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5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头植被根系垂直分布及其对土壤抗侵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娄义宝 康宏亮 +4 位作者 王文龙 沙小燕 冯兰茜 聂慧莹 史倩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103,共14页
【目的】探明沟头植被根系垂直分布及其对土壤抗侵蚀性的影响,为沟蚀防治中植被措施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植被覆盖(杂草(农地)、冰草、铁杆蒿、苜蓿)沟头为研究对象,通过原状土冲刷试验明确沟头土壤抗冲性特征。采用扫... 【目的】探明沟头植被根系垂直分布及其对土壤抗侵蚀性的影响,为沟蚀防治中植被措施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植被覆盖(杂草(农地)、冰草、铁杆蒿、苜蓿)沟头为研究对象,通过原状土冲刷试验明确沟头土壤抗冲性特征。采用扫描分析法、ZJ型应变控制式直剪仪等分析和测定根系特征及根-土复合体力学、理化性质。【结果】(1)各植被沟头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特征差异明显,根系特征指标(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总体上呈现冰草地最大,其次为苜蓿地、铁杆蒿地,农地最小;垂直深度上,农地沟头土壤中根系各指标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冰草、铁杆蒿和苜蓿地沟头土壤中根系各指标整体上则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各植被根系以<0.5 mm径级根系为主。(2)各植被沟头土壤容重变异性较小,在1.17^(-1).37 g·cm^(-3)之间变化。>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现出农地和冰草地大于铁杆蒿地和苜蓿地。(3)各植被沟头土壤黏聚力平均值苜蓿地为12.75 kPa、冰草地9.05 kPa、铁杆蒿地8.60 kPa、农地7.25 kPa;在垂直深度上,农地、冰草地和苜蓿地呈现出随着土层的加深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铁杆蒿地则呈现随着土层深度加深逐渐减小的变化。(4)沟头0^(-1)00 cm土层土壤抗冲系数为苜蓿地(39.31 L·g^(-1))>冰草地(25.49 L·g^(-1))>农地(22.39 L·g^(-1))>铁杆蒿地(14.75 L·g^(-1));在垂直深度上,表层(0-20 cm)土壤抗冲系数表现为较大值,在34.91-53.30 L·g^(-1)之间变化。【结论】不同形态根系对土壤抗侵蚀性能作用不一,在沟头防护过程中植被选择应将直根系植物与须根系植物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抗冲性 土壤抗剪强度 根系特征 土壤侵蚀 沟头 植被 黄土高原沟壑区
下载PDF
基于耦合关系的乡村产业规划研究——以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显胜乡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董鹏达 董欣 +2 位作者 朱菁 马思琪 陈开心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4期151-160,共10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乡村国土地域系统及其产业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决定了乡村持续振兴的能力。我国陇东地区乡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及城镇化发展中产业—空间矛盾尤为显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乡村国土地域系统及其产业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决定了乡村持续振兴的能力。我国陇东地区乡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及城镇化发展中产业—空间矛盾尤为显著,迫切需要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产业—空间量化分类的探索性研究,客观反映乡村的发展程度,科学把握乡村发展差异和特点。本文充分剖析了国家与地区相关政策,进而通过分析该地区的产业-空间问题,基于“人地关系”协调理论构建“产村互动”耦合发展模型,以具备典型特征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显胜乡村庄为研究对象,从产业与空间两大系统确定了19个评价因子,通过对评价因子进行赋值计算、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软件等手段,评价探析其产业—空间耦合互动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内在机制,在规划响应方面得出如下启示:以科学评价现状为基础,分类引导乡村产业空间振兴;以统筹空间布局为核心,打造镇村一体发展新单元;以加强生态修复为策略,同步经济效益与空间效应;以延续历史文脉为补充,实现文化引领三产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人地关系 产村互动 黄土高原沟壑区 陇东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年限苹果园土壤碳、氮、磷变化特征 被引量:28
3
作者 杨雨林 郭胜利 +2 位作者 马玉红 车升国 孙文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5-691,共7页
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的重要因素。分析和讨论了5、101、5年苹果园耕层(0—20 cm)和0—20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年、10年和15年的塬面苹果园表层土壤有机碳依次为7.5、6.7和6.7... 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的重要因素。分析和讨论了5、101、5年苹果园耕层(0—20 cm)和0—20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年、10年和15年的塬面苹果园表层土壤有机碳依次为7.5、6.7和6.7 g/kg;全氮依次为0.940、.85和0.83 g/kg;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随着种植年限而增加,与5年苹果园相比,塬面10年苹果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11%、60%,并且磷素的变异性随年限而增加。坡地10年、15年和20年苹果园土壤有机碳依次为6.36、.2和6.5 g/kg,全氮依次为0.76、0.76和0.81 g/kg;与10年苹果园相比,15年苹果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20%、28%。土壤剖面0—80 cm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磷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80 cm以下不同利用条件苹果园土壤碳、磷含量差异不大,氮素含量在100 cm土层下随苹果园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果园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壤全磷 土壤有效磷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19
4
作者 陈杰 刘文兆 +3 位作者 张勋昌 张北赢 王兵 杨玉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104,112,共9页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幼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方法】以草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油松、沙棘、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及各树种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造林...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幼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方法】以草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油松、沙棘、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及各树种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造林初期,各树种及其不同造林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均比较差,处于水土保持功能低下阶段,土壤侵蚀的差异主要是由植被的不同覆盖度引起的,二者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回归分析表明,当覆盖度达53%时土壤侵蚀较为轻微。草地和各树种林下0-25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大,其中以刺槐消耗土壤水分最多,其次是侧柏,油松、沙棘和草地之间差异不明显;刺槐纯林与其混交林下土壤水分的差异比较明显,而其他树种不同造林方式下的土壤水分无明显差异。各树种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侧柏〉油松≈沙棘〉刺槐,油松与沙棘混交造林后两者的水分利用效率都有显著提高;各树种叶片的蒸腾速率表现为刺槐≈沙棘〉油松〉侧柏,沙棘与油松或刺槐混交后,油松与刺槐的蒸腾速率均有所降低,而沙棘变化不显著。【结论】综合考虑树种的水保效益及其适应性可以发现,沙棘与油松混交可能是黄土高原沟壑区较为适宜的一种造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造林树种 造林方式 水保效益 土壤水分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关键措施与组合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康玲玲 王云璋 +3 位作者 王霞 常茂德 王国庆 李皓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9-62,81,共5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沟壑区 4条典型小流域的调查和治理模式的分析评价与系统研究 ,提出了适应于该地区的治理开发模式 ,初步确定了小流域不同单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及其组合方案。
关键词 关键措施 组合 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成本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应龙 谢永生 +2 位作者 文曼 江青龙 李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69-277,共9页
针对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降级问题,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陕西省长武县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经济学估算方法,对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成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该区粮食生产资源环境损失总价值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9.05%... 针对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降级问题,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陕西省长武县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经济学估算方法,对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成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该区粮食生产资源环境损失总价值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9.05%;小麦和玉米的资源环境成本分别达到2.02和1.19元/kg,总成本分别为4.08和2.23元/kg,而出售价格仅1.72和1.28元/kg,高成本低效益状况对区域粮食安全及生态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粮食总成本中的各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得出,资源环境成本和化肥费用是其主要因素。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生产资料利用效率,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降低粮食成本维持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本 估算 生产 粮食 资源环境 黄土高原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干层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52
7
作者 何福红 黄明斌 党廷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6,共7页
以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干层的量化指标、分级评述和分布特征等3个方面初步探讨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的土壤干层问题,并就小流域内的植被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结果表明:在王东沟小流域内,土壤干层已成为一... 以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干层的量化指标、分级评述和分布特征等3个方面初步探讨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的土壤干层问题,并就小流域内的植被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结果表明:在王东沟小流域内,土壤干层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水分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植物生长和植被的恢复,并具有如下特点:①土壤干层的干燥化程度和干层厚度都表现为林地大于果园,果园大于草地,农地最小;②同一种植被类型由于密度、生物量、树龄、坡度、坡向以及坡位不同,其土壤干层的干燥化程度和深度也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小流域 土壤干层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78
8
作者 何福红 黄明斌 党廷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9,共4页
以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在王东沟小流域内 ,土壤剖面中 0— 2 m的土层经过一个雨季之后 ,土壤水分得到了部分的恢复 ;2 m以下土层 ,由于没有水分补给 ,相对比较干燥... 以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在王东沟小流域内 ,土壤剖面中 0— 2 m的土层经过一个雨季之后 ,土壤水分得到了部分的恢复 ;2 m以下土层 ,由于没有水分补给 ,相对比较干燥。该流域内农地的土壤贮水量高于草地 ,草地高于果园地 ,林地的土壤贮水量最低。而在同一地理位置 ,土壤的水分分布又受坡度、坡向、坡位、植被类型、植被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小流域 土壤水分 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33
9
作者 张春霞 郝明德 +1 位作者 王旭刚 魏孝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78-80,共3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在王东沟小流域的分布呈现塬面 >山坡地 >坡台地的趋势 ,这是由于养分的投入主要分布在塬面 ,流失的养分在山地富集的结果。流域内土壤 K素... 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在王东沟小流域的分布呈现塬面 >山坡地 >坡台地的趋势 ,这是由于养分的投入主要分布在塬面 ,流失的养分在山地富集的结果。流域内土壤 K素含量无较大差异 ,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均比较高。流域内有机质含量不高 ,钾素较丰富 ,速效养分含量较低 ,且分布不均。林、草地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比农田土壤高 ,由于没有外源磷素的补充 ,其全磷、速效磷含量较农田土壤低 ,且变幅较大。果园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沟壑区 土壤养分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地土壤剖面中矿质氮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0
作者 郭胜利 党廷辉 郝明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1-33,66,共4页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为基础,选择不同利用年限的坡地果园分析了矿质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化肥投入显著提高了硝态氮在100~200cm土层分布与积累。随着果园利用年限的延长,土体剖面硝态氮的积累量呈...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为基础,选择不同利用年限的坡地果园分析了矿质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化肥投入显著提高了硝态氮在100~200cm土层分布与积累。随着果园利用年限的延长,土体剖面硝态氮的积累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但施肥不影响铵态氮在土层的分布特征。坡地果园中化肥的挖沟深施,长期的氮肥投入和果园土壤水分的逐渐耗竭降低是产生硝态氮深层积累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沟坡地 坡地果园 矿质氮 土壤剖面 分布 施肥 土壤水分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整治中新增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魏样 韩霁昌 +2 位作者 杜宜春 王欢元 马增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6-910,共5页
【目的】以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为例,研究土地整治中新增耕地的土壤养分特征,为判别新增耕地能否实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位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白水、蒲城和富平3县新增耕地为研究对象,每20 ha新增耕地作为一个采样单元,... 【目的】以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为例,研究土地整治中新增耕地的土壤养分特征,为判别新增耕地能否实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位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白水、蒲城和富平3县新增耕地为研究对象,每20 ha新增耕地作为一个采样单元,采集0~30 cm耕层土壤,共采集土样30个,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土样质地等指标,分析土壤养分状况。【结果】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新增耕地土壤质地均为粉壤土,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6.69 g/kg、0.67 g/kg、15.79 mg/kg和173.28 mg/kg;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表现为白水县〉富平县〉蒲城县;全氮含量表现为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有效磷含量表现为白水县〉蒲城县〉富平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有效磷含量与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除全氮外,其他土壤养分含量与砂粒含量呈正相关,与黏粒和粉粒含量呈负相关。参照黄土高原养分分级指标对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新增耕地的土壤养分进行分级评价,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全氮含量较低,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结论】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采样县新增耕地土壤养分存在地区差异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新增耕地 土壤养分 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适度生产力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郝明德 党廷辉 刘冬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4-97,共4页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模式,解决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为国家对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黄土高原沟壑区 协调发展 区长 生产力 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 小流域 技术体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剖面中矿质氮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0
13
作者 郭胜利 党廷辉 郝明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2-27,37,共7页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期施肥对土壤剖面中的 NH4- N、NO3 - N含量分布影响不同。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 NH4- N含量和分布保持相对稳定 ;但不同施肥对 NO3 - N含量分布影响显著。凡施氮肥处理中 ,土壤剖面中出现了 NO3 - N深层富集分布。土...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期施肥对土壤剖面中的 NH4- N、NO3 - N含量分布影响不同。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 NH4- N含量和分布保持相对稳定 ;但不同施肥对 NO3 - N含量分布影响显著。凡施氮肥处理中 ,土壤剖面中出现了 NO3 - N深层富集分布。土壤剖面中 NO3 - N深层富集分布是作物降雨等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多年累积而形成的。其中 N处理中 ,NO3 - N富集深度的最大为 12 0 cm~ 2 0 0 cm,富集量为 2 91.4kg/ hm2。NPM处理中 ,NO3 - N富集量最大356.8kg/ hm2 ,但富集分布深度降低 60 cm~ 12 0 cm。 NP处理可有效降低 NO3 - N富集量169.9kg/ hm2和富集分布深度 80 cm~ 140 cm。不施氮肥处理中 ,NO3 - N含量分布在整个土壤剖面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质氮 土壤剖面 分布 黄土高原沟壑区 施肥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梁坡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守赞 郭胜利 白岩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0-494,共5页
通过对比分析陕西省王东沟流域梁坡地上农地、果园、人工林地、草地和苜蓿Medicago sativa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其在土壤剖面上分布差异,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比农地低2.2%,人工林地... 通过对比分析陕西省王东沟流域梁坡地上农地、果园、人工林地、草地和苜蓿Medicago sativa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其在土壤剖面上分布差异,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比农地低2.2%,人工林地、草地和苜蓿地分别比农地高25.3%,17.1%和11.6%;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在土壤剖面上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在剖面上的分布特征不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黄土高原沟壑区 梁坡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型重力侵蚀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吉山 姚文艺 +2 位作者 马三保 马胜平 申震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共4页
小型重力侵蚀是黄土高原沟壑区流域产沙的重要来源。影响小型重力侵蚀的因素很多,根据野外实际观测,研究和讨论了沟道发展阶段、沟坡坡度、土体风化、土体蠕动、植被发育、降雨等因素对小型重力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坡土体的风化和... 小型重力侵蚀是黄土高原沟壑区流域产沙的重要来源。影响小型重力侵蚀的因素很多,根据野外实际观测,研究和讨论了沟道发展阶段、沟坡坡度、土体风化、土体蠕动、植被发育、降雨等因素对小型重力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坡土体的风化和蠕动是小型重力侵蚀的重要影响因素,沟坡坡度是决定小型重力侵蚀特点和强度的主要限制性因素,降雨是小型重力侵蚀的重要触发因素,植被的发育对小型的重力侵蚀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重力侵蚀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以陕北枣子沟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于汉学 周若祁 刘临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9-193,209,共6页
试图将生态规划方法应用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人居环境的研究中.首先从区域背景和调研资料入手,运用德尔菲法筛选了对人居环境建设影响较大的限制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地图叠加法对陕北枣子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了生态敏感性分析... 试图将生态规划方法应用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人居环境的研究中.首先从区域背景和调研资料入手,运用德尔菲法筛选了对人居环境建设影响较大的限制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地图叠加法对陕北枣子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了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适宜度评价.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小流域尺度下“生态优先”的生态安全格局和流域发展用地功能分区.分别从生态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角度就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规划 枣子沟小流域 人居环境 高原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特征变化分析——以长武王东沟为例 被引量:14
17
作者 韩书成 谢永生 濮励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3-77,共5页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特征变化进而促进黄土高原沟壑区的进一步开发治理,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和计量地理学的分析方法,选择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特征变化进而促进黄土高原沟壑区的进一步开发治理,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和计量地理学的分析方法,选择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配置特征及土地生产力等方面分析了该流域近20年来不同治理阶段土地利用特征变化情况。经过研究发现该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程度都有所增加;土地利用集中程度虽稍有减弱但并不明显,土地利用配置主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土地生产力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总的来看,土地利用特征从1986年到1994年变化明显,而从1994年到2002年变化不明显,这说明在黄土高原治理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特征 高原沟壑区 王东沟流域
下载PDF
退耕还果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地土壤和植被碳、氮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泽 郭胜利 +1 位作者 张芳 邹俊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9-924,共6页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重要因素。试验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杜家坪坡地果园和邻近农田为对象,分析了坡地退耕还果20年后,地上植被生物量、地下根系生物量以及0—100 cm土层有机碳氮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重要因素。试验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杜家坪坡地果园和邻近农田为对象,分析了坡地退耕还果20年后,地上植被生物量、地下根系生物量以及0—100 cm土层有机碳氮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坡地果园0—100 cm土层有机碳(SOC)储量为C 50.7 t/hm2低于农田(C 57.3 t/hm2),但0—20 cm土层,果园SOC储量为C 16.7 t/hm2高于农田(C 15.3 t/hm2),增幅为9.2%;而在20—100 cm土层,SOC含量基本呈现出农田>果园的趋势。果园土壤1 m剖面各层次全氮(TN)含量都低于农田,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农田退耕为果园20年后,坡地果园植株和根系碳储量(C 19.7 t/hm2)、氮储量(N 165.9kg/hm2)约为农田作物(C 3.4 t/hm2、N 96.8 kg/hm2)的5.8和1.7倍。果树主干、枝条和根部的新增生物量是导致果园生态系统碳、氮储量积累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土壤 土壤有机碳氮 植被碳、氮储量 黄土高原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苹果园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丽霞 郝明德 +2 位作者 薛晓辉 刘东斌 吴庆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69,共5页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苹果园为研究对象,对6~36 a苹果园土壤重金属含量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该区苹果园的高投入种植管理模式,能够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富集,使土壤重金属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土壤Cu含量随树龄增加而增加,20 a以...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苹果园为研究对象,对6~36 a苹果园土壤重金属含量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该区苹果园的高投入种植管理模式,能够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富集,使土壤重金属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土壤Cu含量随树龄增加而增加,20 a以上的土壤-果树系统对土壤Cu的输入与输出趋于平衡,Cu含量变化不大,且耕层土壤Cu含量较高。Cr含量随树龄线性递增,36 a果园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Cr含量分别比6 a果园增加27.14%,17.09%和19.17%。Cd含量随树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长期大量施用磷肥是土壤Cd的主要来源,果园生态系统深层土壤Cd含量的峰值比耕层提前出现。Pb含量以15~26 a果园含量最高,树龄〈15 a和〉26 a时Pb含量较低。Hg含量则以15 a为转折点,在不同土层上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As含量在树龄〈15 a时逐渐降低,15~20 a时逐渐增加,20 a以后果园土壤As含量趋于不变,且各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苹果园 土壤重金属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村级单元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以榆林沟壑区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郝高建 赵先贵 +1 位作者 蒋蕾 梁运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6期85-89,共5页
通过对榆林丘陵区的实地考察和调研 ,在对本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 ,对本区出现的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 ,探索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村级单元生态建设和农业的发展道路。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综合治理具有一定... 通过对榆林丘陵区的实地考察和调研 ,在对本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 ,对本区出现的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 ,探索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村级单元生态建设和农业的发展道路。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级 生态建设 可持续农业 农业发展模式 榆林 黄土高原沟壑区 发展道路 丘陵沟壑区 丘陵区 综合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