CCA)、双侧椎动脉(VA)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并讨论其对本病诊断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按照常规探查40例直立性调节障碍患儿双颈总动脉、双椎动脉的收缩期峰...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探讨儿童直立性调节障碍的双侧颈总动脉(CCA)、双侧椎动脉(VA)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并讨论其对本病诊断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按照常规探查40例直立性调节障碍患儿双颈总动脉、双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并与30例健康儿童对照。对患儿治疗前后各参数进行对比。结果40例患儿双侧颈总动脉,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升高,有31例患儿有1或2对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不对称,患儿组治疗前后比较颈动脉血流速度有相应降低,且平均血流速度不对称情况消失。结论本组患儿颈部动脉血流速度增高及流速不对称反映出脑血流状态不稳定性,是一种亚临床状态,CDFI可作为该病的一种新的诊断手段,减少误诊,同时也可对治疗效果作出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血显像 儿童 直立性调节障碍 动脉 变化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 动脉血速度 健康儿童 双侧椎动脉血速度 平均血速度
下载PDF
足月儿和早产儿的颈总动脉血流:重复性及其与心排量的关系
16
作者 Sinha A.K. Cane C. +1 位作者 Kempley S.T. 郭战宏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6年第5期14-15,共2页
Aim: To assess the reproducibility of, and determine normative data for, flow volume measurements from the right 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 and its relation to left ventricular output (LVO) in stable term and preterm... Aim: To assess the reproducibility of, and determine normative data for, flow volume measurements from the right 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 and its relation to left ventricular output (LVO) in stable term and preterm babies using Doppler ultrasound. Methods: Right CCA flow volume was measured using a near focus, hig h frequency transducer by obtaining intensity weighted mean velocity and right C CA diameter. LVO was determined using standard Doppler techniques. Reproducibili ty studies were performed on 30 newborn infants by two observers. Normative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40 spontaneously bre athing preterm babies and 21 term babies. Results: The intraobserver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or CCA flow measurements was 10.5%for observer 1 and 15.4%for o bserver 2, whereas the interobserver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 16.4%. In ter m and preterm infants, right CCA flow was about 20 ml/kg/min, accounting for 11 %of cardiac output. Among the preterm infants,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right CCA flow with gestation (r = 0.61, p < 0.001), weight (r = 0.64, p < 0 .001), and LVO (r = 0.59, p < 0.001). Right CCA diameter also increased with wei ght (r = 0.63, p < 0.001) and gestation (r = 0.58, p < 0.001). The proportion of LVO distributed to the right CCA did not increase with gestation, nor did the r ight CCA flow per kg body weight. Conclusions: It is possible to perform reprodu cible measurements of flow volume in the CCA of newborn infants. In stable, spon taneously breathing babies, both cardiac output and carotid flow increased with gestation and body weight. The proportion of cardiac output distributed to the r ight CCA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tant across ges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重复性 早产儿 足月儿 动脉血 心排量 多普勒技术 平均血速度 重复性研究 动脉 超声测量
下载PDF
DSA、MRA、MS-CT及血流剪切力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易损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明月 勇强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增生性、退行性、非炎症性病变,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而失去弹性,最先表现为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增厚,随后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体积的增大,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的破裂,进而引起高死亡率、高致残...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增生性、退行性、非炎症性病变,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而失去弹性,最先表现为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增厚,随后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体积的增大,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的破裂,进而引起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脑卒中的发生。目前直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包括: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多层螺旋CT成像(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造影(CEUS)、三维超声(3DUS)等,而其他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方法包括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剪切力测定等。目前,DSA被认为是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闭塞的"金标准",可以对介入治疗的过程加以指导并评估预后情况;剪切力测定是二维灰阶超声的一个重要发展,它不仅可以通过观察不同情况下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来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及颈动脉斑块破裂风险,同时还具有无放射性、无创性、操作简单方便、重复性好及成像快捷等优点,有望成为预测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剪切力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易损性 磁共振血管造影 多层螺旋CT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超声造影 三维超声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下载PDF
颈三针温针灸联合整脊法治疗气血亏虚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18
作者 张红艳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1期1017-1019,共3页
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眼花、四肢麻木等表现。近年来我国国民受工作、电子产品使用频繁等因素的影响,低头时间不断延长,导致临床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1]。西药治疗为首选常用手段,见效较快... 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眼花、四肢麻木等表现。近年来我国国民受工作、电子产品使用频繁等因素的影响,低头时间不断延长,导致临床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1]。西药治疗为首选常用手段,见效较快,但长时间使用易导致患者产生药物依赖,影响后期疗效[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针温针灸 整脊法 动脉椎病 气血亏虚型 椎-基底动脉血速度
下载PDF
平衡阴阳针法联合艾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19
作者 杜巍巍 袁术妹 何平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7期50-53,共4页
目的:分析平衡阴阳针法联合艾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联合艾灸治疗,平衡阴阳针法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衡阴阳针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 目的:分析平衡阴阳针法联合艾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联合艾灸治疗,平衡阴阳针法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衡阴阳针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颈椎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结果:治疗后,平衡阴阳针法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39/41),高于对照组的80.49%(33/41),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阴阳针法组和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平衡阴阳针法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平衡阴阳针法组和对照组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快于治疗前,且平衡阴阳针法组快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阴阳针法组和对照组颈椎关节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GQOLI-74评分高于治疗前,且平衡阴阳针法组颈椎关节活动度、GQOLI-74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平衡阴阳针法联合艾灸能够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加快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椎病 平衡阴阳针法 艾灸 动脉血速度 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在分析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郭莹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1026-1032,共7页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探究正常人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指数、积分以及颈内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血流速...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探究正常人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指数、积分以及颈内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血流速度增长百分比等指标,分析导致ICVD加重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诊断ICVD及其严重程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Beck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研究对象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水平(highdensity lipoprotein deficiency,HDL);采用颈动脉超声仪检测各组对象颈动脉血管内径(vessel diameter,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MFV)、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nd-diastole velocity,EDV)、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eak systohcvelocity,PSV)、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析计算各组对象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AI)、斑块积分以及血流速度增长百分比;采用SPSS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ICVD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ICVD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患者TC、TG、LD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DL低于正常对照组,ICVD三个组别之间TC、TG、LDL、HDL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CVD组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D、MFV、EDV、PSV明显升高,但四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ICV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部位主要是颈总动脉,并以软斑为主;ICVD组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I、斑块积分、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IMT明显增加,且ICVD组别之间AI、斑块积分、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IMT也有明显差异(P<0.05);ICVD组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屏气前后血流速度增长百分比明显下降,且ICVD组别之间血流增长速度百分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影响ICV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AI、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IMT、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血流增长速度百分比、斑块积分、软斑。结论:应用颈动脉超声分析影响ICV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早诊断和防止ICVD的病情恶化,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颈动脉血流速度增长百分比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