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7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物种组成与分布特征
1
作者 张瑞东 吴富勤 +3 位作者 李坤冀 金彦杉 刘程霞 申仕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1-361,共11页
湖滨带植物多样性是湖滨带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关键,入侵植物的出现破坏湖滨带生态平衡,对湖滨带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为揭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组成与分布特征,基于文献报道及野外踏查,整理得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外来入... 湖滨带植物多样性是湖滨带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关键,入侵植物的出现破坏湖滨带生态平衡,对湖滨带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为揭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组成与分布特征,基于文献报道及野外踏查,整理得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外来入侵植物名录,并对其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分布特征、区系类型、繁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有外来入侵植物64种,隶属于23科52属。从种类组成上看,外来入侵植物多为菊科(Asteraceae)和苋科(Amaranthaceae);从分布特征上看,滇池湖滨带入侵植物分布最多,泸沽湖湖滨带入侵植物分布最少;从原产地上看,超过50%的入侵植物来自美洲;从生活型上看,外来入侵植物几乎均为草本植物,且以一年生草本植物居多;从物种分布上看,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土荆芥Dysphania ambrosioide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分布最广;从区系类型上看,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外来入侵植物科和属的区系类型均具有明显的广布与泛热带分布特征;从繁殖特征上看,外来入侵植物花期集中于7-10月,果实类型多为被毛瘦果。研究表明,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较为多样,与同区域数据比对后发现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种数有所增加。不同湖滨带入侵植物种数的差异可能与海拔、温度和周边人口数量有关,较高的海拔,较低的年均温以及较少的周边人口数量都有利于减少湖滨带入侵植物种数。研究结果将为高原湖泊湖滨带生态系统风险评估和防控部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湖滨带 入侵植物 物种组成 分布特征 生态安全 风险防控
下载PDF
遥感在高原湖泊蓄水量估算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于浩 王涛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70-173,共4页
青藏高原湖泊众多,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以萨利吉勒干南库勒湖为研究区,采用高分二号遥感数据,利用可见光同时具水体穿透力和湖底反射特性,通过水深实地测量,建立湖水深度与绿波段之间的模型,生成湖... 青藏高原湖泊众多,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以萨利吉勒干南库勒湖为研究区,采用高分二号遥感数据,利用可见光同时具水体穿透力和湖底反射特性,通过水深实地测量,建立湖水深度与绿波段之间的模型,生成湖底地形,水深反演模型平均绝对误差为0.23 m,相对误差均为2.84%。采用GIS水淹分析建立湖泊面积与蓄水量间的数学关系,估算当前萨利吉勒干南库勒湖蓄水量为6.179×10^(8)m^(3)。结果表明:结合野外实测数据,高分二号遥感数据能够较精细地反映湖泊湖底地形结构和纹理,能够满足对湖泊蓄水量估算需求,为水资源利用与保障、高原湖泊研究等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高原湖泊 蓄水量 估算
下载PDF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人类活动强度对水质的多尺度影响
3
作者 张洪森 角媛梅 +3 位作者 陈凡 张兆年 徐秋娥 陶妍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0-442,共13页
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异质性是理解区域人地关系和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基于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不同景观类型的人类影响强度系数,运用GIS空间分析量化流域人类活动强度与空间分异,探讨人类活动强度对水质的影响... 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异质性是理解区域人地关系和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基于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不同景观类型的人类影响强度系数,运用GIS空间分析量化流域人类活动强度与空间分异,探讨人类活动强度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强度总体特征由高到低依次是杞麓湖(4.83)、星云湖(4.71)、滇池(4.19)、阳宗海(4.11)、抚仙湖(4.03)、异龙湖(4.01)、程海(3.93)、洱海(3.88)和泸沽湖(2.96)。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AI)在流域尺度、坝区尺度、湖岸尺度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每个流域都受到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最大值出现在坝区,滇池、杞麓湖岸线存在完全开发的区域。人类活动强度随海拔和坡度增高而下降,高强度区集中在地势低平的湖泊周围。湖泊营养状态指数与流域尺度和坝区尺度高强度区呈显著正相关,这些区域应作为景观优化和管理的重点;与岸线尺度低强度区呈显著负相关,有必要减少湖滨带人类活动。综合考虑流域地形地貌-人类活动强度-水质的级联效应,应从不同空间尺度对各景观要素与过程管控。鉴于人类活动强度对水质的影响,可把湖泊管理分为预防型、保护型、治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高原湖泊 水质 流域 生态管理
下载PDF
距今2000年青藏高原湖泊水位下降的区域特征及机理
4
作者 王郁晗 安福元 刘向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8,共14页
基于亚洲夏季风与西风的影响范围将青藏高原划分为3个研究区,通过对比湖泊沉积物中多代用指标与晚全新世火山活动、北半球温度和亚洲季风指数,探讨了2 kaBP前后高原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并分析了不同区域湖泊对气候波动响应的空间差异。... 基于亚洲夏季风与西风的影响范围将青藏高原划分为3个研究区,通过对比湖泊沉积物中多代用指标与晚全新世火山活动、北半球温度和亚洲季风指数,探讨了2 kaBP前后高原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并分析了不同区域湖泊对气候波动响应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西南部湖面水位下降幅度大于西北部,更甚于高原东北部。这可能是因印度夏季风(Indian Summer Monsoon,简称ISM)强度减弱,高原西南部的湖泊更依赖于ISM降水的补给,因此对该季风所带来的水汽通量的减少更加敏感。而且,该时期的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的位相由负转正,使得青藏高原北部水汽辐合增强、降水偏多而南部降水偏少,进而导致高原南部湖面水位下降幅度普遍大于北部湖泊。导致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冷干的主要原因,本文归因于该阶段厄尔尼诺(EI Niño)的加强。除此之外,该时期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Annular Mode,简称SAM)冬夏季的不同位相也通过复杂的海气耦合过程,跨越赤道对青藏高原气候起到了降温减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湖泊 印度夏季风 厄尔尼诺 北大西洋涛动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随机方法的高原湖泊水位模拟预测
5
作者 韦彦玲 王飞 +3 位作者 陈晶 高泽坤 高凯 顾世祥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4年第2期103-107,共5页
湖泊水位变化呈现随机性和流域水文模拟与湖泊水位响应的复杂性。文章以杞麓湖作为研究区域,利用气象水文因素与前1月水位数据基于贝叶斯统计理论构建BMA(VC,BP,SVR)和BMA(BP,SVR)模型,以期提高长时序湖泊水位预测精度。结果表明,BMA(VC... 湖泊水位变化呈现随机性和流域水文模拟与湖泊水位响应的复杂性。文章以杞麓湖作为研究区域,利用气象水文因素与前1月水位数据基于贝叶斯统计理论构建BMA(VC,BP,SVR)和BMA(BP,SVR)模型,以期提高长时序湖泊水位预测精度。结果表明,BMA(VC,BP,SVR)和BMA(BP,SVR)模型预测精度高于单一模型,相关系数分别达0.99和0.98;BMA(VC,BP,SVR)模型95%置信区间覆盖率达90%,预测的不确定性较小;湿季(5—10月)水位预测精度低于干季(11月—次年4月)水位预测,且不确定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模型平均 Vine Copula BP SVR 组合预测 高原湖泊水位
下载PDF
滇中高原湖泊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驱动因素识别
6
作者 王舒 刘凤莲 +2 位作者 陈威廷 刘艳 蔡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1-404,共14页
滇中高原湖泊流域位于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内,担负着擘画生态文明新蓝图的重任。评估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揭示驱动因素是保障其生态功能稳定性和防控生态风险的关键。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 滇中高原湖泊流域位于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内,担负着擘画生态文明新蓝图的重任。评估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揭示驱动因素是保障其生态功能稳定性和防控生态风险的关键。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 10.8和Fragstatas 4.2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运用空间分析工具探究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变化趋势,采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全流域及局部区域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20年,林地和耕地是滇中高原湖泊流域内面积最大的景观,未利用地的面积最小。2)研究区内景观生态风险以中风险、中低风险为主。高风险区位于滇池以北,呈扩张趋势并向西北和东南方向延伸;中风险区、中高风险区不断向中部压缩;中低风险区、低风险区主要位于湖泊周围及流域北部,并围绕这些区域向外扩张。3)流域内大部分区域生态系统较为稳定,等级未发生变化。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系统发展向好。4)从整体来看,景观生态风险主要受植被归一化指数、夜间灯光等因子的影响;从局部来看,夜间灯光、年降水量、植被归一化指数对景观生态风险影响较为显著。为此,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的景观生态风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特征并被多种因素驱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应围绕这些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地理探测器 高原湖泊流域
下载PDF
对云南省高原湖泊污染治理的思考
7
作者 张有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4期0155-0158,共4页
云南省拥有九大高原淡水湖泊,湖水分布的区域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区和粮食主产区。但是随着云南省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产业结构越来越丰富,工农业生产总量也在逐年增长。九大高原湖泊的水体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经... 云南省拥有九大高原淡水湖泊,湖水分布的区域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区和粮食主产区。但是随着云南省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产业结构越来越丰富,工农业生产总量也在逐年增长。九大高原湖泊的水体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也面临的新的问题。如何根据水体环境的污染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成为当务之急。文章主要分析了云南高原湖泊现状,从多个方面对高原湖泊污染治理的有效方案展开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生态环境 污染治理
下载PDF
多注意力融合的环高原湖泊遥感影像分割
8
作者 何自芬 史本杰 +1 位作者 张印辉 李素敏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85-895,共11页
环高原湖泊区域土地类别监测为湖泊生态保护和土地资源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针对此区域遥感影像中河流、建筑物及植被目标分布零散、尺度不均导致分割精度较低的问题,设计了融合类别与多尺度注意力的遥感语义分割网络.该网络采用编码-解... 环高原湖泊区域土地类别监测为湖泊生态保护和土地资源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针对此区域遥感影像中河流、建筑物及植被目标分布零散、尺度不均导致分割精度较低的问题,设计了融合类别与多尺度注意力的遥感语义分割网络.该网络采用编码-解码的端到端结构并以深度残差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类别与多尺度注意力模块.类别注意力对网络特征层进行初步分类与空间信息过滤,有利于网络关注类别信息以降低像素分类误差;多尺度注意力将混合域注意力和多尺度特征进行融合,为不同尺度特征建立上下文联系,改善分布零散小尺度目标固有的分割消弥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在建立的环滇池区域遥感影像语义分割数据集上,本文设计的注意力融合语义分割网络测试精度在平均交并比和平均像素精度指标下分别达到77.4%和86.3%.从整体分割效果来看,融合类别与多尺度注意力分割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分布零散小尺度目标区域的分割消弥问题,对环高原湖泊区域精准监测和科学规划提供了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分割 深度学习 高原湖泊 注意力机制 多尺度 遥感影像
下载PDF
高原湖泊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大理市为例
9
作者 吴映梅 李琛 +3 位作者 高彬嫔 王梦娇 武燕 郑可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8153-8166,共14页
合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高原湖泊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大理市为研究区,将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系统服务统筹到生态安全评估,尝试采用土地发展概率修正生态阻力面,运用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大理市生... 合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高原湖泊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大理市为研究区,将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系统服务统筹到生态安全评估,尝试采用土地发展概率修正生态阻力面,运用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大理市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高-低-高”圈层结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生态源地53块,生成顾及未来土地发展的生态阻力面,识别生态廊道111条,筛选生态夹点23处,划分三级生态改善区。提出以洱海为一核,以苍山和南部林区为两屏,以大理市东北部生态保护区、海东生态修复区和满江—凤仪生态城市建设区为三区,以城镇区之间的多个生态修复区为多组团共同构成“一核、两屏、三区、多组团”的生态安全优化格局。将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系统服务统筹到生态安全评估及利用土地发展概率修正阻力面所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能更加真实的反映未来发展趋势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需要,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以期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理论提供借鉴,助力高原湖泊城市的生态宜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健康 土地发展概率 电路理论 高原湖泊城市
下载PDF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
10
作者 郑进烜 华朝朗 +7 位作者 蒋丽华 秦燕 刘茜 吴富勤 沙剑斌 吴婧 郑静楠 董磊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4期8-13,19,共7页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国家为了实现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分析总结了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的管理现状与存在森林植被覆盖度不足、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与森林质量不高、流域...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国家为了实现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分析总结了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的管理现状与存在森林植被覆盖度不足、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与森林质量不高、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重超载、湿地生态功能弱和生态修复难度大等涉及林草的主要问题,科学地从森林草原防火、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地管理、林草湿资源监管、营造林、草原生态修复和湖滨带生态修复等10个领域的保护与修复提出了具体对策,为打赢“湖泊革命”攻坚战和全面加强九大高原湖泊流域范围内森林、草原、湿地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林草 流域 生态保护与修复 云南省
下载PDF
高原湖泊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优先区诊断及修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向爱盟 赵筱青 +4 位作者 黄佩 易琦 普军伟 施馨雨 储博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143-6153,共11页
高原湖泊流域是高原地区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兼具高生态价值和高脆弱性的特点。随着高原湖泊流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加速,湖泊面积萎缩,污染加剧,流域生态环境受损严重,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污染、湿地退化、生境质... 高原湖泊流域是高原地区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兼具高生态价值和高脆弱性的特点。随着高原湖泊流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加速,湖泊面积萎缩,污染加剧,流域生态环境受损严重,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污染、湿地退化、生境质量下降等。亟需开展生态修复以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而基于整体保护与系统治理思维诊断并修复生态修复优先区,是科学有序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抓手。基于此,研究以高原湖泊流域典型代表滇池流域为例,利用人类足迹和景观生态风险模型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所受负向干扰,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流域生态网络;提取生态网络受负向干扰较高的关键区域为生态修复优先区并提出针对性修复措施。研究表明:(1)滇池流域人类干扰和生态风险整体较高,人类干扰整体呈核心—边缘递减的圈层式分布,中高生态风险占据了绝大部分区域。人类交通网络大幅扩展了人类干扰和生态风险的强度和深度;(2)区域生态网络呈典型湖泊生态网络特点,38条生态廊道呈放射状或环状分布,连通湖区、山区两大生态空间内共23块生态源地,保障区域生态安全;(3)研究共提取生态源地修复优先区73.83km~2,生态廊道修复优先区26.97km~2,生态夹点修复优先区31处,根据不同生态修复优先区典型问题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点线面结合协同治理的修复策略。研究可为高原湖泊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生态系统整体修复提升提供一定科学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R模型 电路理论 景观生态风险 人为干扰 生态修复优先区 高原湖泊流域
下载PDF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与水体细菌群落共发生网络和群落构建过程差异解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丹丹 黄跃飞 杨海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59-971,共13页
研究高原湖泊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对于水生态治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中东部共19个湖泊为研究对象,采集沉积物和水体样本,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统计分析,解析湖泊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空间分... 研究高原湖泊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对于水生态治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中东部共19个湖泊为研究对象,采集沉积物和水体样本,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统计分析,解析湖泊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共发生网络模式、群落构建过程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Faith s系统发育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水体细菌群落。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的优势门均为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为45.33%和41.77%),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主坐标分析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海拔和纬度分别是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最显著的驱动因子。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均具有明显的距离衰减模式,而沉积物细菌比水体细菌群落在空间上的周转率小。采样湖泊沉积物细菌群落共发生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高于水体细菌。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的平均归一化随机率值分别为0.24和0.72,表明确定性过程在沉积物细菌群落构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水体细菌群落的主导构建过程为随机性过程。本文在高原湖泊沉积物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特征、空间分布模式、生态网络稳定性、群落构建过程及其差异方面的研究,为深入理解高原湖泊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形成机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细菌群落 空间分布 共发生网络 群落构建
下载PDF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典型高原湖泊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协同治理研究
13
作者 朱俊 赵敏 《建筑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13-118,共6页
在高原湖泊生态修复背景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线性工程项目协同治理框架,采用案例对比的研究方法,对中国NLJ-DC补水工程和亚美尼亚AS引水工程两个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适应性法律为保障,以充分尊重... 在高原湖泊生态修复背景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线性工程项目协同治理框架,采用案例对比的研究方法,对中国NLJ-DC补水工程和亚美尼亚AS引水工程两个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适应性法律为保障,以充分尊重各利益相关方利益诉求为核心的协同治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协同治理 生态修复 高原湖泊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的国内外高原湖泊研究态势分析
14
作者 倪诚蔚 马敏象 +2 位作者 黄洁 石峰 冯欣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3年第2期41-45,共5页
湖泊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高原湖泊极易受先天条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护和治理好高原湖泊意义重大。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法,利用WOS和CNKI数据库对高原湖泊主题进行可视化分析,归纳了2001—2021年国内外高原湖泊研... 湖泊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高原湖泊极易受先天条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护和治理好高原湖泊意义重大。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法,利用WOS和CNKI数据库对高原湖泊主题进行可视化分析,归纳了2001—2021年国内外高原湖泊研究的文献量、研究热点和前沿演进趋势。结果表明:国外高原湖泊研究的发文量远远高于我国;我国更重视政府职能管理,而国外更注重数据模型的模拟跟踪;国外的研究一直聚焦于治理技术更新,我国则倾向于根据政策导向来选择研究方向。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亟需制定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长期性政策,提高民众的关注度,加强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技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高原湖泊 研究热点 前沿趋势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流域为例
15
作者 陈相标 丁文荣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48-2260,共13页
为探索湖泊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方法,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滇池、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流域为例,综合运用生境质量模型、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模型、景观连通性模型、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区域生态... 为探索湖泊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方法,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滇池、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流域为例,综合运用生境质量模型、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模型、景观连通性模型、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生态断裂点,明确湖泊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源地占全流域土地总面积的23.43%,包含33个生态源地斑块,主要分布于五大湖区和山林地;识别出景观生态廊道总长488.85 km,呈网状连通分布离散的生态源地;识别出流域生态修复关键区包括生态夹点93处,面积为119.17 km^(2),主要分布于滇池流域,亟待保护修复的生态障碍点62处,面积41.96 km^(2);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重叠面积17.40 km^(2),生态断裂点77处,在滇池流域分布最为密集。结合流域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现状,分别提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关键区域识别 高原湖泊流域
下载PDF
高原湖泊保护治理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宇 边静 +1 位作者 张丽 吴晓雁 《低碳世界》 2023年第4期7-9,共3页
为了解决高原湖泊保护治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以历年对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审计工作中发现的相关问题为例,结合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的特点和现状,对湖泊保护和治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以及水管理等方面提出... 为了解决高原湖泊保护治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以历年对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审计工作中发现的相关问题为例,结合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的特点和现状,对湖泊保护和治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以及水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保护 生态环境 问题 建议
下载PDF
云南高原湖泊高水平保护与流域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智 陈欣 +3 位作者 周云 李必琼 刘伟 陆芳 《中国水利》 2023年第17期63-66,共4页
云南有九大高原湖泊(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阳宗海和异龙湖),是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分析了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现状、保护与治理成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剖析了九大高原湖泊个性和共性... 云南有九大高原湖泊(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阳宗海和异龙湖),是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分析了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现状、保护与治理成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剖析了九大高原湖泊个性和共性中的一些痛点问题,就平衡处理好湖泊保护与流域发展的关系,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湖泊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水质现状 保护治理 高质量发展 云南
下载PDF
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生态智脑创新建设的对策建议
18
作者 王杰 刘可真 +3 位作者 丁发科 潘辉 马显莹 李丕清 《中国水利》 2023年第2期52-54,共3页
建设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生态智脑是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推进云南水利数字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云南省高原湖泊治理水平的必经之路。阐述了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生态智脑的内涵特点,分析了其创新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基本路... 建设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生态智脑是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推进云南水利数字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云南省高原湖泊治理水平的必经之路。阐述了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生态智脑的内涵特点,分析了其创新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基本路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流域 生态智脑 数字孪生流域 云南省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湖泊流域基于自然解决的生态修复方案——以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为例
19
作者 李芹 王宇 +2 位作者 李笠 张华 王波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1-401,共11页
喀斯特高原湖泊流域由外围向内可分为山区、丘陵区、平坝区和湖泊4个生态地质环境分区。山区主要生态问题是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水土流失、石漠化及地质灾害等;丘陵区主要是植被破坏、山地开垦过度、建材滥采、地貌景观破坏、污... 喀斯特高原湖泊流域由外围向内可分为山区、丘陵区、平坝区和湖泊4个生态地质环境分区。山区主要生态问题是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水土流失、石漠化及地质灾害等;丘陵区主要是植被破坏、山地开垦过度、建材滥采、地貌景观破坏、污染源点多面广、环境地质问题较多等;平坝区主要是国土空间承载量过大、水资源短缺及污染负荷巨大、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工程建筑挤占湿地和损毁植被、自然流场改造强烈、水环境质量差等;湖泊主要是人类活动强度大,农田、村落等严重侵占湖滨缓冲带生态用地,导致生境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环湖生态屏障功能衰减或丧失,水质污染严重等。根据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分异特征、水循环及物质传输规律、资源与环境条件,从研究自然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分区评价流域生态功能及适宜性,揭示主要生态问题,总结实践经验,探讨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思路与原则,构建适应高原湖泊流域资源与环境条件和社会现实的生态修复方案。山区以保护保育提升生态功能为主,丘陵区以人工辅助再生、生态重建提升生态与经济功能为主,平坝区以生态重建和转型利用以消除生态环境隐患、修复生态和恢复土地功能为主,湖泊主要开展水质修复和生态重建等。目前,高原湖泊内完成修复面积593 hm2,基本实现消除地质安全隐患、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3大目标任务,稳定和改善云南省九湖流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土地利用价值,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喀斯特高原湖泊 地貌形态 环境问题 生态修复 云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