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土区坡耕地施加生物炭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0
1
作者 吴昱 刘慧 +1 位作者 杨爱峥 赵雨森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87-294,共8页
为了探索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作用效果,于2015年在东北黑土区典型黑土带上的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3°坡耕地上的径流小区内,开展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0、25、50、75、100 t/hm^2)对土壤结构、持水性能、径流泥沙控制等... 为了探索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作用效果,于2015年在东北黑土区典型黑土带上的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3°坡耕地上的径流小区内,开展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0、25、50、75、100 t/hm^2)对土壤结构、持水性能、径流泥沙控制等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可有效改善黑土区土壤结构,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随之减小,而土壤孔隙度则会明显提高;土壤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储水能力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当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降雨径流及水土流失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75 t/hm^2处理具有最好的径流泥沙控制效果,其中径流控制效果好于泥沙控制;施加生物炭还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并可以改善养分的空间分布,4种生物炭用量处理的养分含量不仅在数量上高于对照处理,而且在均匀程度上有较大的改善,减缓了坡度对土壤养分造成的坡上与坡下的差异。研究结果为东北黑土区秸秆资源的高效、绿色、循环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可为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坡耕地 秸秆生物炭 土壤结构 持水性能 径流泥沙
下载PDF
坡式条田在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隋媛媛 刘明义 +4 位作者 许晓鸿 张瑜 刘艳军 阎百兴 欧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55,76,共5页
以吉林省杏木小流域为试验区,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坡式条田在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与横垄对照相比,黄花菜、红小豆及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3种不同坡式条田产生的径流量... 以吉林省杏木小流域为试验区,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坡式条田在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与横垄对照相比,黄花菜、红小豆及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3种不同坡式条田产生的径流量分别减少62.5%,64.8%,69.2%,泥沙量分别减少70.9%,72.9%,74.2%。(2)不同坡式条田冲刷泥沙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比对照减少10%~20%,全磷和全钾含量减少7%~15%。(3)条田埂上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具有较好的固埂护埂效益,田埂植物盖度达到45%~55%,0-5cm,20-25cm和40-45cm土层土壤崩解速率分别比黄花菜和红小豆单种降低53.61%和22.41%,11.19%和8.94%,20.38%和10.88%。(4)与横垄对照相比,坡式条田措施下坡耕地总体经济效益提高8%~12%,红小豆作物经济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式条田 黑土区坡耕地 水土流失 效益分析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效应影响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瑜 许晓鸿 +1 位作者 隋媛媛 芦贵君 《吉林水利》 2012年第11期1-5,共5页
采用室内实验分析与野外试验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对研究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坡耕地土壤含水量、水土流失量、养分含量及作物产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处理相比较,留... 采用室内实验分析与野外试验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对研究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坡耕地土壤含水量、水土流失量、养分含量及作物产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处理相比较,留茬、轮作及秸秆覆盖措施处理产流次数分别减少3次、5次和6次,年径流量分别降低15.6%、29.9%和46.9%;(2)在拔节期、开花期及收获期,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大小为秸秆覆盖>轮作>留茬>对照;(3)与对照处理相比,留茬、轮作及秸秆覆盖措施处理产泥沙次数分别减少4次、5次和6次,年产生泥沙量分别减少94.4%、95.5%和97.7%;(4)与对照处理相比,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全钾含量产生的影响作用大于对全磷的影响,轮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促进作用最强,效果最佳;(5)对照小区相比,留茬、轮作及秸秆覆盖措施处理玉米作物产量分别提高5.03%,8.39%和9.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坡耕地 保护性耕作 水土保持 防治效应
下载PDF
波状起伏台地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与效益——以克山县古城项目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丙友 崔润利 杨亚娟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0年第1期1-3,9,共4页
综合论述了东北黑土区古城项目区的水土流失类型、成因和危害,确定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的目标任务与措施配置,并进行了治理效益分析。
关键词 黑土区坡耕地 治理措施 波状起伏台地 克山县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碱性磷酸酶和有机质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邢培茹 郑粉莉 王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2,共4页
以东北黑土侵蚀严重区宾州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采集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6个典型坡面及各坡面不同坡位的土壤样品,分析坡耕地土壤碱性磷酸酶和土壤有机质在流域和坡面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流域尺度上,... 以东北黑土侵蚀严重区宾州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采集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6个典型坡面及各坡面不同坡位的土壤样品,分析坡耕地土壤碱性磷酸酶和土壤有机质在流域和坡面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流域尺度上,坡耕地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坡面尺度上总体表现为坡面上部<坡面中部<坡面下部的趋势,且坡位对土壤有机质分布的影响较其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更为明显。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流域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有机质空间分布与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相对应,反映出土壤侵蚀是影响该区耕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黑土区坡耕地 土壤碱性磷酸酶 土壤有机质 土壤侵蚀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长缓坡耕地横坡垄作与地形对土壤可蚀性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于博威 张晴雯 +4 位作者 郝卓 石玉龙 李雪亮 李孟妮 荆雪锴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4706-4716,共11页
【目的】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日益加重,研究横坡垄作与地形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交互作用,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内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在横坡垄作方向与顺坡水线... 【目的】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日益加重,研究横坡垄作与地形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交互作用,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内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在横坡垄作方向与顺坡水线方向共布设25个采样点,并计算相应样点的土壤可蚀性K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检验土壤可蚀性K值的差异性,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结果】横坡垄作方向,土壤可蚀性K值在垄台呈现从坡顶到坡足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坡足比坡顶减小幅度为6.2%;在垄沟呈现从坡肩到坡足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坡足比坡肩减小幅度为5.8%。顺坡水线方向,由于垄台对地表径流的阻挡作用,垄台和垄沟土壤可蚀性K值沿着坡面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横坡垄作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最大,其垄台和垄沟的解释率分别达51%和18%以上;横坡垄作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解释能力,特别是横坡垄作与地形的交互作用尤为明显。【结论】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横坡垄作与地形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横坡垄作可以显著拦蓄径流,减少土壤侵蚀,但因黑土区坡耕地横坡垄作的坡缓而长,在坡足处易于汇集径流,依然有“断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横坡垄作 顺坡水线 地形 交互作用 黑土区坡耕地
下载PDF
连年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土壤改良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魏永霞 朱畑豫 刘慧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1-301,共11页
为研究连年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的土壤结构、持水性能、玉米产量及可持续性的影响,从2015年开始,在黑土区3°坡耕地径流小区内,将玉米作为试验作物连续进行4年生物炭效应试验。共设置C0(0 t/hm^(2))、C25(25 t/hm^(2))、C50(50... 为研究连年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的土壤结构、持水性能、玉米产量及可持续性的影响,从2015年开始,在黑土区3°坡耕地径流小区内,将玉米作为试验作物连续进行4年生物炭效应试验。共设置C0(0 t/hm^(2))、C25(25 t/hm^(2))、C50(50 t/hm^(2))、C75(75 t/hm^(2))和C100(100 t/hm^(2))5种生物炭的施用量处理。结果表明:4年中土壤容重随生物炭的增加有减小的倾向,孔隙度有逐渐增加的倾向;适量生物炭可有效降低土壤固相比例,提高气相和液相比例,除2015年外,连续3年广义土壤结构指数(GSSI)随施炭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土壤三相结构距离指数(STPSD)随施炭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均在第3年C50处理达到最优(99.96、0.63),同时土壤三相比偏离值R最小(1.03),三相比最接近理想状态;连续4年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R_(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随着生物炭的增加有先增加后减小的倾向;连续3年加入50 t/hm^(2)生物炭提高土壤稳定性的效果最好;连续4年饱和含水率与施炭量呈正相关;除2015年外,田间持水率随施炭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分别在C100、C50、C50和C25处达最优,在2018年C25处为峰值37.33%;土壤有效含水率与田间持水率的变化规律相同。玉米各生育期0~6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倾向;6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与施炭量呈负相关;玉米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在C50处达到最大(0.954),变异系数(CV)在C100处理处最低(0.022);逐年施加50 t/hm^(2)生物炭对促进玉米产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黑土区坡耕地 生物炭 土壤结构 土壤持水性能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下载PDF
不同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8
作者 吴昱 王晓艳 《黑龙江水利》 2015年第8期11-14,26,共5页
针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问题,选取了鼠道、垄向区田、“鼠道+暗管”、“鼠道+垄向区田”、“鼠道+暗管+垄向区田”5种水土保持技术模式,以无措施处理为对照(CK),在3。坡耕地径流小区内开展了不同技术模式的效... 针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问题,选取了鼠道、垄向区田、“鼠道+暗管”、“鼠道+垄向区田”、“鼠道+暗管+垄向区田”5种水土保持技术模式,以无措施处理为对照(CK),在3。坡耕地径流小区内开展了不同技术模式的效应研究。本文仅对不同技术模式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O~100cm土壤储水量与降雨量变化过程具有明显的相应性,土壤储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鼠道+暗管+垄向区田”、“鼠道+垄向区田”、垄向区田、“鼠道+暗管”、鼠道和对照处理;不同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明显,并且垄向区田筑挡前后的影响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坡耕地 水土保持措施 土壤水分 影响
下载PDF
Soil Nutrient Variance by Slope Position in a Mollisol Farmlan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6
9
作者 ZHANG Shaoliang JIANG Lili +3 位作者 LIU Xiaobing ZHANG Xingyi FU Shicong DAI L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508-517,共10页
In order to generate scientifically-based comparative information to improve fer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e nutrient loss, 610 samples of 122 soil profiles were collected at the 0–60 cm depth to compare soil nut... In order to generate scientifically-based comparative information to improve fer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e nutrient loss, 610 samples of 122 soil profiles were collected at the 0–60 cm depth to compare soil nutrient contents including soil organic matter(SOM), total nitrogen(TN), total phosphorus(TP), available phosphorus(AP), and available potassium(AK) among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in a Mollisol farmlan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The contents of SOM and TN typical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ed soil depth at back and bottom slope. Soil loss and deposition tended to decrease SOM and TN at the 0–20 cm soil depth on both the back slope and the slope bottom. The TP firstly decreased from 0–20 cm to 30–40 cm, and then not constantly increased at the back slope and the bottom slope.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nutrients and crop absorption, the contents of both AP and AK were typically the highest at the summit, followed by the slope bottom and the back slope in the 0–20 cm layer. Generally, in order to sustain the high soil productivity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oil conservation on back slope; in addition, additional N and P fertilizer is necessary on the back sl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nitrogen soil phosphorus soil potassium slope position MOLLISOLS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