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悬浮液驱替条件下颗粒边壁滞留研究
1
作者 李东奇 杨志兵 +2 位作者 张乐 胡冉 陈益峰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31-2538,共8页
研究气-液-颗粒多相流动过程中颗粒的边壁滞留行为对多孔介质堵塞控制、污染物运移与修复、材料表面改性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颗粒滞留机理,首先基于自主研发的多相流可视化实验装置,在HeleShaw模型中开展了不同流量、板间距和颗... 研究气-液-颗粒多相流动过程中颗粒的边壁滞留行为对多孔介质堵塞控制、污染物运移与修复、材料表面改性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颗粒滞留机理,首先基于自主研发的多相流可视化实验装置,在HeleShaw模型中开展了不同流量、板间距和颗粒粒径条件下空气驱替颗粒悬浮液实验,并定义了滞留系数来对颗粒滞留进行定量评价,发现了驱替过程中颗粒的不同滞留模式.在实验基础上,基于液膜理论和气-液界面处流场特征分析,提出了以毛细数和间距粒径比为控制参数的颗粒滞留判别准则,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空气-悬浮液驱替流动过程中颗粒滞留存在无滞留、成簇滞留及均匀分散滞留3种模式,其与流量、板间距和颗粒粒径等因素有关;随着流量的增加、板间距的增大或粒径的减小,颗粒从无滞留模式向成簇滞留模式和均匀分散滞留模式转变,颗粒滞留系数表现为先从零快速增大而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边壁上残留的液体薄膜是颗粒滞留发生的必要条件,其中界面驻点处液膜厚度等于颗粒半径为颗粒成簇滞留的临界几何条件,而界面驻点处液膜厚度等于2倍颗粒半径为颗粒均匀分散滞留的临界几何条件.提出的判别准则预测了颗粒滞留的发生及滞留模式的转变,揭示了受水动力条件和间距粒径比控制的颗粒滞留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 颗粒滞留 液膜理论 Hele-Shaw模型 可视化实验
下载PDF
长春市南湖公园5种常绿针叶树种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彤 张丹 +3 位作者 杨轶晗 常宇飞 吴俊杰 王紫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77-82,共6页
以长春市南湖公园5种针叶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和叶表面微观形态特征与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常绿针叶乔木树种叶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各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大气颗粒物量... 以长春市南湖公园5种针叶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和叶表面微观形态特征与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常绿针叶乔木树种叶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各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大气颗粒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沙冷杉(Abies holophylla)、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holica)、红松(Pinus koraiensis)、黑皮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var.mukdensis)。植物叶表面的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与植物种类及其微观形态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凸起、沟槽、气孔及各种纹理等微细结构增加了叶表面的粗糙程度,提高了植物的滞留颗粒物能力。叶片表面的气孔数量、气孔直径、沟壑宽度、沟壑数量皆与其滞留大气颗粒物量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针叶树种 滞留大气颗粒 叶表面微形态特征
下载PDF
城市居住小区常见树种的滞留颗粒物能力及绿地生态服务能力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桐 洪秀玲 刘玉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6-303,共8页
居住小区种植的散生林木能够较为有效地消减大气颗粒物,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方面具有一定意义。以重庆市主城区3个居住小区作为采样区域,运用水洗法对其中种植的20种散生树种滞留颗粒物的能力进行定量分级测定,并对供试树种的颗粒物滞留... 居住小区种植的散生林木能够较为有效地消减大气颗粒物,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方面具有一定意义。以重庆市主城区3个居住小区作为采样区域,运用水洗法对其中种植的20种散生树种滞留颗粒物的能力进行定量分级测定,并对供试树种的颗粒物滞留能力进行平均聚类分组,筛选出能够强效滞留颗粒物的树种。依据筛选结果,对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公共绿地3种绿地类型的树种选择配置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0种散生树种对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有很大差异,20种散生树种按照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分为5组:第1组为强效滞留颗粒物树种,共有10种,分别为石楠、栾树、三角梅、樟树、银杏、红花檵木、红叶石楠、海桐、八角金盘、枇杷;第2组为较强滞留颗粒物树种,共5种,分别为广玉兰、茶花杜鹃、鹅掌柴、榕树、黄葛树;第3组为中等强度滞留颗粒物树种,共2种,分别为木芙蓉和桂树;第4组为较弱滞留颗粒物树种,有2种,分别为小叶女贞和黄兰;第5组为弱滞留颗粒物树种,为罗汉松。本研究还提出针对3种绿地类型的模式图,为居住小区在绿地生态服务能力优化方面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小区 颗粒 强效滞留颗粒物树种 绿化配置 生态系统服务
下载PDF
福州市15种常用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段嵩岚 闫淑君 +4 位作者 吴艳芳 金妍超 田高飞 刘震 陈莹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4-251,共8页
为研究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的时空特征,采用水洗-滤膜法结合比例换算法对福州市15种道路常用常绿灌木四季、4条道路以及4个不同着生角度叶片单位面积的总滞尘、滞留粒径<10μm(Dp<10μm)和粒径<2.5μm颗粒(Dp<2.5μm)的能力... 为研究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的时空特征,采用水洗-滤膜法结合比例换算法对福州市15种道路常用常绿灌木四季、4条道路以及4个不同着生角度叶片单位面积的总滞尘、滞留粒径<10μm(Dp<10μm)和粒径<2.5μm颗粒(Dp<2.5μm)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绿化灌木四季滞留颗粒物的能力都呈现秋季最少,春季或冬季最多的规律,四季主要滞留Dp<2.5μm颗粒,且秋季的质量百分比最大。树种4条道路滞留颗粒物的能力与道路交通状况一致,基本呈江滨西大道(二环至三环间道路)>白马路(二环内道路)>闽江大道(二环至三环间道路)>三环快速路的规律。此外,着生角度在60°~90°的叶片滞留能力最强。叶表具绒毛、沟壑、气孔、蜡质层等特殊叶表结构的树种四季,4条道路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始终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灌木 滞尘 滞留颗粒 时空变化
下载PDF
福州市19种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与叶片性状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段嵩岚 闫淑君 +4 位作者 田高飞 金妍超 靳莎 吴艳芳 刘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30-238,共9页
为研究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与叶片性状的关系,采用水洗-滤膜法结合比例换算法对福州市19种道路常用绿化灌木在自然和人工模拟饱和状态下单位叶面积的总滞尘、滞留粒径<10μm(Dp<10μm)和粒径<2.5μm(Dp<2.5μm)颗粒的能力进... 为研究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与叶片性状的关系,采用水洗-滤膜法结合比例换算法对福州市19种道路常用绿化灌木在自然和人工模拟饱和状态下单位叶面积的总滞尘、滞留粒径<10μm(Dp<10μm)和粒径<2.5μm(Dp<2.5μm)颗粒的能力进行研究,并分析叶片性状(叶片特征和叶表显微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自然状态滞留颗粒物的量差异显著,黄金榕最大;饱和状态下,各树种滞留颗粒物的量均显著增加,能力排序明显变化,锦绣杜鹃的饱和滞留量最大,福建茶最小。但总体而言,灌木自然和饱和状态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强弱均与其叶片性状有关。叶表粗糙,具轮生、丛生和簇生叶序及一些色叶植物的滞留能力强;叶缘有缺刻,具狭长形叶的种类易形成湍流,滞留粒径<2.5μm颗粒的能力强;叶表微结构密被绒毛如锦绣杜鹃,气孔密度大且具有厚蜡质层如黄金榕、琴叶珊瑚等,具网状脉和深沟壑如琴叶珊瑚、花叶假连翘等及有条状凸起或沟壑如朱蕉等种类的滞留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灌木 滞尘 滞留颗粒 叶片性状
下载PDF
SiO_2/SDS复合体系CO_2泡沫的调驱性能 被引量:7
6
作者 王鹏 李兆敏 +3 位作者 徐海霞 李杨 洪英霖 何强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8-95,共8页
为探索SiO2/SDS复合体系CO2泡沫在调驱方面的应用潜力,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该泡沫体系的封堵及分流性能,并对SiO2纳米颗粒在岩心中的滞留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SiO2纳米颗粒质量分数升高,泡沫体系封堵性能增强,当颗粒的质量分数... 为探索SiO2/SDS复合体系CO2泡沫在调驱方面的应用潜力,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该泡沫体系的封堵及分流性能,并对SiO2纳米颗粒在岩心中的滞留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SiO2纳米颗粒质量分数升高,泡沫体系封堵性能增强,当颗粒的质量分数达到1.0%时其封堵性能增幅减缓;随着温度升高,其封堵性能下降;随着压力升高,其封堵性能增强,当压力达到8 MPa时其封堵性能趋于稳定;并且泡沫体系的分流性能也随着SiO2纳米颗粒质量分数的升高而增强,当颗粒质量分数升高至1.5%时能够实现流度反转;当颗粒质量分数低于1.5%时,在多孔介质中的滞留量较少,对于多孔介质的影响较小,而当颗粒质量分数高于2.0%时,对多孔介质产生较大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SiO2/SDS体系 CO2泡沫 调驱性能 颗粒滞留
下载PDF
悬浮液调剖剂在油层中渗滤特征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红玲 刘慧卿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3-118,共6页
论文根据质量守恒建立了固相颗粒运移和沉淀动态方程,通过求解得到悬浮液浓度分布和颗粒滞留量分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型调剖剂的沿程浓度逐渐降低,随注入时间增加,同一位置上的调剖剂浓度逐渐升高,多孔介质对固相颗粒的渗滤作用,... 论文根据质量守恒建立了固相颗粒运移和沉淀动态方程,通过求解得到悬浮液浓度分布和颗粒滞留量分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型调剖剂的沿程浓度逐渐降低,随注入时间增加,同一位置上的调剖剂浓度逐渐升高,多孔介质对固相颗粒的渗滤作用,颗粒滞留主要集中在近井周围。岩石渗透率时变动态模型表明,岩石渗透率比其孔隙度的变化幅度大得多,颗粒型堵剂其少量的滞留即可改变岩石渗透率。相同注入量条件下,随注入速度增加悬浮液浓度增加,同时渗透率降低程度增加,提高注入速度有利于将颗粒挤入到多孔介质较深部位。调剖过程中的注入压力动态主要取决调剖地层系数,随注入速度增加,注入压力逐渐回升,但不同注入速度下注入压力的回升速度不同,对于较高的注入压力,调剖剂很容易提前启动中低渗透层,因此注入速度的选择应在注入设备工作条件下,以油层破裂压力为限制,保证注入压力缓速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液 渗滤 颗粒滞留 调剖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新型高强度堵漏技术在沙南3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刘锋报 郭明红 +5 位作者 尹达 陈世春 孙爱生 徐明磊 董樱花 黄红亮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85,共5页
沙南3井是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沙南构造带沙南3号构造高点的一口重点预探井,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组发育多套复和膏盐岩层,由于盐层以上的地层存在多套低阻砂岩层(漏失压力系数不大于1.4),为保证下部盐膏层安全施工,需大幅度提高盐层... 沙南3井是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沙南构造带沙南3号构造高点的一口重点预探井,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组发育多套复和膏盐岩层,由于盐层以上的地层存在多套低阻砂岩层(漏失压力系数不大于1.4),为保证下部盐膏层安全施工,需大幅度提高盐层以上大段低压层承压能力。通过室内实验优选出以"超强滞留颗粒"和"水化膨胀系列复合堵漏剂"为核心的新型堵漏材料,并优化出适合不同尺寸漏失通道堵漏浆配方,承压能力均达到15 MPa以上,抗返排能力超过5MPa。现场配合多级及多阶承压堵漏工艺,逐步将钻井液密度从1.40 g/cm^3提高到了1.75 g/cm^3,提高承压能力到19 MPa,保证了本井套管顺利下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压堵漏 盐膏层 超强滞留颗粒 水化膨胀堵漏剂
下载PDF
不同污染程度下树种滞尘能力与叶表微形态关系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军梦 汪安印 +3 位作者 王翼飞 贺丹 李永华 董娜琳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第5期16-21,37,共7页
为筛选出适合郑州市种植的滞尘能力强的园林绿化树种,提升城市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应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郑州市3个不同污染程度下的5种园林绿化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的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_(10)、PM_(2.5))含量,并通过超景深光学显... 为筛选出适合郑州市种植的滞尘能力强的园林绿化树种,提升城市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应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郑州市3个不同污染程度下的5种园林绿化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的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_(10)、PM_(2.5))含量,并通过超景深光学显微镜观察5种园林树种叶表面微结构和颗粒物分布。结果表明,滞尘能力最强的树种为枇杷和石楠,滞尘能力最弱的树种为海桐,石楠滞留PM_(10)和PM_(2.5)的能力很强,大叶黄杨对大颗粒物(TSP)滞留能力更显著。同种植物在不同污染程度下的颗粒物滞留量不同,树种的颗粒物滞留量随污染程度增加而增加。叶表粗糙,毛状体数量多,叶片沟槽和中脉明显的树种其滞尘能力强,而叶表光滑无毛,叶片平整的树种滞尘能力较弱。叶表颗粒物主要分布在中脉或中脉周围,远离中脉区域则颗粒物滞留量较少或颗粒物分布较分散。根据不同污染程度下5种树种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叶表面形态结构,得出滞尘能力较强的树种为枇杷和石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尘能力 叶表微形态 颗粒滞留 污染程度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中颗粒迁移及其对液膜沉积的影响
10
作者 吴婷 杨志兵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98-1203,共6页
通过微流控试验研究了液体中悬浮颗粒对微通道气-液两相驱替的影响规律,并解释了其微观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驱替速度和颗粒体积分数会显著影响颗粒在通道壁的滞留及液膜沉积厚度。驱替速度较小时,颗粒不会被液膜夹带,且颗粒的存在对液... 通过微流控试验研究了液体中悬浮颗粒对微通道气-液两相驱替的影响规律,并解释了其微观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驱替速度和颗粒体积分数会显著影响颗粒在通道壁的滞留及液膜沉积厚度。驱替速度较小时,颗粒不会被液膜夹带,且颗粒的存在对液膜厚度的影响可以忽略;驱替速中等时,颗粒会导致液膜厚度明显增加;随着驱替速度进一步增大,膜厚与颗粒体积分数的相关性减弱。此外,基于受力分析以及润滑理论推导的理论模型较好地预测了颗粒在通道中滞留的临界条件,并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试验 悬浮液 颗粒滞留 薄膜厚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