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文时代的“鲁迅风”:动态竞争中的窘迫和嬗变
1
作者 姜振昌 黄岩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15,F0002,共16页
国民党执政当局的压制,使1930年代“鲁迅风”杂文愈挫愈奋,并带来杂文“委婉含蓄”的艺术嬗变。作家间的论争和“敌”对作家的竞创作品,也给予动态竞争中的“鲁迅风”杂文以有效的正反面动能,共同玉成其艺术价值的大厦。
关键词 鲁迅风”杂文 隐匿曲折 含泪的微笑 论争与竞创
下载PDF
从“随感录”到“鲁迅风”——陈独秀与中国现代杂文 被引量:3
2
作者 钟扬 郭春萍 《江淮论坛》 CSSCI 2004年第6期99-106,共8页
陈独秀是“随感录”专栏/文体的首创者。人们称陈独秀以“随感录”为代表的杂文为“陈仲甫体”。“陈仲甫体”杂文特点有六,旨在呼吁科学民主,推行思想启蒙。“陈仲甫体”杂文上承梁启超之“新文体”,下启“鲁迅风”,创造出一道独特的... 陈独秀是“随感录”专栏/文体的首创者。人们称陈独秀以“随感录”为代表的杂文为“陈仲甫体”。“陈仲甫体”杂文特点有六,旨在呼吁科学民主,推行思想启蒙。“陈仲甫体”杂文上承梁启超之“新文体”,下启“鲁迅风”,创造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随感录 陈仲甫体 鲁迅风
下载PDF
一脉天风 百年旺泉——中国新文学中的“鲁迅风”杂文 被引量:2
3
作者 姜振昌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64,共9页
鲁迅在“五四”前后的文学活动就已显示出他作为杂文巨匠的巨大热情、思想深度和艺术才能。“五四”落潮后他和周作人带动产生的“语丝文体”,在积极进行文化批判和干预时政中,“嬉笑怒骂,婉而多讽”,把鲁迅“五四”杂文演化为一股强劲... 鲁迅在“五四”前后的文学活动就已显示出他作为杂文巨匠的巨大热情、思想深度和艺术才能。“五四”落潮后他和周作人带动产生的“语丝文体”,在积极进行文化批判和干预时政中,“嬉笑怒骂,婉而多讽”,把鲁迅“五四”杂文演化为一股强劲的“鲁迅风”。语丝派分化后,“鲁迅风”杂文在更加激烈的政治大搏斗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独立精神创作不已,并促使杂文艺术向委婉曲折的艺术境界深化,确立了议论文体的根本艺术特征。鲁迅去世后,“鲁迅风”杂文虽历遭磨难,但在国统区、“孤岛”上海、延安解放区和新时期的中国内地,仍保持着鲜活的艺术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风 语丝文体 曲笔
下载PDF
吴越的精警——论高晓声的“鲁迅风” 被引量:1
4
作者 崔志远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87,共7页
高晓声的底层生活磨难使其触摸到隐在生活深处的人生真谛和吴越文化的精警品格。他的小说的深刻性在于,从笔下人物的普通生计问题入手,不仅批判了他们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并未成为社会主人的现实,并进而揭示出形成这种现实的深层原因... 高晓声的底层生活磨难使其触摸到隐在生活深处的人生真谛和吴越文化的精警品格。他的小说的深刻性在于,从笔下人物的普通生计问题入手,不仅批判了他们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并未成为社会主人的现实,并进而揭示出形成这种现实的深层原因在于他们根深蒂固的心里痼疾:盲目的奴性意识和盲目的自我膨胀。从艺术手段看,深辟的心理描写、精当的细节和画龙点睛的议论对小说深层意蕴的开拓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晓声小说 鲁迅风 吴越文化
下载PDF
论“后鲁迅风”作家的基督教精神资源诉求
5
作者 古大勇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9年第5期45-48,共4页
在1990年代中国掀起的一股杂文随笔旋风中,有不少作家是在鲁迅的直接影响下进行创作的,但鲁迅却无法给他们提供宗教信仰的资源,他们不约而同地寻找新的精神资源——基督教精神资源。他们寻找宗教精神资源绝非孤立或偶然产生的文化现象,... 在1990年代中国掀起的一股杂文随笔旋风中,有不少作家是在鲁迅的直接影响下进行创作的,但鲁迅却无法给他们提供宗教信仰的资源,他们不约而同地寻找新的精神资源——基督教精神资源。他们寻找宗教精神资源绝非孤立或偶然产生的文化现象,而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和现实原因。他们的理想追求对于中国现实来说无疑是崇高而必要的,但又是路途迢遥而坎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笔作家 鲁迅风 鲁迅影响 基督教精神资源 多重原因
下载PDF
1990年代以来“后鲁迅风”作家对于鲁迅杂文传统的继承
6
作者 古大勇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50-54,共5页
鲁迅生前所"攻击"的时弊并未"灭亡",依然存在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鲁迅生前所写的文字也并未"速朽",依然对当下的社会有警醒作用。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文坛上的"后鲁迅风"作家,继承着鲁迅... 鲁迅生前所"攻击"的时弊并未"灭亡",依然存在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鲁迅生前所写的文字也并未"速朽",依然对当下的社会有警醒作用。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文坛上的"后鲁迅风"作家,继承着鲁迅杂文的"文明批评"传统,对90年代大众文化的"病象"进行全方位的犀利批判。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元化的90年代文化语境中,大众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合理性,不能对之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鲁迅风”作家 文明批评 大众文化 鲁迅杂文
下载PDF
在“俄国知识阶级”的参照下——新时期“后鲁迅风”创作的知识分子批判主题
7
作者 古大勇 袁伟平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72-75,共4页
新时期的"后鲁迅风作家秉承了鲁迅的知识分子批判传统,以"俄国知识阶级"作为参照,对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革"等时期的知识分子种种以奴性为中心的劣根性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指出他们整体上缺乏"俄国知识阶... 新时期的"后鲁迅风作家秉承了鲁迅的知识分子批判传统,以"俄国知识阶级"作为参照,对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革"等时期的知识分子种种以奴性为中心的劣根性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指出他们整体上缺乏"俄国知识阶级"所具备的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内涵。但对于"文革"等期间知识分子的表现,应该还原到特定历史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有区别的判断和同情式的理解,不宜作出"一刀切"式的简单化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鲁迅风 知识分子批判 “俄国知识阶级” 参照 辨证评价
下载PDF
论“鲁迅风”的“全体裁渗透”
8
作者 宋立民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7-22,共6页
鲁迅的新闻评论中独特的"鲁迅风"不仅表现在其杂文里,而且渗透了他的各种体裁的文字。其杂感反映了"中国的大众的灵魂";其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与散文诗《野草》里多处流露出"杂文笔法";其白话新诗六首... 鲁迅的新闻评论中独特的"鲁迅风"不仅表现在其杂文里,而且渗透了他的各种体裁的文字。其杂感反映了"中国的大众的灵魂";其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与散文诗《野草》里多处流露出"杂文笔法";其白话新诗六首充满了逻辑思维的"论理"成分;其旧体诗与书信的"评论本质"表现在"异体叙述"的精当与随机评点的积习。生命的最后,他用杂文总结了自己作为评论家的一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风 鲁迅杂文 全体裁渗透
下载PDF
王实味与延安鲁迅风杂文 被引量:1
9
作者 黄金鹏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9期121-124,共4页
延安文艺整风是党当时政治利益的需要,也是当时环境所致,总体是正确的;王实味事件是王性格使然,与其同路人推波助澜极相关;当时党对知识分子的学术、思想、政治三者关系问题的处理以及知识分子政策颇具反思价值。文章旨在探究延安文艺... 延安文艺整风是党当时政治利益的需要,也是当时环境所致,总体是正确的;王实味事件是王性格使然,与其同路人推波助澜极相关;当时党对知识分子的学术、思想、政治三者关系问题的处理以及知识分子政策颇具反思价值。文章旨在探究延安文艺整风前鲁迅风杂文风潮形成的基础因素,说明丁玲在鲁迅风杂文形成过程中的组织、策动作用;分析王实味与鲁迅风杂文的关系,探求王实味文学与政治理想追求中与延安政治意识形态建构过程的暗合与分离的历史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实味 延安鲁迅风杂文 批判
下载PDF
徐懋庸和“鲁迅风”杂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勇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20-133,共14页
关键词 鲁迅杂文 鲁迅风 小品文 杂文创作 官僚主义者 社会主义民主 《人民日报》 杂文家 杂文作家 自由谈
下载PDF
试论“鲁迅风”的形成与发展
11
作者 方婕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18-20,共3页
鲁迅风是现代杂文的一种独特流派,是指鲁迅、瞿秋白等人创作的鲁迅式的战斗杂文。其文风在"左联"时期已经形成,后经"孤岛"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唐、巴人、聂绀弩等一大批杂文作家的丰富与发展,进一步走向成熟。其... 鲁迅风是现代杂文的一种独特流派,是指鲁迅、瞿秋白等人创作的鲁迅式的战斗杂文。其文风在"左联"时期已经形成,后经"孤岛"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唐、巴人、聂绀弩等一大批杂文作家的丰富与发展,进一步走向成熟。其主要特征是以讽刺、幽默的笔调,以形象化说理的表达方式,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文 鲁迅风 发展 社会批评 文明批评
下载PDF
“轻”与“重”的选择——论“鲁迅风”杂文作家兼及当下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郁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36-40,共5页
"鲁迅风"杂文的兴衰伴随着时代的风云激荡和作家命运的跌宕起伏。作为一种似"轻"实"重"的文体,"鲁迅风"杂文被时代取舍,同时又选择和考验着"鲁迅风"杂文作家。"鲁迅风"杂... "鲁迅风"杂文的兴衰伴随着时代的风云激荡和作家命运的跌宕起伏。作为一种似"轻"实"重"的文体,"鲁迅风"杂文被时代取舍,同时又选择和考验着"鲁迅风"杂文作家。"鲁迅风"杂文的特点和品格要求作家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人格——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批判性、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独立自主的精神。选择"重"还是选择"轻"是衡量文人价值和知识分子良知的关键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中的"鲁迅风"杂文作家取"重"舍"轻"的选择为我们做了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与“重V'鲁迅风”杂文 作家的选择
下载PDF
《鲁迅风》何以受到青睐?
13
作者 杨迎新 《采写编》 2000年第6期33-34,共2页
世纪之交的中国报纸副刊,出现了引人瞩目的重大变化——几十年来以文艺作品为主干的综合性副刊格局被突破,形成了以大文化为视野,版面大幅度增扩,内容向社会生活多方面延伸的新面貌。影视、娱乐、旅游、科技、读书、教育、文化。
关键词 报纸副刊 版面 鲁迅 鲁迅风 杂文 散文 《唐山晚报》 专版
下载PDF
关于“鲁迅风”杂文论争的几个问题
14
作者 沈永宝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8-54,共7页
1938年发生于上海“孤岛”的关于“鲁迅风”杂文问题的争论,是现代文学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由于各种原因,这场争论在以往的新文学著作中不被重视。本文对这场争论的起因,理论建设上的意义,以及《我们对于“鲁迅风”杂文问... 1938年发生于上海“孤岛”的关于“鲁迅风”杂文问题的争论,是现代文学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由于各种原因,这场争论在以往的新文学著作中不被重视。本文对这场争论的起因,理论建设上的意义,以及《我们对于“鲁迅风”杂文问题的意见》的由来诸问题,在澄清史实的基础上作出了重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风 《意见》 鲁迅杂文 文艺大众化 鲁迅先生 阿英 问题论争 三十年代 座谈会 理论建设
下载PDF
关于“鲁迅风”杂文论争的几个问题———兼与卢豫冬先生商榷
15
作者 沈永宝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06-224,共19页
“孤岛”时期的“鲁迅风”杂文问题之争,是一场先是发生在进步文艺阵营内部,继而又扩大到社会上去的文艺论争,它不仅仅围绕了对鲁迅杂文的不同评价,而且涉及到抗战时期如何理解文艺大众化,如何坚持文学的战斗性与文风的多样性,以及如何... “孤岛”时期的“鲁迅风”杂文问题之争,是一场先是发生在进步文艺阵营内部,继而又扩大到社会上去的文艺论争,它不仅仅围绕了对鲁迅杂文的不同评价,而且涉及到抗战时期如何理解文艺大众化,如何坚持文学的战斗性与文风的多样性,以及如何看待鲁迅杂文艺术等一系列新文学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虽然这场论争浅尝辄止,没有深入一步开展下去,许多理论问题上的争论也未能相应地在文学史上产生影响,但它终究是一场文学史发展中不可忽略的论争.令人扫兴的是,关于这场论争的史料以及评价,在以往的新文学史著作里,不是被忽略过去,就是语焉不详地匆匆掠过,似乎给人留下了一种“人人都该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风 《意见》 鲁迅杂文 文艺大众化 鲁迅先生 阿英 座谈会 几个问题 文艺论争 文学史著
下载PDF
鲁迅风格:孤愤
16
作者 陈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7-40,共4页
关键词 鲁迅作品 鲁迅风 “孤愤” 反传统 愤激之情 诚与爱 精神胜利法 知识分子 孤独感 思想启蒙
下载PDF
鲁迅风格:孤愤
17
作者 陈仲庚 《零陵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93-99,共7页
一两千多前以前的韩非,面对诸候兼并的天下大势和韩国衰败的实情,曾屡上新法以图强,但却连遭守旧势力的种种打击,他痛感新法不行强国无望,故满怀孤独之感愤激之情作《孤愤》,藉此以达明君以醒世人……。历史的演进,有时竟会惊人地相似... 一两千多前以前的韩非,面对诸候兼并的天下大势和韩国衰败的实情,曾屡上新法以图强,但却连遭守旧势力的种种打击,他痛感新法不行强国无望,故满怀孤独之感愤激之情作《孤愤》,藉此以达明君以醒世人……。历史的演进,有时竟会惊人地相似。两千多年后的鲁迅,几乎又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只是,他所面临的已不是诸候的兼并而是列强的瓜分,他所关心的也不是区区诸候小国而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命运。因此,他的愤激更深广,他的孤寂更深沉。尽管他并未以“孤愤”自况,但他笔下的字里行间却无不凝聚着“孤愤”的忠魂。我以为,“孤愤”二字便是鲁迅风格的最恰当概括,它不仅最集中地体现了鲁迅笔下的人物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作品 鲁迅风 “孤愤” 反传统 诚与爱 孤独感 社会生活 愤激之情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传统道德
下载PDF
“胡适之体”和“鲁迅风” 被引量:16
18
作者 郜元宝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3-72,共10页
本文从语言角度入手,剖析了“鲁迅风”和“胡适之体”的文体特征、风格和语言的深层结构,揭示了胡适、鲁迅对现代中国文学语言的独特贡献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 胡适之体 鲁迅全集》 汉语语言学 鲁迅风 杂文 文体风格 历史继承 汉文学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章太炎
原文传递
“鲁迅风”与“后鲁迅风”
19
作者 程玖 古大勇 《理论界》 2008年第9期121-122,共2页
解放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在鲁迅影响下的杂文随笔,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传统的"鲁迅风"杂文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特征,就"异"而言,"鲁迅风"杂文属于严格意义上自觉性的文学流派,而前者则是一个松散的并无自觉性... 解放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在鲁迅影响下的杂文随笔,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传统的"鲁迅风"杂文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特征,就"异"而言,"鲁迅风"杂文属于严格意义上自觉性的文学流派,而前者则是一个松散的并无自觉性的文学流派,因此,可以冠名为"后鲁迅风"杂文随笔。"鲁迅风"与"后鲁迅风",虽一字之差,却不能混淆,两者共有之"鲁迅风",昭显其同,而独有之"后",则甄别其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鲁迅风 无自觉性 文学流派
原文传递
鲁迅体裁选择刍议
20
作者 陈漱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31,共7页
概念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抽象提升而为的理性认识,有其特定的内涵(即准确的定义)和外延(即明确的划分)。但在中国新文学的建设时期,批评界使用的名词概念——特别是从域外引进的——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本文通过鲁迅本人对“文体... 概念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抽象提升而为的理性认识,有其特定的内涵(即准确的定义)和外延(即明确的划分)。但在中国新文学的建设时期,批评界使用的名词概念——特别是从域外引进的——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本文通过鲁迅本人对“文体”和“体裁”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反映出这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并试图论述杂文体裁在鲁迅作品中的崇高地位,以及鲁迅运用这种体裁的主观因素和特殊文化环境。鲁迅杂文不仅具有不容抹杀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不容否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体裁 杂文 鲁迅风 歌颂与暴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