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98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代谢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应用
1
作者 邱敏丽 古洁若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健康和经济问题。目前预测骨折的方法主要有基于骨密度的测量、骨小梁评分(TBS)和基于骨脆性临床风险因素的风险计算器(FRAX)的应用。尽管采用了这些方法,仍有许多骨折未得到早期预判。因此,目前的研究...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健康和经济问题。目前预测骨折的方法主要有基于骨密度的测量、骨小梁评分(TBS)和基于骨脆性临床风险因素的风险计算器(FRAX)的应用。尽管采用了这些方法,仍有许多骨折未得到早期预判。因此,目前的研究重点是识别新的因素,如骨代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用于风险计算。BTMs测定在多种骨骼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骨质疏松疾病进展的监测、骨折风险预测和药物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另外,BTMs在监测骨转换和骨折风险方面的潜在应用受到影响BTMs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因素的限制,这局限性导致其临床指南的纳入仍然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代谢标志物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下载PDF
跑台运动对老年大鼠骨质疏松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尹林伟 黄夏荣 +5 位作者 屈萌艰 杨璐 王金玲 贾飞阳 廖阳 周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36,共6页
背景:运动训练有改善骨质疏松的作用,但其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观察跑台运动对老年大鼠骨质疏松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取16只24月龄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骨质疏松症组和跑台组,每... 背景:运动训练有改善骨质疏松的作用,但其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观察跑台运动对老年大鼠骨质疏松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取16只24月龄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骨质疏松症组和跑台组,每组8只,以自然衰老复制老年骨质疏松模型,同时跑台组大鼠进行跑台运动干预8周,1次/d,5 d/周;将8只6月龄雄性SD大鼠作为青年组。8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骨钙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水平,双能X射线检测左股骨与L5骨密度,使用骨显微CT行胫骨和L_(4)椎体扫描及骨微结构定量分析,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骨髓中wnt3a、β-catenin、LRP5、DKK1、GSK3β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青年组相比,骨质疏松症组大鼠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水平降低(P<0.05),左股骨和L5椎体骨密度降低(P<0.05),胫骨和L_(4)椎体骨小梁数量、骨体积、骨体积分数减少(P<0.05),骨髓中wnt3a、β-catenin、LRP5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水平升高(P<0.05),胫骨和L_(4)椎体骨小梁间隙、结构模型指数升高(P<0.05),骨髓中DKK1、GSK3β的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胫骨、L_(4)椎体骨小梁数量减少,结构紊乱、排列稀疏断裂;②与骨质疏松症组相比,跑台组大鼠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水平升高(P<0.05),左股骨和L5椎体骨密度升高(P<0.05),胫骨骨小梁数量、骨体积、骨体积分数升高(P<0.05),骨髓中wnt3a、β-catenin、LRP5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水平降低,L_(4)椎体骨小梁间隙,胫骨骨小梁间隙、结构模型指数降低,骨髓中DKK1、GSK3β的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胫骨、L_(4)椎体骨小梁数量明显增加,排列较规整致密,连成网状;③结果显示,跑台运动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老年大鼠骨质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台运动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骨质疏松 自然衰老 老年骨质疏松
下载PDF
益肾固疏方干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及临床疗效 被引量:2
3
作者 章晓云 刘桦 +4 位作者 柴源 陈锋 曾浩 高振罡 黄有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55-1160,共6页
背景:随着疾病治疗模式的改变及近年来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中医药在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方面的效果显著。目的:探讨益肾固疏方对肾虚血瘀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 背景:随着疾病治疗模式的改变及近年来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中医药在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方面的效果显著。目的:探讨益肾固疏方对肾虚血瘀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收治的肾虚血瘀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02例,其中男32例,女70例,年龄71-93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碳酸钙D3颗粒+阿仑磷酸钠片治疗,治疗组给予碳酸钙D3颗粒+阿仑磷酸钠片+益肾固疏方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L_(1-4)椎体与左侧股骨颈骨密度,评估目测类比评分,检测血清骨钙素、骨桥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评估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有效率。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L1-4椎体与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的L1-4椎体与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骨钙素、骨桥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骨钙素、骨桥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中医证候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的中医证候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2%,70.6%,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显示,益肾固疏方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可通过调节骨代谢、提高骨密度、减轻患者病痛来显著改善肾虚血瘀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症状,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代谢标志物 益肾固疏方 中医药 临床疗效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有限元法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L_(3/4)椎板减压椎间融合的力学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敏 彭婧 +1 位作者 张强 陈德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7-851,共5页
背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同时罹患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行常规后入路椎板减压及椎间融合术后腰椎整体力学强度及邻近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改变尚未明确。有限元分析方法以其无创、可重复性高、结果精确等优势在生物力学领域... 背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同时罹患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行常规后入路椎板减压及椎间融合术后腰椎整体力学强度及邻近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改变尚未明确。有限元分析方法以其无创、可重复性高、结果精确等优势在生物力学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目的: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特定人群,建立L_(3/4)椎板减压椎间融合的有限元模型,评估弯腰动作下骨骼内固定复合体的生物力学情况。方法:利用Mimics 21.0提取脊柱CT的DICOM数据建立腰椎(T_(12)-L_(5))三维骨性结构,导入Geomagic wrap 2017,通过重划网格、删除钉状物、剪切模型、填充空洞、探测并编辑轮廓线、构造曲面片及格栅、拟合曲面等操作建立L_(3/4)全椎板减压模型。利用Solidworks 2017构建椎弓根螺钉、连接杆、椎间融合器,将其组装于L_(3/4)全椎板减压模型,通过拉伸、等距曲面、移动与复制实体等操作建立椎间盘、关节突软骨等结构。应用ANSYS Workbench 17.0进行材料赋值、模拟脊柱韧带、网格划分、施加作用力及限定边界条件,建立完整骨质疏松性L_(3/4)椎板减压及椎间融合脊柱有限元模型。观察弯腰工况下L_(3/4)椎板减压及椎间融合全腰椎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应变及位移云图。结果与结论:(1)应力云图方面:T_(12)-L_(1)椎体平均应力值最高,L_(2)下降24%,L_(3)下降55%,L_(4-5)下降约80%;L_(4/5)关节突区域应力集中程度最高,L_(2/3)次之,L_(1/2)及T_(12)/L_(1)程度轻;螺钉与连接杆交界处应力集中明显,螺钉在椎弓根进出口处次之;(2)应变与位移云图方面:L_(4/5)及L_(2/3)关节突的应变程度最高,T_(12)/L_(1)及L_(1/2)的应变程度次之,L_(3/4)节段融合器、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杆无任何可见变形;各节段椎间盘均出现较大变形;(3)提示多软件协同操作可顺利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性L_(3/4)椎板减压及椎间融合脊柱有限元模型;老年腰椎术后患者可耐受前屈动作,证实L_(3/4)椎板减压及椎间融合能够维持脊柱形态并保证脊柱稳定性,但是需警惕胸腰椎应力性骨折及邻椎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模型 骨质疏松 椎板减压 椎间融合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血红蛋白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李兵 尚奇 +8 位作者 江睿轩 秦威城 刘慧雯 戴新华 招文华 陈弘林 梁德 江晓兵 任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水平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二科住院的50岁以上且诊断为脊柱骨折的324例患者。从电子病历中收集患者骨密度、血红蛋白等医疗数据。结果对男性骨质疏...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水平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二科住院的50岁以上且诊断为脊柱骨折的324例患者。从电子病历中收集患者骨密度、血红蛋白等医疗数据。结果对男性骨质疏松骨折,贫血发生率明显升高,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01);而女性未发现相关性。以贫血分组,两性的骨密度均因贫血而降低(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男性血红蛋白与L_(1~4)骨密度(r=0.466,P<0.001)、左股骨颈骨密度(r=0.424,P<0.001)、左髋骨密度(r=0.469,P<0.001)相关;女性血红蛋白与L_(1~4)骨密度(r=0.199,P=0.002)、左股骨颈骨密度(r=0.326,P<0.001)、左髋骨密度(r=0.341,P<0.001)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发现男性中血红蛋白水平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存在关联(OR=0.956,95%CI:0.917~0.997,P=0.035);女性未发现关联。结论血红蛋白水平和骨密度相关,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可能会致老年男性骨质疏松骨折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贫血 血红蛋白 骨密度 老年人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治疗进展及穿刺并发症 被引量:1
6
作者 于亮 赵刘军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6,共4页
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发病率也在上升,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腰背部疼痛及活动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1])。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 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发病率也在上升,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腰背部疼痛及活动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1])。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疗OVCFs患者的常用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微创、有效、简便,能迅速改善腰背部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并发症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骨质疏松症影像学应用的研究
7
作者 马同 赵继荣 +4 位作者 薛旭 史凡凡 赵宁 杨涛 叶丙霖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1-404,412,共5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其最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PF)亦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OP的精准筛查与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分析,而且诊断结果依赖医师的主观判断,因...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其最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PF)亦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OP的精准筛查与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分析,而且诊断结果依赖医师的主观判断,因此传统的影像学手段对OP的精准筛查、诊断与鉴别存在一定的挑战性。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与影像学图像的交叉融合,有效提高了临床医生的诊断效率,同时实现了对未知疾患(如OPF)的预测。近年来,基于ML模型利用影像学数据在OP的筛查与诊断及OPF的诊断与预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将对近年基于影像学资料的ML模型辅助筛查与诊断OP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精准诊疗OP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综述
下载PDF
基于高被引SCI论文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
8
作者 李琰 刘宁 +6 位作者 王晓阳 肖想玉 刘平 章轶立 姜红江 朱立国 魏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5681-5687,共7页
背景:基于主题文献的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对了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基础与前沿尤为重要。目的:对近20年绝经后骨质疏松研究的高被引SCI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引证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对Web of Science(WoS)中SCI-EXPANDED收录的2003-2022... 背景:基于主题文献的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对了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基础与前沿尤为重要。目的:对近20年绝经后骨质疏松研究的高被引SCI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引证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对Web of Science(WoS)中SCI-EXPANDED收录的2003-2022年发表的前100篇高被引绝经后骨质疏松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与结论:前100篇高被引论文在WoS核心合集中总被引量为67377次,每篇论文的年平均引用量为49.17次。绝经后骨质疏松研究主要涉及医学、工程技术、生物学和多学科等领域,小类学科则以内分泌学与代谢、医学:内科为主。国际上形成了稳定密切的核心合作网络关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Cummings,Steven R分别是高被引论文发文最多的国家、科研机构和作者。绝经后骨质疏松研究前沿主要涉及了钙剂、维生素D的补充治疗与骨折风险,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非典型股骨骨折,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新药临床研究与序贯治疗,骨折风险的预测指标,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中长期随访,基因多态性和遗传因素,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和更新等方面。大型的队列研究、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临床实践指南是推动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研究发展的巨大引擎。中国应在上述研究领域加大投入,以提高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 高被引论文 科学网 WOS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可视化 知识图谱 序贯治疗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下载PDF
口服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网状Meta分析
9
作者 严正 马佳 +5 位作者 崔胤哲 许博 代俊泽 张博宇 张旭明 谢雁鸣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32-343,共12页
[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不同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T2DOP)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3年8月中国知网、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八大中英文数据库,搜寻有关中成药治疗T2DOP的随... [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不同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T2DOP)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3年8月中国知网、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八大中英文数据库,搜寻有关中成药治疗T2DOP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偏倚风险评价工具Cochrane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采用R语言完成网状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7篇文献,包括6种中成药和2930例患者,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方案(CT)均优于常规治疗。糖脉康颗粒+CT在提高总有效率方面相对较优[OR=1.93,95%CI(1.22,2.75)];金天格胶囊+CT在提高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骨钙素方面效果较优[MD=0.10,95%CI(0.08,0.14);MD=0.11,95%CI(0.06,0.16);MD=2.58,95%CI(1.82,3.37)];六味地黄丸+CT在降低治疗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效果较佳[MD=-1.53,95%CI(-2.34,-0.77);MD=-1.00,95%CI(-1.64,-0.37)];在安全性方面纳入文献较少无法定量分析,所有治疗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糖脉康颗粒对于T2DOP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金天格胶囊对于T2DOP患者骨密度的改善效果明显,六味地黄丸对T2DOP患者降糖的效果更加明显。因纳入研究存在有限性,所得结论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2型糖尿病 骨质疏松 中成药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中医药通过作用破骨细胞调控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宁 董一平 +3 位作者 袁强 林继红 李无阴 张颖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1期136-138,142,共4页
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是绝经后女性由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失衡而引起的常见骨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以活动受限,浑身疼痛甚至骨脆性增加易骨折为主。临床上我们常选用西医治疗为首选方法,但随着大家对中医的了解加深,... 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是绝经后女性由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失衡而引起的常见骨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以活动受限,浑身疼痛甚至骨脆性增加易骨折为主。临床上我们常选用西医治疗为首选方法,但随着大家对中医的了解加深,中医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上的优势逐渐被发现。现重点对近几年研究的中药及其复方作用破骨细胞来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机制加以归纳总结,为临床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与方法,并为后续中医药在绝经后骨质疏松上有更好的运用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绝经 破骨细胞 骨折 骨吸收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有腰椎融合术史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周快 丁伟 +2 位作者 俞玮 邓雄伟 王亚斌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6期130-13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有腰椎融合术史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7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因OVCF入院,并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患者,随访3个月以上。其中既往有...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有腰椎融合术史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7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因OVCF入院,并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患者,随访3个月以上。其中既往有腰椎融合术史患者16例(融合组),无腰椎融合术史患者4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骨密度、伤椎分布规律、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 d、术后3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高度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融合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平均年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 d、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椎体高度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后的患者发生OVCF的年龄更早,PKP对于有腰椎融合术史的OVCF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 腰椎融合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二级预防失败患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的变化
12
作者 石磊 刘驰 +3 位作者 尹自龙 闵楠 许亚男 薛庆云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0-363,共4页
目的了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二级预防失败患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的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骨科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2次或2次以上手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共65例,同时选择同时期行手术治疗的非多... 目的了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二级预防失败患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的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骨科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2次或2次以上手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共65例,同时选择同时期行手术治疗的非多次脊柱压缩骨折患者219例作为配对资料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这284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其术前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并进行两组患者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骨代谢标志物中人血清和血浆中的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P1NP)、N⁃MID骨钙素(OCN)以及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代谢标志物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髋部BMD值、股骨颈B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BM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二级预防失败患者具有更为活跃的骨吸收状态及更低的腰椎骨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压缩骨折 二级预防 骨代谢指标 骨密度
下载PDF
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后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有限元分析
13
作者 薛晓峰 魏永康 +7 位作者 乔晓红 杜玉勇 牛建军 任立新 杨慧峰 张治民 郭媛 陈维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2-867,共6页
背景: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由于患肢短期内常常不能负重,且高刚度的内植物对骨折断端存在应力遮挡效应,易导致患肢出现骨质疏松,股骨近端生物力学分布发生变化,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病率较高,目前关于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骨质疏松... 背景: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由于患肢短期内常常不能负重,且高刚度的内植物对骨折断端存在应力遮挡效应,易导致患肢出现骨质疏松,股骨近端生物力学分布发生变化,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病率较高,目前关于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对股骨近端及空心钉生物力学影响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骨质疏松对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影响,探究生物力学因素在股骨头坏死进程中的作用。方法:获取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19.0、3-Matic、UG 11.0、Hypermesh 14.0、Abaqus软件建立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股骨近端模型,利用Abaqus软件分析1种术后股骨近端无骨质疏松、3种术后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有限元模型,测量分析4种模型不同部件的应力、接触压力、位移峰值及云图,对比分析股骨头内部应力变化及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股骨头及下前空心钉的应力、接触压力随骨质疏松程度变化较大,4种模型的位移峰值随着骨质疏松程度加重而缓慢增长。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程度对不同部件的应力、接触压力、位移峰值无显著性影响,股骨头内部应力分布随骨质疏松发生相应变化,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环境变化对股骨头坏死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股骨颈骨折 空心钉 内固定术 骨质疏松 股骨头坏死 生物力学 有限元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骨折中西医协同诊疗专家共识
14
作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骨质疏松学组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骨科专家委员会 +5 位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 王栋梁 方凡夫 刘昌胜 苏佳灿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42-250,共9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并发症,发病隐匿、致死致残率高,发病率逐年上升,带来巨大社会经济负担。西医诊疗在诊断和手术方面存在优势,传统中医强调整体调理、恢复机体平衡,中西医协同诊疗是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的有效策略。为...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并发症,发病隐匿、致死致残率高,发病率逐年上升,带来巨大社会经济负担。西医诊疗在诊断和手术方面存在优势,传统中医强调整体调理、恢复机体平衡,中西医协同诊疗是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的有效策略。为推广中西医协同诊疗理念,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中西医协同诊疗技术发展,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骨科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骨质疏松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质疏松学组、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牵头成立共识专家组,讨论并制订《骨质疏松性骨折中西医协同诊疗专家共识》,从预防、诊断和治疗三方面阐述中西医协同理念并提供推荐意见,期望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中西医协同 专家共识
下载PDF
β-CTX、t-P1NP及N-MID-O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15
作者 王津 张云 +2 位作者 陈实 李晓艳 张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讨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β-CTX)、总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及N端中段骨钙素(N-MID-O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收治的102... 目的探讨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β-CTX)、总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及N端中段骨钙素(N-MID-O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收治的10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并根据是否发生骨折将其分为PMOP骨折组(39例)与PMOP未骨折组(63例),另选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β-CTX、t-P1NP及N-MID-OT水平并进行比较,用ROC曲线评价β-CTX、t-P1NP及N-MID-O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的平均体重、体质量指数、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左髋总和BMD及L 1~4总和B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及绝经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β-CTX、t-P1NP及N-MID-O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依次为12.688、37.430、26.599,P<0.05)。β-CTX+t-P1NP+N-MID-OT联合检测用于预测PMOP的AUC值为0.978,敏感度为98.04%,特异度为97.00%,表明β-CTX+t-P1NP+N-MID-OT三指标联合检测用于预测PMOP的效能更高。PMOP骨折组的β-CTX、t-P1NP及N-MID-OT均明显高于PMOP未骨折组(t值依次为6.078、16.363、12.227,P<0.05)。β-CTX+t-P1NP+N-MID-OT联合检测用于评估PMOP骨折风险的AUC值为0.939,敏感度为94.87%,特异度为95.24%,表明β-CTX+t-P1NP+N-MID-OT联合检测用于评估PMOP骨折风险的效能更高。结论PMOP患者β-CTX、t-P1NP及N-MID-OT水平均明显升高,而PMOP骨折患者β-CTX、t-P1NP及N-MID-OT水平升高更为明显,且β-CTX+t-P1NP+N-MID-OT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对PMOP预测及骨折风险评估效能,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CTX t-P1NP N-MID-OT 绝经后女性 骨质疏松性骨折 风险评估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血清总免疫复合物诱导破骨细胞分化引起骨质疏松的因素分析
16
作者 周二叶 曾克勤 +2 位作者 武剑 任田 何觅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5606-5611,共6页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患者血清中存在的大量免疫复合物是否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发展仍不明确。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1)临床试验:选择50名健康体检者...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患者血清中存在的大量免疫复合物是否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发展仍不明确。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1)临床试验:选择5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与50例初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比较两组血清总免疫复合物水平。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与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2)细胞实验:分离培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4组处理:类风湿关节炎组加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悬液,正常对照组加入健康体检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悬液,阳性对照组加入含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α-MEM培养基,阴性对照组加入α-MEM培养基。处理7 d后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1)临床试验: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与血沉(r=0.330,P=0.019)、血清碱性磷酸酶(r=0.545,P=0.001)、抗环瓜氨酸肽抗体(r=0.377,P=0.007)和Ⅰ型胶原C端肽(r=0.738,P=0.001)呈正相关关系,与腰椎骨密度(r=-0.595,P=0.001)呈负相关关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6,95%CI(1.022,1.154),P=0.008]、抗环瓜氨酸肽抗体[OR=1.002,95%CI(0.999,1.005),P=0.035]、Ⅰ型胶原C端肽[OR=0.141,95%CI(0.015,8.900),P=0.008]和血清总免疫复合物[OR=2.895,95%CI(1.228,6.827),P=0.001]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量异常(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2)细胞实验: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类风湿关节炎组可见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并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类风湿关节炎组破骨细胞形成更多(P<0.01);(3)结果表明,血清总免疫复合物可作为预测类风湿关节炎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潜在血清学指标,清除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或者干预免疫复合物与其受体的结合可能成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免疫复合物 骨转换标志物 骨质疏松 骨免疫学
下载PDF
龟板抑制破骨分化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
17
作者 张鹏 陈弘林 +10 位作者 伍子贤 余思瑶 招文华 尚奇 何嘉辉 陈桂锋 余富勇 梁德 江晓兵 任辉 余翔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龟板(plastrum testudinis,PT)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F)的潜在机制。方法借助BATMAN数据库得到PT成分及其对应靶标,检索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得OF相关靶点,在STRING数据库输...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龟板(plastrum testudinis,PT)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F)的潜在机制。方法借助BATMAN数据库得到PT成分及其对应靶标,检索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得OF相关靶点,在STRING数据库输入交集靶点得到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信息,借助Cytoscape3.7.2软件进行PPI网络及“龟板-活性成分-靶标-骨质疏松性骨折”网络的构建,使用Cytoscape3.7.2软件、R软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此外,为了验证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还进行体内实验验证龟板改善OF的作用,并通过体外实验探究了龟板干预下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HPBMs)表型。结果获得龟板6个活性成分,342个作用靶标,其中与OF相关靶标34个,GO功能富集分析共有802个结果(P<0.05),KEGG富集分析有67个结果,其中相关信号通路有22条(P<0.05),主要涉及TNF、MAPK、Estrogen、NF-κB等信号通路。值得一提的是,体内实验证实龟板可有效治疗OF模型大鼠的骨缺损;体外实验发现龟板能抑制RANKL诱导的HPBMs破骨分化。结论龟板可能通过多种化合物、靶点和通路调节炎症反应、激素代谢及细胞周期来治疗OF,其中抑制破骨分化可能是龟板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龟板 网络药理学 实验验证 破骨分化
下载PDF
MAGiC技术定量评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行性研究
18
作者 王文娟 邹月芬 +2 位作者 胡磊 刘啸峰 柴刘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05,共7页
目的评估MRI集成(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ilation,MAGiC)序列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023年5月至2023年9月期间完成胸部低剂量CT检查的健康体检志愿者。所有志愿者均自愿接受常规腰椎MRI及MAGiC... 目的评估MRI集成(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ilation,MAGiC)序列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023年5月至2023年9月期间完成胸部低剂量CT检查的健康体检志愿者。所有志愿者均自愿接受常规腰椎MRI及MAGiC序列扫描。分别测量并计算基于胸部低剂量CT的腰椎平均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基于常规T1WI椎体骨质量(vertebral bone quality,VBQ)值、基于MAGiC T1WI的VBQ(VBQ-magic)及平均T1弛豫时间(average T1 relaxation time,T1av)值、平均T2弛豫时间(average T2 relaxation time,T2av)值、质子密度平均(average proton density,PDav)值以及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值。按腰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63例)、骨量减少组(43例)及骨质疏松组(22例)。多组间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或Wilcoxon检验,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年龄、VBQ、VBQ-magic、T1av、T2av、PDav与BMD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单参数及联合参数对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结果三组间年龄、VBQ、VBQ-magic、T1av、T2av、PDa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VBQ-magic值分别为2.92(2.71,3.11)、3.16(2.87,3.40)、3.37(3.19,3.53),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T1av值分别为622.80(554.80,692.00)ms、565.40(538.00,599.20)ms、560.50(515.80,586.55)ms,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T2av值分别为(75.40±6.06)ms、(77.05±5.95)ms、(84.79±5.36)ms,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骨量正常组PDav值小于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P=0.007、0.043)。VBQ-magic、T1av与BMD值呈中等相关(r=−0.524、0.403);T2av、PDav与BMD值呈弱相关(r=−0.365、−0.224)。VBQ-magic、T1av、VBQ-magic+T1av在区分骨量减少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72、0.702、0.782,VBQ-magic单独及联合T1av的诊断效能与VBQ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BQ-magic、T2av、VBQ-magic+T2av在区分骨质疏松的AUC分别为0.810、0.867、0.803,VBQ-magic单独及联合T2av的诊断效能与VBQ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AGiC T1WI的VBQ评分及T1、T2值对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可为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检测方法和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质 骨密度 磁共振成像 定量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胸腹部平扫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
19
作者 王旭 刘磊 +3 位作者 刘义军 童小雨 范勇 王诗耕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398,共6页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椎体进行分析。使用QCT骨密度测量工作站测得胸部常规120 kVp下T11~L1椎体的骨密度(BMD),同时分别测量胸部120 kVp与腹部GSI扫描70 keV单能量下T11~L1椎体的CT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数据测量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椎体BMD值与CT值之间的相关性。不同椎体间CT值差异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参考QCT诊断标准,将椎体分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采用Kruskal-Wallis比较三组间及组内CT值差异。组内120 kVp-CT值和GSI-CT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T11~L1椎体BMD均值行骨质状态判定,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椎体CT值评估骨质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椎体BMD与120 kVp-CT值和GSI-CT值均呈正相关(r=0.976、0.963,P<0.001)。120 kVp和GSI下T11~L1椎体CT值依次为T11[144.00(72.00)、158.00(79.00)]、T12[137.00(67.00)、150.00(76.00)]、L1[128.00(67.00)、137.00(74.00)],不同椎体及椎体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31例患者共1293个椎体,骨量正常组椎体496个、骨量减少组椎体415个、骨质疏松组椎体382个。120 kVp和GSI下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椎体CT值依次为[181.50(43.67)、199.65(48.57)]、[132.20(18.50)、144.00(23.00)]和[87.75(22.20)、93.30(27.20)],不同骨质状态组间椎体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组内椎体GSI-CT值均高于椎体120 kVp-CT值(P<0.05)。120 kVp-CT值与GSI-CT值诊断骨量减少的AUC分别为0.976、0.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7);诊断骨质疏松的AUC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胸部常规120 kVp及腹部GSI平扫CT值均可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诊断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定量CT 能谱CT CT值
下载PDF
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20
作者 王晓鹏 钟容 +2 位作者 钟燕 林峰 叶书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5799-5804,共6页
背景:有关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研究较多,但其相关危险因素仍在争论中,如何将其风险直观地呈现以便于临床应用的研究较少。目的: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 背景:有关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研究较多,但其相关危险因素仍在争论中,如何将其风险直观地呈现以便于临床应用的研究较少。目的: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1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68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3个月根据是否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分为研究组(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n=31)和对照组(未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n=237)。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利用R软件“rms”包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病史、术前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渗漏、骨密度、术后后凸畸形角度、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9岁)、绝经年龄(≤51岁)、体质量指数(>24.7 kg/m^(2))、骨折病史(有)、术前骨折椎体数(≥2)、术后后凸畸形角度(>13°)是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Nomogram预测模型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当风险阈值>0.09时,此预测模型可以提供显著额外的临床净收益;④结果表明,年龄较大、绝经年龄较低、体质量指数较高、有骨折病史、术前骨折椎体数较多、术后后凸畸形角度较大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可为此类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策略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女性 相邻椎体再骨折 影响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