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球囊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1
1
作者 Schulte BU Brucher D +1 位作者 Trompeter M 关键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5期454-454,共1页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 FOGARTY球囊导管 经皮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介入治疗前 初步 平均年龄 缓解疼痛 CT引导下 临床并发症
下载PDF
互联网+康复护理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患者的运用价值研究
2
作者 宋珊 沈福琼 秦愉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141-144,共4页
探析互联网+康复护理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患者中的运用价值和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骨科收治的108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均为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 探析互联网+康复护理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患者中的运用价值和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骨科收治的108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均为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互联网+康复护理。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干预后,两组ADL评分、腰椎JOA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且观察组ADL评分、腰椎JOA评分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椎体压缩程度均有明显改善,椎体后凸Cobb角也有明显减小,干预前后差异均显著(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互联网+康复护理在OVCF患者中具有积极运用价值,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腰椎功能,获得更好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 互联网+ 康复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 功能 满意度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的价值分析
3
作者 曾清泉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5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的价值。方法:2018年11月-2020年8月收治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保守治疗;观察组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的价值。方法:2018年11月-2020年8月收治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保守治疗;观察组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1~6个月疼痛评分和功能障碍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患者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能够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快速减轻患者疼痛感,及早恢复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成形术 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
下载PDF
经Kambin三角穿刺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4
作者 江泽华 杜文君 +2 位作者 任志帅 崔皓竣 朱如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3期7181-7188,共8页
背景:目前腰椎压缩骨折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症状、减少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在最大限度内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暴露时间。目的:探讨经Kambin三角穿刺椎体成形治疗老年性脊柱畸形合并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背景:目前腰椎压缩骨折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症状、减少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在最大限度内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暴露时间。目的:探讨经Kambin三角穿刺椎体成形治疗老年性脊柱畸形合并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脊柱畸形合并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60-84(70.0±10.3)岁;病程1-6(3.5±1.7)周;共有35个病变的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范围:L_(1)骨折10例、L_(2)骨折12例、L_(1)+L_(2)骨折2例、L_(3)骨折5例、L_(1)+L_(3)骨折2例。根据入路方式分为2组:A组(经Kambin三角入路行椎体成形)15例,B组(经传统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16例,两组患者均行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射线暴露次数,明确有无骨水泥渗漏,是否出现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CT观察骨水泥弥散及硬化的情况。结果与结论:①A组手术时间21-30 min/椎,平均(25.0±5.7)min;B组手术时间25-43 min/椎,平均(33.0±7.2)min;单个椎体穿刺时间B组要长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A组每个椎体术中平均射线暴露次数(6.2±1.6)次,B组每个椎体术中平均射线暴露次数为(9.3±1.8)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A组未发现骨水泥渗漏,B组出现2例骨水泥渗漏,其中1例椎管内少量渗漏,未出现明显神经症状,渗漏率为13%;两组均出现1例皮下血肿;④术后CT观察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分布情况,A、B组骨水泥能在椎体中均匀扩散的分布率分别为71%和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提示经Kambin三角入路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手术时间短,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分布填充好,并发症的风险发生率低,辐射暴露量少,单侧穿刺就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压缩骨折 Kambin三角 成形术 临床疗效 并发症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下载PDF
针刀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痛的临床效果
5
作者 温志刚 路帅 +2 位作者 柴仪 孙晓飞 马欣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049-052,共4页
探究针刀疗法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研究纳入7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了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 探究针刀疗法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研究纳入7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了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案,而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刀疗法。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来客观衡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差异;同时,利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来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JOA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PF、RP、BP、GH、VT、SF、RE、MH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刀技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的残余痛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技术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经皮成形术 残余痛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MRI征象变化及与手术疗效的关系分析
6
作者 张滔 李兰 +3 位作者 李旭雪 李东明 吴海燕 陶一帆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07-111,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MRI征象变化及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154例OVCF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术前MRI检查结果分为三组:完全骨髓水肿组(51例)、部分骨髓水肿组(52例)以及无骨髓水肿组(51例)。三组均接受经皮椎...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MRI征象变化及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154例OVCF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术前MRI检查结果分为三组:完全骨髓水肿组(51例)、部分骨髓水肿组(52例)以及无骨髓水肿组(51例)。三组均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术后随访一年。比较三组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度,统计三组术后骨折复发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天,三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a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较术前低,且完全骨髓水肿组较部分骨髓水肿组和无骨髓水肿组低,部分骨髓水肿组较无骨髓水肿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三组伤椎椎体高度均较术前高,Cobb角度较术前小,且完全骨髓水肿组伤椎椎体高度较部分骨髓水肿组和无骨髓水肿组高,Cobb角度较部分骨髓水肿组和无骨髓水肿组低,部分骨髓水肿组伤椎椎体高度较无骨髓水肿组高,Cobb角度较无骨髓水肿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三组骨折再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OVCF患者MRI显示其骨髓水肿程度与其术后VAS评分、ODI评分、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度改善效果成正相关(P<0.05)。结论OVCF患者骨髓水肿程度越严重,其PKP治疗效果相对越好,越有利于缓解术后疼痛,改善患者椎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两种不同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7
作者 刘云涛 何传宇 苏来曼·热合曼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3期744-749,共6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入路椎体成形术对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治疗的90例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椎体成形术;实验组采用经单侧...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入路椎体成形术对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治疗的90例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椎体成形术;实验组采用经单侧横突上缘椎弓根外入路,对照组采用经单侧椎弓根入路。随访1年以上,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以评估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方面,实验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疼痛VAS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中,两组患者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3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无症状性椎旁或椎间隙渗漏,无椎管内渗漏发生。结论:单侧横突上缘椎弓根外入路和单侧椎弓根入路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均较好,前者手术时间更短,X线透视次数少。Purpos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verteb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90 patients with lumbar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treated from June 2020 to June 2021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for vertebroplasty;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lateral pedicle approach, and the control group used unilateral pedicle approach. With a follow-up of more than 1 year, the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y times, cement injection volume, pain VAS score, and ODI score were compared to evaluate their functional recovery.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in pain VAS score and dysfunction index ODI score, the scores improved with the follow-up tim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ere 2 cases of bone cement leakag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3 in the control group, none of which resulted in symptomatic paravertebral or intervertebral space leakage, and no intravertebral canal leakage occurred. Conclusion: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with unilateral transverse process and unilateral pedicle were better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with the former having shorter operation time and less X-ray fluorosco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横突上缘弓根外入路 单侧弓根入路、成形术 骨质疏松压缩骨折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微创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雪轩 鄢毅 +5 位作者 邹欢 陈子明 尹青华 钟凯 曾琳钰 张学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3,221,共7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临床上较为常见,当保守治疗难以缓解病人症状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临床上较为常见,当保守治疗难以缓解病人症状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作为临床上两种经典术式,疗效确切,广泛应用于OVCF的治疗,但是这两种手术一直存在骨水泥渗漏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射频镇痛技术的发展,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联合神经阻滞(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ombined with nerve block,RFNB)应用于OVCF的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对某些特殊形态OVCF,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对传统开放手术优势明显。对于临床医师而言,应该注重OVCF病人个体差异,从而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OVCF病人术后康复及护理,并对现有技术不断改进,为OVCF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本文就这4种微创手术治疗OVCF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微创手术 经皮成形术 经皮后凸成形术 射频消融联合神经阻滞 经皮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9
作者 徐润洲 李健 潘文明 《中国伤残医学》 2025年第7期33-36,50,共5页
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性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8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性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性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8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性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研究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疼痛程度、椎体功能、椎体情况、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1周、1、6个月,研究组疼痛视觉模拟法评分、Ose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比对照组高,两组Cobb角均小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比对照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较对照组的82.2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提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还能改善椎体情况,利于其椎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老年患者 经皮成形术 疗效 疼痛程度 功能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PVP术后再发骨折的关系研究
10
作者 桂凯红 程中华 +1 位作者 黄林 阮远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5年第2期193-197,共5页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与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再发骨折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行PVP治疗的96例OVCF患者作为O...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与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再发骨折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行PVP治疗的96例OVCF患者作为OVCF组,根据术后随访2年期间是否再次发生骨折,将OVCF患者分为再发骨折组和无再发骨折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62例为对照组。检测OVCF患者术前、健康志愿者体检当日血清IGF-1、IGFBP-3水平以及腰椎(L_(2~4))骨密度(BMD);分析OVCF患者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BMD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VCF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GF-1、IGFBP-3、BMD对OVCF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OVCF组血清IGF-1、IGFBP-3水平及BMD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再发骨折组血清IGF-1、IGFBP-3水平及BMD高于再发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OVCF患者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BMD呈正相关(r=0.424、0.34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GF-1、IGFBP-3水平及BMD均是OVCF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GF-1、IGFBP-3、BMD单项及3项联合预测OVCF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的AUC分别为0.837(95%CI:0.748~0.905)、0.713(95%CI:0.612~0.801)、0.711(95%CI:0.610~0.799)和0.921(95%CI:0.848~0.966),3项联合预测的AUC大于IGF-1、IGFBP-3、BMD单独预测(Z=2.603、4.097、4.078,P<0.05)。结论血清IGF-1、IGFBP-3和BMD联合对OVCF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对改善OVCF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经皮成形术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骨密度
下载PDF
侧方开口与前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伟鑫 储振涛 +3 位作者 胡勇 赖欧杰 袁振山 孙肖阳 《中国骨伤》 2025年第2期128-133,共6页
目的:比较侧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和前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 目的:比较侧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和前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62例行双侧PKP治疗胸腰段(T11-L2)单节段OVCFs的患者资料。按术中使用骨水泥注射器不同,将患者分为侧方开口组29例和前方开口组33例,其中侧方开口组男6例,女23例,年龄(73.32±9.11)岁;前方开口组男7例,女26例,年龄(71.29±10.39)岁。观察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折节段(T11-L2)、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类型(分叶型、弥散型)、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15.37±3.03)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D、骨折节段、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方开口组和前方开口组在术后3 d、6个月VAS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是两组在术后3 d、6个月时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11-L2单节段OVCF患者行双侧PKP手术时,采用侧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能达到与前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治疗同样的临床疗效,并且对骨水泥分布和渗漏问题的改善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注射器
下载PDF
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保守治疗邻近椎体骨折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庆庆 张军 +1 位作者 竺军高 茹选良 《中国骨伤》 2025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目的:研究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保守治疗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女性患者98例,年龄(73.05±7.38)岁。根据患者受伤后2年的复诊结果,将患者... 目的:研究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保守治疗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女性患者98例,年龄(73.05±7.38)岁。根据患者受伤后2年的复诊结果,将患者分为邻近椎体骨折组24例和无邻近椎体骨折组74例。分析比较患者年龄、初诊骨密度、复诊骨密度、骨密度变化、初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折压缩程度、是否存在陈旧性骨折、是否使用唑来膦酸盐、是否使用甲状旁腺素类似物、是否出现并发症以及是否出现患椎进一步压缩等相关因素。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在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保守治疗中,骨折压缩程度、复诊骨密度、骨密度变化、是否使用唑来膦酸盐类药物、是否使用甲状旁腺素类似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骨折压缩程度95%CI(0.040,0.571),P=0.005,OR=0.151;骨密度变化95%CI(1.264,1360.732),P=0.036,OR=41.477;是否使用甲状旁腺素类似物95%CI(1.638,31.625),P=0.009,OR=7.196。结论:骨折压缩程度、骨密度变化以及使用甲状旁腺素类似物是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因素。对于一些骨折压缩程度Ⅰ度的患者,可以通过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和使用甲状旁腺素类似物进行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邻近骨折 保守治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龟鹿强骨汤联合西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临床研究
13
作者 宋莎丽 荣红亮 孟利锋 《新中医》 2025年第5期83-87,共5页
目的:观察龟鹿强骨汤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及碳酸钙D3片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OLVCF)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2—12月在安阳市中医院治疗的90例OVCF行PKP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 目的:观察龟鹿强骨汤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及碳酸钙D3片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OLVCF)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2—12月在安阳市中医院治疗的90例OVCF行PKP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唑来膦酸注射液联合碳酸钙D3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龟鹿强骨汤治疗,2组均治疗6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清骨钙素(BGP)、骨密度(BMD)、骨保护素(OPG)、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42/45),高于对照组77.78%(35/45)(P<0.05)。2组OPG、BGP、BM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OPG、BGP、BM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龟鹿强骨汤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及碳酸钙D3片治疗OLVCF行PKP术后能改善骨质疏松,改善患者腰椎功能与中医证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经皮后凸成形术 龟鹿强骨汤 骨保护素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原文传递
火龙罐辅助治疗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疼痛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蒋晓春 高鹤菲 徐奋 《全科护理》 2025年第3期494-496,共3页
目的:探究火龙罐辅助治疗对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病人疼痛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2月—2023年4月选取收治于医院的80例OVCF术后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术后均接... 目的:探究火龙罐辅助治疗对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病人疼痛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2月—2023年4月选取收治于医院的80例OVCF术后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术后均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佐以火龙罐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和日常生活能力、椎体关节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得分和伤椎状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研究组的VAS评分、ODI评分较对照组低,Barthel指数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对照组高,组别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治疗不同时间段测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ODI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的组别与时间点交互分别为(F_(交互)=14.071,P_(交互)<0.001;F_(交互)=31.444,P_(交互)<0.001;F_(交互)=33.112,P_(交互)<0.001;F_(交互)=47.827,P_(交互)<0.001)。结论:火龙罐辅助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病人能提高临床疗效和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术后疼痛程度,改善伤椎关节功能,有利于病人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罐治疗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术后 疼痛 关节功能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后骨水泥外漏原因及治疗策略
15
作者 陈小光 刘福全 张德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311-3317,共7页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骨质疏松性脊柱椎体压缩骨折作为其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便。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骨水泥外漏作为...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骨质疏松性脊柱椎体压缩骨折作为其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便。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骨水泥外漏作为该手术的一个潜在风险,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后骨水泥外漏的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骨科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2个月随访结果分为骨水泥外漏组(n=27)和无骨水泥外漏组(n=73)。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术后骨水泥外漏的影响因素,用以构建术后骨水泥外漏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行骨水泥外漏治疗后,观察术前、术后3 d、术后12个月时,27例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与结论:①27例骨水泥外漏患者中,24例均为椎间盘终板内渗漏,无明显症状及不适,无需特殊处理;1例发生肺栓塞,请呼吸科协助处理得以好转;2例有症状,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骨水泥取出术;②CT值、骨折严重程度、骨水泥黏度、皮质断裂、骨水泥注入量是术后发生骨水泥外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③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区分度均较好,且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性;④对于27例术后骨水泥外漏患者,术后3 d、术后12个月时,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的Oswesry功能障碍指数显著低于术后3 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黏度、皮质断裂、CT值、骨折严重程度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发生骨水泥外漏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成形术 骨水泥外漏 原因分析
下载PDF
椎体骨皮质强化差异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生物力学的影响
16
作者 方伟 黄兴桦 +1 位作者 屈波 杨红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430-4438,共9页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过程中骨水泥在椎体内的骨皮质强化区域对脊柱生物力学及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但以往研究大多局限于二维层面。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法探讨经皮椎体成形过程中骨水泥在椎体三维层面内骨皮质强...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过程中骨水泥在椎体内的骨皮质强化区域对脊柱生物力学及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但以往研究大多局限于二维层面。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法探讨经皮椎体成形过程中骨水泥在椎体三维层面内骨皮质强化差异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邻近椎间盘及终板生物力学分布的影响,以评估其效果。方法:建立T12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有限元模型,从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对骨水泥有无皮质强化情况进行分组分析,研究不同体位变化下,骨皮质强化对T12椎体松质骨、皮质骨、T11/T12椎间盘、T12/L1椎间盘、T11下终板、L1上终板生物力学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在垂直压缩力作用下,经皮椎体成形过程中有或无骨水泥皮质强化在不同体位变化下除伤椎皮质骨以外结构应力变化均不明显;(2)伤椎皮质骨Von Mises应力值在人体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时差异显著,同一平面内骨皮质完全强化组较无骨皮质强化组最大Von Mises应力值明显变小,随着骨皮质强化越广泛Von Mises应力值整体呈下降趋势;(3)提示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时,横断面内骨水泥应尽量广泛对称水平分布于椎体骨皮质边缘,矢状面内骨水泥应广泛纵向分布且靠近上下终板及前后壁,冠状面内骨水泥应广泛分布于中线两侧同时对称接触上下终板及侧壁,可有效避免伤椎再骨折风险且不增加邻椎骨折、残留盘源性疼痛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成形 骨皮质强化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邻近间盘 终板 三维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再骨折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17
作者 刘思定 王云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5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骨质疏松症引起骨折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常见的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效果显著,但术后有再次骨折的危险。研究再骨折影响因素对于改善预防策略和治疗至关重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6月在双... 目的骨质疏松症引起骨折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常见的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效果显著,但术后有再次骨折的危险。研究再骨折影响因素对于改善预防策略和治疗至关重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6月在双峰县人民医院接受PVP术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收集409例患者的相关信息,将其分为再骨折组和非再骨折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后手术时间、初始骨折椎体数、手术穿刺方式、骨水泥注入量、是否骨水泥渗漏、总蛋白数、球蛋白数、预后营养指数(PNI)、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FR、CT值、体重、是否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影响的因素纳入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以确定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术后手术时间、球蛋白、白蛋白数、淋巴细胞绝对值、纤维蛋白原、PNI、白蛋白/纤维蛋白原、CT值、手术穿刺方式、是否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因素与再骨折发生有显著关联(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穿刺方式(单侧穿刺)(OR=2.181,95%CI:1.249⁃3.809)、PNI(OR=0.876,95%CI:0.821⁃0.934)、CT值(HU)(OR=0.961,95%CI:0.948⁃0.974)、球蛋白(OR=1.078,95%CI:1.013⁃1.147),没有规律抗骨质疏松(OR=1.816,95%CI:1.029⁃3.206)与再骨折发生之间存在显著关联(P<0.05)。结论手术穿刺方式、PNI、CT值、球蛋白数、是否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的评估可能有助于预测患者再骨折的风险,为临床干预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PVP术 骨折 危险因素
下载PDF
PVP和PKP在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对比
18
作者 韩琳 司花慧 +2 位作者 郑秀清 王景英 赵燕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 探究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 探究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PVP治疗,观察组接受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椎体高度、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3天、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椎间隙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通过PKP治疗效果更显著,疼痛减轻的时间更快速,椎体功能以及高度恢复的效果更满意,且术后并发症更少,是可行且安全的疗法,比PVP更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P PKP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老年患者 疼痛 并发症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19
作者 尹珍光 艾纯华 +2 位作者 裴冰冰 张斌 马腾飞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1期037-040,共4页
探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 探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患者机体伤害较大,需及时接受手术治疗,对患者实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使其疼痛程度得到较大程度的减轻,同时也可以预防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应用价值较高。此外,在患者围术期,还需要加强相关护理措施的应用,并做好健康宣教,由此来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并预防二次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疼痛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