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胸段椎管内硬膜外富于淋巴细胞浆细胞型脑膜瘤一例
1
作者 董文洁 王媛媛 +4 位作者 周凤瑜 卢婷 刘显旺 薛彩强 周俊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164,共3页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经过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3A-169。患者女,60岁,因“右上肢麻木无力三个月,加重一周”于2018年5月至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专科检查:神志清,格拉斯...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经过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3A-169。患者女,60岁,因“右上肢麻木无力三个月,加重一周”于2018年5月至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专科检查:神志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15分,查体合作,自动体位,言语清晰,记忆力、理解力、定向力检查未见异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体肌力5级,四肢未见肌肉萎缩及震颤。右上肢麻木,以右手手指为著,其余四肢深浅感觉检查未见异常,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正常。闭目难立征(−)。颈软无抵抗,双侧克氏征、布氏征均为阴性。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于淋巴细胞浆细胞型脑膜瘤 颈胸段 椎管 硬膜外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神经根鞘囊肿在颈胸段MRI检查中的发病率和特征分析
2
作者 计朝飞 齐大鹏 王英 《安徽医学》 2023年第12期1432-143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根鞘囊肿在连续颈椎MRI检查中的发病率和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二院南区2021~2022年1237例行颈椎MRI检查者中被诊断为神经根鞘囊肿(NRSC)的51例患者临床资料,计算NRSC的总发病率及男女发病率差异;计算单发与多发... 目的探讨神经根鞘囊肿在连续颈椎MRI检查中的发病率和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二院南区2021~2022年1237例行颈椎MRI检查者中被诊断为神经根鞘囊肿(NRSC)的51例患者临床资料,计算NRSC的总发病率及男女发病率差异;计算单发与多发患者构成比、多发患者中病灶对称与不对称分布的构成比;计算病灶在左右侧、颈胸段椎间隙中的分布构成比及其差异;对NRSC患者的C3/4~T2/3椎间盘退变程度按改良Pfirrmann分级进行评分,分析患者病灶数量与年龄及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院区颈椎MRI检查者中,NRSC发病率为4.1%,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患者中,单发与多发构成比之间差异不显著(P=0.327);多发病例中,对称发生的病灶构成比(66.7%)与不对称者(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在左右侧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3),在C6/7(28.8%)、C7/T1(31.4%)、T1/2(26.3%)椎间隙的构成比高于其它椎间隙。患者的病灶数量与年龄、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无相关性(r=0.184、-0.002,P均>0.05)。结论NRSC在安徽省二院南区连续颈椎MRI检查中发病率为4.1%,女性多见;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多呈对称性),好发于C6/7、C7/T1、T1/2椎间隙;患者年龄大小或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不影响患者的病灶发生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 神经根鞘囊肿 椎间盘退变程度 发病特点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肿瘤的前路手术治疗 被引量:19
3
作者 肖建如 贾连顺 +3 位作者 袁文 陈德玉 倪斌 赵定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8期743-745,共3页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前路不同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和重建术式。方法 :总结我院自 1998年 1月~2 0 0 0年 12月收治 31例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表现、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预后。结果 :术后随访 3~ 36个月 ,30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前路不同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和重建术式。方法 :总结我院自 1998年 1月~2 0 0 0年 12月收治 31例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表现、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预后。结果 :术后随访 3~ 36个月 ,30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 2例转移性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 13个月和 16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 ,全身衰竭死亡。 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 8、13个月局部复发。结论 :应根据肿瘤的部位、范围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肿瘤切除术式和前路重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 肿瘤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改良前方入路结核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移植、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 被引量:33
4
作者 张泽华 许建中 +2 位作者 谭祖键 周强 马在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通过改良前方入路进行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移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对6例C7~T3椎体结核患者采用标准颈椎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正中劈开暴露病灶,彻底清除结核肉芽组织、脓液、死骨等进行脊髓减压,次全切... 目的:探讨通过改良前方入路进行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移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对6例C7~T3椎体结核患者采用标准颈椎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正中劈开暴露病灶,彻底清除结核肉芽组织、脓液、死骨等进行脊髓减压,次全切除相应椎体,植入同种异体髂骨块重建前柱、前方钉板内固定,术后佩戴头颈胸支具6个月,正规抗痨12个月。结果:随访18~39个月,平均28个月,6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结核病变无复发,后凸角无明显丢失。结论:颈胸段改良前方入路暴露C7~T3病灶充分、安全,病灶清除后植入异体髂骨块修复骨缺损、牢固内固定,重建颈胸段的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 脊柱结核 改良前方入路 同种异体骨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冬月 刘晓光 +3 位作者 刘忠军 姜亮 韦峰 于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64-970,共7页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的手术方式、脊柱重建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颈胸段脊柱肿瘤病例11例,病理诊断包括骨巨细胞瘤5例,骨母细胞瘤1例,Ewing肉瘤1例,浆细胞...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的手术方式、脊柱重建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颈胸段脊柱肿瘤病例11例,病理诊断包括骨巨细胞瘤5例,骨母细胞瘤1例,Ewing肉瘤1例,浆细胞性骨髓瘤1例,甲状腺滤泡型转移癌2例,前列腺转移癌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疼痛,术前VAS评分为7.45±0.82分;脊髓损伤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6例,E级1例。所有病例术前根据Tomita脊柱肿瘤外科分期评估均为间室外病变。4例C7-T1段肿瘤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前方钛网、钛板重建;7例T2-T4段肿瘤行单一后路整块全脊椎切除(TES),前方单纯钛网重建。两种术式后方均为钉棒系统重建。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脊柱重建稳定性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98-573min,平均423.9min;术中失血量800-3800ml,平均2077ml。4例术中胸膜破裂,2例术后神经功能一过性下降,7例术中结扎病椎神经根,残留轻度胸前区不适。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4.7个月,1例前列腺转移癌患者死亡,其余均无局部复发。术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7.45±0.82分下降至术后2.55±0.69分(P〈0.05)。术后神经功能2例(术前D级1例,E级1例)保持原有水平,余均获得改善,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全脊椎切除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可以获得满意的局部控制,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应根据肿瘤位于颈胸段脊柱近端(C7-T1)或远端(T2-T4)而制定个体化手术方式及脊柱重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颈胸段 全脊椎切除 手术方式 脊柱重建
原文传递
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儿童颈胸段脊柱结核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宏其 赵迪 +5 位作者 陈凌强 刘少华 王永福 陈静 唐明星 郭超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1951-1954,共4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儿童颈胸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5年5月至2008年3月,我院收治的8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儿,均伴有后凸畸形。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10岁。临床表现为胸背... 目的探讨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儿童颈胸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5年5月至2008年3月,我院收治的8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儿,均伴有后凸畸形。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10岁。临床表现为胸背痛,低热,盗汗及后凸畸形。术前脊柱后凸角为30~75°,平均52.1°。ASIA分级:B级1例,C级5例,D级2例。采用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加钉、钩、棒系统矫形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3年,平均2.5年。切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结核复发。ASIA分级:3例恢复2级,5例恢复1级。术后后凸角为10~26°,较术前明显改善,最后随访时后凸角为10~31°,较术后无明显丢失。术后3月血沉均恢复正常;植骨融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6个月。结论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后方植骨内固定矫形一期手术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儿童颈胸段脊柱结核是矫正后凸畸形和预防晚期后凸畸形发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颈胸段 脊柱结核 内固定
原文传递
MRI测量颈胸角在选择颈胸段脊柱手术入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滕红林 贾连顺 +4 位作者 肖建如 谭军 刘铁龙 魏海峰 王美豪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6期325-328,共4页
目的 :探讨在颈胸段脊柱术前应结合患者的颈胸段MRI的个体特征和疾病情况 ,选择手术创伤最小的手术入路。方法 :共 76例患者 ,其中 2 6例为颈胸段脊柱损伤 ,35例为颈胸段脊柱肿瘤 ,脊髓型颈椎病 12例 ,以及 3例颈胸段椎板减压术后后凸... 目的 :探讨在颈胸段脊柱术前应结合患者的颈胸段MRI的个体特征和疾病情况 ,选择手术创伤最小的手术入路。方法 :共 76例患者 ,其中 2 6例为颈胸段脊柱损伤 ,35例为颈胸段脊柱肿瘤 ,脊髓型颈椎病 12例 ,以及 3例颈胸段椎板减压术后后凸畸形。男 4 7例 ,女 2 9例。平均年龄 4 5 5岁 ,年龄范围 19~ 6 5岁。同时抽取 95套颈胸段MRI片。作胸骨上切迹向后水平延长线和胸骨上切迹向后上方至C7T1椎间盘前缘中点的连线 ,测量两线之夹角 ,称为颈胸角 (cervicothoracicangle ,CTA)。结果 :CTA平均为 4 7 6 4°(范围 2 5°~ 73°)。大于此平均角度且病灶在胸骨切迹水平线以上时可考虑低位下颈椎入路 ,5 0例 ;CTA较小 ,且病灶范围广 ,或尚累及T3 、T4,可以考虑经胸骨柄入路 ,13例 ;病灶范围广泛 ,经全胸骨入路 3例 ;Ⅰ期或Ⅱ期前后联合入路 5例 ;经右侧肩胛下后外侧胸腔入路 5例。结论 :颈胸段脊柱手术应尽量选择低位下颈椎入路等创伤较小的入路 ,其次考虑经胸骨柄入路。长节段脊柱受累的患者才考虑经右侧肩胛下后外侧胸腔或经全胸骨等创伤较大的入路。术前可以结合患者的病灶累及范围和颈胸手术角等MRI影像学表现 ,从而利于选择最合适的手术入路 ,减少手术风险、手术创伤和并发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测量 颈胸段脊柱手术 手术入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椎体周围重要脉管结构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烽 王素春 +3 位作者 段广超 陈兵乾 居建文 金国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6-238,242,共4页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前方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脉管的解剖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①胸导管在T5水平由椎体右侧越中线向左移行,在T4椎体左前方上行到T2水平,再行向左上方,80%在C7~C...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前方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脉管的解剖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①胸导管在T5水平由椎体右侧越中线向左移行,在T4椎体左前方上行到T2水平,再行向左上方,80%在C7~C7/T1水平呈弓状注入左静脉角或锁骨下静脉内侧段。②70%的主动脉弓顶点对应T3椎体水平。胸主动脉中轴线到椎体前正中线(PVM)距离在T4水平大于在主动脉弓顶点和T5水平。③63%的上腔静脉(SVC)起点对应T3椎体水平。SVC起点到PVM及SVC中轴线分别在T4、T5水平到PVM的距离逐渐增大。左右头臂静脉与PVM的夹角分别为:59.35°±5.40°和33.62°±5.59°。左侧大于右侧(P<0.05)。奇静脉在SVC的注入点87%位于T3/4~T4水平。结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变节段选择合理的颈胸段脊柱前方手术入路,上位椎体应选经左侧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或偏左侧部分劈开胸骨柄入路,下位椎体应选择右侧经胸腔入路或偏右侧劈胸骨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 脉管 应用解剖学 手术入路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洋 邱俊荫 +4 位作者 史本龙 孙旭 刘臻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0-585,共6页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入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入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4.2岁)。单个半椎体25例,2个半椎体7例;C7 1例,T1 5例,T2 12例,T3 10例,T4 11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不平衡和颈部倾斜。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局部侧凸角、锁骨角、T1倾斜角、颈部倾斜、头部偏斜以及局部后凸角等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矫形手术,手术时间175~275min(223.8±41.6min),出血量310~470ml(342.3±45.9ml)。术中胸膜撕裂1例,术后出现Horner综合征1例,上肢神经根性疼痛2例,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共置入261枚椎弓根螺钉,55枚穿破椎弓根皮质,但均未侵犯脊髓及周围脏器和血管,未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12~48个月(19.3±10.5个月),局部侧凸角由术前41.1°±12.3°矫正到术后17.5°±6.7°(P<0.001),末次随访时为20.1°±5.8°,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02);局部后凸角由术前21.5°±9.1°矫正到术后16.8°±6.3°(P<0.05),末次随访时为17.5°±4.9°(P=0.622);远端代偿弯由术前16.9°±5.3°减少到术后12.2°±5.5°(P<0.001),末次随访时为15.5°±7.7°(P=0.053)。T1倾斜角、锁骨角、颈部倾斜以及头部偏斜在术后均较术前得到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观察指标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可有效矫正侧凸畸形,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体畸形 半椎体切除术 颈胸段 矫形效果
原文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颈胸段后凸畸形截骨矫正术 被引量:13
10
作者 田慧中 吕霞 田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22-523,共2页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截骨矫正术 后凸畸形 颈胸段 强直性脊柱后凸 脊柱截骨术 手术治疗 矫正手术 术后处理 手术方法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彪 郝定均 +3 位作者 郭华 李辉 王晓东 朱子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7-103,共7页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部位与胸骨柄上缘切迹位置关系对手术治疗策略选择的影响及临床预后。方法:2003年1月~2013年1月45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17~62岁(35.4±16.7岁)。病变节段:C7~T1 8例...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部位与胸骨柄上缘切迹位置关系对手术治疗策略选择的影响及临床预后。方法:2003年1月~2013年1月45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17~62岁(35.4±16.7岁)。病变节段:C7~T1 8例,T1 11例,T1~T2 7例,T2 6例,T2~T3 8例,T3 5例。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9例,D级22例,E级7例。术前颈胸段后凸成角、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和JOA评分分别为34.7°±6.8°、39.6±4.6及10.7±2.8。根据患者颈胸段MRI矢状位上胸骨柄上缘切线与结核病灶的关系采取不同手术方案,19例椎体结核病灶位于胸骨柄上缘水平切迹线之上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6例病灶平齐于胸骨柄上缘水平切迹线或在之下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及术后均用四联敏感抗结核药物规律治疗。对患者后凸成角、NDI评分和JOA评分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来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178.0±48.3min;术中出血量为590.0±76.4ml。随访6.6±3.2年(3~13年),在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失败等情况出现。末次随访时患者颈胸段后凸成角、NDI评分及JOA评分分别为10.2°±2.4°、11.4±3.6及17.6±2.4,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例单纯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手术切口窦道形成,再次行一期前路内固定取出、病灶扩大清除植骨融合和二期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随访5.5年结核治愈。其余44例患者在术后7.2±1.1个月获得融合。在伴有神经功能减退的38例患者中,29例(76%)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提高1~3级,9例分级无变化。结论: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在规律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颈胸段MRI矢状位上胸骨柄上缘切线与结核病灶的关系,对不同类型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可完成彻底的病灶清除、固定及融合,中长期随访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颈胸段脊柱:手术方式
原文传递
原发性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 被引量:4
12
作者 肖建如 陈华江 +5 位作者 朱秋峰 贾连顺 袁文 陈德玉 倪斌 陈雄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3期1270-1273,共4页
目的 :研究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入路、肿瘤切除术式、前路植骨、钛网、Orion/Zephier或AO钢板内固定重建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本院 1 998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期间收治的 33例原发性颈胸段脊柱肿瘤的病理类型、... 目的 :研究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入路、肿瘤切除术式、前路植骨、钛网、Orion/Zephier或AO钢板内固定重建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本院 1 998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期间收治的 33例原发性颈胸段脊柱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预后。结果 :本组 33例中骨巨细胞瘤 1 4例 ,骨髓瘤 8例 ,嗜酸性肉芽肿 4例 ,软骨肉瘤 3例 ,恶性淋巴瘤 2例 ,恶性神经鞘瘤 1例 ,骨软骨肉瘤 1例。肿瘤切除方式 :囊内切除 1 1例 ,包膜切除 1 3例 ,广泛切除 9例。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 ,术后给予相应的放疗或化疗。术后随访 6~ 48个月。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 ,3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例T1 ~T2 骨巨细胞瘤和 1例软骨肉瘤患者分别于囊内切除术后 8个月、1 3个月局部复发 ,1例软骨肉瘤患者于囊内切除术后 2 4个月因肺部转移 ,全身衰竭死亡。结论 :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检查可确定诊断。根据肿瘤的部位、性质、范围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及肿瘤切除方式 ,前路植骨、钛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颈胸段脊柱肿瘤 临床特点 外科治疗 手术方式 内固定
下载PDF
改良前方入路手术治疗颈胸段椎体病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谢肇 许建中 +1 位作者 周强 谭祖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1-373,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前方入路治疗颈胸段椎体病变的手术方法。方法2000年9月~2005年1月,对23例C7~T3椎体病变患者均采用标准颈椎右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正中劈开显露病变椎体,行病椎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4~62岁... 目的探讨改良前方入路治疗颈胸段椎体病变的手术方法。方法2000年9月~2005年1月,对23例C7~T3椎体病变患者均采用标准颈椎右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正中劈开显露病变椎体,行病椎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4~62岁。颈胸段骨折3例,骨折合并脱位7例,结核6例,肿瘤7例;病变部位C6-T1、C6-T2节段各2例;C7-T1、T3节段各3例;T1节段8例;T2节段5例;病程3d^2年。术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7例,D级4例,E级6例。术后佩戴头颈胸支具3~6个月。结果术后23例均获随访10~42个月,全部患者椎间植骨3~6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无内固定失败,脊柱稳定性好。术后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0例,C级2例,D级10例,E级10例。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3级。术后10个月1例肺癌全身转移死亡。余6例肿瘤患者随访时仍生存。结论采用改良前方入路暴露颈胸段病灶充分、安全,适用于颈胸段椎体病变的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 椎体病变 改良前方入路 内固定
下载PDF
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的安全性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博 吴继功 +5 位作者 马华松 张乐乐 李海侠 王加旭 黄世博 邵水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04-612,共9页
目的:探讨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应用后路一期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的25例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3~32岁(12.... 目的:探讨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应用后路一期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的25例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3~32岁(12.1±7.1岁).术前合并神经功能损害6例,其中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2例.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胸段主弯Cobb角、局部后凸角、远端代偿弯Cobb角、双肩高度等参数,并观察神经功能转归及并发症.结果:行SRS(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3级截骨6例,SRS 4级截骨3例,SRS 5级截骨16例.手术时间306.1±101.5min(147~550min),术中失血量1108.0±1000.9ml(150~4500ml).随访时间37.8±14.0(20~69)个月.颈胸段主弯Cobb角由术前59.5°±28.5°矫正到术后的28.8°±16.9°(P<0.001),末次随访时为31.6°±16.4°,无明显丢失(P=-0.574).局部后凸由术前39.2°±28.2°矫正到术后的21.1°±14.4°(P<0.001),末次随访时为24.0°±14.3°,无明显丢失(P=0.478).远端代偿弯由术前的35.4°±19.5°减少为术后的18.4°±11.3°(P<0.001),末次随访时为26.1°±16.9°,较术后无统计学差异(P=0.073).双肩高度差由术前的2.6±0.9cm减少到术后的1.2±0.6cm(P<0.001),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为0.9±0.6cm,但较术后无统计学差异(P=0.093).术前合并神经功能损害的6例患者中5例随访期间恢复至Frankel E级,1例C级恢复至FrankelD级.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6例:5例凸侧上肢麻木;1例因双下肢肌力持续下降行再次手术探查清除血肿后恢复,6例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其他包括脑脊液漏1例,胸腔积液3例,伤口积液1例,肺部感染1例,远期融合远端侧凸加重行翻修手术2例,均通过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对于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应用后路一期三柱截骨矫形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但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 先天性脊柱畸形 截骨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组织均衡技术在颈胸段摄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庞小平 吴南洲 +2 位作者 杨承欢 杨铁 肖越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3090-3093,共4页
背景:由于颈胸段侧位摄影时,成像区域的组织厚薄相差大,且重叠多,即使数字X射线摄影具有曝光动态范围大,图像能进行多种后处理的功能,但数字X射线摄影的常规摄影也难以显示颈胸段的解剖结构来了解病情,颈胸段正侧位数字X射线摄影影像质... 背景:由于颈胸段侧位摄影时,成像区域的组织厚薄相差大,且重叠多,即使数字X射线摄影具有曝光动态范围大,图像能进行多种后处理的功能,但数字X射线摄影的常规摄影也难以显示颈胸段的解剖结构来了解病情,颈胸段正侧位数字X射线摄影影像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目的:比较应用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组织均衡技术产生的颈胸段图像和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产生的标准数字X射线摄影图像的差别,在颈胸段摄影中探究最佳图像质量。方法:从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2005-04/2009-08所摄的数字X射线摄影颈胸段影像中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200例作为分析资料,应用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组织均衡技术对标准数字X射线摄影图像进行处理,比较组织均衡图像与标准数字X射线摄影图像的差别。结果与结论:应用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组织均衡技术产生的新的图像,在同一幅图像上下颈上胸段的细节均可清晰显示;标准数字X射线摄影图像需要反复调节不同的窗宽、窗位才能清晰显示下颈上胸段的细节。提示在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中,应用组织均衡技术能明显改善被检体受厚度影响而不容易观察的细节,同时,又不影响其他部位的细节显示。操作简便,可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率,减少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 颈胸段 组织均衡技术 图像 质量控制 数字化骨科技术
下载PDF
应用异体骨移植、前方内固定治疗颈胸段结核的初步报道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泽华 许建中 +2 位作者 谭祖键 周强 马在松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7期971-973,共3页
目的探讨颈胸段结核病灶彻底清除后同期异体髂骨块移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对C7~T3椎体结核采用标准颈椎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劈开暴露病灶,彻底清除病灶进行脊髓减压,次全切除相应椎体,同期植入异体髂骨块重建前中柱、前方钢板内固... 目的探讨颈胸段结核病灶彻底清除后同期异体髂骨块移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对C7~T3椎体结核采用标准颈椎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劈开暴露病灶,彻底清除病灶进行脊髓减压,次全切除相应椎体,同期植入异体髂骨块重建前中柱、前方钢板内固定,术后佩戴头颈胸支具3个月,正规抗痨12个月.结果随访18~39个月,平均28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6例均获Ⅰ级骨性愈合,骨愈合时间9~12个月,后凸角无明显丢失.结论尽管异体髂骨块移植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与自体骨相比较长,但当与前路内固定器械结合应用时,可有效维持畸形的矫正,使脊柱拥有良好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近期、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 脊柱结核 异体骨 内固定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椎体前方重要结构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新文 王勇 杨开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供局解教学的成人尸体标本30具(男25、女5);模拟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方法,重点观测手术途径中暴露C5~T3椎体时必须牵开并加以保护的几个...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供局解教学的成人尸体标本30具(男25、女5);模拟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方法,重点观测手术途径中暴露C5~T3椎体时必须牵开并加以保护的几个重要结构。结果:左头臂静脉的长度为(6.9±1.0)c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3±0.9)cm。右喉返神经在颈部的行程可分为两部分,上部位于脏筋膜内,下部在脏筋膜外,其穿入脏筋膜的位置位于C7~T1椎间水平的有14.3%(4例),位于T1椎体上半部水平的85.7%(26例)。左侧喉返神经在颈部(包括T2椎体水平)均于脏筋膜内走行。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0.8±0.2)cm、右侧(1.3±0.2)cm。胸导管弓最高点距环状软骨水平的垂直距离(1.8±0.4)cm。结论: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的前路术式可以充分暴露C5~T3,术者对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是前路手术得以正常开展与减少医源性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 前入路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颈胸段脊柱在模拟肿瘤破坏状态下稳定性预测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滕红林 吴春雷 +3 位作者 徐华梓 池永龙 张怀保 王健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11期730-732,共3页
目的评价颈胸段脊柱在模拟溶骨性肿瘤破坏的情况下的生物力学特性。从而为采取预防性稳定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12具新鲜冷藏人体尸体脊柱标本(C7~T2),胸椎带有肋椎关节,分别进行完整标本和模拟颈胸段脊柱肿瘤溶骨性破坏状态时的生... 目的评价颈胸段脊柱在模拟溶骨性肿瘤破坏的情况下的生物力学特性。从而为采取预防性稳定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12具新鲜冷藏人体尸体脊柱标本(C7~T2),胸椎带有肋椎关节,分别进行完整标本和模拟颈胸段脊柱肿瘤溶骨性破坏状态时的生物力学测试。测试肿瘤破坏椎体面积的大小(完整标本,30%、40%、50%和90%的面积破坏)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椎体破坏面积从完整标本,30%、40%、50%和90%的面积破坏时,其屈服载荷分别为3549±254N、3203±223N、2822±182N、2707±174N和2510±176N。刚度分别从正常完整标本的910±210(N/mm),下降至781±90(N/mm)、664±60(N/mm)、585±40(N/mm)和482±30(N/mm)。T1椎体破坏面积在30%和40%时的屈服载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椎体破坏面积大小与椎体屈服载荷呈线性关系。颈胸段T1椎体在破坏面积达40%后,因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椎体塌陷骨折和节段不稳,可作为外科采取预防性稳定手术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 脊柱 肿瘤 稳定性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颈胸段前路手术中喉返神经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屹林 王利民 宋跃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0-133,162,共5页
目的:为颈胸段前路手术中对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40具成人颈胸部尸体标本,在颈胸段前路手术区对喉返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1)左、右喉返神经颈内脏筋膜穿入点范围分别水平对应T2/3椎间盘、T3椎体(... 目的:为颈胸段前路手术中对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40具成人颈胸部尸体标本,在颈胸段前路手术区对喉返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1)左、右喉返神经颈内脏筋膜穿入点范围分别水平对应T2/3椎间盘、T3椎体(占85.0%)和C7/T1椎间盘、T1椎体(占87.2%);(2)颈部左、右侧喉返神经分别为94.5%、59.6%走行在气管食管沟内;左、右喉返神经在迷走神经的返折点范围分别水平对应T3/4椎间盘、T4椎体(占75.0%)和T1/2椎间盘、T2椎体(占82.5%);(3)非返性喉返神经1例,喉返神经的分支与颈交感干有交通2例,均出现在右侧;(4)左喉返神经10.0%在甲状腺下动脉之前,57.5%在其之后,32.5%在其分支之间;右喉返神经35.0%在动脉之前,22.5%在其之后,42.5%在其分支之间。结论:在颈胸段前路手术中,左、右侧入路分别在T2/3和C7/T1椎间盘水平以上操作是较安全的,但以采取左侧入路为宜,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 手术入路 喉返神经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颈胸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手术疗效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范伟力 柳峰 +4 位作者 刘明永 殷翔 涂洪波 刘鹏 赵建华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年第5期371-373,共3页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椎板减压、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治疗作用。方法 8例颈胸段脊柱损伤患者,损伤部位为第6颈椎至第1胸椎,损伤类型为椎体爆裂性骨折2例,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压缩性骨折伴脱位1例。分析上...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椎板减压、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治疗作用。方法 8例颈胸段脊柱损伤患者,损伤部位为第6颈椎至第1胸椎,损伤类型为椎体爆裂性骨折2例,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压缩性骨折伴脱位1例。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别经后路颈胸段椎板减压椎弓根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0个月,植骨均在3~4个月完全融合,所有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症状改善,伴有交感神经节刺激症状者有所缓解。结论颈胸段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后路椎弓根螺钉及侧块螺钉固定系统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手术 颈胸段脊柱 椎骨骨折 减压 内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