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魏源 王革 卓莉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7-73,共7页
综述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将其归纳为机械损伤学说、代谢学说(包括能量代谢紊乱学说、细胞内钙稳态失调学说和自由基学说等)、炎症反应学说等不同假说。认为: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机制仍处于探索之中,应综合机械损伤和化... 综述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将其归纳为机械损伤学说、代谢学说(包括能量代谢紊乱学说、细胞内钙稳态失调学说和自由基学说等)、炎症反应学说等不同假说。认为: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机制仍处于探索之中,应综合机械损伤和化学损伤等假说解释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骨骼肌微损伤 机械损伤学说 代谢学说 炎症反应学说
下载PDF
身痛逐瘀汤对DOMS模型大鼠骨骼肌微损伤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冯宇 杨明会 +4 位作者 窦永起 李绍旦 张印 王瑛 蒲香蓉 《环球中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416-418,共3页
目的探讨身痛逐瘀汤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症(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的作用机理。方法将81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运动模型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实验组,每组27只。各组大鼠均进行力竭游泳训练,负重为大鼠体质量的3%。... 目的探讨身痛逐瘀汤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症(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的作用机理。方法将81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运动模型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实验组,每组27只。各组大鼠均进行力竭游泳训练,负重为大鼠体质量的3%。西药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片及维生素E软胶囊,中药实验组给予身痛逐瘀汤治疗。观察各组大鼠血清骨骼肌微损伤指标和炎症因子变化。结果中药实验组DOMS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值在24、72小时显著低于运动模型组及西药对照组;乳酸脱氢酶值在24、48、72小时显著低于运动模型组,其中24、48小时显著低于西药对照组;前列腺素E_2(prostaglandin E_2,PGE_2)值在24、72小时显著低于运动模型组。结论身痛逐瘀汤可以降低DOMS模型大鼠骨骼肌微损伤程度,并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痛逐瘀汤 延迟性肌肉酸痛症 骨骼肌微损伤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和修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魏源 李良鸣 +1 位作者 邢文华 杨则宜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98,共3页
为了探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和修复的机制。以大鼠离心运动为运动方式,观察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h、运动后48h和运动后72h血清CK、血清MDA、尿液3-MH、骨骼肌组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为了探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和修复的机制。以大鼠离心运动为运动方式,观察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h、运动后48h和运动后72h血清CK、血清MDA、尿液3-MH、骨骼肌组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1)离心运动后,血清CK活性和MDA含量升高,均在运动后24h达峰值,但它们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离心运动后,尿3-MH含量急剧上升并在即刻达峰值,48h以后开始恢复;(3)离心运动后即刻骨骼肌β-葡萄糖苷酸酶含量急剧上升并达峰值,G6PDH含量明显上升,在运动后24h达峰值。揭示了:一次性离心运动能引起延迟性骨骼肌微损伤,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化学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性肌肉酸痛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 离心运动 大鼠 代谢学说
下载PDF
细胞骨架及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马涛 李世昌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52,共5页
综述了细胞骨架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骨骼肌细胞骨架在维持骨骼肌肌小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性。重点叙述了骨骼肌细胞骨架蛋白desmin、dystrophins、arcoglycant、itin和nebulin在运动中的变化,对细胞骨架蛋白在运动性... 综述了细胞骨架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骨骼肌细胞骨架在维持骨骼肌肌小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性。重点叙述了骨骼肌细胞骨架蛋白desmin、dystrophins、arcoglycant、itin和nebulin在运动中的变化,对细胞骨架蛋白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骨架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 综述
下载PDF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代谢机制及代谢反应评述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江华 毛海峰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2-117,共6页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会引起肌肉功能的暂时性下降,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损伤或者过度训练,甚至导致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结束。但是,已有研究表明恰当的离心运动训练在导致EIMD的同时比向...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会引起肌肉功能的暂时性下降,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损伤或者过度训练,甚至导致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结束。但是,已有研究表明恰当的离心运动训练在导致EIMD的同时比向心运动训练更能促进肌纤维肥大和相应的肌力增长,并且还有典型的"重复训练效应",即EIMD恢复后一段时期内,肌肉重复同样的运动所引起的损伤或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明显减轻。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指导运动员避免或者减轻EIMD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机体对运动训练产生适应的过程或机制。EIMD的诱发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各种假说从本质上可以归纳为机械损伤学说和代谢紊乱学说。但不管是哪种机制诱发了EIMD,众多的实验结果已经证明机体在EIMD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代谢变化,因此从代谢的角度对EIMD进行系统研究将成为此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 代谢机制 代谢反应 综述
下载PDF
骨架蛋白、肌力与骨骼肌微损伤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新东 周越 王瑞元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6-90,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细胞外基质蛋白、膜骨架蛋白和肌肉微损伤相关联的研究。对骨架蛋白在运动中的变化进行了由内而外的探讨,重点探讨了细胞外基质蛋白在力的传递和组织结构的保持中可能发挥着的重要作用,阐明了肌细胞骨架蛋白在力的传导过程... 综述了近年来细胞外基质蛋白、膜骨架蛋白和肌肉微损伤相关联的研究。对骨架蛋白在运动中的变化进行了由内而外的探讨,重点探讨了细胞外基质蛋白在力的传递和组织结构的保持中可能发挥着的重要作用,阐明了肌细胞骨架蛋白在力的传导过程中存在的可能机理,揭示了细胞外基质蛋白对维持骨骼肌细胞结构稳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细胞外基质 骨架蛋白 肌力 骨骼肌微损伤
下载PDF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特性 被引量:13
7
作者 魏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3842-3845,共4页
目的:分析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特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HighWire Press1989-01/2006-12关于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文章。检索词“musclemicro-damage”并限定文章的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01/2... 目的:分析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特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HighWire Press1989-01/2006-12关于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文章。检索词“musclemicro-damage”并限定文章的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01/2006-12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结果: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的发生的直接证据主要表现在运动对骨骼肌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其间接证据主要表现在血液中肌肉酶活性和肌红蛋白含量增加、血液中C-反应蛋白含量升高、尿液中肌肉蛋白质分解产物增加和骨骼肌组织中炎症反应标志物增高。结论:了解运动性微损伤的特性可以预防和干预运动后微损伤的发生,为有效地预防延迟性肌肉酸痛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微损伤 延迟性肌肉酸痛 肌肉损伤
下载PDF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特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苏新荣 李刚 张建彬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09年第10期135-135,共1页
了解运动性微损伤的特性可以预防和干预运动后微损伤的发生,为有效地预防延迟性肌肉酸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骨骼肌微损伤 延迟性肌肉酸痛 肌肉损伤
下载PDF
补充人参G115对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微损伤的干预效果研究
9
作者 魏源 周亮 +2 位作者 李良鸣 杨则宜 邢文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7-229,共3页
目的:探讨补充G115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的营养干预效果。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安静组(A)、运动组(B)和运动+灌胃组(C),其中运动组和运动+灌胃组按运动后不同时间点取材又分为4个亚组:运动后即刻(B1、C1)、24小时(B2、C2)、48... 目的:探讨补充G115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的营养干预效果。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安静组(A)、运动组(B)和运动+灌胃组(C),其中运动组和运动+灌胃组按运动后不同时间点取材又分为4个亚组:运动后即刻(B1、C1)、24小时(B2、C2)、48小时(B3、C3)和72小时(B4、C4),所有动物膳食平衡2周后进行实验(运动+灌胃组和运动组在膳食平衡期间,每天分别以1.5%人参G115溶液2ml和等量蒸馏水灌胃)。运动组和运动+灌胃组大鼠以16m/min的速度、-16°的坡度进行5分钟运动、2分钟休息、总时间为120分钟的间歇性跑台运动,运动前1小时分别以等量蒸馏水或1.5%人参G115溶液2ml灌胃。测定各组运动后即刻、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尿液3-甲基组氨酸(3-MH)含量,骨骼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活性。结果:(1)B2组血清CK活性显著高于B1组(P<0.05),C2组血清CK活性显著高于C1组(P<0.05);B2、B3、B4组血清MDA含量显著高于B1组(P<0.05),C2、C3、C4组血清MDA含量分别显著低于B2、B3、B4组(P<0.05)。(2)B1组和B2组尿3-MH显著低于A组(P<0.05),B4组尿3-MH显著低于B1组(P<0.05)。(3)C1、C2、C3、C4组骨骼肌G6PDH和GUS活性分别显著低于B1、B2、B3、B4组(P<0.05)。结论:补充人参G115可抑制运动引起的血清MDA含量升高,促进运动后的恢复;补充人参G115对抑制运动引起的蛋白质降解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也不能较好促进降解蛋白的修复;补充人参G115还能抑制骨骼肌组织中炎症反应标志物G6PDH和GUS活性增高,有明显抗离心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微损伤所伴随的炎症反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 离心运动 大鼠 人参G115
原文传递
从泰山赤灵芝对重复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修复探讨武术运动员的运动疲劳的恢复研究
10
作者 李晨 吕晨曦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241-246,共6页
目的探讨泰山赤灵芝对大强度重复运动(力竭运动)后大鼠骨骼肌微损伤变异的修复,研究武术运动员在训练期给与适当的治疗量泰山赤灵芝药物干预有助于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修复及运动疲劳的恢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 目的探讨泰山赤灵芝对大强度重复运动(力竭运动)后大鼠骨骼肌微损伤变异的修复,研究武术运动员在训练期给与适当的治疗量泰山赤灵芝药物干预有助于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修复及运动疲劳的恢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验组。重复运动的动物模型构建:大鼠在跑台上进行下坡跑,速度18 m/min,坡度-16度,大强度重复运动(力竭运动)。设立实验组(喂养泰山赤灵芝水煎液)、对照组,进行同样的重复力竭运动,在同一时间点分别对对照组、实验组在大强度重复运动(力竭运动)后取股四头肌,同时对实验组大鼠进行治疗量泰山赤灵芝喂养,考察该药对大强度重复运动下大鼠骨骼肌微损伤变异是否有影响,观察对照组、实验组大强度运动(重复运动)下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补充泰山赤灵芝后重复运动训练下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异研究表明:利用透射电镜对补充泰山赤灵芝后大鼠进行相同的大强度重复运动(力竭运动)后,该过程中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程度看出大鼠股四头肌的微损伤有显著改善,但是仍表现为肌原纤维排列不规则,肌节不完整,Z线变细,肌丝卷曲等。结论大强度运动下骨骼肌超微结构图谱变异与骨骼肌微损伤或者疲劳存在一定的适应性机制,同时对补充泰山赤灵芝过程中可带来一定的修复机制,泰山赤灵芝对重复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武术运动员在训练期给与适当的治疗量泰山赤灵芝药物干预有助于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修复,消除疲劳堆积骨骼肌疲劳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赤灵芝 重复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修复 武术运动员 运动疲劳恢复研究
下载PDF
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丹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22-422,共1页
目的高强度或非习惯性的离心运动可导致骨骼肌超微结构(肌膜、细胞骨架、Z线等)改变,进而诱发肌力、关节活动度、耐力运动能力、本体感觉功能的降低以及运动后约24 d发生的DOMS等症状,临床上称之为运动型骨骼肌微损伤(exerciseinduced m... 目的高强度或非习惯性的离心运动可导致骨骼肌超微结构(肌膜、细胞骨架、Z线等)改变,进而诱发肌力、关节活动度、耐力运动能力、本体感觉功能的降低以及运动后约24 d发生的DOMS等症状,临床上称之为运动型骨骼肌微损伤(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如何预防或及时治疗运动后出现的EIMD成为运动医学临床上关注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活动度 骨骼肌微损伤 肌膜 离心运动 damage 细胞骨架 耐力运动能力 及时治疗
原文传递
离心运动致大鼠骨骼肌微损伤形态学及血清CK活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海平 高岩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66,共5页
以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从离心运动致大鼠骨骼肌微损伤形态学及血清CK活性变化的角度,探讨骨骼肌微损伤形态学与血清CK活性间的变化规律,为骨骼肌运动性损伤机制的探索及预防与康复等提供实验依据。动物模型采用一次持续性下坡跑... 以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从离心运动致大鼠骨骼肌微损伤形态学及血清CK活性变化的角度,探讨骨骼肌微损伤形态学与血清CK活性间的变化规律,为骨骼肌运动性损伤机制的探索及预防与康复等提供实验依据。动物模型采用一次持续性下坡跑运动训练。训练结束后,按不同时间点取血、取材。骨骼肌光镜切片(HE)制作与观察,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的测定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肌酸激酶(CK)试剂盒和60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结果:大鼠离心运动后骨骼肌组织损伤形态学和CK活性均出现不用程度的变化,骨骼肌微损伤形态学改变在运动后24~48h最为明显,而血清CK活性的峰值出现于离心运动后即刻,表明血清CK活性与骨骼肌损伤的形态学改变并不一致,骨骼肌损伤的形态学变化呈时相性、延迟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运动 骨骼肌运动性损伤 光镜切片 CK活性 研究
下载PDF
补充白藜芦醇对小鼠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修复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闻剑飞 孙高峰 +2 位作者 王强 刘玉倩 王海涛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研究补充白藜芦醇促进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修复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7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ontrol group,CG)、运动对照组(exercise group,EG)和运动+白藜芦醇组(exercise+resveratrol group,ER),EG组、ER组又... 目的研究补充白藜芦醇促进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修复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7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ontrol group,CG)、运动对照组(exercise group,EG)和运动+白藜芦醇组(exercise+resveratrol group,ER),EG组、ER组又分为三个亚组,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24h组、运动后48h组,每组10只。ER组每日给予白藜芦醇10mg/kg灌胃,与EG组同时进行4 w的跑台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一次坡度为0,速度为18m/min,持续90min的跑台运动。运动结束后按组别取材,电镜观察肌原纤维和肌小节的排列,Z线结构变化等;测定血清肌酐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电镜观察结果表明,EG组出现了明显的肌节排列紊乱,Z线流、Z线波形变化等,ER组损伤程度小于EG组,且48h后损伤骨骼肌已基本恢复;ER组小鼠血清CK、LDH活性显著低于EG组,尤其在运动后24h、48h(P<0.05);ER组骨骼肌中SOD活性显著升高、MDA含明显降低,与EG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补充白藜芦醇对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和促进修复作用,其可能机制与其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维护肌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稳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骨骼肌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
原文传递
针刺干预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生物力学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许博洋 杨晓龙 +1 位作者 庞小娟 郭义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0年第24期11-15,共5页
剧烈的运动训练可能会导致训练者出现以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为核心的肌肉软组织不良体征,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从目前的研究来看DOMS主要是由肌纤维在承受不习惯的重复活动或偏心收缩过程后发... 剧烈的运动训练可能会导致训练者出现以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为核心的肌肉软组织不良体征,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从目前的研究来看DOMS主要是由肌纤维在承受不习惯的重复活动或偏心收缩过程后发生的微小撕裂而引起的炎症反应介导的。针刺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中一种常用外治法,通过生物力学和神经免疫学的双重调节机制,展现出良好的抗炎镇痛疗效。因此在治疗此类由运动型骨骼肌微损伤(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所引起的肌肉软组织损伤具有一定疗效。但针刺的具体生物力学反应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骨骼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的力学特性有关。本文就针刺干预运动型骨骼肌微损伤中的生物力学机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性肌肉酸痛 针刺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 生物力学 机制
原文传递
远红外陶瓷微珠对大鼠一次性力竭运动骨骼肌CK、CK-MM、LDH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曹庆雷 何建伟 杨金龙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5-129,共5页
运用新型康复材料远红外陶瓷微珠作为干预手段探讨对大鼠一次性力竭运动骨骼肌CK、CK-MM、LDH指标的影响。将88只雄性SD大鼠分成11组(A组:安静对照组:1组;B组:运动后自然恢复组,即模型组:4组;C组:运动后+热水组,即模型+热水组:3组;D组:... 运用新型康复材料远红外陶瓷微珠作为干预手段探讨对大鼠一次性力竭运动骨骼肌CK、CK-MM、LDH指标的影响。将88只雄性SD大鼠分成11组(A组:安静对照组:1组;B组:运动后自然恢复组,即模型组:4组;C组:运动后+热水组,即模型+热水组:3组;D组:运动后远红外陶瓷微珠干预组,即模型+陶瓷微珠组:3组)。利用跑台实验大鼠运动至力竭,各组大鼠分别于安静时、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48和72 h,测各个时相点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远红外陶瓷微珠组运动后24和48 h各时相血CK、CK-MM、LDH酶活性均低于常规恢复组与运动组。结果表明:远红外陶瓷微珠疗法具有减小骨骼肌细胞膜通透性,有利于骨骼肌微损伤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生物化学 远红外陶瓷 骨骼肌微损伤 康复 大鼠
下载PDF
关于长期静力性负荷导致骨骼肌损伤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刚 张建彬 +3 位作者 郝玉娇 郝哲 毕业 苏新荣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10年第4期143-143,共1页
了解运动性微损伤的特性可以预防和干预运动后微损伤的发生,为有效地预防延迟性肌肉酸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骨骼肌微损伤 延迟性肌肉酸痛 肌肉损伤
下载PDF
离心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宋卫红 汤长发 刘文锋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期86-90,共5页
目的:探讨离心运动对骨骼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时序性影响。方法:50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和运动组(B1,B2,B3,B4)(n=10),运动组进行重复3 d的力竭性离心运动,TUNNEL法检测大鼠肱三头肌内侧头不同恢复时相细胞凋亡情况和免疫组化... 目的:探讨离心运动对骨骼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时序性影响。方法:50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和运动组(B1,B2,B3,B4)(n=10),运动组进行重复3 d的力竭性离心运动,TUNNEL法检测大鼠肱三头肌内侧头不同恢复时相细胞凋亡情况和免疫组化检测其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①骨骼肌细胞凋亡出现时序性变化,并与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出现了一致性,运动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后即刻凋亡指数升高,运动后24 h达到峰值,运动后48 h凋亡指数有所下降。②骨骼肌细胞增殖出现时序性,运动组增殖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后即刻增殖指数较高,运动后3 h增殖指数有所下降,运动后24 h增殖指数达到峰值,到运动后48 h下降,但还未恢复到对照组。并与细胞凋亡呈中度相关(P<0.05)。结论:①细胞凋亡是诱发骨骼肌再发性损伤的一个因素。②细胞凋亡可能是骨骼肌细胞再生的一个启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离心运动 大鼠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 细胞凋亡 增殖
下载PDF
急性离心运动引起的骨骼肌横向张力传递变化及针刺干预效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翔 张学林 +1 位作者 孔梅 叶梅聆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106,共15页
目的:采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动物模型,探讨横向张力传递在针刺干预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12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C)、运动组(E)、运动针刺组(EA)、运动针刺阻断剂组(EAI)。C组自由饮食,其他各组运动... 目的:采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动物模型,探讨横向张力传递在针刺干预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12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C)、运动组(E)、运动针刺组(EA)、运动针刺阻断剂组(EAI)。C组自由饮食,其他各组运动方式采用坡度为-16°、速度为16 m/min、时间为90 min下坡跑离心运动。EA组运动后即刻,用直径0.25 mm毫针纵向斜刺两侧趾长伸肌,留针4 min。EAI组运动后即刻,大鼠尾静脉注射TRP通道阻断剂Gd Cl3,30 min后针刺。之后,分别于1 h、48 h、120 h取大鼠两侧趾长伸肌,分别用于在体状态下测量横向张力传递变化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相邻细胞间胞外基质结构以及肌束膜胶原纤维网络分支缆细小分枝与肌内膜、肌膜的衔接位点变化。结果:1)趾长伸肌张力αi与αi'相比统计变化:C组α3低于α3'但无显著差异(P>0.05),E和EAI组1 h、48 h、120 h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A组于1 h、48 h分别为显著性降低(P<0.05)、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120 h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趾长伸肌各肌腱头张力θi统计变化:(1)C组θ3与θ2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E和EAI组1 h呈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EAI组48 h显著降低(P<0.05);(2)C组θ4与θ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EA、EAI组1 h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3)趾长伸肌总横向张力传递统计变化:与C组相比,E组骨骼肌总横向张力传递大幅度增加,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EA组在1 h、120 h总横向张力低于同时相E组和EAI组,48 h则高于E组和EAI组,EA组呈先升后降的趋势,EAI组呈持续上升的趋势。4)趾长伸肌超微结构变化:与C组相比,E组骨骼肌微损伤、胶原面积、PJPs数量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EA组骨骼肌微损伤、PJPs数量均低于E组和EAI组,EA组骨骼肌胶原面积在1 h、48 h时相均低于同时相E组,但高于EAI组,120 h低于同时相E组和EAI组。结论:1)急性离心运动引起骨骼肌微损伤加剧,肌束膜衔接盘数量增加,同时骨骼肌横向张力传递能力增加。2)针刺可以有效调节骨骼肌横向张力传递,伴随骨骼肌微损伤减轻,肌束膜衔接盘数量减少,其效应机制与TRP通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离心运动 骨骼肌微损伤 针刺 横向张力传递
下载PDF
远红外陶瓷微珠对一次性力竭大鼠IL-6、T-AOC等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建伟 杨金龙 赵广高 《莆田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5-19,24,共6页
探讨远红外陶瓷微珠(FICM)作为干预手段对大鼠一次性力竭运动后骨骼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指标的影响。将88只SD雄性大鼠分为:A组,安静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模型+热水组;D组,模型+陶瓷微珠干预... 探讨远红外陶瓷微珠(FICM)作为干预手段对大鼠一次性力竭运动后骨骼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指标的影响。将88只SD雄性大鼠分为:A组,安静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模型+热水组;D组,模型+陶瓷微珠干预组。大鼠利用下坡跑台一次性运动至力竭,取各个对应时相点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D组恢复后各时相血清T-AOC水平均高于B组与C组(P<0.05),D组恢复后各时相血清IL-6、MDA均显著低于B组与C组(P<0.01)。结果表明,陶瓷微珠干预不但具有抑制机体自由基生成,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而且还具有有效减轻骨骼肌微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红外陶瓷 IL-6 T-AOC 骨骼肌微损伤 丙二醛
下载PDF
远红外陶瓷微珠干预后肌肉物理3种特性指标的变化
20
作者 何建伟 郑汉山 +1 位作者 许剑 张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527-3533,共7页
背景:远红外光波治疗可促进血液快速流动、强化各组织间物质能量交换和促进骨骼肌微损伤快速恢复等能力,其中远红外陶瓷微珠为近年来运动理疗、康复领域一种崭新的功能康复材料。目的:以远红外陶瓷微珠为干预手段,验证其对骨骼肌损伤后... 背景:远红外光波治疗可促进血液快速流动、强化各组织间物质能量交换和促进骨骼肌微损伤快速恢复等能力,其中远红外陶瓷微珠为近年来运动理疗、康复领域一种崭新的功能康复材料。目的:以远红外陶瓷微珠为干预手段,验证其对骨骼肌损伤后肌肉伸展性、肌肉硬度和肌肉弹性物理3特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18-21岁各体育专业确诊为股后肌群损伤的男性在校学生为试验对象,通过筛选最终纳入20名受试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进行普通远红外治疗仪(对照组)与远红外陶瓷微珠干预治疗(试验组),每组10名受试者,连续干预2周。利用无创肌肉检测系统采集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7,14天的股后肌肉伸展性、肌肉硬度和肌肉弹性数据。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治疗后3,7,14 d的肌肉伸展性大于治疗前(P<0.05,P<0.01),且治疗后14 d已恢复至健侧水平(P>0.05);对照组仅治疗后14d的肌肉伸展性大于治疗前(P<0.05),但仍低于健侧(P<0.05);试验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肌肉伸展性大于对照组(P<0.05,P<0.01);②试验组治疗后3,7,14 d的肌肉硬度大于治疗前(P<0.05,P<0.01),且治疗后14 d已恢复至健侧水平(P>0.05);对照组仅治疗后14 d的肌肉硬度大于治疗前(P<0.05),但仍低于健侧(P<0.05);试验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肌肉硬度大于对照组(P<0.05,P<0.01);③试验组治疗后3,7,14 d的肌肉弹性大于治疗前(P<0.05,P<0.01),且治疗后14 d已恢复至健侧水平(P>0.05);对照组仅治疗后14 d的肌肉弹性大于治疗前(P<0.05),但仍低于健侧(P<0.05);试验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肌肉弹性大于对照组(P<0.05,P<0.01);④结果表明,远红外陶瓷微珠干预可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弹性,降低肌肉硬度,促进损伤肌肉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红外陶瓷 肌肉伸展性 肌肉硬度 肌肉衰减度 量化评价 物质能量交换 骨骼肌微损伤 康复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