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湛江海域8种野生鲾科鱼肌肉中脂肪酸含量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江琴 庄海旗 刘远浩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773-775,780,共4页
目的测定广东湛江海域8种野生鲾科鱼肌肉中脂肪酸含量。方法先用2%对甲苯磺酸-甲醇溶液将鱼肌肉中脂肪酸甲酯化,再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甲酯含量。结果 8种鲾科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43.10%~5... 目的测定广东湛江海域8种野生鲾科鱼肌肉中脂肪酸含量。方法先用2%对甲苯磺酸-甲醇溶液将鱼肌肉中脂肪酸甲酯化,再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甲酯含量。结果 8种鲾科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43.10%~51.58%、11.64%~21.79%、27.68%~45.26%。结论 8种鲾科鱼肌肉中均含较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丰富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气相色谱 鲾科鱼类
原文传递
基于形态与DNA条形码的中国鲾科鱼类分类研究
2
作者 周琪 章群 +2 位作者 唐楚林 徐示 王业磷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鲾科鱼类因鳞片细小易脱落,鳍棘易折断,且部分物种具有性二态特征,导致传统分类鉴定困难。为明确中国鲾科(Leiognathidae)鱼类的分类地位,测量了小牙鲾(Gazza minuta)、G. sp. A、黄斑鲾(Leiognathusbindus)、短吻鲾(L. brevirostris)... 鲾科鱼类因鳞片细小易脱落,鳍棘易折断,且部分物种具有性二态特征,导致传统分类鉴定困难。为明确中国鲾科(Leiognathidae)鱼类的分类地位,测量了小牙鲾(Gazza minuta)、G. sp. A、黄斑鲾(Leiognathusbindus)、短吻鲾(L. brevirostris)、颈斑鲾(L. nuchalis)、短棘鲾(L. equulus)、细纹鲾(L. berbis)、带纹鲾(L.striatus)、坚鲾(L. stercorarius)、仰口鲾(Secutor ruconius) 10种147尾中国鲾科鱼类的28个形态参数,消除异增长效应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发现不同物种间表观形态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易造成鉴定错误。测定中国鲾科鱼类10种47尾DNA条形码序列,结合Gen Bank和BOLD下载数据进行联并分析,发现小牙鲾、G. sp. A、黄斑鲾、短吻鲾、颈斑鲾、短棘鲾、细纹鲾、带纹鲾、坚鲾、仰口鲾、曳丝鲾(L. leuciscus)、宽身小牙鲾(G. achlamys) 12种鲾科鱼类105条序列聚类成11个自展数据支持率为100%的分支,分支间平均遗传距离(18. 6%)是分支内(0. 3%)的62倍,支持分支的物种分类地位。短吻鲾和颈带鲾分支间平均遗传距离(8. 1%)是分支内(0. 15%)的54倍,形态与分子均没有重叠,应为2个独立种。牙鲾属G. sp. A与宽身小牙鲾及小牙鲾的种间遗传距离分别是种内遗传距离的35倍和79倍,支持其为独立的物种。另外,发现本研究采集于广东阳江的坚鲾、海南博鳌的带纹鲾和G. sp. A为中国3个新纪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鲾科 DNA条形码 形态分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