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3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丧葬习俗对魏晋南北朝挽歌的影响
1
作者 时国强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4-91,共8页
魏晋南北朝的俭葬习俗淡化了死亡的神秘感,使挽歌作者能够理性平和地看待死亡,保持一种较为超然客观的态度,促成了自挽作品的出现。各种丧葬仪式为挽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意象,成为挽歌描写的重要内容。挽歌正式纳入礼制,得到官方书面形... 魏晋南北朝的俭葬习俗淡化了死亡的神秘感,使挽歌作者能够理性平和地看待死亡,保持一种较为超然客观的态度,促成了自挽作品的出现。各种丧葬仪式为挽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意象,成为挽歌描写的重要内容。挽歌正式纳入礼制,得到官方书面形式的认可后更受重视更为普及,促进了献赠挽歌作品的创作,激发了欣赏挽歌、演唱挽歌的兴趣,对名士风流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丧葬习俗 挽歌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亡佚字书研究综述
2
作者 王虎 张秀杰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2-38,共7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字书,大部分已亡佚,但其佚文材料十分宝贵,一些学者对此展开研究且成果丰厚。所指亡佚字书为有辑本的古佚字书(以龙璋《小学搜逸》为基础),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从辑佚类与研究类两方面展开论述:辑佚类主要...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字书,大部分已亡佚,但其佚文材料十分宝贵,一些学者对此展开研究且成果丰厚。所指亡佚字书为有辑本的古佚字书(以龙璋《小学搜逸》为基础),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从辑佚类与研究类两方面展开论述:辑佚类主要包括清人辑本、今人辑本和域外辑本三类;研究类主要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期刊、硕博论文为研究对象,将研究成果分为字书专书研究、古文献引字书研究以及字书对比研究三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亡佚字书研究现状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亡佚字书 综述
下载PDF
浅谈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文化
3
作者 胡阿祥 《环球人文地理》 2024年第4期8-8,共1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的内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玄学清谈成为时尚;二是文学地位上升,并与玄学一起,成为世族追求的风尚三是史学地位相对上扬,而六艺以外的诸子地位下降;四是佛道广泛传播。传统文化的这些变化,在不同地区、不同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的内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玄学清谈成为时尚;二是文学地位上升,并与玄学一起,成为世族追求的风尚三是史学地位相对上扬,而六艺以外的诸子地位下降;四是佛道广泛传播。传统文化的这些变化,在不同地区、不同家族的身上,反映得很不一致。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家族最为兴盛者为会稽士族与吴郡士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会稽士族 史学地位 玄学清谈 世族
下载PDF
中国传统风景审美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敦煌佛教壁画的影响
4
作者 王玫 张春彦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1期102-107,共6页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与宗教绘画共生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道释画渐盛”“山水画成立”,尤以南北朝时期佛教画最盛。佛教画与山水画在敦煌相遇。受中国风景审美的影响,敦煌佛教壁画表现出了与印度、中亚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更加注重风景、...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与宗教绘画共生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道释画渐盛”“山水画成立”,尤以南北朝时期佛教画最盛。佛教画与山水画在敦煌相遇。受中国风景审美的影响,敦煌佛教壁画表现出了与印度、中亚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更加注重风景、建筑以及世俗生活的表达,是背后这一时期中国古人风景设计与风景文化的真实再现。文章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系统对比同一时期印度和中亚的佛教美术,从而进一步明确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风景审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审美 风景表达 魏晋南北朝 敦煌佛教壁画 印度佛教美术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游军研究
5
作者 付昊天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4-89,共6页
“游军”在史籍中一开始指代游离于外、居无定所的军队,而后逐渐成为了机动军队的代名词,分别出现于三国后期的平定诸葛诞的淮南战场和魏蜀交战频频的关中战场。两晋南朝时期,游军一方面仍是临时的机动军队代名词,运用于大规模的军事场... “游军”在史籍中一开始指代游离于外、居无定所的军队,而后逐渐成为了机动军队的代名词,分别出现于三国后期的平定诸葛诞的淮南战场和魏蜀交战频频的关中战场。两晋南朝时期,游军一方面仍是临时的机动军队代名词,运用于大规模的军事场合;另一方面出现了层级化和职官化的趋势,并承担了地方治安和守卫的责任。北方的十六国北朝时期,游军仍为临时机动军队的代名词,未出现和南朝相似的专官管理和层级化的趋势;到了隋唐五代时期,游军彻底沦为了机动军队的代名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游军 临时机动军队 专官化管理 层级化
下载PDF
在历史记忆中重构知识谱系——谈姜寿田的新著《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稿》
6
作者 胡传海 《中国书画》 2024年第3期134-134,共1页
卢辅圣先生主编的《中国书法史绎》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具当代性成果的巨著。为了完成这一巨著需要组建写作班子,于是卢先生就委托我担任此书的责任编辑并在全国范围内述选作者。这套书的特点是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研究方法来设计的,也... 卢辅圣先生主编的《中国书法史绎》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具当代性成果的巨著。为了完成这一巨著需要组建写作班子,于是卢先生就委托我担任此书的责任编辑并在全国范围内述选作者。这套书的特点是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研究方法来设计的,也就是广泛收集的书法史料只是作为一种知识背景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法史 马克思·韦伯 魏晋南北朝 历史记忆 知识背景 写作班子 书法史料 责任编辑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的“声气”论
7
作者 李国新 曹雨琪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
魏晋南北朝的“声气”是以先秦以来的声、气概念为基础的,从逻辑起源的角度看,气决定声,如和气、韵气等观念,在声反作用气上有相生相应、类型相生、成气等观念。从声之气外化为言与形看,言是汉字的言与“口出为言”等汉语的声音系统;在... 魏晋南北朝的“声气”是以先秦以来的声、气概念为基础的,从逻辑起源的角度看,气决定声,如和气、韵气等观念,在声反作用气上有相生相应、类型相生、成气等观念。从声之气外化为言与形看,言是汉字的言与“口出为言”等汉语的声音系统;在“声”与“言”“形”关系上,魏晋南北朝以“声”为中心产生了“缘情绮靡”“托声于言”“因形创声”“乐以颂形”等概念或观念。从声之气内化为情志意看,“诗言志”“诗缘情”是诗歌声音的诉求;魏晋南北朝的“声”蕴含了声律、韵律等意义,在论情、志、意时都视“气”为动力;从文献梳理看,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与文学中的情、志、意等范畴与“声”都有较亲缘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气 言与形 情志意 魏晋南北朝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黄河航运
8
作者 王立婷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第2期66-68,共3页
魏普南北潮时期的黄河航送,以黄河干线为主轴,开发了南北两侧支流以及黄河与淮河、海河之间的沟集道。曾魏立长安、诚、许吕、邦、洛阳为部,黄河水系的航运将5座都城连接起来,西晋王朝是三国曹魏政权的活表和发展,仍以都城洛阳为中心,... 魏普南北潮时期的黄河航送,以黄河干线为主轴,开发了南北两侧支流以及黄河与淮河、海河之间的沟集道。曾魏立长安、诚、许吕、邦、洛阳为部,黄河水系的航运将5座都城连接起来,西晋王朝是三国曹魏政权的活表和发展,仍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发挥黄河四通八达的水运联系全国:十六国时期,战乱顿仍,黄河水送几经中断,长期处于半皮拜的状态。北魏建立后,黄河航运得到重新开发利用。刁雍利用萍骨伴镇(今宁夏灵武附近)至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鸟河北)之间的黄河水道运输军粮,开发利用黄河上游航道,得到朝廷重视。北魏迁都洛阳后,黄河中下游航道得到大规模开发,励精图治的举文帝多次积极探索开发黄河航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系 十六国时期 宁夏灵武 黄河航运 迁都洛阳 魏晋南北朝时期 黄河中下游 开发利用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孔子的神异化特征
9
作者 王岳玺 《潍坊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24,共5页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孔子的神异化书写中既包含对先秦两汉经传神学的摘录,又有基于历史基础下魏晋文人的想象加工,显示出这一时期文献著述方式的特殊性。体现在文本中,孔子表现出神秘降生、预知、博物、降罚等神异特征,形象较前代更加立...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孔子的神异化书写中既包含对先秦两汉经传神学的摘录,又有基于历史基础下魏晋文人的想象加工,显示出这一时期文献著述方式的特殊性。体现在文本中,孔子表现出神秘降生、预知、博物、降罚等神异特征,形象较前代更加立体丰满。这些神异特征在展示魏晋王权对民间的政治与文化统治以及儒家思想在魏晋民间社会的地位具有一定意义。谶纬神学对孔子的神圣化与书写风格的影响、孔子身为伟大圣者的独特性以及多元思潮的时代背景都是这一书写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 孔子 神异化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窑和瓷器考古——以“越窑青瓷”为例
10
作者 杨梓绮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5期78-80,共3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瓷器之风盛行。一时之间,全国出现众多瓷窑和瓷器。对当时的瓷窑和瓷器进行考古,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瓷器文化。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瓷器考古 越窑青瓷
下载PDF
经学传承与家风养成:以魏晋南北朝为中心的考察
11
作者 孙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1,共8页
魏晋南北朝经学研习与传承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家族为中心。以家族为中心的经学研习与传承,从源头上可追溯至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家族后人。在官学衰败与家学兴盛的背景下,世家大族开创了以家族模式来传承学术、培育子弟的教育体系。家... 魏晋南北朝经学研习与传承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家族为中心。以家族为中心的经学研习与传承,从源头上可追溯至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家族后人。在官学衰败与家学兴盛的背景下,世家大族开创了以家族模式来传承学术、培育子弟的教育体系。家风和家学是家族教育体系的两大要目,是实现家族门第世代传承的核心要素。世家大族对于《孝经》与三《礼》的研习与传承,推动了《孝经》与三《礼》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养成了士族子弟孝友之内行的家族风操。累世经学与累世公卿之间的相互因袭,再加上儒家经学与士族门第之间存在的天然亲和力,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家族的核心思想信仰,儒家经学成为家族的核心家学内容。世家大族在家训中所秉持的教人之方与为人处世之道,同样是以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为核心,并落实在家族子弟日常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以家族为中心的经学传习,延续了因官学兴废而时有中断的官方经学传承,这就是魏晋南北朝经学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经学 家族 家风 家学 家训
下载PDF
田制革新与地权演绎:民生视角下魏晋南北朝的土地制度变迁研究
12
作者 郑雄飞 刘婕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5-74,178,共11页
土地不是劳动产品亦不是商品,实质上是一种公共资源而非私人物品;土地市场交易的不是土地,而是不可能具备完全排他性的地权。土地是全社会共有的天赋资源,是社稷之根、民生之本。土地制度和田制安排必须切合特定时代的民生诉求。魏晋南... 土地不是劳动产品亦不是商品,实质上是一种公共资源而非私人物品;土地市场交易的不是土地,而是不可能具备完全排他性的地权。土地是全社会共有的天赋资源,是社稷之根、民生之本。土地制度和田制安排必须切合特定时代的民生诉求。魏晋南北朝总体上承袭“两汉”,土地私有制尤其是以“庄园制”为代表的大土地所有制空前发展,贫富分化严重;政权割据动荡,民生凋敝,社会冲突频发。为了稳固政权和笼络民心,部分统治者探索了屯田制、占田课田制和均田制等改革,“授田于民”推动劳动力与土地重新结合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但由于无法约束门阀士族的肆意侵占,土地兼并严重,田制改革沦为“私有盛宴”;阶级内外矛盾激化,“国殇民怨”致使王朝覆灭,庄园制也呈衰落之势。乱世乃治世之镜。当下“三块地”制度改革初显成效,“三权分置”需遵循“三个不得”原则并坚持农户的主体地位,始终以民生需求和民生保障为基本准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民生保障 田制改革 魏晋南北朝
下载PDF
晋制与君统——魏晋南北朝陵墓制度的流变
13
作者 韦正 付龙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80,共4页
晋制和君统,是魏晋南北朝陵墓发展脉络中最鲜明的两个特性,也是理解魏晋南北朝陵墓制度两个有效的切入点。尽管晋制在概念层面上存在不完善之处,但仍可用于指代包括帝王陵墓在内墓葬俭省和约束的特征,进而展示西晋墓葬和曹魏、东晋墓葬... 晋制和君统,是魏晋南北朝陵墓发展脉络中最鲜明的两个特性,也是理解魏晋南北朝陵墓制度两个有效的切入点。尽管晋制在概念层面上存在不完善之处,但仍可用于指代包括帝王陵墓在内墓葬俭省和约束的特征,进而展示西晋墓葬和曹魏、东晋墓葬的关联性。十六国、北朝和南朝的陵墓,则在陵区选址、陵墓石刻、墓葬形制与壁画等诸多方面彰显了皇权的伸张,显示出君统对陵墓制度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制 君统 魏晋南北朝 陵墓制度
下载PDF
从职位到官位:以魏晋南北朝的中正为例
14
作者 刘啸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121,167,共17页
魏晋南北朝存在两种中正,一种是朝廷任命的州郡中正,一种是北朝州郡辟除的中正。魏晋南朝时期朝廷任命的中正始终是一种职位,可以讨论是否设置与废除。由于这种中正没有任期,也没有考课,所以他们举人必然朝着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 魏晋南北朝存在两种中正,一种是朝廷任命的州郡中正,一种是北朝州郡辟除的中正。魏晋南朝时期朝廷任命的中正始终是一种职位,可以讨论是否设置与废除。由于这种中正没有任期,也没有考课,所以他们举人必然朝着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北朝中正有朝廷任命与州郡辟除的分别,且都在北齐获得比视官品。北朝朝廷任命的中正仍然是一个职位,需有本官;州郡辟除的中正虽然地位很低,但是独立为官,有比视官品,有俸禄,不再依附于其他官位。这种州郡辟除的中正的产生可能与北朝的军事行为有关,在东魏时已完全固定为地方僚属。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北朝中正职官化的另一个可能因素,是北魏孝文帝定姓族之后,官爵在门阀资格及其等级评定中的重要性。由于隋废九品中正制,所以中正职官化的道路也随之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 职位 官位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鉴赏感悟法与批评文体的诗性建构
15
作者 邓心强 《唐都学刊》 2023年第2期87-98,共12页
魏晋南北朝众多文论家娴熟而密集地采用鉴赏感悟法进行文学批评,体现出批评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主要表现在三大维度: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精准的审美判断力和高超的批评传达力,对批评文体的诗性建构皆有重要影响。以曹丕、陆机、刘勰为... 魏晋南北朝众多文论家娴熟而密集地采用鉴赏感悟法进行文学批评,体现出批评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主要表现在三大维度: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精准的审美判断力和高超的批评传达力,对批评文体的诗性建构皆有重要影响。以曹丕、陆机、刘勰为代表的文论家在语言的形式与风格感受方面,在对作品结构与情思把握方面,都堪称典范;而其鉴别作品之味、判定不同风格、对艺术家成就和个性特征的评析等,都极为突出。同时,善于营造“批评意境”,话语方式的表达上具有折中性和灵活性,这些都与魏晋之后整个社会的审美转向、文论家的阅读体验和审美实践分不开,且凸显了此阶段中国文论浓郁的诗性特征,对当前文学批评方法的选用、文体品格的营造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文论家 鉴赏感悟法 批评文体 批评意境 诗性建构
下载PDF
简论魏晋南北朝挽歌的艺术特点
16
作者 时国强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5-39,共5页
魏晋南北朝挽歌在艺术上具有死生对比鲜明、情调悲伤凄怆、体制形态多样化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挽歌的产生及应用场景密切相关。生死对立的客观现实,造成了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仪式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差异以及... 魏晋南北朝挽歌在艺术上具有死生对比鲜明、情调悲伤凄怆、体制形态多样化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挽歌的产生及应用场景密切相关。生死对立的客观现实,造成了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仪式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差异以及挽歌自身的存在状态,造成了挽歌不同的体制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挽歌 丧葬习俗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尼僧养老与丧葬
17
作者 石小英 《佛学研究》 2023年第2期23-36,共14页
佛教中国化历程体现在尼僧养老和丧葬上,集中表现为其养老既依靠寺院弟子和上层统治者,又依赖世俗家人。丧葬虽出现尼礼,但丧葬规格高低不等,丧葬承办者、参与者多元化,既有寺院弟子,又有上层统治者和世俗家人。丧葬地点虽有固定区域,... 佛教中国化历程体现在尼僧养老和丧葬上,集中表现为其养老既依靠寺院弟子和上层统治者,又依赖世俗家人。丧葬虽出现尼礼,但丧葬规格高低不等,丧葬承办者、参与者多元化,既有寺院弟子,又有上层统治者和世俗家人。丧葬地点虽有固定区域,但又存在葬于寺内、县里中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尼僧 养老 丧葬
下载PDF
中华文化认同视阈下魏晋南北朝时西域的汉语使用
18
作者 吴爽 《语言与翻译》 2023年第3期36-41,共6页
魏晋南北朝是继春秋战国后我国的又一社会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人民迁徙、南北交往、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汉晋时期迁往西域的中原人口,多数来自今山西、陕西、河南,尤其是河西走廊一带,他们使用的汉语以北方方言,尤其是西北方言为... 魏晋南北朝是继春秋战国后我国的又一社会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人民迁徙、南北交往、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汉晋时期迁往西域的中原人口,多数来自今山西、陕西、河南,尤其是河西走廊一带,他们使用的汉语以北方方言,尤其是西北方言为主。结合出土文献来看,这一时期出土的官方文书格式相对固定、严密,用词典雅,而民间文书则常出现与当时口语十分接近的文白夹杂的文体。公文之“雅”与民间文书之“俗”,成为这一时期汉语使用的一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认同 魏晋南北朝 西域 汉语使用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私家藏书的地位和贡献
19
作者 孟萍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3年第5期29-33,共5页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局较为动荡的时期,文献收藏遭到严重破坏,但私家藏书在此期间却发生了突破性发展,为中华文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文章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藏书家数量陡增的原因及其文化活动特点,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局较为动荡的时期,文献收藏遭到严重破坏,但私家藏书在此期间却发生了突破性发展,为中华文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文章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藏书家数量陡增的原因及其文化活动特点,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的地位和贡献:保存和丰富了古代典籍,传承了中华文明;学术研究上的自由与务虚,促进了藏书文化的多元发展;开放私藏,流通典籍,培养了大批士人,嘉惠了整个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私家藏书 地位 贡献 藏书家 古代典籍
下载PDF
民族交融图像: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中多民族交融现象研究
20
作者 韩婧 汪小洋 《青海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4-165,共12页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交融时期,这一时期的许多壁画墓中都含有民族交融图像,内容非常丰富。从现有考古成果中,我们梳理出80座相关的墓葬遗存,涉及西北、中原、东北三个地区的12个当代省级行政区划,以及13个古代少数民...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交融时期,这一时期的许多壁画墓中都含有民族交融图像,内容非常丰富。从现有考古成果中,我们梳理出80座相关的墓葬遗存,涉及西北、中原、东北三个地区的12个当代省级行政区划,以及13个古代少数民族等。具体有三个层面:其一,物质层面的多民族生活习俗交融图像主要反映农牧劳作与日常生活方面的民族交融;其二,社会层面的多民族礼仪制度交融图像主要反映制度礼仪和日常礼仪方面的民族交融;其三,精神层面的多民族神灵体系交融图像主要反映中华传统神灵体系、佛教神灵体系和祆教神灵体系的民族交融。通过对这些民族交融图像的研究,为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图像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融图像 魏晋南北朝 墓室壁画 多民族交融现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