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华作家——姚拓的文学创作及其艺术风格 被引量:3
1
作者 宛磊 张华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48-50,共3页
介绍姚拓其人及主要创作,重点分析以中国和马来西亚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探讨其艺术风格与成就。
关键词 马华作家 姚拓 文学创作 艺术风格
下载PDF
在颠覆中归返——观察旅台马华作家的一种角度 被引量:1
2
作者 曹惠民 《华文文学》 2011年第1期76-78,共3页
旅台马华作家以其在地(台湾)书写,与移民海外的华人写作大异其趣,是堪你男类的别一种华人移民文学。本论文从解析此一作家群的文化焦虑出发,对其颠覆性的书写所呈现的归返中华文化的基本取向作出定位,并兼及与旅美“新移民”作家... 旅台马华作家以其在地(台湾)书写,与移民海外的华人写作大异其趣,是堪你男类的别一种华人移民文学。本论文从解析此一作家群的文化焦虑出发,对其颠覆性的书写所呈现的归返中华文化的基本取向作出定位,并兼及与旅美“新移民”作家的比较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台马华作家 在地书写 离散 颠覆 归返
下载PDF
留台马华作家写作语言的嬗变 被引量:1
3
作者 潘颂汉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0年第10期103-105,共3页
马华作家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写作凸显了全球化时代文学跨国流动现象的典型特征。留台马华作家在母语文化圈内坚持自我身份与文化异质的书写语言,产生了从中华文化的"遥奉正溯"式的语言淬炼到再现马来西亚乡土风情的语言锻造的... 马华作家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写作凸显了全球化时代文学跨国流动现象的典型特征。留台马华作家在母语文化圈内坚持自我身份与文化异质的书写语言,产生了从中华文化的"遥奉正溯"式的语言淬炼到再现马来西亚乡土风情的语言锻造的嬗变。在留台马华作家写作语言嬗变的背后,折射了他们在身份转换期间的文化焦虑感以及争取文学自主的自我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台马华作家 语言淬炼 嬗变
下载PDF
价值、创新与操演——评《余光中对马华作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一文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7-80,共4页
《余光中对马华作家的影响研究》是马华文学评论界第一本辨析余光中对马华作家影响的论著,建构了余光中现代主义诗学的核心价值观,精细化勾勒出众多马华作家接受余光中影响的轨迹图,并赋予这种"拿来主义"与"借鉴意识&qu... 《余光中对马华作家的影响研究》是马华文学评论界第一本辨析余光中对马华作家影响的论著,建构了余光中现代主义诗学的核心价值观,精细化勾勒出众多马华作家接受余光中影响的轨迹图,并赋予这种"拿来主义"与"借鉴意识"以意义,在学理价值、义理创新与操演策略诸方面对读者的期待视野都有所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 中国性-现代主义 马华作家 影响研究 期待视野
下载PDF
论马华作家黎紫书《流俗地》的空间叙事 被引量:1
5
作者 岳寒飞 《华文文学》 2022年第3期83-90,共8页
黎紫书是新生代马华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其小说创作多以暴力、死亡、恐怖、黑暗等元素为特征,擅于在阴郁逼仄的空间里尽情描摹世俗人生的百态欲望和生存焦虑。黎紫书长篇新作《流俗地》一反其在《告别的年代》中的后设技巧,回归写... 黎紫书是新生代马华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其小说创作多以暴力、死亡、恐怖、黑暗等元素为特征,擅于在阴郁逼仄的空间里尽情描摹世俗人生的百态欲望和生存焦虑。黎紫书长篇新作《流俗地》一反其在《告别的年代》中的后设技巧,回归写实主义创作路径,但在借由空间叙事来传递人情世情的方面显然保持了某种延续性。本文试图从《流俗地》中的多维空间描写入手对小说进行释义,分析黎紫书在空间叙事背后对成长、两性、人性的反思,及其对马华社会华人境遇、伦理观念与族群历史的曲折探索,并从文学史的角度对《流俗地》的价值进行评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俗地》 黎紫书 空间叙事 马华作家
下载PDF
文学神州·地方重构·女性经验——马华留华女作家的旅华书写
6
作者 易淑琼 《华文文学》 2024年第2期31-40,共10页
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马来西亚的旅华书写经历了从1990年代观光热中的“神州”书写到2000年代后马华留学生中国“在地”书写的阶段性变化。本文选取的四位留学内地的马华女作家其“在地”书写聚焦于北京、南京两座城市,表现出深浅不一... 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马来西亚的旅华书写经历了从1990年代观光热中的“神州”书写到2000年代后马华留学生中国“在地”书写的阶段性变化。本文选取的四位留学内地的马华女作家其“在地”书写聚焦于北京、南京两座城市,表现出深浅不一的中华文化涵融,她们各具书写个性的文化“混血”式和比较性“在地”审美“凝视”,摒弃了1990年代“神州”书写某种微妙的优势居位的“祛魅”与解构,赋予各自旅居的城市以“地方感”,为马华社会重构作为“异乡”的文化原乡和人文“地方”,实际上也新生成了中国内地城市的“地方感”。其书写同时凸显了马华知识女性的跨域生命经验和自我主体意识,伸展着现代性心灵自由,包容、谦卑、柔软的对话式叙事笔调折射出由跨域文化交流延展出的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华书写 马华留华女作家 “神州” 地方感 女性经验
下载PDF
马华作家黄锦树对“东南亚鲁迅”的接受与再生产
7
作者 巫燕妮 温明明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1年第3期70-75,共6页
黄锦树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在创作中不断回应文学传统,包括东南亚的鲁迅文学遗产。他的“旧家”系列小说以鲁迅的《故乡》为原型,借助“返乡”叙事捕捉马来西亚华人史之“乌有”;1990年创作的《伤逝》和2014年创作的《祝福》,则是对鲁... 黄锦树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在创作中不断回应文学传统,包括东南亚的鲁迅文学遗产。他的“旧家”系列小说以鲁迅的《故乡》为原型,借助“返乡”叙事捕捉马来西亚华人史之“乌有”;1990年创作的《伤逝》和2014年创作的《祝福》,则是对鲁迅两部同名小说的在地重写;《他说他见过鲁迅》则将“鲁迅”作为叙述对象,解构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南洋左翼鲁迅”的刻板印象。黄锦树对“东南亚鲁迅”的接受与再生产,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东南亚华文作家重新与“鲁迅”对话的企图,某种程度上也激活了这一地区丰饶的“鲁迅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东南亚鲁迅 马华作家 鲁迅研究
原文传递
读马华女作家融融的两部长篇小说 被引量:1
8
作者 钦鸿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9年第2期7-9,共3页
融融是马华当代有成就的女作家,她隐居于大马一隅砂劳越,与外界联系不多,却静心创作,成绩不凡。其作品多以男女感情纠葛为主要题材,但在表现上却同中有异,各有千秋。而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清新自然,不着痕迹,很富于艺术感染力,值得广大读... 融融是马华当代有成就的女作家,她隐居于大马一隅砂劳越,与外界联系不多,却静心创作,成绩不凡。其作品多以男女感情纠葛为主要题材,但在表现上却同中有异,各有千秋。而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清新自然,不着痕迹,很富于艺术感染力,值得广大读者和研究者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融 马华作家 《前路》 《青山依旧在》
下载PDF
马华女作家的马共想像 被引量:4
9
作者 林春美 《华文文学》 2009年第6期83-90,共8页
"马共"长久以来是马华文学书写的敏感课题,直至1989年马共与政府达成协议结束对抗,马华文学中的马共想像间接获得初步解严,逐渐浮出马华文学的地表。一般对于以马共为题材之马华作品的讨论,多以男作家为主流。文章则试图梳理... "马共"长久以来是马华文学书写的敏感课题,直至1989年马共与政府达成协议结束对抗,马华文学中的马共想像间接获得初步解严,逐渐浮出马华文学的地表。一般对于以马共为题材之马华作品的讨论,多以男作家为主流。文章则试图梳理马华女作家对"马共"的认知与思考,并指出她们的想像与一般常见的(男作家)文本之异同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作家 马共 马共想像
下载PDF
马华女作家的马共想像
10
作者 林春美 《吉林地质》 2009年第4期-,共8页
"马共"长久以来是马华文学书写的敏感课题,直至1989年马共与政府达成协议结束对抗,马华文学中的马共想像间接获得初步解严,逐渐浮出马华文学的地表。一般对于以马共为题材之马华作品的讨论,多以男作家为主流。文章则试图梳理... "马共"长久以来是马华文学书写的敏感课题,直至1989年马共与政府达成协议结束对抗,马华文学中的马共想像间接获得初步解严,逐渐浮出马华文学的地表。一般对于以马共为题材之马华作品的讨论,多以男作家为主流。文章则试图梳理马华女作家对"马共"的认知与思考,并指出她们的想像与一般常见的(男作家)文本之异同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作家 马共 马共想像
下载PDF
古典·东方·在地
11
作者 刘俊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1,共1页
收在这个专栏中的四篇文章《中国古典诗学资源的海外传承:美国华裔学者杜国清的抒情诗学路径考察》(王小平)、《大众传播视角下新马抗战旧体诗的功能与特征(1937—1941)》(李竹筠)、《流动的“东方”画像:“江南”形象的海外形塑及话语... 收在这个专栏中的四篇文章《中国古典诗学资源的海外传承:美国华裔学者杜国清的抒情诗学路径考察》(王小平)、《大众传播视角下新马抗战旧体诗的功能与特征(1937—1941)》(李竹筠)、《流动的“东方”画像:“江南”形象的海外形塑及话语新论》(俞巧珍)和《“自我”拓展与想象:论黎紫书<流俗地>的诗意世界建构》(曾麒霖),分别探讨了古典诗学如何在北美华裔学者身上得到了传承、新马抗战旧体诗在大众传播视域下具有何种功能与特征、东方的“江南”形象在海外如何得以形塑并产生话语力量,以及马华作家黎紫书如何在作品中进行诗意世界的建构。四篇文章涉及的论域从东南亚到北美,论述的主题则兼及了古典诗学的海外新变、旧体诗的海外流布及现代价值、东方“江南”的海外建构以及马华作家的本土关注等不同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学 旧体诗 黎紫书 马华作家 诗意世界 大众传播 王小平 华裔学者
下载PDF
以蕉风椰雨介入台湾文坛的作家
12
作者 古远清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11,共5页
从马来西亚到台湾定居或学习的马华作家,大部分能写、能评、能编,并以蕉风椰雨的异国情调成功地介入了台湾文坛。到了1990年代,旅台马华作家开始在台湾文坛大放异彩,以自己的"台湾经验"审视马华文学,在马华文坛掀起阵阵波浪... 从马来西亚到台湾定居或学习的马华作家,大部分能写、能评、能编,并以蕉风椰雨的异国情调成功地介入了台湾文坛。到了1990年代,旅台马华作家开始在台湾文坛大放异彩,以自己的"台湾经验"审视马华文学,在马华文坛掀起阵阵波浪。其中从婆罗洲走来的李永平,不断在"中国化"朝圣的道路上前进。他创作的中国原乡、中国母亲、中国文字,成为他艺术世界里的三位一体,构成了他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蕉风椰雨 马华作家 台湾文学
下载PDF
后殖民时代的身份焦虑与本土形构——台湾经验与潘雨桐的南洋叙述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崇科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49,共11页
论文对马华作家潘雨桐的个人经历和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做了分析研究。认为台湾经验之于潘雨桐的创作有其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其世界华人背景的底色,又是中国性的文化落脚点之一,同时又反衬出南洋层次的呈现。潘雨桐的... 论文对马华作家潘雨桐的个人经历和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做了分析研究。认为台湾经验之于潘雨桐的创作有其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其世界华人背景的底色,又是中国性的文化落脚点之一,同时又反衬出南洋层次的呈现。潘雨桐的南洋叙述中,身份焦虑一直如影相随,或通过与他者的遭遇加以比照,或通过归返来加以确认。而在别具一格的东马再现中,潘雨桐借助现实、自然、传说和神话的浑融呈现出一个相对震撼的雨林/大河叙事图景,对后殖民本土进行了深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 华文文学 马华作家 身份认同 潘雨桐
下载PDF
论方路的跨界书写--从诗到奈米小说:在地的创作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维龙 《华文文学》 2021年第2期43-49,共7页
当代马华文坛作家中,方路是近年来多产的一位。从1993年他以微型小说得奖之后,1999年出版第一本诗文集直到2017年出版奈米小说集《我是佛》为止,诗、散文和小说集前后共有八册。在他的创作历程中,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他跨类创作的... 当代马华文坛作家中,方路是近年来多产的一位。从1993年他以微型小说得奖之后,1999年出版第一本诗文集直到2017年出版奈米小说集《我是佛》为止,诗、散文和小说集前后共有八册。在他的创作历程中,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他跨类创作的不停尝试,风格渐次转变,已自成一格;其次是他的地志书写,在马华文坛中已独树一帜。本文主要从作家论的角度,探讨作者的生命史和创作历程的结合。从作者自身的经历"家乡-留台-归乡"(大山脚/东海岸-台湾-吉隆坡),形成了他的创作主题。空间的漂泊和他对文学启蒙与接受的过程(写实主义-现代主义-魔幻/写实/浪漫主义)息息相关。本文以他为研究对象,尝试从作家论的角度探讨方路书写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路 马华作家 作家 跨类书写
下载PDF
创伤、焦虑与反思:黄锦树早期小说的梦境叙事
15
作者 张惠思 李美 《华文文学》 2022年第1期57-64,共8页
马华留台作家黄锦树的早期作品对华族社群的历史际遇具有高度指涉性。当时种族问题依然是政治禁忌,这使其“基础语义域”须立足于虚构世界,而历史反思和人文关怀作为题中之要义,又限定文本内容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因此,黄锦树以梦境叙... 马华留台作家黄锦树的早期作品对华族社群的历史际遇具有高度指涉性。当时种族问题依然是政治禁忌,这使其“基础语义域”须立足于虚构世界,而历史反思和人文关怀作为题中之要义,又限定文本内容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因此,黄锦树以梦境叙述作为其早期小说的重要叙事策略,将个人、家族以及族群记忆以变形的方式不断重述,让已经尘封却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重新当代化。梦境叙事之于黄锦树,是一种在恶劣写作环境中的智性叙事方式,潜隐表达马华族群的历史缺席与生存困境;同时也是一种探寻自我深层心理的重要方式,以此来反思自我的写作困境与表现作为异乡人的身份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马华作家 《乌暗暝》 梦境叙事
下载PDF
《华文文学》2011年总目录
16
作者 黄洁玲 《华文文学》 2011年第6期110-112,共3页
关键词 文学 台湾 澳大利亚 华裔 美国 大洋洲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痖弦诗歌 夏志清 叶维廉 张爱玲 小城小说 刘前度 刘再复 诗人 马华作家 王德威 陈若曦
下载PDF
黎紫书短篇小说的叙述视角解读——以《出走的乐园》及《野菩萨》为例
17
作者 龙森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12-116,共5页
马华女作家黎紫书是花踪文学奖设立以来获奖最多的作家,她笔触敏锐,在叙述上除了第三及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外,第二人称"你"及一部作品多种叙述视角的运用也是其写作风格之一。作家的这种创新体现了她不满足于对故事本身的完整叙... 马华女作家黎紫书是花踪文学奖设立以来获奖最多的作家,她笔触敏锐,在叙述上除了第三及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外,第二人称"你"及一部作品多种叙述视角的运用也是其写作风格之一。作家的这种创新体现了她不满足于对故事本身的完整叙述,而是追求形式技巧上的创新尝试。这些尝试不仅使读者更能贴近叙事文本,产生与故事人物及命运交流对接的感受,同时也产生了很好的文学效果,是当代华文小说面向未来新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也是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华文写作者值得鼓励和借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作家 黎紫书 叙述视角
下载PDF
华族离散与身份认同--马新及印华女性小说的例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马峰 朱崇科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99-111,共13页
华人移民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离散的过程中总会涉及身份认同问题。透过东南亚华文女作家的小说,可以管窥华族离散与身份认同的差异。其中,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华人都属于国家的少数族群,他们都难免受到主流族群的压制。马来西亚华人受到官方... 华人移民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离散的过程中总会涉及身份认同问题。透过东南亚华文女作家的小说,可以管窥华族离散与身份认同的差异。其中,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华人都属于国家的少数族群,他们都难免受到主流族群的压制。马来西亚华人受到官方压制,但表现出一定的抗拒与反弹,其华族认同较为强烈。印尼华人在国家强制同化下却无力反抗,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更为内隐。新加坡华人是国家主导族群,由于语言政策的偏颇,不受重视的华文人才增强了跨界流动性,其身份认同则显得颇为纠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 认同 马华作家 新华女作家 印华女作家
下载PDF
2007年华文文学研究综述
19
作者 杨红英 《华文文学》 2008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随着大陆与港澳台及海外文化、学术交流的频繁与深入,华文文学研究版图渐趋扩大与明晰,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的华文文学作品进入学科的考察研究范围.本文以在大陆发表的论文、论著为考察对象,从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台港澳文学研究...   随着大陆与港澳台及海外文化、学术交流的频繁与深入,华文文学研究版图渐趋扩大与明晰,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的华文文学作品进入学科的考察研究范围.本文以在大陆发表的论文、论著为考察对象,从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台港澳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三个方面对2007年的华文文学研究加以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文学研究 异族 台湾文坛 东南亚华文文学 文学场域 海外华文文学 香港“南来作家 新诗创作 文学史 新移民文学 短篇小说 马华新生代作家 诗人 台湾文学研究
下载PDF
最难是书写 论黎紫书《流俗地》的日常叙事
20
作者 妥东 《上海文化》 CSSCI 2024年第9期24-34,共11页
长篇小说《流俗地》的出版,被认为是马华作家黎紫书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黎紫书通过对一个关于日常的、世俗的锡都故事的讲述,为小说引人了独特的声音。《流俗地》内部交织的复杂信息、经验都表明,黎紫书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写作方式。
关键词 黎紫书 日常叙事 文学创作 马华作家 写作方式 流俗 世俗 故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