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雷光伦 郭云尧 +1 位作者 郑家朋 孙海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5-16,20,共3页
进行了三组混合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室内实验。研究表明 ,微生物能在 110℃、30MPa的条件下存活 ,并能以原油为碳源进行生长繁殖 ,降解原油、产生酸、表面活性剂等 ,使原油中C19以上重组分含量降低 10 %~ 40 %,原油粘度降低 10 %~ ... 进行了三组混合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室内实验。研究表明 ,微生物能在 110℃、30MPa的条件下存活 ,并能以原油为碳源进行生长繁殖 ,降解原油、产生酸、表面活性剂等 ,使原油中C19以上重组分含量降低 10 %~ 40 %,原油粘度降低 10 %~ 5 0 %,凝固点下降 7℃ ;高温微生物可提高采收率 4.1%~ 12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微生物 提高采收率 实验研究 降解原油
下载PDF
耐高温微生物驱油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先导性试验 被引量:10
2
作者 尹志青 赵明宸 +4 位作者 高进锋 杨峰 王庆 张兴 单俊杰 《河南石油》 2002年第5期21-23,共3页
胜利油田东辛高温低渗透油藏含蜡高,常温微生物无法存活,针对这一问题,引进美国NPC公司耐高温菌种,在Y6-16井组开展高温低渗油藏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研究和现场试验。施工后Y6-16井日增注52m3,表皮系数由施工前的2.069减小为施工后的-6... 胜利油田东辛高温低渗透油藏含蜡高,常温微生物无法存活,针对这一问题,引进美国NPC公司耐高温菌种,在Y6-16井组开展高温低渗油藏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研究和现场试验。施工后Y6-16井日增注52m3,表皮系数由施工前的2.069减小为施工后的-6.31,油层污染得到较好改善;原油含蜡量、胶质沥青质含量降低,轻质组分增加,重质组分降低;井组采收率提高5.09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微生物驱油 低渗透油藏 先导性试验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嗜高温微生物对稻秆—猪粪—蘑菇渣堆腐过程中理化生物性状的影响
3
作者 周祥 严媛媛 陈爱晶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4期169-170,177,共3页
本文利用稻秆—猪粪—蘑菇渣作为原料,外加嗜高温微生物菌剂,采用堆肥腐熟的方式研究添加嗜高温微生物菌剂作用下稻秆—猪粪—蘑菇渣在堆腐过程中理化生物性状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嗜高温微生物菌剂能够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延长高温分解时... 本文利用稻秆—猪粪—蘑菇渣作为原料,外加嗜高温微生物菌剂,采用堆肥腐熟的方式研究添加嗜高温微生物菌剂作用下稻秆—猪粪—蘑菇渣在堆腐过程中理化生物性状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嗜高温微生物菌剂能够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延长高温分解时间,加速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促进堆肥腐化进程;接种嗜高温微生物菌剂能显著提高堆肥产品养分含量,提升堆肥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微生物 堆腐 稻秆-猪粪-蘑菇渣 理化生物性状
下载PDF
由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改良高温采油微生物 被引量:2
4
作者 黄英 郭鹏飞 +2 位作者 张翠竹 贾莹 刘如林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高温采油微生物菌种进行改良 ,获得了具有双亲的基本特性、能以烃为碳源、适应高温且产高表面活性物质的融合株 N2 1 ,大大提高了该融合株在油田的应用价值 .
关键词 原生质体融合 高温采油微生物 表面活性剂 菌种改良 碳源 地衣芽抱杆菌
下载PDF
常温与高温嗜油微生物的异同比较分析
5
作者 李琳 罗明志 +4 位作者 周远群 徐文硕 张强 邱国华 邓林红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3期42-46,共5页
石油污染的环境中存在可以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比较了高温微生物(包括嗜油菌)和常温微生物在菌体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的性质、DNA(基因组)和蛋白质(蛋白质组)等方面的异同,并总结了一些高温微生物可能的适应机制,以期有助于进一... 石油污染的环境中存在可以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比较了高温微生物(包括嗜油菌)和常温微生物在菌体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的性质、DNA(基因组)和蛋白质(蛋白质组)等方面的异同,并总结了一些高温微生物可能的适应机制,以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高温嗜油菌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微生物 常温微生物 嗜油菌
下载PDF
微生物热稳定几丁质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胡荣康 肖正 +2 位作者 林满红 贾瑞博 刘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59-364,共6页
热稳定几丁质酶具有热稳定性和酸碱适应性,能在高温条件下保持良好活性。目前,寻找具有工业化潜在应用价值的新酶源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简述了热稳定几丁质酶的微生物来源,热稳定性机制,及其工业应用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高温微生物 热稳定 几丁质酶 工业应用
原文传递
高温厌氧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废水 被引量:4
7
作者 许晓菁 闻建平 +1 位作者 董文明 王长林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0-53,共4页
探讨了使用高温厌氧微生物处理有机废水的机理以及温度、pH值、有机负荷、挥发性脂肪酸、微生物载体等对有机废水处理工艺过程的影响。以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和厌氧流化床为例,介绍了高温厌氧生物反应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介绍了国内高... 探讨了使用高温厌氧微生物处理有机废水的机理以及温度、pH值、有机负荷、挥发性脂肪酸、微生物载体等对有机废水处理工艺过程的影响。以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和厌氧流化床为例,介绍了高温厌氧生物反应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介绍了国内高温厌氧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废水的应用现状。评述了高温厌氧生物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将中温、高温耦合技术以及阶段式系统应用于有机废水处理工艺过程中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处理 生物技术 有机废水 高温厌氧微生物
下载PDF
高温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种的筛选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彩风 高光军 +2 位作者 张绍东 吴晓玲 汪卫东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3-77,共5页
从胜利油田油井产出液及含油污水等样品中分离出16株能利用原油的菌株.通过原油平板涂布和液体发酵培养,筛选出1株能在高温(60℃)、高压(10 MPa)下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且能有效产出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CH2.原油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其对... 从胜利油田油井产出液及含油污水等样品中分离出16株能利用原油的菌株.通过原油平板涂布和液体发酵培养,筛选出1株能在高温(60℃)、高压(10 MPa)下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且能有效产出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CH2.原油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其对胜利油田东辛原油降粘率可达48.5%,原油含蜡量降低12.6%,原油凝固点降低3.0℃;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该菌株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为糖脂类,经分子生物学初步鉴定菌株CH2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物理模拟驱油实验显示聚合物驱油后,注入CH2菌液60℃培养21 d时可提高原油采收率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微生物 生物表面活性剂 筛选 原油平板法 物模驱油
下载PDF
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的设计
9
作者 李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3期0197-0200,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该设备包括自动上料装置、粉碎装置、脱水装置、发酵装置、污水处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自动出料装置、自远程监控系统等,脱水后的有机垃圾经过微生物高温发酵,生成有机肥,污水、尾气经过处...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该设备包括自动上料装置、粉碎装置、脱水装置、发酵装置、污水处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自动出料装置、自远程监控系统等,脱水后的有机垃圾经过微生物高温发酵,生成有机肥,污水、尾气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该设备具有占地面积小、加热能耗低、搅拌功率低、发酵效果好等特点,能够使有机垃圾一体化处理,实现有机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垃圾 资源化 处理设备 微生物高温发酵 一体化
下载PDF
外加碳源对耐高温采油菌株ZY-3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10
作者 司伟民 王佳新 +1 位作者 凌猛 孙玉梅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9-313,共5页
分别以木糖、淀粉、葡萄糖、石蜡以及石蜡与糖的混合物为碳源,在60℃下静置培养7 d,通过测定菌体生长、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乳化活性和碳源的残留量,考察耐高温采油菌株ZY-3利用上述碳源的生长以及与表面活性相关的代谢。结果表明,菌株Z... 分别以木糖、淀粉、葡萄糖、石蜡以及石蜡与糖的混合物为碳源,在60℃下静置培养7 d,通过测定菌体生长、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乳化活性和碳源的残留量,考察耐高温采油菌株ZY-3利用上述碳源的生长以及与表面活性相关的代谢。结果表明,菌株ZY-3可利用上述碳源生长,并合成生物表面活性剂。石蜡与葡萄糖或淀粉的混合碳源不明显促进细胞生长,可较大幅度降低发酵液表面张力,其长时间的发酵液的乳化活性也大幅度提高。淀粉能明显减少石蜡的消耗。石蜡与木糖的混合碳源有利于细胞生长,但对减少石蜡消耗和提高发酵液表面活性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采油微生物 碳源 生物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乳化
下载PDF
云南洱源牛街热泉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盼 顾淳 +2 位作者 任菲 戴欣 董志扬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10-1518,共9页
【目的】通过分析富含高分子有机物的云南洱源牛街热泉原核微生物16SrRNA基因克隆文库,丰富对高温热泉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热泉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方法】构建洱源牛街高温热泉原核微生物16SrRNA基因克隆文... 【目的】通过分析富含高分子有机物的云南洱源牛街热泉原核微生物16SrRNA基因克隆文库,丰富对高温热泉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热泉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方法】构建洱源牛街高温热泉原核微生物16SrRNA基因克隆文库,通过测序和序列相似性比对以及聚类分析研究该热泉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果】该热泉原核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等在内的约10个细菌类群,其中变形菌门中的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其次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菌门(Chlorobi);古菌的生物量和丰度较细菌少,分属广古菌(Euryarchaeota)和泉古菌(Crenarchaeota)两个类群,以广古菌为优势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RNA基因 原核微生物多样性 高温微生物 热泉
原文传递
后发酵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琪昶 魏润黔 《食用菌》 1985年第1期18-19,共2页
蘑菇培养料后发酵技术,我国已广泛采用。为了对后发酵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子有更深的了解,根据我们的试验和有关文献综合报道如下。后发酵的作用机理蘑菇培养料的后发酵,即培养料进房后的再一次发酵,国外称Composeting phase Ⅱ、Peak-he... 蘑菇培养料后发酵技术,我国已广泛采用。为了对后发酵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子有更深的了解,根据我们的试验和有关文献综合报道如下。后发酵的作用机理蘑菇培养料的后发酵,即培养料进房后的再一次发酵,国外称Composeting phase Ⅱ、Peak-heating、Controled-Fermentation。室外发酵(即前发酵),是以化学反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料 含水量 含水率 蘑菇菌丝 高温微生物 后发酵 影响因子 作用机理
下载PDF
Microbial Activity in a Temperate Forest Soil as Affected by Elevated Atmospheric CO_2 被引量:5
13
作者 ZHENG Jun-Qiang HAN Shi-Jie ZHOU Yu-Mei REN Fei-Rong XIN Li-Hua ZHANG Ya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27-435,共9页
Microorganism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response of soil ecosystems to the rising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2) as they mineralize organic matter and drive nutrient cycling.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CO2 on... Microorganism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response of soil ecosystems to the rising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2) as they mineralize organic matter and drive nutrient cycling.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CO2 on soil microbial C and N immobilization and on soil enzyme activities, in years 8 (2006) and 9 (2007) of an open-top chamber experiment that begun in spring of 1999, soil was sampled in summer, and microbial biomass and enzyme activity related to the carbon (C),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cycling were measured. Although no effects on microbial biomass C were detected, changes in microbial biomass N and metabolic activity involving C, N and P were observed under elevated CO2. Invertase and .dehydrogenase activ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y different degrees of elevated CO2. Nitrifying enzyme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P 〈 0.01) increased in the August 2006 samples that received the elevated COs treatment, as compared to the samples that received the ambient treatment. Denitrifying enzyme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P 〈 0.04) decreased by elevated COs treatments in the August 2006 and June 2007 (P 〈 0.09) samples, β-N-acetylglucosaminidase activity was increased under elevated CO2 by 7% and 25% in June and August 2006,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ose under ambient CO2. The results of June 2006 samples showed that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under elevated CO2. Overall,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elevated CO2 might cause changes in the belowground C, N and P cycling in temperate forest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enrichment microbial biomass soil carbon cycling soil nitrogen cycling
下载PDF
Pulse modulated microwave and infrared thermography for superficial hyperthermia
14
作者 马国军 江国泰 陈志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7期1927-1931,共5页
A 3D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of biological tissue for superficial hyperthermia using a pulse modulated microwave (PMMW) was presented. A 3D sliced homogeneous phantom was radiated by the PMMW and an infrared ... A 3D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of biological tissue for superficial hyperthermia using a pulse modulated microwave (PMMW) was presented. A 3D sliced homogeneous phantom was radiated by the PMMW and an infrared thermal imager was applied to imag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the phantom. The period of the PMMW is 3 s and the output power is 35 W. The temperature rises by at least 3 ℃ in the phantom when the duty cycle varies from 1/3, 1/2, 2/3 to 1 (denoted by scenarios 1-4). Both th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volume histogram and the relative depth-area ratio histogram show that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rise (MTR) is 6.6 and 8 ℃ in scenarios 2 and 3, and they are superior to scenarios 1 and 4. Furthermore, the PMMW can control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of biological tissue. It provides both preliminary basis for thermal volume control and new technology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monitor in superficial hyperther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pulse modulated microwave (PMMW) infrared thermography superficialhyperthermi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