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中透视优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股骨骨道定位的效果分析
1
作者 董岩 崔鹏 +1 位作者 高奉 周敬滨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7-511,共5页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进行解剖重建手术中,采用透视方法定位骨道位置前、后股骨骨道的分布情况。方法: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收集在我科进行关节镜下ACL单束解剖重建手术的患者46例,其中男34例,女12...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进行解剖重建手术中,采用透视方法定位骨道位置前、后股骨骨道的分布情况。方法: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收集在我科进行关节镜下ACL单束解剖重建手术的患者46例,其中男34例,女12例,左膝27例,右膝19例,平均年龄31.8±4.9岁。股骨骨道初次定位时依据术者经验进行定位,然后根据透视结果调整股骨侧骨道的定位位置。在股骨侧位视图上绘制矩形框,根据骨道中心点在此矩形框的深-浅方向及高-低方向上所占比例而定位骨道位置,比较初次定位及透视定位后,股骨骨道位置在各方向的分布情况及骨道位置良好程度。结果:透视定位前、后骨道位置在x轴情况:偏后7例调整为4例(9%),正常29例调整为36例(78%),偏前10例调整为6例(13%);y轴情况:偏高30例调整为19例(41%),正常14例调整为27例(59%),偏低2例调整为0例(0%)。初次定位时股骨骨道位置良好11例(24%),透视定位调整后骨道位置良好25例(54%)。结论:ACL单束解剖重建手术中,采用术中透视进行股骨骨道定位,有助于改善股骨侧骨道位置分散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L断裂 解剖重建 透视 骨道位置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喙突无骨道悬吊技术治疗RockwoodⅢ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疗效分析
2
作者 夏磊 张旭辉 +2 位作者 代瑞 温中华 亢军强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54-55,共2页
肩锁关节脱位临床上表现为肩锁关节失稳、疼痛、活动受限,锁骨远端凸起,多可触及浮动感。该类损伤的Rockwood分型目前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1]),其中Ⅲ型以上的损伤类型提示肩锁及喙锁稳定性同时丢失。喙锁韧带... 肩锁关节脱位临床上表现为肩锁关节失稳、疼痛、活动受限,锁骨远端凸起,多可触及浮动感。该类损伤的Rockwood分型目前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1]),其中Ⅲ型以上的损伤类型提示肩锁及喙锁稳定性同时丢失。喙锁韧带的撕裂在垂直向导致的应力丢失对关节不稳产生主要影响,恢复其垂直向的力学牵拉是治疗肩锁关节向上方脱位的重要平衡力偶^([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可调节袢钢板 喙突 骨道
下载PDF
在不同时间点对兔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骨道扩大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蒋磊 樊程 +4 位作者 孙克宁 张轶男 万波 马占渊 许诚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587-591,共5页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间点对兔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对其骨道扩大的影响。方法将80只5~6个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均行右侧膝关节ACL切断,制备ACL损伤动物模型,实验组动物分别于造模后2周(A组)、4周(B组)、8周(C组)采用自...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间点对兔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对其骨道扩大的影响。方法将80只5~6个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均行右侧膝关节ACL切断,制备ACL损伤动物模型,实验组动物分别于造模后2周(A组)、4周(B组)、8周(C组)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进行ACL重建术,对照组(D组)不用ACL重建。观察术后一般情况,实验组动物分别于术后4周、8周及12周时用CT三维重建观察胫骨骨道扩大情况。12周后处死4组动物,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评价。结果4组动物术后无关节感染、死亡情况,实验组跛行及抽屉实验阴性,对照组跛行及抽屉实验阳性。实验组骨道的扩大程度在术后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12周时,C组骨道扩大的程度均大于A、B组(P<0.05),A、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观察,A、B组骨道口组织与正常韧带止点相同,C组有类似正常韧带止点结构,D组中12只动物ACL残端完全吸收。A、B组组织学评分高于C组(P<0.05),而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在ACL损伤早期行重建术,更有利于降低骨道的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手术时机 骨道扩大
下载PDF
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勇 黄永辉 +2 位作者 赵镒汶 孙焱 左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52期9782-9786,共5页
背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可以有效地解决前交叉韧带损伤引起的膝关节不稳症状,而双骨道(胫骨单骨道-股骨单骨道)与三骨道(胫骨单骨道-股骨双骨道)前交叉韧带重建是目前较为常用的重建方式。目的:探讨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 背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可以有效地解决前交叉韧带损伤引起的膝关节不稳症状,而双骨道(胫骨单骨道-股骨单骨道)与三骨道(胫骨单骨道-股骨双骨道)前交叉韧带重建是目前较为常用的重建方式。目的:探讨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对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8具新鲜正常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分别进行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然后在MTS-809生物力学测试系统上测试膝关节在胫前加载(134N)以及胫骨旋转加载(5Nm内旋)下屈曲0°,15°,30°,60°,90°时的膝关节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胫前加载:在所测的5个角度下,两重建组的胫前位移较前交叉韧带完整组均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双骨道重建组较三骨道重建组胫前位移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旋转加载:在所测的5个角度下,前交叉韧带完整组的胫前位移最小,双骨道重建组与三骨道重建组比较,在膝关节屈曲0°,15°和90°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膝关节屈曲30°和60°时,三骨道重建组胫前位移小于双骨道重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骨道重建组与前交叉韧带完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均可促进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的恢复,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与双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相比,显示了更好恢复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骨道 骨道 双束 生物力学 医学植入物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止点形态学测量及重建骨道直径探讨 被引量:23
5
作者 陈连旭 余家阔 +2 位作者 敖英芳 崔国庆 王健全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32-436,共5页
目的:在膝关节尸体标本上测量前交叉韧带(ACL)止点的形态大小,探讨重建ACL时骨道直径的最佳选择。方法:解剖26具新鲜冷冻的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ACL股骨和胫骨止点边界和前内束(AM)和后外束(PL)的分界。确定ACL、AM和PL纵轴并测... 目的:在膝关节尸体标本上测量前交叉韧带(ACL)止点的形态大小,探讨重建ACL时骨道直径的最佳选择。方法:解剖26具新鲜冷冻的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ACL股骨和胫骨止点边界和前内束(AM)和后外束(PL)的分界。确定ACL、AM和PL纵轴并测量其长度,经过纵轴中点作其垂线,沿垂线测量止点宽度,该宽度则为重建骨道的最大直径。结果:测量值用均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表示。ACL、AM和PL胫骨止点纵轴宽度分别为9.06(7.65~9.88)mm,8.47(6.85~9.23)mm和6.43(5.01~7.88)mm;其股骨止点纵轴宽度分别为10.31(8.75~11.50)mm,8.60(7.79~9.23)mm和6.74(5.54~8.00)mm。根据解剖重建和胫骨、股骨骨道相一致的原则,依据镜下测量结果,决定ACL重建时骨道直径。单束重建骨道直径可从7.5 mm到9.5 mm,均值为9 mm。双束重建AM骨道直径可从6.5 mm到9.0 mm,均值为8 mm;PL骨道的直径可从5.0 mm到7.5 mm,均值为6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解剖重建 骨道 直径
原文传递
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骨道位置对临床效果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徐雁 敖英芳 +3 位作者 余家阔 王健全 刘晓鹏 安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位置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2005年5月至12月于我所行自体胭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患者72例,采用其侧位X线平片测量骨道位置,结合膝关节功能评分、KT-2000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IKDC...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位置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2005年5月至12月于我所行自体胭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患者72例,采用其侧位X线平片测量骨道位置,结合膝关节功能评分、KT-2000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以及KT-2000在134N下屈膝30度和90度位膝关节前后位移情况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股骨骨道位于Blumensaat’s线的后23.87%,胫骨骨道位于胫骨平台全长的前38.25%。膝关节伸直受限患者胫骨骨道位于胫骨平台前34.19%,伸直正常患者胫骨骨道位于胫骨平台的前38.91%,二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KT-2000屈膝30度位膝关节前后位移值大于等于3mm患者的胫骨骨道位于胫骨平台的前44.78%,位移小于3mm患者胫骨骨道位于胫骨平台的37.39%,二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使患者关节稳定性与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X线测量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骨道定位情况,骨道位置与临床效果相关;本次研究显示比较理想的骨道位置在X线侧位片上位于胫骨平台的前34~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重建 骨道位置
原文传递
椭圆形骨道与圆形骨道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后移植物成熟度对比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家豪 刘振龙 +4 位作者 胡晓青 赵逢源 马勇 王海军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4-109,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椭圆形骨道与圆形骨道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后MRI移植物的信噪比,研究两种重建技术下移植物成熟度的差异。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诊断为ACL断裂的患者40例,... 目的:通过对比椭圆形骨道与圆形骨道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后MRI移植物的信噪比,研究两种重建技术下移植物成熟度的差异。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诊断为ACL断裂的患者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圆骨道组和椭圆骨道组,分别行传统圆骨道重建手术和椭圆骨道重建手术。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获得术后1年MRI,选取MRI膝关节腔内韧带部分三个关注区域进行研究,通过计算信噪比来比较两组患者移植物成熟度的差异。结果:40例患者均未出现骨道破裂、移植物通过困难、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圆骨道组移植物SNQ为3.72±2.29,椭圆骨道组移植物SNQ为2.33±1.58,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椭圆骨道组近端关注区域SNQ 1.97±1.30及远端关注区域SNQ 2.76±1.75显著低于圆骨道组近端关注区域SNQ3.53±2.11(P=0.008)及远端关注区域SNQ 4.46±2.28(P=0.012)。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比圆骨道与椭圆骨道重建手术后1年MRI的移植物信号强度,发现椭圆骨道技术比圆骨道技术移植物信噪比低,移植物成熟度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椭圆形骨道 MRI 信噪比
原文传递
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侧“锐角效应”的相关研究及骨道技术的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闫昌葆 陈百成 +3 位作者 赵宝辉 孙然 刘虎 李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1566-1568,共3页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侧的"锐角效应"以及对骨道技术进行评价。[方法]应用猪的屈趾肌腱作为移植物重建后交叉韧带,分别建立与股骨髁间窝侧壁呈80°、90°、100°夹角的骨道,以及对骨道边缘进行打磨处...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侧的"锐角效应"以及对骨道技术进行评价。[方法]应用猪的屈趾肌腱作为移植物重建后交叉韧带,分别建立与股骨髁间窝侧壁呈80°、90°、100°夹角的骨道,以及对骨道边缘进行打磨处理。在骨道边缘与移植物之间放置压敏片计算得压强值来表示磨损作用的大小,压强值越大表示磨损作用越大。通过比较应用骨道技术重建PCL组与对照组的压强值来说明这种减小"锐角效应"的方法是否可行。[结果]应用骨道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各组中移植物与股骨髁间窝侧壁夹角为100°时压强最小[(3.55±0.21)MPa],并且对骨道边缘进行打磨后压强值[(3.29±0.19)MPa]明显低于对照组[(3.55±0.21)MPa]。[结论]应用骨道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侧的"锐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锐角效应 骨道技术
下载PDF
后交叉韧带止点形态学测量及其重建骨道直径探讨 被引量:6
9
作者 陈连旭 余家阔 +2 位作者 敖英芳 王海军 林霖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11-915,947,共6页
目的:在膝关节尸体标本上测量后交叉韧带(PCL)止点的形态大小,探讨重建PCL时骨道直径的选择。方法:解剖20具新鲜冷冻的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PCL股骨和胫骨止点边界和前外束(AL)与后内束(PM)的分界。确定PCL、AL和PM纵轴并测量其... 目的:在膝关节尸体标本上测量后交叉韧带(PCL)止点的形态大小,探讨重建PCL时骨道直径的选择。方法:解剖20具新鲜冷冻的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PCL股骨和胫骨止点边界和前外束(AL)与后内束(PM)的分界。确定PCL、AL和PM纵轴并测量其长度,经过纵轴中点做其垂线,沿垂线测量其止点宽度,该宽度则为骨道最大直径。测量值用均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表示。结果:PCL、AL和PM胫骨止点的纵轴宽度分别为10.64(9.52~11.51)mm,6.54(5.50~7.58)mm和5.85(5.37~6.56)mm。股骨止点纵轴宽度分别为11.01(10.27~12.04)mm,9.56(8.91~10.52)mm和9.47(8.85~10.28)mm。结论:根据解剖重建和胫骨、股骨骨道一致的原则,PCL单束重建的骨道直径可从9.5 mm到11.5 mm,均值10.5 mm;双束重建AL骨道直径可从6.5 mm到8.5 mm,均值7.5 mm;PL骨道直径可从6.0 mm到7.5 mm,均值6.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解剖重建 骨道 直径
原文传递
三维重建CT与X线测量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骨道位置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波 白希壮 +3 位作者 郜玉忠 董宝铁 韩晓锐 李锡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0-293,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CT(3D-CT)和X线测量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骨道位置的准确性。方法:2005年5月至10月,15例ACL损伤患者采用单切口股骨和胫骨单骨道方法重建ACL。术后采用3D-CT观察骨道口与临近骨性解剖标志;观察Endobutton、Endo...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CT(3D-CT)和X线测量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骨道位置的准确性。方法:2005年5月至10月,15例ACL损伤患者采用单切口股骨和胫骨单骨道方法重建ACL。术后采用3D-CT观察骨道口与临近骨性解剖标志;观察Endobutton、Endopearl、骨块、可吸收界面挤压螺钉和骨道位置,以及重建后ACL是否与髁间窝撞击。分别使用X线和3D-CT测量骨道位置,胫骨骨道位置测量采用Klos推荐的方法,股骨骨道测量采用Bernard的“四格法”。结果:3D-CT可直观地观察到ACL重建后骨道及相关情况。3D-CT测量胫骨骨道内口位置为43.53%±2.16%(30.0%-59.1%),X线测量胫骨骨道内口位置为41%±6.25%(25%-62%),两种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CT测量股骨骨道内口位置为37%±4.56%(23.3%-48.1%),X线测量股骨骨道内口位置为34%±7.31%(21%-54%),两种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3D-CT与X线骨道位置测量结果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重建 骨道 3D-CT
原文传递
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在评估前交叉韧带股骨骨道位置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勇 王海军 +6 位作者 蒋艳芳 王永健 王健 林霖 刘阳 余家阔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25-929,共5页
目的:以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the apex of the deep cartilage,ADC)为标志,研究术后CT与镜下评估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骨道位置时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关节镜下前交叉韧... 目的:以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the apex of the deep cartilage,ADC)为标志,研究术后CT与镜下评估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骨道位置时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6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术中均依据完好的股骨残端进行中心点定位。屈膝90°,测量ADC至前骨缘的水平距离(L_1)以及与骨道中心点的水平距离(l_1),计算l_1/L_1比值(P_1),同时测量骨道中心点与下骨缘的距离(D_1)。术后在CT片上测量ADC至前骨缘的水平距离(L_2)以及与骨道中心点的水平距离(l_2),计算l_2/L_2比值(P_2),同时测量骨道中心点与下骨缘的距离(D_2)。应用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和Bland-Altman分析比较镜下评估与CT评估的一致性。结果:P1=44.07%±2.22%(41.1%%~49.5%),D_1=6.2±0.5 mm(5.5~7 mm)。P_2=44.92%±2.27%(40.9%~50.2%),D_2=6.3±0.6 mm(5.1~7.5 mm)。P_1和P_2(r=0.99,P〈0.001)、D_1和D_2(r=0.69,P〈0.001))分别呈正相关,且线性关系显著(P〈0.001)。Bland-Altman图显示一致性较好。结论:以ADC为标志评估ACL股骨骨道位置,术后CT与镜下评估的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骨道 后软缘顶点 CT
原文传递
股骨骨道位置对前交叉韧带术后半年腘绳肌腱移植物信噪比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勇 张家豪 +4 位作者 蒋艳芳 王海军 王永健 王健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69-473,共5页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半年腘绳肌腱移植物磁共振成像(MRI)信噪比特点,分析股骨骨道位置对其影响。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154名患者接受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股骨骨道均为经前内入路制作。依据股骨骨道位置,分成近前...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半年腘绳肌腱移植物磁共振成像(MRI)信噪比特点,分析股骨骨道位置对其影响。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154名患者接受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股骨骨道均为经前内入路制作。依据股骨骨道位置,分成近前内束(AM)组和近解剖中心(Center)组。术后半年,患膝关节行MRI检查。选取关节腔内移植物近端、中段、远端三部位计算信噪比(SNQ)。分析两组SNQ的差异。结果:研究纳入99名患者,其中AM组56名,Center组43名。术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AM组SNQ移植物近、中、远端分别为3.52±1.08、2.43±0.52、1.53±0.61。Center组SNQ移植物近、中、远端分别为3.68±1.52、3.02±0.82、1.55±0.43。组内三部位之间有显著差异。组间比较,近、远端SNQ无差异。AM组中段SNQ较Center组有优势(P=0.023)。结论:ACL重建术后半年,腘绳肌腱移植物关节腔内远端韧带化程度最好,中段次之。较之近解剖中心,将股骨骨道定于近前内束的移植物中段韧带化程度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骨道 移植物 韧带化 MRI
原文传递
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辅助定位前交叉韧带股骨骨道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勇 蒋艳芳 +6 位作者 王海军 王永健 王健 林霖 刘阳 余家阔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53-557,共5页
目的:通过术后CT评估,观察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the apex of the deep cartilage,ADC)辅助定位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骨道位置的解剖特点。方法: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关节镜下ACL重建患者58例。术中屈膝... 目的:通过术后CT评估,观察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the apex of the deep cartilage,ADC)辅助定位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骨道位置的解剖特点。方法: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关节镜下ACL重建患者58例。术中屈膝120°,廓清髁间窝外侧壁暴露ADC。以ADC为参照,用off center为5~6 mm的股骨定位器辅助确定股骨骨道中心点的位置,继而制作股骨骨道。术后在CT上测量ADC至前骨缘的水平距离(L_a)以及与骨道中心点的水平距离(l_a),计算l_a/L_a的比值(Pa),同时测量骨道中心点与下骨缘的距离(D_a)。将此结果与36例残端中心定位的CT评估结果做比较(相应标记为L_b,l_b,P_b及D_b)。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Pa平均值为44.1%(41.1%~49.5%),Pb平均值为44.9%(40.9%~50.2%)(P=0.083)。Da平均值为6.3mm(5~7.6 mm),D_b=6.3 mm(5.1~7.5 mm)(P=0.833)。结论:以ADC为标志,使用off center股骨定位器直接高屈膝位定位ACL股骨骨道,可获得与残端定位相似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骨道 后软缘顶点 CT
原文传递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股骨止点与韧带重建股骨骨道定位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平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双束重建中股骨骨道定位标志与定位方法。方法:3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根据屈伸膝关节过程中纤维束紧张与松弛情况,将PCL分为前外侧束(anterolateral bundle,ALB)与后内侧束(po...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双束重建中股骨骨道定位标志与定位方法。方法:3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根据屈伸膝关节过程中纤维束紧张与松弛情况,将PCL分为前外侧束(anterolateral bundle,ALB)与后内侧束(posteromedial bundle,PMB),并确定各束中的"功能束",测量ALB及其"功能束"、PMB及其"功能束"的股骨止点,明确止点间的位置关系。结果:ALB与PMB中均存在"功能束",两个"功能束"联合作用基本可以维持屈伸膝全过程中胫骨的整体后向稳定性。ALB股骨止点位于股骨髁间窝顶及窝顶与髁间窝内侧壁交界处,近似于长方形,面积为82.77±20.90mm2,其"功能束"股骨止点位于其近内侧,为梯形或三角形,面积为32.16±18.96mm2;PMB股骨止点位于髁间窝内侧壁,近似椭圆形,面积为122.13±38.05mm2,其"功能束"股骨止点位于其后侧,接近梯形,面积为36.89±5.21mm2。ALB与其"功能束"及PMB与其"功能束"股骨止点中心均不重合。ALB"功能束"与PMB"功能束"股骨止点中心间距为11.27±1.16mm;PCL股骨止点近侧缘与股骨干纵轴的夹角为88.71±9.36°。结论:PCL的ALB与PMB中均存在"功能束",提示临床双束重建PCL时,股骨骨道应分别定位于ALB与PMB"功能束"股骨止点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止点 骨道位置 解剖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三入路与传统前内侧入路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骨道的比较及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吕杰 杨自权 +2 位作者 冯江峰 贾建伟 袁洁玲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7期628-635,共8页
目的:研究三入路和传统前内侧技术确立股骨骨道的位置、长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早期疗效。方法:2018年12月到2019年6月收集36例诊断为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而且接受手术的患者,患者均有明确膝关节扭伤史,共分为两组,其中16... 目的:研究三入路和传统前内侧技术确立股骨骨道的位置、长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早期疗效。方法:2018年12月到2019年6月收集36例诊断为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而且接受手术的患者,患者均有明确膝关节扭伤史,共分为两组,其中16例采用三入路技术钻取股骨骨道重建前交叉韧带,其中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30.13±6.54)岁,受伤时间7~60(30.19±15.78) d;20例采用传统前内侧入路技术钻取股骨骨道重建前交叉韧带,其中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30.80±8.60)岁,受伤时间7~60(27.35±15.50) d。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钻取的股骨骨道,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术后都达到Ⅰ期愈合,术中均未出现股骨骨道破裂,血管神经损伤、移植物通过困难及静脉血栓等情况。36例患者获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9~15(12.00±2.83)个月。采用CT三维重建评估两组患者股骨骨道,股骨骨道位置运用四分法描述为,三入路组:股骨外髁的下(27.83±1.97)%,后(25.57±3.20)%;传统入路组:股骨外髁的下(28.38±3.21)%,后(26.23±3.20)%。骨道长度,三入路组:全长(35.20±5.52) mm,粗骨道长(23.20±2.07) mm;传统入路组:全长(34.60±4.26) mm,粗骨道长(22.56±2.50) mm。冠状面角度,三入路组(47.93±5.98)°;传统入路组(41.78±6.62)°。膝关节Lysholm评分,三入路组:术前57.81±6.23;末次随访97.00±2.48;传统入路组:术前57.15±8.76,末次随访97.30±2.68,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式所钻取的股骨骨道的位置均在前交叉韧带的解剖止点范围内,三入路法钻取的股骨骨道相对传统前内侧入路法来说冠状面角度较大,形成的骨道长度、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早期疗效、手术时间均无差异,但是三入路法的手术视野更宽阔清晰,而且对于术中钻取股骨骨道时需要的屈膝角度要明显小于传统入路技术,降低了手术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骨道 CT三维重建 Lysholm膝关节评分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经胫骨的股骨隧道足迹定位方法改进及术后骨道评估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鹏礼 王耀霆 +3 位作者 贾一明 刘水涛 金海超 邢更彦 《武警医学》 CAS 2012年第5期395-399,共5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经胫骨的股骨隧道足迹定位方法的改进及术后骨道位置评估。方法分析2007-06至2010-01于武警总医院行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患者196例,应用改进的方法进行关节镜下经胫骨的股骨隧道足...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经胫骨的股骨隧道足迹定位方法的改进及术后骨道位置评估。方法分析2007-06至2010-01于武警总医院行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患者196例,应用改进的方法进行关节镜下经胫骨的股骨隧道足迹定位,并应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ee,IKDC)评分及术后MRI行骨道位置评估的资料。结果经随访10~36个月,患者的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IKDC评分情况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矢状位上关节线与移植肌腱的夹角(the angle between the joint line and thegraft on the sagittal view,JGS)和冠状位上关节线与移植肌腱的夹角(the angle between the joint line and the graft on the coronalimage,JGC),对术后6个月及正常侧膝关节MRI行骨道位置评估,重建的前交叉韧带的位置与正常对照组的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时,改进的经胫骨的股骨隧道的足迹定位方法是理想的股骨隧道定位方法,患者关节稳定性与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采用JGS和JGC对骨道位置进行评估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股骨隧道定位情况,骨隧道位置与临床效果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重建 骨道位置
下载PDF
内侧股四头肌腱股骨韧带重建联合单骨道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7
作者 印钰 陈临新 +8 位作者 梅宇 罗浩 代岭辉 冯涛 尹金强 谢可心 王鹏 张鹏 谢兴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36-941,共6页
目的:探讨内侧股四头肌腱股骨韧带重建联合单骨道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该手术方式治疗的47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34例,年龄13~44岁,... 目的:探讨内侧股四头肌腱股骨韧带重建联合单骨道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该手术方式治疗的47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34例,年龄13~44岁,平均23.89±8.44岁。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分别记录临床查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膝关节影像学检查结果,通过X线或CT测量髌骨适合角和外侧髌股角以评估髌股关节对合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范围12~50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恐惧试验为阴性,未出现髌骨再脱位,活动角度正常。患者术前VAS评分为6.17±0.99分,术后6个月为2.36±0.85分,术后末次随访为0.83±0.73分,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IKDC评分30.30±8.70分,术后6个月为78.55±4.37分,术后末次随访为88.50±2.77分,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为26.98±7.76分,术后6个月为88.85±4.80分,术后末次随访为94.51±4.43分,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Tegner评分为1.32±0.47分,术后6个月为3.23±0.52分,术后末次随访为4.17±0.48分,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骨适合角术前为31.63°±7.06°,末次随访为1.56°±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髌股角术前为0.07°±2.99°,末次随访为14.77°±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股四头肌腱股骨韧带重建联合单骨道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髌脱位 内侧股四头肌腱股韧带 内侧髌股韧带 骨道 重建
原文传递
保留残端重建兔前交叉韧带术对其胫骨骨道扩大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磊 孙荣鑫 +1 位作者 王少军 白靖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7期25-27,共3页
目的观察保留残端重建兔前交叉韧带(ACL)术对其胫骨骨道扩大的预防作用。方法将4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鞘内残端保残组、牵张保残组、不保残重建组各15只,分别采用鞘内保留残端、牵张保留残端、不保留残端重建ACL。分别于术后3、6周用CT... 目的观察保留残端重建兔前交叉韧带(ACL)术对其胫骨骨道扩大的预防作用。方法将4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鞘内残端保残组、牵张保残组、不保残重建组各15只,分别采用鞘内保留残端、牵张保留残端、不保留残端重建ACL。分别于术后3、6周用CT三维重建观察胫骨骨道扩大情况。结果不保残重建组骨道扩大发生率、骨道扩大程度高于鞘内残端保残组、牵张保残组(P均<0.05),鞘内残端保残组、牵张保残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保残重建组骨道扩大类型以空洞型为主,鞘内残端保残组、牵张保残组以线型多见。结论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兔ACL相比,保留残端重建ACL能够降低术后骨道扩大的发生率和扩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保留残端 CT三维重建 骨道扩大 膝关节
下载PDF
固定袢和可调节袢在粗骨道中的长度对股骨骨道增宽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印钰 梅宇 +5 位作者 王泽刚 宋首一 刘鹏飞 何鹏峰 武文杰 谢兴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3-890,共8页
目的:评估两种不同的股骨皮质悬吊装置(固定袢和可调节袢)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12个月患者的股骨骨道增宽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方法:共纳入60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根据袢在粗骨道中长度(n)[n=袢的总长度-(股骨骨道总长度-粗骨道的总... 目的:评估两种不同的股骨皮质悬吊装置(固定袢和可调节袢)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12个月患者的股骨骨道增宽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方法:共纳入60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根据袢在粗骨道中长度(n)[n=袢的总长度-(股骨骨道总长度-粗骨道的总长度)]将患者分为A(可调节袢在粗骨道中长度为0 mm)、B(固定袢在粗骨道中长度为>0 mm、≤10 mm之间)、C(固定袢在粗骨道中长度>10 mm)三组,其中A组病例数为11例,B组病例数为27例,C组病例数为22例,比较三组患者在膝CT关节三维重建术后12个月与术后即刻股骨骨道增宽情况,同时比较三组患者的国际膝关节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Tegner评分。结果:A、B、C三组的股骨骨道增宽程度存在差异,术后12个月和术后即刻股骨骨道增宽差值中位数:A<B<C。A组的股骨骨道增宽差值及差值占比与B、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线性回归关系发现n值与骨道增宽差值存在线性关系,随着n值的增大,骨道增宽的差值逐渐变大。股骨中上骨道的增宽差值中位数出现负数,中下骨道的增宽差值中位数均为正数。随访时发现三组术后12个月的IKDC、Lysholm、Teg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与B组、C组相比,其术后12个月的骨道增宽程度较小;在A、B、C三组中随着袢在粗骨道中的长度逐渐增大,骨道增宽程度越显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12个月患者,其股骨中下骨道较术后即刻骨道增宽明显,股骨中上骨道已逐渐开始发生重建肌腱和股骨愈合;在术后12个月的随访患者中,A、B、C三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固定袢 可调节袢 骨道增宽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关节镜下单骨道双Endobutton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2例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熊小龙 王广积 +3 位作者 方业汉 杜秀藩 黄晖 叶志方 《临床外科杂志》 2020年第11期1051-1054,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骨道双Endobutton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病人22例,采用关节镜下单骨道双Endobutton固定。比较术前和术后CT矢状位骨折块最大位移...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骨道双Endobutton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病人22例,采用关节镜下单骨道双Endobutton固定。比较术前和术后CT矢状位骨折块最大位移距离、膝关节松弛度、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分级、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屈曲度。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CT矢状位骨折块最大位移距离(1.5±0.6)mm,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病人均获随访,术后3个月X线检查提示骨折愈合,终末随访时间为24个月。术后24个月所有病人膝关节松弛度均为阴性,IKDC分级均为A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24个月时VAS评分为(0.1±0.3)分,Lysholm评分为(96.1±4.3)分,膝关节屈曲度为(129.3±6.4)°,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关节镜下单骨道双Endobutton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改善膝关节术后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后交叉韧带 撕脱 ENDOBUTTON 骨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