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重矿物组合分区及来源 被引量:47
1
作者 王昆山 石学法 林振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40,共10页
利用大洋-50型海底取样器,在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125°E以西)海上调查获取了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其中包括1998年以来"黄东海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和"中韩黄海沉积动力学与古环境演变"2项研究所获得的样品共... 利用大洋-50型海底取样器,在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125°E以西)海上调查获取了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其中包括1998年以来"黄东海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和"中韩黄海沉积动力学与古环境演变"2项研究所获得的样品共380个,选取0.063~0.125mm粒级的沉积物,进行碎屑矿物分析,最后选出9个代表性的优势重矿物种的数据为变量,利用Q型聚类(分层聚类)的数学方法,进行聚类组合,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出4个重矿物组合区。客观地反映出黄河物质、长江物质和原地物质的影响范围,同时也体现出物质来源和水动力以及海底风化作用对重矿物分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因而可以得出,在一定的范围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重矿物具有趋同的演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 重矿物 组合分区 物质来源
下载PDF
秋季黄海和东海海域沉降颗粒物及其地球化学组成 被引量:4
2
作者 倪建宇 张美 +1 位作者 刘小涯 林以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8-162,共5页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 地球化学组成 沉降通量 黄海和东海
下载PDF
南黄海和东海毛颚类生态特征的研究Ⅱ.群落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戴燕玉 林茂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0-97,共8页
在对南黄海和东海毛颚类生态特征的研究数量分布特征后的续篇.重点探讨调查区毛颚类群落性质和群落结构的特征及与海区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区共记录毛颚类28种,种类季节变化不明显,周年共有种达64.3%;但群落优势种则有季节差... 在对南黄海和东海毛颚类生态特征的研究数量分布特征后的续篇.重点探讨调查区毛颚类群落性质和群落结构的特征及与海区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区共记录毛颚类28种,种类季节变化不明显,周年共有种达64.3%;但群落优势种则有季节差异与区域差异.毛颚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年均值分别为1.68和0.64.H′的平面分布表现出外部海区大于近岸海区的分布格局.在群落中存在4个生态类群,其中近海暖温带类群和广盐暖水类群可分别指示黄海水、浙江沿岸流和东海陆架混合水在南黄海和东海这两个海区的相互推移和消长过程.此外,从不同侧面的计算分析也表明,影响群落特征值(H′)的主要因子是温度和盐度.群落性质是以近岸暖温带低盐种和暖水广布种为主,近岸暖水种和大洋暖水种占一定比例的暖温带-亚热带群落结构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和东海 毛颚类 群落特征
下载PDF
2013年和2011年夏季南黄海和东海表层悬浮颗粒物中生物标志物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曦 毕蓉 +1 位作者 张海龙 赵美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3-111,共9页
分析了2013年夏季南黄海和东海39个站位的表层颗粒物样品,获得菜子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含量及其分布趋势。通过对比2013和2011年夏季南黄海和东海结果,发现三种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及其分布趋势大体一致。菜子甾醇、生物标志物总量(∑... 分析了2013年夏季南黄海和东海39个站位的表层颗粒物样品,获得菜子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含量及其分布趋势。通过对比2013和2011年夏季南黄海和东海结果,发现三种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及其分布趋势大体一致。菜子甾醇、生物标志物总量(∑PB)和叶绿素a的高值区与长链烯酮的低值区出现在长江口外海域,说明研究海域生产力高值区在长江口外附近海域;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营养盐是调控生产力分布的主要因素。在相同站位,2013年三种类脂生物标志物含量总和是2011年的2.3倍,这主要是因为2013年较大的长江冲淡水水量带来了较多的营养盐。另外,2013年东亚夏季风较强,加强了长江冲淡水向外海扩散,所以2013年生产力高值区比2011年略靠近东北方向的外海。2013年菜子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与∑PB比值的高值区分别出现在长江口外海域、长江口外东南海域和南黄海中部海域,表明硅藻和甲藻在生产力较高的长江口附近海域生长占优势,而定鞭藻在生产力较低的南黄海中部生长占优势。通过对2013年和2011年夏季南黄海和东海生物标志物的对比分析,证明了生物标志物不仅可以准确指示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而且可以有效地指示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年际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黄海和东海 浮游植物 生产力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内波混合方法与Mellor-Yamada混合方案在黄海和东海夏季温跃层模拟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真 范植松 +1 位作者 司宗尚 张善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14,共7页
观测显示夏季黄海和东海存在强温跃层,同时存在强内潮和内孤立波。考虑内潮和内孤立波的混合作用对于黄海和东海夏季温跃层以及环流的模拟工作是重要的,本文使用POM数值模式,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考虑风场和不考虑风场的强迫作用下,分... 观测显示夏季黄海和东海存在强温跃层,同时存在强内潮和内孤立波。考虑内潮和内孤立波的混合作用对于黄海和东海夏季温跃层以及环流的模拟工作是重要的,本文使用POM数值模式,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考虑风场和不考虑风场的强迫作用下,分别使用Mellor-Yamada混合方案和本文提出的内波混合参数化方法,对8月份的黄海和东海温度的垂直结构进行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Mellor-Yamada二阶湍流混合方案主要反映风场对上层海洋的混合作用,对于内波引起的混合作用反映较差;内波混合参数化方法主要考虑内潮和内孤立波的混合作用,兼顾风场和底摩擦的混合作用,模拟结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跃层 内波混合 黄海和东海
下载PDF
基于GFM和GAMM模型分析对虾白斑综合征(WSSV)对黄海和东海北部水域虾类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婷婷 滕广亮 +4 位作者 李英瑕 吴强 单秀娟 张庆利 金显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5,共10页
虾类是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量变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在开展黄海和东海北部水域虾类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梯度随机森林模型(gradient random forest m... 虾类是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量变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在开展黄海和东海北部水域虾类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梯度随机森林模型(gradient random forest model,GFM)和广义加性混合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ixed models,GAMM),分析了2016—2018年间黄海和东海北部水域WSSV流行对虾类生物量的影响。分子检测结果显示,调查所获取的26种虾类中,11种被检测为WSSV阳性;2016、2017和2018年WSSV阳性采样站点的比率分别为48.40%、38.75%和21.74%,虾类样品中WSSV阳性检出比率分别为16.86%、9.60%和4.80%。GFM模型分析显示,解释变量“阳性样品数的对数(ln_posi)”对响应变量“虾类生物量的对数(ln_Abu)”的重要性最高。GAMM分析中,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最小原则筛选出的最优模型为:ln_Abu~WSSV阳性率(P_rate)+ln_posi+经度(Long),该模型中ln_posi和P_rate是影响虾类生物量的极显著相关因子,ln_Abu随着P_rate的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WSSV在黄海和东海北部水域虾类中流行,推测对该海域的虾类生物量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黄海和东海北部 虾类 GFM模型 GAMM模型
下载PDF
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潮余流特征及其与近岸环流输送的关系 被引量:25
7
作者 赵保仁 方国洪 曹德明 《海洋科学集刊》 CAS 1995年第1期1-11,共11页
渤海、黄海和东海是西北太平洋陆缘海,有宽广的大陆架,太平洋潮波长驱直入,在大陆架海域形成显著的潮汐运动,由此而产生的潮余流输送在许多地区显示出重要作用。已有很多学者(方国洪等,1985;黄祖柯,1992)用数值方法计算过渤海的潮波运动... 渤海、黄海和东海是西北太平洋陆缘海,有宽广的大陆架,太平洋潮波长驱直入,在大陆架海域形成显著的潮汐运动,由此而产生的潮余流输送在许多地区显示出重要作用。已有很多学者(方国洪等,1985;黄祖柯,1992)用数值方法计算过渤海的潮波运动,并给出了那里的潮余流分布。渤海的潮余流计算大体上有两种方法:(1)用二维或三维潮波运动方程组计算潮汐和潮流,然后再计算欧拉潮余流(方国洪、杨景飞,1985;于克俊、张法高,1987;黄祖柯,1992);(2)以弱非线性三维拉格朗日平均流理论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余流 渤海 近岸环流 黄海和东海 欧拉余流 分潮 斯托克斯漂移 涡旋 物质输运 潮波运动
原文传递
黄海和东海海域溶解铋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晓丹 宋金明 +1 位作者 吴斌 李学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0-107,共8页
结合大面调查,典型断面剖析及关键站位连续观测结果,研究了黄海和东海海域溶解铋的含量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探讨其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海水溶解铋含量在0~0.029μg·L^-1之间,平均值为0... 结合大面调查,典型断面剖析及关键站位连续观测结果,研究了黄海和东海海域溶解铋的含量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探讨其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海水溶解铋含量在0~0.029μg·L^-1之间,平均值为0.008μg·L^-1;底层海水浓度稍高,介于0.001~0.189μg·L^-1。之间,平均值为0.016μg·L^-1.水平方向上,溶解铋低值分布与盐度所示长江冲淡水双支扩散特征吻合,表明其可示踪长江冲淡水路径;高值出现在黄海暖流和苏北沿岸流途经之处及长江冲淡水与沿浙闽沿岸水交汇之处,表明其分布受控于海流系统循环.垂直方向上,水体对流和涡动混合使近岸海水均匀混合,陆架区强潮混合锋面将近岸垂向混合区和离岸层化海水区分隔,阻挡了溶解铋向外输运,使锋区内溶解铋含量明显高于外海.周日内,溶解铋变化主要与潮汐、再悬浮作用和温盐跃层等海域特定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与温度,盐度等环境因素波动尚未呈现明显关系.溶解铋与悬浮颗粒物显著正相关,表明其易从固相释放至水体,并确定由颗粒态转化为溶解态的最佳温度(22~27℃)、盐度(28~31)和pH(7.9~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铋 分布特征 主要来源 影响因素 黄海和东海
原文传递
渤海、黄海和东海海气变换系数研究
9
作者 陈永利 赵永平 杨连素 《海洋科学集刊》 CAS 1994年第1期33-43,共11页
海气之间交换系数的研究报道很多(Anderson,1981;Hicks,1972),但由于观测时间、地点及所取资料的不同,所得结果也不相同。通常认为,风应力系数 C<sub>D</sub>=1.5×10<sup>-3</sup>,热量C<sub>H<... 海气之间交换系数的研究报道很多(Anderson,1981;Hicks,1972),但由于观测时间、地点及所取资料的不同,所得结果也不相同。通常认为,风应力系数 C<sub>D</sub>=1.5×10<sup>-3</sup>,热量C<sub>H</sub>和水汽C<sub>E</sub>的交换系数近似地等于C<sub>D</sub>(Businger,1975),其可能误差为±50%。Deardorff(1968)认为交换系数依赖于边界层的稳定度。而Bunker(1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和东海 水汽交换系数 黄海暖流 东海南部 海气交换 东海 气变 黄海 感热
原文传递
东、黄海春秋季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59
10
作者 张志南 林岿旋 +3 位作者 周红 韩洁 王睿照 田胜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97-1005,共9页
《北斗号》调查船分别于 2 0 0 0年 10月和 2 0 0 1年 4月在 2 6°N至 36°N,12 0°E至 12 6°30′E东、黄海陆架浅水区调查中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的取样。研究表明 ,两个航次 (秋季、春季 )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分别... 《北斗号》调查船分别于 2 0 0 0年 10月和 2 0 0 1年 4月在 2 6°N至 36°N,12 0°E至 12 6°30′E东、黄海陆架浅水区调查中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的取样。研究表明 ,两个航次 (秋季、春季 )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 6 5 4 .2 5± 4 4 1.72 ind/10 cm2 和342 .0 0± 2 5 2 .0 0 ind/10 cm- 2 ,平均生物量分别为 80 7.0 6± 5 17.89μg dwt/10 cm2 和 2 85 .2 5± 173.72μg dwt/10 cm2 ;平均生产量分别为 72 6 3.5 8± 4 6 6 4 .18μg dwt/(10 cm2· a)和 2 5 6 7.2 8± 15 6 3.5 0 μg dwt/(10 m2· a)。两个航次小型生物的平面分布类似 ,即高密度和高生物量区分布在水深等深浅 5 0 m左右的站位上 ,特别是在长江口以南的浙江沿海。共鉴定出 14个小型生物类群 ,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最优势的类群 ,秋、春季两个航次的优势度分别为 87.2 %和 91.2 %。其他优势类群依次为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和动吻类 ;按生物量优势依次为多毛类 38.1%~ 5 4 .0 % ,线虫 2 8.3%~ 38.1%和桡足类 9.0 %~ 9.4 %。垂直分布的研究表明 ,91%的小型生物分布在 0~ 5 cm的表层内 ,线虫和桡足类分布在 0~ 2 cm的比例分别为 6 3%和 86 %。相关分析表明 ,小型底栖生物的数量分布与粘土含量 (% )、粉砂粘土含量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生物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丰度 生物量 黄海和东海
下载PDF
基于岭回归的近岸海域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
11
作者 李磊 张红梅 +1 位作者 熊志玲 包云 《江西水利科技》 2024年第4期235-241,共7页
本文利用SeaDAS软件的三种标准业务化叶绿素a浓度反演算法OC2、OC3和OC4进行了黄海和东海的叶绿素a浓度反演,并利用2003年的黄海和东海实测叶绿素a浓度数据进行验证,发现OC3和OC4算法反演结果明显偏大,OC2算法反演结果略微偏大。针对上... 本文利用SeaDAS软件的三种标准业务化叶绿素a浓度反演算法OC2、OC3和OC4进行了黄海和东海的叶绿素a浓度反演,并利用2003年的黄海和东海实测叶绿素a浓度数据进行验证,发现OC3和OC4算法反演结果明显偏大,OC2算法反演结果略微偏大。针对上述三种算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岭回归的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并利用2003年的MODIS遥感数据进行了黄海和东海的叶绿素a浓度反演,经与实测数据对比及F检验(F=25.893,p=0.000<0.05),模型预测值与实测表层叶绿素a浓度值之间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21.8%,均方根误差(RMSE)为0.325mg/m^(3)和决定系数(R^(2))为0.847。该模型可有效地克服OC2、OC3和OC4算法存在的共线性问题,准确性和拟合度优势明显。因此,基于岭回归的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能够有效地反演近海的叶绿素a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DAS大气校正 叶绿素a反演算法 岭回归 黄海和东海
下载PDF
COHERENS模式在长江口赤潮源推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秀华 朱良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1,共9页
在COHERENS基础上,建立了一个σ坐标下的三维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夏季环流数值模式,较好地模拟了夏季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的环流系统(黑潮、台湾暖流、对马暖流和长江冲淡水)。在此斜压流场的基础上,进行了拉格朗日颗粒追踪和欧拉输... 在COHERENS基础上,建立了一个σ坐标下的三维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夏季环流数值模式,较好地模拟了夏季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的环流系统(黑潮、台湾暖流、对马暖流和长江冲淡水)。在此斜压流场的基础上,进行了拉格朗日颗粒追踪和欧拉输运数值模拟来推测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高发区的可能赤潮源。提出台湾海峡、福建浙江近海和台湾东北海底存在赤潮的“种子”,它们很可能就是我国长江口赤潮高发区的赤潮源,这仍需现场的海洋调查去证实。数值模拟推测赤潮源是对流-扩散输运方法在海洋生态学领域中的一个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和东海海域 长江口 数值模拟 COHERENS 对流 扩散输运方程 拉格朗日输运 欧拉输运 赤潮 赤潮源
下载PDF
2017年春季黄东海碳水化合物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春 陈岩 +1 位作者 杨桂朋 纪崇霄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8-855,共8页
本文采用TPTZ(2,4,6-三吡啶-s-三嗪,C18H12N6)分光光度法,测定了2017年春季南黄海和中国东海海水中的溶解态单糖(MCHO)、多糖(PCHO)及总糖(TCHO)的浓度,对比了南黄海和东海表层海水中MCHO、PCHO和TCHO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黄海... 本文采用TPTZ(2,4,6-三吡啶-s-三嗪,C18H12N6)分光光度法,测定了2017年春季南黄海和中国东海海水中的溶解态单糖(MCHO)、多糖(PCHO)及总糖(TCHO)的浓度,对比了南黄海和东海表层海水中MCHO、PCHO和TCHO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黄海表层海水中碳水化合物浓度高于东海。通过对南黄海B断面和东海P断面的调查发现,B断面MCHO、PCHO和TCHO分布趋势总体为近岸高、远岸低,表层高、底层低,而P断面由于受到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和黑潮的综合影响,MCHO、PCHO和TCHO未表现出与B段面相似的分布特征。对E2站位的周日变化观测结果显示,MCHO、PCHO和TCHO的高值主要集中在12:00-18:00时段,低值区段主要集中在4:00-8:00时段,PCHO和TCHO呈线性正相关,MCHO与PCHO没有相关性,但是MCHO的浓度高峰滞后于PCHO的浓度高峰,这可能是由于PCHO被分解,断裂糖苷键释放MCHO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碳水化合物 浓度分布 周日变化 黄海和东海
原文传递
扑朔迷离的地震海啸
14
作者 陈国柱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5年第11期28-28,共1页
1960年智利大地震,自爱森至瓦尔迪维南北长480km,宽19~29km的地段,在几十秒内地面突然沉陷32m多。人们吓呆了。没有丧生的人都纷纷逃到户外,不敢轻易返回屋内。 主震过去不久,挤在海边的难民们忽然瞧见了一幅奇特的景象:海水迅疾退落,... 1960年智利大地震,自爱森至瓦尔迪维南北长480km,宽19~29km的地段,在几十秒内地面突然沉陷32m多。人们吓呆了。没有丧生的人都纷纷逃到户外,不敢轻易返回屋内。 主震过去不久,挤在海边的难民们忽然瞧见了一幅奇特的景象:海水迅疾退落,一直退到最低潮线以下,露出了平时看不见的礁石和淤泥地。许多来不及随着海水退走的鱼虾,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拼命挣扎跳跃。 可是,受惊的人群还没有转过神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啸 突然沉陷 淤泥地 地震观测 黄海和东海 浙江南浔 大地震 世界纪录 自然灾害 每小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