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81篇文章
< 1 2 1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LC同时测定甜高粱中10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对比研究
1
作者 李婷 王斐 +3 位作者 何振富 陈平 谢建鹏 王琪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1,共6页
试验旨在建立同时测定甜高粱不同部位中10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并对总黄酮提取物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试验以甜高粱陇甜粱2号成熟期籽粒、茎秆及全株为研究对象制备总黄酮提取物,利用HPLC同时测定不同部位... 试验旨在建立同时测定甜高粱不同部位中10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并对总黄酮提取物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试验以甜高粱陇甜粱2号成熟期籽粒、茎秆及全株为研究对象制备总黄酮提取物,利用HPLC同时测定不同部位总黄酮提取物中的儿茶素、氯化芹菜定、花旗松素、芦丁、槲皮素、木犀草素、柚皮素、高北美圣草素、芹菜素及麦黄酮含量。结果显示,10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在各自线性范围内与色谱峰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984~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0%~105.8%,RSD为1.03%~2.86%。抗氧化性测定结果表明,甜高粱不同部位总黄酮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均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不同浓度下清除率均表现为籽粒>全株>茎秆;籽粒总黄酮提取物浓度为1.00 g/L时,籽粒总黄酮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高于VC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部位总黄酮提取物含量与不同自由基清除率及总还原能力(FRAP)均呈正相关。研究表明,该试验方法简便,结果准确性较高,可用于甜高粱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甜高粱不同部位总黄酮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黄酮类化合物 HPLC 抗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黄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2
作者 邹波 钟思彦 +6 位作者 林锦波 余元善 傅曼琴 卓晓群 李俊 卜智斌 徐玉娟 《中国果菜》 2024年第2期47-53,共7页
黄皮是我国华南地区特色优稀水果,风味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黄酮类物质是黄皮果实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关于黄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较为零散,结论缺乏系统性。本文全面综述了黄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 黄皮是我国华南地区特色优稀水果,风味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黄酮类物质是黄皮果实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关于黄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较为零散,结论缺乏系统性。本文全面综述了黄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提取方法,系统阐述了其抗氧化、抗肿瘤、保护心血管、增强认知、抗炎、降糖和抑制黑色素生成等功效及作用机制,以期为黄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科学研究、黄皮产品的开发和品牌创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结构 提取 生物活性
下载PDF
南京椴花化学成分鉴定及不同发育时期黄酮类化合物差异分析
3
作者 原晓 王欢利 +3 位作者 王奇志 黄犀 严灵君 汤诗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79,共10页
【目的】研究南京椴花化学成分及其主要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变化规律,为后续采用多组学手段探究椴树花中重要药用化合物的代谢通路及调控机制解析奠定基础,同时为椴树花的采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0年生南京椴为试验... 【目的】研究南京椴花化学成分及其主要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变化规律,为后续采用多组学手段探究椴树花中重要药用化合物的代谢通路及调控机制解析奠定基础,同时为椴树花的采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0年生南京椴为试验材料,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分析南京椴花中代谢物组分及类黄酮含量差异。【结果】(1)南京椴花中共鉴定得到46种化合物,其中有机酸及其衍生物13种、香豆素及其衍生物4种、酯1种、类黄酮28种。(2)盛花期是南京椴花中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的分界点,与蕾期相比,开花期间代谢物变化更明显。(3)多重比较分析显示:26种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时期花中含量差异显著(P<0.05),阿福豆苷、山奈苷、槲皮苷、橙皮苷、花旗松素和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在盛花期相对含量较高,原花青素A2和3种原花青素三聚体在末蕾期含量较高。【结论】发育状态可作为判断南京椴花中次级代谢物含量的重要因素,末蕾期的标志性化合物是原花青素A2,盛花期的标志性化合物是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末蕾期和盛花期均具有采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椴 椴花 代谢组学 黄酮类化合物 UPLC-MS/MS
下载PDF
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4
作者 范埃米 张翠平 +2 位作者 卢媛媛 柳刚 胡福良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28,共6页
对2013年以来国内外蜂胶中新发现的88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分类总结,列出每种成分的化学名称、地理来源及可能的植物来源,为蜂胶化学成分的研究、植物来源的确定以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 蜂胶 黄酮类化合物 质量控制
下载PDF
肠道菌群对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作用及生物学活性影响研究进展
5
作者 金杜欣 曹维 +4 位作者 赵秀丽 刘瑞 吴满刚 葛庆丰 于海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24-330,共7页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日常饮食中、由植物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重生物学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癌、抗心血管疾病等。然而,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导致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极低。近年来,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在肠道菌群...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日常饮食中、由植物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重生物学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癌、抗心血管疾病等。然而,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导致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极低。近年来,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发生代谢转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物利用度,且其代谢产物具有与母药相似或更高的生物学活性。因此,解析黄酮类化合物在肠道菌群作用下的代谢规律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物学活性可为阐释其体内药效机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文章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的代谢反应,对黄酮类化合物经体内肠道菌群作用后代谢产物的生物学活性及机制进行相应的讨论,为明确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发挥生物学活性的有效形式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肠道菌 代谢反应 转化产物 生物学活性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
6
作者 王琳玮 赵小博 +1 位作者 王靖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6-1264,共29页
为探究饲粮中添加黄酮类化合物(FLAs)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系统回顾方法对已发表文献进行Meta分析。检索年限从2000年1月至2023年6月,共检索到文献620篇,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最终纳入16篇... 为探究饲粮中添加黄酮类化合物(FLAs)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系统回顾方法对已发表文献进行Meta分析。检索年限从2000年1月至2023年6月,共检索到文献620篇,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最终纳入16篇,共计样本300例,所纳入的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4与Stata/MP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选择标准均值差(SMD)作为效应指标,并对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FLAs可以有效提高奶牛产奶量[SMD=0.75,95%置信区间(CI):0.37~1.12,P<0.0001]、乳蛋白率(SMD=0.69,95%CI:0.33~1.06,P=0.0002)以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SMD=0.68,95%CI:0.12~1.24,P=0.0200),并有效降低牛奶体细胞数(SMD=-1.22,95%CI:-1.87~-0.56,P=0.0003)。综上所述,采用Meta分析方法可系统性评价在奶牛饲粮中添加FLAs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为FLAs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黄酮类化合物 奶牛 生产性能 免疫指标
下载PDF
共晶改善黄酮类化合物成药性能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尹苗苗 尚海花 +3 位作者 侯越 陶铭 李祎亮 侯文彬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3期715-723,共9页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种类和数量众多,因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而备受关注,已经成为国内外天然药物开发和研究的热点。然而,黄酮类化合物本身存在着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和在体内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由于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种类和数量众多,因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而备受关注,已经成为国内外天然药物开发和研究的热点。然而,黄酮类化合物本身存在着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和在体内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由于黄酮类化合物中通常缺乏可电离的基团,共晶策略是提高这些化合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法。笔者对近年来成功制备的黄酮类化合物共晶对其原料药物溶解度、溶出速率、渗透性、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其改变机制,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共晶产品的进一步开发与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共晶 成药性能 改变机制
原文传递
类风湿关节炎免疫特征基因及其与土茯苓黄酮类化合物的关系研究
8
作者 杨欣 黄聪 姚血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4-490,共7页
目的基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集结合LASSO逻辑回归、ssGSEA和WGCNA等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方法,筛选与特定免疫细胞浸润相关的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标志物,并分析土茯苓黄酮类化合物与其结合情况。方法通过GEO数据库获取正... 目的基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集结合LASSO逻辑回归、ssGSEA和WGCNA等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方法,筛选与特定免疫细胞浸润相关的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标志物,并分析土茯苓黄酮类化合物与其结合情况。方法通过GEO数据库获取正常对照组和RA组基因芯片。利用R 4.3.0“WGCNA”软件包对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识别其中的共表达模块信息,筛选出与RA密切相关的关键模块。基于R软件中“glmnet”包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LASSO回归分析,筛选RA的特征基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的面积用来评估特征基因对RA的诊断价值。通过R中的“GSVA”、“limma”和“GSEABase”程序包对正常对照组和RA组的基因表达数据进行量化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Exactive/MS)技术鉴定土茯苓黄酮类化合物。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析黄酮类化合物与特征基因的结合情况。结果LASSO回归算法共筛选出5个特征基因(载脂蛋白D,含锌指和BTB域16,趋化因子C-C亚族受体5,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冠蛋白1A),5个特征基因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85,特征基因与多种免疫细胞呈正相关。通过UHPLC-Q-Exactive/MS鉴定出土茯苓黄酮类化合物共20个,其中Mulberrin和Neobavaisoflavone化合物与5个免疫特征基因均有较好的结合。结论土茯苓黄酮类化合物与RA免疫特征基因有较好的结合,能够为RA免疫调节治疗和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土茯苓 免疫细胞浸润分析 特征基因 分子对接 黄酮类化合物
下载PDF
花生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与助睡眠活性分析
9
作者 赵还珠 冯其翔 +4 位作者 崔莉 邹业飞 魏代磊 张浩 王岱杰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3期51-57,共7页
开展花生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分离与活性分析研究。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分子对接技术评价其助睡眠活性。筛选最佳溶剂体系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5∶5∶2∶8,5∶5∶3∶7,5∶5∶5∶5,v/v),通过梯度洗脱分... 开展花生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分离与活性分析研究。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分子对接技术评价其助睡眠活性。筛选最佳溶剂体系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5∶5∶2∶8,5∶5∶3∶7,5∶5∶5∶5,v/v),通过梯度洗脱分离得到两种化合物,经质谱和核磁结构鉴定为大豆苷元和芒柄花黄素。采用分子对接分析大豆苷元和芒柄花黄素对失眠相关的两种蛋白受体(GABRA1和FOS)均有较好的亲和力,相互作用力主要为氢键,两种化合物具有助睡眠的潜在活性。建立了花生茎叶中大豆苷元和芒柄花黄素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方法,采用分子对接证实两种化合物具有助睡眠的潜在活性,为花生茎叶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及进一步开发助睡眠活性化合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茎叶 黄酮类化合物 高速逆流色谱 分子对接 助睡眠活性
下载PDF
黄酮类化合物对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10
作者 肖冰颖(综述) 聂雪坤 +3 位作者 林小惠 汪余嘉 陈家鑫 陈子春(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664-670,共7页
血管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目前,西医治疗的效果不佳且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中药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改善凋亡及自噬等途径调控内皮细胞功能,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方面具有多途径、多环节... 血管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目前,西医治疗的效果不佳且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中药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改善凋亡及自噬等途径调控内皮细胞功能,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方面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等优势,极具开发潜能。该文对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改善内皮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推动血管内皮损伤新型候选药物的发现及黄酮类化合物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内皮细胞 损伤 保护作用 药理机制 综述
下载PDF
食品中黄酮类化合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洋 周方 +2 位作者 唐璐子 周珊珊 王雨婷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24年第1期64-67,共4页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苯并吡喃骨架的多羟基芳香化合物,在食品、药物、保健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将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前处理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检测人员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溶剂提取 高效液相色谱 气相色谱
下载PDF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
12
作者 林启炫 杜灿凯 +2 位作者 林稚凯 赵秀娟 刘姚 《现代食品》 2024年第2期92-97,共6页
黄酮类化合物是通过一些因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药品方面。因此,本文分析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癌、抗肿瘤、抗糖尿病、抗炎症、抗心脑血管疾病和抗衰老等生物活性,介绍了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是通过一些因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药品方面。因此,本文分析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癌、抗肿瘤、抗糖尿病、抗炎症、抗心脑血管疾病和抗衰老等生物活性,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生物活性 应用
下载PDF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13
作者 易仁珍 巫琼 +3 位作者 徐文楠 邓紫婕 罗涛 王琤 《广东饲料》 2024年第2期31-33,共3页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等,药用价值极高,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各类疾病。在畜牧生产之中,黄酮类化合物能够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被...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等,药用价值极高,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各类疾病。在畜牧生产之中,黄酮类化合物能够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被广泛应用。本文简要综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在畜牧生产中的进一步研究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生物活性 畜牧生产
下载PDF
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俞晓平 李轶维 +1 位作者 王月 杨科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总结了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来源以及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最重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药物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大量体内外实验已证明黄酮类化合物有显著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它主要通过抗氧化、抗炎... 目的:总结了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来源以及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最重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药物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大量体内外实验已证明黄酮类化合物有显著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它主要通过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扩血管和降血压、调节血脂以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等作用机制,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结果:黄酮类化合物的未来发展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结论:有必要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期开发出有明确疗效且作用机制更加清楚的天然黄酮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天然产物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牡丹籽粕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优化及膜法分离纯化
15
作者 邹平 徐莹 +2 位作者 陈文涛 张迎阳 徐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58-267,共10页
本研究采用微滤-纳滤二级膜分离的方法对牡丹籽粕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提纯。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料液比、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和提取时间对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及验证。选用聚偏... 本研究采用微滤-纳滤二级膜分离的方法对牡丹籽粕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提纯。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料液比、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和提取时间对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及验证。选用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醚砜(PES)、聚四氟乙烯(PTFE)、聚丙烯(PP)、混合纤维素(MCE)、聚丙烯腈(PAN)、水系醋酸纤维(CA)和聚酰胺(PA)8种材料微滤膜对牡丹籽粕黄酮类化合物(PSMF)提取液进行初级分离。纳滤膜为实验室自制的有机硅/PA复合膜。结果表明,PSMF最佳的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5 g/mL,提取温度50℃,乙醇体积分数为70%,提取时间为30 min,PSMF提取量为(240.28±2.25)μg/mL。将粗提液稀释10倍用于比较8种不同微滤膜对于PSMF粗提液的过滤效果,发现PA膜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复合膜对PSMF存在较好的纯化效果,且分离后黄酮水溶性提升至90%以上。经过800℃煅烧之后,原料液的残余质量为1.43%,PA膜分离液的残余质量为0.76%,BTESE/PA复合膜降至0.26%,杂质更少纯度较高。对比其分离前后的抗氧化活性,分离后的·OH、DPPH·清除率以及还原力有所提升,O_(2)^(−)·清除率由79.94%下降至64.82%。本研究对牡丹籽粕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PSMF是一种新型的植物黄酮资源,组成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粕 黄酮类化合物 膜分离 液-质联用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基于天然大分子的黄酮类化合物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高琦 陈文钊 +3 位作者 唐子程 彭雪 王宁 薛友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29,共10页
黄酮类化合物是存在于天然食品中一类重要的多酚类化合物,在食品、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行业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黄酮类化合物却普遍因为自身的溶解度低、稳定性和渗透性差,导致其生物利用度差,因而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利... 黄酮类化合物是存在于天然食品中一类重要的多酚类化合物,在食品、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行业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黄酮类化合物却普遍因为自身的溶解度低、稳定性和渗透性差,导致其生物利用度差,因而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利用纳米技术,以天然生物大分子为基质制备黄酮类化合物的纳米颗粒,进而改善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简单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在此基础上,例举了多种蛋白质和多糖基质的纳米颗粒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讨论其结合机理和适用性,并展望黄酮类化合物纳米颗粒在食品行业中应用的发展前景。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天然大分子纳米颗粒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天然大分子 纳米颗粒 稳定性 生物利用率
下载PDF
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于德涵 黎莉 苏适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67-375,共9页
天然低共熔溶剂是一种新型绿色溶剂,有望替代传统有机溶剂实现对黄酮等天然产物的高效提取。为了阐明天然低共熔溶剂在黄酮化合物萃取方面的应用,本文对近5年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综述了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黄酮的研究现... 天然低共熔溶剂是一种新型绿色溶剂,有望替代传统有机溶剂实现对黄酮等天然产物的高效提取。为了阐明天然低共熔溶剂在黄酮化合物萃取方面的应用,本文对近5年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综述了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黄酮的研究现状,并详细讨论了影响提取率的各种因素。天然低共熔溶剂在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花色素、异黄酮等多类天然黄酮产物的提取方面表现良好,其萃取率普遍优于甲醇、乙醇等传统溶剂,且萃取产物活性更高;低共熔溶剂的组成、摩尔比、含水量和温度等条件会显著影响其对黄酮化合物的萃取。文章还对天然低共熔溶剂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希望能为黄酮化合物的高效、绿色提取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黄酮类化合物 绿色溶剂 提取
下载PDF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水产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张亚楠 刘天娇 王君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74-177,共4页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的各类器官中,具有高效、低毒、促吸收、促生长、调节免疫等生物学功能。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氧化功能,在畜牧养殖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植物黄...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的各类器官中,具有高效、低毒、促吸收、促生长、调节免疫等生物学功能。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氧化功能,在畜牧养殖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学功能,总结了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在水产动物生长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在水产养殖业中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生物学功能 水产动物
原文传递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菌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健 张珍珍 +2 位作者 梅秀珍 徐业芬 冯志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广泛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疾病,会导致细菌耐药性逐渐提升,因此,亟需寻找替代抗生素的新型药物。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化学成分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谷物和茶叶中的天然多酚物质,黄酮类化合... 广泛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疾病,会导致细菌耐药性逐渐提升,因此,亟需寻找替代抗生素的新型药物。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化学成分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谷物和茶叶中的天然多酚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在抗菌领域作为抗菌药物或抗菌联用药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系统总结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菌机制。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菌机制可以分为2个方面,一方面直接抑制细菌生长,包括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引起细胞质损伤、抑制核酸合成、抑制能量代谢、细胞膜损伤、细胞壁损伤等;另一方面是通过调控宿主细胞间接发挥抑菌作用,药物作用能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免疫细胞分化、活化从而抑制细菌。黄酮类化合物抗菌作用的研究为今后探索替代抗生素药物或者减少抗生素使用剂量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抗菌机制 抗生素
下载PDF
芫花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对阿尔兹海默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0
作者 王洪伦 付洋洋 铁芳芳 《青海科技》 2023年第4期46-55,共10页
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疾病,以Aβ沉积形成斑块、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神经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表现。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该研究以冈田酸(OA)诱导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 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疾病,以Aβ沉积形成斑块、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神经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表现。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该研究以冈田酸(OA)诱导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建立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AD体外细胞模型,基于该细胞模型对青藏高原特色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体外抗AD活性的研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Ser^(396)位点的磷酸化水平,评价黄酮类化合物对该模型的保护作用。并利用上述AD模型研究筛选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对线粒体功能(活性氧和膜电势)以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有效化合物芫花素(T8)可通过降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降低细胞内ROS等方面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对进一步开发预防或治疗AD药物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芫花素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线粒体功能 构效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