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颈椎板“双开门”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5
1
作者 邹咏文 许民辉 +2 位作者 陈广鑫 何奇元 杨东虹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 观察改良颈椎板双开门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8例发育性和2 4例混合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 ,按JOA的标准 ,严重 (0~ 4分 ) 10例 ,重度 (5~ 8分 ) 18例 ,中度 (9~ 12分 ) 4例 ,采用颈椎板双开门 ,中央嵌入同种脱... 目的 观察改良颈椎板双开门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8例发育性和2 4例混合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 ,按JOA的标准 ,严重 (0~ 4分 ) 10例 ,重度 (5~ 8分 ) 18例 ,中度 (9~ 12分 ) 4例 ,采用颈椎板双开门 ,中央嵌入同种脱钙骨基质 ,粗丝线固定 ,行椎管扩大成形术 ,术后用石膏领外固定 3个月。术后 3~ 6个月复查SEP、X线平片、MRI及临床变化 ,随访时间 1~ 11年 ,平均 4 .3年 ,3例失访。结果 SEP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植入骨基质钙化融合良好 ,椎管中矢状径扩大 4~ 6mm。随访 2 9例 ,按JOA的标准 ,严重者 9例 ,术后优 8例 (88.9% )、良 1例 (11.1% ) ;重度 16例 ,术后优 10例 (6 2 .5 % )、良 5例 (31.2 5 % )、不变 1例 (6 .2 5 % ) ;中度 4例 ,术后优 2例 (5 0 % )、良 1例(2 5 % )、不变 1例 (2 5 % )。全组总有效率 93.1%。结论 该手术方式对颈椎管狭窄症有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式改良 颈椎板“双开门”扩大成形术 手术治疗 颈椎管狭窄症 手术方法
下载PDF
雷火灸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对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张树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1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效果,探索治疗术后轴性症状新途径。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于赣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且中医...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效果,探索治疗术后轴性症状新途径。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于赣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且中医辨证属于气血不足症型的7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采用雷火灸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内服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颈椎JOA评分及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4周,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4周,颈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配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脊髓功能障碍,缓解轴性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火灸 加味芍药甘草汤 开门颈椎扩大成形术 轴性症状
下载PDF
自制椎板线锯应用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附35例报告)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少喻 李佛保 +1 位作者 梁春祥 陈柏龄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1-284,共4页
【目的】评价自制颈椎椎板线锯用于颈椎后路棘突纵切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方法】1998年1月至2002年4月,共在35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颈椎椎板线锯。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35~68岁,平均55.6岁。30例... 【目的】评价自制颈椎椎板线锯用于颈椎后路棘突纵切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方法】1998年1月至2002年4月,共在35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颈椎椎板线锯。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35~68岁,平均55.6岁。30例颈椎病患者伴3节或3节以上压迫或合并颈椎管狭窄;5例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外伤。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髓症评分:3~13,平均:8.28。【结果】手术用时80~150 min,平均145.6min。术中出血量100~400mL,平均188mL。开门减压成形:5个节段15例,4个节段15例,3个节段5例;棘突纵行锯开时间:36~48 s/个,平均41s/个。术中从未发生断锯和卡锯现象。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22.4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平均15.5。【结论】颈椎椎板线锯用于颈椎后路棘突纵切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安全和快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锯 颈椎后路双开门手术 椎管扩大成形术 脊髓压迫症 安全性
下载PDF
异体楔形骨块在颈椎双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波 刘海鹰 +3 位作者 王会民 朱震奇 钱亚龙 金朝晖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91-493,共3页
[目的]观察异体楔形骨块在双开门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3年4月-2004年6月,22例患者使用预制异体楔形骨块行棘突纵割式椎板扩大成形术。术后随访16—30个月,平均18.4个月。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了解脊髓功能状态,X线片和C... [目的]观察异体楔形骨块在双开门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3年4月-2004年6月,22例患者使用预制异体楔形骨块行棘突纵割式椎板扩大成形术。术后随访16—30个月,平均18.4个月。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了解脊髓功能状态,X线片和CT了解颈椎活动度(ROM)和植骨融合状况。[结果]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8.3±2.6)分改善至(13.3±3.1)分;颈椎ROM由术前(41.3±10.8)°下降至(23.4±8.7)°,未见术后颈椎失稳;67.9%异体骨块与棘突完全骨性融合,23.2%部分骨性融合,8.9%骨块部分吸收,未融合;未见骨块破裂和移位。[结论]使用异体楔形骨块的双开门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双开门扩大成形术 间隔物 异体骨
下载PDF
后路颈椎管扩大减压术(颈椎板单/双开门成形术)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天宏 史可中 +1 位作者 安荣泽 彭刚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322-324,共3页
目的 探讨后路颈椎椎管扩大减压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施行该术式 2 6例 ,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骨折并截瘫。探讨手术方法及术中注意事项。结果 随访 6mo~ 5a ,大部分患者脊髓损伤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 目的 探讨后路颈椎椎管扩大减压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施行该术式 2 6例 ,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骨折并截瘫。探讨手术方法及术中注意事项。结果 随访 6mo~ 5a ,大部分患者脊髓损伤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说明该手术解除了脊髓部分压迫 ,疗效良好。结论 颈椎椎板开门成形术可直接扩大椎管矢状径 ,解除脊髓压迫 ,又不过多地破坏颈椎稳定性 ,且术式相对简单 ,危险性也较小 ,只要手术适应症选择正确 ,就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扩大成形术 脊髓型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骨折 治疗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固定应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6
作者 李红见 姬凌飞 《大医生》 2024年第24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LP)结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MCS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LP)结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MCS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颈椎后路EOLP结合丝线悬吊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颈椎后路EOLP结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轴性症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椎疼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前屈、后伸、左右旋转角度均小于术前,但观察组减小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C_(2)~C_(7)Cobb角、颈椎倾斜度、头颅倾斜度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后路EOLP结合微型钛板固定可缩短MCSM患者术后颈椎疼痛时间,改善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降低轴性症状发生风险,临床可基于患者临床症状采取上述术式实施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微型钛固定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
下载PDF
微型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6
7
作者 陈广东 杨惠林 +2 位作者 王根林 干旻峰 陈俊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50-854,共5页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0例患者使用微型钛板行"开门"侧固定(A组),另25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颈椎曲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开门角度β,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随访3~15个月,平均7.3±3.8个月;B组随访3~17个月,平均7.7±3.3个月。A组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57.3%±19.0%,B组为56.1%±8.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为18.8°±5.9°,与术前18.3°±5.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为17.1°±5.5°,与术前19.0°±5.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0.3°±4.4°,与B组的39.0°±4.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3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5/20,明显低于B组的15/25(P<0.05);B组2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和传统缝线悬吊均可以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微型钛板内固定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管扩大成形术 开门 微型钛
原文传递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开门角度对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1
8
作者 孙天威 张杭 +3 位作者 卢守亮 李辉南 于斌 张学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探讨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on of open-door laminoplasty)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患... 目的:探讨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on of open-door laminoplasty)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男115例,女83例;年龄29~72岁,平均49±5岁。双节段39例(C3~C5 11例,C4~C6 28例);三个节段(C4~C7)97例,四个节段(C3~C7)62例。患者均有术前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和过度屈伸位X线平片和颈椎CT及MRI检查图片;术前JOA评分4~9分,平均6.3±2.9分。按照术后1周CT片上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以30°为界限分为两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出现并发症病例、C2-C7 Cobb角度、颈椎前凸指数、颈椎活动度和脊髓后移数值,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开门角度>30°的患者共76例(A组);开门角度15°~30°的患者共122例(B组)。两组术前JOA评分、C2-C7 Cobb角度、颈椎前凸指数及颈椎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110±13min,出血量250±80ml;B组手术时间120±30min,出血量230±100ml,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51例(67.1%)出现轴性症状,8例(10.4%)发生C5神经根麻痹,1例(1.32%)颈椎轻度后凸畸形;B组37例(10.5%)出现轴性症状,3例(2.4%)发生C5神经根麻痹,4例(3.28%)发生关门,A组轴性症状和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脊髓后移值为0~7.95mm,平均2.41±0.46mm。末次随访时两组C2-C7 Cobb角度、颈椎前凸指数及颈椎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JOA评分改善率A、B组分别为(72.1±11.7)%和(69.0±12.3)%,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将椎板开门角度控制在15°~30°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低,但应防止发生关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开门颈椎扩大成形术 开门角度 并发症 关门
原文传递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与颈椎稳定性的相关观察 被引量:135
9
作者 潘胜发 孙宇 +3 位作者 朱振军 陈景春 刘忠军 蔡钦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04-607,共4页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颈脊髓压迫症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和颈椎动态侧位片.结果:神经功...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颈脊髓压迫症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和颈椎动态侧位片.结果:神经功能的改善与轴性症状的出现无关(P>0.05);术后80%患者有轴性症状,主要分布在C2~C3(占27%)和C6~C7(占26%)皮节支配区,并与这两个节段椎间成角和椎间滑移的增大有关(P<0.05).结论: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出现与椎间活动的增加有关,而与神经功能的改善与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范围 轴性症状 开门颈椎扩大成形术 颈脊髓压迫症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不同椎板固定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4
10
作者 李玉伟 王海蛟 +1 位作者 严晓云 王玉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73-978,共6页
目的:分析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不同椎板固定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2例,均采用颈椎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 目的:分析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不同椎板固定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2例,均采用颈椎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椎板固定方式分为两组:A组,采用丝线悬吊椎板,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龄58.0±13.6岁,病程11.3 ±6.7个月;术前JOA评分8.23±1.21分,颈椎曲度18.2°±6.4°,VAS评分4.46±1.64分.B组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43例,男32例,女11例,年龄56.6±14.7岁,病程10.9±8.5个月,术前JOA评分8.12±1.56分,颈椎曲度17.9°±8.3°,VAS评分为4.65±1.12分.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随访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7例、B组8例出现肩部放射痛,给予脱水剂、物理治疗等治疗1周后消失,两组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随访24~47个月,平均38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A组JOA评分为14.57±2.95分、改善率为72.29%,B组JOA评分为14.31±2.86分、改善率为69.4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个月A组颈椎曲度为15.9°±5.7°,B组为18.1°±7.9°,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时A组VAS评分为2.12±1.92分,B组为1.82±0.6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2个月时A组VAS评分为1.32±0.88分,B组为0.79±0.5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再关门发生,B组无钛板、螺钉松动移位.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采用丝线悬吊与微型钛板固定椎板均能有效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但微型钛板可减轻术后远期颈部疼痛不适症状,并有利于颈椎曲度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椎管扩大成形术 微型钛固定 丝线悬吊 疗效
原文传递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孙宇 潘胜发 +3 位作者 陈景春 朱振军 刘忠军 蔡钦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12-215,共4页
目的:研究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上比较手术前后颈椎总的运动范围(总... 目的:研究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上比较手术前后颈椎总的运动范围(总活动度)、各椎体间活动度。结果:术后3年颈椎总活动度、总屈曲及总仰伸角度均减小(P≤0.001),与术前相比平均下降15%,其中42例伴有颈部僵硬、疼痛等症状。颈椎总活动度的改变与神经功能的改善无相关性。各椎体间的屈伸运动范围从C2至C6均明显减小,而C6/7却稍有增加;椎体间滑移在C3/4、C4/5两个节段明显减少(P≤0.05)。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使颈椎总活动度和各椎体间活动度均减少并伴有颈部僵硬和疼痛。术后短期围领制动并早期主动伸、屈颈部的锻炼可能有助于减少颈部僵硬和疼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门颈椎扩大成形术 颈椎运动 影响因素 髓型颈椎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经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12
作者 徐勇 李锋 +2 位作者 熊伟 方忠 廖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7-233,共7页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颈椎单...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共计32例,其中14例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A组),年龄42~70岁(56.9±9.8岁);18例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B组),年龄40~73岁(56.7±9.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脊髓受压累及节段及开门节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SF-36评分,评估其手术效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通过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矢状面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横断面MRI上测量颈后伸肌群肌肉面积,计算术后颈后伸肌群肌肉萎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为52~66个月(59.4±4.2个月),B组为56~68个月(61.4±3.8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大(339.0±183.1ml vs 277.0±171.4ml)、手术时间较B组长(197.0±28.9min vs 149.0±2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轴性症状发生率(14.3%,2/14)明显低于B组(38.9%,7/18)(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NDI及SF-36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VAS、NDI及SF-36评分组内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年、2年JOA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有所降低,且B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术前JOA评分、VAS评分、NDI及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A组NDI、SF-36评分均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1年、2年时两组间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末次随访时B组JOA评分较A组差(P<0.05)。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C2-7 Cobb角较术前降低;且在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较A组低(P<0.05);两组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C2-7 RO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在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B组颈椎C2-7 ROM均较A组差(P<0.05)。末次随访时A组颈后伸肌总萎缩率为(28.3±4.8)%,B组为(41.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神经功能改善结果一致。但长期随访结果显示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在对轴性症状的减少、生活质量的改善、颈椎曲度及神经功能改善的维持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肌间隙入路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微型钛板法与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和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冬月 海涌 +2 位作者 刘玉增 关立 孟祥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3-509,共7页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法与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和颈椎矢状面参数及平衡的变化。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6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型钛板法后路...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法与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和颈椎矢状面参数及平衡的变化。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6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型钛板法后路单开门组(A组),共29例;锚定法后路单开门组(B组),共3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2个月时,颈椎X线侧位片上C2椎体矢状面垂直轴线至C7椎体后上缘的距离(C2-7 SVA)、C2与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C2-7 Cobb角)、T1椎体上缘连线与水平线的交角(T1 Slope)。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病程、颈痛VAS、JOA评分、NDI评分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颈痛VAS、NDI评分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增加。术后12个月时,颈椎NDI评分A组优于B组(P<0.05),其他指标均相似(P>0.05)。在影像学参数上,术后两组C2-7 SVA和T1 Slope均增加,C2-7 Cobb角均减小(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的C2-7 S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参数C2-7 SVA差值与临床指标NDI评分差值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两种术式术后颈椎都有前倾,但微型钛板法术后患者的颈椎矢状面平衡优于锚定法,其颈椎功能状态亦优于锚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微型钛 锚定法 颈椎 矢状面平衡
下载PDF
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顾振芳 申勇 +4 位作者 丁文元 孙先泽 李锋 赵正琦 王林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21-625,共5页
目的:探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三角函数知识推理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之间关系的公式:d=h×(sinβ/sinα-1),α角是术前椎板与冠状... 目的:探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三角函数知识推理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之间关系的公式:d=h×(sinβ/sinα-1),α角是术前椎板与冠状面的夹角,β角是术后椎板与冠状面的夹角,h是双开门椎弓正中劈开点到两侧椎板开门处连线的垂直距离,d是术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在2010年9月~2014年4月期间实施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例,其中C3~C7节段20例,C3~C6节段12例。术前及术后1周时在C3~C7节段各椎弓根层面的CT轴位片上应用PACS软件测量α、β、h、d。根据所测量的C3~C7各节段α、β、h值,应用公式计算相应节段的d值。应用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各节段PACS软件直接测量所得的椎管矢状径增加值和公式计算得出的椎管矢状径增加值两组数据,以验证此公式的正确性。结果:C3~C7各节段公式计算得出的椎管矢状径增加值分别为5.15±0.47mm、5.39±0.47mm、5.22±0.37mm、5.25±0.25mm、4.35±0.35mm;PACS软件直接测量所得的椎管矢状径增加值分别为5.17±0.40mm、5.43±0.52mm、5.27±0.44mm、5.29±0.28mm、4.38±0.33mm;将各节段的两组数据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t值分别为0.42,0.68,1.58,1.38,1.11,各节段的两组数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各节段的两组数据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r值分别为0.8953,0.8155,0.9159,0.7821,0.9238,各节段的两组数据间有相关关系(P<0.001)。结论:公式d=h×(sinβ/sinα-1)准确反映了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公式根据椎板开门的角度能预测椎管矢状径的增加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开门角度 椎管矢状径
原文传递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不同椎板固定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春辉 吴益奇 卢海川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8期12-14,18,共4页
目的分析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L)两种不同椎板固定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手术多节段CSM患者80例,分为采用微型钛板固定的观察组和采用传统的丝线悬吊方法固定的... 目的分析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L)两种不同椎板固定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手术多节段CSM患者80例,分为采用微型钛板固定的观察组和采用传统的丝线悬吊方法固定的对照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的JOA评分等。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不显著(P均〉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JOA评分[(10.32±2.18)]高于对照组[(9.01±1.09)],观察组患者改善率≥25%有36例,高于对照组的28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 CL术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方法治疗多节段CSM术后疗效良好,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扩大成形术 脊髓型颈椎 微型钛固定
下载PDF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倪欢 冯晶 +4 位作者 夏平 黄觅 杨林 刘伟 陶鹏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24期73-74,共2页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由于颈椎的后纵韧带出现骨化,导致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压迫,从而引起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治疗OPLL的主要方法是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近期临床疗效显著...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由于颈椎的后纵韧带出现骨化,导致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压迫,从而引起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治疗OPLL的主要方法是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近期临床疗效显著,但中远期疗效的相关报道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门颈椎扩大成形术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轴性症状
下载PDF
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23
17
作者 刘洪 Hirokazu Ishihara 张腾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32-335,共4页
目的:探讨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对1983年2月~1992年3月行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查阅病历及门诊随访,确定其手术并发症。采... 目的:探讨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对1983年2月~1992年3月行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查阅病历及门诊随访,确定其手术并发症。采用临床观察、影像学评价及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原因。结果:随访2~14年,平均5.3年。39例(45%)患者出现轴性症状,4例(4.6%)出现神经根麻痹,颈部旋转受限48例(55.2%),过伸受限33例(37.9%),屈曲受限17例(18.3%),侧屈受限17例(18.3%)。颈椎曲度:术前平均14.8°,术后平均4.9°,平均减少9.9°。结论: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较多见,术后颈椎前凸减小,尤其是颈椎后凸可能是产生轴性症状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成形术 后纵韧带骨化 并发症 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
原文传递
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欲燃 张玉民 +2 位作者 王献印 孙广智 韩文朝 《中医正骨》 2011年第10期53-54,共2页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即椎管矢径〈11 mm,椎管椎体矢径比(Pavlov比率)〈0.75,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无症状或有轻度脊髓受压症状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即使合并后纵韧带钙化,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也可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颈椎 椎管狭窄 椎管扩大成形术
下载PDF
ARCH钛板应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志彩 王东亮 +4 位作者 李健 马学忠 刘兴华 王剑 孙新立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5期517-519,共3页
目的探讨ARCH钛板应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ARCH钛板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15例颈椎疾病患者,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颈椎轴性症状,并进行JOA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 目的探讨ARCH钛板应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ARCH钛板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15例颈椎疾病患者,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颈椎轴性症状,并进行JOA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8.6±2.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4.0±3.1)分,平均改善率68.2%±13.5%。2例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症状,VAS评分分别为3分和2分。患者骨性愈合时间3~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患者均未出现颈椎后凸畸形。结论应用ARCH钛板固定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疾病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有效降低相应并发症,可获得近期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狭窄 后纵韧带骨化 脊髓型颈椎 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ARCH钛
下载PDF
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嘉裕 刘展亮 李晓彬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4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2年2月,观察4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行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比术前及术后JOA评分,...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2年2月,观察4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行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比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在cT上测量c5,节段椎管术前、术后6个月的矢状径,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观察单开门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6-24个月)。术前平均JOA评分8.2分,术后平均JOA评分14.8分。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8.6±1.1mm,术后6个月为16.1±0.9mm,椎管扩大率为(74.3±14.4)%。术后6个月,可以观察到单开门门轴侧骨融合,无螺钉松动及再“关门”现象。结论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满意,防止再关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管扩大成形术 微型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