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高场强磁共振成像(high-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F-MRI)与CT影像学技术在脊柱创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脊柱创伤患者,均进行高场强MRI和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目的:分析高场强磁共振成像(high-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F-MRI)与CT影像学技术在脊柱创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脊柱创伤患者,均进行高场强MRI和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分析不同类型创伤性疾病及所处位置的检出情况。结果:高场强MRI的诊断准确率达到97.00%,高于CT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场强MRI对压缩性骨折、撕脱骨折、骨挫伤的检出率分别是92.59%、93.33%、100.00%,均高于CT的66.67%、73.33%、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场强MRI对韧带、椎间盘损伤部位的检出率依次是94.12%、94.12%,高于CT检查的35.36%、64.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就诊的脊柱创伤患者,医生建议其尽早进行高场强MRI,和常规CT检查相比较,前者能更精准地测评软组织、椎间盘等结构的创伤情况,使临床诊断的精准性得到更大的保障,指导后续诊疗工作的推进过程,体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磁共振成像理论自1973年由诺贝尔获奖者Paul C. Lauterbur教授奠定以来,历经近半个世纪,在硬件系统和成像方法上均得到飞速发展,成为无创获取生物体组织形态、功能、代谢等多层次信息的强大医学影像工具。近年来,脑科学研究以及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理论自1973年由诺贝尔获奖者Paul C. Lauterbur教授奠定以来,历经近半个世纪,在硬件系统和成像方法上均得到飞速发展,成为无创获取生物体组织形态、功能、代谢等多层次信息的强大医学影像工具。近年来,脑科学研究以及心血管与肿瘤等重大疾病精准诊断的迫切需求,对磁共振成像的时空分辨率以及信噪比提出更高的要求。开发快速、高分辨的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仪器设备成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质量临床诊断的关键。本篇综述将以成像信息技术为核心,从硬件系统部件和快速成像方法两条主线入手,分别介绍磁体、梯度、谱仪、射频等关键部件的发展和挑战,以及前沿快速成像方法的技术突破和高级应用,同时分析超高场磁共振系统在前沿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和面临的技术瓶颈。高场磁共振系统是医疗设备中涉及学科交叉最多、技术体系最复杂、门槛最高的领域之一,是"中国制造2025"高端医疗装备制造的重要目标,因而实现快速高清晰磁共振成像的技术创新突破、形成高场磁共振整机制造能力,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产业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冻融过程对速冻汤圆水分分布及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及成像技术研究速冻汤圆在冻结和融化过程、反复冻融过程及储藏期间的水分分布变化。结果在冻结状态下,速冻汤圆...目的研究冻融过程对速冻汤圆水分分布及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及成像技术研究速冻汤圆在冻结和融化过程、反复冻融过程及储藏期间的水分分布变化。结果在冻结状态下,速冻汤圆中强结合水含量高达95.85%,随着温度的升高,强结合水向弱结合水转化,当温度高于0℃时,体系中的水分以不易流动水为主,T22发生右移,水分自由度增加;另外,反复冻融造成汤圆水分的迁移损耗,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进一步证实冻融循环导致汤圆体系中的结合水向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转化;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T21由0.62ms增加为1.97ms,说明样品体系中结合水与基质结合的紧密度减低,但储藏期间结合水、不易流动水等含量变化并未呈现出规律变化。结论冻融循环增加了体系水分的自由度;但在冻藏的过程中,保持储藏温度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速冻汤圆体系中水分的稳定性。LF-NMR分析可以快速反映温度波动、反复冻融等对速冻汤圆水分分布造成的影响,进而评估速冻汤圆的品质变化。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高场强磁共振成像(high-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F-MRI)与CT影像学技术在脊柱创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脊柱创伤患者,均进行高场强MRI和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分析不同类型创伤性疾病及所处位置的检出情况。结果:高场强MRI的诊断准确率达到97.00%,高于CT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场强MRI对压缩性骨折、撕脱骨折、骨挫伤的检出率分别是92.59%、93.33%、100.00%,均高于CT的66.67%、73.33%、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场强MRI对韧带、椎间盘损伤部位的检出率依次是94.12%、94.12%,高于CT检查的35.36%、64.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就诊的脊柱创伤患者,医生建议其尽早进行高场强MRI,和常规CT检查相比较,前者能更精准地测评软组织、椎间盘等结构的创伤情况,使临床诊断的精准性得到更大的保障,指导后续诊疗工作的推进过程,体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
文摘磁共振成像理论自1973年由诺贝尔获奖者Paul C. Lauterbur教授奠定以来,历经近半个世纪,在硬件系统和成像方法上均得到飞速发展,成为无创获取生物体组织形态、功能、代谢等多层次信息的强大医学影像工具。近年来,脑科学研究以及心血管与肿瘤等重大疾病精准诊断的迫切需求,对磁共振成像的时空分辨率以及信噪比提出更高的要求。开发快速、高分辨的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仪器设备成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质量临床诊断的关键。本篇综述将以成像信息技术为核心,从硬件系统部件和快速成像方法两条主线入手,分别介绍磁体、梯度、谱仪、射频等关键部件的发展和挑战,以及前沿快速成像方法的技术突破和高级应用,同时分析超高场磁共振系统在前沿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和面临的技术瓶颈。高场磁共振系统是医疗设备中涉及学科交叉最多、技术体系最复杂、门槛最高的领域之一,是"中国制造2025"高端医疗装备制造的重要目标,因而实现快速高清晰磁共振成像的技术创新突破、形成高场磁共振整机制造能力,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产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