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肥胖患病率并不乐观,相关统计[1]显示,预计至2030年,中国成人(≥18岁)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65.3%,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中将达到31.8%,在学龄前儿童(≤6岁...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肥胖患病率并不乐观,相关统计[1]显示,预计至2030年,中国成人(≥18岁)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65.3%,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中将达到31.8%,在学龄前儿童(≤6岁)中将达15.6%。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和细胞因子异常会导致代谢功能紊乱,如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2]。超重/肥胖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胆结石、胃食管反流病、哮喘、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肾脏疾病和骨关节损伤的风险[3]。此外,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过高还可能增加肿瘤患病率和死亡风险[4]。超重肥胖也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引发自卑、抑郁和焦虑状况[5]。为此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防控政策和行动方案,但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食物成瘾在肥胖的防治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食物成瘾是大多数人无法维持减肥效果或坚持限制性饮食以获得健康体重的核心因素。脑-肠-微生物轴参与的稳态和享乐系统失调被认为是导致食物成瘾的关键机制,契合并丰富了祖国传统医学中“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心与小肠相表里”与脑肠轴的关联性出发,探讨食物成瘾性肥胖与脑肠轴的相关性,以期为从“心脾”论治肥胖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防治食物成瘾性肥胖探索新思路。展开更多
文摘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肥胖患病率并不乐观,相关统计[1]显示,预计至2030年,中国成人(≥18岁)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65.3%,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中将达到31.8%,在学龄前儿童(≤6岁)中将达15.6%。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和细胞因子异常会导致代谢功能紊乱,如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2]。超重/肥胖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胆结石、胃食管反流病、哮喘、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肾脏疾病和骨关节损伤的风险[3]。此外,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过高还可能增加肿瘤患病率和死亡风险[4]。超重肥胖也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引发自卑、抑郁和焦虑状况[5]。为此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防控政策和行动方案,但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食物成瘾在肥胖的防治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食物成瘾是大多数人无法维持减肥效果或坚持限制性饮食以获得健康体重的核心因素。脑-肠-微生物轴参与的稳态和享乐系统失调被认为是导致食物成瘾的关键机制,契合并丰富了祖国传统医学中“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心与小肠相表里”与脑肠轴的关联性出发,探讨食物成瘾性肥胖与脑肠轴的相关性,以期为从“心脾”论治肥胖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防治食物成瘾性肥胖探索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