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小汤山地区第四系高氟地下水与地热水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宗明 孙少游 +2 位作者 马静晨 郭帅 李翔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2,共10页
北京小汤山地区第四系深层地下水氟含量普遍超标,严重制约区域供水。在收集整理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资料基础上,开展第四系高氟地下水与地热水之间关系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小汤山地区位于复式背斜的核部区域,该区热储层与第四... 北京小汤山地区第四系深层地下水氟含量普遍超标,严重制约区域供水。在收集整理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资料基础上,开展第四系高氟地下水与地热水之间关系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小汤山地区位于复式背斜的核部区域,该区热储层与第四系地层直接接触并形成水力“天窗”,受构造应力影响在热储层发育大量张性裂隙,加之上覆第四系盖层结构松散且厚度较薄,导致该区成为地热富集带;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地热水中氟化物含量普遍较高,地热水上涌同第四系深层地下水发生热流-冷流的混合作用,导致第四系深层地下水中氟化物含量升高,形成第四系高氟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 高氟地下水 地热水 热储层
下载PDF
德州南部高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研究
2
作者 邵琦 刘晓震 +5 位作者 董权德 左含月 刘伟 马立丹 韩玉冰 王炳凤 《山东国土资源》 2024年第3期128-134,共7页
高氟地下水是一种典型劣质水源,长期饮用可致人体患地方性高氟病。本次研究以禹城—平原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区内地下水进行氟含量、水化学类型和氟离子的影响因子等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氟离子含量大部分不超过1.0 mg/L,其水化学类... 高氟地下水是一种典型劣质水源,长期饮用可致人体患地方性高氟病。本次研究以禹城—平原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区内地下水进行氟含量、水化学类型和氟离子的影响因子等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氟离子含量大部分不超过1.0 mg/L,其水化学类型主要有HCO_(3)-Na和Cl·SO_(4)-Na型,深层地下水氟离子含量大部分均超过1.0 mg/L,其水化学类型为HCO_(3)·SO_(4)-Na和HCO_(3)·Cl-Na型。通过对pH和地下水水化学演化因素的研究,认为碱性环境一定程度能够促使氟离子聚集,但并不是唯一决定因子,高氟水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水岩相互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氟地下水 影响因子 水岩相互作用 浓缩蒸发作用 德州南部
下载PDF
滦河三角洲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形成机理及其开发利用建议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卓 柳富田 +2 位作者 陈社明 牛笑童 高志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7-896,共10页
【研究目的】滦河三角洲存在原生高氟地下水,查明地下水中氟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富集机理,有利于保障当地居民的用水安全。【研究方法】本研究在现场采集了96个浅层和190个深层地下水样品,系统分析了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和高氟地下水... 【研究目的】滦河三角洲存在原生高氟地下水,查明地下水中氟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富集机理,有利于保障当地居民的用水安全。【研究方法】本研究在现场采集了96个浅层和190个深层地下水样品,系统分析了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和高氟地下水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滦河三角洲有8%的浅层地下水样品和21%的深层地下水样品氟含量高于中国生活饮用水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的1.0 mg/L。浅层高氟地下水呈局部小范围分布,而深层高氟水广泛分布在以HCO_(3)-Na·Ca型水为主的含水层中。PHREEQC饱和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中萤石为不饱和状态,萤石矿物溶解是地下水中F-的主要来源。【结论】对比分析浅层和深层高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发现,蒸发浓缩作用对浅层地下水中F-富集影响显著,而深层地下水氟富集主要受解吸与竞争吸附和阳离子交换控制。海水入侵对地下水中氟富集的影响较小。因此,本研究建议浅层和深层高氟水应分别通过电化学法和混凝沉淀法或吸附法降氟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河三角洲 高氟地下水 分布特征 形成机理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河北省
下载PDF
滨海平原区深层高氟地下水富集机理:以滦河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卓 陈社明 +2 位作者 柳富田 高志鹏 牛笑童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25-932,共8页
河北滨海平原区深层含水层存在高氟地下水,严重威胁居民用水安全。为查明其富集机理,本研究在现场采集69个深层地下水样品,对比分析低氟和高氟地下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高氟地下水主要存在于HCO_(3)-Na型地下水中,而低氟... 河北滨海平原区深层含水层存在高氟地下水,严重威胁居民用水安全。为查明其富集机理,本研究在现场采集69个深层地下水样品,对比分析低氟和高氟地下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高氟地下水主要存在于HCO_(3)-Na型地下水中,而低氟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Na为主。PHREEQC饱和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中萤石多为不饱和状态,方解石多为过饱和状态,这说明Ca^(2+)形成方解石沉淀有助于萤石的溶解,后者是地下水中F-的主要来源。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深层地下水Ca^(2+)和Na+之间发生阳离子交换作用,这一过程能够减少地下水中Ca^(2+)含量,进一步促进CaF2溶解。深层地下水中F-与pH和HCO_(3)-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微碱性环境和高含量HCO_(3)-有利于F-发生解吸附。此外,深层地下水中F-和Li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研究区地热水的混合作用可能直接影响深层地下水F-的富集。对比深层地下水与海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发现研究区深层地下水氟富集不受海水入侵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平原区 高氟地下水 分布特征 水岩相互作用 河北省
下载PDF
奎屯河流域高氟地下水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
作者 陈婷 李巧 +3 位作者 宿彦鹏 陶洪飞 姜有为 马合木江·艾合买提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4-152,共9页
高氟地下水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为探究高氟地下水环境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者在奎屯河流域采集了15组地下水样本进行高通量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高氟和低氟地下水化学特征、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群落与环... 高氟地下水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为探究高氟地下水环境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者在奎屯河流域采集了15组地下水样本进行高通量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高氟和低氟地下水化学特征、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偏弱碱性,溶解性总固体(TDS)相对偏高,F-平均含量为1.5 mg/L,地下水类型主要为HCO_(3)·SO_(4)-Na型。低氟组样品在物种丰度与多样性方面占优势且微生物群落相似,而高氟组样品微生物群落存在显著差异。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研究区地下水的优势细菌门。科水平上,优势菌科均属于变形菌门。化学需氧量(COD)、TDS和F-浓度与地下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关联,TDS、COD和F^(-)浓度与大部分细菌门丰度呈负相关。研究发现高氟地下水环境对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起抑制作用,微生物群落能通过代谢途径减轻高氟地下水的毒性,形成独特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表明微生物群落的自身调节作用可为高氟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氟地下水 奎屯河流域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原文传递
贵德盆地高氟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6
作者 王振 郭华明 +1 位作者 刘海燕 邢世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5-514,共10页
高氟地下水是我国乃至国际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尽管众多的研究学者已对高氟地下水形成机理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高氟地下水中稀土元素的分异特征和迁移规律能否指示地下水中氟的富集过程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聚焦高氟... 高氟地下水是我国乃至国际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尽管众多的研究学者已对高氟地下水形成机理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高氟地下水中稀土元素的分异特征和迁移规律能否指示地下水中氟的富集过程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聚焦高氟地下水广泛分布的贵德盆地,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测试和综合分析以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探究了含水层中氟和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规律。研究发现贵德盆地地下水中氟的平均浓度为2.67 mg·L^(-1),75%的地下水样品中氟浓度高于1.5 mg·L^(-1),且沿地下水流程呈现出上升趋势。PHREEQC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中氟主要以自由态F-的形式存在(浓度99.5%)。XRD和SEM-EDS的结果表明含水层沉积物中的主要矿物为石英(含量52.9%~56.5%)和斜长石(含量19.8%~21.8%),且斜长石已发生化学风化作用。贵德盆地地下水中稀土元素浓度较低(0.052~0.267μg·L^(-1)),且主要以LnCO^(+)_(3)和Ln(CO_(3))^(-)_(2)的无机络合形态存在(含量>99%,Ln代表稀土元素)。地下水稀土元素北美页岩归一化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元素相对于重稀土元素富集,且具有轻微的Ce负异常和显著的Eu正异常特征。地下水中氟和稀土元素的迁移均受到含水层中铁氧化物矿物的还原性溶解和长石类矿物的非全等水解过程的影响,且地下水中稀土元素的富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地下水中氟的富集过程。研究成果拓展了稀土元素在高氟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为识别和揭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和富集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氟地下水 稀土元素 贵德盆地 水岩相互作用 元素迁移和富集
下载PDF
高氟地下水中氟的来源及去除措施分析
7
作者 孙瑞刚 李连香 甄立功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7期39-43,共5页
本文从人为、自然两方面分析高氟地下水中氟的来源,探索其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抑制其形成的措施以及解决方案。结果表明: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主要由于含氟矿物岩石的风化瓦解,同时,半干旱的气候条件、适度的水温、独特的水文地质构... 本文从人为、自然两方面分析高氟地下水中氟的来源,探索其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抑制其形成的措施以及解决方案。结果表明: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主要由于含氟矿物岩石的风化瓦解,同时,半干旱的气候条件、适度的水温、独特的水文地质构造以及碱性的水化学环境亦是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根据高氟地下水形成机制及水化学特性,提出几种人为控制高氟地下水形成措施,但存在操作周期长、效果不显著、耗费资金多等缺点,为切实解决当前以高氟地下水为饮用水源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议采取更换饮用水水源措施,如无适宜可更换水源,可考虑采取适宜、管理操作简便、经济可行的除氟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氟地下水 矿物 水化学特性 更换水源 技术
下载PDF
山东霄云煤矿砂岩高氟地下水成因及健康风险评价
8
作者 施龙青 何莉 +2 位作者 詹召伟 王彦敏 王传晨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93-999,共7页
为探究济宁市霄云煤矿高氟地下水形成机理,利用水化学分析、相关性分析、钠吸附比及饱和指数等方法对砂岩高氟地下水分布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利用非致癌物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不同受体人群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砂... 为探究济宁市霄云煤矿高氟地下水形成机理,利用水化学分析、相关性分析、钠吸附比及饱和指数等方法对砂岩高氟地下水分布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利用非致癌物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不同受体人群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砂岩地下水F-质量浓度为0.97~5.23 mg/L,且有93.7%的样品F-质量浓度超标。矿区砂岩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及西北部,且具有弱碱性、高Na^(+)、高HCO_(3)^(-)、低Ca^(2+)的水化学特征。弱碱性环境及OH^(-)、HCO_(3)^(-)与F^(-)的竞争吸附是矿区高氟地下水形成的重要因素,萤石的溶解与方解石、白云石的沉淀是矿区高氟地下水形成的主要机制。矿区不同受体人群平均非致癌健康风险指数分别为:婴儿5.11,儿童3.16,成年男性2.91,成年女性2.52,均超过风险指数阈值。建议加快发展高效除氟材料与技术,保障矿区居民饮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氟地下水 矿物饱和指数 健康风险评价 霄云煤矿
下载PDF
氢氧、锶钙和锂硼同位素在高氟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
9
作者 张卓 柳富田 陈社明 《华北地质》 2023年第3期49-56,共8页
本文旨在探讨利用稳定同位素手段揭示高氟地下水的起源、循环和演化过程,通过收集和整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氢氧同位素、锶钙同位素和锂硼同位素在高氟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研究发现,地下水中的δ^(2)H和δ^(18)O值可以确定... 本文旨在探讨利用稳定同位素手段揭示高氟地下水的起源、循环和演化过程,通过收集和整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氢氧同位素、锶钙同位素和锂硼同位素在高氟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研究发现,地下水中的δ^(2)H和δ^(18)O值可以确定水的来源和混合过程,并进而识别高氟地下水的潜在来源。锶钙同位素在高氟地下水研究中备受关注,通过获取地下水中的^(87)Sr/^(86)Sr比值和δ^(44/40)Ca,可以揭示矿物风化溶解、阳离子交换、次生矿物相沉淀等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对于理解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至关重要。另外,锂硼同位素也是研究高氟地下水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测量δ^(7)Li和δ^(11)B值,可以判断地热流体对深层高氟地下水的影响。综上所述,稳定同位素在高氟地下水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通过测量氢氧同位素、锶钙同位素和锂硼同位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高氟地下水的起源、循环和演化过程,从而为高氟地下水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保障人类健康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氟地下水 水文地球化学 氢氧同位素 锶钙同位素 锂硼同位素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平原浅层高铁高氟地下水分布与成因 被引量:19
10
作者 冯翠娥 高存荣 +3 位作者 王俊涛 刘文波 宋建新 康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6,共10页
为了查明内蒙古河套平原高铁高氟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原因,通过实地调查、监测、资料分析和试验测试等方法手段,详细研究了地下水中铁、氟的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高铁水主要分布在平原中部的冲湖积平原,地势低洼和地... 为了查明内蒙古河套平原高铁高氟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原因,通过实地调查、监测、资料分析和试验测试等方法手段,详细研究了地下水中铁、氟的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高铁水主要分布在平原中部的冲湖积平原,地势低洼和地下水的排泄地带含量最高;高氟水主要以条带状分布在山前的冲洪积扇地带;在调查研究区12510.83 km^2的范围内,深度在10~40 m的浅层地下水中,分布有高铁水9310.66 km^2,高氟水2308.35 km^2,分别占调查研究区总面积的74.40%和18.45%;研究认为,河套平原高铁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主要是由自然地质环境所致,是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结果;地下水中的铁主要来源于由黄河携带来的大量的第四系沉积物,而溶出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地下水中的氟主要来源于平原周边的山区,气候、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水化学条件是氟富集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河套平原高铁水与高氟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平原 地下水 高氟地下水 分布特征 形成原因
下载PDF
微山湖流域高氟地下水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春华 王威 +2 位作者 卫政润 尚浩 张卓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1-357,共7页
依据2006—2016年间采集的区内475件地下水无机分析数据以及钻探岩心易溶盐测试数据,详细研究了微山湖流域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和富集机制。结果表明:微山湖流域高氟地下水的分布有明显的东西分区特征,湖西冲积、湖积平原区有大范围的... 依据2006—2016年间采集的区内475件地下水无机分析数据以及钻探岩心易溶盐测试数据,详细研究了微山湖流域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和富集机制。结果表明:微山湖流域高氟地下水的分布有明显的东西分区特征,湖西冲积、湖积平原区有大范围的高氟地下水,在深度0—40 m的浅层孔隙地下水中,氟含量以1~2 mg/L为主,仅现代黄河影响带地下水氟含量小于1 mg/L,金乡、单县、嘉祥局部超过3 mg/L,最大值9.5 mg/L;在深度150—400 m的深层孔隙地下水中,氟含量以1~1.5 mg/L为主,菏泽—单县条带氟含量超过2 mg/L,最大值3.5 mg/L。微山湖东冲积、洪积平原浅层孔隙地下水、深层岩溶地下水氟含量均小于1 mg/L。湖西冲积、湖积平原沉积物中可溶性氟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微山湖流域湖西高氟地下水形成受物质来源、淋滤和蒸发浓缩等三方面因素共同控制,CaF_2的溶解平衡是控制地下水F–含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山湖流域 高氟地下水 分布特征 成因
下载PDF
高氟地下水混凝沉淀降氟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振宇 王金生 +2 位作者 滕彦国 王化军 王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2-45,71,共5页
本文开展了山西运城地区高氟地下水的降氟试验,对聚铁、硫酸铝和明矾等不同混凝剂降氟效果进行对比,探讨了地下水硬度对混凝沉淀除氟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明矾混凝沉降效果优于其它混凝剂,0 3g L的明矾溶液可使含氟浓度4 0mg L的... 本文开展了山西运城地区高氟地下水的降氟试验,对聚铁、硫酸铝和明矾等不同混凝剂降氟效果进行对比,探讨了地下水硬度对混凝沉淀除氟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明矾混凝沉降效果优于其它混凝剂,0 3g L的明矾溶液可使含氟浓度4 0mg L的地下水降低到浓度1 0mg L以下;地下水的硬度对明矾混凝降氟效果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氟地下水 明矾 混凝沉降
下载PDF
山东高密高氟地下水成因模式与原位驱氟设想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宗军 张福存 +3 位作者 安永会 冯建国 王敏 韩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58,共9页
山东省高密市地处胶莱盆地,南部为丘陵区,中部为缓坡区,北部为高氟地下水分布的平原区,属于盆地浅层地下水型饮水高氟地区,是全国氟中毒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该区地势平坦,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蒸发强度较高。晚更新世以来,该区较为... 山东省高密市地处胶莱盆地,南部为丘陵区,中部为缓坡区,北部为高氟地下水分布的平原区,属于盆地浅层地下水型饮水高氟地区,是全国氟中毒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该区地势平坦,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蒸发强度较高。晚更新世以来,该区较为平稳,地表水、地下水径流滞缓,地下水以降水补给、蒸发排泄为主,目前兼有少量的人工开采。高氟地下水赋存于白垩纪火山碎屑岩风化残积形成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含水层以砂质亚黏土为主,在埋深0.5~1.0m处普遍发育钙质结核,俗称姜石。靠近北部河流,第四系底部多发育一层厚度渐大的含砾砂层。随着砂层的出现、增厚,地下水中的含氟量逐渐降低。据此总结了高密市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模式,为溶滤富集型与蒸发浓缩碱化型的复合模式。通过室内淋溶试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提出"原位驱氟"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高氟地下水 成因模式 原位驱
下载PDF
陕西省大荔县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桦 杨炳超 +2 位作者 赵阿宁 柯海玲 乔冈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72-676,共5页
为了查明陕西省大荔县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形成条件,本文通过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样测试,从地层、气象、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及水文地球化学等几个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大荔县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形成条件受地质、气候、地貌和水文... 为了查明陕西省大荔县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形成条件,本文通过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样测试,从地层、气象、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及水文地球化学等几个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大荔县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形成条件受地质、气候、地貌和水文地质的控制,大气降水在入渗过程中通过水岩作用及淋滤作用将岩石和土壤中氟元素带入地下水中,在蒸发作用下浓缩,最终形成高氟地下水。该研究可为解决大荔县饮水安全问题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氟地下水 分布 形成条件
下载PDF
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形成过程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梁川 苏春利 +1 位作者 吴亚 李世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4-159,共6页
大同盆地是典型的高氟地下水分布区,其分布规律和成因在类似地区具有代表性。在对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高氟地下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及其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整个盆地浅层... 大同盆地是典型的高氟地下水分布区,其分布规律和成因在类似地区具有代表性。在对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高氟地下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及其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整个盆地浅层孔隙水中的氟质量浓度普遍较高,变化范围为0.29~6.22mg/L,平均值为1.82mg/L。氟质量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部和北部,呈现出由盆地边缘至盆地中心,质量浓度趋向于升高的变化规律。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以及高pH、高碱度、高钠低钙含量的水化学特征有利于氟富集。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是含氟矿物的溶解、离子交换和蒸发浓缩作用等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氟地下水 分布 形成机制 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大同盆地
下载PDF
高氟地下水在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分布与形成初探 被引量:15
16
作者 韩洪伟 吴国学 +1 位作者 王永祥 吕志刚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76-381,共6页
为探明内蒙古赤峰地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及形成机理,寻找生产、生活急需的低氟地下水,根据多年赤峰地区的水文钻探及水文地质普查资料,运用部分物探、水文钻探、水文地质普查、水化学及水质检测方法,初步探明赤峰地区高氟地下水主要... 为探明内蒙古赤峰地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及形成机理,寻找生产、生活急需的低氟地下水,根据多年赤峰地区的水文钻探及水文地质普查资料,运用部分物探、水文钻探、水文地质普查、水化学及水质检测方法,初步探明赤峰地区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西拉沐沦河中、下游的北部,乌尔吉沐沦河的东部及老哈河两岸等区域,从水文地质方面基本阐明本地区高氟地下水形成的地貌条件、地层条件、气候条件、水化学特征及地下水中氟的来源,并查明该地区高氟地下水一般存在于潜水的上部,地下水中含氟量由上往下逐渐降低,深部含水层的地下水可供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氟地下水 内蒙古赤峰
下载PDF
高氟地下水处理工艺技术的试验 被引量:6
17
作者 董润坚 李健 +3 位作者 胡浩 刘枫 李佳 罗罡 《净水技术》 CAS 2018年第6期49-53,67,共6页
铝盐混凝沉淀法是农村地区高氟水除氟最为经济和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其易导致除氟出水铝含量增加。以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合氯化铝(PAC)、氯化铝(AlCl_3)为絮凝剂,通过试验对比不同条件下的除氟降铝效果。结果表明:PAFC的除氟降铝效果... 铝盐混凝沉淀法是农村地区高氟水除氟最为经济和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其易导致除氟出水铝含量增加。以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合氯化铝(PAC)、氯化铝(AlCl_3)为絮凝剂,通过试验对比不同条件下的除氟降铝效果。结果表明:PAFC的除氟降铝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混凝剂,且适应的pH范围宽,对低温水的处理效果好;在相同的水质条件下,向F^-浓度为4mg/L的试验用水中加入5%的PAFC水溶液9.0 mL,即可使氟、铝含量达标,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混凝剂。另外还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絮凝的最佳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氟地下水 混凝 剩余铝 试验
下载PDF
淮北平原钙质结核土与高氟地下水成因关系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徐冬生 吴道祥 +1 位作者 施国军 王国强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58-1861,共4页
淮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丰富,是区域内主要的生活、生产水资源之一。淮北平原土壤类型主要是钙质结核土和黄泛冲积物形成的新近沉积粉土,土壤母质均富含碳酸钙和氟。文章研究了钙质结核土及高氟水的区域分布;在分别探讨钙质结核土和高氟... 淮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丰富,是区域内主要的生活、生产水资源之一。淮北平原土壤类型主要是钙质结核土和黄泛冲积物形成的新近沉积粉土,土壤母质均富含碳酸钙和氟。文章研究了钙质结核土及高氟水的区域分布;在分别探讨钙质结核土和高氟地下水成因的基础上,从土层性质、气候、水文地质等方面探讨了两者在形成过程中的关系;分析了F-与K+、Na+、Ca2+的相关关系,从而探讨了钙质结核土对高氟地下水形成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平原 钙质结核土 高氟地下水 成因分析
下载PDF
鲁西南地区高氟地下水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3
19
作者 鲁孟胜 韩宝平 +2 位作者 武凡 孙德全 张兆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4-302,共9页
在鲁西南地区,由于饮用高氟地下水而导致的地氟病,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身心健康.地下水中氟元素的富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水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氟含量为0.05~6.7 mg/L,平均1.20 mg/L,高氟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嘉祥黄河冲洪... 在鲁西南地区,由于饮用高氟地下水而导致的地氟病,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身心健康.地下水中氟元素的富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水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氟含量为0.05~6.7 mg/L,平均1.20 mg/L,高氟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嘉祥黄河冲洪积平原与山前冲洪积平原交接部位和曹县、单县、菏泽黄河冲洪积平原河间洼地;地下水中氟含量与pH、矿化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与K++Na+和Ca2+相对含量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与Ca2+含量相关性显著.本文从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球化学角度探讨了浅层高氟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成因,研究了黄泛平原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对于确定地氟病的成因及制定地氟病的防治措施,寻找适用饮用的低氟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氟地下水 地方病 水文地球化学成因 鲁西南
下载PDF
张掖盆地龙首山山前高氟地下水的形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文祥 何锦 +5 位作者 张梦南 安永会 李文鹏 吴玺 龚磊 王晓燕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5-420,共6页
氟是人体的必须元素之一,饮水中氟元素过量会导致地氟病。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制一直是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利用在张掖盆地开展1∶5万水文地质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水位、水质资料,运用水化学和氘氧同位素方法,在较高精度水平... 氟是人体的必须元素之一,饮水中氟元素过量会导致地氟病。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制一直是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利用在张掖盆地开展1∶5万水文地质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水位、水质资料,运用水化学和氘氧同位素方法,在较高精度水平上探讨了龙首山前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龙首山前地下水中的F-主要来源于龙首山含氟岩石,通过季节性洪水的方式补给到盆地的第四系含水层中,并与盆地上游来源的低氟地下水发生混合,使龙首山前地下水分为三个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盆地 水文地质调查 高氟地下水 形成机制 溶滤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