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金/香草醇基介孔碳催化剂在苯甲醇氧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倩芳 肖佳 +2 位作者 张平秀 何婧 喻宁亚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23年第1期72-78,共7页
以木质素降解产物香草醇替代苯酚,合成中加入金前驱体和稳定剂,在模板剂F127(EO_(106)PO_(70)EO_(106))存在下,一步法合成了具有蠕虫状孔道结构的纳米金/香草醇基介孔碳催化剂。催化剂催化氧化苯甲醇性能良好。优化条件为:催化剂用量25 ... 以木质素降解产物香草醇替代苯酚,合成中加入金前驱体和稳定剂,在模板剂F127(EO_(106)PO_(70)EO_(106))存在下,一步法合成了具有蠕虫状孔道结构的纳米金/香草醇基介孔碳催化剂。催化剂催化氧化苯甲醇性能良好。优化条件为:催化剂用量25 mg,苯甲醇1 mmol,碳酸钾用量2 mmol,水用量5 mL,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6 h。优化条件下,苯甲醇转化率为98.4%,苯甲酸选择性为98.0%。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其催化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香草醇 介孔碳 苯甲醇 氧化
原文传递
壬酸香草醇酯的合成 被引量:5
2
作者 董新荣 刘仲华 +1 位作者 张胜 李本祥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7年第6期20-21,54,共3页
以丙酮为溶剂、NaHCO3为缚酸剂,壬酰氯与香草醇反应合成了壬酸香草醇酯,收率为35.8%。以UV、FT-IR、1HNMR、13CNMR及MS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关键词 辣椒素酯 香草醇 壬酸香草醇 合成
下载PDF
香草醇酯类物质的酶促合成 被引量:3
3
作者 董新荣 刘仲华 +1 位作者 李雨虹 谢达平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6-140,共5页
通过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脂肪链长为C2~C18的辣椒素酯同系物(3a^3h),其结构经UV,1HNMR,13C NMR,IR及MS表征。最佳反应条件为:香草醇5 mmol,n(香草醇)∶n(脂肪酸酯)=50∶75,脂肪酶Novozyme 435(1 g)为催化剂,丙酮(10... 通过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脂肪链长为C2~C18的辣椒素酯同系物(3a^3h),其结构经UV,1HNMR,13C NMR,IR及MS表征。最佳反应条件为:香草醇5 mmol,n(香草醇)∶n(脂肪酸酯)=50∶75,脂肪酶Novozyme 435(1 g)为催化剂,丙酮(100 mL)为溶剂,摇床转速为200 r.min-1,于30℃反应10 h,收率18%~93%。对3c高通量筛选结果表明,具有激活PPARγ(过氧化物酶受体)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酯 香草醇 脂肪酶 酶催化合成 PPARΓ
下载PDF
有机介质中酶促合成壬酸香草醇酯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雨虹 董新荣 +1 位作者 谢达平 刘仲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57-760,共4页
壬酸香草醇酯是与天然辣椒素酯结构最接近的一个化合物,本文研究了有机相中脂肪酶催化合成这个化合物的方法,为天然辣椒素酯的酶促合成探索方法。考察了酶、溶剂、酶的用量、底物浓度、溶剂水含量以及温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壬酸香草醇酯是与天然辣椒素酯结构最接近的一个化合物,本文研究了有机相中脂肪酶催化合成这个化合物的方法,为天然辣椒素酯的酶促合成探索方法。考察了酶、溶剂、酶的用量、底物浓度、溶剂水含量以及温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酶Novozym e 435的活性最好,最适条件为:在1 mL脱水丙酮中,香草醇与壬酸甲酯的浓度分别为50、75 mmol/L,酶量为20 mg,30℃下反应24 h,产率可达到60%以上,产物经硅胶柱层析纯化,并以1H NMR及MS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醇 辣椒素酯类物质 脂肪酶 有机介质 酶催化
下载PDF
脱氢二香草醇的合成及LCC的形成机理(Ⅰ)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志勇 谢益民 +1 位作者 甘定能 周燕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4期1-8,共8页
合成了一种缩合型木素模型化合物——脱氢二香草醇,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1H-NMR)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确认。在此基础上,模拟硫酸盐法蒸煮过程,将合成的木素模型物和典型的半纤维素组成部分(木聚糖)进行蒸煮,然后利用酸析沉淀木素、... 合成了一种缩合型木素模型化合物——脱氢二香草醇,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1H-NMR)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确认。在此基础上,模拟硫酸盐法蒸煮过程,将合成的木素模型物和典型的半纤维素组成部分(木聚糖)进行蒸煮,然后利用酸析沉淀木素、乙酸乙酯抽提的方法将蒸煮后的产物分级,并利用FT-IR、13C-NMR对分级后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探讨传统硫酸盐法制浆过程中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脱氢二香草醇在硫酸盐法蒸煮过程中非常稳定,残留的脱氢二香草醇以及新形成的LCC主要存在于酸不溶物、乙酸乙酯抽提物中,大部分未降解的木聚糖存在于酸不溶物中,碱不溶物和酸可溶物内都不存在新形成的LCC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氢二香草醇 硫酸盐法蒸煮 木聚糖 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
下载PDF
脱氢二香草醇的合成及LCC的形成机理(Ⅱ) 被引量:4
6
作者 周燕 谢益民 +2 位作者 甘定能 杨志勇 杨海涛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9,15,共5页
在合成缩合型木素模型化合物——脱氢二香草醇的基础上,模拟硫酸盐法蒸煮过程,将合成的木素模型物和典型的半纤维素组成部分——木糖进行蒸煮,然后利用酸析沉淀木素、乙酸乙酯抽提等方法将蒸煮后的产物分级,并利用FT-IR、13C-NMR对分级... 在合成缩合型木素模型化合物——脱氢二香草醇的基础上,模拟硫酸盐法蒸煮过程,将合成的木素模型物和典型的半纤维素组成部分——木糖进行蒸煮,然后利用酸析沉淀木素、乙酸乙酯抽提等方法将蒸煮后的产物分级,并利用FT-IR、13C-NMR对分级后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探讨传统硫酸盐法制浆过程中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脱氢二香草醇在硫酸盐法蒸煮过程中非常稳定,部分脱氢二香草醇与木糖形成LCC连接,未降解的脱氢二香草醇和新形成的LCC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抽提物中,酸不溶物和酸可溶物内都不存在新形成的LCC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氢二香草醇 硫酸盐法蒸煮 木糖 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
下载PDF
香草醇异丙醚的合成
7
作者 尹刚强 罗桂明 《广东化工》 CAS 2010年第5期131-132,共2页
以香草醇和异丙醇为原料、以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合成了香草醇异丙醚,考察了国产及进口两种阳离子交换树脂、固水剂MgSO4、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香草醇异丙醚合成的影响。作为对比,同时合成了香草醇乙醚和香草醇丁醚。
关键词 香草醇异丙醚 固水剂 Amberlyst-15(湿)树脂 732离子交换树脂
下载PDF
香草醇基环氧树脂的合成、固化动力学及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田亚州 胡钰婧 +6 位作者 李继友 任江燕 王立伟 王修利 丁颖 程珏 张军营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477-484,共8页
以可再生香草醇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生物基环氧树脂(DGEVA)。通过使用甲基六氢苯酐(MeHHPA)作为固化剂,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生物基环氧树脂交联网络(DGEVA/MeHHPA)。对其非等温固化动力学、热性能、热机械性能、机械性能和微观形貌结构进行... 以可再生香草醇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生物基环氧树脂(DGEVA)。通过使用甲基六氢苯酐(MeHHPA)作为固化剂,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生物基环氧树脂交联网络(DGEVA/MeHHPA)。对其非等温固化动力学、热性能、热机械性能、机械性能和微观形貌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用商用的石油基双酚A型环氧树脂组成的石油基环氧树脂体系(DGEBA/MeHHPA)进行对比。结果表明:DGEVA/MeHHPA和DGEBA/MeHHPA具有相似的固化反应活性。DGEVA/MeHHPA具有可以与DGEBA/MeHHPA相媲美的综合性能: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2.2℃;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分别是(66.7±6)MPa和(2.8±0.1)GPa;T_(d5%)、T_(d10%)和T_(dmax)分别是242.4℃、284.9℃和392.4℃。此外,DGEVA/MeHHPA在形变过程中发生了塑性变形而吸收了更多的断裂能。DGEVA刚性骨架和低分子量带来的潜在高交联密度赋予了DGEVA优异性能,具有在实际应用中替代石油基环氧树脂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醇 环氧树脂 非等温固化动力学 机械性能 微观形貌结构
下载PDF
天麻中香草醇对灰树花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宗启 吴天祥 刘力萍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68,共7页
为探讨天麻醇提物特征成分香草醇对灰树花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合成的影响,在灰树花发酵体系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香草醇,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并记录菌丝体质量。研究表明:一定质量浓度的香草醇对灰... 为探讨天麻醇提物特征成分香草醇对灰树花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合成的影响,在灰树花发酵体系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香草醇,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并记录菌丝体质量。研究表明:一定质量浓度的香草醇对灰树花菌丝体生长和EPS合成有促进作用;香草醇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促进灰树花菌丝体生长和EPS合成的效果最佳,相比于空白组(未添加香草醇)分别增加了21.1%和19.9%,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此外,在香草醇参与的灰树花整个发酵过程中,发酵第13天开始生物量和EPS产量趋于稳定,第14天时灰树花菌丝体生物量和EPS产量为最大值,分别为(1.42±0.01)g/L和(2.10±0.03)g/L,但低于天麻醇提物和对羟基苯甲醛实验组;且第14天同第0天相比,香草醇含量降低了68.3%。香草醇作为天麻醇提物中的特征成分可以被灰树花用于自身菌丝体生长和EPS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醇 灰树花 胞外多糖 天麻醇提物 生物量
下载PDF
双键化香草醇的制备及对双键功能化大豆油树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跃宏 翟梦姣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18,共6页
利用生物基香草醇为原料,通过与甲基丙烯酸酐发生酯化反应制得了具有低挥发性和低黏度的双键化香草醇(DBVA),考察了DBVA的化学结构和挥发性,并将其和苯乙烯(St)分别用作双键功能化大豆油树脂(MAESO)的活性稀释剂,系统评价了MAESO-DBVA... 利用生物基香草醇为原料,通过与甲基丙烯酸酐发生酯化反应制得了具有低挥发性和低黏度的双键化香草醇(DBVA),考察了DBVA的化学结构和挥发性,并将其和苯乙烯(St)分别用作双键功能化大豆油树脂(MAESO)的活性稀释剂,系统评价了MAESO-DBVA树脂体系和MAESO-St树脂体系的固化行为,以及固化后材料的热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35%DBVA活性稀释剂的引入不仅显著降低了MAESO体系的黏度,改善其加工性能,同时提高了MAESO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达到78.9℃)。因而,双键化香草醇有望成为苯乙烯的潜在替代物,进而成为石油基不饱和聚酯和乙烯酯树脂的活性稀释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键化香草醇 生物基 双键功能化大豆油 苯乙烯 玻璃化转变温度 挥发性
下载PDF
天山假狼毒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11
作者 李小万 李洁琼 +2 位作者 王佳辉 魏鸿雁 石磊岭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6-9,共4页
目的研究天山假狼毒花Stelleropsistianschanica(Pobed.)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凝胶等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并结合理化性质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 目的研究天山假狼毒花Stelleropsistianschanica(Pobed.)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凝胶等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并结合理化性质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天山假狼毒花石油醚部位中分离出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hydroxy-3-methoxy)-phenyl 1,2-propandio(1)、(2S)-4-(4-hydroxy-3-methoxyphenyl)-2-butano(2)、香草醇(3)、(+)-(7S,8S)-3-methoxy-3’,7-expoxy-8,4’-neolignan-4,9,9’-trio(4)、西瑞香素(5)、benzyl O-b-D-glucopyranoside(6)、squalene(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linoleic acid(9)、2,3-dihydroxypropyl decanoate(10)、(+)-kusunokinin(11)。结论除化合物5、8和化合物11外,其余化合物均是首次从假狼毒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假狼毒 化学成分 香草醇
下载PDF
缩合型木素模型物的合成及LCC的变化情况 被引量:12
12
作者 周燕 谢益民 +2 位作者 甘定能 杨志勇 杨海涛 《中国造纸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9,共5页
合成了一种缩合型木素模型化合物———脱氢二香草醇,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确认。在此基础上,模拟硫酸盐法蒸煮过程,将合成的木素模型物和典型的半纤维素组成部分(木聚糖、木糖)进行蒸煮,然后利用酸析沉淀木素、... 合成了一种缩合型木素模型化合物———脱氢二香草醇,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确认。在此基础上,模拟硫酸盐法蒸煮过程,将合成的木素模型物和典型的半纤维素组成部分(木聚糖、木糖)进行蒸煮,然后利用酸析沉淀木素、乙酸乙酯抽提的方法将蒸煮后的产物分级,并利用FT-IR1、3C-NMR对分级后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探讨传统硫酸盐法制浆过程中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氢二香草醇 硫酸盐法蒸煮 木聚糖 木糖 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
下载PDF
天麻及其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陆光伟 《中草药》 CAS 1985年第9期40-41,共2页
本文对中药天麻及其化学成分的药理和临床研究作一概述。
关键词 香草醇 天麻素注射液 活性成分
下载PDF
镧系盐催化合成辣椒酯衍生物
14
作者 牟祥 何国菊 +3 位作者 叶小利 杨勇 王立军 李学刚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54-856,共3页
对比研究了三氯化铕、三氯化镧、三氯化铈和三氯化镨4种镧系盐催化剂化学选择酯化香草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氯化镧为最佳催化剂,当n(香草醇)∶n(酰氯)∶n(三氯化镧)=1∶1∶0.005时,辛酸香草醇酯、癸酸香草醇酯及月桂酸香草醇酯的... 对比研究了三氯化铕、三氯化镧、三氯化铈和三氯化镨4种镧系盐催化剂化学选择酯化香草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氯化镧为最佳催化剂,当n(香草醇)∶n(酰氯)∶n(三氯化镧)=1∶1∶0.005时,辛酸香草醇酯、癸酸香草醇酯及月桂酸香草醇酯的收率可分别达87%、85%和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酯类物质 香草醇 镧系盐 合成
下载PDF
辣椒素酯类似物的化学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15
作者 郑立稳 陈贯虹 +3 位作者 孔学 王磊磊 黄玉杰 王加宁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5年第11期18-20,共3页
以香草醇和羧酸为原料,通过酰氯化、酯化反应设计合成了9个辣椒素酯类化合物,其结构均经1 HNMR和质谱表征。以禾谷丝核菌、腐霉菌P15为病原菌,测试了所合成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开... 以香草醇和羧酸为原料,通过酰氯化、酯化反应设计合成了9个辣椒素酯类化合物,其结构均经1 HNMR和质谱表征。以禾谷丝核菌、腐霉菌P15为病原菌,测试了所合成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醇 辣椒素酯类似物 抑菌活性
下载PDF
铅酸蓄电池用四种新材料
16
作者 孙成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2-43,共2页
综述了铅酸蓄电池用碳素悬浊液的制备与作用方式以及在铅酸蓄电池使用聚氧化乙烯烯丙基缩水甘油基壬基苯醚的硫酸酯钠盐、香草醇和香草醛的目的及作用机理。
关键词 铅酸蓄电池 碳素悬浊液 添加剂 新材料 香草醇
下载PDF
大血藤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文 周爽 +5 位作者 孙成鹏 邓冬 车金花 范甜 马骁驰 方邦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11期85-88,共4页
目的研究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Oliv.)Rehd.et Wils.茎部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法对大血藤根茎进行提取,并采用硅胶柱、ODS柱和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 目的研究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Oliv.)Rehd.et Wils.茎部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法对大血藤根茎进行提取,并采用硅胶柱、ODS柱和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大血藤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省沽油香堇苷D(staphylionoside D,化合物1)、4-羟基-1-(2-硝乙基)苯4-O-(6′-O-β-D-木糖基)-β-D-葡萄糖苷[4-hydroxy-1-(2-nitroethyl)benzene 4-O-(6′-O-β-D-xyl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化合物2]、香草醇4-O-β-D-葡萄糖苷(vanillyl alcohol-4-O-β-D-glucopyranoside,化合物3)、3,4,5-三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3,4,5-trimethoxyphenyl-β-D-glucopyranoside,化合物4)、异它乔糖苷(isotachioside,化合物5)、4-羟基-3,5-二甲氧基-苯酚(4-hydroxy-3,5-dimethoxy-phenol,化合物6)、2-(2′-烯丙基)2,3-苯并二氢呋喃-5-甲酸(dimethyl 2,3′-dimethoxyosoate,化合物7)、尿苷(uridine,化合物8)、丁香醛(syringaldehyde,化合物9)和5-羟基-3-甲氧基-2-(3′-甲氧基-2-甲酸酯基)-5-甲基苯基-苯甲酸甲酯(fomannoxin acid,化合物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血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藤 省沽油香堇苷D 4-羟基-1-(2-硝乙基)苯4-O-(6′-O-β-D-木糖基)-β-D-葡萄糖苷 香草醇4-O-β-D-葡萄糖苷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香兰素在Cu-PTFE复合电极上的电还原行为 被引量:1
18
作者 庄晓娟 张佩君 +3 位作者 阮雪丹 李月霞 林妍 黄紫洋 《广州化工》 CAS 2015年第15期59-62,133,共5页
以纯铜片为基材,利用复合电镀法制得具有疏水性的Cu-PTFE(聚四氟乙烯)复合电极,并用作阴极应用于香兰素电还原制备香草醇。实验中分别测定了香兰素乙醇水溶液中Cu-PTFE复合电极的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和Tafel极化曲线等电化学参数。结果表... 以纯铜片为基材,利用复合电镀法制得具有疏水性的Cu-PTFE(聚四氟乙烯)复合电极,并用作阴极应用于香兰素电还原制备香草醇。实验中分别测定了香兰素乙醇水溶液中Cu-PTFE复合电极的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和Tafel极化曲线等电化学参数。结果表明,香兰素电还原制备香草醇的转化率为87.23%,电流效率为43.62%。通过对电化学行为研究的结果进行推测,香兰素在Cu-PTFE复合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可能受到电子传递控制,可用RS(CCQ(CdlRct)RC)等效电路模拟复合电极/溶液界面的电化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PTFE复合电极 香兰素 电化学还原 香草醇
下载PDF
潜力测试
19
作者 刘可 《科学健身》 2009年第6期25-33,共9页
全美职业橄榄球联盟的候选人选拔活动主要是关注一些数据这么简单。你可能是你周围人中最具橄榄球潜力的人,但是如果你不能跑、不能跳和不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举起负重,那么你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成为球场上的运动员。
关键词 选拔活动 耐力训练 力量训练 健美训练 目标组 香草醇 赛百味 苏格兰人 训练组 蛋白粉
下载PDF
用一种新的混合香料做斑贴试验检测出用目前使用的混合香料未检测出的香料敏感者
20
作者 Frosch P.J. Pirker C. +1 位作者 Rastogi S.C. 刘艳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5年第9期9-9,共1页
The currently used 8%fragrance mix (FM I) does not identify all patients with a positive history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fragrances. A new FM II with 6 frequently used chemicals was evaluated in 1701 consecutive patie... The currently used 8%fragrance mix (FM I) does not identify all patients with a positive history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fragrances. A new FM II with 6 frequently used chemicals was evaluated in 1701 consecutive patients patch tested in 6 dermatological centres in Europe. FM II was tested in 3 concentrations-28%FM II contained 5%hydroxyisohexyl 3cyclohexene carboxaldehyde (Lyral.), 2%citral, 5%farnesol, 5%coumarin, 1%citronellol and 10%α-hexyl-cinnamic aldehyde; in 14%FM II, the single constituents’concentration was lowered to 50%and in 2.8%FM II to 10%. Each patient was classified regarding a history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fragrances:certain, probable, questionable, none. Positive reactions to FM I occurred in 6.5%of the patients. Positive reactions to FMII were dose-dependent and increased from 1.3%(2.8%FM II), through 2.9%(14%FM II) to 4.1%(28%FM II). Reactions classified as doubtful or irritant varied considerably between the 6 centres, with a mean value of 7.2%for FM I and means ranging from 1.8%to 10.6%for FM II. 8.7%of the tested patients had a certain fragrance history. Of these, 25.2%were positive to FM I; reactivity to FM II was again dose-dependent and ranged from 8.1%to 17.6%in this subgroup. Comparing 2 groups of history-certain and none-values for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calculated:sensitivity:FM I, 25.2%; 2.8%FM II, 8.1%; 14%FM II, 13.5%; 28%FM II, 17.6%; specificity:FM I, 96.5%; 2.8%FM II, 99.5%; 14%FM II, 98.8%; 28%FM II, 98.1%. 31/70 patients (44.3%) positive to 28%FMII were negative to FM I, with 14%FM II this proportion being 16/50 (32%). In th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 certain history, a total of 7 patients were found reacting to FM II only. Conversely, in the group of patients without any fragrance history,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positive reactions to FM I than to any concentration of FM II. In conclusion, the new FM II detects additional patients sensitive to fragrances missed by FMI; the number of false-positive reactions is lower with FM II than with FM I. Considering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the frequency of doubtful reactions, the medium concentration, 14%FM II, seems to be the most appropriate diagnostic screening to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贴试验 敏感者 介质浓度 金合欢醇 己基 假阳性反应 香草醇 筛查诊断 反应类型 环己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