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疆地区2018年5月15—22日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1
作者 希尔扎提·阿卜杜艾尼 谢姆西努尔·阿卜杜艾尼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9期166-168,共3页
随着气候变暖加剧,极端暴雨天气频发,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以南疆地区2018年5月15—22日的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此次过程中21—22日极端降雨天气,并对其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气候变暖加剧,极端暴雨天气频发,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以南疆地区2018年5月15—22日的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此次过程中21—22日极端降雨天气,并对其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加强对南疆地区极端暴雨天气系统的认识,提高暴雨天气预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 天气形势 高低空配置 物理量
下载PDF
廊坊市重污染天气大气环流形势及配置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卫中 闫利霞 +3 位作者 郭立平 秦云苗 单琨 闻静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335-341,共7页
对2013-2015年廊坊市重污染天气发生当日08:00地面、高空环流形势实况资料进行分型统计,并对高、低空环流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场共有8种类型,其中以高压场底部控制最多,高压场后部、变性高压场和高压场前部控制较多;轻微霾和重... 对2013-2015年廊坊市重污染天气发生当日08:00地面、高空环流形势实况资料进行分型统计,并对高、低空环流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场共有8种类型,其中以高压场底部控制最多,高压场后部、变性高压场和高压场前部控制较多;轻微霾和重度霾时,地面均以高压场底部控制最多;轻度霾时以回流形势控制最多;中度霾时以高压场后部控制最多。700 hPa高空环流形势共有7种类型,以脊前西北气流控制最多,其次为平直西风环流和槽前西南气流;轻微霾和重度霾时,以脊前西北气流控制最多;轻度霾和中度霾以平直西风环流控制最多。高、低空环流配置共有9种类型,3种主要的配置形势为700 hPa高空为高压脊,地面为高压场;700 hPa高空为平直西风环流,地面为高压场;700 hPa高空为高空槽,地面为高压场。轻微霾和重度霾时均以700 hPa高空为高压脊,地面为高压场是最主要的配置类型,轻度霾和中度霾时均以700 hPa高空为平直西风环流,地面为高压场是最主要的配置类型。3~5 d持续重污染天气过程,地面以高压场底部控制最多,高空环流形势平直西风环流、高压脊、高空槽的占比分别为36.0%、35.2%和28.9%。高、低空环流配置则以700 hPa高空为高压脊,地面为高压场底部是最典型的配置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天气 地面环流形势 700 hPa空环流形势 低空环流配置
下载PDF
急流在梅雨期持续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26
3
作者 赵娴婷 魏建苏 朱定真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1-216,共6页
本文利用实况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对造成江苏2010年7月9—14日的暴雨过程中高低空急流特点、配置及对暴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动量下传,引起低空扰动加强,从而使得低空急流加强和维持。低层高能的平流为江苏境内暴雨和大暴... 本文利用实况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对造成江苏2010年7月9—14日的暴雨过程中高低空急流特点、配置及对暴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动量下传,引起低空扰动加强,从而使得低空急流加强和维持。低层高能的平流为江苏境内暴雨和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低空西南风急流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因子,仅在700 hPa出现强劲西南风急流,就可以导致江苏境内的强降水发生。分析还表明:阶段性暴雨起始的时候,暴雨落区上方都出现了负散度和正散度相互交错的情况,直至6 h后才有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典型形势。高低层急流配置和次级环流的维持为暴雨的持续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急流 高低空配置
下载PDF
闽北一次初春强降水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小宁 吴幸毓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2年第3期21-24,37,I0001,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3月6日-7日福建省北部地区暴雨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在高空西风槽南下带来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背景下产生,暴雨区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3月6日-7日福建省北部地区暴雨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在高空西风槽南下带来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背景下产生,暴雨区位于低空西南急流北侧、低层切变南侧、地面冷锋附近;强降水落区位于层结不稳定的湿区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对流发展;干冷空气的侵入时高层高值位涡库向北向下伸展,促使中低层气旋涡度发展,从而导致强降水的发生;雷达回波分析表明,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区域上空辐合形势都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层结不稳定的湿区 高低空配置 干冷空气侵入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2014年福建省首场暴雨过程分析
5
作者 韩美 刘爱鸣 李白良 《福建气象》 2014年第2期14-19,共6页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3月11日20时-12日20时福建省北部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中纬度槽与南支槽同位相叠加、西南低涡东北移动、西南急流加强、冷暖空气交汇情况下发生的暴雨过程。...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3月11日20时-12日20时福建省北部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中纬度槽与南支槽同位相叠加、西南低涡东北移动、西南急流加强、冷暖空气交汇情况下发生的暴雨过程。干冷空气入侵导致低层辐合加强,气旋加强,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和维持。主要强雨区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低层西南急流左前侧、低层切变南侧。比湿异常度能够更直观地表现出湿度条件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高低空配置 西南急流 比湿异常度 干空气入侵
下载PDF
2014年9月6~17日汉中秋淋天气过程分析
6
作者 彭菊蓉 杨波 +1 位作者 杨亦典 杨睿敏 《陕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7期76-79,共4页
强秋淋天气降水持续时间长,期间夹杂着暴雨、特大暴雨,易引发中小河流水位暴涨、山洪暴涨、山体滑坡、泥石流、房屋倒塌、城镇内涝、农田淹毁、交通电力水利设施损坏等多种气象灾害。通过对2014年9月的强秋淋天气过程的分析描述,应用天... 强秋淋天气降水持续时间长,期间夹杂着暴雨、特大暴雨,易引发中小河流水位暴涨、山洪暴涨、山体滑坡、泥石流、房屋倒塌、城镇内涝、农田淹毁、交通电力水利设施损坏等多种气象灾害。通过对2014年9月的强秋淋天气过程的分析描述,应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本次过程从高低空形势场配置、地面冷空气的原地和扩散路径影响,进一步分析引发暴雨的水汽和动力条件,总结连阴雨中暴雨的成因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淋 暴雨 高低空配置 水汽和动力分析
下载PDF
济南市大气污染天气分型与冷空气对污染物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江琪 桂海林 +4 位作者 花丛 张碧辉 徐冉 何佳宝 吕梦瑶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81-1291,共11页
对济南市大气污染与气象要素以及高低空天气系统配置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形成大气污染的天气学概念模型,并探讨不同强度冷空气过程对济南市大气污染物的生消作用。主要结论为:2016—2018年,济南市75%以上的PM_(2.5)污染日出现在地面均... 对济南市大气污染与气象要素以及高低空天气系统配置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形成大气污染的天气学概念模型,并探讨不同强度冷空气过程对济南市大气污染物的生消作用。主要结论为:2016—2018年,济南市75%以上的PM_(2.5)污染日出现在地面均压场中。在天气类型出现概率均等的前提下,污染天气出现概率最高的地面天气类型为倒槽型(>55%),其次为均压场型(26.8%)。500 hPa为脊区控制型、平直西风带型、反气旋型、槽后型和槽前型时,均有>25%的概率出现PM_(2.5)污染。济南市PM_(2.5)污染概率最大(>50%)的高低空配置为地面倒槽配合高空槽后型,其次为倒槽配合平直西风带型以及均压场配合槽后型。平均情况下,PM_(2.5)污染时混合层高度低于1000 m,达到重度污染时小于800 m。污染时段相对湿度均值分布在65%±20%,温度均值为6℃±1℃。不同强度冷空气对污染物影响复杂,较强冷空气(ΔT_(24 h)>4.3℃,Δp_(24 h)>4.74 hPa)持续一定的时长(>3.5 m·s^(-1)的北风持续超过9.6 h),可将污染物彻底清除。强度稍弱的冷空气可能使污染改善,而较弱的冷空气(北风风速较小,但有一定的降温和升压体现)可能在传输作用下使得污染物浓度不降反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分型 高低空配置 大气污染 冷空气
下载PDF
呼和浩特市连续两日短时强降水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一平 德勒格日玛 +1 位作者 江靖 贾晓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54-1664,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和非常规监测资料从环流背景及发生条件等方面对比分析了2012年7月25-26日呼和浩特市连续两日出现的短时强降水天气。结果表明:(1)两次降水过程都是在东高西低的环境场产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贝加尔湖低涡稳定维持,使冷... 利用常规观测和非常规监测资料从环流背景及发生条件等方面对比分析了2012年7月25-26日呼和浩特市连续两日出现的短时强降水天气。结果表明:(1)两次降水过程都是在东高西低的环境场产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贝加尔湖低涡稳定维持,使冷暖空气长时间交汇;(2)两次降水过程都是由中低纬系统、上下游系统、高低层系统以及多种尺度系统共同作用及配置产生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是引起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原因,但主要影响系统位置及产生因子的特征又有所不同;(3)前一次降水过程整层湿度条件好,且整层均在暖区,对流相对较弱;后一次存在明显上干冷下暖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结构,对流相对较强;(4)两次降水过程都是层状云和对流云混合降水,但前一次降水过程层状云水平及垂直尺度相对较大,后一次主要是对流云降水;(5)反射率因子、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及对流高度分析降水过程,前一次降水过程都比后一次弱,前一次存在明显的低空急流,反射率因子范围广、呈片状、东北移动并向南扩,后一次反射率因子范围小、呈带状、东移南扩且明显存在列车效应;(6)受地形辐合抬升作用,两次降水过程都发生在呼和浩特市中部及大青山南侧、蛮汉山西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高低空配置 多尺度结合 辐合切变线
下载PDF
渤海海峡至黄海北部低压顶部型海雾特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梁寒 聂安祺 +3 位作者 吴曼丽 乔小湜 贺慧 肖光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8-163,182,共7页
选取2001年2月21-22日和2011年8月15-16日2次海雾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的高低空环流配置及物理量分布特征。利用地面观测实况和探空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物理量场,对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的形成、持续和消散... 选取2001年2月21-22日和2011年8月15-16日2次海雾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的高低空环流配置及物理量分布特征。利用地面观测实况和探空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物理量场,对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的形成、持续和消散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持续时间长,强度大。低压气旋的顶部或右前方盛行偏南风或西南风,偏南风或西南风带来的暖湿气流:(1)为海雾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2)容易在对流层低层形成逆温或等温的稳定层结;(3)在低层形成暖平流。稳定的大气层结,较好的水汽条件,配合较弱的垂直运动,有利于海雾的形成和持续。当低压气旋顶部的偏南风不断增大到一定程度(风速>10 m/s),容易破坏海雾发生区上空的稳定层结,温度平流增大,加速湿空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输送和扩散,不利于海雾的维持。当低压气旋过境后,低压气旋后部的偏北风带来的冷空气容易形成冷平流,有利于海雾的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环流配置 大气稳定度 风场条件 水汽条件 温度平流 垂直运动
原文传递
影响东亚夏季风降水异常的前期海温信号 被引量:8
10
作者 胡娟 晏红明 周建琴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1-409,共9页
采用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Had ISST海温数据以及中国东亚季风区的实测降水资料,探讨前期冬季海温与东亚夏季风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东亚夏季风异常的海温变化存在2个关键区,分别位于南印度洋中部和北太平洋东部,关键区的海温... 采用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Had ISST海温数据以及中国东亚季风区的实测降水资料,探讨前期冬季海温与东亚夏季风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东亚夏季风异常的海温变化存在2个关键区,分别位于南印度洋中部和北太平洋东部,关键区的海温与东亚季风区的降水在长江中游有显著正相关,与东亚夏季风指数有显著负相关。基于此,定义了印-太海温指数。强海温指数年的南亚高压、索马里越赤道气流、西太平洋副高偏强,有利于东亚夏季风北进,中国大部降水偏多;弱海温指数年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分析 印太海温指数 东亚夏季风 降水异常分布型 低空环流配置
下载PDF
2015年12月乌鲁木齐极端暴雪成因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许婷婷 张云惠 +1 位作者 于碧馨 郑育琳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7年第5期23-29,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FNL(1°×1°)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雷达回波资料,对乌鲁木齐2015年12月10—12日的极端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演变及暴雪产生和维持的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是欧洲脊发展推动乌拉...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FNL(1°×1°)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雷达回波资料,对乌鲁木齐2015年12月10—12日的极端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演变及暴雪产生和维持的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是欧洲脊发展推动乌拉尔山地区长波槽东移南压,同时配合低层风场的辐合切变、地面冷锋及地形强迫抬升等共同作用造成的。500 h Pa偏南气流,700h Pa、850 h Pa的偏北气流在乌鲁木齐的交汇有利于加强冷暖空气的汇合和水汽的聚集,为乌鲁木齐强降雪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各物理量场的配合及地形作用使得大暴雪持续时间长,降雪强度大;降雪前期乌鲁木齐逆温使不稳定能量集中释放;散度辐合中心最强时段及上升运动均与降雪时段对应,乌鲁木齐地形引起的强迫抬升为暴雪提供有利的垂直环流;水汽的主要来源为阿拉伯海及孟加拉湾,且水汽在中低层的辐合上升明显,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的出现时间对大暴雪的最强降水时段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雪 高低空配置 物理机制 中尺度
下载PDF
吉林省短时强降雨天气特征及大尺度环境条件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妍 杨紫超 +1 位作者 云天 孙钦宏 《气象灾害防御》 2015年第2期9-12,33,共5页
本文利用2005-2010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吉林省50个气象站43例短时强降雨从时空分布特征、影响系统、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以及中尺度天气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20日-8月14日间,呈中部多、东西部... 本文利用2005-2010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吉林省50个气象站43例短时强降雨从时空分布特征、影响系统、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以及中尺度天气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20日-8月14日间,呈中部多、东西部少,相对平坦的区域多、山区少,盆地多于山区的特点。500h Pa影响系统主要有四类,即西风槽、切变、Ω型高压两侧槽或切变,以及冷涡四类。不同系统的形势配置和物理条件有一定差异,Micaps业务平台中的探空、环境物理参数和物理量指标对短时强降雨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雨 天气特征 低空形势配置 环境物理参数
下载PDF
2000~2017年江淮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低频特征分析
13
作者 夏颖 王伟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9年第6期719-730,共12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2000~2017年地面气象观测站点逐日降水资料、NCEP逐日4次FNL再分析资料和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依据持续性异常降水指数挑选出67个低频降水事件,之后采用功率谱分析、Lanczos滤波、位相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对...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2000~2017年地面气象观测站点逐日降水资料、NCEP逐日4次FNL再分析资料和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依据持续性异常降水指数挑选出67个低频降水事件,之后采用功率谱分析、Lanczos滤波、位相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江淮地区低频降水的统计特征和高中低层的低频环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地区的异常降水事件降水最强的阶段平均持续3~8天,降水带分布在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地区,中心主要位于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低层(850 hPa),江淮地区的持续性异常降水受到西北太平洋上空西北向传播的低频信号和河套地区东南向传播的低频信号共同作用的影响;中层(500 hPa),江淮地区的持续性异常降水主要受到位于其上空的气旋式系统和南海–菲律宾海地区的反气旋系统的影响;高层(200 hPa),南海–菲律宾海的反气旋环流、江淮地区西北侧的气旋环流及巴尔喀什湖的反气旋环流,三者构成西北–东南向移动的低频波列,与江淮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的活跃中断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持续性异常降水 10~30天低频振荡 高低空配置 低频波列
下载PDF
通辽市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梦迪 王一冰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第6期89-91,共3页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3月20—21日出现在通辽市地区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进行了分析诊断。结果表明:高空横槽转竖与低空水汽辐合区相互配合以及江淮气旋东移北上产生的倒槽是产生此次强降雪...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3月20—21日出现在通辽市地区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进行了分析诊断。结果表明:高空横槽转竖与低空水汽辐合区相互配合以及江淮气旋东移北上产生的倒槽是产生此次强降雪过程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高低空配置 倒槽 物理量
下载PDF
池州地区冬半年固态降水及其环流背景统计特征
15
作者 孙卉 吴照宪 +1 位作者 刘玉林 田慷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2年第4期104-111,共8页
基于2003-2018年冬半年(11月-次年3月)观测资料,采用T-mode主成分客观分析法(TPCA)等进行固态降水与环流背景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池州172个固态降水日,主要月份固态降水出现的频率分别是44.8%(1月)、27.9%(2月)和16.3%(12月)。雨雪转... 基于2003-2018年冬半年(11月-次年3月)观测资料,采用T-mode主成分客观分析法(TPCA)等进行固态降水与环流背景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池州172个固态降水日,主要月份固态降水出现的频率分别是44.8%(1月)、27.9%(2月)和16.3%(12月)。雨雪转换、纯雪和冻雨3类天气占比分别为55.2%、41.3%和3.5%。环流形势可划分为一槽一脊型(Ⅰ型)、纬向波动型(Ⅱ型)和两槽一脊型(Ⅲ型),其中Ⅰ型占比最多,Ⅱ型次之,Ⅲ型较少。Ⅰ~Ⅲ型分别代表北方冷空气从中路、西路和东路南下,池州固态降水过程主要受中路冷空气影响。Ⅰ型气温最低,出现固态降水概率最高,是其他形势的3倍以上;Ⅱ型气温最高,出现固态降水概率最低。除Ⅲ型外,纯雪过程的中低层温度均较雨雪转换过程低2.0℃左右。925 hPa温度在雨雪转换过程与850 hPa基本相同,一般在-4.0~-5.0℃,在纯雪过程中则比850 h Pa高1.0℃左右。1 000 hPa温度在雨雪转换过程基本在0℃附近,纯雪则在0℃以下。池州固态降水的中低层环流特征是:925 hPa为东北风,850 hPa存在气旋性环流,700 hPa有12.0 m/s左右的偏南风急流、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大值中心。池州冬半年固态降水一般属于冷锋大尺度降水,层结稳定,锋区位于700 hPa以下,低层有冷平流,切变线一般位于850~800 h 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降水 T-mode主成分分析法 环流分型 高低空配置
下载PDF
2018年7月12日吉林省中部地区暴雨过程分析
16
作者 于嘉媛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21期199-200,204,共3页
本文对2018年7月12日吉林省中部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良好的高低空急流配置是造成本次暴雨的原因之一;低空急流将渤海湾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吉林省中部,为本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低压中心系统及地面辐合线为... 本文对2018年7月12日吉林省中部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良好的高低空急流配置是造成本次暴雨的原因之一;低空急流将渤海湾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吉林省中部,为本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低压中心系统及地面辐合线为底层提供了强烈的上升运动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加强了上升运动的强度和高度,并配合地形影响,产生了强烈的动力运动。此次暴雨过程的分析结果可以为以后的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高低空配置 水汽条件 动力运动 吉林省中部 2018年7月12日
下载PDF
2017年5月一次大降水天气分析
17
作者 张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2年第11期137-141,共5页
2017年5月18至19日第七师胡杨河市辖区出现一次持续降水天气过程,根据所收集的气象资料显示,降水主要集中在19日上午。本文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从天气环流形势、高低空配置、物理量场、云图的演变特征... 2017年5月18至19日第七师胡杨河市辖区出现一次持续降水天气过程,根据所收集的气象资料显示,降水主要集中在19日上午。本文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从天气环流形势、高低空配置、物理量场、云图的演变特征等方面分析研究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成因。结果表明,从西伯利亚进来的冷空气和中亚低槽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在我区上空交汇,冷空气抬着暖湿气流继续上升,并释放凝结潜热,是导致此次大降水天气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大降水 环流形势 物理量 高低空配置
下载PDF
昆仑山北坡短时强降水天气分型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俊兰 李伟 郑育琳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应用昆仑山北坡小时、分钟降水资料以及和田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近8年该区域短时强降水天气分型,对比分析对流云与混合云2型5类短时强降水的回波强度、顶高、垂直液态含水量等回波特征量值以及持续时间的差异。得出昆仑山北坡... 应用昆仑山北坡小时、分钟降水资料以及和田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近8年该区域短时强降水天气分型,对比分析对流云与混合云2型5类短时强降水的回波强度、顶高、垂直液态含水量等回波特征量值以及持续时间的差异。得出昆仑山北坡短时强降水中,中亚低涡(槽)型环流形势和块状多单体回波最多,昆仑山北坡无超级单体回波。需高度关注3类天气分型下高空锋区、低层中尺度气旋、切变线和辐合线以及东风气流(急流)等高低空天气系统空间配置以及强度对短时强降水落区、强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天气分型 低空系统配置 雷达回波 昆仑山北坡
下载PDF
北疆北部一次暖区暴雪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美丽巴奴·艾则孜 张俊兰 王小亚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1年第4期107-114,共8页
利用地面观测、高空探测常规资料、NCEP 1°×1°再分析以及FY-2G红外云图,综合分析2016年11月10—13日北疆北部的暖区暴雪过程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是在“单阻型”经向环流和有利的高低空天气系统配置下发生的,主要... 利用地面观测、高空探测常规资料、NCEP 1°×1°再分析以及FY-2G红外云图,综合分析2016年11月10—13日北疆北部的暖区暴雪过程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是在“单阻型”经向环流和有利的高低空天气系统配置下发生的,主要表现为500 hPa东欧阻塞高压脊稳定,西西伯利亚低涡和冷槽东南下至北疆境外的中亚地区,200~500 hPa低涡和冷槽系统深厚且呈前倾结构,低涡底部极锋锋区加强并压至北疆上空,700~850 hPa北疆北部有暖平流和暖脊发展,地面气压场呈“两高夹一低”形势,北疆在地面冷锋前部和暖锋后部的暖区内。中高层西北急流、低层偏西气流和偏东气流3支气流在暴雪区上空汇合,暴雪区位于高空低涡底部西北急流、低层暖平流和切变线、地面暖低压南部的高低空重叠区域内。500 hPa以下仅有一条西方水汽输送路径,最强水汽输送在600~700 hPa,最强水汽辐合位于850 hPa附近,最大暴雪中心(裕民)的水汽输送强度更强、厚度更厚、时间更长,其平均云顶黑体亮温TBB值较富蕴偏高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雪 低空天气系统及配置 水汽 TBB 北疆北部
下载PDF
通辽市两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梦迪 王一冰 +2 位作者 于静 贾宁 张晨 《陕西气象》 2022年第5期15-20,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CMWF ERA-Interim逐小时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4月16日、5月6日通辽市两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从天气概况、气候背景、高低空环流形势和单站地面气象要素、高低空急流配置、垂直速度、大气稳...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CMWF ERA-Interim逐小时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4月16日、5月6日通辽市两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从天气概况、气候背景、高低空环流形势和单站地面气象要素、高低空急流配置、垂直速度、大气稳定度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前期均具有干旱少雨的气候背景;高低空斜压锋区、地面冷高压和蒙古气旋是发生大风沙尘过程的环流形势;两次过程高低空急流配置有所不同,“4·16”过程高、低空为西风和西北风急流,“5·6”过程高、低空为一致西南风急流,且低空急流位置较“4·16”过程偏北,故造成“5·6”过程沙尘暴更强,地面气象要素变化也更为剧烈;垂直速度对两次沙尘暴过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两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均存在锋区后冷空气较强且下沉气流区随高度向西北倾斜;两次过程大气层结均呈现弱不稳定或中性,但“5·6”过程基础气温和能量较“4·16”更高,也是造成大风沙尘强度较“4·16”过程更强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沙尘 冷涡 低空急流配置 诊断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