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融合装置对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椎管减压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影响
1
作者 任杭岭 宋娜 +3 位作者 徐大霞 李宗欢 张志 张景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5375-5381,共7页
背景:颈前路手术对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逐渐被关注,目前对于双节段颈椎病的术式选择缺乏明确可行的临床指南,寻求最适合的固定方式更有益于此类型患者。目的:对比颈前路减压不同融合装置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椎矢状位参... 背景:颈前路手术对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逐渐被关注,目前对于双节段颈椎病的术式选择缺乏明确可行的临床指南,寻求最适合的固定方式更有益于此类型患者。目的:对比颈前路减压不同融合装置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4例,全部患者均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融合治疗,根据椎间融合装置的不同分为2组,零切迹组(zero-p组)纳入患者23例,钛板联合cage组(cage组)纳入患者21例。所有患者术前完善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颈椎CT及MRI检查,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手术前后于X射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包括颈椎前凸角(C2-7 Cobb角)、颈椎矢状位垂直距离、病椎局部前凸角和T1倾斜角。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椎间融合以及术后吞咽障碍发生情况,并于术前及术后评估患者日本骨科学会颈椎评分。计算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值并对比其差异。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zero-p组手术时间较cage组短,术中出血量较cage组少,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cage组术后吞咽障碍发生率(7/21,33%)高于zero-p组(3/23,1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相同,均骨性融合;组内比较发现两组颈椎矢状位参数指标均较术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末次随访时各矢状位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颈椎矢状位垂直距离、C2-7 Cobb角、T1倾斜角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zero-p组病椎局部前凸角变化值较cage组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融合过程中使用zero-p与钛板联合cage均能有效改善颈椎矢状面平衡,钛板联合cage椎间融合可以更好地重建患者颈椎前凸曲度,对于融合装置的选择还应综合考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 椎间融合 zero-p 钛板 颈椎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双节段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沈健 杜怡斌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370-374,共5页
目的探讨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双节段ACDF术... 目的探讨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双节段ACDF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60例患者,依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分为ASD组和非ASD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节段、吸烟史等一般资料,以及颈椎矢状位参数C_(2-7)Cobb角、C_(2-7)矢状位轴向距离、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T_(1)倾斜角(T_(1)slope,T_(1)S)、颈部倾斜角(neck tilt,NT)等参数。结果60例患者中,22例发生ASD,占36.67%;38例未发生ASD,占63.30%。ASD组和非ASD组患者的性别构成、BMI、吸烟史和手术节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SD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非ASD组(P<0.05)。对术前两组患者的C_(2-7)Cobb角、TIA、NT参数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的术前颈椎矢状位垂直距离(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显著大于非ASD组(P<0.05)。末次随访时,ASD组的C_(2-7)Cobb角显著小于非ASD组(P<0.05),而两组患者之间的TIA、T_(1)S和N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双节段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密切相关,手术节段Cobb角恢复不良导致C2-7Cobb角的丧失,并且术前较大的cSVA值是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矢状位参数 邻近节段退变病 双节段ACDF术
下载PDF
单节段Mobi-C人工间盘置换与ROI-C颈椎前路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冉宇 白春晓 +7 位作者 刘楚吟 赵学千 龙水文 覃昌龙 李忠泽 张超 贾育松 陈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4297-4303,共7页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双节段颈椎间盘置换对于颈椎矢状位参数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双节段ROI-C融合器,但不同手术节段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存在差异。目的:研究单节段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ROI-C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差异。方法:...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双节段颈椎间盘置换对于颈椎矢状位参数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双节段ROI-C融合器,但不同手术节段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存在差异。目的:研究单节段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ROI-C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的60例神经根型、脊髓型或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Mobi-C间盘组和ROI-C融合组。所有患者均完成半年以上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1±5.0)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行目测类比评分、颈椎JOA评分以及拍摄X射线片,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C_(2-7)Cobb角、C_(0-2)Cobb角、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颈椎斜率、T_(1)倾斜角、C_(7)倾斜角、胸廓入口角、脊柱功能单位角,分析两组患者的组内和组间差异,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颈椎JOA评分显著增高(P<0.05)。②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的随访间盘组C_(2-7)Cobb、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T_(1)倾斜角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C_(0-2)Cobb角、高T_(1)倾斜角减小(P<0.05),脊柱功能单位角增大(P<0.05);融合组C_(2-7)Cobb、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T_(1)倾斜角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脊柱功能单位角和C_(7)倾斜角增高(P<0.05);间盘组比融合组脊柱功能单位角增高(P<0.05)。③患者术后矢状位参数,融合组C_(2-7)Cobb与C_(7)倾斜角呈显著正相关;颈椎斜率与胸廓入口角呈显著正相关;T_(1)倾斜角与C_(7)倾斜角呈显著正相关;C_(7)倾斜角与C_(0-2)Cobb角呈显著负相关。置换组C_(2-7)Cobb与C_(7)倾斜角、脊柱功能单位角和T_(1)倾斜角呈显著正相关,与C_(0-2)Cobb角呈显著负相关;颈椎斜率与胸廓入口角呈显著正相关,与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T_(1)倾斜角和脊柱功能单位角呈显著负相关;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与C_(7)倾斜角、脊柱功能单位角、T_(1)倾斜角呈显著正相关;T_(1)S与C_(7)倾斜角、脊柱功能单位角呈显著正相关,C_(7)倾斜角与脊柱功能单位角呈显著正相关。④间盘组中,高T_(1)倾斜角型患者术后胸廓入口角、T_(1)倾斜角和C_(0-2)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脊柱功能单位角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而融合组未发现显著变化。⑤结论:Mobi-C间盘和ROI-C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疗效显著,与ROI-C融合器相比,Mobi-C间盘主要通过重建颈椎局部前凸角和上颈椎前凸角来恢复生理曲度,并且在高T_(1)倾斜角患者群体中仍然保持这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颈椎 Mobi-C人工间盘 ROI-C融合器 颈椎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早发型脊柱侧凸行生长棒矫正手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庆雷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5期620-624,共5页
目的探讨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行生长棒矫正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并分析颈椎矢状位失衡的风险因素,为临床及早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骨科接受生长棒矫正手术的4... 目的探讨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行生长棒矫正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并分析颈椎矢状位失衡的风险因素,为临床及早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骨科接受生长棒矫正手术的41例EOS患儿资料,统计患者人口学资料、手术情况等临床资料;并分别于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片上测量其颈椎矢状位参数(T_(1)S、C_(2-7)Cobb角、C_(2-7)SVA等);此外,测量患儿手术前后的胸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弯/胸腰弯Cobb角,以及最大后凸Cobb角,C_(7)-S_(1)的SVA参数值,计算其生长棒术后的胸弯矫形率、最大后凸Cobb角矫形率。对41例EOS患儿手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依据C_(2-7)SVA值进行颈椎矢状位失衡与否的判定,进行潜在风险因素的组间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41例EOS患者末次随访时的T_(1)S、C_(2-7)Cobb角、C_(2-7)SVA值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_(2-7)SVA值进行判定,41例中,13例随访期间出现颈椎矢状位失衡(失衡组),另28例颈椎矢状位平衡在正常范围(正常组)。经单因素分析,正常组患儿的年龄、T_(1)S变化值、PJK占比均明显小于失衡组;正常组的体质量指数、最大后凸角矫正率均明显大于失衡组。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OR=11.293,P=0.000)是EOS患儿生长棒术后颈椎矢状位失衡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生长棒矫正手术对EOS患儿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可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术后有PJK者应警惕出现颈椎矢状位失衡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型脊柱侧凸 生长棒 颈椎矢状位参数 风险因素
下载PDF
颈椎矢状位参数在颈椎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鲁新垒 张静 +2 位作者 郭海龙 任周梁 张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33-1037,共5页
颈椎形态学特征为颈椎矢状位生理性前凸,以保持颈椎正常稳定性与灵活性.颈椎矢状位失衡与颈椎退变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通过评估颈椎矢状位形态能够初步预测颈椎退行性病变严重程度,协助制定相关手术方案,甚至能够一定程度上... 颈椎形态学特征为颈椎矢状位生理性前凸,以保持颈椎正常稳定性与灵活性.颈椎矢状位失衡与颈椎退变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通过评估颈椎矢状位形态能够初步预测颈椎退行性病变严重程度,协助制定相关手术方案,甚至能够一定程度上判断患者的预后[1-16].随着对脊柱整体平衡的研究进展,有利于进一步认识颈椎矢状位参数及其在颈椎病诊治中的重要性.现对颈椎矢状位参数研究成果及在颈椎病诊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方案 颈椎 前凸 颈椎矢状位参数 协助制定 整体平衡 形态学特征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郭山强 王帅 +3 位作者 盖利 吴磊磊 王晓鹏 邱玉金 《骨科》 CAS 2019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ACDF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98例,...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ACDF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9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0例,女48例;年龄为(54.75±8.60)岁(40~78岁)。收集比较98例病人术前及随访时的C_(2-7) Cobb角、T_1倾斜角、C_(2-7) 矢状面轴向距离(cSVA)、颈倾角(NTA)、胸廓入口角(TIA)等矢状位参数,以及其手术前后的颈肩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98例病人根据T_1倾斜角是否大于30°分为高T_1倾斜角组和低T_1倾斜角组,比较两组病人的JOA评分改善率及后凸畸形发生率。结果本研究所观察的矢状位参数中,术后T_1倾斜角、C_(2-7) Cobb角较术前显著增大,NTA、cSVA较术前显著减小;功能相关指标中,VAS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JOA评分显著上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T_1倾斜角组和低T_1倾斜角组的JOA治疗改善率(56.06%vs. 53.12%)及后凸畸形发生率(12.50%vs. 16.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538,P=0.001;χ~2=10.895,P=0.003)。且高T_1倾斜角组病人中,单节段、双节段、多节段病人的后凸畸形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低T_1倾斜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确切,T_1倾斜角>30°病人的JOA治疗改善率较高,后凸畸形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椎矢状位参数 序列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ACDF术后近期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曾祥鸿 梁博伟 +2 位作者 谢克恭 彭金辉 卢贤哲 《实用骨科杂志》 2021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目的比较正常人与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区别,并探索CSM患者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前和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对手术疗... 目的比较正常人与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区别,并探索CSM患者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前和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中心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96例正常体检人员的颈椎DR检查结果,以及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76例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因CSM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及随访结果。在DR片上测量正常人、CSM患者术前和术后C_(2~7) Cobb角、C_(2)椎体矢状面垂直轴线至C_(7)椎体后上缘的距离(C_(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7) SVA)、T_(1)倾斜角(T_(1) slope,T_(1)S)和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的值,并收集整理CSM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结果健康组和CSM组C_(2~7) Cobb角、C_(2~7) SVA、T_(1)S和TI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4个参数分别为(18.86±7.22)°、(12.09±3.51)°,(14.00±6.00)mm、(19.38±4.65)mm,(25.99±4.27)°、(23.41±5.63)°,(82.40±7.03)°、(77.64±7.27)°。CSM患者ACDF术前和术后JOA评分、NDI指数以及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_(2~7) Cobb角、C_(2~7) SVA、T_(1)S和TIA分别由术前(12.09±3.51)°、(19.38±4.65)mm、(23.41±5.63)°、(77.64±7.27)°变为术后的(17.19±5.06)°、(15.24±4.24)mm、(24.67±3.39)°和(79.46±5.39)°。CSM患者术前术后C_(2~7) Cobb角差值与评价指标差值具有相关性(P<0.05),C_(2~7) SVA、T_(1)S和TIA差值与评价指标差值不具有相关性(P>0.05)。高低Cobb角组、C_(2~7) SVA组、T_(1)S组和TIA组术前JOA评分、NDI指数以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高低C_(2~7) Cobb角组JOA评分、NDI指数以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低C_(2~7) SVA组、T_(1)S组和TIA组术后JOA评分、NDI指数以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人较CSM患者拥有更大的C_(2~7) Cobb角和更小的C_(2~7) SVA、T_(1)S、TIA;颈椎矢状位的失衡可能增加出现颈部痛疼和患CSM的风险。使用零切迹椎间融合的ACDF可以恢复颈椎的前凸,术后患者的C_(2~7) Cobb角较术前增大,C_(2~7) SVA较术前减小,而T_(1)S和TIA与术前接近。其中C_(2~7) Cobb角与临床症状改善存在相关,而其他3个参数与症状改善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矢状位参数 前路手术
下载PDF
2种固定方式对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丁吉 程招军 +1 位作者 张黎龙 徐宝山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36-740,共5页
目的比较2种固定方式对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1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一科因脊髓型颈椎病和(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行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59例患者资料... 目的比较2种固定方式对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1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一科因脊髓型颈椎病和(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行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5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31例,女28例,年龄23~71岁,平均(47.17±11.95)岁,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2(7,15)个月。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钛板+Cage组(钛板组)39例和前路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组(ROI-C组)20例。术前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摄影、颈椎CT和颈椎MRI检查,术后3、6、12及24个月时在门诊进行随访,随访时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摄影,必要时完善颈椎CT和颈椎MRI检查,并通过X线片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即C2~C7 Cobb角(Cobb角)、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VA)、手术节段Cobb角(SCobb角)。计算末次随访与术前测量相应参数的差值,即ΔCobb角、ΔC2~C7 SVA和ΔSCobb角。比较2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2组年龄、性别、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手术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发现,钛板组末次随访的Cobb角和S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增加,C2~C7 SVA较术前减小;ROI-C组中末次随访的S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发现,2组术前和末次随访中的Cobb角、C2~C7 SVA、S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ΔCobb角和ΔC2~C7 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钛板组ΔSCobb角较ROI-C组更大。结论2种内固定方式的短节段ACDF术均能有效地矫正颈椎曲度,钛板+Cage的固定融合方式在恢复手术节段颈椎曲度上较优,但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还应将手术并发症等纳入以利于综合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切除术 脊柱融合术 颈椎 颈椎曲度 颈椎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颈椎矢状位参数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一期前后路联合术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承祥 皮国富 +5 位作者 孙建广 黄世磊 韩钰 李峰 陈扬扬 孙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矢状位参数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一期前后路联合术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一期前后路联合术治疗的41例MCS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 目的探讨颈椎矢状位参数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一期前后路联合术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一期前后路联合术治疗的41例MCS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C 2~7 Cobb角、颈椎曲度(Harrison法)、T 1倾斜角(T 1S)、矢状面轴向距离(SVA)、责任节段前柱高度等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各项临床指标和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并运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明确预后相关因素的临界值。结果4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各矢状位参数(C 2~7 Cobb角、责任节段前柱高度、颈椎曲度、T 1S、SVA)均较术前增加(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 2~7 Cobb角改变值与颈椎曲度改变值呈正相关(r=0.518,P<0.05),与SVA改变值呈负相关(r=-0.366,P<0.05);颈椎曲度改变值与SVA改变值呈负相关(r=-0.375,P<0.05);T 1S改变值与责任节段前柱高度改变值呈正相关(r=0.318,P<0.05),与SVA改变值呈正相关(r=0.463,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 2~7 Cobb角改变值是MCSM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C 2~7 Cobb角改变值诊断临界值为7.98°。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MCSM具有显著的效果,术后各矢状位参数出现显著变化,且C 2~7 Cobb角改变值为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于评估近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 前后路联合手术 颈椎矢状位参数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对脊髓型颈椎病行ACDF手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席俊伟 《颈腰痛杂志》 2020年第5期544-547,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7月-2018年7月行ACDF手术的86例CSM患者... 目的探讨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7月-2018年7月行ACDF手术的86例CSM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及1年随访结果分析,观察其临床疗效(VAS评分、JOA评分和NDI指数)及颈椎矢状位参数(T 1 S和C2-7 Cobb角、C2-7 SVA值)变化情况,并探讨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结果86例患者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和N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JOA评分显著升高(P<0.05);T 1 S和C2-7 Cobb角、C2-7 SVA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以T 1 S、C2-7 Cobb角和C2-7 SVA值术后的改变值为≥0(增加)与<0(减少)为界限,将86例患者分为3个亚组进行分别比较:C2-7 Cobb角亚组中,VAS、JOA和NDI值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 1 S亚组中,三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2-7 SVA亚组中,仅JOA评分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知,C2-7 Cobb角变化值与术后JOA变化值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术后NDI指数变化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对CSM患者行ACDF手术的疗效可产生明显影响,其中C2-7 Cobb角与术后JOA评分和NDI指数的改善幅度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前路椎间盘切口椎间融合术 颈椎矢状位参数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多节段ACDF手术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邱淳烈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4期525-528,共4页
目的研究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4年7月~2019年7月本科收... 目的研究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4年7月~2019年7月本科收治的多节段CSM患者97例,均采用ACDF手术治疗。对患者手术前和术后1年的JOA评分和NDI指数进行评价,同时测量其T_(1)倾斜角(T_(1) slope,T_(1)S)、颈椎前凸角和C_(2)-C_(7)矢状面轴向距离(C_(2)-C_(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C_(7) SVA)等颈椎矢状位参数,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分析。结果9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ACDF手术,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NDI指数均显著降低,JOA评分显著升高(P<0.05)。总体JOA改善率为(55.8±17.3)%,其中神经功能恢复优25例,良49例,可15例,差8例,总体优良率为76.3%。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的T_(1)S、颈椎前凸角和C_(2)-C_(7) SVA值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颈椎前凸角变化值与JOA变化值呈正相关关系(r=0.318,P<0.05),与NDI变化值呈负相关关系(r=-0.337,P<0.05);C_(2)-C_(7) SVA变化值与JOA变化值呈负相关关系(r=-0.386,P<0.05);T_(1)S变化值与C_(2)-C_(7) SVA变化值呈正相关关系(r=0.287,P<0.05)。结论ACDF手术治疗多节段CSM患者可取得较好疗效,患者术后的T_(1)S、颈椎前凸角和C_(2)-C_(7) SVA值均有显著变化,且手术前后颈椎前凸角的变化值与JOA变化值呈正相关性、与NDI变化值呈负相关性,C_(2)-C_(7) SVA的变化值与JOA变化值呈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 颈椎矢状位参数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短节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融合钛板固定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效果、安全性及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辉龙 邓贵殿 +3 位作者 陈跃坤 邹漳峰 许文生 许卫红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25期78-82,共5页
目的:分析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融合钛板固定术对脊髓型颈椎病颈椎治疗效果、安全性及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根据倾向性评分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 目的:分析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融合钛板固定术对脊髓型颈椎病颈椎治疗效果、安全性及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根据倾向性评分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标准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实施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融合钛板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与术后6个月颈椎矢状位参数、术前与术后1周疼痛程度和颈椎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C2~7 Cobb角、C2~7矢状轴向距离(C2~7 SVA)均小于对照组,SCobb角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研究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脊髓型颈椎病中应用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融合钛板固定术,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矫正颈椎曲度上取得有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 Cage融合钛板固定术 脊髓型颈椎 颈椎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退行性颈椎病矢状位曲度参数与颈肩部肌肉痛阈的相关性
13
作者 杨云霄 黄承兰 +5 位作者 侯俞彤 姚远 赵宇 许苑晶 杨泽政 王金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879-3884,共6页
背景:退行性颈椎病患者一般存在颈椎曲度改变、颈肩部肌肉力量的不平衡及力量下降。目的:探讨退行性颈椎病矢状位曲度参数与颈肩部肌肉痛阈的相关性。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3D打印门诊中心... 背景:退行性颈椎病患者一般存在颈椎曲度改变、颈肩部肌肉力量的不平衡及力量下降。目的:探讨退行性颈椎病矢状位曲度参数与颈肩部肌肉痛阈的相关性。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3D打印门诊中心收治的50例退行性颈椎病患者纳入研究,剔除颈椎X射线侧位片不符合测量条件的10例,拍摄颈椎侧位X射线片,测量Borden值、C_(2-7)Cobb角,并测量双侧上束斜方肌中点和C5-6棘突间旁1 cm处的疼痛阈值;分析退行性颈椎病矢状位曲度参数与颈肩部肌肉痛阈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颈椎病矢状位曲度Borden值与左侧斜方肌上束痛阈、右侧斜方肌上束痛阈、C5-6棘突间旁左侧1 cm痛阈呈中等正相关关系(r=0.498,P<0.01;r=0.448,P<0.05;r=0.405,P<0.05),与C5-6棘突间旁右侧1 cm痛阈呈弱正相关关系(r=0.322,P<0.05);②C_(2-7)Cobb角与左侧斜方肌痛阈呈弱正相关关系(r=0.355,P<0.05),与右侧斜方肌痛阈、C5-6棘突间旁两侧1 cm痛阈不存在相关性;③颈肩部肌肉痛阈内部之间存在相关性,左右侧肌肉之间的痛阈及左右侧肌肉之内的痛阈皆存在高度相关性,提示颈肩部肌肉具有一致性,可能与颈肩部动作协同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颈椎 颈椎矢状位参数 Borden值 C_(2-7)Cobb角 疼痛阈值 颈部疼痛 相关性 影像学参数
下载PDF
C7倾斜角与短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影像学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钧峰 程招军 +4 位作者 江泽华 袁建军 汪伟 龙明星 张学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77-882,共6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探讨短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中术前C7倾斜角(C7 slope,C7S)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4例因颈椎病接受ACDF治疗的...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探讨短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中术前C7倾斜角(C7 slope,C7S)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4例因颈椎病接受ACDF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0例;年龄23~71岁,平均46.6岁。神经根型颈椎病29例,脊髓型颈椎病25例。病程3~48个月,平均16.8个月。单节段ACDF 44例,双节段ACDF 10例。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C2~7Cobb角、C2-7矢状位垂直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C7S和手术节段Cobb角(segment Cobb angle,SCobb),并计算C2~7Cobb角变化值(末次随访与术前角度的差值)。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根据术前C7S中位数(15°)分为A组(C7S<15°)和B组(C7S≥15°),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各矢状位参数差异。结果 5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5个月,平均15.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C7S、C2~7Cobb角、C2-7 SVA及S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C7S和SCobb角均与C2~7Cobb角和C2-7 SVA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C7S与SCobb角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049,P=0.724);末次随访时,C7S、C2~7Cobb角、SCobb角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C7S和SCobb角与C2-7 SVA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根据患者术前C7S中位数分组,A组28例,C7S为(11.82±3.60)°;B组26例,C7S为(20.77±4.09)°;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C2~7Cobb角和C2-7 SVA显著小于B组(P<0.05),术前SCobb角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4,P=0.816)。末次随访时A、B组间C2~7Cobb角、C2-7 SVA和S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C2~7Cobb角变化值显著大于B组(t=2.321,P=0.024)。结论术前C7S≥15°者其术前有更多的生理前凸,但其术后颈椎曲度变化较小,即短节段ACDF更有利于矫正术前C7S<15°的颈椎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椎矢状位参数 C7倾斜角
原文传递
脊髓型颈椎病经ACDF术后临床疗效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汤洋 黄觅 +1 位作者 胡敏 鄂梦迪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年第9期932-934,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经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后临床疗效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9-12采用ACDF治疗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经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后临床疗效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9-12采用ACDF治疗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NDI指数、JOA评分、C_(2~7)Cobb角、C_(2~7)SVA值、T1S、TIA,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疼痛VAS评分变化量、NDI指数变化量、JOA评分变化量与C_(2~7)Cobb角变化量、C_(2~7)SVA值变化量、T1S变化量、TIA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 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NDI指数、C_(2~7)SVA值、TIA较术前降低,JOA评分、C_(2~7)Cobb角、T1S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NDI指数变化量与C_(2~7)Cobb角变化量呈负相关(P<0.05);JOA评分变化量与C_(2~7)Cobb角变化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NDI指数变化量与C_(2~7)Cobb角变化量呈负相关,JOA评分变化量与C_(2~7)Cobb角变化量呈正相关,临床应重视患者C_(2~7)Cobb角的恢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颈椎矢状位参数 C_(2~7)Cobb角
原文传递
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矢状位参数变化及疗效分析
16
作者 王鑫宇 席健伟 +5 位作者 刘磊 刘光普 韩猛 张瑾 苏超凡 马超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 观察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颈椎矢状位形态改变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04—2021-04徐州市中心医院采用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治疗的64例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与术后12... 目的 观察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颈椎矢状位形态改变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04—2021-04徐州市中心医院采用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治疗的64例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颈椎JOA评分、NDI指数、颈椎矢状位参数,并对颈椎矢状位参数改变值与临床疗效指标改善值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64例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未发生脑脊液漏、颈部血肿、内固定松动断裂、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颈椎JOA评分较术前增加,NDI指数较术前降低,C_(2~7)Cobb角较、T_(1)倾斜角较术前增加,C_(2~7)SVA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颈椎矢状位参数中胸廓入口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手术前后C_(2~7)Cobb角改变值与颈椎JOA评分改善值呈正相关(r=0.649,P<0.001),C_(2~7)Cobb角改变值与NDI指数改善值呈负相关(r=-0.791,P<0.001)。患者手术前后C_(2~7)SVA差值、T_(1)倾斜角差值、胸廓入口角与颈椎JOA评分改善值、NDI指数改善值无相关性。结论 颈前路混合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可靠,能够有效改善颈椎矢状位序列,其中C_(2~7)Cobb角的改善与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 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 颈椎矢状位参数 C_(2~7)Cobb角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对颈椎矢状面平衡改变和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马庆宏 刘蔚 +4 位作者 叶林辉 罗勇骏 凡进 殷国勇 蔡卫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97-1600,共4页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不同节段个数ACDF手术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CDF手术...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不同节段个数ACDF手术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CDF手术的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MRI上测量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包括C0C2角、C2C7角、T1倾斜角、颈倾角和胸廓入口角。临床疗效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进行评估,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C2C7角、T1倾斜角较术前增大,颈倾角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VAS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单节段、双节段和多节段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上存在差异(P=0.001),在颈椎矢状位参数手术前后的差值以及治疗改善率上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手术通过改变颈椎曲度、增大T1倾斜角来恢复颈椎矢状位的平衡,不同节段个数的颈椎手术,在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和治疗改善率上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矢状位参数 颈椎 节段数 T1倾斜角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椎间盘或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鹏 庞建忠 +1 位作者 刘宁 吴义刚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50-452,共3页
目的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或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脊髓型颈椎病61例,将其分为为2组,椎体次全切除组30例,常规组31例,常规组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椎体次全切除组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 目的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或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脊髓型颈椎病61例,将其分为为2组,椎体次全切除组30例,常规组31例,常规组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椎体次全切除组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NDI评分、颈椎矢状位参数、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2组NDI评分降低,椎体次全切除组低于常规组(P<0.05)。术前2组患者C2~7 Cobb角与手术节段Cobb角(S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血清C2~7 Cobb角与SCobb角增大,椎体次全切除组大于常规组(P<0.05)。椎体次全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68%,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或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有利于降低患者NDI评分,改善颈椎矢状位参数,安全可靠,值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颈椎矢状位参数 并发症
下载PDF
MRI测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矢状位参数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黎龙 程招军 +3 位作者 崔子健 任志帅 彭兵 张学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1-454,共4页
目的通过对颈椎矢状位参数的MRI测量,分析不同矢状位曲度状态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各主要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找出具有代表意义的颈椎矢状位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1月因脊髓型颈椎病就诊的88例患者资料,于... 目的通过对颈椎矢状位参数的MRI测量,分析不同矢状位曲度状态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各主要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找出具有代表意义的颈椎矢状位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1月因脊髓型颈椎病就诊的88例患者资料,于颈椎矢状位MRI T_2加权像上测量C_2~C_7 Cobb角、T_1倾斜角(T_1 slope,T_1S)及C_2~C_7矢状位轴向距离(C_2~C_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C_7 SVA)。根据C_2~C_7 Cobb角大小不同将患者分为前凸组(Cobb角≥10°,48例)及变直组(Cobb角0~10°,40例)。数据测量可靠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表示,各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颈椎各参数的ICC为0.858~0.946,组内测量一致性良好。变直组C_2~C_7 Cobb角为(5.6±2.4)°,T_1S为(22.2±6.7)°,C_2~C_7 SVA为(10.2±5.4)mm;前凸组C_2~C_7 Cobb角为(20.1±8.2)°,T_1S为(23.4±8.9)°,C_2~C_7 SVA为(8.2±4.6)mm。变直组3个参数间均无相关性,其中T_1S与C_2~C_7 Cobb角(r=0.100,P=0.510);T_1S与C_2~C_7SVA(r=–0.100,P=0.500);C_2~C_7 Cobb角与C_2~C_7 SVA(r=0.080,P=0.610)。前凸组T_1S与C_2~C_7 Cobb角之间成正相关(r=0.540,P=0.000),T_1S与C_2~C_7 SVA之间成负相关(r=–0.450,P=0.001),C_2~C_7 Cobb角与C_2~C_7SVA之间无相关性(r=–0.003,P=0.980)。结论具有颈椎生理前凸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仅以MRI测量的T_1S值作为评判矢状位曲度的主要参数代表;而对于颈椎生理前凸变直患者,需要T_1S、C_2~C_7 Cobb角、C_2~C_7 SVA进行测量来综合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1 倾斜角 颈椎矢状位参数 脊髓型颈椎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与矢状位参数 被引量:6
20
作者 钟远鸣 廖俊城 +2 位作者 霍杰钊 赵犀 邓文仕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0-394,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且随访资料完整的7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且随访资料完整的76例患者,依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分为退变组和无退变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以及颈椎矢状位C2-7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C2-7矢状位轴向距离、胸廓入口角、TI倾斜角、颈部倾斜角等参数。[结果] 76例中,31例发生ASD,占40.79%;45例未发生ASD,占59.21%。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BMI、随访时间和手术节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前两组患者之间的C2-7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C2-7SVA、TIA、T1S、NT、T1S<19.5°等参数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退变组的C2-7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T1S均显著小于无退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之间C2-7SVA、TIA和N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术后退变组中T1S<19.5°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退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S<19.5°是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892,95%置信区间为1.140-3.138。[结论]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密切相关,手术节段Cobb角恢复不良导致C2-7Cobb角的丧失,进而引起颈椎矢状位失衡是引起ACDF术后发生ASD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 邻近节段退变(ASD) 颈椎矢状位参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