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95篇文章
< 1 2 2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富有机质含铵伊利石高温高压稳定性研究
1
作者 刘红梅 刘冬 罗璟瀚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含铵伊利石等含铵黏土矿物是地壳中重要的储氮矿物,研究其高温高压稳定性对地球壳–幔圈层间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高温高压(HTHP)模拟实验,初步探索了天然富有机质(具类石墨结构)的含铵伊利石矿物结构及其携带的C、N元素的稳... 含铵伊利石等含铵黏土矿物是地壳中重要的储氮矿物,研究其高温高压稳定性对地球壳–幔圈层间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高温高压(HTHP)模拟实验,初步探索了天然富有机质(具类石墨结构)的含铵伊利石矿物结构及其携带的C、N元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高温(600)℃常压环境下,含铵伊利石层状结构发生塌陷,结构羟基脱失,层间NH_(4)^(+)脱失,其表面类石墨的结构有序度下降,部分含C、N官能团脱失,但仍有近一半得以保存。伊利石层间NH_(4)^(+)的热稳定性受矿物层状结构的制约,当伊利石因高温发生层间塌陷时,NH_(4)^(+)失去伊利石片层保护后受热发生分解。而不同形态有机氮的热稳定性主要与其在类石墨有机质芳香结构中的位置有关。含铵伊利石结构在高温高压(600℃、2 GPa)下保持稳定,类石墨的有序度以及石墨化程度均增强,表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温度的影响。此外,伊利石表面具网状片层结构的类石墨有机质对矿物结构有物理保护作用。同时,有机质中的部分C、N元素在高温高压下与伊利石结构中的Al和O等元素形成稳定的化合键,亦可增强有机质的稳定性。含铵伊利石在高温高压下的稳定性表明,含铵黏土矿物很有可能是携带地壳中的氮经俯冲进入地球深部的载体矿物。有机质中C、N元素的高温高压稳定性表明,地层中含N类石墨有机质可成为地球深部C、N元素的潜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铵伊利石 含N类石墨有机质 高温高压 稳定性 氮循环
下载PDF
添加二氧化硅的煤石墨化高温高压模拟实验
2
作者 陈高健 曹代勇 +3 位作者 王安民 魏迎春 刘志飞 赵萌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55,共12页
为研究自然条件下二氧化硅矿物对煤石墨化作用的影响,将二氧化硅添加剂与分选后的煤中镜质组(来自中国西南部贵州省格目底矿区)充分混合后,开展实验条件为600~1 200℃、1.5~2.0 GPa的高温高压模拟实验,对煤系石墨形成环境进行反演。通过... 为研究自然条件下二氧化硅矿物对煤石墨化作用的影响,将二氧化硅添加剂与分选后的煤中镜质组(来自中国西南部贵州省格目底矿区)充分混合后,开展实验条件为600~1 200℃、1.5~2.0 GPa的高温高压模拟实验,对煤系石墨形成环境进行反演。通过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对石墨化产物进行分析,研究二氧化硅对煤的石墨化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二氧化硅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存在阻碍石墨化作用的效果,抑制煤石墨化程度的增长。这一结果可为自然条件下构造强烈地区煤石墨化程度较低的现象提供一种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石墨 高温高压 二氧化硅添加剂 石墨化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高温高压注CO_(2)驱动用效果
3
作者 李斌会 邓森 +4 位作者 张江 曹胜 郭天娇 徐全 霍迎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为了明确古龙页岩油高温高压注CO_(2)驱动用效果,首先根据页岩压汞和氮气吸附实验结果,给出页岩T2值与孔喉半径转换系数,根据饱和页岩的T2谱特征,将页岩孔隙分为小孔、中大孔和页理缝;然后通过计算页岩油采出程度,考察吞吐周期、闷井时... 为了明确古龙页岩油高温高压注CO_(2)驱动用效果,首先根据页岩压汞和氮气吸附实验结果,给出页岩T2值与孔喉半径转换系数,根据饱和页岩的T2谱特征,将页岩孔隙分为小孔、中大孔和页理缝;然后通过计算页岩油采出程度,考察吞吐周期、闷井时间、裂缝对吞吐驱油效果的影响,并且分析吞吐后岩心孔隙结构的改变程度;最后对比页岩油CO_(2)吞吐和CO_(2)驱替的驱油效果,并给出最优的驱油方式。结果表明:吞吐动用幅度最大的是中大孔和页理缝中的页岩油,小孔中的页岩油采出程度最低,增加闷井时间,页岩油采出程度仅提高0.81百分点,压裂可以使小孔中的页岩油采出程度提高11.33百分点,使小孔中的页岩油得到有效动用;吞吐比驱替可以使页岩油采出程度提高30.98百分点,并且可以动用干岩样中的页岩油,效果优于驱替;驱吞结合驱油方式比只进行吞吐可以使页岩油采出程度提高12.88百分点以上,并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小孔中页岩油的采出程度;吞吐后岩心孔隙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页岩砂砾含量不同是导致页岩吞吐前后孔隙结构变化差异大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古龙页岩油矿场实践提供重要的基础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孔隙结构 CO_(2)驱替 CO_(2)吞吐 高温高压 核磁共振
下载PDF
高温高压实验揭示俯冲带蛇纹岩熔融行为与高镁岩浆成因
4
作者 胡佳森 张国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70,共14页
近年来一些研究在岛弧岩浆中发现了蛇纹岩组分,这表明俯冲至弧下的蛇纹岩不仅为地幔楔提供流体,而且可以通过部分熔融参与岛弧岩浆形成。然而,蛇纹岩在地幔楔中的熔融行为及其在俯冲带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仍未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选... 近年来一些研究在岛弧岩浆中发现了蛇纹岩组分,这表明俯冲至弧下的蛇纹岩不仅为地幔楔提供流体,而且可以通过部分熔融参与岛弧岩浆形成。然而,蛇纹岩在地幔楔中的熔融行为及其在俯冲带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仍未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选择3种蛇纹岩样品:蚀变原岩分别为二辉橄榄岩(SE2)和方辉橄榄岩(SE3)的天然蛇纹岩,以及模拟含有大量滑石的合成蛇纹岩样品(SEQ),在700~1300℃和4 GPa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进行了模拟实验,限定了蛇纹岩的熔融温度,分析了实验产生的熔体成分。研究发现,不同类型蛇纹岩的固相线存在显著差异,SE3、SEQ和SE2蛇纹岩的固相线分别为900~960℃、960~1100℃以及1150~1200℃。这3种蛇纹岩的固相线均高于俯冲板片上表面的温度,要求蛇纹岩通过底辟作用进入地幔楔以发生部分熔融。根据实验结果,本研究认为SE2和SEQ蛇纹岩可以在地幔楔底部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960~1100℃)即发生熔融,产生科马提质岩浆;而在上覆地幔楔更高温度条件下(>1200℃),SE2蛇纹岩可以发生更广泛、更高程度的部分熔融,产生玻安质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纹岩 俯冲带 高温高压实验 高镁岩浆 科马提岩
下载PDF
限域条件下氮分子的高温高压诱导聚合
5
作者 郭琳琳 赵梓彤 +2 位作者 隋明宏 王鹏 刘冰冰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7-243,共7页
聚合氮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高能量密度材料,但是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的聚合氮结构往往具有较低热力学稳定性.限域策略有助于聚合氮高压结构的稳定,为氮聚合提供了新的调控途径.本文在氮化硼纳米管中限域分子氮,利用高压原位拉曼... 聚合氮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高能量密度材料,但是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的聚合氮结构往往具有较低热力学稳定性.限域策略有助于聚合氮高压结构的稳定,为氮聚合提供了新的调控途径.本文在氮化硼纳米管中限域分子氮,利用高压原位拉曼散射光谱表征技术研究不同含氮量限域体系的高压诱导氮聚合及聚合氮结构的卸压稳定性.研究表明,在高含氮量的体系中,限域到氮化硼纳米管内的N_(2)与非限域的N_(2)的拉曼特征振动峰表现出不同的拉曼光谱压力响应行为.在123 GPa压力下,利用激光加热诱导氮分子间聚合,生成cg-N聚合氮结构.卸压过程中,未被限域的cg-N在40 GPa左右发生爆炸性分解,分解产生的能量影响了限域cg-N的稳定性,使其同样发生分解.环境压力下限域N_(2)可能以液态形式稳定存在.在低含氮量限域体系中,高温高压下限域N2结晶生成了含有N=N双键的晶体结构,其中的N=N双键有两种长度,分别接近N_(3)阴离子及N_(4)^(+)团簇中N=N双键的键长.在卸压过程中这种结构可以稳定至25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域 聚合氮 高温高压
下载PDF
CuTe_(2)单晶的高温高压合成和物性表征
6
作者 石利粉 王宁宁 +7 位作者 刘子儀 崔琦 张晓晓 刘庆元 隋郁 王铂森 孙建平 程金光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49,共7页
具有黄铁矿结构的3d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MX_(2)(M=Mn,Fe,Co,Ni,Cu,Zn;X=S,Se,Te)因呈现丰富的新奇物性而备受关注,其中CuX_(2)是该体系中唯一的超导体,超导转变温度(T_(c))分别为1.5K(CuS_(2))、2.4K(CuSe_(2))和1.3K(CuTe_(2))。由于CuX... 具有黄铁矿结构的3d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MX_(2)(M=Mn,Fe,Co,Ni,Cu,Zn;X=S,Se,Te)因呈现丰富的新奇物性而备受关注,其中CuX_(2)是该体系中唯一的超导体,超导转变温度(T_(c))分别为1.5K(CuS_(2))、2.4K(CuSe_(2))和1.3K(CuTe_(2))。由于CuX_(2)系列材料只能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因此,早期关于CuTe_(2)的少数报道均基于多晶样品,到目前为止仍缺乏单晶样品物性的详细报道。采用川井型6/8式二级推进多砧压机,在900℃和5GPa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了高质量的CuTe_(2)单晶样品,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晶体结构、电输运、磁化率及比热容等物性表征。研究结果表明:CuTe_(2)单晶样品为弱耦合Ⅱ类超导体,T_(c)约为1.3K。通过总结对比同体系CuS_(2)、CuSe_(2)以及CuTe_(2)的超导参数,进一步揭示了CuTe_(2)费米面附近的态密度与超导演化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合成 黄铁矿 CuTe_(2) 超导
下载PDF
高温高压气井测试井筒温度应力场耦合分析
7
作者 王思维 何淼 +1 位作者 许明标 戴白妹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8-176,共9页
海上高温高压气井测试期间,井口温度升幅过大易导致水泥环发生破坏,近井口出现密封失效,而目前针对上述问题涉及的温度应力耦合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文中基于传热学和弹塑性力学等相关理论,建立了深水高温高压气井测试期间井... 海上高温高压气井测试期间,井口温度升幅过大易导致水泥环发生破坏,近井口出现密封失效,而目前针对上述问题涉及的温度应力耦合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文中基于传热学和弹塑性力学等相关理论,建立了深水高温高压气井测试期间井筒温度应力场耦合模型,并采用PIPESIM模拟和实测2套温度数据验证了模型的高精度与准确性。进一步利用建立的模型对测试期间的井筒温度及水泥环应力分布进行分析,提出了测试期间存在“最佳测试产量”,并对温度应力场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测试产量和气油比对井筒温度应力场的影响较大。选择壁厚较大的套管、低弹性模量及高泊松比的弹韧性水泥浆,更能在井口升温幅度较大时保持良好的水泥环密封性。本研究可为海洋气井测试过程中井筒温度应力场的准确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对井筒安全评价具有重要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气井 温度应力场 最佳测试产量 水泥环
下载PDF
高温高压合成含硼金刚石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跃 田亚芳 +2 位作者 左宏森 郭丽娜 栗正新 《超硬材料工程》 CAS 2024年第2期52-57,共6页
在掺杂金刚石中,含硼金刚石凭借其诸多优良的物化性能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简单介绍了含硼金刚石的结构特征和性能,并以触媒掺硼和石墨掺硼两个分类,对高温高压合成含硼金刚石近年来的研究进行了概括综述。并对采用石墨层... 在掺杂金刚石中,含硼金刚石凭借其诸多优良的物化性能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简单介绍了含硼金刚石的结构特征和性能,并以触媒掺硼和石墨掺硼两个分类,对高温高压合成含硼金刚石近年来的研究进行了概括综述。并对采用石墨层间化合物配合触媒合成含硼金刚石进行了总结分析,探讨目前含硼金刚石在导电性能方面所面临的难题,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含硼金刚石 导电性能 石墨层间化合物
下载PDF
碳化硼陶瓷的高温高压制备及性能研究
9
作者 王方标 魏瑞莹 +1 位作者 王丽娟 王艳奎 《超硬材料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利用六面顶液压机,以铝、钴为烧结助剂,在压力5.0-5.5 GPa、温度1 350-1 700℃、保温时间5 min的条件下制备出碳化硼陶瓷,并通过XRD衍射仪、SEM扫描电镜、维式硬度仪对其进行了物相分析、微观形貌表征和硬度测量,研究了压力、温度对碳... 利用六面顶液压机,以铝、钴为烧结助剂,在压力5.0-5.5 GPa、温度1 350-1 700℃、保温时间5 min的条件下制备出碳化硼陶瓷,并通过XRD衍射仪、SEM扫描电镜、维式硬度仪对其进行了物相分析、微观形貌表征和硬度测量,研究了压力、温度对碳化硼复合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5.5 GPa、1 550℃时,碳化硼陶瓷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维式硬度为4 022 HV、磨耗比为2.5。其中铝、钴作为烧结助剂不仅降低了烧结温度还促进烧结反应,增强颗粒间的扩散促使陶瓷更快地达到高致密度,改善其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碳化硼 硬度 磨耗比
下载PDF
高温高压合成掺杂金刚石研究进展
10
作者 郝敬林 邓丽芬 +3 位作者 王凯悦 宋惠 江南 西村一仁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209,共16页
金刚石具有超高热导率、宽禁带等优点,通过掺杂引入电子和空穴等缺陷,提升载流子浓度,可以使金刚石具有适合半导体应用的电导率,被称为第三代终极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本文首先介绍了金刚石单晶的高温高压合成方法,接着系统综述了基于高... 金刚石具有超高热导率、宽禁带等优点,通过掺杂引入电子和空穴等缺陷,提升载流子浓度,可以使金刚石具有适合半导体应用的电导率,被称为第三代终极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本文首先介绍了金刚石单晶的高温高压合成方法,接着系统综述了基于高温高压法的金刚石掺杂研究现状和发展,然后分析了N、B、P和S等单元素掺杂及多元素共掺杂对金刚石晶体生长和电学性能的影响,并且对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金刚石掺杂进行了分析总结。高温高压退火可以有效改变金刚石中掺杂元素与空位等缺陷组合和分布状态,本文明晰了金刚石中含氮色心形成的原因及高温高压退火对色心的调控机制。最后对金刚石掺杂以及掺杂后金刚石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可进一步探索多元素共掺杂的理论与实验方法,对提升掺杂金刚石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高温高压 掺杂 含氮色心 退火 第一性原理计算
下载PDF
地层压力预测技术在南海东部高温高压井中的应用
11
作者 肖乔刚 姚振河 +1 位作者 曹鹏飞 夏竹君 《化工管理》 2024年第3期66-68,80,共4页
近几年南海东部钻探高温高压井数逐渐增多,严重影响安全钻井和资料录取。文章介绍了惠州某构造A1探井因钻遇超压地层而提前完钻及高压成因分析,重新部署A2,开展钻前地层压力精细预测分析,预测目的层压力系数在1.500~1.600之间,指导A2井... 近几年南海东部钻探高温高压井数逐渐增多,严重影响安全钻井和资料录取。文章介绍了惠州某构造A1探井因钻遇超压地层而提前完钻及高压成因分析,重新部署A2,开展钻前地层压力精细预测分析,预测目的层压力系数在1.500~1.600之间,指导A2井成功钻井,MDT实测压力系数为1.595,实现勘探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地层压力 压力预测 南海东部
下载PDF
浅谈高温高压井下封隔器发展现状
12
作者 卢秋羽 李俊亮 +3 位作者 许永权 宫磊磊 姚金剑 任保晶 《中国设备工程》 2024年第1期18-20,共3页
随着油气行业的快速发展,深部油气资源已经成为重点研究对象,而深层环境更加复杂,具有高温、高压、高含硫的特点。通过调研国内外封隔器发展现状,发现传统封隔器已不适合深部储层的复杂环境。本文总结了针对高温高压条件下封隔器的研究... 随着油气行业的快速发展,深部油气资源已经成为重点研究对象,而深层环境更加复杂,具有高温、高压、高含硫的特点。通过调研国内外封隔器发展现状,发现传统封隔器已不适合深部储层的复杂环境。本文总结了针对高温高压条件下封隔器的研究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油气资源 高温高压 高含硫 封隔器
下载PDF
深水高温高压气井环空圈闭压力下油管柱安全评价方法
13
作者 刘书杰 罗鸣 +4 位作者 马传华 吴艳辉 唐龙 张智 丁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59-4968,共10页
深水高温高压气井普遍存在环空带压现象,而深水井通常采用水下井口,使得B、C环空无法进行泄压操作,从而导致井下油管柱承受高环空圈闭压力载荷,同时附加高温、腐蚀多因素耦合影响,使得油管柱存在失效风险。针对深水高温高压气井环空圈... 深水高温高压气井普遍存在环空带压现象,而深水井通常采用水下井口,使得B、C环空无法进行泄压操作,从而导致井下油管柱承受高环空圈闭压力载荷,同时附加高温、腐蚀多因素耦合影响,使得油管柱存在失效风险。针对深水高温高压气井环空圈闭压力下油管柱安全问题,基于深水井特性,综合考虑热膨胀和鼓胀效应引起的环空温度、环空体积、流体体积以及环空压力变化的动态耦合作用,建立深水高温高压气井圈闭压力预测模型,同时,考虑高环空圈闭压力载荷,附加高温及腐蚀多因素耦合影响,建立深水高温高压气井油管柱安全评价方法,开展了环空圈闭压力多因素影响下油管柱安全评价,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考虑环空圈闭压力影响后,环空圈闭压力随服役时间逐渐降低幅度远小于地层压力降低幅度,管柱抗外挤安全系数随服役时间降低幅度增大。同时,管柱内外流体压差随井深增加而逐渐增大,在井底管柱更易发生失效风险;在井筒高温及腐蚀耦合影响下,管柱抗内压、抗外挤及抗拉安全系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特别井底段管柱受苛刻高温及腐蚀环境,附加高环空圈闭压力,使其更易发生失效风险,在设计及实际生产过程中,应重点管柱井底管柱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井 高温高压 圈闭压力 油管柱 安全评价
下载PDF
高温高压降解制备低分子量水溶性酵母葡聚糖
14
作者 王寒梅 刘垚 +1 位作者 何启煜 赵雪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4期96-102,共7页
以啤酒酵母粉为原料,利用硫酸苯酚法和高效凝胶排阻色谱法,分析在压力为0.1MPa时不同温度条件下降解得到的水溶性酵母葡聚糖的得率和分子量,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分析不同降解条件下水溶性酵母葡聚糖结构的变化... 以啤酒酵母粉为原料,利用硫酸苯酚法和高效凝胶排阻色谱法,分析在压力为0.1MPa时不同温度条件下降解得到的水溶性酵母葡聚糖的得率和分子量,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分析不同降解条件下水溶性酵母葡聚糖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20℃条件下水溶性酵母葡聚糖得率低于20%。而温度升高到135℃,pH值在3~5之间可以使水溶性酵母葡聚糖得率升高到60%~80%。pH值越低,水解时间越长,制备出水溶性酵母葡聚糖和葡寡糖得率越高。135℃、pH3降解3.0~6.0 h,主要得到葡寡糖,得率可达79.89%;pH4降解4.0~6.0 h、pH5降解6.0 h,主要得到12~100 kDa的水溶性酵母葡聚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结果发现,高温高压降解后该葡聚糖仍以β-(1,3)为主链,以β-(1,6)为支链。但是pH值越低,β-(1,6)支链含量越低,pH3时β-(1,6)/β-(1,3)积分最低,为0.61。因此,通过控制降解的pH值、温度和时间,高温高压降解法可以有效制备不同分子量的水溶性酵母葡聚糖和葡寡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水溶性酵母葡聚糖 高温高压降解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波谱
下载PDF
某高温高压气井完井管柱开裂失效原因分析
15
作者 王浩 吕拴录 +1 位作者 金敏 张健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24年第2期61-65,共5页
某高温高压气井中的油管发生了纵裂失效事故,为了确定其纵裂失效原因,对该井完井管柱不同井深位置的油管抽样进行了探伤检查和理化试验。探伤结果表明,多根油管的接箍和管体外表面产生了裂纹。理化试验结果表明,油管接箍和管体外表面上... 某高温高压气井中的油管发生了纵裂失效事故,为了确定其纵裂失效原因,对该井完井管柱不同井深位置的油管抽样进行了探伤检查和理化试验。探伤结果表明,多根油管的接箍和管体外表面产生了裂纹。理化试验结果表明,油管接箍和管体外表面上的裂纹为应力腐蚀和腐蚀疲劳裂纹,裂纹形成的原因与油管材料、环境介质和完井管柱受力条件有关。通过对完井管柱受力条件进行分析计算,确定油管裂纹位置和严重程度与管柱结构设计有关,油管裂纹方向与管柱所受交变内压载荷有关。建议进行油气井管柱设计时油管柱采用伸缩管,并使用与S13Cr110油管匹配的完井液,可预防高压气井完井管柱中油管接箍和管体产生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井管柱 探伤检查 应力腐蚀裂纹 腐蚀疲劳裂纹 内压 弯曲 高温高压
下载PDF
高温高压氛围下煤体吸附瓦斯特性研究
16
作者 申晓静 岳基伟 +3 位作者 梁跃辉 王辰 徐金林 韩奇峻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84,共9页
深部开采面临着高温高压环境,为厘清深部煤体的吸附瓦斯特性,采用等温吸附试验、分子动力学等温吸附模型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探究高温高压氛围下煤体吸附瓦斯特性。结果表明:瓦斯压力较低时,不同温度下,绝对... 深部开采面临着高温高压环境,为厘清深部煤体的吸附瓦斯特性,采用等温吸附试验、分子动力学等温吸附模型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探究高温高压氛围下煤体吸附瓦斯特性。结果表明:瓦斯压力较低时,不同温度下,绝对吸附量与过剩吸附量的差值差别不大;瓦斯压力较高时,绝对吸附量与过剩吸附量的差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瓦斯压力从0 MPa逐渐增加到20 MPa的过程中,煤体吸附瓦斯量分为前期快速增加、中期短暂稳定、后期逐渐减小3个阶段;煤的等量吸附热与吸附量满足指数函数关系;基于等量吸附热推演的温度-压力吸附模型可以预测任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等温吸附瓦斯量,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小于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煤体吸附瓦斯 吸附特性 绝对吸附量 过剩吸附 等量吸附热
原文传递
一种高温高压井用小直径切割器设计及性能研究
17
作者 郭同政 李凯 +3 位作者 高强 朱建新 舒通胜 汪长栓 《火工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96,共4页
针对高温高压小水眼油气井下管柱切割问题,设计了一种外径为Φ36 mm的小直径切割器,首次采用切割器两端同时起爆方式对钻杆进行切割,对其作用过程进行了仿真,并通过地面试验和井下试验对切割器的切割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切割器... 针对高温高压小水眼油气井下管柱切割问题,设计了一种外径为Φ36 mm的小直径切割器,首次采用切割器两端同时起爆方式对钻杆进行切割,对其作用过程进行了仿真,并通过地面试验和井下试验对切割器的切割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切割器能够在压力为95 MPa、温度为160℃的井下进行切割作业,实现对水眼大于等于Φ41 mm的多种规格钻杆的切割,且一次性切断钻杆,切割后切割装置接头无粘连、翻边小。本研究可为工程测井和油气资源的深层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直径切割器 高温高压 小水眼油气井 钻杆切割 井下试验
下载PDF
高温高压染色法负载纳米TiO_(2)制备防紫外线涤纶针织物
18
作者 许展瑜 肖乐欣 +2 位作者 代爱明 周橙 吴济宏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2,共5页
为提升普通涤纶织物紫外线防护性能,采用高温高压染色法对涤纶织物染色并进行纳米TiO_(2)的负载,讨论了红、黄、蓝3种颜色分散染料和纳米TiO_(2)用量及一浴法和两浴法对涤纶织物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值)、K/S值及耐水洗色牢度的影响。结... 为提升普通涤纶织物紫外线防护性能,采用高温高压染色法对涤纶织物染色并进行纳米TiO_(2)的负载,讨论了红、黄、蓝3种颜色分散染料和纳米TiO_(2)用量及一浴法和两浴法对涤纶织物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值)、K/S值及耐水洗色牢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0%(owf)TiO_(2)负载白色涤纶针织物时,织物UPF值从14.76提升至50+。3种颜色织物防紫外线能力排序依次为蓝色>红色>黄色。分散黄23和纳米TiO_(2)染色负载涤纶针织物时,一浴法染色负载织物UPF值提升至37.13,两浴法染色负载时织物UPF值提升至40以上,两浴法染色负载织物经耐皂洗色牢度测试工艺后,其UPF值仍在40以上,耐水洗色牢度评级均为4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针织物 纳米二氧化钛 分散染料 高温高压染色法 防紫外线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