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8篇文章
< 1 2 1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王晓明 张洋 +3 位作者 王鲲 田伊茗 刘鑫 王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6期605-609,共5页
目的探究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9月至2024年8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7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 目的探究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9月至2024年8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7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统计并比较两组受检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疾病史、吸烟、饮酒、收缩压、舒张压)、实验室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尿酸]、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及急性胰岛素反应(AIR 3~5)。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AIR 3-5与各变量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究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受检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疾病史(高血压、冠心病)、吸烟、饮酒、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LDL-C、HDL-C和Hcy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体重指数、甘油三酯、空腹血糖、GHb、尿酸分别为(28.62±4.23)kg/m^(2)、(2.87±0.56)mmol/L、(7.73±0.36)mmol/L、(8.36±0.52)%、(420.25±89.55)μ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5.48±3.66)kg/m^(2)、(1.68±0.46)mmol/L、(5.26±0.63)mmol/L、(5.62±0.67)%、(340.26±42.54)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颈部斑块检出率为64.29%,显著高于对照组,且AIR 3-5水平为(4.25±0.80)μU/mL,显著低于对照组[(7.64±1.45)μ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指数、甘油三酯、空腹血糖、GHb、尿酸、颈部斑块检出率与AIR 3-5均呈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重指数、甘油三酯、颈部斑块是AIR 3-5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新诊断T2DM患者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存在显著相关性。患者体重指数、甘油三酯水平以及颈部斑块检出情况是影响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诊断2型糖尿病 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关性
下载PDF
正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人群残余胆固醇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联分析
2
作者 张丽华 闫肃 +2 位作者 秦迁 陈静锋 丁素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6-850,共5页
目的:分析残余胆固醇(RC)与正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人群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23年6月体检的正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者7152人,依据RC分为低、高RC组,绘制Kaplan-Meier风险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 目的:分析残余胆固醇(RC)与正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人群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23年6月体检的正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者7152人,依据RC分为低、高RC组,绘制Kaplan-Meier风险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分析RC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RC、糖化血红蛋白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HR(95%CI)分别为1.041(1.037~1.046)、1.153(1.042~1.276)、1.123(1.023~1.233)、1.088(1.024~1.156);RC水平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风险有关(P=0.033),随RC增高,患病风险呈先逐渐增高再平稳趋势。结论:RC升高可增加正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人群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胆固醇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限制性立方样条
下载PDF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3
3
作者 曹文慧 王海波 +1 位作者 栗昭生 杨红艳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24期190-192,共3页
目的分析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取我院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50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收治时间为2015年12月-2016年8月,对两组患者颈部血管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将两组患者检测后的斑块大小... 目的分析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取我院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50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收治时间为2015年12月-2016年8月,对两组患者颈部血管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将两组患者检测后的斑块大小、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斑块类型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94.00%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斑块大小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脑梗死患者、对照组非脑梗死患者均以混合斑较为常见,两组患者斑块分布类型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和预防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 相关性 非脑梗死
下载PDF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桑丹 臧嘉斌 +3 位作者 庄雄杰 曾玲 段新月 柳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8-153,共6页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我科的新诊断T2DM患者328例,其中男性237例,女性91例,平均年龄(49.1±13.4)岁。根据精氨酸刺激试验(...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我科的新诊断T2DM患者328例,其中男性237例,女性91例,平均年龄(49.1±13.4)岁。根据精氨酸刺激试验(AST)后C肽(CP)变化[CP增值(ΔCP)],将研究对象分为低ΔCP组(n=110)、中ΔCP组(n=109)、高ΔCP组(n=109)。收集各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双侧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结果:随着空腹CP及ΔCP的降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在高ΔCP组、中ΔCP组和低ΔCP组分别为43.1%、56.9%、68.2%(P<0.05);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ΔCP下降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独立相关(β值=-0.332,OR=0.717,95%CI:0.571~0.902,P<0.05);与高ΔCP组比较,中ΔCP组、低ΔCP组罹患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OR值(95%CI)分别为1.967(0.969~3.995)和2.681(1.256~5.721)。结论:新诊断T2DM患者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下降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诊断 2型糖尿病 Β细胞 第一时相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超声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情况及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勇 《江西医药》 CAS 2022年第9期1241-1243,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情况及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2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资料作为颈动脉硬化组,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超声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情况及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2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资料作为颈动脉硬化组,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脑卒中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斑块稳定性、IMT、斑块总面积、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情况、颈动脉血流参数。结果脑卒中组不稳定斑块占比(69.51%)显著高于颈动脉硬化组(37.80%,P<0.05)。脑卒中组颈动脉左侧、右侧IMT厚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斑块总面积大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脑卒中组CCA、ICA、VA狭窄率及颈动脉RI、PI均高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脑卒中组PSV、EDV低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结论与单纯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稳定斑块占比更高、颈动脉IMT更厚、斑块总面积更大、CCA、ICA、VA狭窄率及颈动脉血流阻力更高,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超声 检测 评估价值
下载PDF
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预测脑卒中临床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娜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第4期55-57,69,共4页
目的分析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用于临床诊断评估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情况及对预测脑卒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7月该院接受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扫描后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情况的患者115例作为研究对... 目的分析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用于临床诊断评估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情况及对预测脑卒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7月该院接受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扫描后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情况的患者11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脑卒中分为A组(脑卒中患者,58例)与B组(非脑卒中患者,57例),归纳总结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患者影像特征表现,对比两组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程度差异。结果115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患者经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结果显示,46例患者为钙化斑块,39例患者为非钙化斑块,30例患者为混合斑块,115例患者中,64例患者为轻度颈动脉狭窄,30例患者为中度颈动脉狭窄,21例患者为重度颈动脉狭窄。对比两组患者头颈部CT血管成像结果显示,A组患者非钙化斑块占比率为44.83%、混合斑块占比率为36.21%,明显高于B组,同时中度颈动脉狭窄占比率为36.21%、重度颈动脉狭窄占比率25.86%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0、6.215、6.215、4.530,P<0.05)。结论通过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有效鉴别诊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情况,可以用于临床预测脑卒中,准确性较高,提倡运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狭窄 脑卒中
下载PDF
超声检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及其风险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桂荣 《黑龙江医学》 2008年第4期285-286,共2页
目的探查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SP)位置分布特点,探讨其形成原因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检测29例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单侧或双侧颈动脉共38条血管,超声记录斑块数量和大小。结果①B超发现的55个ASP中硬斑占总数的92... 目的探查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SP)位置分布特点,探讨其形成原因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检测29例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单侧或双侧颈动脉共38条血管,超声记录斑块数量和大小。结果①B超发现的55个ASP中硬斑占总数的92.6%,软斑为7.3%;②硬斑径线约0.3—1.2cm,内部回声多增强,后方伴声影;软斑为0.8-1.8cm,多为弱回声、等回声;③径线〈1.0cm的斑块多限于动脉内膜层,径线〉1.0cm斑块其管壁中层回声模糊或消失。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CCA膨大部(动脉窦)及颈内动脉起始段,与血管分支角度,血流在此形成紊乱流体以及患者基础病所导致的内环境改变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
下载PDF
血清补体C1q与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黄佳祥 黄清祥 陈景波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2年第9期539-54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1q与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2例纳入观察组,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斑块组(60例)和无斑块组(22例),再根据斑块性质,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4例)和不稳...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1q与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2例纳入观察组,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斑块组(60例)和无斑块组(22例),再根据斑块性质,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4例)和不稳定斑块亚组(26例)。另选取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血清补体C1q,比较各组血清补体C1q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清补体C1q水平明显较高(P<0.05)。斑块组的血清补体C1q、TC及LDL-C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稳定斑块亚组比较,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清补体C1q和LDL-C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38)。血清补体C1q及LDL-C是影响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补体C1q水平与IMT检测值呈正相关(P<0.001)。结论:ACI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呈高表达,其可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C1Q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超声与CT血管造影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9
作者 刘会苗 杨青 +2 位作者 张峰 姜喜锋 刘凯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2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评估缺血性脑卒中(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25例I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颈动脉...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评估缺血性脑卒中(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25例I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比较颈动脉斑块超声、CTA诊断ICS患者CAS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结果以DSA检查为金标准,结果显示,125例ICS患者中,77例患者为易损斑块(61.60%,77/125),48例患者为稳定斑块(38.40%,48/125);43例患者为颈动脉轻度狭窄(34.40%,43/125),62例患者为颈动脉中度狭窄(49.60%,62/125),20例患者为颈动脉重度狭窄(16.00%,20/125)。CAS斑块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动脉球部,且斑块信号不一。颈动脉斑块超声诊断76例ICS患者为易损斑块(60.80%,76/125),49例ICS患者为稳定斑块(39.20%,49/125);易损斑块患者颈动脉重度狭窄、纤维帽不完整、斑块低回声占比均高于稳定斑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74例ICS患者为易损斑块(59.20%,74/125),51例ICS患者为稳定斑块(40.80%,51/125);颈动脉斑块超声鉴别诊断ICS患者CAS斑块性质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均显著高于CTA。结论相比CTA,颈动脉斑块超声对于ICS患者CAS斑块性质的诊断效能较高,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超声 CT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联合血清分拣蛋白及对氧磷脂酶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10
作者 丁颖颖 袁建兴 +3 位作者 常娟 章晓伟 吴晓新 丁超 《中国医学装备》 2025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联合血清分拣蛋白(Sortilin)、对氧磷脂酶1(PON-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如皋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CAP患者,依据CAP稳定性将其分为稳定组(54例)和不稳...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联合血清分拣蛋白(Sortilin)、对氧磷脂酶1(PON-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如皋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CAP患者,依据CAP稳定性将其分为稳定组(54例)和不稳定组(4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Sortilin、PON-1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P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联合Sortilin、PON-1对CAP稳定性的诊断效能。结果:与稳定组相比,不稳定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升高,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6、4.680、5.487,P<0.05)。与稳定组相比,不稳定组血清Sortilin水平显著增加,PON-1水平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62、5.581,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Sortilin是影响CAP稳定性的危险因素(OR=3.165,P<0.05),而PON-1是影响CAP稳定性的保护因素(OR=0.765,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ortilin、PON-1、EDV、IMT、PSV及5项联合诊断CAP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8(95%CI:0.695~0.864)、0.814(95%CI:0.724~0.885)、0.847(95%CI:0.761~0.911)、0.767(95%CI:0.672~0.846)、0.707(95%CI:0.607~0.793)和0.963(95%CI:0.839~0.907)。Sortilin、PON-1、EDV、IMT及PSV 5项联合诊断CAP稳定性的AUC最高,优于单独诊断,其灵敏度为95.65%,特异度为83.33%。结论:超声血流参数EDV、IMT和PSV能够提供CAP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信息,血清Sortilin、PON-1水平能够反映CAP斑块形成与发展的生物学过程,5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更好的诊断CAP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超声血流参数 分拣蛋白(Sortilin) 对氧磷脂酶1(PON-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超声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脂代谢、易损性的关系分析
11
作者 韩媛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超声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脂代谢、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2例为对照组,均行超声检查及血脂[甘油三酯(TRIG)、总胆固醇(... 目的 探讨超声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脂代谢、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2例为对照组,均行超声检查及血脂[甘油三酯(TRI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比值(HDL-C/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比值(LDL-C/TC)]检测。另根据斑块性质将患者分为易损组与稳定组,比较此两组超声参数与血脂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超声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血脂指标、易损性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平均血流速度(MF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TRIG、TC、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血管内径(VD)、HDL-C、HDL-C/TC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LDL-C/TC比较无差异(P>0.05);易损组IMT及TRIG、TC、LDL-C水平均高于稳定组(P<0.05),HDL-C/TC低于稳定组(P<0.05);IMT与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P<0.05);IMT、MFV、PI、RI与TRIG、TC、LDL-C均呈正相关(P<0.05),与HDL-C、HDL-C/TC均呈负相关(P<0.05);VD与TRIG、TC、LDL-C均呈负相关(P<0.05),与HDL-C、HDL-C/TC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IM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脂代谢、斑块易损性具有相关性,且MFV、PI、RI、VD亦与脂代谢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性质 脂代谢
下载PDF
活血祛斑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报道
12
作者 殷镜海 殷颖 《山东中医杂志》 2025年第4期470-473,480,共5页
目的:探讨活血祛斑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部动脉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回顾15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根据疗程内服药情况分为对照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对照组不服用药物,或每年间断服用中西医降脂控制斑块药物... 目的:探讨活血祛斑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部动脉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回顾15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根据疗程内服药情况分为对照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对照组不服用药物,或每年间断服用中西医降脂控制斑块药物≤3个月,西药组每年规律服用降脂控制斑块西药≥9个月,中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加用活血祛斑丸。以1年为1个疗程,记为1例次,单侧斑块1个疗程内的变化记1频次,以频次作为统计样本。观察三组疗程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情况及颈动脉、椎动脉血流量。结果:中药组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和厚度均减少(P<0.05),西药组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略有增加(P<0.05),对照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和厚度均有所增加(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西药组右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斑块长度、厚度改变有效者最多,其次为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颈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量改变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祛斑丸可有效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脑部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活血祛斑丸 血流量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心端角度与新生血管评分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13
作者 胡紫月 郑茹瑜 +4 位作者 刘丹 唐姗 阚艳敏 经翔 李倩 《天津医药》 2025年第4期439-443,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心端角度与新生血管评分的相关性,及二者对预测脑梗死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患者88例。根据CT或MRI结果分为非脑梗死组(45例)和脑梗死组(43例),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后均行超声造影检查...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心端角度与新生血管评分的相关性,及二者对预测脑梗死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患者88例。根据CT或MRI结果分为非脑梗死组(45例)和脑梗死组(43例),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后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测量斑块长度、厚度及近心端角度,超声造影模式显示斑块近心端新生血管评分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斑块厚度、近心端角度及新生血管评分大于非脑梗死组(P<0.05),而斑块长度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斑块近心端新生血管评分2或3分者比例高于非脑梗死组(79.1%vs.24.4%,P<0.01)。所有患者斑块近心端角度与新生血管评分呈正相关(r_(s)=0.374,P<0.01);新生血管评分预测脑梗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与近心端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获得近心端角度最佳临界值为18.8°,预测脑梗死再发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0%和62.2%。脑梗死组患者1年再发梗死7例(16.3%),再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近心端新生血管评分均较高,角度均大于18.8°。结论颈动脉斑块近心端角度与新生血管评分有较强相关性,对脑梗死的再发有积极预警作用,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辅助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评分 斑块近心端角度
下载PDF
不同方向的推桥弓手法对轻度稳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4
作者 刘婷 钟凯霖 +4 位作者 鹿文静 刘珍 罗渊 李明波 陈晓英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方向的推桥弓手法对轻度稳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正推桥弓组、反推桥弓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正推桥弓组自上而下推... 目的:观察不同方向的推桥弓手法对轻度稳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正推桥弓组、反推桥弓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正推桥弓组自上而下推按桥弓穴,反推桥弓组则自下而上推按桥弓穴,空白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干预30 d后,先根据彩超检测的斑块横切面及血管横切面横径计算颈总动脉斑块狭窄率,然后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时间平均峰值流速(TAMAX)、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在治疗过程中,正推桥弓组有1例、反推桥弓组有2例因个人原因退出研究。在颈部中立位下,各组患者斑块狭窄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反推桥弓组斑块狭窄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PSV、EDV、TAMAX、RI、P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反推桥弓组PSV、EDV、TAMAX、RI、PI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反推桥弓手法在短时期内不会影响轻度、稳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也不会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弓穴 推拿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狭窄率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观察
15
作者 陈艳群 孙平 杨言府 《中华养生保健》 2025年第4期20-23,共4页
目的 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与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9月—2023年12月六安市中医院门诊和住院的辨证为风痰阻络证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 目的 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与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9月—2023年12月六安市中医院门诊和住院的辨证为风痰阻络证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单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予以瑞舒伐他汀的基础上,加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去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干预后,两组的血脂指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脂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颈动脉Crouse积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颈动脉Crouse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与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脂代谢,临床症状缓解方面,具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白术天麻汤 瑞舒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血清胆红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及在不同特征人群中的表现
16
作者 姜利琼 王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4期069-072,共4页
探究血清胆红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并观察其在不同人群特征中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1325名体检者资料,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情况分为异常组(488名)... 探究血清胆红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并观察其在不同人群特征中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1325名体检者资料,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情况分为异常组(488名)和正常组(837名),比较两组体检资料及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影响因素。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体检者血清胆红素比较特征(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分层比较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结论 异常组年龄≥60岁、体重指数≥28kg/m2、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占比、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高于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同型半胱氨酸、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影响因素(P<0.05);不同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体重指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体检者较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影响因素较多,其中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升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存在保护作用,且在不同特征人群中二者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影响因素 动脉超声
下载PDF
VascuCAP软件在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中的应用
17
作者 赵慧 金晶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322-329,共8页
目的:利用CT血管分析软件VascuCAP,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颈CTA图像双侧颈动脉斑块的特征。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初发单侧脑卒中患者,126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对颈动脉CTA图像进行软件半自动定量分析,并根据头颅MRI检查结果,将脑... 目的:利用CT血管分析软件VascuCAP,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颈CTA图像双侧颈动脉斑块的特征。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初发单侧脑卒中患者,126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对颈动脉CTA图像进行软件半自动定量分析,并根据头颅MRI检查结果,将脑卒中同侧颈动脉血管定义为有症状组,对侧颈动脉血管为无症状组。记录颈动脉狭窄程度、血管壁厚、斑块内出血(IPH)、钙化斑块(CALC)、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LRNC)等参数,比较双侧颈动脉斑块成分差异。结果:单侧初发性脑卒中患者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存在差异,有症状侧颈动脉组IPH体积(Z = 5.303, P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lateral carotid plaques in head and neck CTA images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using CT vascular analysis software VascuCAP. Methods: A total of 126 patients with initial unilateral stroke who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selected.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collected, and the carotid CTA images were semi-automatically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softwar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ranial MRI examination, the ipsilateral carotid artery vessels of the stroke were defined as the symptomatic group, and the contralateral carotid artery vessels were defined as the asymptomatic group. The parameters such as the degree of carotid stenosis, vascular wall thickness, intraplaque hemorrhage (IPH), calcified plaque (CALC), and lipid-rich necrotic core (LRNC) were record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bilateral carotid plaques. Result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primary stroke. The volume (Z = 5.303, P < 0.001) and percentage (Z = 4.994, P < 0.001) of IPH in the symptomatic caroti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asymptomatic group. The maximum stenosis of the symptomatic carotid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symptomatic carotid (Z = 2.565, P = 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volume and percentage of other plaque compon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maximum stenosis of the symptomatic caroti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volume and percentage of CALC, LRNC, and total plaque volume. The maximum stenosis of the asymptomatic caroti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volume of CALC and total plaque volume. Conclusion: The volume and percentage of IPH plaques, and maximum stenosis in the symptomatic carotid in stroke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asymptomatic carotid. The analysis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prior studies on carotid plaques related to ultrasound and MR. The semi-automatic vascular analysis software VascuCAP has a high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analysis of CTA carotid artery plaque compon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CT血管成像 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 斑块内出血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
18
作者 韩雨辰 王津津 +1 位作者 侯鹏春 常妙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3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根据CIS发生情况,分为CIS组(n=38)和非CIS组(n=62),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根据CIS发生情况,分为CIS组(n=38)和非CIS组(n=62),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性质情况。结果经CTA检测,CIS组检测颈动脉血管314支,非CIS组检测颈动脉血管496支,CIS组关于颈动脉血管无狭窄及轻度狭窄率低于非CIS组,中度以上颈动脉血管狭窄率高于非CIS组(P<0.05)。CIS组314支颈动脉血管中,88支存在粥样硬化,硬化斑块占比为28.03%,斑块分布以颈内动脉颅内段处为主;非CIS组496支颈动脉血管中,62支存在粥样硬化,硬化斑块占比为12.50%,斑块分布以颈动脉分叉处为主(P<0.05)。CIS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规则形态、斑块溃疡以及环形状为主,非CIS组以规则形态、无斑块溃疡以及无环形状为主(P<0.05)。CIS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软斑块和混合斑块为主,非CIS组以钙化斑块和纤维斑块为主(P<0.05)。结论CTA能够较好诊断CIS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粥样硬化斑块分布以及斑块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性质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基于三维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列线图模型构建
19
作者 玛依拉·夏侃 麦麦提艾则孜·巴巴尤甫 王云玲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82-87,共6页
目的基于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Three-dimensional 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MRI,3D hr-vw-MR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 目的基于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Three-dimensional 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MRI,3D hr-vw-MR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影像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3D hr-vw-MR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将患者分为稳定组和易损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斑块易损性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列线图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易损组高血脂、最大斑块厚度、斑块负荷、整体斑块信号增强比率(SER)、斑块体积及斑块内出血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脂、最大斑块厚度、斑块负荷、整体斑块SER、斑块体积及斑块内出血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斑块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显示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59(95%CI:0.765~0.938),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6.691,P>0.05),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93(95%CI:0.819~0.966;P<0.0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79%、77.61%。结论高血脂、最大斑块厚度、斑块负荷、整体斑块SER、斑块体积及斑块内出血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斑块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易损斑块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列线图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IL-17、IFN-γ和IL-6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20
作者 郑慧慧 王玉蓉 宰国田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5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γ-干扰素(IFN-γ)和IL-6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CAS)的关系。方法2022年9月~2024年8月我院收治的NAFLD患者122例,使用超声检查诊断CAS,采用流式荧光发光...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γ-干扰素(IFN-γ)和IL-6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CAS)的关系。方法2022年9月~2024年8月我院收治的NAFLD患者122例,使用超声检查诊断CAS,采用流式荧光发光法检测血清IL-17、IL-6和IFN-γ水平。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NAFLD患者CAS发生率为46.7%;57例NAFLD合并CAS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比率、空腹血糖(FPG)和血清尿酸(UA)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合并CA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合并CAS患者血清IL-17和IL-6水平分别为(51.2±8.6)pg/ml和(17.9±6.5)ng/ml,均显著高于未合并CAS患者【分别为(42.1±7.3)pg/ml和(12.1±3.2)ng/ml,P<0.05】,而血清IFN-γ水平为(171.0±23.4)ng/L,显著低于NAFLD未合并CAS患者【(220.0±33.2)ng/L,P<0.05】;两组血脂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L-17(OR=1.530,95%CI:1.133~2.064)、IFN-γ(OR=1.489,95%CI:1.170~1.895)、IL-6(OR=1.511,95%CI:1.144~1.996)、高脂血症(OR=1.578,95%CI:1.160~2.146)和糖尿病(OR=1.611,95%CI:1.112~2.334)均是影响NAFLD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AFLD患者可能更易发生CAS,除了存在血脂升高的危险因素外,细胞因子可能也参与了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Γ-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