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胸骨体下端为骨性标志的门静脉压力测定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1
作者 田明国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420-422,共3页
目的 探讨以胸骨体下端为骨性标志门静脉压力直接测定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在CT多平面重建下观察胸骨体下端解剖结构及其在轴位的特征。在临床测压时,以CT轴位胸骨体下端为骨性标志测定门静脉主干中点的中心点至胸骨体下端表面皮肤的距... 目的 探讨以胸骨体下端为骨性标志门静脉压力直接测定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在CT多平面重建下观察胸骨体下端解剖结构及其在轴位的特征。在临床测压时,以CT轴位胸骨体下端为骨性标志测定门静脉主干中点的中心点至胸骨体下端表面皮肤的距离(A值),再通过胃网膜右静脉留置导管以胸骨体下端表面皮肤为零点测定门静脉压力的水柱高度(B值),将A值与B值相加即为门静脉自由压力。结果对260例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应用该法通过胃网膜右静脉留置导管进行门静脉压力测定,同一患者的A值恒定,不同患者间A值波动范围7.6~13.2 cm,B值反映门静脉压力变化。结论 胸骨体下端作为门静脉自由压力测定的骨性标志在CT下及手术中均易定位,该法准确可靠、经济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压力测定 体下端 骨性标志 水柱法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下载PDF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联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对患者踝关节功能和骨性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郭遐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2期18-21,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PO)联合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盐城市亭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两组。...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PO)联合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盐城市亭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51例)患者实施MIPPO联合LCP内固定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连续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总治愈率,临床指标,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与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和术后2个月的血清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以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手术、住院、骨折愈合时间均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与术前比,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HSS评分、踝关节功能评分均呈逐渐升高趋势,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血清β-CTx水平均降低,两组患者血清BGP、PⅠCP、BAP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术后3、6个月HSS评分、踝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2个月血清BGP、PⅠCP、BA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β-CTx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应用MIPPO联合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可有效降低手术创伤,保护骨膜,减小对患者骨性标志物水平的影响,促进膝关节功能和踝关节功能恢复,进而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 微创经皮内固定术 锁定加压钢板 踝关节功能 骨性标志
下载PDF
寰椎椎弓根骨性标志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华 甘子明 +1 位作者 盛伟斌 胡英江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研究寰、枢椎旋转脱位或二者间有较大移位时确定寰椎椎弓相关骨性标志,为术中定位寰椎椎弓根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0具寰椎干燥标本,标记寰椎椎弓根轴线(M线),采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M线与寰椎椎弓根上方及内外侧骨性标志的各... 目的:研究寰、枢椎旋转脱位或二者间有较大移位时确定寰椎椎弓相关骨性标志,为术中定位寰椎椎弓根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0具寰椎干燥标本,标记寰椎椎弓根轴线(M线),采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M线与寰椎椎弓根上方及内外侧骨性标志的各相关参数,并采用尸体标本进一步验证寰椎椎弓根骨性标志的定位效果。结果:寰椎椎弓根轴线内倾角平均(17.67°±4.21°),进钉点距寰椎后弓后侧皮质与后正中线的交点间距平均(25.00±2.33)mm,距横突外缘平均(22.33±2.77)mm。寰椎上关节突后凸尖较为突出,其下的骨质弧形隆起,经此弧形隆起顶点的垂线与上关节突后凸尖的垂线基本重叠,上关节突后凸尖的垂线与M线在后弓处的重叠率左侧为48%,右侧为65%,其余的垂线均位于M线外(0.89±1.16)mm。出钉点位于M线与侧块前缘相交处的侧块前缘垂线的中点,左右出钉点连线(BB线)与前结节顶点有36%的重叠率,其余前结节顶点大部位于BB线下(3.37±1.80)mm。结论:寰椎后结节中点及上关节突后凸尖下的骨质隆起的顶点可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准确标志,上关节突后凸尖及横突尖可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大体标志;沿寰椎椎弓根轴线进钉较为安全,内倾17.67°,仰角变异大,出钉参照寰椎前结节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椎弓根 骨性标志 解剖学
下载PDF
成人中上胸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与后柱骨性标志的定位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影像学测量 被引量:3
4
作者 卢政好 周菁华 王卫国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97-904,共8页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CT图像测量参数探讨成人中上胸椎椎弓根钉进钉点(PSEP)与后柱骨性标志的定位关系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排除了畸形的30例成人中上胸椎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横突椎板凹、横突上嵴和椎板外缘等后柱骨性标志的解剖特征...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CT图像测量参数探讨成人中上胸椎椎弓根钉进钉点(PSEP)与后柱骨性标志的定位关系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排除了畸形的30例成人中上胸椎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横突椎板凹、横突上嵴和椎板外缘等后柱骨性标志的解剖特征。在重建后的T1~T10特定CT图像上测定以下参数:(1)基础参数,即PSEP至中线的距离(PMD)、横突椎板凹至中线距离(CMD)和半椎板宽度(HLW);(2)目标参数,即点凹距离(PCD)、进钉点定位比(EPLR)和点嵴距离(PRD)。比较所有参数两侧测量值的差异和基础参数间测量值的差异,总结从T1到T10目标参数测量值的变化规律。结果中上胸椎横突椎板凹、横突上嵴和椎板外缘具有解剖标志明显、恒定且少有增生的特征。T1~T10左右两侧PMD分别为(14.14±2.63)mm和(14.59±2.58)mm,CMD分别为(10.45±2.12)mm和(10.51±2.02)mm,HLW分别为(16.30±1.48)mm和(16.39±1.61)mm,PCD分别为(4.56±1.03)mm和(4.47±0.94)mm,EPLR分别为0.35±0.26和0.33±0.30,PRD分别为(-1.62±1.90)mm和(-1.63±1.44)mm。所有参数两侧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T2中PMD和HLW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节段基础参数间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T1到T10,PCD呈现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T1、T2、T9、T10处PCD均高于T3~T8处(P<0.05);EPLR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T1~T3处EPLR与其下方任一节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4~T6、T10处均低于T7~T9处(P<0.01);PRD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T1~T3处PRD与其下方任一节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4~T6处均低于T7~T10处(P<0.01)。结论中上胸椎PSEP与横突椎板凹、横突上嵴和椎板外缘等后柱骨性标志存在相对恒定的定位关系和变化规律,可作为一种新的临床上选择进钉点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胸椎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术 进钉点 三维重建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骨性标志 置钉准确
原文传递
在X线平片上利用头颅骨性标志定位前、后连合 被引量:3
5
作者 戴蘅茹 姚家庆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20-224,共5页
在50个成人颅脑标本上,标出前、后连合后摄X线正、侧位片,在侧位片上利用不同的颅骨骨性标志共作出8组直角坐标系,分别测出各组中前、后连合中点的坐标值,相互进行比较从而选出定位前、后连合最合适的坐标系.在正位片上则分别测量原点... 在50个成人颅脑标本上,标出前、后连合后摄X线正、侧位片,在侧位片上利用不同的颅骨骨性标志共作出8组直角坐标系,分别测出各组中前、后连合中点的坐标值,相互进行比较从而选出定位前、后连合最合适的坐标系.在正位片上则分别测量原点至颅前窝底和两眶上缘连线的距离,以及颅顶内面至颅前窝底和两眶上缘连线的距离,经直线回归分析,定出原点和左右向的冠状轴,以完成三向的立体坐标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标志 头颅 前连合 定位
下载PDF
人体常用体表骨性标志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黎明 金建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52-1355,共4页
表面解剖学(surface anatomy)是研究人体深层结构与表面关系的科学,它借助于人体的表面形态特征,如骨性标志、肌性标志、皮纹标志和一些标志线来确定深部脏器和结构的体表定位、大小、范围和走向,为体格检查和技术操作、手术定位... 表面解剖学(surface anatomy)是研究人体深层结构与表面关系的科学,它借助于人体的表面形态特征,如骨性标志、肌性标志、皮纹标志和一些标志线来确定深部脏器和结构的体表定位、大小、范围和走向,为体格检查和技术操作、手术定位等提供比较强的应用性解剖知识,是解剖学知识走向实际应用的桥梁和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标志 体表定位 应用 康复治疗 表面解剖学 表面形态特征 深层结构 深部脏器
下载PDF
改良经骨性标志测量胃肠减压插管深度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芬 虞萍 张继红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第5期119-121,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成人经骨性标志测量胃肠减压插管深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住院期间给予胃肠减压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按"前额正中发际与两肋弓下缘连线垂直交点"... 目的:探讨改良成人经骨性标志测量胃肠减压插管深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住院期间给予胃肠减压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按"前额正中发际与两肋弓下缘连线垂直交点"为体表标志测量插管深度;对照组按传统法"前额正中发际-耳垂-剑突"为体表标志进行测量。比较两组胃管头端在胃内的位置、置管24 h内胃肠引流量、胃管通畅度、患者腹胀缓解程度以及实际的插管长度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置管24 h内胃肠引流量及胃管通畅度、患者腹胀缓解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体表测量插管长度、实际插管长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改良经骨性标志测量法,可使胃肠减压置管长度增加8~13 cm,插管深度可达到胃中部或胃窦部,减压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经骨性标志 体表测量 胃肠减压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胫骨骨折术后患者血清骨性标志物及愈合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钟燕 张茜利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胫骨骨折术后患者血清骨性标志物及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收集武警浙江省总队嘉兴医院军人病区收治胫骨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6例,所有患者均行髓内钉固定手术治疗。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胫骨骨折术后患者血清骨性标志物及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收集武警浙江省总队嘉兴医院军人病区收治胫骨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6例,所有患者均行髓内钉固定手术治疗。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骨肽50 mg,溶于250 m L 0.9%氯化钠溶液中,1次/天静滴;实验组给予丹红注射液20 m L,溶于250 m L0.9%氯化钠溶液中,1次/天静滴。14 d为1个疗程,2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血清骨钙素(bone Glaprotein,BGP)、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CP)、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患者血清BGP、PICP水平较高(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清BALP水平较高(P<0.05);实验组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较短(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够显著升高胫骨骨折术后患者血清BGP、PICP以及BALP水平,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折术后 骨性标志 愈合时间
下载PDF
应用骨性标志指导右颈内静脉穿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丽 余岚 +1 位作者 汤荣兴 周力平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年第3期95-96,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骨性标志指导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择期全麻成人患者114例,以右颈内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采取骨性标志定位,即以右锁骨上切迹与乳突尖前方凹陷顶点做一连线,与甲状软骨水平... 目的探讨应用骨性标志指导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择期全麻成人患者114例,以右颈内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采取骨性标志定位,即以右锁骨上切迹与乳突尖前方凹陷顶点做一连线,与甲状软骨水平线的交点作为穿刺点。记录穿刺的成功率、穿刺时间、并发症及麻醉医师的工作年限。结果 114例患者进针深度为(1.8±0.6)cm,穿刺时间为(3.2±1.4)min;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6.5%;均无气胸、血胸、液气胸、空气栓塞、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仅2例误穿动脉,形成血肿,改用其他方法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与麻醉医师的年资无显著相关性(r=0.05,P>0.05)。结论应用骨性标志指导颈内静脉穿刺,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大大提高了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效率,值得广大医生学习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颈内静脉 穿刺 骨性标志
下载PDF
X线透视下双骨性标志导引的腋静脉穿刺技术与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童鸿 马彩艳 张吉峰 《心电与循环》 2018年第4期225-228,共4页
目的探讨X线透视下双骨性标志导引腋静脉穿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其在心脏起搏器植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8月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需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42例(腋静脉组),行腋静脉穿刺,将后前位X线透视下第二肋外缘作为经皮穿入... 目的探讨X线透视下双骨性标志导引腋静脉穿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其在心脏起搏器植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8月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需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42例(腋静脉组),行腋静脉穿刺,将后前位X线透视下第二肋外缘作为经皮穿入点的骨性标志,毗邻锁骨下缘的第一肋外侧部分作为穿入腋静脉点的骨性标志,观察经皮腋静脉穿刺成功率,急性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并与2016年8月前采用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起搏器的42例患者(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腋静脉组42例中成功穿刺41例(97.6%),无一例误穿入胸腔及气胸与血气胸发生,无一例误穿入动脉,随访期无锁骨下电极挤压综合征发生。对照组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42例,全部穿刺成功(100%),6例次误穿入胸腔(8.22%),与腋静脉穿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3,P=0.012),发生气胸2例(4.76%)患者,误穿入锁骨下动脉3例(7.14%),及时处理未造成明显不良后果,15个月后发生起搏电极挤压综合征1例(2.38%)。结论 X线透视下双骨性标志导引的经皮腋静脉穿刺是安全、有效和易行的起搏器电极植入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静脉 穿刺 起搏电极 骨性标志 X线透视
下载PDF
目测耻骨联合面的骨性标志判断死者年龄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坤伟 《刑事技术》 2004年第3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年龄判断 尸体 联合面 法医人类学 骨性标志
下载PDF
数理统计法在骨性标志对大脑原点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建平 董以健 +5 位作者 成良正 汪业汉 陈东潮 张大新 张伟昌 何江华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1991年第1期2-5,61,共5页
本文是利用300份立体定向手术脑室(气脑)造影正、侧位片,找出11个骨性标志点,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其大脑原点进行定位,其符合率1mm≤52.6%,2mm≤81.6%,4mm≤100%。
关键词 大脑原点 骨性标志 回归方程
下载PDF
活体观察骨性标志的实验教学探讨
13
作者 邱卫红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2-802,814,共2页
近几年来,笔者在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的骨学实验课中,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将观察骨标本与观察活体结合,并要求学生学会在活体寻找触摸各骨的骨性标志,形成“书本理论一标本模型一活体观察”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了... 近几年来,笔者在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的骨学实验课中,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将观察骨标本与观察活体结合,并要求学生学会在活体寻找触摸各骨的骨性标志,形成“书本理论一标本模型一活体观察”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后续课和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观察 骨性标志 实验课 教学探讨 学生学习 人体解剖学 运动系统 教学方法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相关骨性标志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永会 金利新 孙康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定量观察分析ACL股骨止点相关骨性标志,明确其解剖特点,为临床提供客观可视的解剖依据。方法:对3例福尔马林处理和2例新鲜冰冻的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研究。屈膝90°行前抽屉试验,根据ACL纤维张力情况区分前内束和后外束,观... 目的:定量观察分析ACL股骨止点相关骨性标志,明确其解剖特点,为临床提供客观可视的解剖依据。方法:对3例福尔马林处理和2例新鲜冰冻的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研究。屈膝90°行前抽屉试验,根据ACL纤维张力情况区分前内束和后外束,观察两束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的张力变化特性,然后从股骨止点切断韧带,观察有无骨性标志,并测量相关数据。对100例(男46例,女54例)成人股骨的外侧髁内侧面后1/3即ACL股骨止点处进行观察,测量其相关骨性标志数据。结果:5例膝关节标本均发现两个骨性标志,即长骨嵴和短骨嵴。100例股骨的股骨止点前方有一由股骨近端后方斜向前下至股骨远端的长骨嵴,其中62例标本股骨止点内有一短小的骨嵴,将止点分为坡度不同的两部分。有18例短骨嵴起自长嵴的转折处,即长嵴的1/2处,长、短骨嵴长度分别为15.11±2.64 mm和6.42±1.7 mm,长骨嵴与髁间窝顶线夹角为69°±7.28°,长骨嵴起自髁间窝顶线自前向后75.5%处,长短骨嵴夹角为69.48°±24.03°。结论:ACL股骨止点存在相关骨嵴,即前缘前方的长骨嵴,部分有两束股骨止点间的短骨嵴。这为临床ACL解剖重建提供了客观向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止点 骨性标志 道位置
原文传递
肱骨远端桡神经与骨性标志解剖关系的影像学定位探讨
15
作者 江丽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12期0076-0078,共3页
通过影像学评估肱骨远端部分的桡神经的走行和变化与骨性标志的关系,确定上臂远端桡神经的危险区域,以减少医源性神经损伤。方法:在10个特殊防腐标本的两个上臂进行测量。将不透射线的金属线连接到上臂远端部分的桡神经。将准备好的上... 通过影像学评估肱骨远端部分的桡神经的走行和变化与骨性标志的关系,确定上臂远端桡神经的危险区域,以减少医源性神经损伤。方法:在10个特殊防腐标本的两个上臂进行测量。将不透射线的金属线连接到上臂远端部分的桡神经。将准备好的上臂置于放射臂下进行拍摄获得X线片。以确定肱骨远端20 cm处的桡神经与肱骨内上髁、肱骨小头和肱骨滑车的关系。结果:从肱骨内上髁到桡神经从后侧到侧面弯曲的点的距离在AP射线照片上为143 mm,在侧向图上测量为152 mm。从肱骨内上髁到桡神经从外侧到前侧的弯曲的位置的平均距离AP射线照片上为67 mm,在侧位X线片上,桡神经远离前皮支的位置距肱骨小头和肱骨滑车的中心点84 mm。从桡神经分叉到骨间后神经和浅表桡神经的距离是在AP射线下是23mm,在CCT侧面是47mm。结论:上臂远端部分的桡神经行程多种多样。在肱骨小头中心与此点近端48 mm之间的区域内,侧向固定相对安全。横向固定的危险区域位于CCT近端47-125 mm之间。在前后方向上,从内侧上髁测量远端固定在23-102毫米之间是危险的。远端越远,神经过程越内侧使其对医源性损伤更有价值。与我们的数据进行比较的IMN都显示了(盲)远端锁定情况下的潜在风险,特别是从侧向到内侧方向,潜在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 远端 骨性标志 影像
原文传递
骨肽注射液联合高压氧对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骨性标志物水平与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伍建 郑琎喆 杨立峰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骨肽注射液联合高压氧对胫骨骨折疗效及骨性标志物水平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一医院骨科收治的胫骨骨折并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者84例,按术后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骨肽注射液联合高压氧对胫骨骨折疗效及骨性标志物水平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一医院骨科收治的胫骨骨折并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者84例,按术后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骨肽注射液,观察组给予骨肽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骨性标志物水平及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个月,骨碱性磷酸酶与血清碱性磷酸酶比值、骨钙素、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降钙素含量明显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总骨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的含量低于手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6个月两组踝关节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肽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胫骨骨折效果显著,能明显调节骨性标志物水平,促进骨形成及骨折愈合,改善患肢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注射液 高压氧 骨性标志物水平 功能恢复
下载PDF
中国人四肢长骨骨性标志间各段长度与总长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铁英 谷源洲 曹会峰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29-31,共3页
利用碎裂的长骨片段 ,计算长骨的总长。选择中国人长骨 5 0 0余例 ,取其骨性标志分段测量记录 ,将测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用社会科学软件包 (SPSS)中全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在得出的 33个多元回归方程中 ,方程1、 9、 18、 2 6证明了... 利用碎裂的长骨片段 ,计算长骨的总长。选择中国人长骨 5 0 0余例 ,取其骨性标志分段测量记录 ,将测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用社会科学软件包 (SPSS)中全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在得出的 33个多元回归方程中 ,方程1、 9、 18、 2 6证明了骨性标志间各段长度与总长的正相关关系 ,其余 2 9个方程是在有选择的略去 1个变量和因长骨近端、远端或两端缺损使 1个或 1个以上变量缺失的情况下得出。根据碎裂长骨片段骨性标志间的长度测量值 ,应用多元回归方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标志 片段 多元回归方程 中国人
下载PDF
骶管麻醉寻找落空感与骨性标志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亚力.亚森 伊利亚尔.买买提力 +1 位作者 马志通 邹田田 《新疆医学》 2018年第3期285-287,314,共4页
目的探讨痔疮手术中骶管麻醉寻找落空感与寻找骨性标志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痔疮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患者。A组患者在骶管麻醉操作过程中寻找落空感(即突破韧带到达骶管腔)进行麻醉。B组患者在骶管... 目的探讨痔疮手术中骶管麻醉寻找落空感与寻找骨性标志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痔疮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患者。A组患者在骶管麻醉操作过程中寻找落空感(即突破韧带到达骶管腔)进行麻醉。B组患者在骶管麻醉操作中以寻找骨性标志即骶裂孔而不追求出现落空感进行麻醉。两组患者手术方式、麻醉药物、药物浓度均相同的前提下,观察并记录麻醉效果、VAS疼痛评分、血流动力学、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A组操作时间(5.18±1.3)min较B组操作时间(3.15±0.8)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维持时间(4.47±0.7)h较B组麻醉维持时间(3.5±0.5)h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VAS疼痛评分、血流动力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骶管麻醉操作中寻找落空感与寻找骨性标志的麻醉效果均可满足痔疮手术需求,针对解剖变异及定位不准确的患者可采用寻找骨性标志的方法进行骶管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麻醉 落空感 骨性标志 麻醉效果
下载PDF
CT重建影像的颅外骨性标志对国人乙状窦定位的解剖学研究
19
作者 孙嘉良 于镇滔 +3 位作者 李玉祥 程凯亮 王玉发 李幼琼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第7期1064-1065,共2页
乙状窦位于颞骨乳突部和枕骨内面的乙状窦沟内,在颞骨内面行向下内并进入颈静脉孔。神经外科中处理颅后窝和岩斜区病变时,常涉及乙状窦,因此需准确定位乙状窦。有研究报道,采用颅骨为样本,星点被认为是横窦乙状窦转折处的标志,本研究认... 乙状窦位于颞骨乳突部和枕骨内面的乙状窦沟内,在颞骨内面行向下内并进入颈静脉孔。神经外科中处理颅后窝和岩斜区病变时,常涉及乙状窦,因此需准确定位乙状窦。有研究报道,采用颅骨为样本,星点被认为是横窦乙状窦转折处的标志,本研究认为,以星点定位方法存在若干弊端,即颅骨样本量少、性别年龄难以统计、形态变异较大、定位范围局限、在术中由于出血等因素寻找耗时费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沟 CT重建影像 解剖学研究 星点 骨性标志 颈静脉孔 颅后窝 横窦 标志 枕外隆突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对四肢开放性骨折伴创面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骨性标志物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7
20
作者 霍愿愿 王琴 《贵州医药》 CAS 2021年第11期1783-1784,共2页
目的探讨对四肢开放性骨折伴创面感染患者使用负压封闭引流(VS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四肢开放性骨折伴创面感染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外科换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后期再进行缝合和植皮治疗;试验... 目的探讨对四肢开放性骨折伴创面感染患者使用负压封闭引流(VS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四肢开放性骨折伴创面感染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外科换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后期再进行缝合和植皮治疗;试验组给予VSD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长和平均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骨性标志物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四肢开放性骨折伴创面感染的患者采用VSD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长,促进其创面快速愈合的同时不会对骨性标志物产生影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开放 创面感染 负压封闭引流 血清炎症因子 骨性标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