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新的水稻隐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9
1
作者 马玉银 李磊 +5 位作者 李育红 左示敏 殷跃军 张亚芳 陈宗祥 潘学彪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967-3973,共7页
【目的】寻找新的水稻隐性高秆基因,为解决水稻不育系的包颈现象及增加恢复系的株高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方法】在田间试验时发现一株高秆突变体,经过连续3代的自交和选择后,获得稳定遗传的高秆突变体。突变体的株高比野生型中花11平... 【目的】寻找新的水稻隐性高秆基因,为解决水稻不育系的包颈现象及增加恢复系的株高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方法】在田间试验时发现一株高秆突变体,经过连续3代的自交和选择后,获得稳定遗传的高秆突变体。突变体的株高比野生型中花11平均增加72.3%。将带有高秆基因的杂合体自交,分析F2代株高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高秆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分别配制突变体、野生型与培矮64之间的杂交种及其自交F2分离群体,在突变体配制的分离群体中鉴定出72株极端高秆突变体,株高明显高于对照群体中的最高植株高度。【结果】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47对多态性分子标记,分析这些标记位点在极端高秆突变体群体中的分离特征,结果证明高秆基因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进一步发展了4个InDel标记,确定高秆基因位于RM168与M127.1-3-3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713 kb。【结论】该基因是一个新的隐性高秆基因,暂命名为lc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隐性高秆突变体 基因 基因定位 微卫星标记 INDEL标记
下载PDF
水稻高秆突变体株高及其构成的比较和等位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朱旭东 陈红旗 闵绍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1-594,共4页
利用伽玛射线辐射诱变获得了 2份高秆突变体Gh 2和Sh 3,对它们的株高及其各节间长、穗长等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以同样是高秆的突变体Mh 1做测验种与Gh 2和Sh 3进行杂交 ,研究了相互间的等位性 ,研究结果认为它们是互为等位的遗传关系 ,... 利用伽玛射线辐射诱变获得了 2份高秆突变体Gh 2和Sh 3,对它们的株高及其各节间长、穗长等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以同样是高秆的突变体Mh 1做测验种与Gh 2和Sh 3进行杂交 ,研究了相互间的等位性 ,研究结果认为它们是互为等位的遗传关系 ,即含有对sd 1能起隐性调节作用的i sd1(t)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秆突变体 构成比较 等位性分析 伽玛射线 辐射诱变 隐性调节
下载PDF
陆地棉高秆突变体的激素变化与Tp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旭升 狄佳春 +1 位作者 周向阳 赵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5-939,共5页
以高秆突变体高秆1号为试验材料,常规品种N099为对照,利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突变体种子浸泡24 h后种胚中激素含量。结果表明,高秆1号的3种激素GA3、ZR、IAA的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GA3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杂交F1表现为:GA3含量显著高于两亲... 以高秆突变体高秆1号为试验材料,常规品种N099为对照,利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突变体种子浸泡24 h后种胚中激素含量。结果表明,高秆1号的3种激素GA3、ZR、IAA的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GA3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杂交F1表现为:GA3含量显著高于两亲本,但ZR、IAA含量比正常株高亲本还要低。这暗示高秆1号是一种GA3富集型突变体;而与ZR、IAA关联不大。采用陆陆杂交群体对高秆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有4个SSR分子标记与Tp基因连锁,分别是NAU2083、NAU4045、NAU2419和NAU4044,位于Tp基因两侧的分子标记为NAU4045和NAU2419,其遗传距离分别为7.4 c M和41.2 c M。由此,将陆地棉的一个高秆突变体基因Tp定位在棉花Chr.1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高秆突变体 激素 Tp基因 染色体定位
下载PDF
4个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书标 胡瑞 +1 位作者 房贤涛 杨绍华 《引进与咨询》 2006年第12期21-21,23,共2页
本文研究了采用辐射诱变获得的4个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并对其秆型结构及其育种应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1和h3的高秆为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属于中部节间伸长的类型;211和213的高秆为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秆型结构属于上部节间伸长的类型。利... 本文研究了采用辐射诱变获得的4个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并对其秆型结构及其育种应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1和h3的高秆为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属于中部节间伸长的类型;211和213的高秆为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秆型结构属于上部节间伸长的类型。利用211和213组配的杂种具有与原杂交稻相似的株叶形态和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产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秆突变体 遗传分析 育种评价
下载PDF
一个水稻显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5
作者 邓晓建 李秀兰 +2 位作者 王平荣 吴成 杨志荣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4年第8期965-972,共8页
从水稻(Oryza sativa L.)的两个半矮秆籼稻品种6442S-7和蜀恢881杂交F2代群体中发现一个高秆突变体D111,其株高和秆长分别比亲本蜀恢881增加63.0%和87.0%。用205个微卫星标记分析D111及其原始亲本6442S-7和蜀恢881之间的基因组DN... 从水稻(Oryza sativa L.)的两个半矮秆籼稻品种6442S-7和蜀恢881杂交F2代群体中发现一个高秆突变体D111,其株高和秆长分别比亲本蜀恢881增加63.0%和87.0%。用205个微卫星标记分析D111及其原始亲本6442S-7和蜀恢881之间的基因组DNA多态性,结果未发现D11l具有2个原始亲本都没有的新带型,证明D111的确是6442S-7和蜀恢881的杂交后代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将D111分别与蜀恢881、蜀恢527、明恢63、9311、IR68、G46B等6个半矮秆品种和高秆对照品种南京6号杂交,分析F.和F2代株高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D111的高秆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且该基因与南京6号的高秆基因紧密连锁或等位。以蜀恢527/D111F2群体为定位群体,运用微卫星标记将D111显性高秆突变基因定位于水稻第一染色体长臂,与RM212、RM302和RM472的遗传距离分别是27.7cM、25.5cM和6.0cM,该基因暂命名为LC(t)。认为D111是首例从半矮秆品种自然突变产生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体,LC(t)为首次定位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基因。此外,将上述基因定位结果与Causse等(1994)和Temnykh等(2000;2001)发表的水稻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比较,发现LC(t)基因恰巧位于与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相同或十分相近的染色体区域,因此,还就LC(t)基因与sd1基因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显性高秆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微卫星标记
下载PDF
水稻少分蘖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小蛟 张涛 +11 位作者 杨莉 李赓觅 秦俭 曹应江 游书梅 杨乾华 万先齐 罗婧 李昭祥 高磊 蒋开锋 郑家奎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524-3530,共7页
研究水稻少分蘖高秆突变体的分子机理,鉴定出新的水稻少分蘖高秆基因。本研究利用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品种泸恢H103,获得一个少分蘖高秆突变体,命名为ltn1(low-tiller number)。研究了该突变的主要农艺性状与遗传方式,并对突变体基因LTN... 研究水稻少分蘖高秆突变体的分子机理,鉴定出新的水稻少分蘖高秆基因。本研究利用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品种泸恢H103,获得一个少分蘖高秆突变体,命名为ltn1(low-tiller number)。研究了该突变的主要农艺性状与遗传方式,并对突变体基因LTN1进行了分子定位。结果显示突变体的株高,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均与野生型存在显著差异。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ltn1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将突变体和沈农265的F2代中的突变型个体作为定位群体,利用SSR和Indel分子标记将突变体定位在水稻第8染色体标记RM3840和RM23611之间,物理距离为135 kb的区间。在这个区间内有个预测注释基因LOC_Os08g44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少分蘖高秆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原文传递
陆地棉突变系高秆1号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丽萍 狄佳春 +1 位作者 赵亮 陈旭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8-252,共5页
以陆地棉突变系高秆1号和正常株高野生型N089为试验材料,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测量其株高、节间长、节间数、第一果枝节位高等表型性状。由结果推测,决定高秆突变系的株高主要是较高的第一果枝节位与较长的节间长度与节间数无特别关联。... 以陆地棉突变系高秆1号和正常株高野生型N089为试验材料,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测量其株高、节间长、节间数、第一果枝节位高等表型性状。由结果推测,决定高秆突变系的株高主要是较高的第一果枝节位与较长的节间长度与节间数无特别关联。酶联免疫法分别测量高秆突变体和正常株高棉花棉籽中的激素含量,发现高秆1号的种胚中3种与促进生长有关的激素赤霉素(GA3)、生长素(IAA)、玉米素(ZR)含量都极显著高于正常株高的野生型N089,分别是其含量的236.8%、167.7%、279.1%,而生长抑制型激素脱落酸(ABA)含量则极显著地低于野生型,只有野生型的76.0%。对高秆1号和野生型倒3节间横、纵切片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高秆1号纵向切面的细胞长度及细胞数目极显著地多于野生型,而横向切面细胞直径的大小在突变系与野生型之间并无明显差异。这从细胞学角度证明了高秆突变体植株的高秆化,是茎秆纵向区间细胞长度明显变长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秆突变体 激素含量 细胞形态
下载PDF
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eui基因在育种上的利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才林 赵凌 +1 位作者 朱镇 张亚东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0-614,共5页
为研究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长穗颈基因eui在减轻不育系包颈度中的利用价值,以02428h为父本,培矮64S为母本和轮回亲本,经过连续3次回交将02428h的eui基因导入培矮64S,转育成了具有长穗颈基因的“P8hS”。与培矮64S相比,P8hS的株高增... 为研究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长穗颈基因eui在减轻不育系包颈度中的利用价值,以02428h为父本,培矮64S为母本和轮回亲本,经过连续3次回交将02428h的eui基因导入培矮64S,转育成了具有长穗颈基因的“P8hS”。与培矮64S相比,P8hS的株高增加35.6 cm,主要是穗颈节和倒2节间长度增加所致。eui基因的导入不仅可使培矮64S的穗包颈得到彻底改善,而且对培矮64S及其杂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隐性高秆突变体 长穗颈基因 遗传 回交转育 育种 不育系
下载PDF
籼稻9311HR-T显性高秆基因的初步定位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仁霄 张所兵 +3 位作者 朱镇 赵凌 张亚东 王才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3-558,共6页
从转入bar基因的籼稻半矮秆材料9311HR的BC3F2中发现了1株高秆突变体9311HR-T,其株高和秆长分别比野生型9311HR增加60.8%和71.5%,其高秆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以9311HR-T与02428杂交产生的F2群体为材料,利用微卫星标记将9311HR-T高秆... 从转入bar基因的籼稻半矮秆材料9311HR的BC3F2中发现了1株高秆突变体9311HR-T,其株高和秆长分别比野生型9311HR增加60.8%和71.5%,其高秆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以9311HR-T与02428杂交产生的F2群体为材料,利用微卫星标记将9311HR-T高秆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的SSR标记RM472和RM1387之间,距RM472和RM1387的遗传距离分别为8.6 cM和12.3 cM,该基因暂命名为D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显性高秆突变体 DT1基因 分子标记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对sd-1起隐性抑制作用基因的发现及株高遗传的分子模式
10
作者 朱旭东 钱前 闵绍楷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S3期139-140,共2页
关键词 遗传 抑制作用 半矮基因 中国水稻 抑制基因 品种 品种 高秆突变体 基因控制 隐性
原文传递
MULTI-TILLERING DWARF1, a new allele of BRITTLE CULM 12, affects plant height and tiller in rice 被引量:3
11
作者 Haiping Yu Deyong Ren +10 位作者 Yangzhou Zhu Jiangmin Xu Yuexing Wang Ruifang Liu Yunxia Fang Zhenyuan Shi Jiangjie Pan Mei Lu Bojun Ma Jiang Hu Yuchun Rao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3期1810-1817,共8页
Plant height and tillering are crucial factors determining rice plant architecture and influencing rice grain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rnulti-tillering dwarf1 (mtdl), a stable multi-tiller and dwarf mutant, was sc... Plant height and tillering are crucial factors determining rice plant architecture and influencing rice grain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rnulti-tillering dwarf1 (mtdl), a stable multi-tiller and dwarf mutant, was screened from the ethylmethane sulfonate-treated japonica rice variety Wuyunging7. Compared with the wild type, mtdl mutant exhibited pleiotropic phenotypes, including dwarf- ism, more tillers, brittle culms and delayed heading date. By employing map-based cloning strategy, the gene MTD1 was finally mapped to an approximately 66-kb region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9. Sequenc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ne LOCOsO9g02650 (BC12) in mtdl mutant had a single nucleotide substitution (G to A), which gen- erated a premature translation stop. Over-expressing MTD1/BC12 coding sequ(nce rescued all the phenotypes of mtdl mutants including plant height and tillers, which confirms that BC12 is the mutated gene in mtdl mutant.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eription-PCR analysis showed that MTDI/BCI2 could negatively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MONOCULM 1, IDEAL PLANT ARCHITECTURE1 and Tillering and Dwarf 1, and control rice tillering. Remark- ably, a-amylase activity analysis and gibberellic acid (GA) treatment showed that the dwarf phenotype of mtdl mutant was dependent on GA biosynthesis pathway. These results facilitated to further uncove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 Dwarf Tillering - mtdl Gene clon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