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愈合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研究
1
作者 马高峰 罗孝贞 《中国医学工程》 2023年第8期44-49,共6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愈合的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禹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42例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患者的资料,将其分为建模集(n=228)和验证集(n=114)。采用Logistic...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愈合的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禹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42例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患者的资料,将其分为建模集(n=228)和验证集(n=11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术后骨不愈合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采用验证集数据对模型的区分度进行验证。结果骨不愈合发生率为11.99%,建模集和验证集中骨不愈合发生率分别为12.28%、11.40%;年龄、体重指数(BMI)、合并骨质疏松症、合并糖尿病、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术后骨折解剖情况差均是骨不愈合的危险因素(O^R=5.223、5.942、6.726、6.322、6.404、6.560、6.706、7.501,P<0.05),术后负重时间是其保护因素(O^R=0.578,P<0.05);基于以上结果建立骨不愈合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验证显示C-index值为0.852,且校正曲线与标准曲线拟合度良好;列线图模型预测骨不愈合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2,灵敏度为78.22%,特异度为100.00%。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有骨不愈合风险,年龄、BMI、合并骨质疏松症、合并糖尿病、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术后骨折解剖情况差和术后负重时间均是其影响因素,基于此建立列线图模型的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内固定术 骨不愈合 风险预测线模型
下载PDF
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崔善林 陈勇喜 +5 位作者 刘科第 范俊鸿 覃忠设 郭圣挥 蒙觉威 李品元 《老年医学研究》 2023年第6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74例行双侧PVP的OVCF患者。根据术后是...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74例行双侧PVP的OVCF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新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分为相邻椎体骨折者与未骨折者。采用LASSO回归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OVCF患者双侧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应用R Studio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OVCF患者双侧PVP后相邻椎体骨折47例,未骨折127例。LASSO回归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椎体压缩比、术后椎体恢复比、伤椎Cobb角矫正度、腰椎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是OVCF患者双侧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采用上述6个影响因素成功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OVCF患者双侧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8(95%CI:0.679~0.875)。Boostrap法对模型内部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C-index为0.838)。结论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压缩比、低BMI、伤椎Cobb角矫正度、腰椎低骨密度、术后椎体恢复比是OVCF患者双侧PVP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能为临床上防治术后相邻锥体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 相邻椎体压缩骨折 线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付秀芳 杨宪章 +4 位作者 张晓娟 文娇 高君 陈运峰 张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301-306,共6页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01—2022-12于发病4.5 h内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术的17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为恢复良好...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01—2022-12于发病4.5 h内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术的17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为恢复良好组(n=113)与恢复不良组(n=61),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列线图模型的效能。结果17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61例(35.06%)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113例(64.94%)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95%CI:2.466~21.685,P<0.001)、心房颤动(95%CI:1.485~24.484,P=0.012)、基线NIHSS评分≥12.50分(95%CI:5.945~53.525,P<0.001)、出血性转化(95%CI:1.823~15.328,P=0.002)、责任血管中度狭窄(95%CI:1.686~17.834,P=0.005)、责任血管重度狭窄(95%CI:2.769~40.737,P=0.001)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0.872(95%CI:0.816~0.928),绘制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曲线与实际概率曲线基本吻合,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7.943,P=0.439。结论糖尿病、心房颤动、基线NIHSS评分≥12.50分、出血性转化、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是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此构建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经验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能准确、有效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老年 神经功能恢复 影响因素 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
下载PDF
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1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4
作者 徐佰达 陈可 +4 位作者 刘叶红 苏文韬 叶挺 吴刚勇 宗刚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6-292,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相关性以及基于GDF11联合传统危险因素构建连线图模型对STEMI发生的预测效能。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2018年于解放军联...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相关性以及基于GDF11联合传统危险因素构建连线图模型对STEMI发生的预测效能。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2018年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STEMI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脂水平、血液检查实验室指标及GDF11水平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TEMI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明确各指标与SYNTAX、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建立STEMI发生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各模型预测效能大小。结果共纳入367例研究对象,对照组172例,STEMI组195例,年龄(66.5±11.8)岁,男性222例(60.49%),STEMI组血清GDF11水平低于对照组[36.20(16.60,70.75)μg/L比85.00(53.93,117.10)μg/L,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血清GDF11(OR=0.98,95%CI:0.97~0.99)及传统的独立相关因素如吸烟史、糖尿病史、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A1/B是STEMI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血清GDF11与SYNTAX评分及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GDF11联合传统独立相关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AUC=0.85,95%CI:0.81~0.89)较传统的独立相关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AUC=0.80,95%CI:0.75~0.84)和血清GDF11构建的模型(AUC=0.76,95%CI:0.72~0.81)对STEMI的发生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P<0.01)。结论血清GDF11是STEMI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且与STEMI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基于GDF11联合传统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STEMI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生长分化因子11 线风险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婷 黄燕 陈招莉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3年第2期359-364,共6页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PPH)产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海南省妇女儿童医院进行分娩的产妇(802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训练集;根据是否发生PPH,分为出血组(65例,8.10%)和非出血组(737例)。按照相同标准选取2...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PPH)产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海南省妇女儿童医院进行分娩的产妇(802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训练集;根据是否发生PPH,分为出血组(65例,8.10%)和非出血组(737例)。按照相同标准选取2022年3至8月的242例产妇,设为验证集。分析PPH发生的原因以及出血量,通过对比法分析影响PPH发生的相关因素。通过LASSO回归分析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结果PPH发生原因中宫缩乏力者最多(37例,56.92%),其次是胎盘因素者(20例,30.77%),而出血量最多的为凝血功能障碍者(2例,3.08%)。两组孕周、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以及妊娠期贫血的产妇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出血组年龄≥35岁、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经产、孕次≥3次、阴道分娩、新生儿体质量≥4000g、有流产史产妇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出血组(P<0.05)。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6个预测因子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24 kg/m^(2)、阴道分娩、新生儿体质量≥4000 g以及有流产史,均为产妇P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验证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C-index分别为0.820、0.803;两集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较为贴近;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0.805;临床决策(DCA)曲线显示阈值概率在2%~92%时,有较高的净获益值,表明预测模型对预测PPH发生具有较好的精准度。结论孕前BMI≥24 kg/m^(2)、阴道分娩、新生儿体质量≥4000 g及有流产史,均为产妇P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产妇PPH发生风险,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产妇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线风险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