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涡河流域河南段浅层高碘地下水分布及成因
1
作者 叶永红 龚建师 +7 位作者 许乃政 张飞 王赫生 李亮 周锴锷 朱春芳 陶小虎 檀梦皎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292-299,共8页
通过分析涡河流域河南段249组浅层地下水样,发现浅层高碘地下水分布面积为5818.9 km^(2),占总面积的51.97%,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东北部,其次分布于太康县的东部地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的碘是浅层地下水中碘的主要来源。气候条件使... 通过分析涡河流域河南段249组浅层地下水样,发现浅层高碘地下水分布面积为5818.9 km^(2),占总面积的51.97%,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东北部,其次分布于太康县的东部地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的碘是浅层地下水中碘的主要来源。气候条件使得浅层地下水中的碘倾向于聚集,地形地貌控制下的地下水流场以及抽取地下水灌溉庄稼的过程,均使浅层地下水中的碘逐渐浓缩而形成浅层高碘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河流域 河南段 高碘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 地下水流场
下载PDF
人类活动驱动下的高碘地下水成因机制——以福州市为例
2
作者 刘林 陈琦 +3 位作者 赵汝荣 周迅 姜月华 叶永红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4期457-466,共10页
长期饮用高碘水会引起甲状腺功能障碍,威胁人体健康。文章以福州市富碘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的42组地下水样品,采用统计分析和离子比系数等方法,研究了地下水中碘的分布特征及高碘地下水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福... 长期饮用高碘水会引起甲状腺功能障碍,威胁人体健康。文章以福州市富碘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的42组地下水样品,采用统计分析和离子比系数等方法,研究了地下水中碘的分布特征及高碘地下水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福州市地下水中碘含量为0.0080~0.52 mg/L,平均值为0.10 mg/L,呈现出内陆低-沿海高、山地低-平原高、农村低-城市高的分布特征。高碘地下水样品占19.1%,主要分布在闽江沿岸主城区、福清东部及平潭等滨海地区。第四纪形成的冲海积沉积物是区内地下水中碘富集的天然物质基础,还原的地下水环境、较长的滞留时间是利于地下水中碘富集的自然条件。高碘地下水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高的地区高度耦合,揭示了人类活动排放的高碘生活污水是该地区高碘地下水形成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碘地下水 成因机制 人类活动 福州市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平原高碘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0
3
作者 徐芬 马腾 +4 位作者 石柳 董一慧 刘林 钟秀 王妍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5,共8页
以内蒙古河套平原西北部的高砷地下水分布区为研究区,通过对区内22组地下水和2组地表水中碘含量的测试和分析可知,研究区地下水中碘含量在27.30~1 638.00μg/L,其中,约50%的地下水样品中碘含量超过我国饮用水的标准限定值150μg/L,约84... 以内蒙古河套平原西北部的高砷地下水分布区为研究区,通过对区内22组地下水和2组地表水中碘含量的测试和分析可知,研究区地下水中碘含量在27.30~1 638.00μg/L,其中,约50%的地下水样品中碘含量超过我国饮用水的标准限定值150μg/L,约84.6%的高碘地下水为高砷地下水。高碘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下水水流相对滞缓的平原中心地带,以Cl-Na、Cl.HCO3-Na和HCO3.Cl-Na型水为主。研究区地下水中碘的富集有两种机制:浅层地下水的蒸发作用和深部富含有机质的、偏还原的地下水环境中的微生物作用。两种机制相比,后者对地下水中碘的贡献更大些,但前者更普遍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碘地下水 地下水 河套平原 因子分析 水文地球化学
下载PDF
内陆盆地区高碘地下水的成因分析:以内蒙古河套平原杭锦后旗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妍妍 马腾 +3 位作者 董一慧 徐芬 闫雅妮 刘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73,共8页
针对内陆盆地区高碘地下水的成因问题,在典型地区——内蒙古河套平原杭锦后旗系统采集了25个地下水样和3个地表水样,分析了地下水中的I、Na+、Ca2+、Mg2+、Cl-、SO2-4、HCO-3、As、Fe、Br、pH、Eh等指标。应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 针对内陆盆地区高碘地下水的成因问题,在典型地区——内蒙古河套平原杭锦后旗系统采集了25个地下水样和3个地表水样,分析了地下水中的I、Na+、Ca2+、Mg2+、Cl-、SO2-4、HCO-3、As、Fe、Br、pH、Eh等指标。应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内陆盆地区高碘地下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中碘含量为31.84~1 289.57μg/L,高碘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下水流相对滞缓的排泄带附近、地下35m的范围内,水化学类型以碱金属非重碳酸型为主;地下水中碘可能来源于狼山中元古代狼山群沉积物或平原区第四纪浅层沉积物;沉积物中的Fe2O3和有机质在低Eh条件下(Eh〈-30mV)分别发生还原性溶解和分解,吸附在其上的碘随之被释放到地下水中。另外,沉积物中的碘在高Ca2+和弱碱性条件下吸附作用较弱,这也间接促进了碘在地下水中的富集。相对而言,有机质分解更为普遍,但Fe2O3的还原性溶解对碘富集影响更为强烈。该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对内陆盆地区高碘地下水形成机制的认识,并为当地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盆地区 高碘地下水 杭锦后旗 成因
下载PDF
基于极端梯度提升模型预测江汉平原高碘地下水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1
5
作者 范瑞宇 邓娅敏 薛江凯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77,共8页
长期摄入高碘地下水(碘浓度>100μg/L)会造成人体甲状腺机能损伤,掌握区域高碘地下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对于有效规避劣质地下水,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安全供给至关重要。但大规模地下水水质调查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基于江汉... 长期摄入高碘地下水(碘浓度>100μg/L)会造成人体甲状腺机能损伤,掌握区域高碘地下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对于有效规避劣质地下水,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安全供给至关重要。但大规模地下水水质调查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基于江汉平原177组常规的浅层地下水水质调查数据,选取DOC、HCO^(-)_(3)、Mg^(2+)、Fe^(2+)、NH^(+)_(4)-N、SO_(4)^(2-)等水质参数作为预测变量,建立江汉平原高碘地下水风险极端梯度提升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用于预测研究区高碘地下水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该模型通过测试数据集检验,预测的准确率达到86.4%;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江汉平原高碘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长江河曲沿岸,零星分布在平原腹地河湖区,并识别出江汉平原西北部丘陵前缘的汉江沿岸也是高碘地下水分布的潜在区域。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圈划高碘地下水的空间分布范围,可为确定未来地下水水质监测的优先区域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碘地下水 极端梯度提升模型 机器学习 江汉平原
下载PDF
淮河流域高碘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春芳 许乃政 +4 位作者 龚建师 檀梦皎 陶小虎 王赫生 周锴锷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8-84,共7页
淮河流域是我国高碘地下水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高碘已成为继高砷、高氟后淮河流域又一饮水安全问题。文中应用指示克里格法对在淮河流域采集的地下水样品4997组开展健康风险评估,研究高碘地下水的空间分布,给出碘含量超过阈值的概率风险... 淮河流域是我国高碘地下水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高碘已成为继高砷、高氟后淮河流域又一饮水安全问题。文中应用指示克里格法对在淮河流域采集的地下水样品4997组开展健康风险评估,研究高碘地下水的空间分布,给出碘含量超过阈值的概率风险图。结果显示:碘是影响流域地下水质量的主要原生劣质指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异性,高碘地下水在淮河流域呈3个明显的风险区域分带,浅层(≤50m)地下水高碘风险区(F>0.9)面积22780.60km^(2),面积占比12.18%;深层(>50m)地下水高碘风险区(F>0.9)面积13686.88 km^(2),面积占比7.32%。淮河流域高碘地下水系原生成因,影响与控制地下水中碘形态的重要因素是氧化还原环境、天然有机质含量,此外人类活动农业灌溉也促进了碘的迁移。应用指示克里格法从健康风险评估角度划分淮河流域高碘地下水风险区,对有效预防与控制地下水高碘问题,实行加碘盐分区供给以防碘摄入过量,保障安全饮水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高碘地下水 指示克里格法 环境健康风险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故道区高碘地下水分布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9
7
作者 罗义鹏 邓娅敏 +2 位作者 杜尧 薛江凯 孙晓梁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62-673,共12页
高碘地下水(碘浓度大于100μg/L)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和干旱内陆盆地,威胁近千万人口的饮水安全,但目前对湿润区河湖平原地下水中碘的分布与成因机制的认识还十分薄弱.通过采集长江中游故道区75组浅层地下水样品和7组地表水样品进行... 高碘地下水(碘浓度大于100μg/L)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和干旱内陆盆地,威胁近千万人口的饮水安全,但目前对湿润区河湖平原地下水中碘的分布与成因机制的认识还十分薄弱.通过采集长江中游故道区75组浅层地下水样品和7组地表水样品进行了水化学分析,查明了地下水中碘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识别了碘富集的水环境要素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并结合4个不同位置的钻孔岩性特征探讨了沉积环境演化对地下水中碘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地下水中碘的浓度范围为0.78~1590μg/L,其中25%样品超过我国水源性高碘地区水碘含量判定值(100μg/L).高碘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长江河曲凹岸和粘土充填的牛轭湖区的浅层承压含水层.长江中游故道埋藏的丰富有机质形成的强还原环境有利于碘从沉积物释放至地下水中,微生物介导下沉积物有机质降解和铁的氢氧化物还原性溶解是区内高碘地下水形成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牛轭湖区后期填充的低渗透率粘粒填塞体和河曲凹岸沉积的厚层粘土层创造了利于碘富集的封闭且水流滞缓的地下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碘地下水 空间分布 水文地球化学 主成分分析 沉积演化 长江中游故道区 水文地质
原文传递
快速城镇化三角洲地区高碘地下水赋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吕晓立 刘景涛 +2 位作者 韩占涛 周冰 李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9-348,共10页
沿海城镇化地区地下水中碘来源复杂,高碘地下水对生活饮用水安全存在潜在威胁.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运用数理统计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珠江三角洲不同含水层和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浅层地下水中碘的赋存特征及驱动因... 沿海城镇化地区地下水中碘来源复杂,高碘地下水对生活饮用水安全存在潜在威胁.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运用数理统计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珠江三角洲不同含水层和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浅层地下水中碘的赋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ρ(I^(-))介于未检出~2.34 mg·L^(-1),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研究区1 567组地下水样品中,ρ(I^(-))>0.1 mg·L^(-1)的高碘地下水检出120组.其中,孔隙和裂隙高碘地下水分别检出84组和36组,岩溶含水层未检出高碘地下水.对比2005~2008年历史水化学数据,近10年新增建设用地浅层地下水ρ(I^(-))均值增加了30%.孔隙和裂隙高碘地下水均主要分布在城镇化地区,其比例均为非城市化地区的3倍以上.高碘地下水以HCO_(3)·Cl-Ca·Na和Cl-Na型水为主,高碘地下水具有pH较高氧化还原电位较低等特性.含碘铁锰(氧)氢氧化物的还原溶解和沉积物中富碘有机物的分解可能是珠江三角洲平原区浅层孔隙高碘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富含碳酸盐的岩石中有机物的降解和城市化伴随还原性污水的泄漏,可能为浅层裂隙高碘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三角洲平原区中性至弱碱性富含有机质的还原环境是高碘地下水赋存的主要成因.风化溶滤、阳离子交换和海陆交互作用是珠江三角洲高碘地下水演变的主要水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碘地下水 赋存环境特征 驱动因素 珠江三角洲 城镇化
原文传递
沧州地区地下水碘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浅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媛静 张玉玺 +2 位作者 向小平 孙继朝 李亚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65,共7页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碘缺乏或摄入碘过量均会诱发甲状腺类疾病,饮水碘含量以及日常配碘对于甲状腺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已有资料显示华北平原东部地区为地下水高碘地区,然而,具体的分布情况及成因尚不清楚。本研究在沧州地区...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碘缺乏或摄入碘过量均会诱发甲状腺类疾病,饮水碘含量以及日常配碘对于甲状腺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已有资料显示华北平原东部地区为地下水高碘地区,然而,具体的分布情况及成因尚不清楚。本研究在沧州地区选择东光—南皮—沧州市—青县典型剖面开展了地下水碘分布及配碘情况调查,共采集了61组地下水样品进行碘化物含量分析,分析显示深层地下水相对浅层地下水碘化物浓度分布有较好的规律性,并且黄骅坳陷区深层地下水中碘含量明显高于沧县隆起区地下水碘含量。结合水文地质条件、构造运动、古气候条件等,分析认为自第四纪以来发生的六次海侵运动导致地层中大量存在富碘的海生动植物,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碘逐渐由分子态转化为离子态,进入地下水中,使深层地下水中碘化物浓度升高,不同的区域地下水淋滤及聚集条件也成为控制地下水中碘化物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结合配碘调查结果提出在沧州市祝庄子村以北的地下水高碘区,由于以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应停止食用加碘盐。该项成果对于保护居民身体健康,防止甲状腺类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州 高碘地下水 成因分析 建议
下载PDF
华北平原饮用地下水碘分布及碘盐分区供应探讨 被引量:13
10
作者 钱永 张兆吉 +2 位作者 费宇红 陈京生 李亚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4,共6页
自20世纪末实施全面加碘盐以消除碘缺乏病政策以来,我国碘缺乏病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但高碘致病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基于4 136组饮用地下水碘数据分析了华北平原饮用地下水碘的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效应,并基于流行病学... 自20世纪末实施全面加碘盐以消除碘缺乏病政策以来,我国碘缺乏病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但高碘致病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基于4 136组饮用地下水碘数据分析了华北平原饮用地下水碘的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效应,并基于流行病学提出了饮用水合理碘含量限值的建议,据此将华北平原划分为极缺碘水区(≤4 μg·L-1)、缺碘水区(>4~8μg·L-1)、适碘水区(>8~50 μg·L-1)、可饮用碘水区(>50~100 μg·L-1)、高碘水区(100~200 μg·L-1)和超高碘水区(>200 μg·L-1).针对不同分区计算了食盐的合理加碘量,并从饮用水碘含量的角度将华北平原划分为需用加碘盐区、不需加碘盐区和不宜加碘盐区,这对于指导该区加碘盐政策的科学优化、解决食盐加碘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研究发现,受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循环特征控制,缺碘饮用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山前冲洪积平原及黄河冲洪积平原濮阳段,尤其近山的冲洪积平原是极缺碘饮用地下水的分布区;高碘地下水则主要分布在黄河冲洪积平原、东部滨海平原.计算结果表明,极缺碘水区与缺碘水区为需用加碘盐区,目前使用的20~ 50 μg·g-1加碘盐能满足人体碘需求;适碘水和可饮用碘水区为不需加碘盐区,食盐碘含量应不大于9.2 μg·g-1;高碘水和超高碘水区为不宜加碘盐区,建议仅供应无碘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高碘地下水 缺乏病(IDD)
下载PDF
关中平原地下水中碘的分布特征及碘盐供应问题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姜北 袁秋月 +3 位作者 李爽 张曦宇 袁骏 段磊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7年第6期97-103,共7页
针对陕西省存在的地下水高碘和地方性高碘病问题,以陕西关中平原为研究区,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和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水样中相关指标的测定分析与数据处理。结果表明:秦岭北麓的蓝田、眉县山前洪积扇和北山的凤翔和岐山等县的冲洪积扇地... 针对陕西省存在的地下水高碘和地方性高碘病问题,以陕西关中平原为研究区,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和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水样中相关指标的测定分析与数据处理。结果表明:秦岭北麓的蓝田、眉县山前洪积扇和北山的凤翔和岐山等县的冲洪积扇地区后缘,碘含量低于10μg/L,为低碘区,建议提供碘含量为18~33μg/g的加碘盐;武功县和周至县以西、长安区和临潼区的黄土台塬地区以及部分冲洪积扇区域,碘含量为10~300μg/L,为适碘区,提议供给碘含量小于4μg/g的加碘盐;渭河以北礼泉县以东以及渭南市、华县和华阴市的阶地地区,地下水碘含量高于300μg/L,为高碘区,建议改为供应无碘盐。此研究为陕西省分区供应加碘盐和高碘地方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碘地下水 地下水分布特征 缺乏病 盐供应 关中平原
下载PDF
高碘地下卤水中细菌产碘氧化酶的影响因素
12
作者 赵丹 靳洁 +1 位作者 程寒飞 马放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9,共5页
高碘地下卤水的细菌碘氧化过程可以减轻工艺管线的生物污损危害。分离自高碘地下卤水中的细菌Roseovarius sp.IOB-7,其分泌的碘氧化酶可催化氧化碘离子生成能够抑制敏感菌生长的碘单质,从而减少生物污损。实验结果显示,加入16μmol/L的C... 高碘地下卤水的细菌碘氧化过程可以减轻工艺管线的生物污损危害。分离自高碘地下卤水中的细菌Roseovarius sp.IOB-7,其分泌的碘氧化酶可催化氧化碘离子生成能够抑制敏感菌生长的碘单质,从而减少生物污损。实验结果显示,加入16μmol/L的Cu^(2+)可促进IOB-7的生长,并将碘氧化酶活力提高了1.75倍。碘氧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为5.5。以碘离子为底物的催化氧化反应中,当pH值为9时,Trametes versicolor漆酶已经完全失活,而碘氧化酶则仍然保持了32%的相对酶活力,显示出更好的pH应用范围和稳定性。开展高碘地下卤水环境中细菌碘氧化酶的研究,对利用生物酶法进行工艺管线生物污损的防治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污损 高碘地下水 氧化酶 漆酶 pH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