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对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
1
作者 阿卜杜吾普尔·海比尔 阿里木江·玉素甫 +1 位作者 林航 吐尔洪江·阿布都热西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4657-4662,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中良好的骨水泥分布可减少术后椎体二次骨折并有助于改善预后,但如何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问题。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中良好的骨水泥分布可减少术后椎体二次骨折并有助于改善预后,但如何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问题。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骨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193例,骨折椎体≤2个,均接受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术后进行随访。术后随访期间(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根据手术及邻近椎体是否再次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n=30)和未骨折组(n=163),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基本资料替换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其与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骨折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女性患者绝经年龄、骨水泥剂量、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手术节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骨密度T值、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95%CI:1.016-1.167,P=0.016)、骨水泥渗漏(95%CI:0.080-0.582,P=0.002)、骨密度T值(95%CI:1.214-22.602,P=0.026)和骨水泥分布(P=0.007)为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并且骨水泥分布Ⅰ型(骨水泥分布不接触椎体上下终板)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风险较高;③结果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骨折源于多项危险因素的综合影响,年龄、骨水泥渗漏、骨密度T值及骨水泥分布皆为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骨折设为独立高危因素,若骨水泥分布Ⅰ型则易引发手术或邻近椎体再次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疏松性椎体压缩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分布 相邻椎体 手术椎体再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PKP术后骨水泥分布对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廖昌和 朱古鑫 马航展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32-237,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骨水泥位置分布对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21年8月至2023年5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收治的112例单一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骨水泥位置分布对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21年8月至2023年5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收治的112例单一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行PKP治疗的患者,根据是否出现再发骨折分为再发骨折组及未骨折组,其中再发骨折组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60~90岁,平均(77.50±7.34)岁;骨折节段:胸段12例,腰段8例。未骨折组92例,男24例,女68例;年龄51~91岁,平均(72.59±8.29)岁;骨折节段:胸段43例,腰段49例。记录相关临床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s回归模型对再发骨折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引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危险因素及骨水泥分型对术后再发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2~17个月,再发骨折组平均随访(13.05±0.89)个月,未骨折组平均随访(12.33±2.20)个月。PKP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为17.86%,再发骨折患者发病时间为首次PKP术后(27.00±12.33)周。两组患者在年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水泥弥散形态、骨水泥渗漏、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弥散形态、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水泥渗漏是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骨水泥位置分布分型中,骨水泥分布Ⅰ型较Ⅱ~V型术后再发骨折的风险较高(OR=12.764,P<0.05)。骨水泥位置分布分型预测PKP术后出现再发骨折AUC为0.277,灵敏度5.00%,特异度72.80%。结论骨水泥分布I型较其余分型再发骨折风险较高。骨水泥弥散形态、术后未行骨质疏松治疗、骨水泥渗漏均是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分布 再发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骨水泥分布对单侧经椎弓根穿刺治疗脊柱骨质疏松骨折临床效果的影响
3
作者 韦路彬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126-0129,共4页
分析脊柱骨质疏松骨折中,骨水泥分布对单侧经椎弓根穿刺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接受的50例柱骨质疏松骨折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是骨水泥分布为弥散型患者,研究组选择是骨水泥分布为致密型患者。结果 与对照组比... 分析脊柱骨质疏松骨折中,骨水泥分布对单侧经椎弓根穿刺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接受的50例柱骨质疏松骨折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是骨水泥分布为弥散型患者,研究组选择是骨水泥分布为致密型患者。结果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的康复水平更好(P<0.05);研究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更低(P<0.05);研究组的生活质量更高(P<0.05)。结论 脊柱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中,施以经椎弓根穿刺治疗期间,单侧骨水泥致密型分布效果更好,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症状,还可减轻其术后疼痛,加速其脊柱功能的有效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分布 弥散型 致密型 单侧经椎弓根穿刺 脊柱质疏松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骨水泥分布对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4
作者 杨朝波 《大医生》 2024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 探究骨水泥分布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台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 探究骨水泥分布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台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1 d骨水泥分布情况分为分布不良组(40例)与分布良好组(80例),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伤椎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Cobb角均比手术前低,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比手术前高,且分布良好组患者变化幅度均大于分布不良组(均P <0.05)。分布良好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分布不良组(P <0.05)。结论 骨水泥分布情况会影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恢复效果,骨水泥分布良好可减轻疼痛,改善功能障碍及骨折情况,降低残余痛及再骨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分布 老年质疏松性椎体压缩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不同骨水泥分布形态对PKP治疗OVCF中远期疗效的影响及伤椎再骨折的相关性
5
作者 曹鹏 向刚刚 +7 位作者 谢忠文 王恩辉 吴若冰 曹博 高启龙 杨景帆 陈建琨 付义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632-635,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骨水泥分布形态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影响及与伤椎再骨折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20年4月在昆明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行PKP术的OVCF患者共437例。根据骨水泥... 目的:研究不同骨水泥分布形态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影响及与伤椎再骨折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20年4月在昆明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行PKP术的OVCF患者共437例。根据骨水泥分布形态进行分组,经两位观察员独立评估分为O型组和H型组,如有争议时,则交由第三观察员进行评估,最终分为O型组(n=248例)和H型组(n=189例)。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Cobb角以及伤椎再骨折发生率。结果:O型组和H型组在术前、术后3个月的ODI评分、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组在术后第2天ODI评分、VAS评分均显著低于O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bb角在术前、术后2 d、术后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术后2年伤椎骨折再发生率明显低于O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临床症状改善、伤椎骨折再发生率H型骨水泥分布形态明显优于O型,临床工作值得优先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分布形态 伤椎再 椎体压缩型 质疏松性
下载PDF
预后营养指数、骨密度、骨水泥分布指数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军 薛刚 +1 位作者 汪鑫 张贤祚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骨密度、骨水泥分布指数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s)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3月于合肥京东方医院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的OVCFs患者83例。随访12个月,根...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骨密度、骨水泥分布指数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s)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3月于合肥京东方医院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的OVCFs患者83例。随访12个月,根据患者邻近椎体是否再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n=19)和无再骨折组(n=64)。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OVCFs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再骨折组患者年龄高于无再骨折组,而骨密度、术后规律接受骨质疏松治疗比例、骨水泥分布指数、PNI低于无再骨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高、PNI高、骨水泥分布指数高、术后规律接受骨质疏松治疗为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PNI、骨密度、骨水泥分布指数分别取40.82、-4.12、2.5时预测OVCFs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3(0.627~0.858)、0.797(0.690~0.904)、0.806(0.705~0.906)(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对于术后未规律接受骨质疏松治疗、PNI低、骨密度低以及骨水泥分布指数低的患者应格外关注,做好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减少再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疏松 压缩性 预后营养指数 骨水泥分布指数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分布类型对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高超 郁春 +1 位作者 管礼安 成业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3期84-87,共4页
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骨水泥分布类型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3例行PVP术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72 h复查CT检... 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骨水泥分布类型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3例行PVP术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72 h复查CT检测骨水泥分布形态,将其分为骨水泥弥散组和骨水泥非弥散组,其中骨水泥非弥散组42例,骨水泥弥散组41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椎体功能、椎体校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术前均降低,且骨水泥弥散组均低于骨水泥非弥散组(P<0.05)。术后两组伤椎中线相对高度及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均高于术前,伤椎局部后Cobb角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PVP术后,骨水泥弥散分布较骨水泥非弥散分布更利于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升椎体相关运动功能,临床疗效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疏松性胸腰椎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分布类型
下载PDF
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分布情况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8
作者 张益山 武壮壮 吕智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3年第5期279-283,共5页
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内的椎体强化术可通过向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来达到短时间内重建椎体强度和缓解疼痛的目的,是目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微创技术。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骨质疏松性椎... 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内的椎体强化术可通过向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来达到短时间内重建椎体强度和缓解疼痛的目的,是目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微创技术。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弥散情况与临床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基于不同研究中观察角度的不同,其内在联系尚存争议。该文就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分布情况对临床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分布 经皮椎体成形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 质疏松性椎体压缩
下载PDF
骨水泥分布形态对经皮椎体成形术疗效的影响
9
作者 吕泽斌 白尚君 +3 位作者 宋江润 石皓 沙博奇 关平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4期480-484,共5页
目的 探讨骨水泥分布形态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56例采用PVP治疗的OVCF患者依据骨水泥分布形态不同分为A组(骨水泥分布呈H型,91例)、B组(骨水泥分布呈T型,49例)和C组(骨水泥分布呈... 目的 探讨骨水泥分布形态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56例采用PVP治疗的OVCF患者依据骨水泥分布形态不同分为A组(骨水泥分布呈H型,91例)、B组(骨水泥分布呈T型,49例)和C组(骨水泥分布呈O型,16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疼痛VAS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7~36(25.1±7.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水泥渗漏率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A组>B组>C组(P<0.01)。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A组<B组<C组(P<0.05)。3组疼痛VAS评分术后2 d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伤椎后凸Cobb角术后1年、2 d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1年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骨水泥形态对PVP治疗OVCF的疗效无明显影响,但是当骨水泥在椎体内呈T型或H型分布时,能使伤椎终板获得立体支撑,在稳定骨折、减轻疼痛的基础上,起到平衡载荷的作用,可降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分布 质疏松性椎体压缩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与椎体刚度关系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富文 吕明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7期33-36,共4页
椎体成形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而骨水泥的分布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自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出现以来,关于骨水泥分布对于手术效果的影响机制临床上进行了大量的研... 椎体成形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而骨水泥的分布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自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出现以来,关于骨水泥分布对于手术效果的影响机制临床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生物力学是评价PVP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椎体刚度又是最基础的力学指标。本文主要是分析不同骨水泥分布形态下椎体刚度的差异,探讨不同PVP手术方式对椎体机械强度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分布 椎体刚度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术后骨水泥分布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11
作者 董祥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第2期24-27,42,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术后骨水泥分布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进行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140例,根据术后骨水泥分布情况分为两组,其中弥散型分布型患者72例、非弥散型分布型患者6...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术后骨水泥分布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进行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140例,根据术后骨水泥分布情况分为两组,其中弥散型分布型患者72例、非弥散型分布型患者68例。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椎体影像学参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骨水泥弥散型分布患者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明显高于非弥散型分布患者(P<0.05),椎体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非弥散型分布患者(P<0.05);骨水泥弥散型分布患者ODI评分和VAS评分明显均低于非弥散型分布患者(P<0.05);骨水泥弥散型分布患者25羟维生素D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水平明显高于非弥散型分布患者(P<0.05),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和血清骨钙素水平明显低于非弥散型分布患者(P<0.05);骨水泥弥散型分布和非弥散型分布患者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骨水泥弥散型分布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治疗疗效有明显影响,有助于临床治疗及椎体高度恢复,改善患者疼痛及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椎体 质疏松 骨水泥分布
下载PDF
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分布与穿刺角度的关系 被引量:30
12
作者 王想福 范有福 +2 位作者 石瑞芳 邓强 李中锋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8期704-707,共4页
目的 :探讨胸腰椎压缩骨折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内骨水泥理想分布与穿刺角度的关系。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7例(37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年龄65~78岁,平均(71.83&... 目的 :探讨胸腰椎压缩骨折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内骨水泥理想分布与穿刺角度的关系。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7例(37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年龄65~78岁,平均(71.83±6.15)岁;女31例,年龄57~89岁,平均(71.06±7.89)岁。37例患者均行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测量病椎穿刺角度、穿刺点,术中参考术前测量数据进行穿刺,术后对X线片骨水泥分布面积进行计算,分析经皮单侧穿刺在合适的穿刺角度下骨水泥的双侧分布效果,并按照VAS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胸椎T8-T12穿刺角度28°~33°,平均30.4°;腰椎L1-L5穿刺角度28°~35°,平均31.3°。术后复查X线片正位片双侧骨水泥面积比值为0.97±0.15,双侧弥散面积基本均等,总体趋势为穿刺测面积略大于对侧面积。患者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有显著降低,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结论:行单侧穿刺时,掌握适当外展角,使椎体内骨水泥分布达到双侧穿刺效果。通过术前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确定穿刺角度及进针点,术中参考术前测量数据进行穿刺,单侧穿刺椎体内骨水泥的分布即可达到双侧穿刺分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疏松 椎体压缩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分布 穿刺角度
下载PDF
双平面穿刺与单平面穿刺对骨水泥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树华 王遥伟 +2 位作者 束晖 张华俊 贺双军 《实用骨科杂志》 2021年第12期1122-1124,共3页
目的探讨双平面穿刺与单平面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骨水泥分布情况。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丹阳市人民医院因OVCF接... 目的探讨双平面穿刺与单平面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骨水泥分布情况。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丹阳市人民医院因OVCF接受PVP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采用双平面穿刺行PVP治疗,男10例,女20例,年龄60~90岁,平均(74.2±12.5)岁;对照组采用常规单平面穿刺行PVP治疗,男8例,女22例,年龄63~88岁,平均(75.2±9.8)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骨水泥弥散情况:采用骨水泥弥散形态、骨水泥与上下终板关系、骨水泥分布指数进行量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术后VAS评分、手术时间和骨水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平面穿刺骨水泥终板分布佳18例,不佳12例,双平面穿刺骨水泥终板分布佳26例,不佳4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平面穿刺骨水泥分布指数,Ⅰ级1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5例,Ⅴ级7例,双平面穿刺骨水泥分布指数,Ⅱ级1例,Ⅳ级10例,Ⅴ级1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平面穿刺比较,双平面穿刺的椎体能获得更好的骨水泥分布,对于行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分布 质疏松性
下载PDF
骨水泥分布模式对I、II期Kümmell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勇 汤国庆 +6 位作者 吴敏杰 承彬 汪青 张征石 钱红兵 陈勇 陈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89-1594,1622,共7页
目的 回顾性研究骨水泥分布模式对I、II期Kümmell病经皮椎体成形术疗效的影响。 方法 根据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形态,将85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的Kümmell病患者分为A组(团块组)和B组(团块+嵌插组),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 目的 回顾性研究骨水泥分布模式对I、II期Kümmell病经皮椎体成形术疗效的影响。 方法 根据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形态,将85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的Kümmell病患者分为A组(团块组)和B组(团块+嵌插组),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渗漏率、手术前与手术后、术后3月、6月、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变化。 结果 B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显著多于A组,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但术后3月、6月、1年时B组VAS及ODI评分明显优于A组。 结论 PKP是治疗I、II期Kümmell病的有效方法,骨水泥分布模式是影响PKP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团块状+嵌插样骨水泥分布模式效果好于团块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分布模式 Kümmell病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覃海飚 宋泉生 +1 位作者 陈荣喜 钟远鸣 《微创医学》 2016年第4期558-561,共4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老年脆性骨折,目前广泛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但是,其疗效、手术风险与骨水泥的注射量及骨水泥弥散分布情况关系密切。影响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分布的因素很多,其中客观因素包括骨水泥相...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老年脆性骨折,目前广泛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但是,其疗效、手术风险与骨水泥的注射量及骨水泥弥散分布情况关系密切。影响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分布的因素很多,其中客观因素包括骨水泥相关因素,如骨水泥的黏度、注射量、类别等;还有椎体相关因素,如椎体内压力、骨密度、椎体的解剖结构等。同时,手术技巧也是影响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分布的重要因素,如手术方式的选择(单侧或双侧穿刺)、椎体内静脉造影、明胶海绵预注射、术中引导技术、编织袋骨水泥填充技术等。一方面,手术器械和手术材料的不断改进,可以控制骨水泥的合理分布;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手术技巧,可以使得骨水泥的分布更加均匀,并可减少骨水泥的渗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分布因素 综述
下载PDF
椎体增强术后骨水泥分布指数对手术椎体及邻边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吴登将 陈为坚 +1 位作者 张远华 王晓飞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92-1395,共4页
目的 探讨椎体增强术后骨水泥分布指数(DI)对手术椎体及邻边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方法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90例,均行单节段椎体增强术,术后至少随访12个月,记录相关临床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椎体增强术后骨水泥分布指数(DI)对手术椎体及邻边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方法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90例,均行单节段椎体增强术,术后至少随访12个月,记录相关临床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引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骨水泥分布指数对术后再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 OVCF患者椎体增强术后再骨折发生率为27.78%(25/90),其中邻边椎体骨折12例,手术椎体再骨折13例;骨折组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间、骨水泥DI、佩戴支具时间均较未骨折组明显偏低(P<0.05),骨折组骨折椎体压缩率较未骨折组明显偏高(P<0.05);骨折组与未骨折组骨水泥DI分级比例、椎体增强术后是否再发骨折与骨水泥注入量、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骨水泥是否渗漏、骨密度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T值、骨水泥渗漏、骨水泥DI是OVCF患者椎体增强术后手术椎体及邻边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骨水泥DI预测OVCF患者椎体增强术后再骨折的AUC为0.778,约登指数为0.415,临界值为3,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41.54%。结论 低骨水泥DI可能是OVCF患者椎体增强术后手术椎体及邻边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骨水泥DI≤Ⅲ级会增加再骨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分布指数 质疏松 压缩性
下载PDF
骨水泥分布对单节段OVCF椎体后凸成形术临床疗效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燕 王磊 王立飞 《甘肃科学学报》 2020年第2期84-90,共7页
分析比较骨水泥分布对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椎体后凸成形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收集2013年6月—2018年5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行PKP手术患者120例(120个椎体),根据骨水泥分布... 分析比较骨水泥分布对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椎体后凸成形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收集2013年6月—2018年5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行PKP手术患者120例(120个椎体),根据骨水泥分布将患者分为3组(团块状26例,混合状39例,海绵状55例),分析比较3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T值、合并内科疾病、体重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脊柱损伤节段和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3个月、6个月和1 a评估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s角、伤椎前缘压缩率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分值,并注意记录术后骨水泥渗漏和伤椎再骨折发生例数,分析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及组间各项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术后3组患者在各时间点ODI、Cobb's角、伤椎前缘压缩率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ODI、Cobb's角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团块状及混合状分布组伤椎前缘压缩率低于海绵状组(P<0.05),海绵状组伤椎再发骨折比例低于另外2组(P<0.05)。结果表明:不同骨水泥分布对ODI、Cobb's角和VAS评分影响较小,团块状及混合状分布恢复伤椎高度效果更佳,海绵状分布伤椎再发骨折几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分布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弯角PVP与常规单侧经椎弓根入路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骨水泥分布及疗效对比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有银 吴俊贤 王建光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750-753,758,共5页
目的:探讨弯角椎体成形术(PVP)与单侧经椎弓根入路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s)的骨水泥分布、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胸腰段OVCF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单侧PVP组(n=42)和弯角PVP组(n=38)。常规单侧... 目的:探讨弯角椎体成形术(PVP)与单侧经椎弓根入路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s)的骨水泥分布、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胸腰段OVCF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单侧PVP组(n=42)和弯角PVP组(n=38)。常规单侧PVP组行单侧经椎弓根入路PVP治疗;弯角PVP组行弯角PV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分布和骨水泥渗漏等围术期基本情况,并根据术前及术后48 h、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后凸角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骨水泥灌注量、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单侧PVP组,弯角PVP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P<0.05),骨水泥分布优良率增高(P<0.05),骨水泥渗漏降低(P<0.05)。术后48 h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P<0.05),伤椎前缘高度、后凸角均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侧经椎弓根入路PVP相比,弯角PVP治疗OVCFs具有骨水泥分布好、骨水泥渗漏低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弯角 单侧经椎弓根入路 骨水泥分布 水泥渗漏 质疏松性椎体压缩 疗效
下载PDF
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分布特征的三维定量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亦龙 曾至立 +3 位作者 谢宁 麻彬 朱睿 程黎明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0年第2期73-77,共5页
目的定量观测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curved vertebroplasty,PCVP)后骨水泥分布特征。方法测量并比较PCVP术后正位平片上骨水泥在椎体两侧的分布面积;建立术后椎体及骨水泥的三维模型,以椎体正中矢状面及轴面分割骨水泥模型,... 目的定量观测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curved vertebroplasty,PCVP)后骨水泥分布特征。方法测量并比较PCVP术后正位平片上骨水泥在椎体两侧的分布面积;建立术后椎体及骨水泥的三维模型,以椎体正中矢状面及轴面分割骨水泥模型,分别计算穿刺侧及对侧,上方及下方的骨水泥体积及占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穿刺侧骨水泥面积2.19~6.08 cm^2,平均(3.87±1.00)cm^2;对侧骨水泥面积1.71~6.21cm^2,平均(3.18±1.18)cm^2,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侧骨水泥体积平均(4821.7±1151.8)mm^3,占骨水泥总体积(62.2±10.4)%,占椎体体积(16.9±3.1)%;对侧骨水泥体积平均(2982.5±1207.9)mm^3,占骨水泥总体积(37.8±10.4)%,占椎体体积(10.8±4.2)%,两侧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方骨水泥体积平均(4242.9±1165.8)mm^3,占骨水泥总体积(55.2±15.1)%,占椎体体积(14.9±3.5)%;下方骨水泥体积平均(3574.3±1539.7)mm^3,占骨水泥总体积(44.8±15.1)%,占椎体总体积(12.9±5.6)%,上下方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定量观测并描述了PCVP术后骨水泥分布特征,并可为生物力学建模提供量化的临床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 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三维定量分析 骨水泥分布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分布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20
作者 刘长枫 宋文慧 +3 位作者 刘昌文 梁凯恒 张铠熙 李永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01-1008,共8页
目的:探讨一种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骨水泥分布的新方法,并分析不同骨水泥分布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我科行PVP治疗的13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目的:探讨一种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骨水泥分布的新方法,并分析不同骨水泥分布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我科行PVP治疗的13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男23例,女109例,年龄77.33±8.27岁.根据术后正侧位X线片和不同层面CT图像上的骨水泥分布形态,计算骨水泥在椎体内的空间分布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评分为0~7分,B组评分为8~10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骨密度值、骨折天数(骨折发生日期至手术日期),使用三维重建CT图像测量手术椎体体积、骨水泥体积并计算骨水泥填充率.比较两组患者上述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差异以筛选骨水泥分布的潜在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骨水泥填充率的临界值.结果:A组患者62例,B组患者70例.骨水泥分布情况:2分2例,3分8例,4分6例,5分8例,6分10例,7分28例,8分32例,9分22例,10分16例.两组患者术后1d、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B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小于A组(P<0.05),术后1d、6个月及12个月的VAS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者的骨折后手术时间明显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骨水泥体积、填充率均大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填充率是骨水泥分布的独立影响因素(OR=1.413;95%CI:1.202,1.660).骨水泥填充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95%CI:0.697~0.846,P<0.05),达到骨水泥广泛分布的临界值为28.1%,此时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14%和75.81%.结论:PVP能够有效缓解OVCF患者疼痛,骨水泥分布范围随骨折时间延长而减小.骨水泥填充率是骨水泥分布的重要独立影响因素,当骨水泥填充率达到28.1%时即可实现广泛的骨水泥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分布 填充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