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添加造孔剂法制备多孔HAPw-nmZnO-nmCaO骨修复材料
1
作者 孙士家 赵强 张文云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19-125,共7页
目的:研讨使用添加造孔剂法制备多孔HAPw-nmZnO-nmCaO骨修复材料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将HAPw-nmZnO-nmCa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及硅胶经过模具成型与高温煅烧制作多孔骨修复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阿基米德排水法和万能... 目的:研讨使用添加造孔剂法制备多孔HAPw-nmZnO-nmCaO骨修复材料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将HAPw-nmZnO-nmCa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及硅胶经过模具成型与高温煅烧制作多孔骨修复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阿基米德排水法和万能试验机对多孔骨修复材料进行相关测试,并探索多孔骨修复材料的体外降解性能和细胞毒性。结果:煅烧温度不能超越600℃;造孔剂占20%wt和煅烧温度600℃条件下制备的多孔HAPw-nmZnO-nmCaO骨修复材料具有较优的孔隙率(47%)和机械强度(2.6 MPa),适宜的降解速率和生物相容性。结论:本实验使用添加造孔剂法成功筛选出制备多孔HAPw-nmZnO-nmCaO骨修复材料的最佳工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骨修复材料 羟基磷灰石晶须 造孔剂法
下载PDF
同步辐射成像比较两种不同骨修复材料修复兔股骨缺损的效果
2
作者 孙莲莲 刘永超 王志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3343-3348,共6页
背景:Bio-oss骨粉、奥邦骨修复材料均为常用的骨修复材料,但其对兔股骨缺损后修复效果的系统性评价鲜有报道。目的:利用同步辐射显微断层成像技术和组织病理学染色相结合,系统评价Bio-oss骨粉和奥邦骨修复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背景:Bio-oss骨粉、奥邦骨修复材料均为常用的骨修复材料,但其对兔股骨缺损后修复效果的系统性评价鲜有报道。目的:利用同步辐射显微断层成像技术和组织病理学染色相结合,系统评价Bio-oss骨粉和奥邦骨修复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32只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12)与实验组(n=20),均于一侧股骨体部外侧面建立2个大小为4 mm(洞空直径)×6 mm(洞孔深度)的洞穿型骨膜骨质缺损,对照组填充生理盐水,实验组其中一个骨缺损部位植入Bio-oss骨粉,另一骨缺损部位植入奥邦骨修复材料。术后8周,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检测评价2种材料修复材料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术后8周,实验组骨损伤修复区伤口愈合良好,未见感染、化脓等症状,动物行动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②影像学检查:术后8周同步辐射显微断层成像,Bio-oss骨粉植入后骨粉周围存在大量的新生骨组织,骨缺损空腔较大,未被新生骨组织完全填充;奥邦修复材料植入后可见骨缺损腔内围绕修复材料形成了大量的新生骨组织;三维重建显示,两种骨填充材料都能与局部骨创面组织接触,促进周围成骨分化成新生骨组织和血管形成,达到骨修复效果,其中奥邦骨修复材料周围新生骨与周围骨组织连接更紧密。256 iCT扫描显示,奥邦骨修复材料侧术后8周CT值高于Bio-oss骨粉侧(P<0.05);③组织病理学:术后8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Bio-oss骨粉侧骨粉周围可见新生骨组织,奥邦骨修复材料侧材料周围可见由骨基质形成的骨组织,新生骨组织完整、连贯,已有部分新生骨侵入到奥邦骨粉材料内部;④结果表明,奥邦骨修复材料能促进新生骨的生成和损伤修复;同步辐射显微断层成像技术与传统的苏木精-伊红染色相呼应,是评价骨粉修复成效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修复材料 奥邦骨修复材料 BIO-OSS 缺损 组织工程 同步辐射显微断层成像技术
下载PDF
髓芯减压联合胶原基骨修复材料、VEGF对股骨头坏死家兔骨密度及生物力学的影响
3
作者 吕亚军 李宜炯 +2 位作者 赵振拴 张宇宸 王伟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7期592-596,共5页
目的探讨髓芯减压联合胶原基骨修复材料、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股骨头坏死(ONFH)家兔模型的股骨头骨密度及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30只家兔股骨头内注射无水乙醇建立ONFH模型,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髓芯减压联合自... 目的探讨髓芯减压联合胶原基骨修复材料、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股骨头坏死(ONFH)家兔模型的股骨头骨密度及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30只家兔股骨头内注射无水乙醇建立ONFH模型,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髓芯减压联合自体松质骨组(C组)、髓芯减压联合胶原基骨修复材料组(D组)及髓芯减压联合胶原基骨修复材料和VEGF组(E组),每组6只。治疗8周后,分别检测各组家兔股骨头的骨密度和生物力学参数(最大应力、弹性模量、刚度、最大载荷和能量吸收),HE染色观察股骨头形态。qRT-PCR检测各组家兔的股骨头组织中骨保护素(OP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4(VEGF16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的mRNA水平。结果B组的骨密度较A组显著降低(P<0.05),E组的骨密度显著高于B组、C组和D组(P<0.05)。与A组相比,B组的空骨陷窝比率显著增高(P<0.05);与B组相比,C组、D组和E组的空骨陷窝比率均降低,以E组最低(P<0.05)。与A组相比,B组的股骨头生物力学参数显著降低(P<0.05);与B组相比,C组、D组和E组的股骨头生物力学参数均升高,以E组最高(P<0.05)。与B组、C组和D组相比,E组股骨头组织中OPG、VEGF164和VEGFR2的mRNA水平均升高(P<0.05),RANKL和RANK的mRNA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髓芯减压联合胶原基骨修复材料、VEGF可有效提高ONFH家兔股骨头的骨密度和强度,促进损伤区域的骨形成和血管生成,促进坏死性股骨头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坏死 髓芯减压 胶原基骨修复材料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密度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拔牙窝位点保存的填塞类骨修复材料研究现状 被引量:2
4
作者 崔云 马力 +1 位作者 宋天喜 仇志烨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23年第1期54-59,共6页
牙齿拔除后的骨量丧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牙齿拔除后的早期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明显减少,由此给口腔修复带来不良影响。而微创拔牙结合先进的拔牙窝处理技术(位点保存)可以明显减少早期的骨量丧失。通... 牙齿拔除后的骨量丧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牙齿拔除后的早期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明显减少,由此给口腔修复带来不良影响。而微创拔牙结合先进的拔牙窝处理技术(位点保存)可以明显减少早期的骨量丧失。通过拔牙位点保存的方法可以解决患者种植骨量不足和治疗疗程过长的问题。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易于塑形且操作方便的用于拔牙窝位点保存的骨替代材料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位点保留 骨修复材料 矿化胶原 填充塞
下载PDF
骨修复材料促成骨作用的分子机制
5
作者 徐云容 唐梓闻 何飞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168-179,共12页
MAPK、PI3K/AKT、AMPK、TGF-β超家族、Wnt、Hippo、NF-κB、Notch、JAK/STAT、Hedgehog、整合素、OPG/RANKL/RANK、HIF等信号通路都与成骨分化相关,在骨修复材料促进成骨的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调控作用,金属材料、无机材料、有机高分子... MAPK、PI3K/AKT、AMPK、TGF-β超家族、Wnt、Hippo、NF-κB、Notch、JAK/STAT、Hedgehog、整合素、OPG/RANKL/RANK、HIF等信号通路都与成骨分化相关,在骨修复材料促进成骨的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调控作用,金属材料、无机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骨修复材料可以通过激活一条或多条成骨相关信号通路促进骨组织再生。进一步了解骨修复材料促进成骨作用的相关分子机制将有助于骨修复材料更广泛地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和付诸临床实践,但目前关于骨修复材料促进成骨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还未彻底阐述清晰,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简要介绍现今与成骨分化相关的信号通路,综述骨修复材料在多种信号通路中的研究,为骨修复材料促成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修复材料 再生 信号通路
下载PDF
智能电活性磷酸三钙与钛酸钡骨修复材料协同低强度脉冲超声作用的抗菌性能效果
6
作者 谌斯 周婷婷 郭冰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10期6-8,共3页
目的:评价磷酸三钙(TCP)/钛酸钡(BT)协同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作用的抗菌性能及细胞毒性。方法:将TCP/BT/LIPUS组材料作为实验组,以无LIPUS刺激的TCP和TCP/BT为对照组,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SCs)在不同组材... 目的:评价磷酸三钙(TCP)/钛酸钡(BT)协同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作用的抗菌性能及细胞毒性。方法:将TCP/BT/LIPUS组材料作为实验组,以无LIPUS刺激的TCP和TCP/BT为对照组,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SCs)在不同组材料上的增殖行为进行研究,采用MTT比色法评价各组对细菌增殖的抑制作用和效果,采用CCK-8检测法评价其对于mBMSCs增殖的影响和细胞毒性。结果:实验组对金黄色葡球菌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MTT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和实验组于细胞培养1、4、7 d后,各组mBMSCs均能显著增殖,未显示出细胞毒性;实验组mBMSCs增殖率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TCP/BT材料协同LIPUS作用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细胞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三钙 钛酸钡 低强度脉冲超声 金黄色葡萄球菌 骨修复材料
下载PDF
仿生人工骨修复材料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王迎军 杜昶 +2 位作者 赵娜如 叶建东 陈晓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1-58,共8页
骨缺损修复材料是临床需求量最大的生物医用材料之一.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的局限性使得研发优异的人工骨修复材料意义重大.通过模仿天然骨本身的成分、结构特性及生物矿化过程,对材料的组成、结构进行设计与调控,可以获得新型仿生人工骨... 骨缺损修复材料是临床需求量最大的生物医用材料之一.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的局限性使得研发优异的人工骨修复材料意义重大.通过模仿天然骨本身的成分、结构特性及生物矿化过程,对材料的组成、结构进行设计与调控,可以获得新型仿生人工骨修复材料,这已成为生物材料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文中概述了仿生人工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即类骨微纳米磷酸钙矿物的仿生合成、生物医用高分子仿生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和具有多级孔结构的自固化磷酸钙基骨修复材料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用材料 骨修复材料 生物矿化 仿生合成
下载PDF
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小红 马建标 +1 位作者 王亦农 何炳林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647-652,共6页
简述天然骨修复材料、无机非金属骨修复材料、复合骨修复材料的近期研究进展 ,对部份材料的合成。
关键词 骨修复材料 生物相容性 抗压强度 降解吸收 诱导成
下载PDF
新型骨修复材料修复种植牙骨缺损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冬 白轶 +6 位作者 李蓉 张玉峰 夏海斌 施斌 童昕 邓春富 尹力强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29-1132,共4页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和Bio-oss骨粉修复牙种植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盲法、平行对照,按随机代码表分配入组患者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设计。试验组90例接受新型骨修复材料治疗,对照组90例接受Bio-oss骨粉治疗。分别于...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和Bio-oss骨粉修复牙种植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盲法、平行对照,按随机代码表分配入组患者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设计。试验组90例接受新型骨修复材料治疗,对照组90例接受Bio-oss骨粉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当天、术后6个月在选定的同一骨缺损区进行CBCT影像学检查,计算骨体积转化有效率(骨体积转化率80%的病例数/总病例数),将其作为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判定标准。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骨体积转化有效率为85.39%,对照组骨体积转化有效率为82.95%,试验组的骨体积转化有效率与对照组的骨体积转化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117);术后6个月与术中骨密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两组间新生骨密度相似。结论:新型骨修复材料和Bio-oss骨粉用于种植牙骨缺损的填充修复效果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未发生不良反应。该新型骨修复材料是一种临床可供选择使用的的骨移植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修复材料 缺损 种植牙 锥形束CT
下载PDF
缓释型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诱导骨形成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丁丁 曾戎 +7 位作者 杨敏儿 何鉴贤 陈阳 何水连 陈安安 周智优 袁丽颖 汪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4583-4586,共4页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体内半衰期短、易降解代谢,达不到理想的骨再生效果。目的:制备缓释型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并观察其缓释性能、骨诱导活性。方法: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壳聚糖混合制备壳聚糖膜...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体内半衰期短、易降解代谢,达不到理想的骨再生效果。目的:制备缓释型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并观察其缓释性能、骨诱导活性。方法: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壳聚糖混合制备壳聚糖膜,涂覆于生物骨修复材料表面,ELISA方法检测其体外释药性能。茜素红染色检测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骨材料、单纯骨填充材料诱导C2C12细胞骨钙蛋白的形成,观察其诱导成骨细胞能力。同时将3种骨修复材料植入清洁级KM小鼠股部肌袋内,2周后检测新生骨Ca2+离子含量,评价其异位骨诱导能力。结果与结论:材料表面的壳聚糖膜分布均匀,负载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呈团簇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体外释药存在突释,前4d释放量达总药量的50%,持续至12d,释药量达到90%,第18天时释放完全。与单纯骨填充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骨材料相比,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诱导C2C12细胞向成骨晚期分化能力与异位骨形成能力显著增强(P<0.05)。结果提示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缓释性能好,促进骨形成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发生蛋白2 壳聚糖 缓释 骨修复材料 形成
下载PDF
新型抗菌纳米复合HA-Gel骨修复材料的仿生合成及细胞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窦晓晨 李全利 +1 位作者 周健 汤健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85-289,共5页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抗菌纳米复合骨修复材料,并评价其细胞相容性。方法:将一定量的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米诺环素(minocycline,M)的盐酸溶液加入明胶(gelatin,Gel)水溶液中,调整反应体系的pH值至7~8,获得含有抗菌药物米诺...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抗菌纳米复合骨修复材料,并评价其细胞相容性。方法:将一定量的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米诺环素(minocycline,M)的盐酸溶液加入明胶(gelatin,Gel)水溶液中,调整反应体系的pH值至7~8,获得含有抗菌药物米诺环素的明胶-羟基磷灰石纳米复合水胶体。复合材料与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共同培养,观察细胞的黏附、生长。结果:纳米级、低结晶度的HA均匀地分布于Gel中。复合材料具有类骨的微孔结构,可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黏附、增殖、分化。结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是一种颇有前途的骨组织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 分子仿生 骨修复材料 抗菌 髓基质干细胞
原文传递
多孔β-磷酸三钙骨修复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士斌 翁连进 +1 位作者 郑昌琼 冉均国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3期287-290,共4页
提出制备β-磷酸三钙陶瓷粉末的新工艺,解决β-磷酸三钙湿法制备中长期存在的沉淀物固液难以分离的难题.通过对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的成型条件和烧结条件的研究,建立制备多孔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的适宜工艺。
关键词 Β-磷酸三钙 生物陶瓷 人工 骨修复材料
下载PDF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大鹏 沈铁城 +2 位作者 黄永辉 左华 邵顺秀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5期389-392,I0001,共5页
目的: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体外复合培养的结合程度,以及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兔MSCs体外培养、纯化,取第3... 目的: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体外复合培养的结合程度,以及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兔MSCs体外培养、纯化,取第3代MSCs与NHAC体外复合培养,第5,10 d后扫描电镜(SEM)观察二者复合程度。结果:兔MSCs贴壁生长,增殖速度快,生长曲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兔MSCs与NHAC体外复合培养,在第5,10 d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10 d时粘附于NHAC上的MSCs细胞数(38.52±7.21)明显高于5 d时粘附的细胞数(21.28±4.70),P<0.01。结论:兔MSCs与NHAC体外复合培养结合程度较高,可以用来构建组织工程骨,为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间充质干细胞 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 组织工程 扫描电镜
下载PDF
可注射性骨修复材料不饱和聚磷酸酯的光引发交联聚合 被引量:5
14
作者 邱进俊 刘承美 +2 位作者 包瑞 郑启新 郭小东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28-35,共8页
通过凝胶含量的测定,研究了紫外光引发不饱和聚磷酸酯(UPPE)与 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共聚交联反应.结果表明:加入光引发剂能够显著增加凝胶含量,安息香乙醚(BE),安息香(BN),2,2-二乙氧基苯乙酮的引发活性较高.光引发剂浓度较低时,增加... 通过凝胶含量的测定,研究了紫外光引发不饱和聚磷酸酯(UPPE)与 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共聚交联反应.结果表明:加入光引发剂能够显著增加凝胶含量,安息香乙醚(BE),安息香(BN),2,2-二乙氧基苯乙酮的引发活性较高.光引发剂浓度较低时,增加光引发剂的含量能够显著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凝胶生成率,但含量过大反而降低凝胶生成率.BN、BE的适宜浓度分别为2.4E-5(mol/ g UPPE)及0.6E-5(mol/g UPPE).光照较短时间内,UPPE分子量为5960 g/ mol的体系具有最高的凝胶生成率,但由于粘度的影响,光照2 min后其凝胶生成率低于UPPE分子量为4040 g/mol的体系.表层对紫外光的吸收降低了光能量,导致深层交联聚合反应速度降低,1.5 mm厚试样通过延长曝光时间,凝胶含量可与1.0 mm厚试样接近,6.0 mm试样曝光24 min后底层仍不能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饱和聚磷酸酯 可注射性骨修复材料 光交联 凝胶含量
下载PDF
骨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亦平 宋雪峰 +2 位作者 曹德勇 尹玉姬 姚康德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73-677,共5页
介绍了骨修复用支架材料和骨水泥的研究进展。从骨形成上考虑 ,生物材料在不同水平上仿生 ,为其设计的永恒主题 。
关键词 骨修复材料 研究进展 支架材料 水泥 生物材料 仿生 组织工程
下载PDF
髓芯减压联合胶原基骨修复材料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兔股骨头坏死血管修复和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吕亚军 任立中 +2 位作者 李军 张海静 张志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927-2932,共6页
目的探讨髓芯减压+胶原基骨修复材料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兔股骨头坏死(ONFH)的效果。方法对30只家兔股骨头内注射无水乙醇建立兔ONFH模型。然后将家兔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髓芯减压+自体松质骨组(C组)、髓... 目的探讨髓芯减压+胶原基骨修复材料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兔股骨头坏死(ONFH)的效果。方法对30只家兔股骨头内注射无水乙醇建立兔ONFH模型。然后将家兔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髓芯减压+自体松质骨组(C组)、髓芯减压+胶原基骨修复材料组(D组)和髓芯减压+胶原基骨修复材料+VEGF组(E组),每组6只。治疗8周,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切片形态。分别测定家兔的全血黏度(高切150 s^(-1)和低切10 s^(-1))、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通过q RT-PCR检测股骨头组织中von Hippel-Lindau(VHL)、缺氧诱导因子α(HIF-1α)、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的m RNA水平。结果与C、D组比较,E组的全血黏度(高切150 s^(-1)和低切10 s^(-1))、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均显著降低(P<0.05)。与C、D组比较,E组的血清TC和TG均显著降低(P<0.05)。与C、D组比较,E组股骨头组织中VHL m RNA水平显著降低,而HIF-1α、VEGF和b FGF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髓芯减压+胶原基骨修复材料+VEGF可有效促进ONFH家兔损伤区域的成骨和血管修复,并且可减轻微循环障碍,其机制与改善脂质代谢、调节VHL/HIF-1α/VEGF信号及bFG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坏死 髓芯减压 胶原基骨修复材料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循环 血管修复
下载PDF
骨修复材料的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
17
作者 孙文晓 张海港 +2 位作者 韦卓 魏优秀 刘平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3期35-40,共6页
骨缺损是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也是骨科和整形外科所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细胞外基质材料的要求有: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除满足生物医用材料的一般要求,如无毒、不致畸等之外,还要利于种子细胞粘附、增殖,降解产物对... 骨缺损是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也是骨科和整形外科所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细胞外基质材料的要求有: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除满足生物医用材料的一般要求,如无毒、不致畸等之外,还要利于种子细胞粘附、增殖,降解产物对细胞无毒害作用,不引起炎症反应,甚至利于细胞生长和分化。②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基质材料在完成支架作用后应能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修复材料 细胞外基质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 降解产物 生物相容性 组织工程 生物降解性 整形外科
下载PDF
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对兔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崔赓 胡蕴玉 +7 位作者 雷伟 孙明林 李洁 靳小兵 汪培铭 杨柳 吕昌伟 吕荣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6期2376-2377,I001,共3页
目的观察以纤维蛋白胶(fibrinsealant,FS)为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细胞(marrowstromalcell,MSC)增殖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为实验组(FS+bFGF+rhBMP-2)、对照组1(FS)、对照组2(FS+bFGF)、对照组3(FS+rhB... 目的观察以纤维蛋白胶(fibrinsealant,FS)为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细胞(marrowstromalcell,MSC)增殖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为实验组(FS+bFGF+rhBMP-2)、对照组1(FS)、对照组2(FS+bFGF)、对照组3(FS+rhBMP-2)及单纯对照组。采用细胞培养、MTT及电镜等方法对各组兔MSC的增殖及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1)各组材料对细胞促增殖作用由强到弱依次是:对照组2(FS+bFGF)、实验组(FS+bFGF+rhBMP-2)、对照组1(FS)、对照组3(FS+rhBMP-2)、单纯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材料表面粗糙,有微孔存在,各组细胞与材料融合生长。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的绝大部分细胞呈成骨细胞表型,细胞增殖状态旺盛,分化好。各对照组细胞或是细胞增殖活性高,但向成骨细胞表型分化差,或是向成骨细胞表型分化好,但细胞增殖活性较差。结论FS+bFGF+rhBMP-2即可显著促进MSC增殖和兔MSC向成骨细胞方向的分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基质细胞 纤维蛋白胶 细胞培养 形态发生蛋白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骨修复材料
下载PDF
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复合培养(英文)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大鹏 沈铁城 +2 位作者 黄永辉 屠海霞 邵顺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5期4973-4976,共4页
背景: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基骨修复材料具有与天然骨成分接近,结构和形貌图谱分析与天然骨相似,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且材料多孔,孔径较大、孔隙率及孔隙交通率高,符合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要求。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 背景: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基骨修复材料具有与天然骨成分接近,结构和形貌图谱分析与天然骨相似,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且材料多孔,孔径较大、孔隙率及孔隙交通率高,符合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要求。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体外复合培养的结合程度。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观察实验,于2006-03/09在江苏大学医学院细胞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只,1月龄。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由清华大学材料系提供。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体外复合培养。主要观察指标:①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形态及生长曲线。②复合培养5,10d后扫描电镜观察二者复合程度。③复合培养5,10d时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上结合的细胞数量。结果: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增殖速度快,生长曲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体外复合培养,在第5,10天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10d时黏附于纳米晶胶原基骨上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明显高于5d时黏附的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体外复合培养结合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间充质干细胞 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 组织工程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