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内镜下均一胃黏膜颗粒样改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林
侯艳红
+1 位作者
李楠
朱建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548-550,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均一胃黏膜颗粒样改变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各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比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普通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病理表现、H.pylori感染率、胆汁反流内镜检出率等分析胃黏膜颗粒样改变的临床特点。12...
目的探讨内镜下均一胃黏膜颗粒样改变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各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比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普通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病理表现、H.pylori感染率、胆汁反流内镜检出率等分析胃黏膜颗粒样改变的临床特点。127例接受过内镜检查的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单纯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为主的四联根除H.pylori、质子泵抑制剂加抗胆汁反流药物治疗,并比较各组治疗效果。结果胃黏膜颗粒样改变组患者上腹痛、反酸烧心、纳差等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理表现中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淋巴细胞浸润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胆汁反流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1例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患者经质子泵抑制剂为主的四联根除H.pylori治疗10 d后继续质子泵抑制剂治疗3周,27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8周后复查胃镜发现17例原黏膜隆起病变显著减轻或消失。42例患者经单纯质子泵抑制剂治疗4周后14例症状消失,8周后复查胃镜仅6例黏膜隆起病变显著减轻或消失。44例患者经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抗胆汁反流药物治疗4周后23例症状消失,8周后复查胃镜11例黏膜隆起病变显著减轻或消失。结论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根据H.pylori感染情况行根治H.pylori治疗联合抗胆汁反流治疗是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
颗粒样改变
内镜
质子泵抑制剂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特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素玉
王武新
何英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14期2107-2108,共2页
目的:观察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萎缩性胃炎及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特征。方法:通过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结果,来对比分析胃镜检查中发现的慢性胃炎的颗粒样改变。结果:胃颗粒样改变的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大小均一、分布密集的特点,多发生于...
目的:观察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萎缩性胃炎及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特征。方法:通过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结果,来对比分析胃镜检查中发现的慢性胃炎的颗粒样改变。结果:胃颗粒样改变的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大小均一、分布密集的特点,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几乎都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诉,并且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病理检查有淋巴滤泡而没有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为颗粒大小不一,分布松散,多发生于50岁以上男性,主诉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部分阴性。病理结果有中、重度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少有淋巴滤泡。结论:拥有颗粒样改变的胃炎是一种新的特殊胃炎,不同于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样改变
胃炎
感染特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多潘立酮辅助治疗对内镜下均-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患者胃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黄利娟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21年第3期201-203,共3页
目的:探讨多潘立酮辅助治疗对内镜下均-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患者胃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1~2018-01济源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内镜下均-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39例予以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联合组3...
目的:探讨多潘立酮辅助治疗对内镜下均-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患者胃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1~2018-01济源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内镜下均-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39例予以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联合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及治疗前、治疗14天后胃黏膜屏障功能[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36/39),高于对照组74.36%(29/39,P<0.05);治疗14天后,两组血清EGF及PGE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血清EGF及PGE2水平较高(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5/39),对照组为10.26%(4/39),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潘立酮辅助治疗可改善内镜下均-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患者胃黏膜屏障功能,提高疗效,且联合用药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均-胃黏膜
颗粒样改变
多潘立酮
雷贝拉唑四联疗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镜下均一胃黏膜颗粒样改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林
侯艳红
李楠
朱建华
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出处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548-550,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内镜下均一胃黏膜颗粒样改变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各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比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普通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病理表现、H.pylori感染率、胆汁反流内镜检出率等分析胃黏膜颗粒样改变的临床特点。127例接受过内镜检查的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单纯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为主的四联根除H.pylori、质子泵抑制剂加抗胆汁反流药物治疗,并比较各组治疗效果。结果胃黏膜颗粒样改变组患者上腹痛、反酸烧心、纳差等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理表现中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淋巴细胞浸润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胆汁反流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1例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患者经质子泵抑制剂为主的四联根除H.pylori治疗10 d后继续质子泵抑制剂治疗3周,27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8周后复查胃镜发现17例原黏膜隆起病变显著减轻或消失。42例患者经单纯质子泵抑制剂治疗4周后14例症状消失,8周后复查胃镜仅6例黏膜隆起病变显著减轻或消失。44例患者经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抗胆汁反流药物治疗4周后23例症状消失,8周后复查胃镜11例黏膜隆起病变显著减轻或消失。结论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根据H.pylori感染情况行根治H.pylori治疗联合抗胆汁反流治疗是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胃黏膜
颗粒样改变
内镜
质子泵抑制剂
幽门螺杆菌
Keywords
Gastric mucosal nodular changes
Endoscopy
Proton pump inhibitors
Helieobacter pylori
分类号
R573.3 [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特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素玉
王武新
何英
机构
三峡大学仁和医院内窥镜室
出处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14期2107-2108,共2页
文摘
目的:观察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萎缩性胃炎及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特征。方法:通过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结果,来对比分析胃镜检查中发现的慢性胃炎的颗粒样改变。结果:胃颗粒样改变的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大小均一、分布密集的特点,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几乎都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诉,并且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病理检查有淋巴滤泡而没有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为颗粒大小不一,分布松散,多发生于50岁以上男性,主诉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部分阴性。病理结果有中、重度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少有淋巴滤泡。结论:拥有颗粒样改变的胃炎是一种新的特殊胃炎,不同于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
关键词
颗粒样改变
胃炎
感染特征
分类号
R444 [医药卫生—诊断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潘立酮辅助治疗对内镜下均-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患者胃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黄利娟
机构
济源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内科
出处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21年第3期201-203,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多潘立酮辅助治疗对内镜下均-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患者胃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1~2018-01济源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内镜下均-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39例予以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联合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及治疗前、治疗14天后胃黏膜屏障功能[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36/39),高于对照组74.36%(29/39,P<0.05);治疗14天后,两组血清EGF及PGE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血清EGF及PGE2水平较高(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5/39),对照组为10.26%(4/39),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潘立酮辅助治疗可改善内镜下均-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患者胃黏膜屏障功能,提高疗效,且联合用药安全性高。
关键词
内镜下均-胃黏膜
颗粒样改变
多潘立酮
雷贝拉唑四联疗法
分类号
R573.9 [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内镜下均一胃黏膜颗粒样改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分析
张林
侯艳红
李楠
朱建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特征的临床观察
李素玉
王武新
何英
《现代医药卫生》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多潘立酮辅助治疗对内镜下均-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患者胃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黄利娟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2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