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6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医院2019—2022年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1
作者 高靓 高宇阳 赵振营 《药品评价》 CAS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对某医院2019—2022年麻醉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加强麻醉药品的规范管理,保障麻醉药品在临床中合理使用。方法调取该医院信息系统中2019—2022年麻醉药品的使用数据,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使用金额,计算各品规销售金额... 目的对某医院2019—2022年麻醉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加强麻醉药品的规范管理,保障麻醉药品在临床中合理使用。方法调取该医院信息系统中2019—2022年麻醉药品的使用数据,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使用金额,计算各品规销售金额占比、用药频率(DDDs)、限定日费用(DDC)、使用金额排序与DDDs的排序比(B/A)。并对2019—2022年该医院麻醉药品的处方点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4年间,该院麻醉药品共使用18个品规;使用金额总体呈增长趋势,且每种麻醉药品的使用金额每年排序相对稳定;DDDs稳居前三位的是吗啡缓释片(30 mg)、芬太尼贴剂(8.4 mg)和芬太尼贴剂(4.2 mg);DDC相对稳定,前3名分别是羟考酮注射液、注射用瑞芬太尼(1 mg)和注射用瑞芬太尼(2 mg);所有麻醉药品的B/A处于0.1~3.5之间。该院麻醉药品处方医嘱点评合格率在97%以上。结论该院麻醉药品的临床使用基本合理,用药符合医院学科特色,能够全面、认真地贯彻并落实麻醉药品相关法律法规,符合麻醉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宜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销售金额 用药频率(DDDs) 限定日费用(DDC) 变化趋势 合理性分析
下载PDF
阿片类麻醉药物对降低苏醒期躁动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魏颖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4期188-191,共4页
苏醒期躁动是临床麻醉中常见且多发的并发症,其主要是指患者在麻醉期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躁动,是一种短暂的意识损伤,甚至引起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可能会造成意外伤害。目前临床上对于苏醒期躁动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引... 苏醒期躁动是临床麻醉中常见且多发的并发症,其主要是指患者在麻醉期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躁动,是一种短暂的意识损伤,甚至引起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可能会造成意外伤害。目前临床上对于苏醒期躁动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因素相对较多。因此积极了解苏醒期躁动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预防,对促进患者手术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阿片类麻醉药物对降低苏醒期躁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减少麻醉期苏醒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本研究通过分析麻醉期躁动的原因和机制,并综述阿片类药物降低苏醒期躁动的研究进展,为防治苏醒期躁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类麻醉药 苏醒期躁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全身麻醉药在精神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黄雪迎 张兵 刘志强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137-144,共8页
经典全身麻醉药氯胺酮于2019年获FDA批准用于耐药性抑郁症的临床治疗,该案例使全身麻醉药在精神类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价值成为了神经精神类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将围绕氯胺酮、N_(2)O、七氟烷等全身麻醉药抗抑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经典全身麻醉药氯胺酮于2019年获FDA批准用于耐药性抑郁症的临床治疗,该案例使全身麻醉药在精神类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价值成为了神经精神类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将围绕氯胺酮、N_(2)O、七氟烷等全身麻醉药抗抑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以及全身麻醉药治疗产后抑郁症、焦虑症、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药 氯胺酮 精神类疾病 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
下载PDF
口腔局部麻醉药抗菌机制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谭永臻 梁新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1,共8页
局部麻醉药是口腔门诊手术常用的药物,可以发挥麻醉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使临床治疗顺利进行。此外,局部麻醉药还被发现具有抗菌效果,能有效抑制各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本文总结了口腔治疗中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局部麻醉药是口腔门诊手术常用的药物,可以发挥麻醉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使临床治疗顺利进行。此外,局部麻醉药还被发现具有抗菌效果,能有效抑制各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本文总结了口腔治疗中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阿替卡因等)的抗菌性,探讨了药物抗菌作用的分子机制(包括改变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直接损伤细胞膜、抑制蛋白质及遗传物质的合成、抑制细胞呼吸等),以及与其他药物(抗生素、肾上腺素、阿片类药物等)的相互作用,以期有助于口腔临床治疗对局部麻醉药的选择以及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麻醉药 抗菌性 口腔医学
下载PDF
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麻醉药物干预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孟千港 肖梦柔 赵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7期61-64,共4页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一种常见的肝脏损伤类型,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多种细胞生理活动。研究表明,Nrf2在肝脏IRI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激活Nrf2及相关通路能够清除活性氧,减少氧...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一种常见的肝脏损伤类型,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多种细胞生理活动。研究表明,Nrf2在肝脏IRI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激活Nrf2及相关通路能够清除活性氧,减少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减轻肝脏IRI。近年来,麻醉药物调控Nrf2信号通路在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减轻肝脏IRI均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处于实验阶段。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麻醉药物相关研究进展,对Nrf2在肝脏IRI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肝脏IRI的防治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缺血再灌注 核转录因子红系相关因子2 氧化应激 麻醉药
下载PDF
“临床用药”团体标准在医院麻醉药品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6
作者 张静雯 贾婉莹 +2 位作者 梁明杰 马振男 刘巾玮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4年第2期24-26,共3页
目的 研究中国医院协会颁布的中国《医院质量安全管理》团体标准中“第2-12部分:患者服务临床用药”标准在麻醉药品药学服务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分解临床用药标准条款,基于药品管理、用药医嘱以及用药服务三个维度,采用修订管理制度、... 目的 研究中国医院协会颁布的中国《医院质量安全管理》团体标准中“第2-12部分:患者服务临床用药”标准在麻醉药品药学服务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分解临床用药标准条款,基于药品管理、用药医嘱以及用药服务三个维度,采用修订管理制度、升级软件设施、配备硬件设施、提升用药服务、加强标准培训等方法,以保障标准应用的有效性。结果 标准应用后,某三甲医院麻醉药品处方批号登记率提升了57.1个百分点,麻醉药品住院医嘱合格率提升了6.2%,门诊处方合格率提升了2.3%,疼痛控制满意度提升了2.4个百分点,麻醉药品相关管理制度更加细化和全面。结论 标准应用后,实现了麻醉药品全流程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增强了麻醉药品的药学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药学服务实践 标准化 团体标准
下载PDF
麻醉药物对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监测影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曹芮 王思童 闫玉荣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甲状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主要由于甲状腺功能分泌不足引起,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主要方法。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术中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后神经损伤可导致患者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甲状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主要由于甲状腺功能分泌不足引起,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主要方法。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术中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后神经损伤可导致患者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降低甚至避免喉返神经损伤风险,其中麻醉药物是影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主要因素。能否在保证术中神经监测正常实施前提下提供良好麻醉管理,甲状腺手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成为关键。本文主要介绍麻醉药物对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监测的影响,优化术中麻醉管理、合理应用麻醉药物、避免麻醉药物对喉返神经监测的影响,从而提高手术质量、缩短康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喉返神经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甲状腺手术
下载PDF
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廖亚周 曹殿青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11-115,共5页
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是导致AKI的最主要原因。RIRI在临床上常见于失血或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移植、肾部分切除、肝移植、肝部分切除、复杂心血管手术等;目前已知其主要发病机制... 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是导致AKI的最主要原因。RIRI在临床上常见于失血或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移植、肾部分切除、肝移植、肝部分切除、复杂心血管手术等;目前已知其主要发病机制与自由基增多、细胞内钙超载、炎性反应过度激活以及细胞凋亡等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围手术期使用右美托咪定、丙泊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氢吗啡酮、七氟烷等麻醉药物具有一定的抗RIRI作用。因此,科学选用麻醉药物,对预防和减轻围手术期AKI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急性肾损伤 麻醉药 围手术期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急性疼痛、麻醉药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李晨 张慧玲 +2 位作者 刘秀祥 王超 王晴晴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29-333,共5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平面肌(SAPB)联合肋间神经阻滞(ICNB)对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急性疼痛、麻醉药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拟行胸腔镜下肺切除术患者纳入本次前瞻性研究,按照随...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平面肌(SAPB)联合肋间神经阻滞(ICNB)对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急性疼痛、麻醉药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拟行胸腔镜下肺切除术患者纳入本次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阻滞组(n=50)和ICNB组(n=50)。联合阻滞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SAPB+ICNB,ICNB组接受超声引导下ICNB。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总出血量、麻醉后恢复室(PACU)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及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及术后麻醉药用量、术前及术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每分最大通气量(MVV)]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总出血量、PACU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滞组的下床时间为(25.61±3.04) h,显著短于ICNB组[(31.64±3.4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滞组术后2、4、8、12、24 h静息时VAS评分分别为(2.24±0.81)、(2.68±0.79)、(2.19±0.80)、(1.68±0.52)、(1.09±0.33)分,咳嗽时VAS评分分别为(3.78±0.98)、(3.88±1.06)、(3.09±0.67)、(1.96±0.43)、(1.59±0.38)分,显著低于ICNB组相同时间点的VAS评分[静息时:(3.41±0.94)、(3.89±0.94)、(3.40±0.92)、(2.44±0.58)、(2.05±0.29)分,咳嗽时:(4.67±0.91)、(4.56±1.09)、(4.15±0.62)、(2.99±0.60)、(2.53±0.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滞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和48 h舒芬太尼用量和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分别为(360.85±81.64) mg、(1.29±0.38) mg、(27.45±5.73) mg、(65.40±10.07) mg和(6.85±2.34)次,均显著少于ICNB组[(398.47±90.12) mg、(1.56±0.32) mg、(34.83±5.28) mg、(69.65±9.42) mg和(8.91±2.51)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滞组术后FEV1、FEV1/FVC、MVV分别为(2.19±0.36) L、(63.64±3.67)%和(62.28±3.11) L,均显著高于ICNB组[(1.89±0.42) L、(56.61±3.19)%和(57.52±3.48)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滞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00%,稍高于ICNB组的1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SAPB+ICNB可有效缓解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急性疼痛,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麻醉药用量,改善术后肺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肺切除术 前锯肌神经阻滞 肋间神经阻滞 急性疼痛 麻醉药用量 肺功能
下载PDF
PDCA循环管理法对提升麻醉药品处方管理质量的效果
10
作者 张奇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2期27-29,33,共4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提升麻醉药品处方管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3月昆山市第五人民医院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期间管理的704份麻醉药品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1年9—10月昆山市第五人民医院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提升麻醉药品处方管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3月昆山市第五人民医院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期间管理的704份麻醉药品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1年9—10月昆山市第五人民医院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期间管理的380份麻醉药品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麻醉药品使用不合格情况、麻醉药品管理质量以及工作人员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麻醉药品使用不合格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药品管理质量中药品包装、药品存放、药品配伍以及药品使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工作人员满意度中服务态度、管理方式、工作效率、安全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能够提升麻醉药品处方管理质量,减少麻醉药品使用不合格情况发生,提升工作人员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管理质量 PDCA循环管理法 满意度
下载PDF
麻醉药物及技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李江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180-0184,共5页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探讨麻醉药物及技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我们共选择了96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麻醉药物、技术分为对照组(n=48,平均年龄61.48±6.16岁)和研究组(n=48,平均年龄62.88±...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探讨麻醉药物及技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我们共选择了96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麻醉药物、技术分为对照组(n=48,平均年龄61.48±6.16岁)和研究组(n=48,平均年龄62.88±6.86岁)。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体温、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并关注术后的并发症(寒战、感染、低体温)。结果 经过对比发现,研究组的平均体温(36.14±0.26°C)高于对照组(35.12±0.23°C);研究组的拔管时间(24.37±6.28min)以及清醒时间(59.21±10.06min)明显少于对照组(拔管时间35.49±9.17min,清醒时间76.38±13.88min)。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研究组(8.33%)显著少于对照组(29.17%)。研究组的不同时间段体温对比(术前36.27±1.16℃,麻醉后10分钟36.03±0.29℃,手术20分钟35.93±0.24℃,术后35.80±0.89℃),在各时间段的体温差异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数据。结论 麻醉药物及技术显著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显著提高体温,缩短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并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寒战、感染、低体温)的发生率,对于改善患者术后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麻醉药 麻醉技术 并发症 术后恢复
原文传递
麻醉药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冯水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161-0164,共4页
在临床众多常见疾病当中,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疾病是最为常见的,其主要是指患者肠道组织在短暂或者是长时间内出现缺血现象后,由血液的再灌注而引起的局部组织收到损伤,而此类疾病的出现,在心肺脑复苏、创伤后进行输血、患者器官移植、... 在临床众多常见疾病当中,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疾病是最为常见的,其主要是指患者肠道组织在短暂或者是长时间内出现缺血现象后,由血液的再灌注而引起的局部组织收到损伤,而此类疾病的出现,在心肺脑复苏、创伤后进行输血、患者器官移植、各类休克现象以及肠系膜动脉栓塞等较为多见,而肠道缺血-再灌注会对患者体内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产生较大的破坏,导致患者体循环受到外界有害物质的侵袭,最终患者的身体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一系列的并发症出现,此疾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率较高,且也是易导致患者死亡的一种疾病。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麻醉药物的使用对患者在手术期间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大的保护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麻醉药物中可以对患者体内的肠道黏膜产生一定影响,且影响程度与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紧密相连,而合理的应用麻醉药物,能够尽可能的减轻患者肠道黏膜的损伤。因此,为了更深入的了解麻醉药物对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本文将把麻醉药物及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作为核心,着重对其预防重要性、有效的治疗措施及现状进行着重的分析并探讨,随后再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且具体的应对措施,为其他对麻醉药物对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进行探讨的学者提供有效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保护作用 进展
下载PDF
信息系统集成化管理模式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中的应用
13
作者 黄丽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146-0149,共4页
探讨信息系统集成化管理应用前、后,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的管理效果。方法 2022.07-2023.06,院内实施信息系统集成化管理工作。调取相同时间跨度内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各200份。评价应用前、后的效果。结果 应用后麻精药品管理工作... 探讨信息系统集成化管理应用前、后,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的管理效果。方法 2022.07-2023.06,院内实施信息系统集成化管理工作。调取相同时间跨度内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各200份。评价应用前、后的效果。结果 应用后麻精药品管理工作效率提升,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信息系统集成化管理的应用,使得麻醉药、精神药品管理效果提高,并且能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精神药品 信息系统集成化管理
下载PDF
医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规范化管理研究
14
作者 任宁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210-0213,共4页
探析医疗机构麻醉与精神类药物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开展了一次针对麻醉药物和精神药物标准化管理的专项规定,按照我国及卫生部的有关要求,对我院的麻醉药物和精神药物的管理情况进... 探析医疗机构麻醉与精神类药物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开展了一次针对麻醉药物和精神药物标准化管理的专项规定,按照我国及卫生部的有关要求,对我院的麻醉药物和精神药物的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排查,着重对每天的药物核对记录、药物出入库的登记、医师的用药情况、医护人员的用药情况、药物的管理情况、用药的剂量、用药的时机、药师的用药规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优秀,合格,不及格。结果 对我院开展的麻醉、精神类药品规范化工作进行随机抽检,总体上达到了预期效果。结论 尽管各项药品的合格率都达到标准,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的管理制度,降低用药安全的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第一类精神药品 规范化管理
下载PDF
HSD智能麻醉药品管理柜在麻醉药品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5
作者 辛欣 沈蓓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3年第1期162-164,共3页
目的探究智能药柜在麻醉药品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0年8月在本院接受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100例为试验组。对照组采取人工管理麻醉药物的方式,... 目的探究智能药柜在麻醉药品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0年8月在本院接受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100例为试验组。对照组采取人工管理麻醉药物的方式,试验组使用HSD智能麻醉药品管理柜,对比分析两组医护人员的药品管理时间、取药失败及取药错误情况。结果应用HSD智能麻醉药品管理柜后的取药时间、药品盘点时间与人工管理麻醉药物相比大幅度缩短(P<0.05);与人工管理麻醉药物相比,应用HSD智能麻醉药品管理柜的取药失败率及取药错误率明显下降、每日取药次数减少(P<0.05)。结论使用智能药柜对麻醉药物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效果显著,能够大幅度降低麻醉药物的取用时间,帮助医护人员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工作压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精细化管理 HSD智能麻醉药品管理柜 麻醉护理
下载PDF
某三甲妇儿医院2018~2020年麻醉药品使用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邀俤 张凤仙 +1 位作者 王菁 阮冠宇 《海峡药学》 2023年第4期70-72,共3页
目的 评价某院麻醉药品临床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探讨如何更有效规范促进妇女儿童使用该类药品。方法 统计该院2018年至2020年麻醉药品使用数量和使用金额,分析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及序值比(B/A)。结果 三年间该院麻醉药品... 目的 评价某院麻醉药品临床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探讨如何更有效规范促进妇女儿童使用该类药品。方法 统计该院2018年至2020年麻醉药品使用数量和使用金额,分析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及序值比(B/A)。结果 三年间该院麻醉药品用量及销售金额逐年递增。2019年销售金额比上一年增加30.36%,2020年比2019年增加25.28%。销售金额及DDDs排名前三的麻醉药品分别是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盐酸瑞芬太尼注射液和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结论 该院麻醉药品使用基本合理,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的镇痛镇静,其增长趋势符合临床需求,且与临床最新的用药研究进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妇儿医院 药物利用 用药频度 日均费用
下载PDF
某院2018年至2021年住院患者麻醉药品使用合理性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小花 闫玉凤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6期34-38,共5页
目的 促进临床麻醉药品的合理使用。方法 调取医院信息系统中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某院住院患者麻醉药品的使用数据,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使用金额,以202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陈新谦新编药物学第18版》,药品说明书等确定... 目的 促进临床麻醉药品的合理使用。方法 调取医院信息系统中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某院住院患者麻醉药品的使用数据,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使用金额,以202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陈新谦新编药物学第18版》,药品说明书等确定限定日剂量(DDD),并计算用药频率(DDDs)、限定日费用(DDC)、使用金额排序与DDDs的排序比(B/A)。结果 4年间,该院住院患者使用麻醉药品共15个品规,5种剂型;使用金额总体呈增长趋势,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50μg)、盐酸瑞芬太尼注射液(1 mg)、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2 mg)使用金额排前4名,分别呈平稳、升高、升高趋势,占4年总使用金额的87.88%,口服片剂的使用金额均排后2名;DDDs排序中,芬太尼透皮贴剂(5 mg)、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50μg)、盐酸瑞芬太尼注射液(1 mg)、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2 mg)基本稳定于前4;DDC值均排前3名的为盐酸羟考酮注射液(10 mg)、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50μg)、盐酸瑞芬太尼注射液(1 mg),其中盐酸羟考酮注射液(10 mg)的使用金额、DDDs有明显波动但DDC较高;所有药品的B/A范围为0.38~5.00。结论 该院麻醉药品的临床使用基本合理,但其管理和使用仍存在问题,应继续加强对其使用的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 麻醉药 用药频度 限定日剂量 合理用药 使用金额
下载PDF
某三甲医院门诊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春兰 佘润雪 蔡娅娟 《中国处方药》 2023年第8期82-84,共3页
目的 探讨某三甲医院门诊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分析,为临床麻醉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抽取2020年6月~2021年4月某院门诊的1 844张麻醉药品处方。分析这些处方的具体用药情况、处方分布科室、麻醉药物总金额。结果 根据统计显示,某院麻醉处方... 目的 探讨某三甲医院门诊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分析,为临床麻醉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抽取2020年6月~2021年4月某院门诊的1 844张麻醉药品处方。分析这些处方的具体用药情况、处方分布科室、麻醉药物总金额。结果 根据统计显示,某院麻醉处方使用的具体药物为芬太尼透皮贴4.2 mg、芬太尼透皮贴8.4 mg、磷酸可待因片、吗啡缓释片、吗啡片、吗啡注射液、美沙酮片、哌替啶注射液、羟考酮缓释片10 mg、羟考酮缓释片40 mg及盐酸布桂嗪注射液,其中最常用的麻醉药品品种为羟考酮缓释片40 mg,占比19.79%;其次为芬太尼透皮贴4.2 mg、羟考酮缓释片10 mg、磷酸可待因片、吗啡片、芬太尼透皮贴8.4 mg,各占比为14.32%、13.61%、12.42%、12.47%、10.57%;该院的麻醉处方主要分布在肿瘤科共1 367张,占比74.13%;其次为其他科室共183张,占比9.92%;外科为165张,占比为8.95%;内科为129张,占比为7.00%;该院麻醉药品销售金额最多的为羟考酮缓释片40 mg,其次为芬太尼透皮贴8.4 mg、芬太尼透皮贴4.2 mg、羟考酮缓释片10 mg;从处方平均单价来看羟考酮缓释片40 mg的平均单价最高,其次为芬太尼透皮贴8.4 mg、芬太尼透皮贴4.2 mg、羟考酮缓释片10 mg。结论 该三甲医院门诊的麻醉药品种类相对齐全,可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同时肿瘤科使用麻醉药品相对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诊麻醉药 使用情况 处方分布科室 麻醉药物总金额
下载PDF
全程化手术室麻醉药品管理体系的构建
19
作者 蔡学菊 刘立民 +3 位作者 王羡欠 吴亮 刘东丽 舒志珍 《药品评价》 CAS 2023年第5期599-603,共5页
目的构建贯穿手术室麻醉药品管理全流程、全环节的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与准确性,减少人员工作负荷和成本。方法以智能麻精柜和信息化系统为基础,制定手术室麻醉药品管理规范、培训手册及标准化操作流程,融合麻醉药品视频监控系统,编... 目的构建贯穿手术室麻醉药品管理全流程、全环节的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与准确性,减少人员工作负荷和成本。方法以智能麻精柜和信息化系统为基础,制定手术室麻醉药品管理规范、培训手册及标准化操作流程,融合麻醉药品视频监控系统,编制各类麻醉药品使用结构化分析报表,建立全程化手术室麻醉药品管理体系。结果麻醉药品实物管理、残余液管理、账册登记等更为规范,处方合格率明显提高,麻醉药品专册登记用时大幅减少。结论全程化手术室麻醉药品管理体系可提高手术室麻醉药品管理与应用水平,使麻醉药品管理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药剂学管理 药品和麻醉品管制 手术室 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