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6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恩施高山地区大马士革玫瑰修剪技术研究
1
作者 张京伟 隋美芝 +4 位作者 陈开军 潘香君 智俊维 孙纪霞 张英杰 《山东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88-90,共3页
为了探讨如何通过修剪提高大马士革玫瑰花的产量,笔者以恩施州高山地区种植的3年生大马士革玫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修剪方式对生长量及花朵产量的影响,即冬季轻剪,只剪去徒长枝、病枝、死枝、弱枝;6月花后重剪,带分支的两年及3年生枝条,... 为了探讨如何通过修剪提高大马士革玫瑰花的产量,笔者以恩施州高山地区种植的3年生大马士革玫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修剪方式对生长量及花朵产量的影响,即冬季轻剪,只剪去徒长枝、病枝、死枝、弱枝;6月花后重剪,带分支的两年及3年生枝条,从分支处下方剪掉,从基部抽生的一年生枝条分别留30 cm、50 cm、70 cm、90 cm剪掉以及冬季重剪,新枝留50 cm将稍部剪掉;6月花后轻剪,仅剪去过密枝、病枝、死枝、弱枝5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6月份花后留茬50 cm重剪,冬季轻剪,玫瑰花的产量比花后轻剪冬季重剪的修剪方式提高27.7%。因此夏季留茬50 cm重剪,而冬季轻剪的修剪方式有利于提高玫瑰花产量,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施 高山地区 大马士革玫瑰 修剪
下载PDF
贵州高山地区单行菜椒接茬红菜薹节本增效技术
2
作者 张久远 蒋芳芳 +2 位作者 张胜棋 杨静 谭国飞 《长江蔬菜》 2023年第20期50-52,共3页
贵州省麻江县坝芒乡地势峰丛层叠,沟河密布,交通便利,全乡农耕区海拔900~1300 m,常年年均气温13.9℃(最高月份7月均温23.5℃,很少超过28℃;气温最低月份1月均温3.5℃),年降水量1200~1500 mm,年日照时数1000~1100 h,年无霜期270~300 d,... 贵州省麻江县坝芒乡地势峰丛层叠,沟河密布,交通便利,全乡农耕区海拔900~1300 m,常年年均气温13.9℃(最高月份7月均温23.5℃,很少超过28℃;气温最低月份1月均温3.5℃),年降水量1200~1500 mm,年日照时数1000~1100 h,年无霜期270~300 d,是初夏阴雨多、隆冬日照少的峡谷温凉山区,也是麻江县夏秋蔬菜主产区。根据该区域气候特点和夏秋种菜优势,开发推广单行菜椒接茬红菜薹节本增效栽培。通过利用种植菜椒的厢体、地膜、滴灌等条件,免耕移栽红菜薹,实行一次性基本要素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菜薹 菜椒 开发推广 免耕移栽 节本增效 滴灌 均温 高山地区
下载PDF
偏远高山地区红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以建始县官店镇为例
3
作者 李明术 解悦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1期176-178,197,共4页
近年来,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其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还能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对偏远高山地区的发展和红色文化的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偏远高山地... 近年来,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其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还能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对偏远高山地区的发展和红色文化的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偏远高山地区红色旅游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突破发展困境,找到偏远高山地区红色旅游发展路径迫在眉睫。文章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的红色旅游发展为例,采用SWOT分析法,深入探讨官店镇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官店镇虽然拥有旅游资源丰富、气候生态良好等优势,以及国家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反向促进等机遇,但也存在基础设施不足、开发模式单一、资源保护不到位、客流量节律性强等劣势,以及州内外旅游景区竞争激烈、游客需求多元化的威胁。因此,官店镇应发挥优势,利用机遇,克服劣势,迎接挑战,不断完善硬环境建设,加强软环境营造;开发多样化产品,打造数字化景区;开发精品线路,强化区域合作;创新“红+”模式,延长产业链;开创品牌活动,增添旅游娱乐性。将官店镇的红色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能够提升当地经济效益,为官店镇高质量发展红色旅游、传播红色文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远高山地区 红色旅游 官店镇 发展路径
下载PDF
川西高山地区工程创面土体结构特性分析
4
作者 陈发勇 《四川建筑》 2023年第1期134-135,140,共3页
对川西高山地区的工程创面植被恢复现状进行了现场调研,并开展了创面表层土体的土壤结构试验研究,利用分形维数分析了创面土体的土壤结构特性。现场调研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①当前高山工程创面的生态修复尚未引起重视,存在大量的裸露创... 对川西高山地区的工程创面植被恢复现状进行了现场调研,并开展了创面表层土体的土壤结构试验研究,利用分形维数分析了创面土体的土壤结构特性。现场调研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①当前高山工程创面的生态修复尚未引起重视,存在大量的裸露创面,存在威胁道路安全运营的隐患;②当前所采用的双层主动防护网具有较好的拦截落石的作用,但在防止创面冲蚀、促进创面生态修复方面效果不突出;③在缺少防护的工程创面中广泛存在“生态岛”的现象,该现象表明高山区生态脆弱的关键因素在于表层营养土的脆弱,而不在于植物生存能力的脆弱,为植物的次生演化提供良好的表层土壤环境是保证工程创面的生态修复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地区 工程创面 生态恢复 土壤结构 “生态岛”
下载PDF
高山地区旱稻种植
5
作者 王云 《云南农业》 2023年第4期84-85,共2页
旱稻(陆稻)种植是利用抗旱性强的生长优势,在近似旱地生态条件下生长发育的特殊稻类,用水量仅为传统水稻的1/5左右,雨水较多时可不浇水。武定县海拔1700~1950 m最适宜种植,可选择低洼易涝旱地和缺水稻田种植,也适宜选择雨水较多的山地... 旱稻(陆稻)种植是利用抗旱性强的生长优势,在近似旱地生态条件下生长发育的特殊稻类,用水量仅为传统水稻的1/5左右,雨水较多时可不浇水。武定县海拔1700~1950 m最适宜种植,可选择低洼易涝旱地和缺水稻田种植,也适宜选择雨水较多的山地、能够浇上水的丘陵地、旱地和幼树林地林下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优势 林下种植 旱稻 生态条件 抗旱性 陆稻 低洼易涝 高山地区
下载PDF
西南高山地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动态 被引量:27
6
作者 庞瑞 顾峰雪 +2 位作者 张远东 侯振宏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7844-7856,共13页
西南高山地区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地形复杂,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点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应用生态系统模型(Carbon Exchange between Vegetation,Soil,and the Atmosphere,CEVSA)模型估算了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 西南高山地区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地形复杂,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点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应用生态系统模型(Carbon Exchange between Vegetation,Soil,and the Atmosphere,CEVSA)模型估算了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NEP平均为29.7 g C.m-.2a-1,其中低海拔地区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NEP较高,而高海拔地区的草地覆盖类型NEP较低。(2)西南高山地区NEP总量的变动范围为-8.36—29.4Tg C/a,平均每年吸收碳15.4Tg C;NEP年际下降趋势显著(P<0.05),平均每年减少0.187Tg C,下降显著的区域占研究地区总面积的35.2%(P<0.05),其中草地(-0.526 g C.m-.2a-2,P<0.01)和常绿针叶林(-0.691 g C.m-.2a-2,P<0.01)下降趋势极为显著。(3)年NEP总量的年际变化与年平均温度呈负相关(r=-0.454,P<0.01),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r=0.708,P<0.01),与温度显著负相关的区域占60.3%(P<0.05),与降水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52.1%(P<0.05),其中草地和常绿针叶林均与温度极显著负相关(r=-0.603,P<0.01;r=-0.485,P<0.01),而与降水量极显著正相关(r=0.554,P<0.01;r=0.749,P<0.01)。(4)西南高山地区是明显的碳汇区,但是由于土壤异养呼吸(HR,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的增长速度大于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on)的增长速度,最近20a有部分地区开始由碳汇转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P 时空动态 气候变化 西南高山地区
下载PDF
西南高山地区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2
7
作者 张远东 庞瑞 +1 位作者 顾峰雪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15-1525,共11页
水分利用效率是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水碳循环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西南高山地区是响应气候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西南高山地区水分利用效率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评估区域碳水耦合关系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生态... 水分利用效率是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水碳循环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西南高山地区是响应气候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西南高山地区水分利用效率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评估区域碳水耦合关系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生态系统模型CEVSA(Carbon Exchange between Vegetation,Soil,and the Atmosphere)估算了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西南高山地区1954—2010年水分利用效率均值为1.13 g C mm-1m-2。3种主要植被类型草地、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WUE分别为1.35、1.14、0.99 g C mm-1m-2。在空间分布上,WUE与海拔显著正相关(r=0.156,P<0.05),而与温度则显著负相关(r=-0.386,P<0.01)。(2)在时间尺度上,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整体WUE降低趋势显著(P<0.01),变动区间为0.83-1.46g C mm-1m-2,平均每年下降0.006g C mm-1m-2。整体WUE年际变化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r=-0.727,P<0.01),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整体WUE下降主要原因是温度上升引起的ET增加速率大于NPP增加速率。(3)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3种主要植被类型草地、常绿针叶林及常绿阔叶林WUE均显著下降(P<0.01),下降速度分别为-1.03×10-2、-6.17×10-3、-1.37×10-3g C mm-1m-2a-1。西南高山地区76.3%格点WUE年际变化与温度显著负相关(P<0.05),34.1%格点WUE年际变化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草地和常绿针叶林WUE年际变化与温度显著负相关(r=-0.889,P<0.01;r=-0.863,P<0.01),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由于西南高山地区降水较为丰富,且过去57年降水变化不显著,因此该地区WUE的时空格局主要受温度变化的影响。1954—2010年期间温度升高造成的ET增加显著高于NPP的增加是该地区WUE下降的主要原因。未来需要获取更高空间分辨率的气候、土壤、植被数据,从而更加准确和精确地模拟西南高山地区水碳循环及其耦合关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西南高山地区 气候变化 CEVSA模型
下载PDF
航磁调查在中高山地区找矿快速突破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道卿 周坚鑫 +5 位作者 范正国 谭林 张洪瑞 黄旭钊 胡悦 曹宝宝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3年第3期443-448,共6页
中高山地区是我国金属矿产重要勘查区和接替基地,为了寻找一种找矿快速突破的有效手段,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西部中高山区开展了大比例尺高精度航磁调查实践,采用高精度的航空物探测量系统和随地形缓起伏的飞行方法获得了高... 中高山地区是我国金属矿产重要勘查区和接替基地,为了寻找一种找矿快速突破的有效手段,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西部中高山区开展了大比例尺高精度航磁调查实践,采用高精度的航空物探测量系统和随地形缓起伏的飞行方法获得了高质量的原始数据,通过详细的物性资料分析与深入细致的异常解释工作,结合快速地面查证手段实现了中高山地区找矿工作的快速突破,开创了航空物探找矿工作的新局面。从已完成的航磁调查工作与找矿效果看,中高山地区高精度航磁调查具有速度快、精度高、费用低和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地区 航磁调查 矿产勘查 找矿效果
下载PDF
中高山地区滑坡发育地形地貌因子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汪旭涛 谢昭宇 胡凯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7-603,共7页
为分析海拔高度大于1 300m的中高山地区地形地貌因子对滑坡发育的敏感性程度,运用基于因子综合贡献率的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黔东北中高山地区坡面形态、地形坡度、相对高差三类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的影响程度。在各类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 为分析海拔高度大于1 300m的中高山地区地形地貌因子对滑坡发育的敏感性程度,运用基于因子综合贡献率的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黔东北中高山地区坡面形态、地形坡度、相对高差三类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的影响程度。在各类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频数、面积及体积分量贡献率的基础上,利用顺序赋值法量化各分量贡献率的贡献指数,并以各分量贡献指数的几何平均数构建敏感性系数,定量分析三类地形地貌影响因子对中高山地区滑坡发育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阶梯形和凸形坡面形态的斜坡中后部为地貌演化堆积区,能提供较大重力势能,属滑坡发育的敏感性坡面形态因子;地形坡度在18°~22°之间的较陡坡和相对高差在40~80m之间的矮坡常分布于受地表水强烈冲刷的地带,在一定重力势能和强烈地下水共同作用下,极易诱发浅层小规模滑坡;地形坡度大于27°的极陡坡和相对高差大于120m的高坡由于具备较大重力势能,常诱发深层大规模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地区 地形地貌 滑坡发育 综合贡献率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滇西北亚高山地区黄背栎林植被演替过程中的林地土壤化学响应 被引量:17
10
作者 宋洪涛 张劲峰 +4 位作者 田昆 郭华 陈华丽 刘忠杰 薛阳富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7年第2期65-70,共6页
探讨了滇西北亚高山地区黄背栎林植被演替过程中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植物群落不同的植被演替阶段,其林地土壤的化学性质与之相响应。随着其植被的正向演替,林地土壤各项化学指标均向良性发展:土壤的pH值逐渐降低... 探讨了滇西北亚高山地区黄背栎林植被演替过程中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植物群落不同的植被演替阶段,其林地土壤的化学性质与之相响应。随着其植被的正向演替,林地土壤各项化学指标均向良性发展:土壤的pH值逐渐降低;土壤有机质、全N及水解N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速效K含量在演替顶极前期达最大含量,到演替顶极期有所下降;速效P含量在演替过程中有所变化,但随其植被演替的变化不明显,没有一定的规律性;林地上层土壤养分增加较之下层土壤增加率要大。该地区土壤化学性质变化与其群落的良性发展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亚高山地区 黄背栎林 植被演替过程 林地土壤化学性质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对西部高山地区DEM的重建 被引量:8
11
作者 薛继群 邓喀中 +1 位作者 范洪冬 祝传广 《测绘工程》 CSCD 2011年第3期25-27,32,共4页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获取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新技术。介绍利用InSAR获取DEM的基本流程,阐述相位解缠的理论方法以及基线估计中获取地面控制点的方法与原则,通过实验获取西部某高山地区的DEM,并与SRTM DEM作比较、分析,...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获取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新技术。介绍利用InSAR获取DEM的基本流程,阐述相位解缠的理论方法以及基线估计中获取地面控制点的方法与原则,通过实验获取西部某高山地区的DEM,并与SRTM DEM作比较、分析,总结出其存在局限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DEM重建 高山地区 SRTMDEM
下载PDF
西南高山地区土壤异养呼吸时空动态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远东 庞瑞 +1 位作者 顾峰雪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5047-5057,共11页
土壤异养呼吸是陆地和大气之间的重要通量,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关键因素之一,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西南高山地区是响应气候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西南高山地区土壤异养呼吸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评估区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 土壤异养呼吸是陆地和大气之间的重要通量,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关键因素之一,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西南高山地区是响应气候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西南高山地区土壤异养呼吸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评估区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生态系统模型(CEVSA)模型估算了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土壤异养呼吸(HR)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西南高山地区1954—2010年平均异养呼吸量为422 g C.m-.2a-1,在空间分布上,HR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与年平均温度(r=0.721,P<0.01)、年降水量(r=0.564,P<0.01)均显著正相关;(2)在时间尺度上,西南高山地区1954—2010年HR总量增加趋势显著(P<0.05),变化范围为197—251 Tg C/a,平均每年增加0.710 TgC,其中主要植被类型草地、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均增加趋势显著(P<0.01),增加速度分别为1.621、1.496和1.055g C.m-2.a-2。(3)土壤HR的年际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且西北部高海拔地区较东南部低海拔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主要植被类型温度敏感系数Q10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2.35)、常绿针叶林(2.34)、常绿阔叶林(1.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呼吸 高山地区 气候变化 CEVSA模型
下载PDF
高山地区3种十字花科蔬菜田节肢动物群落比较研究(英文)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香萍 李传仁 王福莲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8年第1期8-10,共3页
笔者就高海拔地区种植的几种主要十字花科蔬菜上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并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进一步认识高山蔬菜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害虫治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山地区 十字花科蔬菜 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 害虫
下载PDF
南方高山地区种鹅反季节生产的措施与方法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朝国 赵振洪 王定国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南方高山地区 种鹅 反季节生产 鹅种选择 场址选择 鹅舍建筑 越冬管理
下载PDF
高山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主要害虫种群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香萍 李传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57-457,459,共2页
对高山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4种主要害虫小菜蛾、桃蚜、萝卜蚜和菜粉蝶的群落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蔬菜田,主要害虫占据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不同,空间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也有所不同。针对不同蔬菜防治重点应有所不同。
关键词 高山地区 十字花科 蔬菜 害虫 种群生态位
下载PDF
高山地区多源地面高程数据误差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贾洋 陈曦 李均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3-801,共9页
地面高程数据作为诸多科研领域都需要的一种数据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目前国内外能够免费获取到的数字高程数据来说,在数据误差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特别是在高山地区,误差更为明显。以中国1∶50 000比例尺DEM为参考数据,结合坡度,坡... 地面高程数据作为诸多科研领域都需要的一种数据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目前国内外能够免费获取到的数字高程数据来说,在数据误差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特别是在高山地区,误差更为明显。以中国1∶50 000比例尺DEM为参考数据,结合坡度,坡向,剖面,地形起伏度等地学因子,对目前国内外常用的3种数字高程模型(SRTM,ASTER GDEM,ICESatGLAS14)在高山地区的误差情况进行较为详细地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坡度和地形起伏度对于3种高程数据的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SRTM数据受到影响最为严重,ASTER的绝对精度较差,但在地形起伏较大区域,其精度要高于SRTM,ICESat GLAS14整体情况表现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高山地区 误差分析
下载PDF
恩施高山地区茭白引种及适生性试验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明红 向艳 余展深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087-2088,2092,共3页
为筛选适合恩施州高山地区生长、适应市场的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Turcz.)Hand.-Mazz.]优良品种,试验以浙茭2号为对照,对鄂茭2号(6、8号株系)、"208"、"005"、蒋墅、秋玉和鄂茭1号7个茭白材料进行了引种及适生... 为筛选适合恩施州高山地区生长、适应市场的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Turcz.)Hand.-Mazz.]优良品种,试验以浙茭2号为对照,对鄂茭2号(6、8号株系)、"208"、"005"、蒋墅、秋玉和鄂茭1号7个茭白材料进行了引种及适生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茭白材料物候期各异。鄂茭2号6号株系和8号株系成熟最早,鄂茭1号最晚熟。鄂茭2号6号株系和"005"产量最高,综合性状最好的是鄂茭2号6号株系,良好的有"005"和秋玉,这3个材料适合在恩施州高山地区大面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Turcz )Hand -Mazz ] 引种 适生性 恩施高山地区
下载PDF
高山地区番茄栽培技术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成河 黄泽敏 张怀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5期848-849,共2页
关键词 高山地区 番茄 栽培技术 海拔高度 茬口安排
下载PDF
高山地区网络信号全面覆盖探讨及实现 被引量:2
19
作者 闫传军 孟庆春 +1 位作者 刘学武 于传渭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55-58,共4页
由于高山地区对无线电波信号的屏蔽和吸收,导致要使高山地区移动通信网络达到全面覆盖,设备投资大,建设难度大。本文针对高山地区这种特殊地形地貌的信号全面覆盖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结合对泰山风景区全面信号覆盖的工程实施,以实际应用... 由于高山地区对无线电波信号的屏蔽和吸收,导致要使高山地区移动通信网络达到全面覆盖,设备投资大,建设难度大。本文针对高山地区这种特殊地形地貌的信号全面覆盖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结合对泰山风景区全面信号覆盖的工程实施,以实际应用进一步阐明了实现高山地区网络全面覆盖的方式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信号 移动通信网络 信号覆盖 无线电波 屏蔽 难度 实际 建设 高山地区 方式
下载PDF
高山地区有机农产品茭白栽培技术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义满 李明华 魏玉翔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8期134-135,共2页
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 Hard.-Mazz.)别名茭瓜、茭笋、篙芭,产品器官为营养茎受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 P.Hen)侵染后膨大而成的肉质茎,营养丰富,风味鲜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栽培较多,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零星种... 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 Hard.-Mazz.)别名茭瓜、茭笋、篙芭,产品器官为营养茎受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 P.Hen)侵染后膨大而成的肉质茎,营养丰富,风味鲜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栽培较多,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零星种植。利用高山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有机农产品茭白,是进一步提高茭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一条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产品 高山地区 茭白 栽培 技术 营养丰富 长江流域 黄淮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