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地方病与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庞绪贵 高宗军 +2 位作者 边建朝 王红晋 王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24-830,共7页
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地氟病、地甲病等地方病严重影响了当地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本文通过4个县区的地氟病、地甲病以及砷中毒病的调查,结合相应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调查结果,重点分析了I、F和As三种致病元素在土壤、饮用水和... 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地氟病、地甲病等地方病严重影响了当地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本文通过4个县区的地氟病、地甲病以及砷中毒病的调查,结合相应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调查结果,重点分析了I、F和As三种致病元素在土壤、饮用水和农作物等介质中的分布状况以及变化规律,并开展了地方病与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相关性的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地氟病与土壤中氟含量、饮水氟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饮水碘含量高是导致区内地甲病流行的主要原因;砷中毒病尚不明确。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提出了高碘区取消碘盐供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病调查 生态地球化学特征 黄河下游流域 相关分析
下载PDF
黄河下游流域土壤种子库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炜 郭卫华 +3 位作者 庞绪贵 王仁卿 战金成 代杰瑞 《山东农业科学》 2010年第2期59-63,共5页
利用种子萌发试验对济南、鱼台、寿光三地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济南、鱼台、寿光三地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为1 317.8±728.5粒/m2、1 043.4±289.4粒/m2、483.4±129.5粒/m2;种子库组成以矮小、生活史短的禾... 利用种子萌发试验对济南、鱼台、寿光三地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济南、鱼台、寿光三地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为1 317.8±728.5粒/m2、1 043.4±289.4粒/m2、483.4±129.5粒/m2;种子库组成以矮小、生活史短的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和苋科的一年生杂草为主;共发现一年生草本植物31种,多年生草本植物9种,半灌木2种,分别占总种数的73.8%、21.4%和4.8%。三地的土壤种子库相似性较低,济南-鱼台、济南-寿光、鱼台-寿光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174、0.100、0.150。济南土壤种子库M argalef丰富度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P ielou均匀性系数分别为2.695、0.553、1.22、0.42;鱼台为4.115、0.711、1.96、0.59;寿光为1.966、0.796、1.80、0.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流域 土壤种子库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高碘地甲病分布与地球化学环境相关性 被引量:5
3
作者 庞绪贵 陈建 +2 位作者 王红晋 边建朝 李肖鹏 《山东国土资源》 2011年第2期20-24,共5页
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是山东省高碘地甲病重病区。在区域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郓城、嘉祥、东昌府、博兴4县(区)开展土壤碘含量、饮水碘含量、儿童尿碘、儿童甲状腺容积、儿童甲肿率等指标调查,结果表明区内饮水碘含量和群体的尿碘含... 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是山东省高碘地甲病重病区。在区域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郓城、嘉祥、东昌府、博兴4县(区)开展土壤碘含量、饮水碘含量、儿童尿碘、儿童甲状腺容积、儿童甲肿率等指标调查,结果表明区内饮水碘含量和群体的尿碘含量普遍较高,高碘的危害和高碘地甲病情严重。分析了土壤、饮水碘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了高碘地甲病与地球化学环境相关性,结果显示高碘地甲病与饮水碘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中碘元素含量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碘地甲病 地球化学 甲肿率 相关分析 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
下载PDF
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主要成果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世进 庞绪贵 战金成 《山东国土资源》 2008年第11期21-25,共5页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表明,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5.4万km2的土地质量总体状况良好,绝大多数土地是清洁的。调查区内有99.9%的土壤为绿色土壤,可生产无公害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一类土壤占92.7%,适宜于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二类土壤占7.2%;三...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表明,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5.4万km2的土地质量总体状况良好,绝大多数土地是清洁的。调查区内有99.9%的土壤为绿色土壤,可生产无公害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一类土壤占92.7%,适宜于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二类土壤占7.2%;三类土壤占0.1%。本次调查发现的重金属严重污染土地集中分布在城市的周边地区。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表明,区内浅层地下水环境污染状况严重,水质优良的地段主要分布在济宁市区北、平阴周边、长清南、济南市区南部等靠近山前地段,其他平原地区的水环境质量多为较差或极差级(不能饮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土地质量 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 黄河下游流域 山东省
下载PDF
黄河下游流域严重缺水成因分析
5
作者 朱重德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2012年第4期144-149,共6页
阐述了黄河水利枢纽库容及黄河中上游拦水筑坝现状。采用库容径流比,分析了黄河流域拦水筑坝的影响及黄河下游流域严重缺水的原因。总结了黄河流域水利枢纽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黄河下游流域 缺水 库容径流比 经验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黄河流域下游山区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分析
6
作者 赵茜 潘福霞 +2 位作者 李斌 臧小苗 丁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3-535,共13页
河流生物群落组成由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形成,但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环境DNA技术,选择黄河流域下游4条山区河流(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和三川汇合后河流)的10个样点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监测。结果发现:不同溪段水质状况有所差... 河流生物群落组成由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形成,但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环境DNA技术,选择黄河流域下游4条山区河流(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和三川汇合后河流)的10个样点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监测。结果发现:不同溪段水质状况有所差异,锦云川盐化程度(以电导率EC表征)和营养盐浓度较高,锦阳川抗生素浓度较高,锦绣川水质较好。山区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差异明显,锦绣川以水生昆虫为主,软体动物占比较低。其中,昆虫纲的大蚊(Tipula abdominalis)、天角蜉(Uracanthella punctisetae)和寡毛纲的顠体虫(Aeolosoma sp.)是造成锦绣川与其他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关键物种。冗余分析和变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盐化、营养盐和抗生素均会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产生影响。其中,EC的解释率为22.86%,营养盐中的TP、NH_(3)-N和TN的解释率分别为20.12%、13.25%和7.81%;此外,盐化可与营养盐和抗生素通过耦合效应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产生影响,贡献率分别为21.60%和16.20%;抗生素与营养盐的贡献率为19.60%。逐步判别回归模型结果显示,Margalef指数(d)受盐化(EC)和营养盐(NH_(3)-N和NO_(3)^(-)-N)的共同影响;随着河流中EC浓度升高,d与NH_(3)-N之间的正响应关系及其与NO_(3)^(-)-N之间的负响应关系显著增强。因此,多环境因子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关注各类环境因子的影响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多环境因子 耦合效应 大型底栖动物 山区河流 黄河流域下游
下载PDF
黄河下游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以山东省黄河流域23个区县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公茂刚 宋梦月 王学真 《改革与战略》 2023年第3期103-117,共15页
文章基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领域层来构建黄河下游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利用黄河下游流域山东省内23个区县的数据,使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其200... 文章基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领域层来构建黄河下游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利用黄河下游流域山东省内23个区县的数据,使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其2000—2019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以此分析了黄河下游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变化趋势和各区域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黄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均有上升但仍存在明显差异,黄河入鲁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且增长较快,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均略低于中部地区和黄河入鲁地区;领域层中,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呈上升趋势,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则呈下降趋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个系统工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只有协调共进,才能真正实现黄河下游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 黄河下游流域 时空差异 山东省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下游城市群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3
8
作者 吴艳霞 刘方南 陈宝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6-404,共9页
[目的]对黄河流域下游城市群生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并使用InVEST模型分析区域生境质量的演变特征,通过空间分析探索生境质量的集聚效应,采用地... [目的]对黄河流域下游城市群生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并使用InVEST模型分析区域生境质量的演变特征,通过空间分析探索生境质量的集聚效应,采用地理探测器探索生境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①2005—2020年,黄河流域下游城市群生境质量水平整体较低,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4022,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②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生境质量在空间上高度相关且呈现出两极集聚特征,生境质量在中原城市群西部、北部及山东半岛城市群中部高—高集聚;在郑州市、青岛市等在城市群中经济发展突出的城市低—低集聚。③地理探测器探测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是影响黄河流域下游城市群生境质量的主要因子,不同因子间交互作用强于单个因子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论]黄河流域下游城市群生境质量高值区要继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生境质量低值区要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杜绝建设用地无序扩张,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城市群 黄河流域下游
下载PDF
山东黄河下游流域土壤碳储量及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存龙 刘华峰 +4 位作者 王红晋 赵西强 崔元俊 王增辉 战金成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大气CO2浓度的剧增为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微小变化直接影响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本文利用2003~2010年多...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大气CO2浓度的剧增为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微小变化直接影响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本文利用2003~2010年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及20世纪80年代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碳数据,对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土壤碳密度、碳储量及时空变化规律和固碳潜力与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m土层有机碳库约占我国SOCP的3.28%;表现出“碳汇”;水稻土碳密度最高、砂姜黑土次之,滨海盐土最低;研究区0~1.0In土层固碳潜力为1.02×10^9t,相当于可减少大气中0.081%CO2浓度。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土壤中增施有机肥和N、P、K肥,以及施用Zn等矿质肥料可有效提高土壤中的有机碳量,提升土壤固碳能力,而含Cl量过高是滨海土壤固碳的破坏性因素。本研究为缓解大气CO2浓度的剧增的环境压力,发挥和提高我国土壤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流域 土壤碳库 固碳现状 固碳潜力 土壤碳储量计算
原文传递
山东黄河流域下游土壤粒度和深度试验成果 被引量:13
10
作者 庞绪贵 姜相洪 +4 位作者 战金成 朱继托 曹秀华 王增辉 崔元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67-771,共5页
以黄河流域下游野外获得的土壤粒度和深度纵剖面试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黄河流域下游不同土壤类型区、不同地貌单元的土壤粒级组成、元素在各粒级组中的分配特征和元素在土壤纵剖面中的含量、纵向变化规律,探讨了其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中... 以黄河流域下游野外获得的土壤粒度和深度纵剖面试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黄河流域下游不同土壤类型区、不同地貌单元的土壤粒级组成、元素在各粒级组中的分配特征和元素在土壤纵剖面中的含量、纵向变化规律,探讨了其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中的意义。确定了能代表区域内土壤主要物质组成的粒级范围,提出了本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最佳样品筛分加工方案和表层、深层土壤样品采集的有效深度和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下游 土壤粒级 土壤纵剖面 贡献值百分比 归一化值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与江淮流域的降水量和入渗深度关系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郝志新 郑景云 +1 位作者 葛全胜 郭熙凤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2-667,共6页
为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清代档案中雨分寸记载所反映的降水信息,并重建1736—1911年的降水量序列,文中仿照清代雨分寸的观测方法,在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105°E以东,30°—40°N)选取了10个具有气候和土质代表性的站点,开展... 为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清代档案中雨分寸记载所反映的降水信息,并重建1736—1911年的降水量序列,文中仿照清代雨分寸的观测方法,在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105°E以东,30°—40°N)选取了10个具有气候和土质代表性的站点,开展了自然降水入渗实验,观测了降水量,降水强度,前期土壤含水量和降水入渗深度等参数.统计分析表明:降水量是影响入渗深度的主要因子,二者呈明显的正相关;且各因子对入渗深度的影响在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地降水量与入渗深度的关系方程,其中多数方程的方差解释量达60%以上,为利用清代雨分寸记载重建各地的降水量提供了定量关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与江淮流域 降水量 入渗深度 雨分寸 气候重建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流域典型湿地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
12
作者 张家洋 蔺芳 +2 位作者 赵琬璐 陈恩希 毛鑫羽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20期40-44,共5页
为探讨黄河中下游流域典型湿地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选择河南省新乡市陈桥湿地中11种具有代表性的样地(4种为核心区,7种为缓冲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各样地不同土层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种样地沉积物中各... 为探讨黄河中下游流域典型湿地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选择河南省新乡市陈桥湿地中11种具有代表性的样地(4种为核心区,7种为缓冲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各样地不同土层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种样地沉积物中各形态无机磷含量表现为铁铝结合态磷>钙结合态磷>可还原态磷>弱吸附态磷;核心区沉积物中弱吸附态磷的平均含量为3.5 mg/kg、可还原态磷的平均含量为11.6 mg/kg、铁铝结合态磷的平均含量为276.9 mg/kg、钙结合态磷的平均含量为165.2 mg/kg,缓冲区沉积物中弱吸附态磷的平均含量为3.4 mg/kg、可还原态磷的平均含量为8.6 mg/kg、铁铝结合态磷的平均含量为255.7 mg/kg、钙结合态磷的平均含量为203.9 mg/kg;弱吸附态磷大部分集中在沉积物浅层,还原态磷和铁铝结合态磷大部分集中在沉积物深层,而钙结合态磷在沉积物浅层和深层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弱吸附态磷 可还原态磷 铁铝结合态磷 钙结合态磷 黄河下游流域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水文特征及其综合治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俊阁 吴国玺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年第3期45-47,共3页
黄河下游的河道和水文特征是:河道比降差异大,“二级悬河”特征显著,河水含沙量高,季节变化明显,水污染严重。因此应综合治理与开发,坚持“三条黄河”治河体系,实现水质监测数字化,建立和完善下游测验体系。方案的设计要兼顾工程措施与... 黄河下游的河道和水文特征是:河道比降差异大,“二级悬河”特征显著,河水含沙量高,季节变化明显,水污染严重。因此应综合治理与开发,坚持“三条黄河”治河体系,实现水质监测数字化,建立和完善下游测验体系。方案的设计要兼顾工程措施与滩区经济发展,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流域 河道特征 水文特征 综合治理开发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下游枯竭型化石能源基地转型发展的路径建议
14
作者 谭琦璐 惠婧璇 《中国能源》 2022年第4期55-63,共9页
位于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两省是化石能源枯竭型能源基地,转型发展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两省能源基地的转型发展面临着高强度开发利用,积累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依赖锁定效应仍较强、矿区城市民生保障能力弱、基... 位于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两省是化石能源枯竭型能源基地,转型发展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两省能源基地的转型发展面临着高强度开发利用,积累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依赖锁定效应仍较强、矿区城市民生保障能力弱、基地用地与其他“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存在重叠等问题。为更好地推动其转型,本文提出了包括分型推动矿区油田废弃地生态修复和再利用、强化生产矿区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举措并重、鼓励各地因地培育多元接续替代产业和促进“产-城-人”协同发展四大领域12方面的具体路径、重点任务和相关的政策支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下游 能源基地 资源枯竭 转型发展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黄河中下游洪涝灾害发展新趋势 被引量:17
15
作者 耿思敏 严登华 +1 位作者 罗先香 郑晓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8-191,244,共5页
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黄河中下游流域水循环多过程发生变化,影响了洪涝灾害的成灾模式和发展趋势。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对黄河中下游流域洪涝灾害现状、降水丰枯周期变化、降水强度和频率等进行了分析。结合社会... 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黄河中下游流域水循环多过程发生变化,影响了洪涝灾害的成灾模式和发展趋势。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对黄河中下游流域洪涝灾害现状、降水丰枯周期变化、降水强度和频率等进行了分析。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沙关系和凌汛形成机制,剖析了黄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强度和承灾体脆弱性变化特征。结果发现,黄河流域洪涝灾害发展有如下新形势:黄河流域洪涝灾害整体呈现加重态势;支流和小流域洪涝灾害态势严峻;"小水大灾"频繁发生,损失惨重;凌汛灾情趋于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流域 洪涝灾害 水沙关系 凌汛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年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文 李伟 李耀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07-1014,共8页
利用197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黄河流域67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对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年的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30~60d低频降水呈现区域性分布的特征,大值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10~20d低频降水呈现整... 利用197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黄河流域67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对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年的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30~60d低频降水呈现区域性分布的特征,大值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10~20d低频降水呈现整体性分布.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年夏季降水普遍存在10~20d和30~60d的低频振荡,10~20d振荡强度整体上均强于30~60d振荡,10~20d低频振荡在旱涝年差异不显著.涝年30~60d低频振荡较旱年显著,涝年和旱年30~60d低频振荡的传播特征不相同,同时涝年的30~60d低频振荡的传播特征也存在差异.影响涝年30~60d低频降水的主要原因是低纬的低频振荡强度增强向北传播到黄河流域,以及青藏高原热源的低频振荡向东北传播与西太平洋热源的低频振荡向西传播在黄河中下游交汇.正常年份的低频降水主要受低纬低频振荡向北传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下游 低频振荡 旱涝
下载PDF
三河与中国早期王都
17
作者 陈隆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1-28,共8页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称“三河”,是指今天流经山西、河南境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河东位于今山西南部,襄汾陶寺遗址早期约早出夏代一二百年,或当传说中尧、舜、禹时期,陶寺中晚期已在夏代纪年范围之内,此时正是早期国家...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称“三河”,是指今天流经山西、河南境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河东位于今山西南部,襄汾陶寺遗址早期约早出夏代一二百年,或当传说中尧、舜、禹时期,陶寺中晚期已在夏代纪年范围之内,此时正是早期国家形成阶段;河内即今太行山东南麓为古黄河所环绕的地区,历史上为商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河南指晋、豫两省黄河以南,周公在此营洛邑,即成周与王城,是周人活动的主要区域。河东、河南、河内三个区域既成相对独立区域,又以黄河相连接,为当时“天下之中”“王者所更居”之地。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更替与发展壮大都没有离开过古老的黄河流域,从这个角度看,夏、商、周三代中国早期国家的诞生不仅是黄河与黄河文化的馈赠,同时也把中国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推进到了新的阶段。黄河中下游流域龙山时代形成的文化成果为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成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始原。龙山时代之后不久,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形态和中华民族的雏形——华夏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河 黄河流域下游 文化核心区
下载PDF
中国古代人骨眶上孔和舌下神经管二分发生率的调查与日本人起源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7
18
作者 谭婧泽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22,共9页
通过对两千余中国古代人骨眶上孔和舌下神经管二分形态小变异发生率的调查 ,探讨中国古代人群与日本古代人群之间的关系 ,支持日本渡来系弥生人与中国大陆古代人群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的观点。
关键词 眶上孔 舌下神经管二分发生率 黄河流域下游地区 日本人 起源 中国古代人 人骨
下载PDF
节气与农事
19
《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 1994年第1期2-2,共1页
立春(2月4日) 也叫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打六九头”,就是说冬至数九后,“六九”头一天立春。冬季结束,春季到来,气温逐渐回升,但不时还有寒潮或冷空气袭击,所以说“打春别欢喜。
关键词 农事 寒潮 “立” 黄河流域下游地区 终雪 候平均气温 麦田管理 冷空气 消夜 中南部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