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鸢飞鱼跃、百福骈臻——临朐民俗风情园景观规划设计 被引量:10
1
作者 鲁敏 王菲 康文凤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322-326,共5页
民俗公园是城市公园的构成要素,对展现城市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园林城市建设中对民俗风情园的探索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临朐民俗风情园景观规划设计定位为潍坊市"千里民俗游览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民俗公园是城市公园的构成要素,对展现城市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园林城市建设中对民俗风情园的探索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临朐民俗风情园景观规划设计定位为潍坊市"千里民俗游览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对设计范围内的环境现状,以临朐当地民俗民风为依据,展示和发掘临朐民俗文化及历史内涵,将民俗风情园规划为"一条主线、二个广场、六个专题园区"的景观设计结构,通过塑造鸢飞的小品以及鱼形广场,突出鸢飞鱼跃的主题,将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市民活动需求、生态要求等要素结合起来,规划设计出一个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的风情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情园 民俗文化 鸢飞鱼跃 规划设计
下载PDF
“言《诗》以论学”与“即物以见道”——“鸢飞鱼跃”的多重意义
2
作者 张丰乾 《文化发展论丛》 2019年第1期89-107,共19页
孟子指斥杨墨“率兽食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大事件,而《诗经》是他重要的思想资源。人与禽兽的根本差别,也被视为儒家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在《诗经》之中,也多有“鸟兽鱼虫”之名,但“鸟兽”不仅具有知识的意义,其习性和象征意义在... 孟子指斥杨墨“率兽食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大事件,而《诗经》是他重要的思想资源。人与禽兽的根本差别,也被视为儒家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在《诗经》之中,也多有“鸟兽鱼虫”之名,但“鸟兽”不仅具有知识的意义,其习性和象征意义在不同的诗篇中呈现出丰富的内涵,这是孔子强调学习《诗经》的必要性所在。早期的孔门后学,多引《诗》明志说理,不仅没有回避“鸟兽鱼虫”,且比拟于圣贤君子的理想人格。《诗经》四书及四书学著作中经常引用鸟兽,特别是“鸢飞鱼跃”的情形来阐发多种思想,包括“恶人远去,不为民害”“大王、王季德教明察,著于上下”“民众各得其所,喜不自胜”“见得道体发见”“吾良知的流行不息”“子思吃紧为人处”等,大多与“君子之道”的具体含义有关。而其他经典如《周易》《庄子》等书中的相关内容,在“触类旁通”的解释之下也颇具启发性。从“言《诗》以论学”与“即物以见道”,我们也可以领略到中国哲学的特色与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鸢飞鱼跃 《四书》 君子之道 触类旁通
下载PDF
朱熹手迹“鸢飞鱼跃”的理学意蕴 被引量:2
3
作者 方彦寿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1-24,共4页
"鸢飞鱼跃"的其理学意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朱熹在彻底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后的表露;二是随着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架构的完成,他以此来解说他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本体论。其中蕴含着朱熹丰富的理学思想... "鸢飞鱼跃"的其理学意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朱熹在彻底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后的表露;二是随着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架构的完成,他以此来解说他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本体论。其中蕴含着朱熹丰富的理学思想,是其理学本体论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为了使他的深奥的理学思想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朱熹在此采用了借"诗"(《诗经》)说"理"的方法,体现了朱熹以"理"解"诗"、以"诗"释"理",即以哲学解说文学、以文学象征哲学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鸢飞鱼跃 理一分殊 逃禅归儒 本体论
下载PDF
“吟风弄月”与“鸢飞鱼跃”:程颢“山水之乐”美学思想探微
4
作者 吴鹏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2-17,共6页
程颢是宋明理学史中的重要人物,在中国美学的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山水之乐”的美学思想,并以“仁”为追求,崇尚“万物一体”的观念,将仁者之胸怀与万物生长变化的本体联系在了一起,将欣赏自然美的能... 程颢是宋明理学史中的重要人物,在中国美学的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山水之乐”的美学思想,并以“仁”为追求,崇尚“万物一体”的观念,将仁者之胸怀与万物生长变化的本体联系在了一起,将欣赏自然美的能力视为仁者所必要的品格之一。在审美方式上,通过“吟风弄月”的“体贴”,将对自然万物的审美体验视作成就个体圣境的必要条件,表现了崇尚自然、率性天真的审美追求,并最终将其呈现为活泼、充满生机的“鸢飞鱼跃”的美学世界,展现出了对万物变化的喜悦与欣慰以及对天地万物休戚共生有所感悟的仁爱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颢 山水之乐 吟风弄月 鸢飞鱼跃 自然美
下载PDF
中国古典建筑园林篇 鸢飞鱼跃过云墙
5
作者 邱勇哲 《广西城镇建设》 2016年第3期76-84,共9页
园林篇·园分南北中国版图广阔,各地的风土人情千差万别,从大角度看,地和人都有南北之分。早在先秦时期,《诗经·小雅》中就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的说法,《诗经·大雅》又云:"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这里的"南国"和"... 园林篇·园分南北中国版图广阔,各地的风土人情千差万别,从大角度看,地和人都有南北之分。早在先秦时期,《诗经·小雅》中就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的说法,《诗经·大雅》又云:"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这里的"南国"和"北国"含有"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意思,可见当时人对地理概念已经有明确的划分。林语堂先生在《南方与北方》文中说:"中国人在我们心目中仅仅是一种抽象物。南方与北方的中国人被文化纽带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飞鱼跃 云墙 中国古典建筑 南方与北方 小雅 十笏园 其伯 抽象物 地理概念 造园
下载PDF
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 鸢飞鱼跃
6
作者 邹鹏 《云岭先锋》 2019年第9期58-58,共1页
走进绿树成荫的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成群结队的白鹭鸶在上空盘旋,它们偶尔跃过湖面,栖息在湖边的树上、湿地边。行人漫步在小桥上,流水缓缓地从脚下流过;坐在湖边亭子中远望,湖光粼粼、碧波荡漾,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徐徐展开。... 走进绿树成荫的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成群结队的白鹭鸶在上空盘旋,它们偶尔跃过湖面,栖息在湖边的树上、湿地边。行人漫步在小桥上,流水缓缓地从脚下流过;坐在湖边亭子中远望,湖光粼粼、碧波荡漾,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徐徐展开。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云南省泸西县中枢镇。据泸西县地方志《广西府志》记载,明清时期,泸西城东黄草洲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湿地公园 鸢飞鱼跃
下载PDF
2007年第十二期“鸢飞鱼跃”有奖征答获奖者名单
7
《棋艺(象棋)》 2008年第2期62-62,共1页
关键词 鸢飞鱼跃
下载PDF
“鸢飞鱼跃”:一个理学隐喻的生成
8
作者 韩书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0,共9页
在重绘中国哲学之思想图景的当代进程中,开拓道学话语的研究空间是极为有益的探索。以“鸢飞鱼跃”为例,它本是《诗经》比兴修辞手法的运用,但经过子思“断章取义”的创造性解读后,逐步脱离诠释文本而进入使用文本。汉宋之间的经学家与... 在重绘中国哲学之思想图景的当代进程中,开拓道学话语的研究空间是极为有益的探索。以“鸢飞鱼跃”为例,它本是《诗经》比兴修辞手法的运用,但经过子思“断章取义”的创造性解读后,逐步脱离诠释文本而进入使用文本。汉宋之间的经学家与理学家出于维系政教或发明心性的不同考虑,分别对“鸢飞鱼跃”作了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两种差异化的概念结构改造。相较而言,二程、朱熹等人以诗思合一、情理交融的方式,从本体、工夫、境界、价值等方面系统阐发“鸢飞鱼跃”的隐喻意涵,将之塑造成具有诗性审美气质的儒者生命存在之精神符号,在思想史上影响尤为深远。借鉴当代隐喻学的前沿理论,阐发经典文本中的诗性智慧,或许更能揭示出中国哲学寓道于器、即事言理的精神传统,亦有助于在返本开新、中西互鉴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飞鱼跃 断章取义 诗化隐喻 道学话语
原文传递
论东林学派对“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的美学接受与创作实践
9
作者 渠嵩烽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92,共11页
自先秦以来,源于儒家经典的“吾与点也”和“鸢飞鱼跃”就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二者不仅是重要的学术概念,还因对人与宇宙和谐关系的生动描述而具有了美学属性。在宋明理学家看来,“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是对抽象宇宙本体... 自先秦以来,源于儒家经典的“吾与点也”和“鸢飞鱼跃”就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二者不仅是重要的学术概念,还因对人与宇宙和谐关系的生动描述而具有了美学属性。在宋明理学家看来,“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是对抽象宇宙本体,即“道体”的最恰当描述,因此愈发受到推崇;而其中蕴含的审美属性则成为指导理学家诗歌创作的重要理念。晚明东林学派在诗歌创作中积极贯彻了这一理念,通过多种方式将“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蕴含的美学价值呈现在诗歌中,体现了对先秦儒家审美传统与宋明理学美学思想的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林学派 吾与点也 鸢飞鱼跃 审美
下载PDF
“鸢飞鱼跃”与中国诗学中的审美理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晶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2-91,共10页
"鸢飞鱼跃"典出于《诗经》,却在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中,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象喻,表征着自由、自然、自得的状态,且成为儒家仁学的核心观念。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象喻,"鸢飞鱼跃"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审美蕴含。一是&q... "鸢飞鱼跃"典出于《诗经》,却在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中,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象喻,表征着自由、自然、自得的状态,且成为儒家仁学的核心观念。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象喻,"鸢飞鱼跃"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审美蕴含。一是"鸢飞鱼跃"即是宋代哲学中"万物一体"的仁学思想的组成部分,后者是其所表征的渊深内涵,前者则是后者的形象呈现。二是"鸢飞鱼跃"也寓含着"物我兼体"的观念,在审美方面,就具有了主体间性的特征。三是"鸢飞鱼跃"以天地为背景,使人有了强烈的空间感。"诗中之理"指的是诗歌创作中那种区别于"经生之理""名言之理"的审美理性,更不是逻辑思维的概念判断推理方式,所得也非抽象的观念。"经生之理""名言之理"在诗中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植入,而"诗中之理",则是诗人在当下的审美感兴中生发的、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规律的独特认识,与审美殊相相伴。"诗中之理"是诗人在活泼泼地审美情境中所获得的,"鸢飞鱼跃"与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飞鱼跃 诗中之理 审美理性 活泼泼地
原文传递
春和景明,鸢飞鱼跃,此乐何极
11
作者 王学东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第3期1-1,共1页
在我心中总有这样一幅画面: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脍炙人口的佳句,范文正公描绘了一幅万... 在我心中总有这样一幅画面: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脍炙人口的佳句,范文正公描绘了一幅万物上下相容、动静相宜、冷暖相契、日月与共的和谐画面。我在想,这是否也可以成为课堂追求的理想境界呢?一堂课犹如一幅春和景明图,课堂上师生沉静地思考,个性化地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和景明 鸢飞鱼跃
原文传递
鸢飞鱼跃:中国哲学语素论
12
作者 《中国哲学年鉴》 2016年第1期327-327,共1页
“哲学语素”构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单位。该著通过对“哲学语素”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基于中国古代哲人“辞微旨远”之特点,作者对中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若干“词语”(语素),如“研几”、“体认”、“渔... “哲学语素”构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单位。该著通过对“哲学语素”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基于中国古代哲人“辞微旨远”之特点,作者对中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若干“词语”(语素),如“研几”、“体认”、“渔翁”、“樵叟”、“农夫”、“工匠”、“游刃与凿”、“鸢飞鱼跃”、“戒慎恐惧”等,以及中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若干“字”(语素),如“道”、“玄”、“朴”、“爻”等分别作了梳理和解析。全书将上述这些“语素”分别归入“方法篇”、“ 物象篇”、“字象篇”、“行象篇”、“理象篇”五部分,以形成一个简略的“中国哲学语素论”体系,展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别样思考,对当今文化创新亦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典籍 中国古代哲人 中国传统文化 哲学思维方式 字象 语素 鸢飞鱼跃
原文传递
“鸢飞鱼跃”的本义
13
作者 风叔 《朱子文化》 2020年第4期30-30,共1页
朱熹在南剑州剑浦县求学于李侗,多次寄宿于西林禅寺,兴奋之余,在寺壁题"鸢飞鱼跃"四字,表达师从李侗之后的喜悦心情。此语最早出自《诗经·大雅》:"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意思是说老鹰展翅... 朱熹在南剑州剑浦县求学于李侗,多次寄宿于西林禅寺,兴奋之余,在寺壁题"鸢飞鱼跃"四字,表达师从李侗之后的喜悦心情。此语最早出自《诗经·大雅》:"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意思是说老鹰展翅飞上蓝天,鱼儿摇尾跃在深渊。和乐平易好个君子,怎会不去培养青年。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引用此语:"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岂弟君子 君子之道 李侗 鸢飞鱼跃 鸢飞戾天 《中庸》 南剑州 培养青年
原文传递
《中庸》天命性情的流转与诗化哲学
14
作者 欧阳祯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0-79,共10页
《中庸》为人设置了一个崇高而富有诗意的来源——“天命之谓性”,所以,他是天民,拥有天爵,具有赤子之心,率直之性,他志在圣贤,树立了圣洁的信仰。其“中”与“庸”就是“忠”与“恕”的展开,《中庸》从方方面面围绕着“中立而不倚”“... 《中庸》为人设置了一个崇高而富有诗意的来源——“天命之谓性”,所以,他是天民,拥有天爵,具有赤子之心,率直之性,他志在圣贤,树立了圣洁的信仰。其“中”与“庸”就是“忠”与“恕”的展开,《中庸》从方方面面围绕着“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展开了人性之美的讨论。鸢飞鱼跃,溥博源泉。其合外内之道而成人成己,“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人生理想,其道并行而不相悖,“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的博大胸怀,其上天之载,知微之显,无声无臭而化成天下的人伦理想,都是从“诚”的灵明之中开出。于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最后推向了天道人道混融、天地万物一体的天人理想、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它是一首浪漫的诗,更是一首优美的歌,虽然来自上古的苍茫,却至今仍有巨大的思想感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中庸》 鸢飞鱼跃 和而不流 於穆不已
下载PDF
“安身”与“乐学”:王艮的身心学说与美学意涵
15
作者 王静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2-99,共8页
王艮创立泰州学派,完成了儒家身心学说从“心”的挺立向“身”的挺立之转变。在对王阳明学说的继承下,以格物知至为“知本”,以诚意正心为“立本”,通过“知本—立本—安身”的为学过程,开创“乐学说”;以“安身”为本,“达道”为末,确... 王艮创立泰州学派,完成了儒家身心学说从“心”的挺立向“身”的挺立之转变。在对王阳明学说的继承下,以格物知至为“知本”,以诚意正心为“立本”,通过“知本—立本—安身”的为学过程,开创“乐学说”;以“安身”为本,“达道”为末,确立“身道同一”的安身行道论,从而实现传统儒学的合内外之道,在觉民行道方面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王艮将“乐”落实于“身”之上,以“真乐”揭示天地万物一体的本体之美,以“一贯”指出天理良知与日用良知的妙合之美,以“鸢飞鱼跃”概括良知体用一原的自然之美。王艮通过“身”与“乐”构成的创造性张力,突破传统儒学中大体发展必须压抑小体自由需求的理路,是对于宋明理学的扬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州学派 王艮 安身 乐学 鸢飞鱼跃
下载PDF
高攀龙思想体系的定位:从《困学记》四个“实信”谈起
16
作者 黄晓荣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0-18,共9页
面对明中叶以降百年来学术之弊,为重振孔、孟、周、程之脉,高攀龙矢志穷经,反躬实践,时至中年,实信孟子“性善”之旨、程子“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之旨、《大学》“知本”之旨和“中庸”之旨,其中“实信《大学》‘知本’之旨”最终... 面对明中叶以降百年来学术之弊,为重振孔、孟、周、程之脉,高攀龙矢志穷经,反躬实践,时至中年,实信孟子“性善”之旨、程子“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之旨、《大学》“知本”之旨和“中庸”之旨,其中“实信《大学》‘知本’之旨”最终指向“知性”“复性”“尽性”之工夫,其他三个“实信”最后皆指向“性”之本体,为其晚年在工夫与本体两方面提出一系列“性学”命题,从而建构出完整的“性学”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 鸢飞鱼跃 必有事焉 知本 中庸
下载PDF
俯仰宇宙审美观照源起之再追索--从《诗经·大雅·旱麓》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谈起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锡坤 卢静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俯仰宇宙审美观照的源起不止于《易传》,还应上溯至殷周之际的《易经》。《诗经.大雅.旱麓》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一兴象,标志着俯仰宇宙审美观照的确立和形成。《易经》之《观》卦,为其源起提供了三个前提条件:1)共同的... 俯仰宇宙审美观照的源起不止于《易传》,还应上溯至殷周之际的《易经》。《诗经.大雅.旱麓》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一兴象,标志着俯仰宇宙审美观照的确立和形成。《易经》之《观》卦,为其源起提供了三个前提条件:1)共同的宇宙观背景:在易卦是上下四方的规范而有序,在《诗经》是上下四方观念之成熟;2)共同的核心观念:《观》卦之"观我生"与《旱麓》"岂弟君子"均指向道德自律、亲和臣民,及在此基础上六四爻辞"观国之光"、"岂弟君子,遐不作人"相应,可谓一脉相承;3)《观》卦之"观"首创"兴"的规范化形式,规范"兴"从自然物象向人文事象引申。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以上三个前提可视为"间接接受";"鸢飞鱼跃"兴象的整合对以"鸟、鱼"为兴象的爻辞,可视为"直接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仰宇宙的审美观照 鸢飞鱼跃 《观》卦 “鸟焚其巢” “贯鱼”
下载PDF
我的音乐文化产业观--学术著作《传播学视阈下区域音乐文化产业系统研究》序言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遂今 《音乐传播》 2017年第1期5-7,共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接的省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缘、族缘优势,以及山环水绕、碧山秀水、繁花四季、稻香蔗甜、鸢飞鱼跃的生态环境和勤奋的壮、汉、瑶、苗、侗、...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接的省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缘、族缘优势,以及山环水绕、碧山秀水、繁花四季、稻香蔗甜、鸢飞鱼跃的生态环境和勤奋的壮、汉、瑶、苗、侗、京、仫佬、毛南、回、彝、水、仡佬等各民族人民,造就了这个地区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文化 产业系统 鸢飞鱼跃 山环水绕 民族音乐 东盟国家 音乐学专业 秀水 稻香 海陆
原文传递
山水诗画意境的“气之审美”
19
作者 闫承恂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6年第8期33-34,共2页
山水诗画意境中的气之审美是以气韵为中心的虚境审美。意境中的气与韵既是相联的,也是独立的。有以气取胜的意境,也有以韵取胜的意境。前者表现为生机勃勃、鸢飞鱼跃的气之动趣审美,以雄浑美为代表;后者表现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气之... 山水诗画意境中的气之审美是以气韵为中心的虚境审美。意境中的气与韵既是相联的,也是独立的。有以气取胜的意境,也有以韵取胜的意境。前者表现为生机勃勃、鸢飞鱼跃的气之动趣审美,以雄浑美为代表;后者表现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气之静趣审美,以冲淡美为代表。这两种美是山水诗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意境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意境之美 鸢飞鱼跃 《二十四诗品》 香积寺 自然天成 盛唐诗人 画中 沉郁顿挫 书吴道子画后
下载PDF
修辞专项练习
20
作者 张作田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2006年第5期9-11,共3页
关键词 悬疑文学 悬疑小说 排比句 无边无垠 鸢飞鱼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