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下腰痛与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华贵 常炳营 +3 位作者 孙西虎 李宗一 李晖 张继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32-1234,1237,共4页
目的探讨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与慢性下腰痛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997~2005年以反复腰痛为主诉的门诊患者539例。对照组476例。对每一个研究对象分别采用Ferguson法和Cobb法测量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并调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目的探讨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与慢性下腰痛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997~2005年以反复腰痛为主诉的门诊患者539例。对照组476例。对每一个研究对象分别采用Ferguson法和Cobb法测量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并调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对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下腰痛组ODI较高。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较大,(P〈0.01).对照组中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存在着相关性。结论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与较高的慢性下腰痛的发生率有关。正常人群中合适的腰椎前凸角与骶骨倾斜角的比值是0.7~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下腰痛 腰椎前凸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DR与多层螺旋CT观测骶骨倾斜角的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何家维 叶信健 +3 位作者 陈旺强 白光辉 庞丽芳 严志汉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38-241,共4页
目的:探讨在多层螺旋CT矢状位重建图上观测骶骨倾斜角和腰椎曲度的可行性,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06例拍摄有腰骶椎侧位DR片和CT扫描的患者,对DR片及重建图上的骶骨倾斜角和L3重力轴偏移距分别进行测量和比较;根据腰椎间盘有无突... 目的:探讨在多层螺旋CT矢状位重建图上观测骶骨倾斜角和腰椎曲度的可行性,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06例拍摄有腰骶椎侧位DR片和CT扫描的患者,对DR片及重建图上的骶骨倾斜角和L3重力轴偏移距分别进行测量和比较;根据腰椎间盘有无突出(或膨出),将患者分成正常和病变两组,比较骶骨倾斜角的差异。结果:DR片和重建图骶骨倾斜角分别为34.18°±8.16°和31.50°±8.43°(P<0.01);L3重力轴均位于骶骨岬前点后,偏移距分别为13.04mm和5.57mm,且偏移距均与骶骨倾斜角无明显相关。椎间盘正常组和异常组分别为32例和74例,DR片上骶骨倾斜角分别为30.94°±6.67°和31.69°±8.96°(P>0.05)。结论:重建图上观测骶骨倾斜角与偏移距是可行的,但均比DR片测量值小,L3重力轴偏移距和椎间盘改变与骶骨倾斜角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倾斜角 SPIRAL CT 放射摄影术 腰骶不稳
下载PDF
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骶骨倾斜角变化及其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何克云 李志忠 胡朝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361-2365,共5页
背景:有研究表明骶骨倾斜角的丢失可能是下腰痛的重要解剖基础之一,腰椎融合术后骶骨倾斜角发生相应变化,其在缓解腰痛方面的临床意义尚需明确。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骶骨倾斜角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L钉内固定后4-... 背景:有研究表明骶骨倾斜角的丢失可能是下腰痛的重要解剖基础之一,腰椎融合术后骶骨倾斜角发生相应变化,其在缓解腰痛方面的临床意义尚需明确。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骶骨倾斜角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L钉内固定后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症经后路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椎弓根的患者共6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38例设为腰椎管狭窄症组,L4滑脱症22例设为腰椎滑脱症组。随访时间12-24个月,对比术前与术后随访时的骶骨倾斜角变化。根据手术后疗效按MacN ab分类分为疗效佳(优)与欠佳(良、中、差),比较分析术后疗效与年龄、性别、骶骨倾斜角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术后12-24个月,腰椎管狭窄症组与腰椎滑脱症组患者骶骨倾斜角均较术前增大(P<0.05),而两组之间骶骨倾斜角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年龄、性别及骶骨倾斜角变化对术后早期疗效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且无相关性(P>0.05)。提示:后路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早期可显著改善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椎滑脱症患者骶骨倾斜角;年龄、性别及骶骨倾斜角变化不是影响术后早期疗效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腰椎 骶骨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后路椎体间融合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管狭窄 术前 术后 腰椎滑脱 骶骨倾斜角 疗效 下腰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下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程度与黄韧带厚度和骶骨倾斜角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柳海晓 沈跃 徐华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1-406,共6页
目的:探讨下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FJOA)程度与黄韧带厚度和骶骨倾斜角的关系。方法:在90例60—80岁腰腿痛患者的CT轴位骨窗像上评定L3/4、L4,5、L5/S1水平两侧的HOA等级,共分为I、Ⅱ、Ⅲ、Ⅳ... 目的:探讨下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FJOA)程度与黄韧带厚度和骶骨倾斜角的关系。方法:在90例60—80岁腰腿痛患者的CT轴位骨窗像上评定L3/4、L4,5、L5/S1水平两侧的HOA等级,共分为I、Ⅱ、Ⅲ、Ⅳ级.再分为FJOAI-Ⅱ级和FJOA III—IV级两组;在CT轴位软组织窗像上测量和比较两组黄韧带的厚度(黄韧带中点处的厚度)。回顾同一关节水平两侧HOA等级对称以及不对称的影像资料,分别对两侧相应的黄韧带厚度进行比较。在二维重建矢状位CT像上测量骶骨倾斜角并按其大小分为两组.比较骶骨倾斜角大小不同组的黄韧带厚度及HOAⅢ-IV级构成比。结果:L3/4、L4/5、L5/S1的HOAI-Ⅱ级构成比分别为60.5%、56.1%、68.9%,HOA III—IV级构成比分别为39.5%、43.9%、31.1%。在HOAI-Ⅱ级组中,L3/4、L4/5、L5/S1水平的黄韧带厚度平均分别为3.52mm、3.77mm、3.22mm;在FJOA III-IV级组中,L3/4、L4/5、L5届1水平的黄韧带厚度平均分别为3.72mm、4.01mm、3.89mm;各水平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两侧HOA等级对称者中,各水平两侧黄韧带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两侧HOA等级不对称者中,各水平HOAⅢ-IV级侧的黄韧带均较FJOAI-Ⅱ级侧显著增厚(P〈0.05)。骶骨倾斜角平均为33.2°,〈33.2°组L4/5、L5/S1水平的黄韧带与≥33.2。组比较显著增厚(P〈0.05),在L3/4水平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骶骨倾斜角〈33.2°组各水平FJOAⅢ-IV级构成比与≥33.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腰椎两侧关节突关节存在骨性关节炎程度不对称的现象。下腰椎HOA的加重与黄韧带增厚有关,与骶骨倾斜角的减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关节突关节 骨性关节炎 黄韧带 骶骨倾斜角 CT
原文传递
成年人下腰痛与腰椎前凸和骶骨倾斜角的关系 被引量:22
5
作者 郭金明 阿里木江 《实用骨科杂志》 2007年第10期577-579,共3页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的发病与腰椎前凸和骶骨倾斜角变化的关系。方法对86例患有下腰痛病人和90例无症状者摄腰椎立位X线侧位片,测量腰椎总前凸角、节段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结果患病组的总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的发病与腰椎前凸和骶骨倾斜角变化的关系。方法对86例患有下腰痛病人和90例无症状者摄腰椎立位X线侧位片,测量腰椎总前凸角、节段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结果患病组的总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前凸角的丢失主要来自于L4~5和L5S1节段前凸角的减少。两组的腰椎总前凸角与骶骨倾斜角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腰椎前凸和骶骨倾斜角的丢失可能是下腰痛的解剖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腰椎前凸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融合修复双节段腰椎滑脱:椎间高度与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的随访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思振 马进峰 王德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82-1387,共6页
背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目前在临床上已成熟应用于治疗单节段的腰椎滑脱症,目前针对于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双节段腰椎滑脱患者20例,均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 背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目前在临床上已成熟应用于治疗单节段的腰椎滑脱症,目前针对于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双节段腰椎滑脱患者20例,均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即后路腰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治疗。固定前1 d、固定后1周,固定后3,6个月及固定后1年并以后每隔一年均行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调查表评价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滑脱恢复情况、椎间高度、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和植骨融合情况,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得分固定后及末次随访较固定前降低(P<0.05);固定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固定前明显增高(P<0.05),固定后及末次随访时滑移百分率、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均较固定前有所改善(P<0.05),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断棒,所有病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果证实,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效果满意,该术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融合率高等优点并可重建脊柱-骨盆矢状面正常的生理序列,增加脊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腰椎 椎间盘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双节段 腰椎滑脱 椎间融合 固定治疗 椎间隙高度 滑移百分率 滑脱角 骨盆倾斜角 骶骨倾斜角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骶骨倾斜角和髂嵴连线对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影响
7
作者 刘培太 张军 吴硕柱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6期801-804,共4页
目的探讨骶骨倾斜角和髂嵴高度对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影响。方法对本院骨科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单纯L_(4-5)或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骶骨倾斜角和髂嵴连线高度。骶骨... 目的探讨骶骨倾斜角和髂嵴高度对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影响。方法对本院骨科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单纯L_(4-5)或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骶骨倾斜角和髂嵴连线高度。骶骨倾斜角在腰椎CT正中矢状位上测量,两侧髂嵴连线高度于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将L_(4-5)椎间隙平均分为3等份,L_(4)和L_(5)椎体各自平均分为4等份,L_(4-5)椎间隙中1/3赋值0,上方为正值1~5,下方为负值-1~-5。结果两组骶骨倾斜角和髂嵴高度比较有显著差异,L_(4-5)组骶骨倾斜角和髂嵴高度显著高于L_(5)-S_(1)组(P<0.05)。结论高髂嵴、骶骨倾斜角度大的人群易发生L_(4-5)椎间盘突出;反之,易发生L_(5)-S_(1)椎间盘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骶骨倾斜角 髂嵴连线
下载PDF
骶骨倾斜角与腰椎峡部应力相关性有限元分析
8
作者 杨猛 滕勇 +1 位作者 乌日开西·艾依提 李璐遥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6-119,共4页
目的基于有限元分析研究不同骶骨倾斜角(SS)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对腰椎峡部存在的力学机制的影响。方法研究于2021年11月3日于新疆军区总医院完成CT数据扫描,利用Mimics、3-matic构建不同SS的腰骶模型,将其分为SS=30°组、SS=35°... 目的基于有限元分析研究不同骶骨倾斜角(SS)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对腰椎峡部存在的力学机制的影响。方法研究于2021年11月3日于新疆军区总医院完成CT数据扫描,利用Mimics、3-matic构建不同SS的腰骶模型,将其分为SS=30°组、SS=35°组、SS=40°组、SS=45°组、SS=50°组,利用Solidworks进行椎间盘,软骨重建,在Ansys有限元软件中模拟直立、前屈、后伸、侧弯,轴向旋转、前屈+侧弯、前屈+轴向旋转、后伸+侧弯、后伸+轴向旋转运动状态。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结果第五腰椎-第一骶骨(L5-S1)活动度随SS增加呈上升趋势:SS=50°组高于SS=45°组[(2.81±1.33)°比(2.35±1.36)°,F=101.72,P<0.01],SS=45°组高于SS=40°组[(2.35±1.36)°比(1.86±0.92)°,F=52.35,P<0.01],SS=40°组高于SS=35°组[(1.86±0.92)°比(1.52±0.86)°,F=16.42,P<0.05],SS=35°组高于SS=30°组[(1.52±0.86)°比(1.32±0.63)°,F=11.5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5峡部应力随着SS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SS=30°组高于SS=35°组[(11.42±2.13)Mpa比(10.12±2.63)Mpa,F=434.52,P<0.01],SS=35°组高于SS=40°组[(10.12±2.63)MPa比(9.65±2.48)MPa,F=68.32,P<0.01],SS=40°组高于SS=45°组[(9.65±2.48)MPa比(9.23±1.72)MPa,F=13.92,P<0.01],SS=45°组低于SS=50°组[(9.23±1.72)MPa比(12.65±2.22)MPa,F=1168.3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高或过低的骶骨倾斜角会提升或限制L5椎体的活动能力、产生峡部应力增加,从而增加了峡部断裂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骶骨倾斜角 逆向工程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青少年下腰痛与腰椎前凸和骶骨倾斜角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马航 王久清 《医药论坛杂志》 2022年第13期53-56,共4页
目的以下腰痛青少年为判定对象,分析下腰痛的发生原因和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的开展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主诉下腰痛青少年作为观察组,同期另选取以主诉非下腰痛就诊的78例青少年... 目的以下腰痛青少年为判定对象,分析下腰痛的发生原因和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的开展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主诉下腰痛青少年作为观察组,同期另选取以主诉非下腰痛就诊的78例青少年者作为对照组。对研究所选病例进行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进行测量,观察分析病例的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研究其对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的关联性。结果在比较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和ODI值中,对照组的骶骨倾斜角(28.63±2.24)°、腰椎前凸角(34.54±4.33)°、ODI值(26.38±14.35)分,均低于观察组的(26.38±14.35)°、(44.68±5.72)°、(58.06±29.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比较节段前凸角中,对照组的L为(1.86±4.33)°、L为(6.57±3.92)°、L为(12.46±3.95)°,和观察组的(2.58±4.64)°、(7.36±4.42)°、(12.42±3.8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比较L、L~S节段角中,对照组的L为(16.47±5.14)°、L~S为(25.63±6.57)°,均高于观察组[(11.93±5.56)°、(21.17±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和L~S节段前凸角的减少是导致总前凸角丢失的主要原因。两组的腰椎总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结论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大和较高下腰痛的发生具有一定关联性,可能为导致下腰痛产生的解剖基础之一,故而,在劳动保护及保健的意义上,若患者骶骨倾斜度较大,应禁止从事长时间弯腰、久坐,并适当增加运动锻炼,腰背肌肉韧带的弹性及力量增加,能使下腰痛发生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倾斜角 腰椎前凸 下腰痛 青少年
原文传递
腰-盆-髋整复手法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30例疗效
10
作者 杨磊 李春 +1 位作者 王明磊 武永利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950-954,共5页
目的观察腰-盆-髋整复手法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2年1月—12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30例AD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采用腰-盆-髋整复手法对观察组患者... 目的观察腰-盆-髋整复手法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2年1月—12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30例AD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采用腰-盆-髋整复手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测量对比患者治疗前后X线片中脊柱Cobb角及骶骨倾斜角变化,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变化与功能障碍程度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X线片中脊柱Cobb角及骶骨倾斜角较治疗前角度变小,且VAS及ODI评分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X线片中脊柱Cobb角及骶骨倾斜角小于治疗前,VAS及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X线片中脊柱Cobb角、骶骨倾斜角小于对照组,且VAS与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腰-盆-髋整复手法治疗ADS,能改善患者体征、缓解其疼痛及功能障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 腰-盆-髋整复手法 传统手法 COBB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骶骨形态与L5/S1椎间盘突出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谢玮慧 白萌 +2 位作者 汪翔 谭永明 何来昌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52-55,共4页
目的研究骶骨形态与L5/S1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随机选取行腰骶椎MRI检查者306例,其中L5/S1椎间盘突出组185例,正常对照组121例。在T2WI正中矢状位上测量骶骨基底角与骶骨倾斜角,应... 目的研究骶骨形态与L5/S1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随机选取行腰骶椎MRI检查者306例,其中L5/S1椎间盘突出组185例,正常对照组121例。在T2WI正中矢状位上测量骶骨基底角与骶骨倾斜角,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组与对照组间、男女间骶骨形态的差异性。结果 L5/S1椎间盘突出组与对照组间骶骨基底角、骶骨倾斜角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5/S1腰椎间盘突出组内骶骨基底角与骶骨倾斜角男女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骨的形态与L5/S1椎间盘突出具有相关性;垂直骶骨易导致L5/S1椎间盘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5/S1椎间盘突出 骶骨基底角 骶骨倾斜角 垂直骶骨
下载PDF
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参数改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马泓 吕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1-274,共4页
近些年来,腰椎滑脱患者的脊柱力线重建过程中的矢状位平衡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评价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参数有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胸椎后凸角(t... 近些年来,腰椎滑脱患者的脊柱力线重建过程中的矢状位平衡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评价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参数有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1~3],其中PI为固定解剖参数,不随人体的体位改变,PT、SS为体位相关性参数,一般取站立位的侧位片测量。腰椎滑脱发生后,人体为了维持站立姿势产生了一系列代偿机制,脊柱-骨盆平衡序列发生改变,相关研究[4~7]发现,腰椎滑脱的发生、进展、转归与矢状位平衡参数密切相关,同时腰椎滑脱患者的矢状位平衡参数数值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过去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的基本原则是:植骨融合加相应的内固定,而在是否实行复位这个问题上存在有较大争议[8、9]。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就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在腰椎滑脱治疗中的意义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参数 腰椎滑脱 骨盆 脊柱 患者 平衡问题 骶骨倾斜角 LUMBAR
原文传递
椎间孔镜手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刁浩峰 王晓东 +4 位作者 李士学 康肖 王清和 闫菁辉 郭青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手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oss,SNRB)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手术治疗方法,将2017-07~2019-07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PLID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6例。分别采用传统椎...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手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oss,SNRB)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手术治疗方法,将2017-07~2019-07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PLID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6例。分别采用传统椎间开窗减压手术治疗与椎间孔镜手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P<0.05);(2)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分别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LL、SS及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及ODI评分均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JOA及VAS评分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10.71%及8.93%,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5.00%及16.07%](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联合SNRB治疗PLID,疗效较为显著,对脊柱稳定性较小,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然而,对于非典型的PLID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临床医生应该对治疗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予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手术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 腰椎前凸角 骶骨倾斜角腰椎矢状面垂直轴
下载PDF
Ⅰ度或Ⅱ度腰椎滑脱手术对患者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宁 田伟 +3 位作者 袁强 何达 郎昭 孙玉珍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4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手术对患者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Ⅰ度或Ⅱ度腰椎滑脱患者37例,影像学资料齐全,均施行后路腰椎管减压、间盘切除、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TLIF)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侧位X线片的矢状面参数,...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手术对患者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Ⅰ度或Ⅱ度腰椎滑脱患者37例,影像学资料齐全,均施行后路腰椎管减压、间盘切除、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TLIF)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侧位X线片的矢状面参数,即腰前凸角(LL)、腰椎滑脱角、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及骨盆指数(PI)。结果术前LL 48.05°±12.4°,SS 33.16°±8.03°,PT 18.14°±9.73°,PI 51.76±7.80;术后LL 48.27°±10.64°,SS 34.54°±8.38°,PT 15.92°±8.41°,PI 51.76±9.42;P均>0.05。术后腰前凸增大患者术后LL和SS较术前增加(P均<0.05),PT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LL的增大值与术后滑脱角的增大值相关,P<0.01;术后LL增大值与术后滑脱复位百分比值不相关(P>0.05)。结论对于Ⅰ度或Ⅱ度腰椎滑脱患者行手术治疗,单纯进行腰椎滑脱复位不能改善术后脊柱矢状面参数,改进滑脱角有利于术后脊柱矢状面参数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外科手术 骨盆平衡 骨盆指数 骨盆倾斜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峡部裂性与退变性腰椎滑脱MSCT扫描解剖学因素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志军 洪波 杨冬生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51-53,共3页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峡部裂性与退变性腰椎滑脱解剖学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108例腰椎滑脱患者,滑脱椎体均为L4,其中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峡部裂组)5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退变组)54例,均经MSCT检查确诊...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峡部裂性与退变性腰椎滑脱解剖学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108例腰椎滑脱患者,滑脱椎体均为L4,其中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峡部裂组)5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退变组)54例,均经MSCT检查确诊。分别测量2组病例的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椎间关节角度、椎弓峡部宽度、滑脱距离、滑脱指数。结果峡部裂组年龄、腰椎前凸角、椎弓峡部宽度小于退变组,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滑脱指数大于退变组(P<0.05或P<0.01);2组骶骨倾斜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发病年龄早于、滑脱指数大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椎弓峡部发育不良或形态改变(纤细)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发病的重要因素;椎间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变小以及腰椎前凸角增大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形成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 CT 腰椎滑脱 椎弓峡部 骶骨倾斜角 椎间关节面夹角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聂涛 谢双龙 +2 位作者 吕昕 赖琦 戴闽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4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72例DLS患者(DLS组)及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全脊柱侧位X线片),并测量脊柱-骨...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72例DLS患者(DLS组)及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全脊柱侧位X线片),并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1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结果 DLS组LL、TK、PI和SS分别为(46.760 0±0.721 2)°、(43.080 0±0.560 1)°、(52.850±1.026)°和(39.550±1.090)°,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PT、SVA分别为(24.880 0±0.596 8)°、(24.870 0±0.658 0)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在DLS患者中有明显的差异。LL、TK、SS、PI值可能与DLS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 骨盆入射角 腰椎前凸角 胸椎后凸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及其对腰椎滑脱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冯煜 陈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3-245,共3页
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对人体矢状面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发现,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在腰椎滑脱的发生、发展、转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在腰椎生理弯曲重建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简述骨盆矢状... 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对人体矢状面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发现,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在腰椎滑脱的发生、发展、转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在腰椎生理弯曲重建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简述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及其相关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及与腰椎前凸角,第一腰椎骶骨水平距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参数 腰椎滑脱 矢状面 骨盆 骶骨倾斜角 腰椎生理弯曲 腰椎前凸角 第一腰椎
原文传递
骨盆投射角在成人脊柱畸形临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9-200,共2页
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包括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方向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slope,ss),三者间的几何关系为PI=SS+PT。PI的定义是由Dural—Beaupere等首次提出,即S1上终板的中点与股... 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包括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方向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slope,ss),三者间的几何关系为PI=SS+PT。PI的定义是由Dural—Beaupere等首次提出,即S1上终板的中点与股骨头中心的连线与经过S1上终板中点且垂直于S1上终板的垂线之间的夹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临床评估 脊柱畸形 投射 骶骨倾斜角 价值 应用 成人
原文传递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结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卫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2期146-148,共3页
目的:分析站立位与卧位X线检查对腰椎曲度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以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86例患腰椎疾病需行X光线检查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为观察组,另选取86名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分别进行站立位与卧位X... 目的:分析站立位与卧位X线检查对腰椎曲度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以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86例患腰椎疾病需行X光线检查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为观察组,另选取86名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分别进行站立位与卧位X线检查,采用Cobb法测量腰椎前凸角(Cobb角),Ferguson法测量骶骨倾斜角。对两组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站立拍片耗时(103.82±21.36)s,显著短于卧位的(138.97±25.94)s(P<0.05);两种体位下,患者弓顶点位置无显著差异(P>0.05);站立位下Cobb角、骶骨倾斜角均显著大于卧位(P<0.05)。结果显示患者站立位时下腰椎曲线指数显著大于卧位(P<0.05)。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时,所用时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r=0.764,P=0.000;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时,Cobb角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r=0.505,P=0.01;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时,骶骨倾斜角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r=0.305,P=0.04。结果显示患者站立位时下前凸指数显著大于卧位(P<0.05)。结果显示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时,腰椎曲线指数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r=0.605,P=0.01;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时,前凸指数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r=0.105,P=0.04。结论:对于腰椎疾病患者而言,行站立位X线检查虽比卧位检查耗时更短,但腰椎屈曲度各参数值存在较大差别,两者不能相互替代,故应根据病情临床需要和检查目的选择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立位与卧位 X线 腰椎疾病 COBB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侧弯的X线特点及与骨密度的关系
20
作者 周立建 吴树华 +2 位作者 蒋波逸 王遥伟 王树金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年第5期437-438,共2页
目的 :了解退行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X线特点及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对丹阳地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按人群的年龄构成比以及居委会为单位抽取研究对象,排除糖尿病、慢性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严重创伤或肿瘤... 目的 :了解退行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X线特点及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对丹阳地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按人群的年龄构成比以及居委会为单位抽取研究对象,排除糖尿病、慢性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严重创伤或肿瘤患者。对符合条件的DS患者,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Cobb角、旋转度、侧方滑移、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测量L2~4椎体骨密度。以1∶2比例同条件收集对照组。采用SPSS 18.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3例脊柱侧弯对象中,Cobb角10°~<20°52例(71.3%),20°~<30°18例(24.6%),≥30°3例(4.1%);右侧弯33例(45.2%),左侧弯40例(54.8%);椎体无旋转21例(4.1%),Ⅰ度旋转38例(52.1%),Ⅱ度旋转14例(19.1%);椎体侧方移位>4 mm4例(5.5%)。性别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9);侧弯组的腰椎前凸角小于对照组、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均P<0.05);骶骨倾斜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结论 :DS以单弯、腰弯、无神经症状的居多,侧弯角度多数<20°。腰椎前凸角偏小和骨质疏松是DS发生的危险因素,老年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于绝经后的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弯 骨密度 骨质疏松 腰椎前凸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