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5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胃液pH值为导向的颅脑损伤应激相关性黏膜病变预防策略及其对相关临床事件的影响
1
作者 江皓波 刘海木 李翠玉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3期1547-1550,共4页
目的探讨以胃液pH值为导向的颅脑损伤应激相关性黏膜病变(SRMD)预防策略及其对相关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将72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7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静脉注射质子泵抑制剂(PPI)预防SRMD,给予观察组患者以胃... 目的探讨以胃液pH值为导向的颅脑损伤应激相关性黏膜病变(SRMD)预防策略及其对相关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将72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7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静脉注射质子泵抑制剂(PPI)预防SRMD,给予观察组患者以胃液pH值为导向的预防策略。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SRMD、医院获得性肺炎(HAP)、艰难梭菌感染(CDI)、呼吸衰竭、休克、肾功能受损及死亡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SRMD、肾功能受损及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HAP、CDI、呼吸衰竭、休克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的PPI预防策略,采用以胃液pH值为导向的预防策略,可在保证SRMD预防效果的同时,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HAP、CDI、呼吸衰竭、休克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相关性黏膜病变 颅脑损伤 胃液 PH值 预防效果
下载PDF
胃癌高发区人群筛查中胃黏膜病变进展为胃癌风险的研究
2
作者 吴秀贞 刘宗超 +2 位作者 李文庆 冯海华 张兰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0163-0167,共5页
依托胃癌高发区大规模人群筛查队列分析不同级别胃黏膜病变的患病情况,前瞻性探讨不同胃黏膜病变进展为胃癌的风险,为优化胃癌的筛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山东临朐胃癌高发区开展的国家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纳入年龄在40-69... 依托胃癌高发区大规模人群筛查队列分析不同级别胃黏膜病变的患病情况,前瞻性探讨不同胃黏膜病变进展为胃癌的风险,为优化胃癌的筛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山东临朐胃癌高发区开展的国家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纳入年龄在40-69岁之间,2012-2020年经内镜筛查和病理诊断明确为各级别胃黏膜病变、且未患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或浸润性胃癌的14087例研究对象,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应用Poisson回归模型计算各级别胃黏膜病变进展至胃癌风险的相对危险度及其95%CI。结果 胃黏膜完全正常者仅有8例(0.06%),诊断为浅表性胃炎(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分别为7608(54.00%)、2848(20.22%)、3103(22.03%)和520(3.69%)例。受检者前瞻性随访过程中,共有109例诊断为胃癌,包括63例HGIN和46例浸润性胃癌。与基线正常或仅有SG的个体相比,患有CAG、IM和LGIN的个体进展为胃癌的风险依次增加为3.85倍、5.18倍和19.08倍,其中LGIN组进展为HGIN和浸润性胃癌的风险分别为SG/正常组的22.96倍和14.64倍。结论 基于胃癌高发区的大样本研究显示,随胃黏膜病变严重程度增加,随访期间发生胃癌的风险呈级联上升趋势,为针对不同级别胃黏膜病变的人群进行分级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筛查 黏膜病变
下载PDF
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升级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高荣建 吴海丽 +5 位作者 毕鑑红 康凯 郭星 刘娟 李晓丽 孟存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6期3325-3329,共5页
背景胃癌的早期诊断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内镜下钳夹活检(EFB)是胃癌诊断的重要手段。然而,据相关研究显示,EFB诊断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诊断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患者病情被低估。陕北地区目前此相关研究较少。目的统... 背景胃癌的早期诊断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内镜下钳夹活检(EFB)是胃癌诊断的重要手段。然而,据相关研究显示,EFB诊断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诊断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患者病情被低估。陕北地区目前此相关研究较少。目的统计陕北地区5所医院因胃黏膜病变经ESD后的病理升级率,并分析病理升级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6—2021年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延安市人民医院、榆林市第一医院、延安市中医院、子长市人民医院因胃黏膜病变行ESD治疗的患者,其术前均行EFB。本研究将病理类型分为:慢性炎性改变(CIC)、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早期胃癌(EGC)及进展期胃癌。分析患者术前EFB诊断与ESD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将术后病理诊断发生升级者定义为病理升级。分别对术前EFB诊断为CIC、LGIN、HGIN患者ESD术后病理升级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病理升级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例患者。术前EFB诊断为CIC、LGIN、HGIN、EGC分别为84、75、65、17例。术前EFB诊断与ESD术后病理诊断总体升级率为31.5%(76/2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镜下分型[OR=0.134,95%CI(0.029,0.617)]和表面溃疡[OR=3.595,95%CI(1.226,10.536)]是术前EFB诊断为CIC患者ESD术后病理升级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OR=3.961,95%CI(1.071,14.650)]、内镜下分型[OR=0.311,95%CI(0.127,0.765)]、表面发红[OR=5.830,95%CI(1.591,21.355)]及取材数目[OR=0.234,95%CI(0.063,0.872)]是术前EFB诊断为LGIN患者ESD术后病理升级的影响因素(P<0.05);病灶大小[OR=3.143,95%CI(1.003,9.852)]是术前EFB诊断为HGIN患者ESD术后病理升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若术前活检提示为CIC,但内镜下分型为平坦型或凹陷型,病灶有表面溃疡,应警惕病理被低估的可能;术前活检提示为LGIN,但患者年龄>60岁、病灶为平坦型、病灶表面发红且取活检数目只有1块时,不排除术前病理被低估,必要时可行ESD;病灶大小>2 cm时,术前活检诊断HGIN的病灶很可能为EGC,建议行E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病变 胃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钳夹活检 病理升级 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PDF
预防内镜下黏膜病变治疗术后出血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1
4
作者 仲蕾媛 庄若 +6 位作者 朱丽群 包磊 陈萍 李卉 张曙 厉丽 张炜 《护士进修杂志》 2023年第15期1398-1404,共7页
目的遴选并获取国内外预防内镜下黏膜病变治疗术后出血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汇总,为医护人员开展临床循证实践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BMJ、UpToDate、JBI、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网站、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苏格兰... 目的遴选并获取国内外预防内镜下黏膜病变治疗术后出血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汇总,为医护人员开展临床循证实践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BMJ、UpToDate、JBI、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网站、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加拿大医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医脉通、日本胃癌协会(JGCA)、美国胃肠病协会(AGA)、日本胃肠内镜学会(JGES)、美国胃肠内窥镜协会(ASGE)、欧洲胃肠内镜协会(ESGE)、Cochrane Library、PubMed、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或网站关于预防内镜下黏膜病变治疗术后出血的所有证据,包括临床决策、临床实践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专家共识以及与证据密切相关的原始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4月1日。由4名研究者对检索到的指南进行评价,其余文献由2名研究者进行独立评价,结合专业人士的判断,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结果共纳入了15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6篇,4篇指南,1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1篇随机对照试验,1篇病例对照研究。总结了3个方面共29条的最佳证据,包括风险筛查及告知、预防策略、教育及随访。结论该研究针对内镜下黏膜病变治疗术后患者提供了预防术后出血的最佳证据,为规范内镜下黏膜病变治疗术后出血预防管理提供了循证依据,建议护理人员在应用证据时综合考虑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最佳证据,加强随访,降低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病变治疗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术后出血 预防 循证护理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反流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贺勇 张涛 +4 位作者 秦景娜 陈杰 叶行 孙亚楠 周英发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3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反流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原发性胆汁反流在胃黏膜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2年2~8月于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接受普通胃镜检查以及幽门螺旋杆菌(HP)检查的患者810例,分为胆汁反流组(n=178)和无胆汁反流组(n=63...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反流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原发性胆汁反流在胃黏膜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2年2~8月于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接受普通胃镜检查以及幽门螺旋杆菌(HP)检查的患者810例,分为胆汁反流组(n=178)和无胆汁反流组(n=632),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胆汁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排除243例HP阳性患者,结合胃镜检查及病理结果将567例HP阴性患者根据胃黏膜病变程度依次分为正常组、慢性胃炎组、癌前病变组、胃癌(GC)组,比较各组胆汁反流检出率及反流程度。结果 在有无胆汁反流方面,两组性别、禁食时间、吸烟、饮酒、焦虑、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重指数、饮食辛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18~45岁与46~75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汁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女性、禁食时间过长、吸烟、饮酒、焦虑、胃泌素水平升高。在胃黏膜病变方面,排除HP对胃黏膜的影响后,正常组胆汁反流检出率明显低于慢性胃炎组、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P<0.05),慢性胃炎组和癌前病变组胆汁反流检出率明显低于胃癌组(P<0.05),慢性胃炎组胆汁反流检出率明显低于癌前病变组(P<0.05),胃黏膜病变严重程度与胆汁反流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r=0.195,P=0.000)。结论 女性、禁食时间过长、吸烟、饮酒、焦虑、胃泌素水平升高可能是胆汁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在排除HP对胃黏膜的影响后,胆汁反流可能是胃黏膜病变的危险因素,且与胃黏膜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反流 危险因素 黏膜病变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病变治疗术后出血预防管理审查指标的制定及障碍因素分析
6
作者 仲蕾媛 庄若 +6 位作者 朱丽群 陈萍 包磊 李卉 厉丽 张文华 张炜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07-113,共7页
目的制定内镜下黏膜病变治疗术后出血预防管理的审查指标并开展临床现状审查。方法以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为理论框架,确定临床护理问题、组建循证护理团队、系统检索文献、评价及汇总证据,制定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依据审查结果,从基于证... 目的制定内镜下黏膜病变治疗术后出血预防管理的审查指标并开展临床现状审查。方法以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为理论框架,确定临床护理问题、组建循证护理团队、系统检索文献、评价及汇总证据,制定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依据审查结果,从基于证据的变革、潜在采纳者和实践环境3个方面分析证据引入临床的障碍及促进因素,制定行动对策。结果共纳入26条最佳证据,制定30条审查指标;14条审查指标依从率>60%,16条<60%,其中14条依从率为0。主要障碍因素为证据内容复杂且未转化为护士可及形式,医护人员循证知识欠缺,多形式宣教材料规范流程缺失,未形成多学科合作机制等;主要促进因素为循证项目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层变革意愿强,实践者善于创新等。结论预防内镜下黏膜病变治疗术后出血的证据与临床实践存在较大差距,应充分利用促进因素克服障碍,实施改进,促进证据的有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病变 消化内镜手术 术后出血 审查指标 障碍因素 促进因素 循证护理
下载PDF
益气养胃汤对46例非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疣状胃炎患者症状表现及肠黏膜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西歌 付鑫 周松林 《上海医药》 CAS 2023年第23期57-60,共4页
目的 :探讨益气养胃汤对非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疣状胃炎患者症状表现及肠黏膜病变的影响。方法 :将92例非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益气养胃... 目的 :探讨益气养胃汤对非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疣状胃炎患者症状表现及肠黏膜病变的影响。方法 :将92例非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益气养胃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不完全型疣状结节数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48%vs 76.09%),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不完全型疣状结节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益气养胃汤对非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疣状胃炎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疣状胃炎 益气养胃汤 临床症状 黏膜病变 不完全型疣状结节
下载PDF
急性斑蝥中毒致口腔黏膜病变及流产1例及文献复习
8
作者 张志强 郭骏 +3 位作者 文才 雷博 江蓉 钟应权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3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加深医护人员对急性斑蝥中毒的临床诊治的理解。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孕早期急性斑蝥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检查及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发病机制及预后转归,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者以口咽及消化系统黏膜病变损伤... 目的加深医护人员对急性斑蝥中毒的临床诊治的理解。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孕早期急性斑蝥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检查及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发病机制及预后转归,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者以口咽及消化系统黏膜病变损伤表现发病,实验室检查见感染、肝肾功能损伤及内环境代谢紊乱,经过早期多学科协作,对患者综合干预,行利尿解毒、保护黏膜及纠正机体内环境代谢紊乱,患者治疗预后良好,无继发及余留并发症。结论急性斑蝥中毒是一种罕见的中毒性疾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对症治疗,安全地解毒后使用黏膜保护剂能有效减轻患者主观症状,联合多科诊疗用药可减少重要脏器及功能继发损害,提高其预后及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蝥中毒 黏膜病变 口腔
下载PDF
胃黏膜病变ESD术前术后病理差异性分析
9
作者 苗向阳 赵倩 +1 位作者 杨爱华 薛会光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3年第10期1293-1297,共5页
目的 分析胃黏膜病变术前活检病理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性情况以及导致病理差异的相关因素分析,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5.01至2022.06.30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并行病理检查的... 目的 分析胃黏膜病变术前活检病理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性情况以及导致病理差异的相关因素分析,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5.01至2022.06.30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并行病理检查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内镜下钳夹活检(EFB),按照活检病理分为慢性炎症改变(CIC)、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并根据活检病理及ESD术后病理分为升级组、未升级组,探讨ESD术后病理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 236例病例中,42例CIC,100例LGIN,74例HGIN,20例早期胃癌(EGC)。EFB病理及ESD术后病理诊断总体一致率为59.75%。其中CIC组术后病理与活检病理保持一致者占57.14%,升级率42.86%,其中升级为LGIN、HGIN、EGC分别为30.95%、9.52%、2.38%。LGIN组病理一致率为73%,升级率25%,其中升级为HGIN者18%,EGC者7%。HGIN组病理一致率为33.78%,升级为EGC者为43.2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内镜下分型是CIC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变大小>2 cm、病灶表面结节、活检取材1块是LGIN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内镜下分型凹陷型是HGIN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内镜活检病理与ESD术后病理存在一定差异性。当术前活检提示CIC,而内镜下形态为凹陷型,应关注术后病理存在升级风险;术前活检提示LGIN,当病变大小>2 cm、病灶表面有结节且活检数目只有1块时,应注意病变被低估的可能;术前活检为HGIN时,若病灶镜下形态为凹陷型,应注意存在病理升级为EGC可能,应积极复查,完善E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活检 病理差异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消化道黏膜病变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超 聂源 +1 位作者 刘林祥(综述) 朱萱(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75-1978,共4页
肝硬化是一种由多种肝病引起的晚期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其主要并发症包括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等,还可累及到全身多器官功能,而肝硬化所致胃肠道损害更为常见。肝硬化门脉高压也可累及消化道的其他部位:包括食... 肝硬化是一种由多种肝病引起的晚期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其主要并发症包括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等,还可累及到全身多器官功能,而肝硬化所致胃肠道损害更为常见。肝硬化门脉高压也可累及消化道的其他部位:包括食管、胃、小肠、结直肠等,而消化道功能不全又会影响肝脏代谢及修复再生,进一步加重肝硬化,形成恶性循环。在肝硬化疾病的综合治疗中,消化道黏膜病变的治疗同样不可忽视。该文对肝硬化患者合并消化道黏膜病变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及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并发症 门静脉高压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消化道 黏膜病变
下载PDF
消化内镜联合病理学检查对黏膜病变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价值
11
作者 马文元 薛祥龙 王小红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3年第8期92-94,共3页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胃肠道组织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异常浸润为特征的少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好发于30~5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总体发病率为1/10万~30/10...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胃肠道组织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异常浸润为特征的少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好发于30~5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总体发病率为1/10万~30/10万[1,2]。本病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研究发现本病可能因变应原与胃肠组织接触后在胃肠壁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释放出组胺类血管活性物质触发的过敏反应及炎症反应有关[3]。本病按部位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按浸润程度分为黏膜病变型、肌层病变型及浆膜病变型[4]。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因而诊断较为困难。本研究对我院近20年来临床资料完整的16例黏膜病变型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消化内镜联合病理学检查对黏膜病变型EG的诊断价值,通过认识黏膜病变型EG的消化内镜及病理学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镜 男性发病率 黏膜病变 胃肠组织 胃肠壁 消化系统疾病 浸润程度 血管活性物质
下载PDF
质子泵抑制剂预防胆胰外科围术期应激性黏膜病变的合理性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黎杏仁 沈爱宗 苏丹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9期1022-1026,共5页
目的 调查胆胰外科围术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预防应激性溃疡(SU)的情况,评价其合理性,为PPIs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某院2020年6月1日至8月31日胆胰外科围术期使用了PPIs的患者信息,统计PPIs的使... 目的 调查胆胰外科围术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预防应激性溃疡(SU)的情况,评价其合理性,为PPIs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某院2020年6月1日至8月31日胆胰外科围术期使用了PPIs的患者信息,统计PPIs的使用率、用药指征,随后评价有用药指征病例的药物遴选、用药时机、用法用量等情况。结果 623例次手术,有530例次478名患者预防使用了PPIs(85.07%)。其中无PPIs用药指征的为268例次(50.57%),262例次有用药指征病例产生不合理用药情况642例次(98.32%),主要为遴选药物不适宜、用药时机不适宜、用药频次不适宜、疗程过长等,仅11例次(1.68%)相对合理。结论 该院胆胰外科围术期使用PPIs预防SU不合理现象显著,医师应从严把控用药指征,药师应加强前置性处方审核,共同促进药物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胰外科 质子泵抑制剂 围术期 应激性黏膜病变 应激性溃疡 预防 合理用药
下载PDF
基于iTRAQ技术的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病变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红伟 程艳丽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61-366,共6页
目的应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sotope relative labeling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 technique,iTRAQ)筛选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病变的差异蛋白,分析生物信息,探讨阿司匹林导致胃黏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分别收集口服阿司匹... 目的应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sotope relative labeling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 technique,iTRAQ)筛选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病变的差异蛋白,分析生物信息,探讨阿司匹林导致胃黏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分别收集口服阿司匹林6个月以上患者的胃黏膜病变(包括胃炎、胃溃疡)标本作为实验组,未口服阿司匹林健康体检者的正常胃黏膜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iTRAQ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筛选与鉴定。通过检索Gene Ontology数据库,针对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对差异蛋白在功能方面进行富集;通过KEGG的Pathway数据库,定位差异蛋白到相应的生化代谢途径和信号转导途径,将不同的蛋白质富集到共同代谢途径中。结果共鉴定出298个差异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35个蛋白表达上调,63个蛋白表达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了129种细胞组分、733种生物学过程、123种分子功能、55条信号转导通路。差异蛋白的基因分子功能主要包括异源性二聚体蛋白的活性、MAPK级联反应、受体激动剂活性、CCR10趋化因子受体结合、氨甲酰磷酸合成酶活性、CXCR5趋化因子受体结合、H-K交换ATP酶活性等,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内吞作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上。结论阿司匹林可能通过上调或下调多种差异蛋白,如下调EGFR参与内吞作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多种信号途径损伤胃黏膜。为进一步阐明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病变 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近焦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在胃黏膜病变靶向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14
作者 丁佳艺 李锐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28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近焦联合窄带成像技术(NF-NBI)在胃黏膜病变靶向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行内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局灶性病变且行镜下活检的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胃镜检查方法不同分为白... 目的:探讨近焦联合窄带成像技术(NF-NBI)在胃黏膜病变靶向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行内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局灶性病变且行镜下活检的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胃镜检查方法不同分为白光内镜+靶向活检组(n=98)、NBI内镜+靶向活检组(n=58)、NF-NBI内镜+靶向活检组(n=54)。比较三组患者内镜下活检早期胃癌阳性率及内镜图像清晰度。结果:NF-NBI内镜+靶向活检组胃早癌活检阳性率高于其他两组,NBI内镜+靶向活检组胃早癌检出率高于白光内镜+靶向活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NF-NBI内镜+靶向活检组患者内镜图像病变形态、黏膜表面结构、微血管形态清晰度评分均高于白光内镜+靶向活检组和NBI内镜+靶向活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NF-NBI内镜下活检早期胃癌阳性率更高,胃黏膜可疑病变的微血管、腺体结构成像更清晰、准确,在非病理活检情况下也能够对胃黏膜可疑病变进行较准确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病变 近焦 窄带成像技术 活检 阳性率
下载PDF
基层官兵急性胃黏膜病变111例
15
作者 段智娟 彭守坤 +1 位作者 杨蓉 朱旭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1011-1012,共2页
1983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y,Hp)以来,研究已证实,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1]),是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重要因素,是国际上公认的Ⅰ类致癌因子^([1-4])。目前,关于基层部队Hp感染和急性胃黏... 1983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y,Hp)以来,研究已证实,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1]),是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重要因素,是国际上公认的Ⅰ类致癌因子^([1-4])。目前,关于基层部队Hp感染和急性胃黏膜病变关系的报道较少,本文对武警云南总队医院收治的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官兵进行临床分析,为基层官兵有效预防急性胃黏膜病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胃黏膜病变 幽门螺旋杆菌 上消化道出血 部队官兵 应激
下载PDF
EGFR、PCNA和MUC5AC在阿司匹林相关人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16
作者 倪小涵 郭红伟 +2 位作者 王亚丽 张宏娜 程艳丽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094-1099,共6页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相关人胃黏膜病变组织中EGFR、PCNA、MUC5AC的表达,阐明其在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病变组织(42例...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相关人胃黏膜病变组织中EGFR、PCNA、MUC5AC的表达,阐明其在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病变组织(42例)作为阿司匹林组,同期健康体检者相对正常胃黏膜组织(25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EGFR、PCNA、MUC5AC的表达情况。结果根据染色强度、细胞阳性率与染色强度乘积的半定量法及ImageJ软件半定量法三种方法分析均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阿司匹林相关人胃黏膜病变组织中EGFR、PCNA、MUC5AC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阿司匹林相关人胃黏膜病变组织中EGFR、PCNA、MUC5AC蛋白表达均上调,共同参与了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黏膜病变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增殖细胞核抗原 黏蛋白5AC
下载PDF
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效果及对胃黏膜防御、损伤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林王椿 郑金聪 +3 位作者 郑由周 刘炎 蔡忠捷 姚正盛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28期5-9,共5页
目的:探究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的效果及对胃黏膜防御、损伤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9月—2021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的80例严重创伤、大型手术和危重疾病等应激状态下合并AGML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究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的效果及对胃黏膜防御、损伤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9月—2021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的80例严重创伤、大型手术和危重疾病等应激状态下合并AGML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AGML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AGML治疗总有效率、止血时间、输血量、治疗前后的胃黏膜防御相关因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三叶因子2(TFF2)、热休克蛋白-70(HSP-70)、碳酸氢根(HCO_(3)^(-))、前列腺素E_(2)(PGE_(2))及一氧化氮(NO)]和胃黏膜损伤相关因子[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_(2)O_(2))和过氧化脂质(LPO)]。结果:观察组的AGML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输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胃黏膜防御、损伤相关因子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5 d后观察组胃黏膜防御相关因子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损伤相关因子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奥美拉唑治疗AGML的效果较好,且可有效改善胃黏膜防御及损伤相关因子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奥美拉唑 急性胃黏膜病变 黏膜防御相关因子 黏膜损伤相关因子
下载PDF
贝母白及汤防治ICU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18
作者 赵千帆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3年第2期279-281,共3页
目的:观察贝母白及汤防治重症医学科(ICU)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2月60例ICU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贝母白及汤治疗,两组均... 目的:观察贝母白及汤防治重症医学科(ICU)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2月60例ICU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贝母白及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72 h。观察两组患者止血时间,对比两组疗效情况,以及实验室指标[胃液隐血、大便隐血、血红蛋白(Hb)、胃液pH值、红细胞压积(HCT)],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止血时间[(27.83±4.61)h]短于对照组[(36.19±5.3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9,P<0.05);治疗72 h,两组患者胃液隐血阳性、大便隐血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Hb、胃液pH值、HCT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胃液隐血阳性、大便隐血阳性率、胃液pH值低于对照组,Hb、HC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12.50%)与对照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母白及汤可缩短ICU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止血时间,改善胃液潜血、大便潜血阳性率及实验室指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胃黏膜病变 贝母白及汤 止血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过敏性紫癜患者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病变的观察 被引量:9
19
作者 严加林 张明亮 +1 位作者 卢小刚 郭田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78-380,共3页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患者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改变,探讨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例过敏性紫癜患者进行纤维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及胃和十二指肠病变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8例患者均有胃、十二指肠黏膜改变,1例食...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患者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改变,探讨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例过敏性紫癜患者进行纤维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及胃和十二指肠病变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8例患者均有胃、十二指肠黏膜改变,1例食管受累。损害主要表现为黏膜呈花斑样充血、水肿及点状糜烂和多发性溃疡,且伴有胃肠道症状者的胃肠道黏膜病变程度更严重,但与皮损严重程度无关。15例患者Hp检测阳性。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为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壁纤维蛋白性坏死、出血、管腔缩小,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核碎裂。结论:临床各型过敏性紫癜均可出现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改变,其严重程度与胃肠道症状密切相关,与皮损的严重程度无关;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过敏性紫癜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过敏性 黏膜病变 胃肠道 胃镜检查 病变 十二指肠黏膜病变
下载PDF
不同牵引方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黏膜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20
作者 蹇明盛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6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在治疗胃黏膜病变患者中选择不同牵引方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胃黏膜病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牙线... 目的探讨在治疗胃黏膜病变患者中选择不同牵引方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胃黏膜病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牙线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金属夹弹力圈联合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全体患者手术都取得成功,手术中一次性切除全部病变组织。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充分暴露黏膜用时、标记全部病灶用时、切除较难部位用时、切除简单部位用时、手术耗时、住院时间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率为5.00%,对照组并发症率为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随访两组患者,复发率和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胃黏膜病变患者时,牙线牵引法与金属夹弹力圈联合牵引法都有一定治疗效果,临床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应用合适的牵引方法,以提升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病变 不同牵引法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