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碰撞恢复系数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1
作者 邹志祥 刘彦平 《科技与创新》 2024年第5期188-190,共3页
颗粒物质广泛存在,颗粒碰撞问题是力学领域研究的难点之一,碰撞理论可以为农业、矿业、建筑业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概述颗粒恢复系数的适用性与影响因素,分析颗粒恢复系数测量装置的特征,总结颗粒碰撞恢... 颗粒物质广泛存在,颗粒碰撞问题是力学领域研究的难点之一,碰撞理论可以为农业、矿业、建筑业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概述颗粒恢复系数的适用性与影响因素,分析颗粒恢复系数测量装置的特征,总结颗粒碰撞恢复系数(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COR)在农业和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并对非球形颗粒恢复系数的力学研究、颗粒系统下恢复系数的研究与颗粒恢复系数测量设备的优化研究提出展望,为相关产业研究与实验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碰撞 恢复系数 影响因素 测量设备
下载PDF
非球形颗粒碰撞壁面反弹特性的试验及模型
2
作者 岑周涛 王景玉 +2 位作者 赵东强 李敏 吴玉新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79,共9页
气固分离过程中,颗粒碰撞壁面的反弹行为对颗粒运动及装置的分离效率将产生重要影响。已有研究多针对球形颗粒的碰撞行为,然而实际工业过程中,煤粉、生物质、矿石等颗粒均为非球形颗粒,该类颗粒与壁面碰撞后的反弹行为与球形颗粒存在显... 气固分离过程中,颗粒碰撞壁面的反弹行为对颗粒运动及装置的分离效率将产生重要影响。已有研究多针对球形颗粒的碰撞行为,然而实际工业过程中,煤粉、生物质、矿石等颗粒均为非球形颗粒,该类颗粒与壁面碰撞后的反弹行为与球形颗粒存在显著差异。为深入掌握非球形颗粒碰撞壁面的反弹行为,搭建了颗粒壁面碰撞试验装置,采用高速摄像及图像处理方法获得典型非球形颗粒碰撞壁面的基础数据,分析颗粒材质、球形度、壁面粗糙度、撞击角度、撞击速度等关键参数对颗粒-壁面反弹行为的影响。基于颗粒壁面碰撞四参数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分别预测了非球形颗粒与壁面的反弹行为的统计和随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各类非球形颗粒与粗糙壁面碰撞的反弹行为存在一致性,说明球形度低于一定数值后,将成为颗粒壁面碰撞反弹行为的主导因素。四参数模型能很好地预测碰撞结果及随机分布特征,而基于试验数据训练的神经网络模型可达到更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分离 非球形颗粒 颗粒-壁面碰撞 反弹模型 碰撞随机分布
下载PDF
Na_(2)SO_(4)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中的颗粒碰撞行为和传热性能
3
作者 姜峰 徐迪 +1 位作者 齐国鹏 李修伦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49,共13页
将流化床换热防垢节能技术和Na_(2)SO_(4)蒸发过程相结合,设计并构建了1套Na_(2)SO_(4)循环流化床蒸发装置。选用质量分数为20%的Na_(2)SO_(4)溶液作为液相工质,采用聚甲醛(POM)和碳化硅(SiC)颗粒作为惰性固体颗粒,考察了颗粒类型、颗... 将流化床换热防垢节能技术和Na_(2)SO_(4)蒸发过程相结合,设计并构建了1套Na_(2)SO_(4)循环流化床蒸发装置。选用质量分数为20%的Na_(2)SO_(4)溶液作为液相工质,采用聚甲醛(POM)和碳化硅(SiC)颗粒作为惰性固体颗粒,考察了颗粒类型、颗粒加入量(1%~3%)、循环流速(0.37~1.78 m·s^(-1))和热通量(7.29~12.14 kW·m^(-2))等操作参数对于颗粒的碰撞行为和蒸发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OM和SiC颗粒的加入均可以强化传热。实验范围内,POM和SiC颗粒的最大增强因子分别为9.5%和13.4%,所对应的操作参数分别为ε=1%,u=1.78 m·s^(-1),q=7.29 kW·m^(-2)和ε=3%,u=0.37 m·s^(-1),q=12.14 kW·m^(-2)。液相和固相碰撞加速度信号的特征频率范围分别为0~1000 Hz和6000~17000 Hz;汽相的产生可以显著增加其他相的碰撞强度。颗粒加入量增加,POM颗粒的标准偏差增大;SiC颗粒的标准偏差在循环流速较低时先减小、后增大,而在循环流速较高时增大。2种颗粒的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受颗粒加入量的影响较小。循环流速增加,2种颗粒的标准偏差和传热系数均增大。热通量增加,2种颗粒的传热系数均明显减小。颗粒加入量较小时,2种颗粒的标准偏差随热通量的变化不明显。颗粒加入量较大时,POM颗粒的标准偏差随着热通量的增加而增大;SiC颗粒的标准偏差随热通量的变化受循环流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蒸发器 颗粒碰撞行为 强化传热 硫酸钠 标准偏差
下载PDF
气固两相流中颗粒碰撞的Monte-Carlo数值模拟 被引量:5
4
作者 赵海波 柳朝晖 +2 位作者 郑楚光 陈胤密 章骥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9-304,共6页
利用颗粒碰撞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几何碰撞率模型,采用Monte-Carlo算法来模拟颗粒之间碰撞,把该算法与求解雷诺应力-概率密度函数模型的有限差分-MonteCarlo算法耦合起来,对轴对称突扩通道内的两相旋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由于... 利用颗粒碰撞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几何碰撞率模型,采用Monte-Carlo算法来模拟颗粒之间碰撞,把该算法与求解雷诺应力-概率密度函数模型的有限差分-MonteCarlo算法耦合起来,对轴对称突扩通道内的两相旋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由于颗粒碰撞使颗粒的动能和湍动能在三个坐标方向上进行了再分配,从而导致颗粒的动能和湍动能在三个坐标方向上趋于各向同性;另外,由于颗粒碰撞破坏了颗粒-颗粒、颗粒-流体微团之间的速度关联,从而造成颗粒湍动能及两相速度脉动关联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碰撞 Monte—Carlo方法 PDF 气固两相流
下载PDF
流化床内颗粒碰撞传热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安源 刘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1-165,共5页
流化床内颗粒碰撞传热对床内传热规律具有重要影响。在分析颗粒碰撞传热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颗粒碰撞传热理论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固体颗粒内部导热热阻及颗粒间接触热阻对颗粒碰撞传热的影响。利用该模型及离散元素方法(DEM)... 流化床内颗粒碰撞传热对床内传热规律具有重要影响。在分析颗粒碰撞传热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颗粒碰撞传热理论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固体颗粒内部导热热阻及颗粒间接触热阻对颗粒碰撞传热的影响。利用该模型及离散元素方法(DEM),对流化床内床层与壁面的碰撞传热系数在颗粒层次上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Syamlal等人采用颗粒相拟流体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Ozkaynak等人的实验结果相一致。但与Syamlal等人所用模型相比,该文模型所需主观假设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颗粒碰撞 传热理论 传热系数
下载PDF
颗粒碰撞的直接模拟算法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胤密 柳朝晖 郑楚光 《计算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1-426,共6页
 为研究细微颗粒间平均碰撞率,构建了直接模拟三维空间内颗粒碰撞的数值方法.对剪切流内夹带的无惯性颗粒和自由运动颗粒的碰撞过程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的颗粒平均碰撞率的模拟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在碰撞颗粒对的搜索过程...  为研究细微颗粒间平均碰撞率,构建了直接模拟三维空间内颗粒碰撞的数值方法.对剪切流内夹带的无惯性颗粒和自由运动颗粒的碰撞过程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的颗粒平均碰撞率的模拟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在碰撞颗粒对的搜索过程中,引入网络排除法等优化措施,使计算量降低两个量级以上,而不增大相对误差.采用不同的Δt模拟同一颗粒群的运动,发现较小的时间步长可以避免因为截断误差增大的相对误差.在不遗失颗粒碰撞的条件下,较密的计算网格可明显减少计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碰撞 平均 计算量 截断误差 相对误差 惯性 数值方法 颗粒 颗粒 夹带
下载PDF
气体钻井环空岩屑颗粒碰撞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高如军 何世明 +4 位作者 补成中 何东升 张荣志 叶明泉 章景城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9期69-71,129,共3页
在气体钻井条件下,井壁失稳的可能性更大,其原因之一是由高速上返的气流携带的岩屑与井壁碰撞所引起的。在流体力学基础上,对气体钻井流体环空流动做了一定的简化,建立了气体钻井流体环空流动模型,推导出了固相颗粒在环空中的理论最大速... 在气体钻井条件下,井壁失稳的可能性更大,其原因之一是由高速上返的气流携带的岩屑与井壁碰撞所引起的。在流体力学基础上,对气体钻井流体环空流动做了一定的简化,建立了气体钻井流体环空流动模型,推导出了固相颗粒在环空中的理论最大速度;建立了环空固相颗粒碰撞模型,得到了环空岩屑颗粒碰撞的最大剪切应力和最大静摩擦力;将由原地应力产生的应力与环空岩屑碰撞产生的最大剪切应力叠加而求得了井周应力,运用Mohr-Coulomb强度准则分析了气体钻井过程中井壁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对选用气体钻井应用井段和预测井壁岩石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钻井 流动模型 颗粒碰撞 井眼稳定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的LM算法及其对颗粒碰撞振动阻尼的预测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来强 王树林 赵兵涛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1-333,共3页
介绍了一种BP神经网络的改进Levenberg Marquardt(LM)算法原理,用这种方法对颗粒碰撞振动系统的阻尼进行了训练和仿真,并将此改进算法与传统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算法稳定、快捷,预测准确,适合应用于对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且预... 介绍了一种BP神经网络的改进Levenberg Marquardt(LM)算法原理,用这种方法对颗粒碰撞振动系统的阻尼进行了训练和仿真,并将此改进算法与传统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算法稳定、快捷,预测准确,适合应用于对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且预测得到的模型与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颗粒碰撞振动阻尼
下载PDF
颗粒碰撞阻尼动力吸振器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杨智春 李泽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71,143,共4页
将颗粒碰撞阻尼器和动力吸振器相结合,提出一种颗粒碰撞阻尼动力吸振器设计概念,该吸振器由一个装有碰撞颗粒材料的盒体和一个弹性元件组成,碰撞颗粒在盒体运动时发生碰撞而消耗能量。以一个五层的楼房框架模型为振动抑制对象,对其吸振... 将颗粒碰撞阻尼器和动力吸振器相结合,提出一种颗粒碰撞阻尼动力吸振器设计概念,该吸振器由一个装有碰撞颗粒材料的盒体和一个弹性元件组成,碰撞颗粒在盒体运动时发生碰撞而消耗能量。以一个五层的楼房框架模型为振动抑制对象,对其吸振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相同质量的经典单质块动力吸振器的抑振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颗粒碰撞阻尼动力吸振器扩展了经典的单质块动力吸振器的工作频率范围,对宽频带随机激励的振动响应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这种颗粒碰撞阻尼动力吸振器设计思想可以应用于高层建筑的地震和风振响应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吸振器 颗粒碰撞阻尼 振动控制
下载PDF
稀疏两相射流中颗粒碰撞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闫洁 罗坤 +1 位作者 樊建人 肖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66-874,共9页
为了研究稀疏气固两相流动中颗粒间的碰撞行为及其对颗粒扩散的影响,对三维两相湍流射流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其中对流场控制方程的求解采用有限容积法和分步投影算法,对颗粒的跟踪采用拉格朗日方法,对颗粒间的碰撞采用硬球模型模拟。... 为了研究稀疏气固两相流动中颗粒间的碰撞行为及其对颗粒扩散的影响,对三维两相湍流射流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其中对流场控制方程的求解采用有限容积法和分步投影算法,对颗粒的跟踪采用拉格朗日方法,对颗粒间的碰撞采用硬球模型模拟。结果发现,在流场中局部浓度较高的区域颗粒碰撞频繁发生;受局部富集效应和湍流输运作用两方面的影响,颗粒的平均碰撞次数并不是随着Stokes数的增加呈现简单的线性增加,而是在Stokes数为0·1附近存在一个极值;考虑颗粒间的碰撞作用以后,颗粒的分布更加均匀,沿横向和展向的扩散也都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碰撞 硬球模型 直接数值模拟 稀疏气固两相流
下载PDF
航天继电器多余物颗粒碰撞噪声检测的任意周期运动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辉 王淑娟 翟国富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2,44,共6页
航天继电器的可靠性影响着国防电子系统的可靠性,而多余物问题的预防与检测是提高航天继电器可靠性的关键因素。颗粒碰撞噪声检测(PIND)是检测航天继电器多余物的行业规范,目前缺乏对其工作机理的理论研究,检测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在PIN... 航天继电器的可靠性影响着国防电子系统的可靠性,而多余物问题的预防与检测是提高航天继电器可靠性的关键因素。颗粒碰撞噪声检测(PIND)是检测航天继电器多余物的行业规范,目前缺乏对其工作机理的理论研究,检测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在PIND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粒子作任意周期运动的条件和周期运动的扰动方程,进而得到传输矩阵,并通过振动台的振幅、频率、恢复系数、腔体高度判定出粒子振动的稳定性。仿真验证了所得的理论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继电器 多余物 颗粒碰撞噪声检测 传输矩阵
下载PDF
基于离散单元法球形颗粒碰撞破碎行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令军 刘雪东 苏世卿 《中国粉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0-63,共4页
采用离散单元法,基于Hertz-Mindlin粘结接触模型,对2个球形颗粒在水平方向上的对心碰撞破碎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相对速度及粒径比k为1.2、1.4、1.6对颗粒破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撞击速度较小时,颗粒碰撞后未破碎,但是内部出现... 采用离散单元法,基于Hertz-Mindlin粘结接触模型,对2个球形颗粒在水平方向上的对心碰撞破碎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相对速度及粒径比k为1.2、1.4、1.6对颗粒破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撞击速度较小时,颗粒碰撞后未破碎,但是内部出现局部粘结键的断裂,宏观表现为裂纹;随着撞击速度的增大,颗粒出现破裂或完全破碎;不同粒径比的2个颗粒碰撞时,小颗粒比大颗粒破碎严重,粒径比为1.6时,粒径较小的颗粒碰撞后获得的动量最大,粒径比为1.4时次之,粒径比为1.2时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碰撞 破碎 离散单元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模拟退火改进的神经网络算法在颗粒碰撞阻尼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来强 王树林 +1 位作者 李生娟 徐波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9-90,112,共3页
振动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对振动的研究极为必要。振动分析中建立的系统阻尼的目标函数往往比较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很难用传统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模型,传统的神经网络分析和模拟也很难得到建模问题的全局最优解。为此,将传统的反向传播算... 振动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对振动的研究极为必要。振动分析中建立的系统阻尼的目标函数往往比较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很难用传统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模型,传统的神经网络分析和模拟也很难得到建模问题的全局最优解。为此,将传统的反向传播算法(BP算法)神经网络模型结合模拟退火算法及最佳保留原则,提出一种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得出了颗粒粒度、颗粒填充率和系统阻尼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碰撞阻尼 模拟退火算法 神经网络 POWELL算法
下载PDF
多分散系统不同粒径颗粒碰撞的多重八叉树搜索算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鲁录义 周逢森 +1 位作者 冯诗愚 顾兆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4-308,共5页
利用线性八叉树的拓扑结构对八叉树大小邻居搜索算法进行改进,在V氏八叉树颗粒搜索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快速预判大小颗粒碰撞的多重八叉树搜索算法.新算法对各种粒径分布的颗粒系统均有较好的适应性,且受颗粒形状和堆积密度的影响较... 利用线性八叉树的拓扑结构对八叉树大小邻居搜索算法进行改进,在V氏八叉树颗粒搜索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快速预判大小颗粒碰撞的多重八叉树搜索算法.新算法对各种粒径分布的颗粒系统均有较好的适应性,且受颗粒形状和堆积密度的影响较小.对一个包含大中小3种粒径的颗粒系统进行计算,并与V氏八叉树颗粒搜索算法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多重八叉树搜索算法在运行时间上有非常强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碰撞 多分散系统 八叉树
下载PDF
多相流颗粒碰撞磨损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会敏 张少峰 +1 位作者 高聪 张国民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08年第1期20-21,29,共3页
多相流碰撞磨损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背景,是材料破坏或设备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国内外多相流碰撞磨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影响碰撞磨损的因素有颗粒碰撞壁面速度、碰撞角度、颗粒浓度等方面;对多相流磨损的研究由实验方法向数值... 多相流碰撞磨损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背景,是材料破坏或设备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国内外多相流碰撞磨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影响碰撞磨损的因素有颗粒碰撞壁面速度、碰撞角度、颗粒浓度等方面;对多相流磨损的研究由实验方法向数值计算方面发展。颗粒碰撞对多相流防、除垢技术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 颗粒碰撞 磨损
下载PDF
供料器内颗粒碰撞条件下的两相流压力特性仿真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柳波 吴中鼎 +1 位作者 尹高冲 柳竞轩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3-98,共6页
供料器作为气力输送系统中料气混合的关键部位,其内部产生的颗粒碰撞会引起压力损失的变化,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输送效率。基于供料器内颗粒碰撞条件下的两相流具有颗粒离散相和气体连续相的双重性质,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omput... 供料器作为气力输送系统中料气混合的关键部位,其内部产生的颗粒碰撞会引起压力损失的变化,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输送效率。基于供料器内颗粒碰撞条件下的两相流具有颗粒离散相和气体连续相的双重性质,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CFD-DEM)耦合方法,借助Fluent软件和EDEM软件对传统落料式供料器内的气固两相流进行耦合数值仿真,重点研究了颗粒碰撞条件下的压力分布特性。通过与CFD仿真结果对比,分析了颗粒碰撞条件下的压力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供料器内的颗粒碰撞主要在气固混合阶段影响压力变化特性,且会降低管道内的压力损失,促进出口截面动压分布的均匀化,有利于提高管道输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料器 颗粒碰撞 两相流 压力特性
下载PDF
三维射流中颗粒碰撞的直接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7
作者 闫洁 罗坤 樊建人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51-1154,共4页
采用硬球模型对三维气固两相射流中Stokes数为10的中等颗粒的碰撞行为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以初步考察两相流动中颗粒碰撞的特性。颗粒的跟踪采用单向耦合的Lagrangian方法,计算分析了颗粒碰撞随空间、时间的演化及其对颗粒分布不均匀性... 采用硬球模型对三维气固两相射流中Stokes数为10的中等颗粒的碰撞行为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以初步考察两相流动中颗粒碰撞的特性。颗粒的跟踪采用单向耦合的Lagrangian方法,计算分析了颗粒碰撞随空间、时间的演化及其对颗粒分布不均匀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颗粒碰撞主要分布在流场中颗粒局部浓度较高的区域;由于射流初期大尺度涡结构的影响,颗粒的浓度分布最为不均,因此碰撞次数在这一时期随时间呈线性增加,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回落趋于平缓。此外,对网格中颗粒个数分布的矩的统计发现,碰撞对颗粒分布不均匀性的影响随时间呈现不同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两相三维射流 颗粒碰撞 硬球模型
下载PDF
液-固下行循环流化床中的颗粒碰撞行为 被引量:2
18
作者 姜峰 刘艺 +1 位作者 齐国鹏 李修伦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59,共11页
设计并构建了一套冷模液-固下行循环流化床蒸发器,考察了颗粒对壁面的碰撞行为随轴向位置和操作参数的变化规律,以便更好地揭示循环流化床强化传热和防、除垢的机理。实验中,选用水和不同粒径的聚甲醛颗粒和玻璃珠作为工质,对不同颗粒... 设计并构建了一套冷模液-固下行循环流化床蒸发器,考察了颗粒对壁面的碰撞行为随轴向位置和操作参数的变化规律,以便更好地揭示循环流化床强化传热和防、除垢的机理。实验中,选用水和不同粒径的聚甲醛颗粒和玻璃珠作为工质,对不同颗粒加入量(0~2.0%)和循环流量(2.15~5.16 m^(3)·h^(-1))下的碰撞加速度信号进行了功率谱密度、峰度和标准偏差等频域和时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液相和固相碰撞加速度信号的频率范围分别为0~2000 Hz和6000~16000 Hz。沿着下行床的轴向位置从上到下,颗粒对壁面碰撞加速度信号的标准偏差先减小,后增大;峰度增大。随着颗粒加入量和循环流量的增加,标准偏差增大,峰度减小。颗粒加入量较低时,标准偏差随着聚甲醛颗粒粒径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而峰度随着粒径的增加明显增大。颗粒加入量较高时,标准偏差和峰度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大的幅度较小。玻璃珠的标准偏差较小,但峰度明显高于聚甲醛颗粒。构建了操作参数对颗粒碰撞行为影响的三维图。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流化床换热防垢节能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碰撞行为 液-固循环流化床 下行床 功率谱密度 标准偏差 峰度
下载PDF
软性磨粒流中颗粒碰撞和颗粒体积分数对磨削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计时鸣 王嘉琦 +2 位作者 谭大鹏 张鹤腾 蔡姚杰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7-937,共11页
结构化流道中加工壁面的切削情况与流道中的颗粒对壁面的压力(WPP)有着密切联系,而颗粒碰撞恢复系数(RCPC)和颗粒体积分数(PVF)是影响WPP的主要因素.结合硬球模型和Preston切削方程建立了数学模型;利用欧拉-拉格朗日条件下的颗粒轨迹模... 结构化流道中加工壁面的切削情况与流道中的颗粒对壁面的压力(WPP)有着密切联系,而颗粒碰撞恢复系数(RCPC)和颗粒体积分数(PVF)是影响WPP的主要因素.结合硬球模型和Preston切削方程建立了数学模型;利用欧拉-拉格朗日条件下的颗粒轨迹模型(DPM),对锯齿形直流道的加工壁面在不同RCPC值及不同PVF值的情况下进行数值模拟;使用粒子图像测试系统(PIV)对锯齿形直流道内不同PVF值的颗粒运动进行跟踪分析.结论表明,RCPC值或PVF值的提高都能增大WPP,而WPP增大可以有效提高切削的效果.且相同条件下,不同位置壁面的WPP差异很大,顶部壁面及侧壁面边界层剪切力作用会显著影响颗粒速度,导致WPP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性磨粒流 颗粒碰撞恢复系数 颗粒体积分数 颗粒压力 数值仿真 实验模拟 精密加工
下载PDF
弹性约束下颗粒碰撞阻尼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杜妍辰 秦婧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934-2938,共5页
为进一步研究弹性约束颗粒碰撞阻尼器的减振性能,提出了该阻尼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模拟了该阻尼器对悬臂梁的减振效果。同时,对5种不同刚度的弹性约束颗粒碰撞阻尼器的减振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实验的结果基本吻合,... 为进一步研究弹性约束颗粒碰撞阻尼器的减振性能,提出了该阻尼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模拟了该阻尼器对悬臂梁的减振效果。同时,对5种不同刚度的弹性约束颗粒碰撞阻尼器的减振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实验的结果基本吻合,证明所建立的弹性约束下的颗粒碰撞阻尼系统的计算模型是可靠的;在弹性约束下的颗粒碰撞阻尼系统中,其刚度比对减振效果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弹簧刚度对该碰撞系统的共振点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约束 颗粒碰撞阻尼 动力学模型 刚度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