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6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髓核摘除术对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运用分析
1
作者 赵亚飞 田斌武 +4 位作者 马秋双 张猛 田晨光 李亚楠 李生旺 《西部医学》 2024年第4期534-538,共5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髓核摘除术(TO-PTED)对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运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行TO-PTED的45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LDH患者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行椎板间开窗髓...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髓核摘除术(TO-PTED)对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运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行TO-PTED的45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LDH患者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45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LDH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影像学资料,采用改良MacNab标准来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临床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1月观察组相对椎间高度及节段角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术后12月,观察组相对椎间高度及节段角度维持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1月及12月相对椎间孔面积均无显著变化,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PTED能明显缓解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LDH患者的疼痛状况,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疗效优于传统的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髓核摘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髓核摘除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
作者 余洋 王永涛 +2 位作者 谢一舟 冯成郅 樊效鸿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髓核摘除术(UBED)联合纤维环缝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83例LDH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单纯UBED治疗,41例)和观察组(采用UBED联合纤维环缝合术治疗,42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髓核摘除术(UBED)联合纤维环缝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83例LDH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单纯UBED治疗,41例)和观察组(采用UBED联合纤维环缝合术治疗,42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VAS评分、ODI、复发率及再手术情况,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5个月。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组长(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疼痛VAS评分及ODI术后3 d、1个月、6个月、12个月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术后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0.05);术后1个月ODI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时段两组疼痛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及再手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D联合纤维环缝合术治疗LDH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早期恢复更快,但存在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大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髓核摘除 纤维环缝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王林 鲁斌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16-217,共2页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和对照组(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各35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80.00%(28/35)显著高...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和对照组(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各35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80.00%(28/35)显著高于对照组57.14%(2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腰部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腿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下肢疼痛,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镜髓核摘除 椎板开窗髓核摘除
下载PDF
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4
作者 吴如陈 刘成招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6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9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并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福... 目的探讨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9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并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9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组,采取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颈脊髓功能评分法(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49%,低于对照组的15.39%(P<0.05)。结论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不仅可以减少整体治疗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且能够提高腰椎功能,减轻疼痛。此外,该方法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 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 视觉模拟评分法 并发症 颈脊功能评分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
5
作者 罗恒超 黄岩石 吴迪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单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5—2023-04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手术治疗的72例单节段钙化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单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5—2023-04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手术治疗的72例单节段钙化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PTED组和FD组,各36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围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第7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量表(ODI)评估患者的腰椎功能。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D组比较,PTED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PTED组患者VAS、ODI评分均优于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应用于单节段钙化型LDH患者,可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并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 椎板开窗髓核摘除
下载PDF
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6
作者 王亮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033-0036,共4页
探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当中采取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择取3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术后的疼痛情况(VA... 探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当中采取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择取3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术后的疼痛情况(VAS评分)以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指数)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最短为65分钟,最长为212分钟,平均时间为(80.31±7.43)分钟;住院时间最短为2天,最长为10天,平均时间为(3.32±0.44)天。术后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轻度症状表现经过对应处理后消除。疼痛情况分析,手术后各个时间段的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即P<0.05。颈椎功能障碍情况分析,手术后各个时间段的N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即P<0.05。结论 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采取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减轻疼痛感,可将这一治疗方法在此类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经皮内窥镜 颈椎间盘髓核摘除 颈椎间盘突出症
原文传递
俯卧位单侧双通道内镜髓核摘除术后右眼失明医疗损害鉴定1例
7
作者 贾鹏 倪自翔 +1 位作者 代号 易旭夫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97,共3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段某,男,55岁,体质量95 kg,某年3月16日因“反复腰痛1年余,加重伴左下肢麻木疼痛功能障碍2月余”就诊于某医院。入院时双眼视力正常,诊断为L4~L5椎间盘突出症,经保守治疗无效,遂取俯卧位行单侧双通道内镜髓核摘除术,手... 1案例1.1简要案情段某,男,55岁,体质量95 kg,某年3月16日因“反复腰痛1年余,加重伴左下肢麻木疼痛功能障碍2月余”就诊于某医院。入院时双眼视力正常,诊断为L4~L5椎间盘突出症,经保守治疗无效,遂取俯卧位行单侧双通道内镜髓核摘除术,手术时长6 h余,麻醉苏醒后即诉右眼视物不见,经治疗,目前右眼仍无光感。患方认为其系长时间俯卧位的手术姿势所致,而医方则认为其属难以避免的手术并发症,故双方诉诸医疗损害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髓核摘除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术后失明 俯卧位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医疗损害
下载PDF
前馈控制理念风险预警手术室护理对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的效果评价
8
作者 朱兰 王小刚 +2 位作者 夏燕 鲍冬梅 唐燕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4年第3期359-364,共6页
目的分析前馈控制理念风险预警手术室护理对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9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分析前馈控制理念风险预警手术室护理对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9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前馈控制理念风险预警手术室护理。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满意率、疼痛评分和术后腰椎功能指数,并进行比较。对比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包括尿潴留、感染、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功能指数、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馈控制理念风险预警手术室护理能有效促进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患者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馈控制理念 风险预警 手术室护理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 恢复指标 并发症 满意度 疼痛
下载PDF
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联合纤维环修复技术在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的疗效分析
9
作者 孙翊昊 马学晓 +4 位作者 屈昌鹏 李磊 张豪 王超 刘智明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探讨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PEID)联合纤维环修复技术在青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127例;其中67例单纯行PEID(非缝合组... 目的探讨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PEID)联合纤维环修复技术在青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127例;其中67例单纯行PEID(非缝合组),60例行PEID联合纤维环缝合术(缝合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及术后复发情况;收集手术录像,评估术中镜下纤维环破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在术前、术后1 d、1周、3个月及1年,对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评价。术后第1天复查腰椎MR以评估突出椎间盘组织摘除的彻底性及神经减压的充分性。结果相比于非缝合组缝合组患者手术时间相对增加;纤维环边缘不均质高信号区域明显减少;椎间盘突出回缩程度更加显著;术后1 d、1周VAS评分改善明显;术后1年神经根支配区感觉障碍残留比例更低(P<0.05)。结论PEID联合纤维环缝合技术可实现纤维环一期闭合及神经周围环境重塑,缓解术后短期疼痛,减少远期神经支配区异常感觉残留,具有更加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内窥镜 髓核摘除 纤维环 修复外科手术
下载PDF
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分析
10
作者 张清福 乔宇 +3 位作者 王昕 胡骏 刘毅 赵志刚 《骨科》 CAS 2024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探讨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武汉市第四医院脊柱外科收治住院的60例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依照病人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病... 目的 探讨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武汉市第四医院脊柱外科收治住院的60例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依照病人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病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PEID治疗,对照组行开窗下髓核摘除术(FD)。比较两组病人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前及术后1天、1个月、1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随访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试验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天、1个月的VAS评分、ODI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DL评分均优于术前,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治疗腰L4/5椎间盘突出症与FD比较,创伤小、手术中出血量少、对腰椎组织结构破坏小、术后住院时间短、短期内症状缓解迅速,手术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间 椎间孔镜 髓核摘除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1
作者 卢士学 李俊 +1 位作者 张军 黄干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血红蛋白、SF-36生活质量评分、疼痛VAS评分、ODI,根据椎间盘高度指数(...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血红蛋白、SF-36生活质量评分、疼痛VAS评分、ODI,根据椎间盘高度指数(DHI)、矢状位椎体移动角度(sROM)评价椎体稳定性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5个月。手术时间90~115(105.00±16.32)min。切口长度:观察通道9~12(10.30±2.20)mm,工作通道11~14(12.10±1.20)mm。血红蛋白术后7 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6生活质量评分术后7 d较术前改善(P<0.05)。疼痛VAS评分术后1 d、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降低(P<0.05);ODI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降低(P<0.05);上述2项指标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P<0.05)。DHI及sROM术后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操作空间充足,创伤小,能有效地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 髓核摘除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与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12
作者 公维兴 任晓璇 闫虎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0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与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6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接受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操作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 目的探究与分析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与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6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接受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操作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对照组给予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短,术后VAS评分较低,神经根损伤率较低,随访1年复发率较低,随访1年后腰椎不稳定发生率以及临近节段退变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良的Macnab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实施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切口较小,对周围组织伤害较小,疼痛轻,促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 TESSYS技术 腰椎间盘切除术 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
下载PDF
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13
作者 李丽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6期32-36,共5页
目的:本文主要探究经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相关检查明确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临床给予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1月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医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 目的:本文主要探究经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相关检查明确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临床给予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1月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医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腰椎小开窗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疼痛因子水平、腰部活动度、脊柱稳定性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前疼痛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β-内啡肽、前列腺素E2、5-羟色胺水平等疼痛因子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β-内啡肽、前列腺素E2、5-羟色胺水平等疼痛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腰部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腰椎后伸、腰椎前屈、腰椎左侧屈、腰椎右侧屈等腰部活动度均高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腰椎后伸、腰椎前屈、腰椎左侧屈、腰椎右侧屈等腰部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脊柱稳定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0)。两组术后3个月胸椎后凸角均高于本组术前,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颌眉角均低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胸椎后凸角高于对照组,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颌眉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临床给予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效果显著,该方案不仅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情况及腰部活动度,还有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为广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 纤维环缝合修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稳定性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
14
作者 张霖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LDH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LDH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EL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腰椎功能指标[直腿抬高角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手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0.0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直腿抬高角度大于对照组,VAS、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的血清CRP、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1/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LD治疗LDH患者可提高治疗优良率,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和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术后腰椎功能,效果优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 髓核摘除 腰椎功能 椎板开窗
下载PDF
腕踝针对椎间盘源性腰痛行UBE下髓核摘除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史俊丽 陆文杰 徐涵斌 《医疗装备》 2024年第2期8-10,14,共4页
目的探讨腕踝针对椎间盘源性腰痛行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髓核摘除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医院进行UBE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6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腕踝针对椎间盘源性腰痛行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髓核摘除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医院进行UBE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6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试验组术后采用腕踝针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及腰椎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价量表(JOA)、改良Oswestry腰椎功能指数(ODI)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JOA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可提高UBE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疗效,减轻术后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踝针 椎间盘源性腰痛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髓核摘除 视觉模拟评分法
下载PDF
腕踝针在局部麻醉行脊柱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16
作者 陆艺梅 黄海娟 黄桂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40-0143,共4页
探讨腕踝针联合局部麻醉行脊柱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月1至2023年6月本院收入开展行脊柱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患者共60名,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探讨腕踝针联合局部麻醉行脊柱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月1至2023年6月本院收入开展行脊柱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患者共60名,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局部麻醉后行脊柱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腕踝针联合局部麻醉后行脊柱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当中的疼痛程度、生命体征、手术时长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术中穿刺时及椎间孔成形时,观察组术中VAS评分更低(P<0.05),放置工作通道时,两组VAS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SpO2更高,(P<0.05);观察组手术时长短(P<0.05);观察组患者对于本次治疗的总满意率相比对照组的而言更高(P<0.05)。结论 将腕踝针联合局部麻醉应用于脊柱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可以减轻患者术中的疼痛程度,其镇痛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手术效率,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程度也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踝针 局部麻醉 脊柱内镜 椎间孔入路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 临床效果 局部麻醉 脊柱内镜
下载PDF
全脊柱内镜下经椎板打孔髓核摘除术治疗重度向上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永超 刘腾 +7 位作者 郭惠智 李海山 莫国业 袁凯 李永贤 詹晨光 杨志东 张顺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5-188,共4页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35%~72%存在椎间盘向上或向下移位,常因保守治疗无效而需要手术治疗[1-3]。经内镜下椎间孔或椎板间隙入路治疗椎间盘向上移位超过上终板下缘3mm以上的重度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high-grade up-migrated lumbar...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35%~72%存在椎间盘向上或向下移位,常因保守治疗无效而需要手术治疗[1-3]。经内镜下椎间孔或椎板间隙入路治疗椎间盘向上移位超过上终板下缘3mm以上的重度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high-grade up-migrat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HUM-LDH)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困难,常因移位的髓核残留导致疗效不佳,建议接受开放手术[4-6]。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自2017年6月~2021年7月采用全脊柱内镜下腰椎板环锯打孔髓核摘除术治疗20例重度向上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摘除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内镜 移位型 环锯 椎间盘 常因
原文传递
MRI预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再复发的可行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磊 宋飞霏 +2 位作者 韩猛 刘光普 马超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5期625-628,共4页
目的探讨MRI预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再复发(RLDH)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是否在5年内发生RLDH将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的114例患者分为未复发组(97例)与复发组(17例),分析人口学特征、MRI影像学指标、手术情况以及手术前后功... 目的探讨MRI预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再复发(RLDH)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是否在5年内发生RLDH将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的114例患者分为未复发组(97例)与复发组(17例),分析人口学特征、MRI影像学指标、手术情况以及手术前后功能评分等资料,采用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RLDH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体重指数、住院时间、手术节段、术前及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周JOA评分、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突出类型、髓核移位方向、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突出解剖位置、终板Modic改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L 4~5手术节段、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有终板Modic改变是RLDH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终板Modic改变是RLDH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有终板Modic改变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RLDH的高危因素,术前MRI检查显示伴有终板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预防RLDH,谨慎选择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开窗 髓核摘除 腰椎间盘突出复发 磁共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徐林 陈华荣 +1 位作者 周致能 黄忠福 《医疗装备》 2023年第17期81-84,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医院收治的78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3例,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和试验组(35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医院收治的78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3例,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和试验组(35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两组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生命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 试验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低于对照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H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可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手术时间,缓解术后疼痛,提高腰椎功能,改善生命质量,且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 椎板开窗髓核摘除 疼痛程度 腰椎功能 复发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
20
作者 丁磊 张亚峰 《中外医疗》 2023年第31期61-64,共4页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形式分为参照组和实践组,每组25例。参照组实施小切口手术...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形式分为参照组和实践组,每组25例。参照组实施小切口手术,实践组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分析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和临床指标变化。结果 实践组手术平均时间、切口平均长度、椎间盘切除量、下床活动平均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之前,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量表、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之后,参照组的JOA、ODI、VAS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组并发症发生率是12.0%,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4,P<0.05)。结论 采取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以更好地改善临床指标,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