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鹤庆新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体验项目开发策略
1
作者 刘娟 南月慧 +2 位作者 桂涛 寸江萍 马羽洁 《现代园艺》 2024年第5期157-159,共3页
大理市鹤庆县新华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银器制作手工艺的承载地,能工巧匠聚集,但依然面临着非遗文化传承路径窄、途径少、无法和日益兴盛的乡村旅游结合的困境,鉴于此,结合非遗深度体验旅游、广大群众对学游日渐增加的热情,和新时代... 大理市鹤庆县新华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银器制作手工艺的承载地,能工巧匠聚集,但依然面临着非遗文化传承路径窄、途径少、无法和日益兴盛的乡村旅游结合的困境,鉴于此,结合非遗深度体验旅游、广大群众对学游日渐增加的热情,和新时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又参考国内外乡村非遗传承旅游的动态,提出“学与匠”“本匠与游匠”、打造与信息化产品相适应的DIY银饰品等几点创新性的智慧型项目开发模式,致力于将银器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从而助力新华村的乡村振兴,并为国内外同类型村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庆新华村 乡村振兴 旅游开发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 银器制作
下载PDF
鹤庆瓦猫艺术特色在“国潮”中的造型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佳颖 李东娜 《陶瓷》 CAS 2023年第6期183-185,共3页
瓦猫,是一个具有云南地区特点的传统脊饰工艺,由瓷土制作,放在脊上,寓虎于猫,寓“辟邪镇宅、吃铁吐金”之意,又称镇脊虎,它是一只张着大口的猫,虽冠以“猫”名,却寓虎于猫,取的是“猫容虎劲”,是结合了鹤庆白族人民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 瓦猫,是一个具有云南地区特点的传统脊饰工艺,由瓷土制作,放在脊上,寓虎于猫,寓“辟邪镇宅、吃铁吐金”之意,又称镇脊虎,它是一只张着大口的猫,虽冠以“猫”名,却寓虎于猫,取的是“猫容虎劲”,是结合了鹤庆白族人民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经过了极其巧妙的构思从而创作出来作为居民屋脊之上当地专用的神兽形态,是白族建筑中最常用的驱恶辟邪的吉祥物。由于传统瓦房的消失,渐渐地没有了“栖身之所”的“瓦猫”也一度退出了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大语境下,瓦猫的身影已不仅仅只局限于中国建筑之上,而瓦猫真正存在的目的也已不仅是为了祈福中国文化的这单纯的功能,还需要人们精心提炼瓦猫的艺术核心思想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国潮”的设计元素对瓦猫加以造型探析,使瓦猫重新走入大众视野,以另一种方式“活”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庆瓦猫 造型艺术 国潮风格
下载PDF
DIMINE软件在云南鹤庆北衙金多金属矿山的应用
3
作者 牛学永 吴帆 +2 位作者 张加旺 王绍波 周晗星 《云南地质》 2023年第1期62-68,共7页
本文以鹤庆北衙金矿区为例,利用DIMINE软件建立矿区地质数据库、地形三维模型、矿区相关地质体模型、矿体模型和块段模型。依据前人成矿规律及矿床类型总结,充分考虑历年剥采矿体实际形态、探采对比、近期成矿规律新认识的基础上,建立... 本文以鹤庆北衙金矿区为例,利用DIMINE软件建立矿区地质数据库、地形三维模型、矿区相关地质体模型、矿体模型和块段模型。依据前人成矿规律及矿床类型总结,充分考虑历年剥采矿体实际形态、探采对比、近期成矿规律新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五种类型矿体实体模型:残坡积型、产于富碱斑岩与碳酸盐接触带矽卡岩型、构造破碎带型、硅钙面型、脉型。块体模型建模思路:空块段模型建立-样品数据处理-品位估值-块段赋值。实现了地质体及矿体的可视化及资源的快速估算,为矿山开采规划建立了数据平台,进一步精准指导采矿,较好的服务指导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MINE软件 三维地质模型 资源量估算 北衙金多金属矿 云南鹤庆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鹤庆非遗银器的文化转译与创新发展研究
4
作者 吴洁涵 陈俊伟 王悦彤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15期222-225,共4页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切实举措,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鹤庆银器烧制技艺由于其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重属性,在传承群体不断努力和相关部...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切实举措,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鹤庆银器烧制技艺由于其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重属性,在传承群体不断努力和相关部门支持下,成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保护较好的代表之一,但其传承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以云南大理鹤庆新华村的白族银器产业为例,通过分析鹤庆银器的纹样特征与艺术价值,运用文化转译的方法,将现代设计语言和传统民族纹样的特质进行融汇,使传统纹样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和具有实用价值的再生设计,为非遗银器相关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思路,并通过理论研究探讨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对银器产业的推动作用,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鹤庆银器 文化产业
下载PDF
浅析鹤庆瓦猫的造型艺术及色彩表现
5
作者 姚雨辰 齐云飞 《天工》 2023年第16期57-59,共3页
瓦猫,又称降脊虎、吉祥虎,是云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产物,也是当地民族信仰的象征。传统的瓦猫常被置于房屋的正脊飞檐或门楣之上,以起到装饰房屋和驱邪避凶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房屋结构发生变化,瓦猫文化逐渐走下了房梁,开始... 瓦猫,又称降脊虎、吉祥虎,是云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产物,也是当地民族信仰的象征。传统的瓦猫常被置于房屋的正脊飞檐或门楣之上,以起到装饰房屋和驱邪避凶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房屋结构发生变化,瓦猫文化逐渐走下了房梁,开始以工艺品的形式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大理鹤庆瓦猫是云南瓦猫的典型代表,它以夸张的造型和独有的宗教神秘感著称,以鹤庆瓦猫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历史起源、造型特点及色彩法则展开分析,并结合当地的习俗文化探寻鹤庆瓦猫蕴含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庆瓦猫 造型 色彩 文化内涵
下载PDF
鹤翔九州 银耀千年——云南鹤庆新华银器小镇敲出交往交流交融新乐章
6
作者 李艳娟 李镜泷 张炳全 《今日民族》 2023年第5期33-36,共4页
初夏的滇西北,茶马古道上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银器小镇的一天,从小锤敲打银器的“叮当声”中开始,千百年来不曾改变。鹤庆银匠走天下,小锤敲过一千年。在长达干年的岁月中,鹤庆银匠用一把小锤敲出了璀璨的鹤庆银器文化,敲... 初夏的滇西北,茶马古道上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银器小镇的一天,从小锤敲打银器的“叮当声”中开始,千百年来不曾改变。鹤庆银匠走天下,小锤敲过一千年。在长达干年的岁月中,鹤庆银匠用一把小锤敲出了璀璨的鹤庆银器文化,敲出了声名远播的新华村,也敲出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动人乐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马古道 新华村 敲出 大理白族自治州 银器 鹤庆 滇西北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2023年云南鹤庆化龙泉气氡高值变化特征分析
7
作者 李见 杨黎 杨树锋 《高原地震》 2023年第3期29-34,共6页
鹤庆化龙泉BG2015R气氡观测数值长期在约0.5 Bq/L背景值,2023年2月19日测值快速上升,最高测值达70.3 Bq/L。对化龙泉观测仪器、观测系统、观测场地周边环境及人为干扰等方面进行系统检查和分析,结果显示:鹤庆化龙泉点气氡高值的出现为... 鹤庆化龙泉BG2015R气氡观测数值长期在约0.5 Bq/L背景值,2023年2月19日测值快速上升,最高测值达70.3 Bq/L。对化龙泉观测仪器、观测系统、观测场地周边环境及人为干扰等方面进行系统检查和分析,结果显示:鹤庆化龙泉点气氡高值的出现为观测点所处水库蓄水,水位上升淹没集气装置导致;日常观测中长期稳定的约0.5 Bq/L背景值其实不是真实的泉水气氡数据,而是一直对空气中的氡测值,出现的高值变化才是实际的泉水气氡测值。建议鹤庆县局对化龙泉观测点尽快升级改造,对周围水位变化情况等做好观测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庆化龙泉 气氡 高值变化
下载PDF
文旅结合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索——基于鹤庆县新华村的调查研究
8
作者 唐若曦 于欣怡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年第15期115-118,共4页
为探索新时代下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以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为例,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方法,结合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梳理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华村文旅结合的现状,验证文旅结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性,进而探索... 为探索新时代下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以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为例,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方法,结合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梳理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华村文旅结合的现状,验证文旅结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性,进而探索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文旅结合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结果表明,文旅结合可以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文化繁荣4个维度促进乡村振兴。同时结合访谈结果提出可以通过政府、监管机构等的参与,完善配套设施并健全市场监管制度等,促进文旅结合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旅结合 鹤庆新华村
下载PDF
云南鹤庆古湖晚更新世的孢粉记录及其古气候学意义 被引量:44
9
作者 羊向东 王苏民 +2 位作者 童国榜 吴敬禄 蒋雪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35-343,共9页
本文通过鹤庆古湖沉积物的孢粉记录对该区晚更新世的古植被和古气候进行了恢复。该区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内部气候波动性特点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有着较好的可比性,反映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上,气候的不稳定性同样在本区有明显的响应。而... 本文通过鹤庆古湖沉积物的孢粉记录对该区晚更新世的古植被和古气候进行了恢复。该区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内部气候波动性特点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有着较好的可比性,反映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上,气候的不稳定性同样在本区有明显的响应。而且不同季风区气候资料对比也表明,本区冷湿和暖干的气候组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末次冰期该区夏季锋面降水增多,而间冰期则与之相反。造成这种区域环境效应的原因,与西南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复杂性、云贵高原的地貌部位以及由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引起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庆古湖 孢粉记录 云南 古气候 晚更新世 地层
下载PDF
云南鹤庆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记录及其植被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0
10
作者 肖霞云 沈吉 +1 位作者 肖海丰 童国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9-376,共8页
通过对“中国大陆环境钻探计划”首钻——云南鹤庆深钻前155 m约800 ka以来的岩芯进行孢粉研究,探讨了云南鹤庆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变迁.研究表明鹤庆盆地周围山地的植被在约800 kaBP至6.98 kaBP之间经历了以松为主的... 通过对“中国大陆环境钻探计划”首钻——云南鹤庆深钻前155 m约800 ka以来的岩芯进行孢粉研究,探讨了云南鹤庆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变迁.研究表明鹤庆盆地周围山地的植被在约800 kaBP至6.98 kaBP之间经历了以松为主的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的多次相互演替;从6.98 kaBP开始,植被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森林植被迅速退化,以草本为主,此时开始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表现在砍伐森林和种植农作物等方面.与植被演替相应的古气候可划分为五个大的阶段,包含多次冷暖、干湿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记录 植被演替 气候变化 中更新世 鹤庆盆地
下载PDF
云南鹤庆盆地30ka以来的古气候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44
11
作者 蒋雪中 王苏民 羊向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0-16,共7页
通过云南鹤庆钻孔(HQ孔)顶部8.11m岩芯剖面样品的多项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了云南鹤庆盆地30ka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化历史.研究表明.该区气候在千年时间尺度上表现为冷湿与暖于组合交替的特点.本次冰盛期.为明显的冷湿环境... 通过云南鹤庆钻孔(HQ孔)顶部8.11m岩芯剖面样品的多项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了云南鹤庆盆地30ka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化历史.研究表明.该区气候在千年时间尺度上表现为冷湿与暖于组合交替的特点.本次冰盛期.为明显的冷湿环境.表现为最高潮面;盆地于晚冰期,约14.2kaBP始被切开.造成环境指标的大变化;进入全新世后,则以温干环境为主导,出现数次冷事件,后者是与东南季风区进行比较研究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迁 古季风 末次冰期 鹤庆盆地 古气候
下载PDF
云南鹤庆盆地近1Ma来的气候序列重建初探 被引量:16
12
作者 童国榜 刘志明 +2 位作者 王苏民 羊向东 王书兵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2-339,共8页
云南鹤庆盆地近 1Ma来的孢粉植物群很好地揭示了本区的环境演化过程。本文利用植物生态位知识 ,通过模糊数学方法对鹤庆 (QH)孔孢粉序列所记录的古气候信息进行重塑 ,建立了近 1Ma来的年均温、年降水量及年较差序列 ,并将本区气候演化分... 云南鹤庆盆地近 1Ma来的孢粉植物群很好地揭示了本区的环境演化过程。本文利用植物生态位知识 ,通过模糊数学方法对鹤庆 (QH)孔孢粉序列所记录的古气候信息进行重塑 ,建立了近 1Ma来的年均温、年降水量及年较差序列 ,并将本区气候演化分为 4个气候旋回 ,32个气候期。该序列可与黄土 -古土壤序列及海洋δ18O阶段对比 ,但冷暖波动的幅度及降温时段持续的长短有其特色 ,表明本区气候既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 ,又受青藏高原阶段隆升的制约 ;近 1Ma来气温的波动幅度呈递增趋势 ,0 .30MaB .P .尤其显著 ;冷、暖段间年均温的变化幅度由第一气候旋回的 7℃增大到第三气候旋回的 9℃ (按 4次平滑值计算 ) ,而样点的实际最大差值由 8℃增至 1 6℃ ;最强烈的降温发生在第二气候旋回中的 0 .45~ 0 .1 4MaB .P .时间段 ,这与玉龙雪山冰川活动规模最大相一致 ;降温时年降水量及年较差值增大 ,证实近1Ma来 ,西南季风区的气候组构与东南季风区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鹤庆盆地 第四纪 古气候序列重建 气候旋回 孢粉植物 降水量 季风
下载PDF
云南鹤庆盆地2.780~1.802MaB.P.期间的古植被和古气候 被引量:18
13
作者 肖霞云 沈吉 +2 位作者 肖海丰 王苏民 童国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7-426,共10页
鹤庆深钻421.7m以下岩芯的孢粉组合揭示2.780~1.802MaB.P.期间鹤庆盆地周围山地植被类型的更替主要是松林和寒温针叶林林带的上下迁移,并且研究区在第四纪之前就已基本具备了目前的主要植物种类及其自然地理轮廓。根据孢粉组合中寒温... 鹤庆深钻421.7m以下岩芯的孢粉组合揭示2.780~1.802MaB.P.期间鹤庆盆地周围山地植被类型的更替主要是松林和寒温针叶林林带的上下迁移,并且研究区在第四纪之前就已基本具备了目前的主要植物种类及其自然地理轮廓。根据孢粉组合中寒温针叶林主要成分的孢粉含量变化推测研究区周围的山顶气候在2.780~1.802MaB.P.期间依次经历了相对温和偏干→整体相对寒冷潮湿→温和偏干→寒冷较湿→温凉较干→温和偏干→寒冷较湿的7次明显波动;同时结合孢粉组合特征和山顶气候推测盆地周围较低海拔区的气候经历了温暖干旱→整体相对温暖潮湿→温暖干旱→温凉较湿→温和偏干→温暖干旱,但夏季有一定降雨→温凉较湿的7次明显波动。在重建古植被与古气候时,还根据孢粉组合中寒温针叶林的主要成分与喜热成分的孢粉含量变化,探讨了2.780~1.802MaB.P.期间不同时段导致研究区周围山地垂直植被带迁移的主要原因,即区分了构造抬升与气候变化对其影响的可能性。研究认为2.729~2.608MaB.P.期间寒温针叶林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山体强烈抬升造成的,此次山体强烈抬升正对应着晚新生代地质时期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青藏运动B幕”,而其他时段的寒温针叶林面积增减主要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垂直植被带 古气候 鹤庆盆地 2.780~1.802MaB.P.期间
下载PDF
云南省鹤庆县首次在活鼠间发现鼠疫流行 被引量:8
14
作者 郭英 段炳华 +9 位作者 洪梅 郭新芝 赵桂华 段存娟 张海鹏 石丽媛 丁奕博 梁云 黄文丽 王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55-858,863,共5页
目的通过对宿主动物及指示动物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明鹤庆县是否存在鼠间鼠疫流行。方法采用入户检诊检疫,搜寻自死鼠,同时笼捕法捕鼠;相应材料分别进行F1抗原抗体检测及细菌学检验。结果 (1)调查期间未发现自死鼠及疑似病人;(2)共捕获35... 目的通过对宿主动物及指示动物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明鹤庆县是否存在鼠间鼠疫流行。方法采用入户检诊检疫,搜寻自死鼠,同时笼捕法捕鼠;相应材料分别进行F1抗原抗体检测及细菌学检验。结果 (1)调查期间未发现自死鼠及疑似病人;(2)共捕获354只鼠,以大绒鼠(257只)及齐氏姬鼠(29只)为主;共分离鼠体蚤242匹,以方叶栉眼蚤(181匹)及特新蚤指名亚种(27匹)为主;(3)捕获鼠均为肉眼观察健康活鼠;(4)所得92份狗血清及4份鼠血清F1抗体检测阴性;(5)共分离鼠疫菌10株,其中大绒鼠6株、齐氏姬鼠1株、方叶栉眼蚤1株及特新蚤指名亚种2株。结论证实鹤庆县在活鼠间发生鼠疫流行,初步认为大绒鼠、齐氏姬鼠为主要宿主,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主要媒介;活鼠间的鼠疫流行是新发现的鼠疫流行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鹤庆 活鼠 保存机制
下载PDF
滇西鹤庆地区六合透辉石正长斑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15
作者 夏斌 耿庆荣 张玉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2-697,共6页
鹤庆县六合透辉石正长斑岩中的锆石有2种成因类型:一是岩浆锆石,二是具有老核新壳的岩浆复合锆石。用锆石SHRIMP U-Pb定年法,测定了岩浆锆石和岩浆复合锆石的新壳2部分,其年龄为37.8Ma±1.1Ma,属于喜马拉雅早期,相当于早渐新世。结... 鹤庆县六合透辉石正长斑岩中的锆石有2种成因类型:一是岩浆锆石,二是具有老核新壳的岩浆复合锆石。用锆石SHRIMP U-Pb定年法,测定了岩浆锆石和岩浆复合锆石的新壳2部分,其年龄为37.8Ma±1.1Ma,属于喜马拉雅早期,相当于早渐新世。结合前人的资料,对斑岩的属性、源区及岩浆复合锆石的老核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SHRIMP U—Pb年龄 透辉石正长斑岩 滇西鹤庆地区
下载PDF
鹤庆盆地东缘古滑坡遥感识别与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郭兆成 聂洪峰 +3 位作者 杨亮 涂杰楠 贺鹏 童立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68-1076,共9页
古滑坡的识别与研究对认识区域地质构造、古气候、古环境的演变及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图像的纹理、色调特征等古滑坡解译标志,识别出鹤庆盆地东缘存在的两处古滑坡;同时,结合利用滑坡区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古滑坡的识别与研究对认识区域地质构造、古气候、古环境的演变及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图像的纹理、色调特征等古滑坡解译标志,识别出鹤庆盆地东缘存在的两处古滑坡;同时,结合利用滑坡区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滑坡地表形态分析,解译出两处古滑坡的位置、范围、前后缘高程等特征信息。利用GIS几何形态计算的结果表明,两处古滑坡规模分别达到1.30亿m3和5.64亿m3,属于巨型滑坡。综合滑坡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表覆盖特征及古地震活动分析,推测两处古滑坡均为地震所引发。对比分析古滑坡与大丽铁路、鹤庆火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认为大型线性工程的选址不仅要着重目前区域稳定性的评价,还应考虑古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地震活动周期性,避让陡峭的断陷盆地边缘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庆盆地 断陷盆地边缘 古滑坡 遥感识别
下载PDF
云南鹤庆盆地晚第四纪硅藻植物群与环境 被引量:9
17
作者 石英 童国榜 +1 位作者 王苏民 羊向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9-86,共8页
依据鹤庆HQ孔0~19m沉积的硅藻资料,建立了7个硅藻组合带。它们记录了近7万年来鹤庆古湖中硅藻植物群的演化及反映的环境。该时期存在4个浮游硅藻繁盛的深水湖时期。与其相间的三个浅水湖时期,以底栖和附着类型硅藻为主,或... 依据鹤庆HQ孔0~19m沉积的硅藻资料,建立了7个硅藻组合带。它们记录了近7万年来鹤庆古湖中硅藻植物群的演化及反映的环境。该时期存在4个浮游硅藻繁盛的深水湖时期。与其相间的三个浅水湖时期,以底栖和附着类型硅藻为主,或缺乏硅藻化石。30~13kaB.P.湖水频繁波动的时期为环境恶化时期。深水湖发生在气候温暖的末次间冰期及全新世大暖期的后半期。冰后期气候回返中的深水湖是西南季风活动的结果。浅水湖时期的气候一般偏暖,如全新世大暖期的前半期为浅水湖,与模拟的大气降水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植物群 古湖面 晚第四纪 云南 鹤庆盆地
下载PDF
云南省鹤庆盆地2.78Ma以来的环境演化 被引量:13
18
作者 肖海丰 沈吉 肖霞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5-260,共6页
通过对云贵高原西北部鹤庆钻孔古湖相沉积岩芯的粒度、碳酸盐含量和烧失量等指标的综合分析、研究,重建了鹤庆盆地2.78 Ma以来的古环境演化过程.岩芯磁性地层表明,鹤庆湖盆形成于约2.78 Ma.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显示:鹤庆盆地2.7... 通过对云贵高原西北部鹤庆钻孔古湖相沉积岩芯的粒度、碳酸盐含量和烧失量等指标的综合分析、研究,重建了鹤庆盆地2.78 Ma以来的古环境演化过程.岩芯磁性地层表明,鹤庆湖盆形成于约2.78 Ma.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显示:鹤庆盆地2.78 Ma以来有过三次大的环境转变,即2.65 Ma鹤庆湖盆积水成湖,1.55 Ma、0.99 Ma左右山盆高差两次加大,这分别与青藏运动B幕、C幕和昆黄运动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多指标综合分析 环境演变 鹤庆盆地
下载PDF
云南鹤庆锰矿沉积环境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常海亮 温兴平 +2 位作者 任涛 王宏伟 刘灿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3-611,620,共10页
云南鹤庆锰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西近三江地槽,地处这两大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镜下观察,该矿床矿石矿物主要有硬锰矿、菱锰矿、水锰矿、黑锰矿,含有少量的软锰矿和恩苏塔矿。金属矿物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分带现象,主要表现在17线以... 云南鹤庆锰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西近三江地槽,地处这两大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镜下观察,该矿床矿石矿物主要有硬锰矿、菱锰矿、水锰矿、黑锰矿,含有少量的软锰矿和恩苏塔矿。金属矿物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分带现象,主要表现在17线以西以硬锰矿和软锰矿为主,10~15线则以水锰矿和菱锰矿为主,而7~10线以黑锰矿和菱锰矿为主。灰岩样品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3.0‰~2.9‰,平均值为0.6‰,其δ18O值变化范围为-9.9‰~-5.5‰,平均值为-7.7‰;而矿石样品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46.3‰~-9.8‰,平均值为-24.2‰,其δ18O值变化范围为-16.5‰~-3.1‰,平均值为-8.6‰。综合研究认为鹤庆锰矿形成于浅海局限环境,介质性质由酸性向碱性、由还原性向氧化性转变的过渡带是矿物就位的主要空间,同位素研究认为可能有生物成因的甲烷参与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矿 沉积环境 同位素 鹤庆 云南
下载PDF
鹤庆-再源断裂带中段晚更新世以来的走滑活动 被引量:7
20
作者 沈晓明 李德文 +3 位作者 孙昌斌 康艳蕊 刘睿 张亚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7,共9页
鹤庆–洱源断裂带是滇西北活动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性质、特征和活动历史的研究可为区域地震活动评价和震害防御提供依据,也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历史和方式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对鹤庆–洱源断裂带中段基岩山区的室内... 鹤庆–洱源断裂带是滇西北活动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性质、特征和活动历史的研究可为区域地震活动评价和震害防御提供依据,也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历史和方式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对鹤庆–洱源断裂带中段基岩山区的室内外调查和研究,结合光释光和14C定年,初步查明该段断裂具有复杂的空间展布格局,由多条左旋走滑性质的分支断裂构成,它们共同吸收了断裂带在鹤庆盆地南端与洱源盆地北端之间的走滑分量;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局部地段兼具正断或逆冲性质;剖面地层断错和覆盖关系表明该段断裂在晚更新世活动强烈,现有证据表明最新活动时代约为距今2万年。结合区域构造环境,作者认为鹤庆–洱源断裂带中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是对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响应,其左旋走滑符合滇中次级块体顺时针转动模型,是块体旋转在角端的局部应变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庆–洱源断裂 晚更新世 左旋走滑 青藏高原隆升 块体旋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