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方案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其对黄斑血流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冬军 刘彦 陈建华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852-855,共4页
目的:比较雷珠单抗单次注射后改用按需治疗方案(1+PRN)与连续3次每月注射1次后改用按需治疗方案(3+PRN)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疗效及对黄斑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根据雷珠单抗治疗方案不同将80例BRVO继发ME患... 目的:比较雷珠单抗单次注射后改用按需治疗方案(1+PRN)与连续3次每月注射1次后改用按需治疗方案(3+PRN)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疗效及对黄斑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根据雷珠单抗治疗方案不同将80例BRVO继发ME患者分为3+PRN组(n=42)与1+PRN组(n=38);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视网膜厚度(CRT)及黄斑中心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并对比两组注射次数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BCVA、CRT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改善(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黄斑中心凹SCP和DCP血流密度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1+PRN组注射(3.42±0.78)次,3+PRN组注射(3.64±0.85)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BRVO继发ME患者,雷珠单抗1+PRN与3+PRN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提高视力,改善黄斑区血流,疗效及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雷珠单抗 视力 黄斑血流密度
下载PDF
OCTA在DR患者黄斑血流密度观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向湘 马红婕 唐仕波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344-1347,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黄斑血流密度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8例47眼DR患者纳入研究组(DR组),依据DR国际临...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黄斑血流密度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8例47眼DR患者纳入研究组(DR组),依据DR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DR患眼分为两组,其中非增殖组(NPDR组)19例30眼和增殖组(PDR组)11例17眼。取年龄相匹配的27例46眼健康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受试者均应用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mm×3mm范围模式扫描,获得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同时测量3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包括表层视网膜层、深层视网膜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结果: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层毛细血管层黄斑血流密度分别为0.4963±0.0840、0.4798±0.0801、0.5290±0.0528;其中NPDR组分别为0.5064±0.0843、0.4983±0.0766、0.5345±0.0529,而PDR组分别为0.4786±0.0830、0.4473±0.0778、0.5192±0.0526;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5919±0.0704、0.6301±0.0527、0.5691±0.0169。对照组分别和NPDR组、PDR组、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黄斑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NPDR组和PDR组之间黄斑血流密度在深层视网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但在表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0.268)。结论:DR患者黄斑血流密度在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提示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均存在缺血现象。OCTA可以量化黄斑血流变化的情况,为早期监测糖尿病的进展、发现DR提供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血流密度
下载PDF
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的黄斑血流密度和黄斑厚度研究
3
作者 李康 贺婷婷 +1 位作者 郭琼天 司马晶 《眼科》 CAS 2024年第2期99-104,共6页
目的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手术前后黄斑血流密度和黄斑厚度的变化。设计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深圳爱尔眼科医院手术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 目的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手术前后黄斑血流密度和黄斑厚度的变化。设计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深圳爱尔眼科医院手术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飞秒激光辅助手术者30例(30眼)(飞秒组)和普通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30例(30眼)(超乳组)。方法患者于术前,术后1天,1周,1、3个月行0CTA检查,记录黄斑区3mm×3mm(简称3mm区)6mm×6mm(简称6mm区)区域浅层视网膜血流灌注密度、黄斑区3mm区内层及全层视网膜厚度,并进行组间对比。主要指标黄斑区血流密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结果黄斑3mm区、6mm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飞秒组术后1天、1周、1个月较术前均减少(P_(3mm)=0.016、0.014、0.011,P_(6mm)=0.042、0.013、0.007)。超乳组术后1天、1周较术前减少(P_(3mm)=0.033、0.040,P<6mm=0.031、0.040)。两组间比较,术后1个月时超乳组3mm区和6mm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显著高于飞秒组(t=3.536,P=0.001;t=3.259,P=0.003),其余时间节点两组比较无差异。超乳组黄斑3mm区内层和全层视网膜厚度在术后1、3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厚度增加(P=0.036、0.031;P=0.019、0.016),且随时间增长呈递增趋势,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飞秒组黄斑3mm区内层和全层视网膜厚度在术后1周,1、3个月时较术前增加(P=0.045、0.020、0.005;P=0.038、0.027、0.007),且随时间增长呈递增趋势,术后3个月时趋于稳定。两组间各时间节点比较黄斑3mm区内层和全层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患者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在术后3个月时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相比无差异,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是安全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 黄斑血流密度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原文传递
康柏西普联合阈值下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后黄斑区血流密度及形态结构的变化
4
作者 强甜甜 赵思婕 +3 位作者 范宇晨 仇蕊倩 王宇豪 高自清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529-1533,共5页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阈值下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后黄斑区血流密度及黄斑区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DME病人60例(60只眼),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阈值下激光治疗,...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阈值下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后黄斑区血流密度及黄斑区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DME病人60例(60只眼),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阈值下激光治疗,阈值下激光治疗后第2天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康柏西普每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个月,对照组给予单纯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注药次数及间隔时间同观察组。分析2组治疗前后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SCP)和深层毛细血管(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2组病人SCP血流密度组间和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病人DCP血流密度组间和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人在术后1、2、3个月随着时间的推移DCP血流密度上升(P<0.05),但观察组的上升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2组病人CMT和BCVA在组间和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人在术后1、2、3个月随着时间的推移CMT和BCVA均呈现下降趋势(P<0.01),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柏西普联合阈值下激光及单纯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均可减轻DME病人的黄斑水肿,改善DCP密度,提高视功能,但康柏西普联合阈值下激光治疗DME短期内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康柏西普 阈值下激光 视网膜厚度 黄斑血流密度
下载PDF
中医综合疗法对假性近视患者黄斑处脉络膜厚度及微血流密度的影响
5
作者 张月梅 沈建瑞 +1 位作者 张云霞 赵志斌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551-557,共7页
[目的]研究中医综合疗法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黄斑处脉络膜厚度及微血流密度的影响,为中医疗法在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治疗方面提供依据。[方法]使用SPSS 21.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51例(102只眼)假性近视青少年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目的]研究中医综合疗法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黄斑处脉络膜厚度及微血流密度的影响,为中医疗法在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治疗方面提供依据。[方法]使用SPSS 21.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51例(102只眼)假性近视青少年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27例(54只眼),单纯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治疗;治疗组患者24例(48只眼),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雾化、中药眼贴和耳穴埋籽等中医综合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裸眼远视力、电脑验光屈光度数、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并评价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1)治疗组1例因中药雾化过敏导致脱落,最终纳入23例(46只眼)。2)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后平均视力较对照组有一定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治疗,治疗组患者平均假性近视度数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假性近视度数较治疗前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后平均假性近视度数较对照组有一定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治疗前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对照组增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治疗组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较治疗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后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治疗效果较好,并且可以增加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短期观察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假性近视 中医综合疗法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 疗效观察
下载PDF
黄斑中心凹旁血流密度对BRVO患者玻璃体腔内康柏西普注射次数的预测作用评价
6
作者 杨婷婷 赵玥 +1 位作者 沈亚明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46-2051,共6页
目的:研究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水肿(ME)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中围绕黄斑无血管区(FAZ)区域300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探讨并评估该参数对眼内注药次数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 目的:研究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水肿(ME)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中围绕黄斑无血管区(FAZ)区域300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探讨并评估该参数对眼内注药次数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1/2022-03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诊断为非缺血型BRVO合并ME并接受了玻璃体腔内康柏西普注射(IVC)的患者50例50眼,采用3+PRN治疗方案。将眼内注药治疗≤5次的患眼列为B组(25例25眼);眼内注药治疗>5次的患眼列为C组(25例25眼),另外随机选取对侧眼作为对照组A组(25例25眼)。采用OCTA对所有患眼行黄斑区3mm×3mm范围模式扫描采集视网膜血流图像,获取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CMT)及FD-300值。比较各组基线时及第3针注射后1、3、6、12mo时的CMT、BCVA(LogMAR)、FD-300。结果:B组和C组受试者治疗后1、3、6、12mo时的患眼BCVA(LogMAR)较基线均明显改善(均P<0.05);CMT较基线均明显降低(均P<0.05);FD-300较基线降低(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CVA(LogMAR)变化量与基线FD-300、CMT呈显著正相关(B组:r=0.77、0.70,均P<0.01;C组:r=0.89、0.78,均P<0.01)。眼内注药次数与基线FD-300呈显著负相关(B组:r=-0.63,P<0.01;C组:r=-0.7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FD-300参数是影响眼内注药次数的因素。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非缺血型BRVO合并ME患者能有效减轻患眼黄斑水肿,提高患者视力,降低FD-300。基线BCVA越差以及基线FD-300越低的患眼可能需要更多的注射次数。使用OCTA观察黄斑区FD-300,可在治疗前更好地预测非缺血型BRVO合并ME患者的最终视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 黄斑水肿 康柏西普 玻璃体腔 FD-300 黄斑中心凹旁血流密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下载PDF
抗VEGF联合激光治疗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黄孔乾 沈朝兰 +3 位作者 唐芬 钟海彬 赵昕 崔凌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27-1631,共5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PRP)治疗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合并黄斑水肿(DME)对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10/2019-04在我院确诊的sNPDR合并DME患者30例30眼,根据治疗...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PRP)治疗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合并黄斑水肿(DME)对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10/2019-04在我院确诊的sNPDR合并DME患者30例30眼,根据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其中A组15例15眼采用“1+PRN”方案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7d后行PRP治疗,B组15例15眼采用单纯PRP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黄斑区6mm×6mm浅层毛细血管(SCP)和深层毛细血管(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A组患者术后2wk,1mo DCP血流密度显著增加、CMT明显降低、BCVA明显改善(均P<0.05),B组患者术后1mo CMT降低、BCVA改善(均P<0.05)。术后2wk、1mo,A组患者DCP血流密度较B组明显增加(43.37%±2.72%vs 41.03%±2.60%,45.01%±2.28%vs 41.20%±2.43%,均P<0.05),CMT较B组明显降低(303.4±30.36μm vs 329.60±31.47μm,268.67±30.27μm vs 319.40±28.63μm,均P<0.05),BCVA(LogMAR)较B组明显改善(0.28±0.11 vs 0.40±0.13,0.23±0.14 vs 0.38±0.15,均P<0.05)。结论:抗VEGF联合PRP治疗sNPDR合并DME患者短期内可有效增加DCP血流密度,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血流密度 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全视网膜光凝术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布特点及其与血流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欢 陈晨 龙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09-1314,共6页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血流密度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高度近视患者20例40眼,年龄为29.90±7.92岁,等效球镜屈光度为-8.95±2.01 D。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测量黄斑区神...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血流密度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高度近视患者20例40眼,年龄为29.90±7.92岁,等效球镜屈光度为-8.95±2.01 D。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测量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厚度,获取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分布图像并计算各层血流密度。直径6 mm的黄斑区分为9个亚区域: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外区各自分为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4个象限。比较黄斑不同亚区域的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差别,分析其与屈光度、眼轴、各层血流密度的关系。结果:旁中心凹区的4个象限中,上方神经纤维厚度最低,下方神经纤维厚度最高(均P<0.05)。中心凹外区4个象限中颞侧神经纤维厚度最低(均P<0.05)。中心凹外区上方神经纤维层厚度与屈光度存在负相关(r=-0.356,P=0.024)。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与旁中心凹区鼻侧和下方象限,以及中心凹外区上方、鼻侧和下方象限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r=0.314、0.408、0.467、0.655、0.737,均P<0.05);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中心凹外区的上方象限呈负相关(r=-0.356,P=0.024)。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具有各象限不均匀分布特点。随着屈光度的增加,局部神经纤维层变薄,并且存在区域特异性,部分区域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高度近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黄斑血流密度
下载PDF
OCTA观察早期ARMD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形态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赵芹 代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70-2174,共5页
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和形态学结构的改变。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02于我院眼科被初次明确诊断为单眼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RMD)且另一眼为早... 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和形态学结构的改变。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02于我院眼科被初次明确诊断为单眼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RMD)且另一眼为早期ARMD患者的35例35眼,并纳入与试验组年龄相匹配的健康眼35例。所有患者早期ARMD眼于初诊时及2a后均行OCTA检查,观察黄斑区3mm×3mm范围内浅层、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及黄斑区全层、内层、外层视网膜和光感受器与Bruch膜之间(ISOS-BRM)厚度变化。结果:与正常人相比,早期ARMD患者黄斑区3mm×3mm范围内浅层、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P<0.05),黄斑区全层及内层视网膜厚度降低(P<0.05),而ISOS-BRM厚度有增加的趋势(P=0.37),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初次诊断2a后早期ARMD患者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较前进一步降低(P<0.05),外层视网膜厚度较前增加(P=0.02),ISOS-BRM厚度较前进一步有增加的表现(P=0.18),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此外初次诊断及2a后早期ARMD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均呈正相关(初次诊断组:r浅层=0.407,r深层=0.56,均P<0.05;2a后组:r浅层=0.57,r深层=0.628,均P<0.05)。结论:早期ARMD患者黄斑区浅层、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和内层视网膜厚度较正常人均降低,这对ARMD的早期发现和及早干预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黄斑血流密度 黄斑形态结构
下载PDF
0.01%阿托品滴眼液对不同程度近视儿童黄斑微循环的影响
10
作者 葛薇 盛文燕 +2 位作者 许琦彬 诸力伟 李秋实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309,共7页
目的:研究0.01%阿托品滴眼液对不同程度近视儿童黄斑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64例(112眼)首次诊断为屈光不正(近视)的患者在使用0.01%阿托品滴眼液治疗前及用药6个月后进行眼科检查,包括裸眼远视力(uncor... 目的:研究0.01%阿托品滴眼液对不同程度近视儿童黄斑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64例(112眼)首次诊断为屈光不正(近视)的患者在使用0.01%阿托品滴眼液治疗前及用药6个月后进行眼科检查,包括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 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CVA)、眼轴(axial length,AL)、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裂隙灯检查及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常规模式测量黄斑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macular ganglion cell-inner plexiform layer thicknes,mGCIPL)。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测量黄斑区血管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等。比较用药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3组近视患者AL均较用药前显著增长(P<0.01),但低、中度近视用药前后差值明显小于高度近视组;3组近视患者SE均较用药前增长,但低度近视组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高度近视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近视患者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P>0.05)。用药6个月后,中心圆黄斑血管密度(central circle macular vessel density,cCVD)增加在低度、中度近视组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高度近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近视组用药前后外圆黄斑血管密度(outer circle macular vessel density,oCVD)、内圆黄斑血管密度(inner circle macular vessel density,iCVD)、全圆黄斑血管密度(whole circle macular vessel density,wCVD)无明显改变(P>0.05);mGCIPL增加在低度近视组中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中度、高度近视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个近视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在用药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3个近视组中cCVD和AL、SE之间均无相关性(P>0.01),低度近视组中c CVD与m GCIPL呈低度相关(r=0.442,P<0.05),中度、高度近视组中cCVD与mGCIPL均无相关性(P>0.01)。结论:0.01%阿托品滴眼液可以明显降低低度近视患儿AL增长及屈光度增长速度,增加低、中度近视患儿黄斑中心圆血管密度,增加低度近视患儿m GCIPL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01%阿托品滴眼液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 黄斑血流密度 近视
下载PDF
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晓凤 金梅 陆康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14期2312-2315,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MVD)的改变。方法选择2018年9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本院眼科检查的糖尿病患者中筛选出合并糖尿病肾脏的患者,即糖尿病肾脏疾病组(DKD组)31例6...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MVD)的改变。方法选择2018年9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本院眼科检查的糖尿病患者中筛选出合并糖尿病肾脏的患者,即糖尿病肾脏疾病组(DKD组)31例62眼,无糖尿病肾病的糖尿病患者(非DKD组)34例68眼,并取31例62眼健康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应用OCTA获得黄斑区血流密度图,并分别测量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及脉络膜毛细血管(CC)3个层面的MVD。结果DKD组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增生性DR(PDR)的比例分别为74.2%及27.4%,非DKD组发生DR及PDR的比例分别为41.2%及10.3%,对照组无DR发生。三组DR及PDR发生率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CP、DCP、CC的MVD均值从对照组、非DKD组和DKD组呈逐渐减少趋势。DKD与非DKD两组间SCPM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DCPMVD及CCM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组与对照组组间SCP、DCP、CC的M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DKD组与对照组组间SCP、DCP、CC的MV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KD与DR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OCTA可作为DR筛查手段,提示DKD患者MVD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脏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血流密度
下载PDF
OCTA评估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后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仇蕊倩 高自清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30例(3... 目的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30例(30只眼)。通过OCTA观察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视盘血流密度(DBD)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硅油填充眼内后,患者1、3个月BCVA优于术后1周(P<0.05),术后6月BCVA差于术后1、3个月(均P<0.05),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1、3个月黄斑区SCP、DCP、FAZ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3个月比较SCP明显降低(均P<0.05);患者术后1、3个月视盘血流密度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3个月比较密度降低(均P<0.05)。结论使用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后不同时期的黄斑区和视盘血流密度,对于评估视力预后,监测黄斑区和视盘血流密度及结构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视网膜脱离 硅油 黄斑血流密度 视盘血流密度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密度: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观察 被引量:9
13
作者 焦亚 付碧波 +4 位作者 叶波 黄银花 章晖 贺文山 陈小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3-377,共5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 A)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解剖复位稳定1 a黄斑区血流密度,并探讨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 A)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解剖复位稳定1 a黄斑区血流密度,并探讨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关系。方法将我院首诊为RRD并且通过玻璃体切割复位术,术后视网膜复位稳定1 a的患者42例(42眼)的患眼纳入RRD组,患眼的对侧眼纳入对照组A,同时选择健康眼42例(42眼)为对照组B。对所有入选者均行BCVA和OCTA检查。比较RRD组与各对照组各层黄斑区血流密度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患眼BCVA与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丛、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依次为:RRD组:0.422 4±0.089 3、0.483 6±0.074 8、0.527 1±0.039 0;对照组A:0.469 3±0.112 5、0.550 0±0.074 0、0.546 2±0.034 3;对照组B:0.561 9±0.053 7、0.611 2±0.035 2、0.562 6±0.0304。RRD组与对照组A、对照组B相比血流密度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RD组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黄斑区血流密度与BCVA存在一定的正相关(r=0.629、0.654,均为P=0.000),浅层视网膜血管丛黄斑区血流密度与BCVA没有表现出相关性(P=0.103)。结论 RRD复位术后1 a患眼各层黄斑区血流密度均较低,血流量没有完全恢复,且BCVA与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存在相关性;OCTA能客观有效地分层量化黄斑区血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血流密度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非糖尿病肾病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泉 冯志坚 +3 位作者 杨晓燕 张远平 查旭 张鸿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797-803,共7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非糖尿病肾病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分析本院132例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需要进行透析治疗的非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透析方式分为血液透析组65例、腹膜透析组67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非糖尿病肾病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分析本院132例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需要进行透析治疗的非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透析方式分为血液透析组65例、腹膜透析组67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后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SAB)、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扫描分析6 mm×6 mm黄斑区范围,检查内视网膜表层、中层、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circularity index,AI)等指标以及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透析前两组患者Hb、SAB、Scr、BU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两组患者Hb、SAB均高于透析前(P<0.05),Scr、BUN均低于透析前(P<0.05),且腹膜透析组Hb、SAB透析前后差值均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Scr、BUN透析前后差值均高于血液透析组(P<0.05);②透析前两组患者IL-6、hs-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两组患者炎症指标IL-6、hs-CRP均低于透析前(P<0.05),且腹膜透析组透析前后IL-6、hs-CRP差值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③透析前两组患者内视网膜表层、中层、深层及FD300血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两组内视网膜表层、中层、深层及FD300血流密度均高于透析前(P<0.05;),且腹膜透析组透析前后内视网膜表层、中层、深层、FD300血流密度差值均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④透析前,两组患者FAZ面积、FAZ周长、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透析后FAZ面积、FAZ周长、AI较透析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透析组透析后FAZ周长低于透析前(P<0.05),AI高于透析前(P<0.05),腹膜透析组透析前后FAZ面积、FAZ周长、AI差值均高于血液透析组(P<0.05)。⑤腹膜透析组发热发生率显著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但两组低血压、低血糖、腹膜炎、脑水肿及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较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对肾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好,能降低内视网膜中层、内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但产生的炎症因子较多,导致FAZ形态学改变,AI增大,临床治疗应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适合患者的透析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糖尿病肾病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黄斑血流密度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不同眼轴患者黄斑血流灌注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松一 李贵洲 +1 位作者 蔡泽煌 戴丽霞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1000-1003,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不同眼轴患者黄斑血流灌注密度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8月诊断为白内障并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68例患者,测量眼轴长度,按眼轴长度分为3组,甲组20眼(眼轴≤22 mm),乙组30眼(22 ...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不同眼轴患者黄斑血流灌注密度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8月诊断为白内障并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68例患者,测量眼轴长度,按眼轴长度分为3组,甲组20眼(眼轴≤22 mm),乙组30眼(22 mm<眼轴≤26 mm),丙组18眼(眼轴>26 mm),比较3组患者手术前1 d、手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中心凹血流灌注密度及旁中心凹血流灌注密度变化。结果甲组及乙组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区中心凹及旁中心凹血流灌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黄斑区中心凹血流灌注密度减少,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旁中心凹血流灌注密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眼轴白内障患者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易增加,其黄斑血流灌注密度下降,术中需优化超声乳化仪的手术参数,减少对黄斑解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 眼轴 黄斑血流灌注密度 视网膜病变 黄斑
下载PDF
基于OCTA检测中高度近视青年黄斑区血流的研究
16
作者 金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21期58-62,共5页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检测中高度近视青年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变化,探讨眼球各项参数与血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8~40岁中高度近视患者及正常人群60例(60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将纳入的眼数分...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检测中高度近视青年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变化,探讨眼球各项参数与血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8~40岁中高度近视患者及正常人群60例(60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将纳入的眼数分为中高度近视组(-9.00 D≤等效球镜度数<-3.00 D)和正常对照组(等效球镜度数≥0 D),各30眼(3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眼轴及OCTA检查,收集浅层毛细血管丛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SCP FAZ)面积、深层毛细血管丛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DCP FAZ)面积、浅层毛细血管丛黄斑中心凹微血管密度(SCP MVD)、深层毛细血管丛黄斑中心凹微血管密度(DCP MVD)、脉络膜毛细血管黄斑中心凹微血管密度(CC MVD)以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眼球参数(眼压、等效球镜度及眼轴、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厚度)、黄斑区OCTA结果 ,分析等效球镜度、眼轴与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眼压及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6.03±1.88)D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08±0.73)D,眼轴(26.28±1.38)mm长于正常对照组的(22.91±0.64)mm,脉络膜厚度(182.63±72.27)μm小于正常对照组的(313.47±45.1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近视组SCP MVD(9.73±2.50)、DCP MVD(8.90±1.70)、CC MVD(42.99±6.91)均小于正常对照组(13.34±1.62)、(10.77±2.72)、(48.29±8.26), SCP FAZ面积(0.57±0.47)mm^(2)及DCP FAZ面积(0.89±0.22)mm^(2)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的(0.36±0.10)、(0.68±0.20)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SCP MVD、DCP MVD、CC MVD与等效球镜度和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性(r=0.769、0.439、0.366和0.928、0.525、0.272, P<0.05),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791、-0.454、-0.336, P<0.05)。SCP FAZ面积、DCP FAZ面积与等效球镜度和脉络膜厚度呈负相关性(r=-0.796、-0.469和-0.816、-0.451, P<0.05),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767、0.401, P<0.05)。结论 随着青年近视度数增加,黄斑中心凹血流密度减少,无血管区面积增加, OCTA可以为近视进展随访提供有效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中高度近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黄斑中心凹血流密度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
下载PDF
缺血型与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血流对比 被引量:5
17
作者 邢怡桥 刘芳 李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atio,DSFR)及浅层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差异。方法将临床确诊为颞侧BRVO患者45例45眼纳入研究,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缺血型BRVO 23例23眼(缺血组)、非缺血型BRVO 22例22眼(非缺血组)。另选取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22人(22眼)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行OCTA检查,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的范围,以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此区域内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面积,再计算出DSFR。比较缺血组、非缺血组及对照组各区域内深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DSFR、FAZ面积的差异。结果三组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总血流密度、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及浅层FAZ面积缺血组分别为(39.82±5.01)%、(41.61±6.28)%、0.95±0.20、(0.30±0.10)mm 2,非缺血组分别为(39.26±5.07)%、(42.48±5.77)%、1.11±0.23、(0.32±0.19)mm 2,对照组分别为(49.00±2.72)%、(53.05±3.26)%、1.08±0.10、(0.32±0.13)mm 2。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深浅层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浅层FAZ面积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非缺血组DSF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缺血组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较非缺血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相比,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结论缺血型BRVO较非缺血型BRVO的黄斑区血流缺失更重,且深层较浅层更重;DSFR可作为BRVO血流改变异常新的生物标志物,可反映深浅层血管的相对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深浅血流 黄斑血流密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后的黄斑区血流变化 被引量:14
18
作者 陈钰虹 项潇琼 +3 位作者 朱鸿 孙涛 李宪辰 王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5-612,605,共8页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单眼初发RRD患者74例。根据玻璃体切割术后填充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气体填充组(气体组)和硅油填充组(硅油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行黄斑区3mm×3mm区域扫描。记录黄斑区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流密度,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周长。分析2组患者黄斑区血流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与硅油组相比,气体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总3mm×3mm区域SCP血流密度及DCP血流密度均较高(均P=0.000)。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与FAZ面积的变化呈负相关性(r=-0.216,P=0.015)。结论·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气体填充术后对其黄斑区血流的恢复更为有利。使用OCTA技术评估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患眼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对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硅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
下载PDF
非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区血流及结构的改变分析
19
作者 曾思雨 杜磊 邢怡桥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非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PPV)后黄斑区血流及结构改变。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确诊视网膜脱离的患者36例(36只眼)纳入研究(PPV组),患者的对侧眼作为对照组。PPV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 目的探讨非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PPV)后黄斑区血流及结构改变。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确诊视网膜脱离的患者36例(36只眼)纳入研究(PPV组),患者的对侧眼作为对照组。PPV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对照组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观察PPV组术后各个时期视网膜全层厚度(FT)、椭圆体带断裂、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VD)、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DVD)等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结果PPV组患者术后BCVA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改善,在术后各时期,椭圆体带断裂者BCVA均较椭圆体完整者差(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PPV组患者术后1周时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黄斑水肿,FT显著增加,而SVD、DVD显著降低(均P<0.05);术后1个月到术后6个月,FT、SVD及DVD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术后6个月时FT恢复正常(P>0.05),SVD、DVD仍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非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即使手术成功修复,术后也有可能发生椭圆体带断裂、视网膜血流灌注减少,观察术后黄斑区血流及结构的动态改变,可为将来实施改善视功能的干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椭圆体带 黄斑血流密度 视力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黄斑拱环形态及血流的临床观察
20
作者 钟丽欣 王晓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5期105-107,共3页
目的应用OCT技术对正常人及糖尿病患者的黄斑拱环形态、大小和黄斑区血流密度进行观察。方法本研究共涉及研究对象有60例,共120只眼。其中,有20例为正常人,40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余40例为糖尿病患者,共80只眼,作为糖尿病组。对各组患者... 目的应用OCT技术对正常人及糖尿病患者的黄斑拱环形态、大小和黄斑区血流密度进行观察。方法本研究共涉及研究对象有60例,共120只眼。其中,有20例为正常人,40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余40例为糖尿病患者,共80只眼,作为糖尿病组。对各组患者进行全面眼部检查,并采用OCT血管成像技术着重观察黄斑区。结果在黄斑区血流密度方面,三组研究对象在浅层视网膜血管血流密度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拱环形态方面,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CT技术在对糖尿病患者黄斑区改变的早期诊治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T血管成像技术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黄斑血流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