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诗为文”与鲁迅《野草》文体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姜振昌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1,共8页
一中国古典诗歌文体的现代转型,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同步的。早在1915年秋胡适就响亮地提出:"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①。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传统律诗延存到现代虽仍然一家独大,但其僵化的形式于生活丰富多彩、社... 一中国古典诗歌文体的现代转型,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同步的。早在1915年秋胡适就响亮地提出:"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①。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传统律诗延存到现代虽仍然一家独大,但其僵化的形式于生活丰富多彩、社会变革急遽的新时代的诗情表达无疑是一种制约,这就势必要对诗歌形式提出更自由鲜活的、多元多功能的要求。"作诗如作文",使新诗走散文化之路,确实反映出以胡适为代表的一代诗人文体意识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形式 中国古典诗歌 作诗如作文 以诗为文 鲁迅《野草》 文体意识 胡适 律诗
原文传递
都市视角下的鲁迅《野草》重释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8-153,共6页
《野草》是鲁迅研究的一个重镇,前人从不同角度对这部散文诗集做出不同意义向度的阐发,但极少从都市角度认识。反观《野草》写作,和鲁迅的北京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其中的一部分作品可以看到鲁迅作为"都市漫游者"对城市灰暗面... 《野草》是鲁迅研究的一个重镇,前人从不同角度对这部散文诗集做出不同意义向度的阐发,但极少从都市角度认识。反观《野草》写作,和鲁迅的北京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其中的一部分作品可以看到鲁迅作为"都市漫游者"对城市灰暗面的思考,对市民社会世态人情的揭露和城市发展中物质至上的诙谐批判,另一部分偏重灵魂表达的作品则以现代性的思想、西方式的表现方式体现出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 鲁迅《野草》 重释
下载PDF
“诗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野草》与屈原《离骚》比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田刚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9-153,共5页
在鲁迅的内心深处,有着根深蒂固的"屈骚情结"。尤其是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野草》创作期间,屈原及其《离骚》对于鲁迅更是他苦痛灵魂的某种寄托。屈原《离骚》对鲁迅《野草》创作的启示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在鲁迅的内心深处,有着根深蒂固的"屈骚情结"。尤其是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野草》创作期间,屈原及其《离骚》对于鲁迅更是他苦痛灵魂的某种寄托。屈原《离骚》对鲁迅《野草》创作的启示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情感基调上,《离骚》的"发愤以抒情"与《野草》的"苦闷的象征"在精神上有着深刻的相通之处;第二,在作品的结构上,《野草》与《离骚》,一个托意于梦境,一个凭借着神游,二者在"幻境"的制造上也有着惊人的一致;第三,在作品的语言形式上,《野草》与《离骚》,都在各自的时代,对传统的诗歌形式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鲁迅的《野草》,无论是在无意识的情感基调上,在梦幻式的诗歌结构上,还是在以诉诸视觉为主的散文诗形式上,都是对于屈原《离骚》精神和艺术的继承和超越。《野草》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个"诗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野草》 屈原《离骚》 诗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下载PDF
探讨鲁迅《野草》的教学 被引量:1
4
作者 齐慧爽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8期156-157,共2页
鲁迅的《野草》独具魅力。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正魅力,对《野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至关重要。《野草》中鲁迅寻求希望,与绝望抗争,敢于直面存在的虚妄。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矛盾不仅来自于外在的客观世界,也来自鲁迅内在的... 鲁迅的《野草》独具魅力。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正魅力,对《野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至关重要。《野草》中鲁迅寻求希望,与绝望抗争,敢于直面存在的虚妄。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矛盾不仅来自于外在的客观世界,也来自鲁迅内在的精神世界。与鲁迅沟通,是走向《野草》解读的第一把钥匙。本文从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中探讨鲁迅《野草》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野草》的深层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野草》 绝望 希望
下载PDF
论鲁迅《野草》的深切与诡谲
5
作者 肖剑南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88-91,94,共5页
散文诗《野草》蕴含着鲁迅特定历史时期深刻独特的人生体验。鲁迅借助一系列畸形、怪异、恐怖、丑陋、虚幻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创造了新的颤栗,这是他深入生活、逼视内心的结果。从情思感兴这个层面来看,深切是《野草》的显著风格;散文诗... 散文诗《野草》蕴含着鲁迅特定历史时期深刻独特的人生体验。鲁迅借助一系列畸形、怪异、恐怖、丑陋、虚幻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创造了新的颤栗,这是他深入生活、逼视内心的结果。从情思感兴这个层面来看,深切是《野草》的显著风格;散文诗情思感兴以意象为载体,从意象生成这个层面来看,《野草》呈现出诡谲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野草》 情思感兴 深切 意象 诡谲 风格
下载PDF
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国华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6-76,共11页
鲁迅留日时期对于20世纪文明的根本性理解都与"内部之生活"有关,其所谓"内部之生活"发生在"本有心灵之域",通过"客观之物质世界""自然""观念世界"等外部关联的参照确立边... 鲁迅留日时期对于20世纪文明的根本性理解都与"内部之生活"有关,其所谓"内部之生活"发生在"本有心灵之域",通过"客观之物质世界""自然""观念世界"等外部关联的参照确立边界。(1)鲁迅以此提出了现代心灵的问题,并试图通过文艺工作叩问和解决它,从而写作《摩罗诗力说》和翻译域外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罗诗力说》 鲁迅《野草》 留日时期 域外小说 20世纪 心灵
原文传递
“以诗为文”与鲁迅《野草》文体的艺术特征
7
作者 姜振昌 《新华文摘》 2021年第16期98-100,共3页
中国古典诗歌文体的现代转型,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同步的。早在1915年秋胡适就响亮地提出:“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作诗如作文”,使新诗走散文化之路,确实反映出以胡适为代表的一代诗人文体意识的自觉。新诗“革命”实... 中国古典诗歌文体的现代转型,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同步的。早在1915年秋胡适就响亮地提出:“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作诗如作文”,使新诗走散文化之路,确实反映出以胡适为代表的一代诗人文体意识的自觉。新诗“革命”实际上就是一场由文体意识的觉醒触发的“形式即意义”的开拓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作诗如作文 文体意识 以诗为文 开拓性工作 鲁迅《野草》 胡适 新诗
原文传递
鲁迅《野草》诗歌时间感研究
8
作者 彭勋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第2期120-121,共2页
《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他曾多次说野草是写给自己的,《野草》真实记录了鲁迅先生的心灵呓语和灵魂梦魇,成为近来鲁迅研究的热点,不少研究者或从诗中的意象入手结合其对作者内心思想映射的分析,来探索鲁迅先生性格中的&qu... 《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他曾多次说野草是写给自己的,《野草》真实记录了鲁迅先生的心灵呓语和灵魂梦魇,成为近来鲁迅研究的热点,不少研究者或从诗中的意象入手结合其对作者内心思想映射的分析,来探索鲁迅先生性格中的"绝望的挣扎",或是从其具体生活经历入手,求证每篇作品的所指和深层意蕴,本文试图抓住《野草》中的时间感特征,来探索这部伟大作品蕴含的生命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野草》 逆时序抒情 超时间叙述 生命诗学
原文传递
《野草》研究史略 被引量:2
9
作者 田建民 李美琼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共6页
《野草》问世以来,一直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并不断地由此引发出学术研究的前沿或热点问题。这里对国内外《野草》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动态进行了简略地梳理和描述。对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 《野草》问世以来,一直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并不断地由此引发出学术研究的前沿或热点问题。这里对国内外《野草》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动态进行了简略地梳理和描述。对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或观点进行了简括的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野草》 研究 评述
下载PDF
论《野草》的现代伦理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素娟 《兰州学刊》 CSSCI 2010年第10期150-153,共4页
与强调"我应该做什么"的义务论伦理传统不同,《野草》提出了重要的现代伦理命题,即"我是谁",从而指出了"自我伦理"对于民族伦理体系的重要性。同时,《野草》试图打破既定的善恶标准,以具有现代色彩的善... 与强调"我应该做什么"的义务论伦理传统不同,《野草》提出了重要的现代伦理命题,即"我是谁",从而指出了"自我伦理"对于民族伦理体系的重要性。同时,《野草》试图打破既定的善恶标准,以具有现代色彩的善恶相对性观念,以鲜有的"以恶对恶"的伦理态度,促进善恶观念的更新和现代化发展,体现出了鲁迅对于现代伦理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野草》 现代伦理价值 自我伦理 善恶重估
下载PDF
从“供给侧”看周庆荣散文诗观对中国诗学的当代贡献——《格物、及物、化物及其他》文本评析
11
作者 李萨 李惊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46,共5页
说起来匪夷所思,当代文坛有个现象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由于某种体裁被人为小觑,以致钟爱这一艺术形式的作者不得不一边写作,一边为之辩护,这便是诗歌的亚类——散文诗。散文诗究竟是散文还是诗?如果是诗,为什么要以“散文”作为定语,并且... 说起来匪夷所思,当代文坛有个现象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由于某种体裁被人为小觑,以致钟爱这一艺术形式的作者不得不一边写作,一边为之辩护,这便是诗歌的亚类——散文诗。散文诗究竟是散文还是诗?如果是诗,为什么要以“散文”作为定语,并且不用分行排列的形式?如果是散文,为什么要用“诗”作为中心词?作者还有必要近乎执拗地追求诗意吗?散文诗体裁发轫于鲁迅《野草》,如今在文学视域中竟被错置于吟风弄月地带,或干脆被“边缘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 散文诗 鲁迅《野草》 供给侧 文学视域 分行排列 执拗 边缘化
下载PDF
理想生命形式的探寻——论鲁迅《野草·颓败线的颤动》 被引量:1
12
作者 熊凌潇 《上海鲁迅研究》 2021年第4期71-82,共12页
梦是人们潜意识表达的场所,往往缺乏逻辑和条理性,怪诞、奇崛且难以捕捉。一旦人的欲望在现世生活难以得到满足,白天那些“隐秘着的熟悉的东西,经历了被约束的过程”,在睡梦中“就会从约束中显现出来”①。以梦境作为叙述内容是鲁迅《... 梦是人们潜意识表达的场所,往往缺乏逻辑和条理性,怪诞、奇崛且难以捕捉。一旦人的欲望在现世生活难以得到满足,白天那些“隐秘着的熟悉的东西,经历了被约束的过程”,在睡梦中“就会从约束中显现出来”①。以梦境作为叙述内容是鲁迅《野草》常用来书写自身矛盾与焦虑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叙述内容 鲁迅《野草》 缺乏逻辑 现世生活 条理性 颓败 怪诞
原文传递
我的读与思--关于鲁迅研究的一些杂感
13
作者 阎晶明 《纵横》 2020年第11期16-18,共3页
从一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开去,今年春季,因为疫情的原因,在家安静的时间几何式增加,因此还实现了一个夙愿,完成了早已开头却进展得很慢的写作计划:关于鲁迅《野草》的研究著作。我为这本小书起了个书名一一《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
关键词 鲁迅研究 写作计划 封面设计 鲁迅《野草》 几何式 杂感
原文传递
“为初学者而作”——评陈安湖著《〈野草〉释义》
14
作者 崔绍怀 《上海鲁迅研究》 2022年第2期241-247,共7页
几乎与鲁迅《野草》完全同龄的陈安湖先生,在年近86岁高龄之际,出版了《〈野草〉释义》(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该书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辨色彩,对于推动《野草》研究的普及大有裨益。一(一) 注释内容新颖陈安湖通过阅读相关文献... 几乎与鲁迅《野草》完全同龄的陈安湖先生,在年近86岁高龄之际,出版了《〈野草〉释义》(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该书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辨色彩,对于推动《野草》研究的普及大有裨益。一(一) 注释内容新颖陈安湖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吸收了众多相关研究成果的有益成分,并尽可能地写出属于自己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色彩 鲁迅《野草》 《野草》研究 陈安湖 野草 有益成分 马克思主义 研究成果
原文传递
林珊诗歌中的梦境元素
15
作者 周如意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1年第1期183-186,共4页
林珊的诗中常常有梦境的元素。古往今来都有以梦入诗的名篇,古诗有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新诗也有梦境元素构成的诗作,如鲁迅《... 林珊的诗中常常有梦境的元素。古往今来都有以梦入诗的名篇,古诗有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新诗也有梦境元素构成的诗作,如鲁迅《野草》里以“我梦见——”为开端的七篇“说梦诗”,戴望舒“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寻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望舒 鲁迅《野草》 《梦游天姥吟留别》 陆游 梦境 林珊 古诗 李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