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方法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嵴上软组织高度可行性分析
1
作者 李璐欣 刘红红 +4 位作者 陈佳 张志宏 桑潇 张莉丽 王元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6-433,共8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方法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嵴上软组织高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22年8—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牙种植患者36例,共计43个种植牙位。所有患者完成口腔种植手术当天立即获取术后锥... 目的探讨数字化方法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嵴上软组织高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22年8—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牙种植患者36例,共计43个种植牙位。所有患者完成口腔种植手术当天立即获取术后锥形束CT(CBCT)影像学资料与术前获取的口内数字化印模,导入口腔种植手术规划软件中进行图像的拟合,然后在种植区放置相同规格的虚拟种植体,调整种植体位置,与CBCT图像里的种植体影重叠,在种植体视图界面测量骨嵴上软组织高度(STH)(记为数字化方法测量组)。术中按照标准窝洞制备方法逐级制备种植窝洞并植入植体,使种植体上缘与牙槽嵴顶平齐,采用牙周探针测量STH(记为牙周探针测量组)。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数字化方法测量组与牙周探针测量组的STH差异,Bland-Altman检验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不同测量者使用数字化方法测量结果的可信度。结果两种方法测量种植区ST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检验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但下颌后牙测量结果显示牙周探针测量结果大于数字化方法测量组,不同测量者采用数字化方法测量STH结果的ICC及其95%CI为0.992(0.986~0.996)。结论数字化方法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嵴上软组织高度的结果与牙周探针测量法较为一致,可靠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骨嵴上软组织高度 锥形束CT
下载PDF
成人上颌窦底形态及其骨嵴分布的冠状位及矢状位锥形束CT影像表现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晓玙 张旭东 陈瑞雪 《解剖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21-226,共6页
目的 :探索上颌窦底形态及其骨嵴分布的冠状位及矢状位锥形束CT(CBCT)影像表现。方法 :收集涉及上颌窦的CBCT资料,分析上颌窦底形态及其骨嵴分布。结果 :右侧上颌第一、二前磨牙牙位上颌窦底矢状位形态分别主要为斜形型、平坦型,分别占5... 目的 :探索上颌窦底形态及其骨嵴分布的冠状位及矢状位锥形束CT(CBCT)影像表现。方法 :收集涉及上颌窦的CBCT资料,分析上颌窦底形态及其骨嵴分布。结果 :右侧上颌第一、二前磨牙牙位上颌窦底矢状位形态分别主要为斜形型、平坦型,分别占55.80%、53.40%,冠状位形态均主要为凹面型,分别占84.80%、61.30%;右侧上颌第一、二磨牙牙位上颌窦底矢状位形态均主要为平坦型,分别占74.90%、69.80%,冠状位形态均主要为平坦型,分别占61.40%、64.30%;左侧上颌第一、二前磨牙牙位上颌窦底矢状位形态分别主要为斜形型、平坦型,分别占52.60%、53.60%,冠状位形态均主要为凹面型,分别占71.90%、50.30%;左侧上颌第一、二磨牙牙位上颌窦底矢状位形态均主要为平坦型,分别占77.20%、67.50%,冠状位形态均主要为平坦型,分别占58.70%、64.90%。骨嵴出现率为33.44%。结论 :本研究测量了各个牙位上颌窦底形态及其骨嵴分布情况,为上颌窦底提升术操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上颌窦底 形态 高度 骨嵴
下载PDF
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涛 唐晓平 +4 位作者 彭华 印晓鸿 赵龙 段军伟 段劼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367-370,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条件下以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均选择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其中7例联合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对术后肿瘤切除程度根据...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条件下以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均选择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其中7例联合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对术后肿瘤切除程度根据Simpson分级:Ⅰ~Ⅱ级切除12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8例。术后出现昏迷2例;面神经功能小于Ⅲ级7例;眼球运动障碍11例;听力障碍2例;肢体肌力下降3例;颅内感染2例;死亡1例。15例随访6~30个月,术前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大部分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内10例无肿瘤复发及残余肿瘤进展,5例肿瘤明显复发再次手术。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重要方式,具有暴露满意、手术创伤小的优点。联合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进一步增大幕下的暴露范围。对于无法全切的Simpson Ⅲ级以上肿瘤,术后可辅助γ刀放射治疗抑制残余肿瘤进展,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 小脑幕岩骨嵴 岩斜区 乙状窦后 脑膜瘤 显微外科
下载PDF
利用锥形束CT对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区骨嵴形态的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朱洁 欧阳翔英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下颌磨牙Ⅱ度和Ⅲ度根分叉病变区(furcation involvement,FI)近远中向的骨嵴形态和骨袋分布情况,并提出对骨嵴形态的分类方法。方法:在既存的CBCT资料中,选取...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下颌磨牙Ⅱ度和Ⅲ度根分叉病变区(furcation involvement,FI)近远中向的骨嵴形态和骨袋分布情况,并提出对骨嵴形态的分类方法。方法:在既存的CBCT资料中,选取存在根分叉区水平向骨缺损的下颌磨牙进行观察,共纳入81颗下颌磨牙,共计117处Ⅱ度或Ⅲ度根分叉病变。依据邻面牙槽嵴顶连线与根分叉顶下方的牙槽嵴的位置关系,将根分叉区近、远中向的骨嵴形态分为凹陷型、水平型和凸出型,其中凹陷型又按照邻面牙槽嵴顶的连线与根分叉顶的位置关系,分为亚型1(牙槽嵴顶连线位于根分叉顶冠方或同一水平)与亚型2(牙槽嵴顶连线位于根分叉顶的根方),统计各类型出现的比例,在CBCT的矢状面图像中观察骨袋的分布情况。结果:在117处Ⅱ度和Ⅲ度FI中,水平型骨嵴形态出现的比例最高(64.10%),凸出型出现的比例最低(6.84%),凹陷型亚型1和亚型2出现的比例分别为13.68%和15.38%。有利于成骨的凹陷型亚型1的骨嵴形态,在Ⅱ度FI中出现的比例为8.96%,在Ⅲ度FI中为20.00%;117处病损中,有31处合并骨下袋,其中29处骨下袋位于牙齿邻面,其余2处位于根分叉区,骨下袋出现的频率在凹陷型亚型1中最高。结论:利用CBCT观察下颌磨牙根分叉区近、远中向的骨嵴形态并进行分类,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也可用于分析骨嵴形态与再生性治疗成骨效果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分叉部缺损 下颌磨牙 骨嵴形态
下载PDF
老年人下颌第二、三磨牙缺失后舌侧牙槽骨嵴的手术修复 被引量:1
5
作者 朱辛奕 刘境华 +3 位作者 牛青松 张德素 浦铁民 李剑锋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2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颌第二、三磨牙缺失后舌侧牙槽骨嵴的手术修复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21例下颌第二、三磨牙缺失后出现舌侧牙槽骨嵴的患者,根据骨嵴位置的高低及骨显露情况设计近中附加切口的直线切口或弧形切口,切除骨嵴,术后2周进行义...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颌第二、三磨牙缺失后舌侧牙槽骨嵴的手术修复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21例下颌第二、三磨牙缺失后出现舌侧牙槽骨嵴的患者,根据骨嵴位置的高低及骨显露情况设计近中附加切口的直线切口或弧形切口,切除骨嵴,术后2周进行义齿修复。结果 21例患者的舌侧牙槽骨嵴均行手术切除,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术后2周义齿均顺利戴入和就位,舌侧基板后缘部位舒展而无压迫痛,保持和恢复了良好的咬牙合关系。结论对老年人下颌第二、三磨牙缺失后舌侧牙槽骨嵴,按下颌舌侧牙槽骨嵴特征设计不同切口可成功去除骨嵴,术后义齿戴入、就位顺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 磨牙 舌侧牙槽骨嵴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在脊髓纵裂合并骨嵴手术前后对比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郑冬 刘文鹏 +4 位作者 张朝利 赵亮 闫如意 刘军华 费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期119-122,128,共5页
目的清晰显示骨嵴切除术前、后椎管内骨嵴的三维立体结构,探讨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44例脊髓纵裂并骨嵴患者骨嵴切除术前及术后均行全脊柱螺旋CT容积扫描,并行原始数据减薄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 目的清晰显示骨嵴切除术前、后椎管内骨嵴的三维立体结构,探讨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44例脊髓纵裂并骨嵴患者骨嵴切除术前及术后均行全脊柱螺旋CT容积扫描,并行原始数据减薄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重建,观察骨嵴的三维立体形态,测量术前及术后骨嵴的前后径计算骨嵴残留率,并记录术中出血量。结果骨嵴可分为分叉型、不分叉连贯型、不分叉中断型,三者在骨嵴术后残留率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分叉型骨嵴的术后残留率最高,术中出血量最多。结论 VRT图像可清晰显示骨嵴切除术前、术后椎管内骨嵴的三维立体形态,对手术效果的评判,根据骨嵴形态进行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提示术前一定要注意骨嵴的分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纵裂 骨嵴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重建
下载PDF
脊柱侧弯合并骨嵴的影像解剖学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冬 刘文鹏 +4 位作者 张朝利 陈宁 赵亮 刘军华 费军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7-380,394,共5页
目的:观察脊柱侧弯合并骨嵴患者骨嵴的解剖形态。方法:收集行西门子双源64排CT检查的脊柱侧弯合并骨嵴患者63人,将其原始数据输入西门子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在横轴位、矢状位分别测量骨嵴的前端、中部、后端径线,观察记录其形... 目的:观察脊柱侧弯合并骨嵴患者骨嵴的解剖形态。方法:收集行西门子双源64排CT检查的脊柱侧弯合并骨嵴患者63人,将其原始数据输入西门子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在横轴位、矢状位分别测量骨嵴的前端、中部、后端径线,观察记录其形态。结果:共发现79个骨嵴,按骨嵴分叉与否可将骨嵴分为不分叉的规则型及分叉的不规则型,规则型65个,不规则型1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规则型多于不规则型;规则型有多种形态,在胸腰段形态为前后粗,中间细且前端径线大于后端径线型多于其他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规则型多为后方分又型,总共14个不规则型中有7个位于第l腰椎节段。结论:骨嵴形态多种多样,在胸腰段其前端较粗,预示手术复杂程度较高。分叉型骨嵴多位于第1腰椎节段,对该节段骨嵴手术时要注意分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 骨嵴 影像解剖
下载PDF
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在椎管内骨嵴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郑冬 刘文鹏 +5 位作者 张朝利 陈宁 赵亮 刘军华 费军 闫如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5期735-739,共5页
目的:显示椎管内骨嵴三维立体结构,测量其大小、形态。方法:63例脊髓纵裂合并椎管内骨嵴患者行螺旋CT容积扫描,共发现79个骨嵴,将其原始数据减薄行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重建。结果:骨嵴可分为不分叉型及分叉型... 目的:显示椎管内骨嵴三维立体结构,测量其大小、形态。方法:63例脊髓纵裂合并椎管内骨嵴患者行螺旋CT容积扫描,共发现79个骨嵴,将其原始数据减薄行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重建。结果:骨嵴可分为不分叉型及分叉型,不分叉型65个,分叉型14个,不分叉型明显多于分叉型(P<0.05);不分叉型有多种形态,在胸腰段形态多为前后粗中间细前端径线大于后端径线且前中部上下径大于宽径形(P<0.05);上腰段骨嵴前端宽径明显大于其它节段(P<0.05);分叉型多为后方分叉型,总共14个分叉型中有7个位于腰1节段。结论:VRT图像可以清晰显示椎管内骨嵴的三维解剖学形态,其在椎管内骨嵴诊断及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纵裂 椎管内骨嵴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
下载PDF
婴幼儿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骨嵴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万 綦斌 +1 位作者 张玉海 王涛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01年第11期706-706,共1页
婴幼儿先天性脊椎裂临床上较为常见 ,但伴有骨嵴畸形者十分少见。作者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等进行了探讨。提醒切勿漏诊 ,诊断必须依靠 CT扫描。
关键词 婴幼儿 骨嵴畸形 先天性脊椎裂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被引量:1
10
作者 谷春雨 乔栎 +5 位作者 王浩然 任铭 曲彦明 张明山 张宏伟 于春江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318-319,共2页
目的探讨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颞下经岩骨嵴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由于术中无法完全切除颅底骨质及硬脑膜,本研究未采用Simpson分级评... 目的探讨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颞下经岩骨嵴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由于术中无法完全切除颅底骨质及硬脑膜,本研究未采用Simpson分级评价。肿瘤全切除及近全切除11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发生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及面神经功能障碍各6、3、1例,术后3个月随访均不同程度恢复。无脑脊液漏和手术死亡病例。结论颞下经岩骨嵴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并切除肿瘤基底位于中、上斜坡的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岩斜区 手术入路 颞下经岩骨嵴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髂骨嵴骨软骨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窦榆生 马建生 +3 位作者 廖永华 巩四海 何玲玲 王涛 《颈腰痛杂志》 2006年第3期219-220,共2页
目的探讨髂骨嵴骨软骨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998年-2003年9例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患者随访时间平均约2年4个月,8例痊愈未复发,1例痊愈后再次复发。结论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应尽早确定该病诊断,避免误诊,本病是各自限... 目的探讨髂骨嵴骨软骨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998年-2003年9例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患者随访时间平均约2年4个月,8例痊愈未复发,1例痊愈后再次复发。结论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应尽早确定该病诊断,避免误诊,本病是各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无需手术及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嵴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利用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进行种植体植入的方法研究
12
作者 孙振宇 刘慧 +3 位作者 王道富 陈光 张明睿 冯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28-930,共3页
目的研究并评价将种植体尖端安全准确植入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内的方法。方法 8例上颌后牙缺失、可用骨高度不足种植义齿修复需要的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6.4±12.8岁,经CT扫描三维重建确定每例患者缺牙间隙上方均伴有上颌窦... 目的研究并评价将种植体尖端安全准确植入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内的方法。方法 8例上颌后牙缺失、可用骨高度不足种植义齿修复需要的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6.4±12.8岁,经CT扫描三维重建确定每例患者缺牙间隙上方均伴有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并且这些骨嵴和骨突符合基底部宽度大于5mm、近中或远中斜面与上颌窦底壁夹角小于70°的纳入标准。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缺牙区树脂模型,实施模型手术将种植体尖端准确定位在骨嵴和骨突内,制作手术导板,并完成患者口内的种植导航手术。术后即刻CT扫描分析种植体尖端与骨嵴和骨突的关系,观察上颌窦底黏膜是否完整。结果种植体植入位置与模型手术相符,8颗种植体尖端2~5mm部分成功进入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内,并在骨嵴的近中斜面或远中斜面突破骨皮质,种植体尖端部分一侧位于上颌窦底壁骨嵴内,一侧位于上颌窦腔黏膜下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好,上颌窦底黏膜完整。结论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能为上颌后牙缺失骨量不足的患者提供必要的可用骨高度,从而获得足够的种植体稳定性。要将种植体尖端准确安全地植入到骨嵴和骨突内,需要CT扫描三维重建进行骨嵴和骨突的选择及准确定位、模型手术和手术导板制作、导板辅助的种植手术、上颌窦底开孔钻的使用等步骤的严密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 牙种植 骨嵴
下载PDF
改良经蝶入路显微手术中上颌骨嵴与并发症的关系
13
作者 舒凯 郭东升 +5 位作者 韩林 董芳永 胡文安 薛德麟 李龄 雷霆 《华中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61-162,共2页
目的总结经蝶入路显微手术中上颌骨嵴处理技巧对手术野暴露、显微手术操作及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年来采用改良经蝶入路显微手术的600例病例手术经过、手术技巧、手术并发症及疗效预后。结果手术全切肿瘤545例,次全切... 目的总结经蝶入路显微手术中上颌骨嵴处理技巧对手术野暴露、显微手术操作及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年来采用改良经蝶入路显微手术的600例病例手术经过、手术技巧、手术并发症及疗效预后。结果手术全切肿瘤545例,次全切除46例,部分切除9例。术前视力障碍病例中97.88%术后得到改善。86.26%的功能性腺瘤术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上颌骨嵴处理欠佳的18例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但无手术死亡。结论正确有效地处理好上颌骨嵴并保持中立位操作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经蝶入路 显微手术 上颌骨嵴 并发症
下载PDF
利用骨嵴和骨突进行上颌窦内提升的方法探讨
14
作者 孙振宇 刘慧 +3 位作者 王道富 陈光 张明睿 冯颉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05-105,共1页
目的:探讨将种植体尖端安全准确植入到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上的方法。方法:上颌后部缺牙间隙上方有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种植修复患者8例,平均年龄46.38±12.84岁。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缺牙区树脂模型,做模型手术将种植体尖端准... 目的:探讨将种植体尖端安全准确植入到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上的方法。方法:上颌后部缺牙间隙上方有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种植修复患者8例,平均年龄46.38±12.84岁。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缺牙区树脂模型,做模型手术将种植体尖端准确定位在骨嵴和骨突内,制作手术导板,实施种植导航手术。结果:术后CT显示种植体植入位置与模型手术相符,种植体尖端2~5mm长度进入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内,尖端大部分包裹在上颌窦底壁骨嵴内,少部分侧面突入上颌窦腔内,初期稳定性好,上颌窦底粘膜完整。讨论:选择基底部宽度大于5mm、近中或远中斜面与种植体长轴夹角小于70°骨嵴和骨突术中更安全;特殊切割刃设计的上颌窦底开孔钻能使上颌窦粘膜从骨嵴或骨突斜面上向侧方完整地提升。结论:导航手术能为存在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的牙槽骨萎缩患者提供可靠的可用骨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提升 上颌窦底开孔钻 牙种植 上颌窦骨嵴
下载PDF
三叉神经岩骨嵴压迹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15
作者 郭化东 张本华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做薄层CT及MRI扫描,观察三叉神经的跨越岩骨嵴处的解剖学特点找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靠的CT定位的放疗靶点。方法我们对9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采用17~29 Gy的剂量进行X刀放疗,应用50例患者进行薄`层CT研究... 目的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做薄层CT及MRI扫描,观察三叉神经的跨越岩骨嵴处的解剖学特点找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靠的CT定位的放疗靶点。方法我们对9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采用17~29 Gy的剂量进行X刀放疗,应用50例患者进行薄`层CT研究,扫描层厚为1.25 mm及0.625 mm,同时进行1.25 mm层厚MRI扫描,并进行CT和MRI图象融合研究。结果结果发现在1.25 mm层厚压迹发现率94%,0.625 mm压迹发现率100%,CT和MRI图象融合发现MRI图象显示的三叉神经穿越岩骨嵴形成的凹陷完全一致,准确率100%。放疗效果有效率为85.26%。结论三叉神经跨越岩骨嵴处存在压迹,这一骨性标志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放疗的可靠标志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骨嵴/压迹 靶点/放疗
下载PDF
自体尺骨嵴骨棒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
16
作者 赵光辉 张红星 张丽君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9年第1期39-39,共1页
我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月,对陈旧性腕舟骨骨折采用自体尺骨嵴骨棒内固定手术治疗15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腕舟 骨嵴 折固定术
下载PDF
单纯后交叉韧带止点胫骨嵴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18
17
作者 常浩胜 曹振孝 +1 位作者 方候平 罗建成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2期139-140,共2页
关键词 撕脱 韧带止点 手术治疗 骨嵴 单纯 情况报告
下载PDF
老年人下颌第二、三磨牙区舌侧骨嵴修整术的护理
18
作者 何玉梅 王仁兰 张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第16期93-94,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颌第二、三磨牙拔除后舌侧骨嵴修整术中存在的护理问题,提高护理效果。方法对21例28侧下颌第二、三磨牙拔除后舌侧骨壁出现尖锐高起的骨嵴畸形修整术的护理配合,找出关键问题,进行总结。结果 19例患者顾虑重重,担心不...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颌第二、三磨牙拔除后舌侧骨嵴修整术中存在的护理问题,提高护理效果。方法对21例28侧下颌第二、三磨牙拔除后舌侧骨壁出现尖锐高起的骨嵴畸形修整术的护理配合,找出关键问题,进行总结。结果 19例患者顾虑重重,担心不手术戴不上义齿,手术又怕伤舌神经,表现焦虑紧张。11例有老年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时骨嵴畸形部位的高低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结论认真进行心理护理,重视老年病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对下颌第二、三磨牙区舌侧低位骨嵴畸形手术的护理,对确保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是有益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 磨牙 舌侧骨嵴 手术 护理
下载PDF
距骨前部骨软骨嵴撞击综合征
19
作者 李广海 肖莉 钟德和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2期183-184,共2页
目的 探讨距骨前部骨软骨嵴撞击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2012年10月,对13 例距骨前部骨软骨嵴撞击综合征采用切除骨嵴、增生肥厚的纤维瘢痕和滑膜组织,男9 例,女4 例;年龄23~45 岁,平均34 岁.结果 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 目的 探讨距骨前部骨软骨嵴撞击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2012年10月,对13 例距骨前部骨软骨嵴撞击综合征采用切除骨嵴、增生肥厚的纤维瘢痕和滑膜组织,男9 例,女4 例;年龄23~45 岁,平均34 岁.结果 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5~28个月,平均11个月.踝关节疼痛、肿胀、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根据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9 例,良3 例,可1 例.结论 软骨嵴切除及踝关节融合术是治疗距骨前部骨软骨嵴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部 骨嵴 撞击综合征
下载PDF
脊柱侧弯合并骨嵴的影像解剖学分析
20
作者 易知非 谢增如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5期44-46,共3页
目的:分析脊柱侧弯合并骨嵴的影像解剖学特点。方法:2011年5月—2017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脊柱侧弯合并骨嵴患者中选取126例,采用双源64排CT对其进行检查,将原始数据输入到西门子工作站,对其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对骨嵴后端、中部与前端径线... 目的:分析脊柱侧弯合并骨嵴的影像解剖学特点。方法:2011年5月—2017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脊柱侧弯合并骨嵴患者中选取126例,采用双源64排CT对其进行检查,将原始数据输入到西门子工作站,对其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对骨嵴后端、中部与前端径线分别进行测量,对其形态进行仔细观察。结果:不同节段骨嵴分布对比,P<0.05;一共发现28个不规则型骨嵴,130个规则型骨嵴,对比可知,P<0.05。结论:骨嵴具有较多形态,胸腰段前端最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具有较高的手术复杂程度,第1腰椎节段属于分叉型骨嵴的主要位置,要对其分叉情况进行仔细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 骨嵴 影像 解剖学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