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自动提取黄土地貌沟沿线技术研究 被引量:64
1
作者 闾国年 钱亚东 陈钟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67-573,共7页
从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具有精确定位特征的连续的沟沿线是构建黄土沟壑丘陵地区土壤侵蚀、泥沙搬运和径流过程的空间分布式机理一过程模型的关键技术.本文提出了基于地貌形态学特征的地貌提取技术,在提取具有代表性的黄土丘陵沟壑... 从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具有精确定位特征的连续的沟沿线是构建黄土沟壑丘陵地区土壤侵蚀、泥沙搬运和径流过程的空间分布式机理一过程模型的关键技术.本文提出了基于地貌形态学特征的地貌提取技术,在提取具有代表性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山西离石王家沟流域汇流网络的基础上,自动提取了该流域完整的沟沿线,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特征地貌 沟沿线 黄土地貌
下载PDF
典型黄土地貌类型区的地形复杂度分形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龙毅 周侗 +1 位作者 汤国安 刘学军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5-392,共8页
黄土高原地貌形态与地形复杂度自南向北有序变化,构成了举世瞩目的独特的地理景观。选择陕西省南北剖面六个典型黄土地貌样区为基本实验区,以其1∶1万栅格DEM为数据源,探讨典型黄土地貌类型区的地形复杂度分形与空间分异特征。首先提出... 黄土高原地貌形态与地形复杂度自南向北有序变化,构成了举世瞩目的独特的地理景观。选择陕西省南北剖面六个典型黄土地貌样区为基本实验区,以其1∶1万栅格DEM为数据源,探讨典型黄土地貌类型区的地形复杂度分形与空间分异特征。首先提出的元分维模型方法,以计算得到的DEM元分维值作为特征指标,研究样区的地形复杂度问题。这种通过滑动窗口的扩展分维分析方法,既可以用于分析该区域不同尺度下的地形复杂度变化情况,也可以探讨区域的局部单元复杂程度及其空间分布,从而不再局限于对全区域的单一分维评价。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应用元分维谱方法,研究地貌网格单元的元分维分级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以绥德和延川为代表的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最为复杂,以宜君和甘泉为代表的梁状丘陵沟壑区居中,而以淳化为代表的黄土塬区和以神木为代表的风沙黄土过渡区最为平缓。实验进一步证明了扩展分形方法在黄土地貌研究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貌 地形 复杂度 分形 元分维
下载PDF
黄土地貌沟沿线研究综述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磊 汤国安 +1 位作者 李发源 熊礼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4-48,共5页
黄土高原的沟沿线是最能体现黄土地貌形态特征的地形结构线。沟沿线的形态结构、层次级别、空间展布、发育趋势,既是黄土地貌最显著的外在表象,又深刻地映射着黄土地貌发育的内在机理。该文首先从沟沿线类型划分入手,在总结前人对线状... 黄土高原的沟沿线是最能体现黄土地貌形态特征的地形结构线。沟沿线的形态结构、层次级别、空间展布、发育趋势,既是黄土地貌最显著的外在表象,又深刻地映射着黄土地貌发育的内在机理。该文首先从沟沿线类型划分入手,在总结前人对线状地貌特征要素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黄土地貌沟沿线类型划分体系;其次,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现有沟沿线的量化指标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系统归纳和总结了沟沿线自动提取技术的特点与适应性。此外,分析了基于沟沿线的黄土地貌研究进展,并从辩证的视角阐述了沟沿线研究科学内涵与发展趋势,对当前沟沿线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展望了黄土地貌数字地形分析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沿线 黄土地貌 DEM
下载PDF
新疆黄土地貌的遥感判读问题 被引量:5
4
作者 岳健 穆桂金 +3 位作者 杨发相 贺俊霞 徐立帅 潘光耀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91-501,共11页
新疆的黄土地貌及其遥感判读具有不同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一些特点。根据参与"中国1:1 000 000数字地貌制图(新疆片)"项目工作的实践和体会,从黄土地貌区的位置、色调与色彩、大小、形状、阴影、水系和纹理、植被和土壤、相... 新疆的黄土地貌及其遥感判读具有不同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一些特点。根据参与"中国1:1 000 000数字地貌制图(新疆片)"项目工作的实践和体会,从黄土地貌区的位置、色调与色彩、大小、形状、阴影、水系和纹理、植被和土壤、相关体、相关资料和野外经验等方面总结了7项关于新疆黄土地貌的遥感判读依据,并归纳了新疆黄土地貌与风沙、干燥、流水、冰缘、雅丹等地貌类型之间以及与部分特殊情况之间的一些鉴别特征。结果可为新疆未来的地貌制图及相关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黄土地貌 遥感判读 地貌制图
下载PDF
黄土地貌本体的构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易茹兰 陈建军 +1 位作者 邓敏 李光强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6-49,共4页
由于人类认知差异和语义描述的模糊性,导致地理要素语义表达的不一致以及信息共享的极大困难。鉴于本体是解决基于语义知识表达的有效方法,该文以黄土地貌为例,使用本体的形式化定义形式,对黄土地貌概念进行语义形式化表达,提出了构建... 由于人类认知差异和语义描述的模糊性,导致地理要素语义表达的不一致以及信息共享的极大困难。鉴于本体是解决基于语义知识表达的有效方法,该文以黄土地貌为例,使用本体的形式化定义形式,对黄土地貌概念进行语义形式化表达,提出了构建黄土地貌的五元组逻辑结构,进而建立了黄土地貌的本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貌 地理本体 概念语义 形式化方法
下载PDF
黄土地貌沟沿线类型划分 被引量:20
6
作者 肖晨超 汤国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6-653,共8页
沟沿线是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类型、土地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基本分界线。在提出了沟沿线划分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沟沿线的成因、空间分布、形态、数量、显著性、发展速度、扩展方式的差异为基本依据,充分研究黄土高原侵蚀机理与... 沟沿线是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类型、土地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基本分界线。在提出了沟沿线划分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沟沿线的成因、空间分布、形态、数量、显著性、发展速度、扩展方式的差异为基本依据,充分研究黄土高原侵蚀机理与过程,结合大量的遥感判读与野外工作,提出了黄土地貌沟沿线类型划分体系。并进一步分析在黄土地貌水蚀沟谷不同发育阶段中沟沿线类型的变异,其结果也进一步体现出沟沿线发育的特点以及与黄土地貌沟谷发育的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貌 沟沿线 分类
下载PDF
中国“数字黄土地貌”分类体系探讨 被引量:12
7
作者 柴慧霞 程维明 乔玉良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6年第2期6-13,共8页
黄土地貌属中国典型地貌之一,其分类体系是制图的基础。过去各种黄土地貌分类研究方案由于标准不统一,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形成公认的地貌分类系统。本文将形态和成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采用分层分级方法,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并提... 黄土地貌属中国典型地貌之一,其分类体系是制图的基础。过去各种黄土地貌分类研究方案由于标准不统一,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形成公认的地貌分类系统。本文将形态和成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采用分层分级方法,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并提出适用于遥感影像数据(Landsat TM和ETM)的1:100万黄土地貌分类体系,拟定出相应的编码体系,建立了典型地貌的遥感图谱。该研究为利用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编制中国1:100万黄土地貌类型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分类方案可充分反映黄土地貌的特征,也能与全国数字地貌分类方案保持一致,同时该分层分级分类方案可满足地貌类型的扩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貌 数字地貌 分类体系 遥感图谱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下陕北黄土地貌的环境演变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昆昆 周宝同 +3 位作者 王晓喆 刘敬才 冯晓红 陈春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4788-14790,共3页
[目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陕北黄土地貌的环境演变。[方法]选取陕北榆林区1952-2009年的年、月气温和降水量等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回归、M-K检验法对全球气候变化下陕北黄土地貌的环境演变进行研究。[结果]1952-2009年榆林区气温呈上升趋... [目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陕北黄土地貌的环境演变。[方法]选取陕北榆林区1952-2009年的年、月气温和降水量等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回归、M-K检验法对全球气候变化下陕北黄土地貌的环境演变进行研究。[结果]1952-2009年榆林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以0.287℃/10a的速度上升,1994年为气温的突变年份;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以8.262 mm/10a的速率减少,且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波动性很大,70、80和90年代波动较平稳,21世纪以来有明显变干趋势。陕北气候正在变暖干,极端旱涝事件尤其是干旱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危害更加严重,气候的"暖干化"使陕北的环境条件更加恶劣,温度升高,干旱程度加重;降水量的减少使风沙活动更加剧烈,沙尘暴的频率增加,土地进一步沙化,黄土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可能使陕北土地退化。[结论]该研究为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黄土地貌 环境演变 陕北
下载PDF
黄土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马乃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6-10,共5页
在分析黄土地貌分区与演化规律的基础上,讨论了递加侵蚀规律。认为,现代加速侵蚀量等于现代自然侵蚀量与递加侵蚀量之和。同时从理论上阐述了控制土壤侵蚀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黄土地貌 土壤侵蚀 递加侵蚀
下载PDF
韩咀煤矿32101工作面采动地裂缝走向与黄土地貌关系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金贵 岳科杉 +2 位作者 李彦荣 梁进 孙彦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898-906,共9页
黄土覆盖浅埋采煤山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寻找采动地表破坏规律,进而有的放矢,提出针对性的区划、保护和防治措施。以韩咀煤矿32101工作面采动地表裂缝走向分布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拍摄、地表裂缝填图、分区统计,得到不同... 黄土覆盖浅埋采煤山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寻找采动地表破坏规律,进而有的放矢,提出针对性的区划、保护和防治措施。以韩咀煤矿32101工作面采动地表裂缝走向分布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拍摄、地表裂缝填图、分区统计,得到不同地貌部位地表裂缝的走向规律,进而探寻采动地裂缝与黄土地貌的关系,获得如下认识:(1)采动地裂缝分为3种类型,即采动+构造节理引起的地裂缝、采动+地貌因素引起的地裂缝、采动+地形因素引起的地裂缝;采动+构造节理引起的地裂缝主要分布在黄土墚顶,裂缝走向与黄土墚走向及区域水系末梢沟谷走向一致;采动+地貌因素引起的地裂缝主要分布在黄土斜坡上,裂缝走向沿着斜坡等高线方向;采动+地形因素引起的地裂缝亦主要分布在黄土斜坡上,裂缝走向垂直坡体等高线方向。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坡度0°~20°内,在沟谷底部不发育;(2)沟谷侧畔斜坡是遭受侵蚀和破坏的优势部位,也是采动地裂缝发育的优势部位;(3)在煤层埋深、采厚、采煤方法等因素一致的情况下,采动影响带范围由黄土下伏基岩古地貌面高程决定,与新黄土的覆盖厚度无关。井工开采导致的地表裂缝,是黄土覆盖山区滑坡、崩塌、串珠状落水洞形成的重要诱因,加速了地貌演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地裂缝 地裂缝走向 黄土地貌 裂缝类型 采动影响带
下载PDF
论我国黄土地貌与水土保持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国栋 叶吉文 杨洋 《科技与生活》 2010年第4期7-7,共1页
本文先从分布、地层划分、地貌类型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黄土地貌,接着指出黄土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的生态和水土流失问题,并且提出了水土保持工作中主要的问题和相应采取的措施,最后对黄土地貌的利用和改造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黄土 黄土地貌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下载PDF
黄土地貌景观的语义特征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最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1-66,共6页
黄土地貌景观是非常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人们对其认识正在不断深化。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不同的学科、应用领域与知识等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黄土地貌景观的语义特征认知上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本体论的相关... 黄土地貌景观是非常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人们对其认识正在不断深化。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不同的学科、应用领域与知识等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黄土地貌景观的语义特征认知上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本体论的相关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黄土地貌景观语义特征描述框架模型。该模型由概念层、规则层、属性层、语义知识库和表达模式构成。不同层高度地抽象和概括了黄土地貌景观在不同语义层次上的基本特征。该研究对于今后解决黄土地貌景观的语义共享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貌景观 语义特征 模型 参考
下载PDF
黄土地貌地形特征点格局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逸文 熊礼阳 方炫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5-41,共7页
地形特征点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是反映地貌空间形态的重要点位。通过对不同地形特征点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能够较好地探讨地形特征点群间的空间结构关系及其关联模式,并进一步映射地貌演变过程与发育机理。该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提... 地形特征点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是反映地貌空间形态的重要点位。通过对不同地形特征点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能够较好地探讨地形特征点群间的空间结构关系及其关联模式,并进一步映射地貌演变过程与发育机理。该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提取山顶点、鞍部点与径流节点作为地形特征点,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地形特征点间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地形特征点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其地貌类型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其等级无明显相关;2)不同特征点存在较为固定的空间关联尺度,这种尺度对地貌类型不存在依赖性;3)在地貌演变的多个时期,不同特征点间的空间格局指标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而空间分布类型由于受地貌影响存在差异性。运用点格局研究中的相关方法,探索了地形特征点单点及多点间的格局特征,对地形特征结构及其模式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特征点 空间格局 点格局 黄土地貌
下载PDF
基岩古地貌特征与黄土地貌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虎 《西北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2期44-46,共3页
以黄土高原的延河流域为例,利用计算机模拟了黄土地层下伏基岩古地貌,揭示出黄土丘陵区被黄土层覆盖的基岩古地貌是波状高原或缓起伏丘陵,这种基岩古地貌从宏观上控制着黄土地貌给合类型的格架。
关键词 基岩 地貌 黄土地貌 地貌发育
全文增补中
豫西黄土地貌特征与土地合理利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学仁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9-13,共5页
豫西黄土丘陵台地位于河南省西部,西邻陕西,北濒黄河,南与伏牛山区交错,东同黄淮平原接壤,地域上包括三门峡、洛阳、郑州三市的大部和平顶山、许昌两市的部分地区,共计21个县、市,总面积约24733km^2,总人口1128万。本区耕地面积1392.3万... 豫西黄土丘陵台地位于河南省西部,西邻陕西,北濒黄河,南与伏牛山区交错,东同黄淮平原接壤,地域上包括三门峡、洛阳、郑州三市的大部和平顶山、许昌两市的部分地区,共计21个县、市,总面积约24733km^2,总人口1128万。本区耕地面积1392.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8%,在全省低山丘陵区中垦殖率最高,人均耕地1.23亩,比全省人均耕地数量略低。 本区地处西部黄土高原与东部黄淮平原的交接和过渡地带,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黄土地貌类型,当前已成为河南省农业用地的主要类型之一。本文从分析区内黄土地貌特征、形成过程和发育演变趋势入手,针对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各种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貌 土地利用 豫西
下载PDF
甘肃省中东部黄土地貌类型与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春元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80-382,共3页
由于黄土具有大孔性,垂直节理发育,主要由粉土颗粒组成等特点,因此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对它的调查研究,对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和工程建筑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黄土地貌 水土保持 东部 农田水利 甘肃省 发育 颗粒组成 实际 垂直 特征
下载PDF
论黄土地貌的系列专题制图——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安民 《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4期78-80,共3页
本文通过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貌制图工作实践,探讨了黄土地貌系列专题制图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以规范地图图例系统。
关键词 黄土地貌 制图 地理学
下载PDF
昕水河流域黄土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丽萍 张锐波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年第2期56-60,共5页
本文以昕水河流域的地质构造、地貌格局、新生界松散堆积物特征为基础,以黄土地貌为主体,着重分析了黄土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得出了土壤侵蚀的形成与黄土堆积同步进行的结论。
关键词 黄土地貌演化 土壤侵蚀 沟谷系统 沟间地
下载PDF
黄土地貌特征与水土流失关系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丽萍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年第4期64-69,共6页
地貌条件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控制水土流失的方式、强度及演化过程。本文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地貌各形体要素特征、形体要素组合特征、垂直组合结构等方面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黄土地貌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山西省黄土地貌山地管道施工
20
作者 李永春 《石油知识》 2012年第2期35-36,共2页
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湿陷性黄土。对于湿陷性黄土,最大特点就是因其土壤颗粒较大而遇水塌陷、流失严重。当然施工便道便于修筑.但是破坏的原地貌程度越严重,地貌恢复.水土保持就越困难。而山地管道施工.因受地形地貌影... 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湿陷性黄土。对于湿陷性黄土,最大特点就是因其土壤颗粒较大而遇水塌陷、流失严重。当然施工便道便于修筑.但是破坏的原地貌程度越严重,地貌恢复.水土保持就越困难。而山地管道施工.因受地形地貌影响.更使存在几大难点,即管材拉运难.大型机械行走困难、布管困难、下沟困难.地貌恢复更困难.水土保持难上加难。针对上述特点.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施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施工 黄土地貌 山地 山西省 湿陷性黄土 水土保持 西北部地区 土壤颗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