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VP和PKP在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对比
1
作者 韩琳 司花慧 +2 位作者 郑秀清 王景英 赵燕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 探究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 探究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PVP治疗,观察组接受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椎体高度、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3天、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椎间隙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通过PKP治疗效果更显著,疼痛减轻的时间更快速,椎体功能以及高度恢复的效果更满意,且术后并发症更少,是可行且安全的疗法,比PVP更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P PKP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老年患者 疼痛 并发症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磁共振应用于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探讨
2
作者 王月红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054-057,共4页
针对新鲜和陈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MRI)检查的价值。方法 研究开展前,对研究的开展时间、节点等进行确认,分别为2024年1月和2024年12月,其间完成研究对象类型、数量的确认工作,分别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 针对新鲜和陈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MRI)检查的价值。方法 研究开展前,对研究的开展时间、节点等进行确认,分别为2024年1月和2024年12月,其间完成研究对象类型、数量的确认工作,分别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46人,结合病史、临床最终诊断结果,展开综合诊断,于新鲜骨折组当中纳入新鲜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陈旧骨折组中纳入陈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0例)。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和MRI检查。对比相关指标。结果 相较于新鲜骨折、椎体滑脱、椎体骨小梁结构紊乱与硬化、椎间盘的真空现象及变性情况,骨折线的清晰锐利、脊椎旁软组织的影像及脊髓挫伤和出血的征象更为常见,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运用两种检查手段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P<0.05。疼痛责任椎体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和MRI检查在对新鲜及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诊断中,有显著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多层螺旋CT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新鲜骨折 陈旧性骨折 准确性
原文传递
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3
作者 马应红 钱黎 +4 位作者 简乾洪 董佳鑫 黄贤兵 翟月 廖丹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5年第1期11-16,21,共7页
目的探究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用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2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收治的120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止痛... 目的探究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用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2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收治的120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止痛剂干预,研究组采用ESPB。比较两组术前(T0)、治疗4次后(T1)、出院前(T2)的简式McGill疼痛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曲马多需求总次数、睡眠质量(PSQI)、生活质量(ECOS-16),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T0、T1、T2时刻的PRI、VAS、PPI存在递减趋势,且T1、T2时刻各项疼痛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的TNF-α、HMGB-1、hs-CRP、PSQI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OS-16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第4~7d肌注曲马多需求总次数低于对照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PB应用于OVCF患者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抑制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减少曲马多需求总次数,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再骨折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4
作者 刘思定 王云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5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骨质疏松症引起骨折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常见的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效果显著,但术后有再次骨折的危险。研究再骨折影响因素对于改善预防策略和治疗至关重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6月在双... 目的骨质疏松症引起骨折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常见的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效果显著,但术后有再次骨折的危险。研究再骨折影响因素对于改善预防策略和治疗至关重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6月在双峰县人民医院接受PVP术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收集409例患者的相关信息,将其分为再骨折组和非再骨折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后手术时间、初始骨折椎体数、手术穿刺方式、骨水泥注入量、是否骨水泥渗漏、总蛋白数、球蛋白数、预后营养指数(PNI)、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FR、CT值、体重、是否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影响的因素纳入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以确定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术后手术时间、球蛋白、白蛋白数、淋巴细胞绝对值、纤维蛋白原、PNI、白蛋白/纤维蛋白原、CT值、手术穿刺方式、是否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因素与再骨折发生有显著关联(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穿刺方式(单侧穿刺)(OR=2.181,95%CI:1.249⁃3.809)、PNI(OR=0.876,95%CI:0.821⁃0.934)、CT值(HU)(OR=0.961,95%CI:0.948⁃0.974)、球蛋白(OR=1.078,95%CI:1.013⁃1.147),没有规律抗骨质疏松(OR=1.816,95%CI:1.029⁃3.206)与再骨折发生之间存在显著关联(P<0.05)。结论手术穿刺方式、PNI、CT值、球蛋白数、是否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的评估可能有助于预测患者再骨折的风险,为临床干预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PVP术 骨折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结合快速康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椎体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肖恒平 卢渊铭 陈华明 《吉林医学》 2025年第2期267-27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形成术结合快速康复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椎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廉江市人民医院2023年6月~2023年12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迫性骨折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形成术结合快速康复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椎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廉江市人民医院2023年6月~2023年12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迫性骨折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4例,对照组接受单一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研究组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快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干预前后的椎体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情况[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DI评分、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快速康复治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椎体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的疼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形术 快速康复治疗 老年骨质疏松压迫性骨折
下载PDF
X线、MRI检查在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中的作用及影像学特征
6
作者 郭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211-214,共4页
研讨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对其采取X线与MRI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研究纳入了在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时间段内,自行前往我院的疑似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计有76例,分别实行X线检查、MRI检查,总结其检查结果... 研讨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对其采取X线与MRI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研究纳入了在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时间段内,自行前往我院的疑似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计有76例,分别实行X线检查、MRI检查,总结其检查结果,并对比2种检查的准确性情况。结果 (1)疑似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确诊结果呈现阳性结果43例,约占75.44%;呈现阴性结果14例,约占24.56%。X线检查结果呈现阳性结果39例,约占68.42%;呈现阴性结果18例,约占31.58%。MRI检查结果呈现阳性结果41例,约占71.93%;呈现阴性结果16例,约占28.07%。(2)疑似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MRI检查(95.35%、100.00%、96.49%、100.00%、87.50%)结果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结果预测值、阴性结果预测值高于X线检查(79.07%、64.29%、75.44%、87.18%、50.00%),P<0.05,有差异。结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对其采取MRI检查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X线 MRI 影像学特点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护理配合研究
7
作者 邹宇 张新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188-191,共4页
探讨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合并有骨质疏松症的脊柱压缩骨折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本院于2023年1月-2024年5月住院治疗的80名合并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组,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手术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 探讨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合并有骨质疏松症的脊柱压缩骨折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本院于2023年1月-2024年5月住院治疗的80名合并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组,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手术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锻炼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SF-36量表明显提高,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合并有骨质疏松症的脊柱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性骨折 经皮成形术 骨质疏松
下载PDF
骨水泥不同注入方式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
8
作者 李应斌 《浙江创伤外科》 2025年第4期689-691,共3页
目的探讨骨水泥推杆侧方开口注入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以回顾性分析方式进行,收集本院脊柱外科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88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骨水泥不同注入方法... 目的探讨骨水泥推杆侧方开口注入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以回顾性分析方式进行,收集本院脊柱外科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88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骨水泥不同注入方法分组。对照组41例传统直孔推杆注入,观察组47例推杆侧方开口注入,比较分析骨水泥填充效果、疼痛和椎体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水泥弥散指数和骨水泥注入量比对照组更高,且对照组4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无骨水泥渗漏病例,观察组更具优势(P<0.05)。术后3 d、术后1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比对照组VAS评分更低(P<0.05)。术后比较椎间隙高度、Cobb’s角和ODI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恢复更好(P<0.05)。结论推杆侧方开口注入法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具有更好的骨水泥填充效果,更低的渗漏风险,更显著的疼痛缓解效果以及更好的椎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胸腰压缩性骨折 骨水泥 推杆侧方开口注入 传统直孔推杆注入
下载PDF
骨水泥灌注率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早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牛茂林 吴大鹏 +2 位作者 赵恩典 孙浩远 梁秋冬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11期1121-1125,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骨水泥灌注率对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病人早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VP手术的老年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骨水泥灌注率将病人分为高灌... 目的探究不同骨水泥灌注率对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病人早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VP手术的老年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骨水泥灌注率将病人分为高灌注率组(20%≤骨水泥灌注率<30%,Ⅰ组,n=71)和低灌注率组(10%≤骨水泥灌注率<20%,Ⅱ组,n=96)。比较2组术前、术后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率、术后伤椎再骨折率。结果2组病人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骨水泥渗漏率为42.25%,邻近椎体骨折率为18.31%,Ⅱ组骨水泥渗漏率为23.95%,邻近椎体骨折率为7.2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伤椎再骨折率为2.82%,Ⅱ组伤椎再骨折率为4.1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灌注率在10%~30%的范围内时,早期临床疗效无差异,但低骨水泥灌注率可以降低骨水泥渗漏及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穿刺成形术 骨水泥灌注率 老年人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明涛 于龙潭 +3 位作者 李鹏 杨扬 高山 马广斌 《湖南中医杂志》 2024年第3期191-194,共4页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提高,全球人口老龄化形式严峻,骨质疏松患者数量愈发增多,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其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严重危害到全球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提高,全球人口老龄化形式严峻,骨质疏松患者数量愈发增多,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其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严重危害到全球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1]。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能够改善OVCF患者早期的疼痛症状,允许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从而降低长期卧床导致并发症的风险,已成为目前治疗本病的共识[2-3]。但PVP/PKP术后仍有8%~25%的OVCF患者存在术后残余胸腰背部疼痛[4],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5]。相关研究显示,OVCF术后残余痛出现的因素主要包括骨密度、骨折合并筋膜损伤、年龄、骨折椎体数、骨水泥分布情况[6]。西医治疗OVCF术后残余痛包括抗骨质疏松、非甾体抗炎药镇痛治疗,其虽短期疗效良好,但远期疗效较差,且易造成胃肠道出血、肾损害等不良反应。中医疗法具有疗效佳、简便、价廉的优势,现将中医药治疗OVCF术后残余痛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成形术后残余痛 中医药治疗 综述 学术性
原文传递
“三因制宜”中医护理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丽丽 张树君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6-529,共4页
目的:探究“三因制宜”中医护理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病人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6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 目的:探究“三因制宜”中医护理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病人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6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术后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三因制宜”中医护理,比较两组疼痛、腰椎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术后便秘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14 d,观察组病人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a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因制宜”中医护理能够减轻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的疼痛,提高病人腰椎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减少术后便秘的发生,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因制宜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后凸成形术 疼痛 自理能力 中医护理
下载PDF
入院检查指标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
12
作者 邵培宁 刘国亭 +2 位作者 孙宏武 段皓 何高峰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3-58,共6页
目的:探讨入院实验室检查各指标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后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包头市第三医院经同一手术小组诊断为OVCF并行PKP手术治疗的患者,收集患... 目的:探讨入院实验室检查各指标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后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包头市第三医院经同一手术小组诊断为OVCF并行PKP手术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及基本信息,随访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是否存活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两组。对两组患者入院时相关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患者死亡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176例OVCF的患者术后一年死亡率为6.81%(12/176),随访观察期间患者总死亡率为18.75%(33/176)。骨密度(BMD)预测患者死亡的AUC为0.797(95%CI:0.699-0.895,P<0.05),当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85.3%时诊断指数最大为0.520,诊断截点为-3.430。白蛋白(ALB)预测患者死亡的AUC为0.676(95%CI:0.572-0.780,P<0.05),当敏感性为63.6%、特异性为70.6%时诊断指数最大为0.342,诊断截点为39.450 g/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预测患者死亡的AUC为0.786(95%CI:0.693-0.879,P<0.05),当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65.0%时诊断指数最大为0.468,诊断截点为3.120。BMD、ALB、NLR三个指标联合后预测患者死亡的AUC为0.871(95%CI:0.798-0.945,P<0.05),当敏感性为75.8%、特异性为86.7%时诊断指数最大为0.625,诊断截点为4.945,高于NLR、BMD及ALB单个指标的曲线下面积。结论:BMD、ALB、NLR三个指标联合后(联合指标Y=0.528×NLR-3.526×BMD-0.227×ALB)可以更好预测患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白蛋白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后凸成形术 死亡率
下载PDF
不同入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必胜 马海军 刘学森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669-675,共7页
目的 比较症状较重侧与较轻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择期行PVP治疗的91例老年OVCF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轻... 目的 比较症状较重侧与较轻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择期行PVP治疗的91例老年OVCF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轻侧组(n=45)和重侧组(n=46)。轻侧组患者经症状较轻侧入路实施PVP,重侧组患者经症状较重侧入路实施PVP。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的血清炎症-应激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前列腺素E2 (PGE2)、皮质醇(Cor)]、瘦素(LP)、脂联素(APN)水平、腰椎稳定性指标、疼痛程度评分、腰椎功能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重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9.14±2.26) d、(2.81±0.33)个月,明显短于轻侧组的(20.45±2.51) d、(3.02±0.3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RP、TNF-α、PGE2、Cor水平组间-时间交互作用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重侧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血清CRP、TNF-α、PGE2、Cor水平明显低于轻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血清CRP、TNF-α、PGE2、Cor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侧组患者的LP明显低于轻侧组,APN明显高于轻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2.17±0.71)分、(1.54±0.42)分,明显低于轻侧组的(2.96±0.80)分、(1.81±0.45)分,ODI评分分别为(24.18±3.27)分、(21.67±2.70)分,明显低于轻侧组的(26.95±3.34)分、(23.15±2.81)分,RDQ评分分别为(3.12±0.86)分、(2.19±0.65)分,明显低于轻侧组的(4.27±0.94)分、(3.04±0.8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侧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87%,略低于轻侧组的1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症状较重侧与较轻侧入路行PVP治疗老年OVCF均能恢复腰椎稳定性,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而前者能减轻炎症应激,加快术后骨折愈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和降低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成形术 症状较重侧 症状较轻侧 炎症-应激因子 稳定性 功能 疼痛程度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对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建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9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对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8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史和手术病理等综合诊断确...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对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8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史和手术病理等综合诊断确诊为陈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35例,确诊为新鲜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45例,将前者作为陈旧骨折组,后者作为新鲜骨折组。所有患者均经过多层螺旋CT、磁共振(MRI)检查,比较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MRI和多层螺旋CT表现,比较多层螺旋CT、MRI对8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新鲜与陈旧的诊断准确率,并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多层螺旋CT联合MRI对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效能。结果:通过MRI和多层螺旋CT发现,新鲜骨折组椎体滑脱、椎体骨小梁结构紊乱硬化、椎间盘真空征及变性发生率低于陈旧骨折组,而脊椎旁软组织影、脊髓挫伤出血、骨折线清晰锐利发生率高于陈旧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与MRI联合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MRI和多层螺旋CT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层螺旋CT与MRI单一诊断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联合MRI对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效能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或MRI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MRI对于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虽然两种诊断方式单一应用的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异,但多层螺旋CT联合MRI可进一步提升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和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多层螺旋CT MRI 诊断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流程与方法
15
作者 韩正瀚 刘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28-0131,共4页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是脊柱外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是指在骨质疏松的影响下,即便是轻微的损伤或者没有明显的外部原因,也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椎骨的骨折,患者通常主诉为胸...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是脊柱外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是指在骨质疏松的影响下,即便是轻微的损伤或者没有明显的外部原因,也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椎骨的骨折,患者通常主诉为胸/腰背部疼痛,但往往不伴随下肢的神经症状。近年来,中国 6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在 36% 以上,而OVCFs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该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存在就诊率低,漏诊率高的特点,预计到 2050 年,我国OVCFs的发病人数将增至600万,总花费将超过253.4亿美元。本文对OVCFs的诊断流程与方法进行综述,希望对该疾病的筛查及诊治提供参考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影像学检查 筛查及诊治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李小伟 王向荣 +2 位作者 肖强兵 吕浩源 覃郅原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474-479,共6页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北省中医院OVCF患者114例,根据术后有无再发骨折分为再发骨折...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北省中医院OVCF患者114例,根据术后有无再发骨折分为再发骨折组(28例)和未再发骨折组(86例),采用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分析OVCF患者发生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 114例OVCF患者中,男31例,女83例,年龄41~89岁,平均(74.5±8.9)岁,28例OVCF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发生率为2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越高(OR=1.437,95%CI:1.123~1.839,P=0.004)、既往有骨折病史(OR=4.572,95%CI:1.115~18.741,P=0.035)、有骨水泥渗漏(OR=4.962,95%CI:1.074~22.927,P=0.040)、未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OR=0.101,95%CI:0.022~0.467,P=0.003)、碱性磷酸酶越低(OR=0.929,95%CI:0.888~0.972,P=0.001)的OVCF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风险越高。决策树模型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是OVCF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既往骨折病史和抗骨质疏松治疗。ROC分析结果显示,决策树AUC为0.846(95%CI:0.750~0.943,P<0.001),logistic回归AUC为0.919(95%CI:0.862~0.975,P<0.001),两种模型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20, P=0.085)。结论 OVCF患者术后再骨折主要受BMI、既往骨折病史、骨水泥渗漏、抗骨质疏松治疗、ALP等因素影响,术后应多关注既往有骨折病史、骨水泥渗漏、ALP水平较低的患者,术后BMI保持适当范围,积极进行持续性抗骨质疏松治疗,降低再骨折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LOGISTIC回归 决策树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MRI联合骨代谢指标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疗效评估及不良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17
作者 郑燕丽 马雄飞 +1 位作者 张海峰 朱翰林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2期32-36,共5页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手术的临床效果,并分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骨代谢指标对OVCF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手术的临床效果,并分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骨代谢指标对OVCF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58例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收集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Cobb角等疗效指标;根据术后是否再骨折将其划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收集两组患者的MRI及骨代谢指标,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OVCF患者术后VAS评分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P<0.05),术后1个月、3个月,OVCF患者的伤椎Cobb角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椎体内液体征象占比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terminal midragment of osteocalcin,N-MID)、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均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椎体内液体征象、N-MID、25(OH)D均为OVCF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椎体内液体征象、N-MID、25(OH)D单独预测OVC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44、0.872、0.822,敏感度分别为56.5%、87.0%、73.9%,特异性分别为92.3%、74.5%、80.9%,三项联合后的AUC为0.967、敏感度为95.7%、特异性为80.9%。结论PKP/PVP可减轻OVCF患者疼痛并改善功能;MRI椎体内液体征象及N-MID、25(OH)D均为OVCF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三项联合可预测OVCF患者术后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磁共振成像 骨代谢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双棘突畸形伴脊髓纵裂畸形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一例报告
18
作者 刘焱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2-385,共4页
本文报告一例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成功治疗腰椎双棘突畸形伴脊髓纵裂畸形(split cord malformation,SCM)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病例。SCM与O... 本文报告一例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成功治疗腰椎双棘突畸形伴脊髓纵裂畸形(split cord malformation,SCM)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病例。SCM与OVCF合并的情况在临床上相对罕见,针对这种情况的临床治疗指南并不多。对于SCM患者,尤其是当患者同时遭受OVCF时,手术治疗的风险和复杂性增加,需避免加剧脊髓损伤或引起新的骨折。本报告通过详细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过程,探讨了PVP在此类复杂病例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成形术 双棘突畸形伴脊髓纵裂 骨质疏松骨折
下载PDF
“三因制宜”中医护理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9
作者 王婷婷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210-213,共4页
通过对比分析“三因制宜”中医疗法和含钙+常规VitD2疗法,探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优越性。方法 选定患此病者150人,随机将他们分入对照组(50人)实施含钙+常规VitD2治疗法,和干预组(50人)使用“三因制宜”的中医疗法... 通过对比分析“三因制宜”中医疗法和含钙+常规VitD2疗法,探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优越性。方法 选定患此病者150人,随机将他们分入对照组(50人)实施含钙+常规VitD2治疗法,和干预组(50人)使用“三因制宜”的中医疗法,观察椎骨和非椎骨骨折发病率,同是,副作用的发生率也在观察之中。结果 从降低椎体及非椎体骨折率上看,“三因制宜”的中医疗法表现出了优于含钙+常规VitD2治疗,原初的骨折率从对照组的20.00%,50.00%最终下降至4.00%、18.00%。同时,在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上,干预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从对照组的38.00%降低到了4.00%。结论 采用“三因制宜”中医护理不仅能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椎体骨折和非椎体骨折的发生率,而且较钙+普通VitD2治疗能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因制宜中医护理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钙+普通VitD2治疗 骨折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宇航 赵建民 甄志龙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9期338-346,共9页
随着全球各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患者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的疼痛、活动受限,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早期诊断及治疗相当关键,目前... 随着全球各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患者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的疼痛、活动受限,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早期诊断及治疗相当关键,目前有几种不同的治疗策略:保守治疗、微创手术及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目前临床医生大多首选微创手术治疗,因其治疗效果好且见效快,但针对各种不同实际病情的患者,要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近些年来,为了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医生们也不断对每种治疗方式研究改进,该文旨在对OVCF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With the aging of the world, the incidence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 is increasing.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of patients are pain in the lower back and limited activity, 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So the key to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quite, there are several different treatment strategie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and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 At present, most clinicians prefe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because of its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and quick effect. However, fo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actual conditions, we should choose 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 plan for the patient.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get better prognosis patients, doctors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for each treatment study,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in treatment of OVC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保守治疗 经皮成形术 经皮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