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0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肯基运动疗法联合颈椎关节松动术与耳穴压豆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效果
1
作者 黄海珍 岳红梅 +3 位作者 张妍菀 黄子亮 杜永怡 黄铭康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探讨麦肯基运动疗法联合颈椎关节松动术与耳穴压豆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8月门诊及住院部接收的颈型颈椎病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 目的:探讨麦肯基运动疗法联合颈椎关节松动术与耳穴压豆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8月门诊及住院部接收的颈型颈椎病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麦肯基运动疗法,研究组采用麦肯基运动疗法联合颈椎关节松动术与耳穴压豆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疼痛灾难化量表(PCS)评价颈功能、疼痛程度。比较两组颈椎活动范围、凝视稳定性(GS)测试阳性率、眼动测试(EMT)阳性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CS评分的疼痛反复思虑、疼痛无助感、疼痛夸大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活动范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GS阳性率、EMT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肯基运动疗法联合颈椎关节松动术与耳穴压豆治疗颈型颈椎病,可有效恢复颈椎功能,减轻疼痛,增加颈椎活动范围,改善颈椎神经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 麦肯基运动疗法 颈椎关节松动术 耳穴压豆 颈椎功能 疼痛 颈椎活动范围
下载PDF
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椎管成形术前后动力位矢状面C7倾斜角、C2-C7 SVA和颈椎曲度变化及其意义
2
作者 李祖昌 蒋继乐 +1 位作者 何达 刘波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29-33,共5页
目的 观察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椎管成形术前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7倾斜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颈椎曲度)变化,分析术前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与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关系,为疗效预测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 目的 观察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椎管成形术前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7倾斜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颈椎曲度)变化,分析术前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与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关系,为疗效预测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 纳入行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并完成长期随访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4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颈椎X线片检查,测量中立位及动力位的矢状面参数[C7倾斜角(C7S,C7 Slope)、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C2-C7 SVA)和颈椎曲度(CL,C2-C7 Cobb角)];对患者进行脊髓功能(JOA评分)、颈椎功能(NDI评分)评价。统计术后并发症(轴向症状、C5神经根麻痹、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情况。根据颈椎X线片检查中测量的动力位矢状面参数值及手术前后变化值的中位数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高值组与低值组。比较高值组与低值组手术后JOA评分、NDI评分。结果 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颈椎中立位矢状面参数CL无明显变化,C2-C7 SVA数值与C4椎体前后径比值(r SVA)、C7S升高;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L减低,r SVA、C7S升高。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JOA评分升高,NDI评分降低(t分别为-8.124、-7.089,3.084、2.551,P均<0.05)。术后有22例(50%)患者出现轴性症状,有5例(11.36%)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术前较小的过屈位CL、术前较大的过伸位CL、术前较小的过伸位r SVA、以及术后较大的过伸位CL和r SVA的患者,术后JOA评分更高,NDI评分更低(P均<0.05)。与术后未出现轴性症状的患者比较,出现轴性症状的患者术前中立位C7S、术前过伸位Cobb角及术前过伸位C7S均较小(P均<0.05)。结论 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L减低,r SVA、C7S升高;术前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与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脊髓功能、颈椎功能的恢复以及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X线检查 颈椎矢状面参数 C7倾斜角 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 颈椎曲度 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 颈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颈椎中立位核磁共振检查对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及颈椎曲度的影响
3
作者 靳宜楷 马占华 +2 位作者 付苏 严旭 张春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4860-4865,共6页
背景:颈椎中立位MRI被广泛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患者在重复进行颈椎MRI检查时,头颈部不可能保持完全相同的姿势,患者颈椎被床面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颈椎可能有矢状面内的微小伸屈运动,头部也可能发生一定的仰屈度变化。... 背景:颈椎中立位MRI被广泛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患者在重复进行颈椎MRI检查时,头颈部不可能保持完全相同的姿势,患者颈椎被床面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颈椎可能有矢状面内的微小伸屈运动,头部也可能发生一定的仰屈度变化。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和头部的这种变化是否会影响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和颈椎曲度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采用人工智能辅助测量,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短期内2次颈椎中立位状态下MRI检查突出颈椎间盘体积、颈椎曲度测量的精准性与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3年6月接受保守治疗并在3个月内2次行颈椎MRI检查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者首次提出使用枕胸间距和枕胸角来评估颈椎中立位时头部仰屈度的变化,并参照首诊枕胸角的角度,将复诊患者分为枕胸角增大组和减小组。通过人工智能测量软件辅助或人工测量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C2-6 Cobb角及颈椎(C3-C7)曲率。正态分布数据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Cobb角、颈椎(C3-C7)曲率变化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共有10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6个突出颈椎间盘,枕胸角增大组及枕胸角减小组分别有47例和57例患者;②头部仰屈指标:首诊和复诊时,枕胸间距、枕胸角均无显著差异;枕胸间距的变化量为0.035(3.23)mm,枕胸角变化量为-0.31(3.28)°,枕胸间距与枕胸角的变化量偏移范围较小,且无显著相关性;③颈椎曲度指标:首诊和复诊时,C2-6 Cobb角、C3-C7曲率无显著差异;枕胸角增大组和减小组C2-6 Cobb角、C3-C7曲率均无显著差异;④首诊和复诊时,突出颈椎间盘体积无显著差异;枕胸角增大组及减小组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均无显著差异;突出颈椎间盘体积的变化量与C2-6 Cobb角、C3-C7曲率的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⑤结果说明,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被(床板)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有可以忽略不计的矢状面内微小伸屈运动,头部虽存在一定范围的仰屈度变化,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与头部这些变化不影响突出颈椎间盘体积、C2-6 Cobb角及颈椎(C3-C7)曲率等参数测量的精准度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突出颈椎间盘 MRI 颈椎中立位 颈椎曲度 人工智能
下载PDF
温针灸辅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4
作者 李泓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164-0167,共4页
探析神经根型颈椎病用温针灸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 研究于2022.2召开,截止于2023.11,期间选受试对象60例,单双号分组,对照组采用基础疗法(推拿、颈椎牵引),试验组增加温针灸法,比较2组间疗效、康复时间、颈椎活动度、症状积分。结果 试... 探析神经根型颈椎病用温针灸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 研究于2022.2召开,截止于2023.11,期间选受试对象60例,单双号分组,对照组采用基础疗法(推拿、颈椎牵引),试验组增加温针灸法,比较2组间疗效、康复时间、颈椎活动度、症状积分。结果 试验组温针灸辅助治疗效果更佳,痊愈率为26.67%,试验组病人颈椎功能恢复时间更快,P<0.05;治疗前2组疼痛指数、颈椎功能评分高,治疗后对比较上述2项指标,试验组VAS、NDI评分均低于另一组,P<0.01;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活动度较小,治疗后试验组前驱、后伸、左/右旋角度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2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症状积分较高(P﹥0.05),治疗后病症明显改善,三项(眩晕、麻木、颈部不适)症状积分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温针灸辅助疗法起效快,可降低颈椎区疼痛值,增加颈椎活动度,缓解肢体麻木、头部眩晕症状,总体效果甚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灸 神经根型颈椎 临床效果 颈椎活动度 症状积分 疼痛指数 颈椎功能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
5
作者 王理想 李春根 +5 位作者 柳根哲 赵子义 赵思浩 陈超 祝永刚 李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8-235,共8页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手术治疗的70例多节段脊髓...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手术治疗的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前路组35例和后路组35例,前路组患者行Hybrid手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联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后路组患者行EODL。记录2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JOA改善率、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满意度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后路组比较,前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术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后路组比较,前路组患者JOA评分和JOA改善率明显升高(P<0.01),NDI评分和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JOA评分明显升高(P<0.01),NDI和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按术后满意度评分评价,2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均较高。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EODL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Hybrid手术具有出血量少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后路 椎管减压 颈椎前路手术 Hybrid手术
下载PDF
郑氏手法结合针刺治疗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对其颈椎生理曲度影响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李胜吾 刘步云 刘太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目的观察郑氏手法结合针刺治疗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21年6月—2022年5月收治的63例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在治疗中脱离2例,完成治疗30... 目的观察郑氏手法结合针刺治疗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21年6月—2022年5月收治的63例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在治疗中脱离2例,完成治疗30例,对照组在治疗中脱离1例,完成治疗30例。治疗组采用郑氏手法结合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法结合针刺治疗。1周治疗5次,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总体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evaluation scal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3.33%(19/30)。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NDI评分低于对照组,CAS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椎生理弧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郑氏手法结合针刺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氏手法 针刺 中老年 神经根型颈椎 颈椎生理曲度 影响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颈椎椎旁肌退变与颈椎疾病的发生和手术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周鑫 马迅 李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46-49,共4页
颈椎椎旁肌作为颈椎周围重要的附着结构,其功能状态与颈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手术预后均有着密切关联。颈椎椎旁肌的退变往往会通过影响颈椎稳定性、矢状位平衡等方面进而诱发颈椎疾病,并与颈椎手术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颈椎疾病则通... 颈椎椎旁肌作为颈椎周围重要的附着结构,其功能状态与颈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手术预后均有着密切关联。颈椎椎旁肌的退变往往会通过影响颈椎稳定性、矢状位平衡等方面进而诱发颈椎疾病,并与颈椎手术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颈椎疾病则通过去神经支配、炎症、失平衡等不同机制亦能加速颈椎椎旁肌的退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颈椎椎旁肌退变与颈椎疾病的发生和手术预后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为剖析颈椎疾病的病因及其治疗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旁肌 颈椎 脂肪浸润 肌肉萎缩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钛笼倾斜角度与术后钛笼下沉的有限元分析
8
作者 李智斐 杨尹 +3 位作者 陈华龙 梁钦秋 钟远鸣 张翼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13-1319,共7页
背景: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常规手段,钛笼是椎体次全切后维持颈椎稳定的重要植入物,近几年临床发现,术后很多患者出现钛笼下沉等并发症,其原因存在很大争议。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钛笼... 背景: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常规手段,钛笼是椎体次全切后维持颈椎稳定的重要植入物,近几年临床发现,术后很多患者出现钛笼下沉等并发症,其原因存在很大争议。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钛笼倾斜角度与术后钛笼下沉的内在生物力学关系。方法:通过正常人体颈椎CT图像建立C_(4)-C_(6)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三维模型中模拟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并模拟置入不同倾斜角度的钛笼(-6°至-1°称之为负角度,即钛笼前缘短于钛笼后缘为负角度;1°-6°称之为正角度,即钛笼前缘长于钛笼后缘为正角度)。在C_(4)椎体上分别施加预载荷50,100和150 N的应力作用,记录钛笼与C_(4)下终板和C_(6)上终板各个接触点的应力值(钛网接触面的各7个应力接触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钛笼倾斜角正角度组和负角度组分别在C_(4)椎体施加50,100和150 N应力下产生的数据经Mann-Whitn检验发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钛笼倾斜角正角度组在50,100和150 N应力条件下,其离散系数均小于负角度组;②在C_(4)椎体施加50,100和150 N应力条件下,钛笼倾斜角正角度组内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发现当角度设为1°-5°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当钛笼倾斜角设为6°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在C_(4)椎体施加50,100和150 N应力条件下,钛笼倾斜角负角度组内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发现当倾斜角设为-1°至-6°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矢状位上,钛笼倾斜角为正角度时比倾斜角为负角度时更加稳定,更加适合临床使用;钛笼倾斜角在1°-5°区间内表现相对稳定,当倾斜角为6°时则稳定性开始下降,容易出现术后钛笼下沉的并发症,临床上根据术中情况更适合选用倾斜角度在1°-5°的钛笼,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 钛笼倾斜角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五步操临床应用研究
9
作者 徐霞 段利冬 +5 位作者 王亚洁 陈志龙 程世红 成海燕 何燕 李亚欣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3期131-136,共6页
目的:观察颈椎五步操康复锻炼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90例CSR保守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护理措... 目的:观察颈椎五步操康复锻炼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90例CSR保守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护理措施基础上进行颈椎五步操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后各时间点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出院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NDI、VA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0.01),两组患者颈椎关节活动范围均较入院时改善(P<0.05),试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椎五步操能够有效缓解CSR患者颈痛,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及颈椎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神经根型 颈椎五步操 康复 护理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10
作者 杨明坤 刘泯邑 +3 位作者 贾新冬 杜涛 吴登普 张旭 《脊柱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合并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21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合并颈源性头痛患者31例,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采用日本...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合并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21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合并颈源性头痛患者31例,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头痛问题”Q5评分评价头痛程度。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轻度头痛患者术后头痛无缓解,其余患者头痛均不同程度缓解。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能缓解MCSM合并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 头痛 减压术 外科
下载PDF
腹部摩法结合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痰湿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11
作者 许嘉犇 刘士硕 +1 位作者 陈柏臻 薛玉满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3期550-555,共6页
目的探讨腹部摩法结合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湿阻络证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椎动脉型痰湿阻络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摩组、扳法组、联合组,每组各3... 目的探讨腹部摩法结合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湿阻络证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椎动脉型痰湿阻络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摩组、扳法组、联合组,每组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西药与常规推拿治疗,在此基础上,腹摩组施以腹部摩法,扳法组施以颈椎旋转定位扳法,联合组给予腹部摩法+颈椎旋转定位扳法,3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症状评分(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评分)、颈椎功能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Velocitymean,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elocity systolic,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end of diastolic velocity,Vd)、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值]。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腹摩组70.00%(21/30)与扳法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腹摩组与扳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ESCV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ESCV评分明显低于腹摩组与扳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N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JO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NDI评分明显低于腹摩组与扳法组,JOA评分明显高于腹摩组与扳法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椎-基底动脉Vm、Vs、Vd参数均较治疗前升高,RI、PI参数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Vm、Vs、Vd参数明显高于腹摩组与扳法组,RI、PI参数明显低于腹摩组与扳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3组患者安全性分级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摩法结合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湿阻络证安全、有效,有利于改善颈椎功能,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而缓解眩晕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 痰湿阻络证 腹部摩法 颈椎旋转定位扳法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板成形术后继发颈椎曲度丢失的风险因素
12
作者 孟宪志 韩新勇 +1 位作者 李文龙 刘殿鹏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286-290,295,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cervical open-door expansive laminoplasty,LAMP)手术后的颈椎曲度丢失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骨科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开展LAMP手术(开门侧均采用微型钛板固定...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cervical open-door expansive laminoplasty,LAMP)手术后的颈椎曲度丢失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骨科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开展LAMP手术(开门侧均采用微型钛板固定)的8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评价患者术前、术后2年时的VAS评分、mJOA评分和改善率,并观察患者术前、术后2年时的C1-2Cobb角、C_(2-7)Cobb角、C_(2-7)屈曲和伸展ROM、C_(2-7)矢状位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变化情况。对上述影像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上述指标与VAS评分和mJOA评分改善程度的相关性,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LAMP术后C_(2-7)Cobb角、C_(2-7)ROM减少和C_(2-7)SVA增加的风险因素。结果(1)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LAMP术后2年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mJOA评分显著升高(P<0.05),mJOA改善率达到(50.5±10.5)%;术后2年的C_(2-7)Cobb角和C_(2-7)ROM均显著减少,而C_(2-7)SVA显著增加(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C_(2-7)Cobb角与T_(1)斜率和C_(2-7)屈曲ROM呈正相关性(r=0.223,r=0.386);术后C_(2-7)SVA值与C1-2Cobb角和T_(1)斜率呈正相关性(r=0.295,r=0.491),与术后C_(2-7)屈曲ROM呈负相关性(r=-0.325)。术后VAS改善程度、mJOA改善率与C_(2-7)Cobb角、C_(2-7)屈曲ROM和C_(2-7)SVA的变化值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T_(1)斜率越大,则术后C_(2-7)Cobb角减少越明显(β=0.331;P=0.007);术前C_(2-7)伸展ROM越大,则术后C_(2-7)Cobb角的减少越轻微(β=-0.312;P=0.022)。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LAMP手术后,可出现颈椎曲度丢失、活动度减少和颈椎重心位置前移等变化,但尚未对术后早期疗效造成明显影响。术前颈椎伸展能力越大,术后颈椎曲度丢失越少;术前T_(1)斜率越大,则术后颈椎曲度丢失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颈椎曲度 后凸畸形 风险因素
下载PDF
可视化针刀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的应用研究
13
作者 仵萌 刘春岩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3期470-474,共5页
目的观察可视化针刀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53例)和针刀... 目的观察可视化针刀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53例)和针刀组(53例)。常规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35.44±5.17)岁,予以手法推拿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针刀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36.15±5.22)岁,采用可视化针刀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缓解情况、颈椎活动度改善情况、颈椎生理结构及功能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治疗1周、2周、4周后,针刀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55±1.27)分、(3.24±0.38)分、(2.56±0.21)分]均低于常规组[(5.65±2.08)分、(4.41±1.09)分、(3.07±0.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6、7.379、7.343,均P<0.05)。治疗后,针刀组的颈椎前屈活动度[(62.41±10.27)°]、后伸活动度[(60.45±10.24)°]、左右旋转活动度[(45.22±10.36)°]均高于常规组[(55.46±10.27)°、(54.33±10.25)°、(39.16±1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4、3.075、3.046,均P<0.05)。治疗后,针刀组的颈椎Cobb角[(18.24±4.41)°]、颈椎曲度[(7.63±2.25)°]、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23.36±5.41)分]均高于常规组[(15.45±4.36)°、(6.42±2.07)°、(20.18±5.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75、2.881、3.080,均P<0.05)。针刀组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11.32%(6/53)比7.55%(4/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2,P=0.362)。结论可视化针刀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颈型颈椎病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对促进颈椎活动度、生理结构及功能恢复均有积极意义,此疗法未明显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 颈型颈椎 可视化针刀 颈椎结构 颈椎功能
下载PDF
不同负压引流方式联合氨甲环酸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病人失血量、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影响
14
作者 刘红正 郜顺兴 张楠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920-924,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负压引流方式联合氨甲环酸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失血量、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按照研究目标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多... 目的探究不同负压引流方式联合氨甲环酸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失血量、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按照研究目标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18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负压引流情况分为A组(持续负压引流联合氨甲环酸,46例)、B组(间断负压引流联合氨甲环酸,46例)、C组(持续负压引流,不使用氨甲环酸,45例)及D组(间断负压引流,不使用氨甲环酸,45例)。对比四组病人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72 h血红蛋白水平,生化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结果手术后,四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24 h引流量[A组(191.21±22.38)mL、B组(175.34±17.85)mL、C组(205.62±20.78)mL、D组(210.43±20.14)mL]、术后隐性失血量[A组(275.37±30.12)mL、B组(251.42±26.12)mL、C组(321.47±35.62)mL、D组(296.78±32.14)mL]、引流管留置时间[A组(1.85±0.51)d、B组(1.45±0.42)d、C组(2.32±0.65)d、D组(2.78±0.7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最优,其次为A组。四组术后72 h血红蛋白水平[A组(112.43±12.57)g/L、B组(120.53±17.85)g/L、C组(103.47±10.78)g/L、D组(102.58±11.12)g/L]均明显降低(P<0.05),但是B组下降最少,其次为A组。四组血清APTT、PT、Fib水平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各指标变化最明显,B组血清APTT水平变化最小;四组VAS评分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发热、脑脊液漏、血肿压迫脊髓、下肢深静脉血栓、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中应用间断负压引流联合氨甲环酸利于手术时间缩短,并减少术后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改善血红蛋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管 持续负压引流 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 氨甲环酸 凝血酶原时间 间断负压引流
下载PDF
运动疗法改善颈椎曲度变直患者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李新洲 黄捷 陆兰芬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070-0073,共4页
颈椎曲度变直患者较多,以运动疗法为方案,分析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方法 病例选取时间始于2022年1月,截止于2022年12月,该阶段配合此次研究的颈椎曲度变直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结果,将30例患者划分至对照组(实施针刀治... 颈椎曲度变直患者较多,以运动疗法为方案,分析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方法 病例选取时间始于2022年1月,截止于2022年12月,该阶段配合此次研究的颈椎曲度变直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结果,将30例患者划分至对照组(实施针刀治疗),另外30例患者划分至实验组(实施运动疗法),设定2项观察指标,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颈椎生理曲度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以治疗后大于治疗前(P<0.05);颈椎生理曲度组间治疗后对比,结果显示更大的为实验组,更小的为对照组(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患者疼痛较轻的为治疗后,组间治疗后患者疼痛较轻的为实验组(P<0.05)。结论 在颈椎屈曲变直患者的治疗中,实施运动疗法,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缓解疼痛的效果较为显著,有效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曲度变直 颈椎 针刀治疗 运动疗法
原文传递
三维整脊推拿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及颈椎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公维志 梁峰 +1 位作者 史文强 戴缙 《内蒙古中医药》 2024年第3期125-126,共2页
目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施行三维整脊推拿手法加以治疗,探究对患者疼痛情况以及颈椎功能造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 目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施行三维整脊推拿手法加以治疗,探究对患者疼痛情况以及颈椎功能造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颈夹脊穴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三维整脊推拿手法治疗。观察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疼痛评分、颈椎功能评分两组数据对比无差异性(P>0.05);行分组治疗后,疼痛评分、颈椎功能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C5~7数据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临床比较价值。结论:三维整脊推拿手法应用后,可减轻患者疼痛感,恢复颈椎功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整脊推拿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 疼痛 颈椎功能
下载PDF
“颈腰同治”理论指导下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17
作者 徐伟 戴元蔚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颈腰同治”理论指导下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患者脊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9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常规温针灸治疗)... 目的探讨“颈腰同治”理论指导下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患者脊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9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常规温针灸治疗)与研究组(48例,“颈腰同治”的理念指导下的温针灸治疗),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各项得分,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组更高;与治疗前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CASCS各项得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颈椎后伸、前屈、右侧屈、左侧屈、颈椎曲度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腰同治”理论指导下,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对于颈椎活动度及生理曲度的恢复效果更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 颈腰同治 温针灸 颈椎活动度 颈椎曲度
下载PDF
下颈椎关节突三维参数测量与关节突螺钉导向器的设计
18
作者 李忠伟 褚福超 +1 位作者 杲春玖 袁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339-3343,共5页
背景:近年来,颈椎关节突关节在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外科治疗中逐渐被重视,但是目前关于成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测量下颈椎关节突三维参数,为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导向器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 背景:近年来,颈椎关节突关节在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外科治疗中逐渐被重视,但是目前关于成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测量下颈椎关节突三维参数,为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导向器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颈椎CT检查人员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龄20-50岁。经筛选每例图像均无颈椎椎管狭窄、颈椎椎间盘突出、明显的骨质增生、感染及肿瘤等病变。经过三维重建后,测量C_(3-7)每个节段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面上的倾斜角和矢状面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与关节突关节面的夹角。根据统计分析测量结果,利用CAD软件设计出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导向器。结果与结论:矢状面颈椎关节突关节面倾斜角以C5为中心呈U形分布,大小关系为C_(7)>C_(6)>C_(3)>C_(4)>C_(5);矢状面上经关节突螺钉角度大小关系为:C_(6/7)>C_(5/6)>C_(4/5)>C_(3/4),其中C_(3/4)、C_(4/5)、C_(5/6)角度均接近90°,C_(6/7)角度超过100°。通过测量矢状面颈椎关节突关节面倾斜角和经关节突螺钉角度,设计出了矢状面垂直于关节突关节面的导向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三维重建 颈椎关节突关节倾斜角 颈椎经关节突螺钉
下载PDF
颈椎矢状位端提手法对椎间盘及小关节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源标 林展 +6 位作者 陈燕梅 杨腾辉 赵晓 陈扬声 周燕辉 杨敏超 黄飞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7-832,共6页
背景:在颈椎病的致病因素中,椎间盘突出、小关节错位和椎间孔狭窄是导致患者出现症状的重要因素,而不适当的手法复位可能会加重颈椎间盘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传统颈椎旋转复位手法与颈椎矢状位端提... 背景:在颈椎病的致病因素中,椎间盘突出、小关节错位和椎间孔狭窄是导致患者出现症状的重要因素,而不适当的手法复位可能会加重颈椎间盘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传统颈椎旋转复位手法与颈椎矢状位端提手法对施术节段椎间盘、小关节和椎间孔面积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颈部正常男性志愿者的颈部CT资料,将CT数据导入Mimics 17.0三维重建软件,依次使用Geo-magic Studio 12.0、Solidworks2017和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构建椎间盘、关节软骨等C_(3-6)颈椎有限元模型;固定C_(5)椎体下终板,在上位椎体(C_3)的上表面施加均匀分布、垂直向下的50 N载荷,比较实施传统颈椎旋转复位手法与颈椎矢状位端提手法和整复时,C_(4)-C_(5)节段椎间盘应力、形变大小及方向、关节囊应力、小关节位移及双侧椎间孔面积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实施旋转复位手法时,C_(4-5)椎间盘的最大范式等效应力为8.06 MPa、总形变为1.05 mm,纤维环向左前外膨出;实施矢状位端提手法时,C_(4-5)椎间盘的最大范式等效应力为2.60 MPa、总形变为0.90 mm,纤维环向左后方膨出;相比于旋转复位手法,矢状位端提手法在施术时对椎间盘的压力较小(约为颈椎旋转手法的32.3%)、椎间盘形变程度也轻(约为旋转手法的85.7%);(2)实施旋转复位手法时,左侧和右侧关节囊韧带最大应力分别为0.37 MPa和1.69 MPa,小关节的总体位移为2.21 mm,右侧椎间孔面积减小约3.8%,左侧椎间孔面积增大约0.9%;实施矢状位端提手法时,左侧和右侧关节囊韧带最大应力分别为0.27 MPa和1.70 MPa,小关节的总体位移为1.63 mm,右侧椎间孔面积增大约2.6%,左侧椎间孔面积减小约0.9%;与旋转复位手法相比,矢状位端提手法对小关节的位移、关节囊应力和椎间孔面积改变较小,操作时较为安全;(3)结果提示,与颈椎旋转复位手法相比,矢状位端提手法对小关节位移、椎间盘应力/形变程度、关节囊应力和椎间孔面积的改变较小,临床中在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后应结合生物力学结果选择更为合适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矢状位端提法 传统旋转复位手法 三维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血清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卜献忠 卜保献 +5 位作者 许伟 李智斐 杨汉立 王微微 周劲衍 钟远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04-1711,共8页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是脊髓型颈椎病各种中医证型中的主要证型。然而,用于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向脊髓型颈椎病转化的早期诊断蛋白组学标志物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血清蛋白组...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是脊髓型颈椎病各种中医证型中的主要证型。然而,用于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向脊髓型颈椎病转化的早期诊断蛋白组学标志物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血清蛋白组学差异质,寻找并鉴定两者之间的潜在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分别采集气虚血瘀证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验组)血清9例、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对照组)血清9例,选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TMT)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进行蛋白组学分析,以此寻找并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与结论:①TMT技术共筛选出有意义差异蛋白1027种,最终鉴定出显著性差异蛋白89种(P<0.05),其中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α-肌动蛋白4、α-肌动蛋白1、细胞分裂控制蛋白42同系物、整合素连接蛋白激酶、Β-肌动蛋白等45种蛋白表达上调;纤维连接蛋白、纤维蛋白原γ链、纤维蛋白原α链、纤维蛋白原β链等44种蛋白表达下调;②基于GO富集分析,这些差异蛋白参与了信号受体结合、激酶结合、蛋白激酶活性、整合素结合、肌动蛋白丝结合等分子功能;③KEGG通路分析,筛选20条主要共同差异信号/代谢通路,分别为粘着斑、紧密连接、Rap1信号通路、血小板活化、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等信号通路;④PPI分析表明,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之间的共同差异蛋白中ILK,FGA,FGB,FGG,FN1,CDC42,ACTN1,ACTN4,ACTB等位于蛋白质互作网络的节点,且与骨生成与破坏系统、神经系统、凝血系统、细胞炎症等系统关系密切;⑤结论:采用TMT联合LC-MS/MS技术成功筛选出了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之间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质,明确了ILK、FN1、CDC42、ACTN4是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向脊髓型颈椎病转化的特异性标志物,为进一步阐明其转化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脊髓型颈椎 蛋白组学 TMT技术 差异蛋白 血清特异性标志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