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7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昌前湖区域黑碳的分布特征与光学特性
1
作者 高燕 黄虹 +2 位作者 杨心怡 王嘉怡 邹长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9-1009,共11页
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对南昌市前湖区域大气中黑碳(BC)进行连续观测,研究BC的分布特征与光学特性.结果显示,南昌前湖区域eBC浓度2021年均值为(1.93±1.13)μg·m^(-3),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高(2.10±1.28)μg·m... 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对南昌市前湖区域大气中黑碳(BC)进行连续观测,研究BC的分布特征与光学特性.结果显示,南昌前湖区域eBC浓度2021年均值为(1.93±1.13)μg·m^(-3),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高(2.10±1.28)μg·m-3,春季最低(1.69±1.14)μg·m^(-3);eBC浓度日分布表现为明显的双峰特征,峰值出现在07:00—09:00和22:00—23:00.BC吸收系数、大气消光系数年均值为18.42、137.67 Mm^(-1).eBC与NO_(2)的相关性强于eBC与SO_(2)、CO、O_(3)的相关性,反映区域内BC受机动车尾气影响显著.eBC与风速呈负显著性相关(*P<0.05),eBC与气象因子相关性按从大到小顺序为风速>温度>相对湿度,较大的风速更利于BC的扩散稀释.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碳气溶胶的污染防控及其辐射强迫的科学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光学性质 时空分布特征 气象因子
原文传递
鄂东南湖泊水体中颗粒态黑碳分布特征与来源分析——以磁湖为例
2
作者 陈颖颖 贺梦晴 +5 位作者 周倩 周玲 占长林 韩永明 柳山 方立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1-570,共10页
在地球水生态系统中,颗粒态黑碳(particulate black carbon,PBC)是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热光反射法对黄石磁湖POC、PBC及其组分(焦炭和烟炱)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能来源进行了研究.... 在地球水生态系统中,颗粒态黑碳(particulate black carbon,PBC)是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热光反射法对黄石磁湖POC、PBC及其组分(焦炭和烟炱)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能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湖水体中POC、PBC、焦炭(char)和烟炱(soot)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899.38—5622.80、 235.01—800.08、 24.41—310.23、 130.09—544.72μg·L^(-1),平均含量分别为3903.84、377.25、155.52、272.65μg·L^(-1),呈现较大的空间分布差异.PBC/POC的变化范围在6.89%—18.32%之间,平均值为10.92%,说明城市湖泊水体中PBC对POC含量积累的贡献较大. soot/PBC的变化范围为45.92%—89.61%,平均值为63.95%. PBC、char与soot含量和PBC/POC比值的空间变异性与环湖周边区域的道路交通和工业布局有关,且南半湖受交通污染和工业排放的影响更大. PBC与POC、char和soot含量均呈正相关,且PBC与soot的相关系数(r=0.81,P<0.01)高于char(r=0.72,P<0.01),说明磁湖水体中soot对PBC的贡献更大. char/soot比值分析结果表明,磁湖水体中PBC主要受到交通污染源和燃煤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颗粒有机 颗粒态黑碳 分布 来源
原文传递
内蒙古典型草原2010~2021年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王慧清 裴浩 孙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2,共10页
分析了2010~2021年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大气成分观测站黑碳气溶胶浓度观测数据,阐明了黑碳气溶胶浓度时间变化规律,并初步讨论了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以期为大气黑碳气溶胶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风... 分析了2010~2021年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大气成分观测站黑碳气溶胶浓度观测数据,阐明了黑碳气溶胶浓度时间变化规律,并初步讨论了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以期为大气黑碳气溶胶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风速下,几乎均在南偏西风向时黑碳气溶胶浓度增大且最高,而在东北风向时其浓度几乎不变甚至略减少且最低;黑碳气溶胶浓度日变化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四季均为“单峰型”变化特征,冬季峰值出现时间较其他三个季节晚,四季谷值出现时间一致;季节变化总体上呈现出浓度及其标准差均为秋冬季高于春夏季的特征,说明观测点黑碳气溶胶浓度在高值期间的秋冬季,其变化幅度也较大;由于能源结构的改变及节能减排措施的成效,近10年观测点黑碳气溶胶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其变化与气温、降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半干旱区 典型草原 时间动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海洋黑碳的源汇过程及其意义
4
作者 夏翠梅 王楠 +3 位作者 刘景昱 王益鹏 郑广金 包锐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8-329,共12页
黑碳是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碳质混合物。由于黑碳含碳量高,具有芳构化的分子结构,可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在,因此黑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分。虽然近年来有关黑碳的性质以及黑碳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通量及储量的研究取... 黑碳是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碳质混合物。由于黑碳含碳量高,具有芳构化的分子结构,可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在,因此黑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分。虽然近年来有关黑碳的性质以及黑碳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通量及储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厘清其源汇过程,探讨黑碳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初步梳理了全球黑碳循环的路径、通量、时间尺度的相关数据,分析总结了海洋黑碳源汇过程中的迁移机制及相关制约因素。分析认为:海洋沉积物是黑碳的巨大储库,储量达569~1380 Pg,黑碳可在海洋沉积物中持续存在数千年,符合当前“碳中和”背景下“有效碳汇”长周转时间这一重要条件;同时,黑碳在环境中的周转循环时间一般长于生物质碳,对全球变暖具有负反馈效应。因此,黑碳入海沉积是一种有效的海洋碳增汇和碳封存手段,可能是实施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战略的有效途径。通过总结与评估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在“碳中和”领域的战略价值和气候意义,认为在生态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应积极调控生物质燃烧成因的黑碳的生产源头,优化黑碳入海沉积路径和埋藏海域,充分发挥黑碳在海洋负排放中的积极作用,为我国海洋“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黑碳 源汇过程 地质 海洋
下载PDF
典型室内吸烟环境细颗粒物与黑碳动态变化及人群暴露特征
5
作者 杜伟 崔占朋 +4 位作者 王金泽 姜肃 李珂欣 朱子阳 林楠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332,共9页
中国大多数城市尚未出台室内控烟法令,导致公共环境室内吸烟行为较为普遍,对室内空气质量和相关风险人群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仍缺乏研究表征吸烟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动态变化特征,阻碍了控烟政策的制定。本研究基于高时间分... 中国大多数城市尚未出台室内控烟法令,导致公共环境室内吸烟行为较为普遍,对室内空气质量和相关风险人群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仍缺乏研究表征吸烟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动态变化特征,阻碍了控烟政策的制定。本研究基于高时间分辨率在线细颗粒物(PM_(2.5))和黑碳(BC)监测仪,结合相关风险人群暴露特征调研数据,探究了典型吸烟环境(棋牌室)的室内污染水平、动态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和吸烟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及风险人群的额外暴露。结果表明棋牌室日均PM_(2.5)和BC浓度分别为(154±68.9)mg·L^(-1)和(3.7±1.4)mg·L^(-1),其中营业期间的浓度为非营业期间浓度的6.5倍和2.6倍。PM_(2.5)和BC浓度的室内外比值(I/O)分别为6.3和4.1,表明室内源排放是棋牌室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吸烟可以迅速升高室内PM_(2.5)和BC浓度并产生浓度峰,峰值可达(502±111)mg·L^(-1)和(8.5±2.9)mg·L^(-1)。吸烟导致棋牌室PM_(2.5)和BC的排放强度分别为(332±218)mg·L^(-1)·min^(-1)和(3.2±1.8)mg·L^(-1)·min^(-1),风险人群因吸烟导致的日均PM_(2.5)和BC的额外暴露分别为74.5 mg·L^(-1)和0.67 mg·L^(-1),年均额外暴露分别为21.3 mg·L^(-1)和0.19 mg·L^(-1),表明室内吸烟引发的额外暴露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风险。本研究为吸烟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提供了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可为控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黑碳 吸烟 室内空气 额外暴露
下载PDF
2021年苏州黑碳气溶胶浓度特征及来源解析
6
作者 曾晨 吴玥 +1 位作者 朱俊 李季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4年第2期14-21,共8页
于2020年12月1日—2021年11月30日利用7波段黑碳仪(AE-31)观测苏州地区黑碳(BC)浓度变化特征,并使用黑碳仪模型和后向轨迹模型分析BC排放来源和潜在源区。结果发现,苏州地区BC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29±0.64)μg/m^(3),冬季BC质量浓... 于2020年12月1日—2021年11月30日利用7波段黑碳仪(AE-31)观测苏州地区黑碳(BC)浓度变化特征,并使用黑碳仪模型和后向轨迹模型分析BC排放来源和潜在源区。结果发现,苏州地区BC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29±0.64)μg/m^(3),冬季BC质量浓度最高,为(1.61±0.89)μg/m^(3),秋季为(1.34±0.61)μg/m^(3),春季为(1.23±0.48)μg/m^(3),夏季最低,为(1.03±0.43)μg/m^(3)。各季节工作日、非工作日BC质量浓度日变化均呈早晚双峰分布规律。BC质量浓度与风速、气温、降水量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相关性并不显著。黑碳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固体燃料(如煤和生物质燃烧),液体燃料(如交通排放)对苏州BC质量浓度的贡献在各季节均占主要地位(74.2%~76.3%),且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同时,后向轨迹模拟和浓度轨迹权重分析的潜在源区结果显示,与本地污染相比,影响苏州地区BC的更多为输送型气团;各季节BC的潜在源区也稍有差异,主要以西南方向的影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浓度特征 源解析 后向轨迹
下载PDF
盐城市黑碳气溶胶分布特征研究
7
作者 吴硕秋 殷婕 +1 位作者 葛侨 刘骏杰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4年第1期113-116,共4页
本文利用MERRA-2再分析资料,统计了2010~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黑碳气溶胶(blackcarbon,BC)地面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盐城地区的BC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呈现秋冬季大、春夏... 本文利用MERRA-2再分析资料,统计了2010~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黑碳气溶胶(blackcarbon,BC)地面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盐城地区的BC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呈现秋冬季大、春夏季小的特征;盐城地区的BC浓度与温度、降水、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气压呈显著正相关;受我国空气污染治理相关措施影响,2010~2020年盐城市BC浓度总体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年际变化 MERRA-2
下载PDF
北京黑碳气溶胶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8
作者 郝睿 夏芸洁 +2 位作者 孟磊 方冬青 王璐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1期45-48,52,共5页
为探究北京黑碳气溶胶的变化规律和污染来源,文章利用北京市观象台黑碳仪2018年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并结合气象资料及环境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黑碳质量浓度呈现春、夏季低,秋、冬季高的变化特点,同时黑碳质量浓度的日变化明显... 为探究北京黑碳气溶胶的变化规律和污染来源,文章利用北京市观象台黑碳仪2018年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并结合气象资料及环境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黑碳质量浓度呈现春、夏季低,秋、冬季高的变化特点,同时黑碳质量浓度的日变化明显,呈现夜间高、日间低的变化趋势。黑碳气溶胶来源主要为化石燃料的燃烧,受到的偏南方向污染的影响大于偏北方向,主要的潜在源区包括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及北京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变化特征 污染传输 来源分析
下载PDF
船舶柴油机黑碳排放检测方法
9
作者 杨伟浩 李学辉 于志强 《上海计量测试》 2023年第4期20-22,共3页
针对黑碳的定义和主要测量方法的国内外实船应用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实船测量的结果表明,滤纸烟度法和声光碳烟法测量结果的相关性较好,但滤纸烟度法在低浓度范围内测量不可靠。而环境黑碳测量较多采用的多角度吸收光度法、热光学法和... 针对黑碳的定义和主要测量方法的国内外实船应用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实船测量的结果表明,滤纸烟度法和声光碳烟法测量结果的相关性较好,但滤纸烟度法在低浓度范围内测量不可靠。而环境黑碳测量较多采用的多角度吸收光度法、热光学法和黑碳仪等需要规范排气前处理流程之后,才与其他黑碳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同样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船舶柴油机 检测方法 相关性
下载PDF
近20年中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黑碳干湿沉降及源解析
10
作者 冯辰龙 邢建伟 +3 位作者 袁华茂 宋金明 李学刚 马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85,共15页
作为一种在大气中普遍存在的碳质气溶胶成分,黑碳因可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而备受关注。对海洋大气黑碳沉降的深入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海洋碳循环过程。目前对中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黑碳沉降的研究工作少且零散,相关研究数据不足以探... 作为一种在大气中普遍存在的碳质气溶胶成分,黑碳因可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而备受关注。对海洋大气黑碳沉降的深入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海洋碳循环过程。目前对中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黑碳沉降的研究工作少且零散,相关研究数据不足以探求其规律。对该区域近20年来已报道的大气黑碳数据进行系统梳理和再分析,利用整合的数据集成估算沉降通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评述了目前黑碳的源解析方法并评估了该区域大气黑碳的来源,对未来近海大气黑碳研究作了展望。结果表明:①中国近海和海岸带陆域大气黑碳浓度平均值分别约为1.95±1.28和5.05±2.62μg·m^(-3),具有显著的人为污染特征,由北向南,海岸带陆域黑碳浓度近似呈“V”形分布,最低值位于南黄海沿岸,而近海区则大致呈递减趋势;②中国近海和沿海陆域大气黑碳的总沉降通量分别为413.2±137.1和1422.7±721.1 mg·m^(-2)·a^(-1),以湿沉降为主,南北差异明显,主要受控于降水过程和陆源排放强度;我国近海黑碳大气沉降量可占全球海洋黑碳总沉降量的16%;③化石燃料源贡献了中国海岸带大气黑碳总排放量的62%~84%,因此,应注重从减少化石燃料源使用的角度控制大气黑碳污染。今后,应注重不同源解析方法间的集成和互校,并加强黑碳在地球不同储库间的迁移、转化和埋藏机制研究。近海和海岸带大气环境中的黑碳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其沉降入海并以惰性形式埋藏对增强海洋碳汇有着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黑碳浓度 中国近海和海岸带 空间分布 沉降通量 源解析
下载PDF
溶解性黑碳促进水环境中四环素的光降解
11
作者 张宵 刘一帆 +6 位作者 刘强 楚沉静 石美 马小涵 李霄云 郑浩 李锋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64-2075,共12页
具有固碳功能的生物炭材料在土壤修复和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大规模施用导致了溶解性黑碳的(dissolved black carbon,DBC)的大量释放,其在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于天然溶解有机质,DBC稠环度高、芳香性强、分子量小,... 具有固碳功能的生物炭材料在土壤修复和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大规模施用导致了溶解性黑碳的(dissolved black carbon,DBC)的大量释放,其在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于天然溶解有机质,DBC稠环度高、芳香性强、分子量小,有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更易产生活性中间体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光降解.但不同热解温度(heating temperature,HTT)和生物质类型的DBC对水环境中抗生素(antibiotics,ATs)的光降解影响尚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选取不同HTT(300—600℃)的芦苇和芦竹生物炭制备DBC,表征其基本理化性质及结构特征,研究其对水环境中典型ATs四环素(tetracycline,TC)光降解过程的影响,探究关键水环境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TT升高,两类DBC的有机碳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平均分子量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芳香性官能团含量增加,芳香性增强,腐殖酸和富里酸类物质含量升高.所有DBC均促进了TC的光降解(16.3%—97.0%),促进效果随HTT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HTT相同时,芦竹DBC对TC光降解的促进效果高于芦苇DBC.水环境中常见阴离子(NO_(3)^(-)、HCO_(3)^(-)、SO_(4)^(2-)、Cl^(-))及阳离子(Fe^(3+)、Ca^(2+))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TC的光降解;碱性(pH 7—11)环境中DBC对TC光降解的促进作用强于酸性(pH 3—5)环境.活性中间体猝灭实验表明DBC对TC光降解的促进作用主要由三重激发态DBC(3DBC*)主导.本研究拓展了人们对水环境中DBC环境行为及其对共存ATs归趋的理解,为水环境中ATs环境过程和生态风险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溶解性黑碳 热解温度 抗生素 光降解 活性中间体
原文传递
环境及生物样品中黑碳的质谱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2
作者 林悦 闵可 +4 位作者 舒钊 刘琳 傅建捷 刘倩 江桂斌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94-1203,共10页
黑碳是由生物质及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含碳颗粒,是除CO_(2)外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辐射强迫因子。因此,黑碳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系统具有重大影响。其次,黑碳超小(<100 nm)的粒径使其能够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到人体内,其本身以及表面负... 黑碳是由生物质及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含碳颗粒,是除CO_(2)外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辐射强迫因子。因此,黑碳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系统具有重大影响。其次,黑碳超小(<100 nm)的粒径使其能够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到人体内,其本身以及表面负载的有毒物质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为了厘清黑碳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人员已发展了多种针对黑碳颗粒的分析技术,其中质谱技术凭借出色的抗干扰能力和强大的定性定量分析性能成为研究黑碳环境效应和健康风险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该文综述了复杂介质中黑碳颗粒质谱分析技术的原理、技术特征和应用实例,并对未来黑碳的分析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质谱技术 环境样品 生物样品 成像
下载PDF
中国内地和印度黑碳气溶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蔺惠娟 李沐阳 +6 位作者 庄炳亮 陈慧敏 魏雯 高伊曼 王体健 李树 陈璞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3-1130,共18页
黑碳(BC)气溶胶(简称黑碳)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认识亚洲地区黑碳的区域气候效应,本文使用新一代的区域气候—化学模式RegCM4,研究了来自印度和中国内地的黑碳排放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中国内... 黑碳(BC)气溶胶(简称黑碳)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认识亚洲地区黑碳的区域气候效应,本文使用新一代的区域气候—化学模式RegCM4,研究了来自印度和中国内地的黑碳排放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中国内地和印度的黑碳排放可导致东亚地区黑碳的区域平均柱含量、大气顶和地表有效辐射强迫分别变化了+1.78 mg m^(−2)、+1.98 W m^(−2)和−2.17 W m^(−2)。中国内地和印度黑碳对东亚气候的影响机制相同。印度黑碳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大气动力过程的调整来实现,由此造成的散射气溶胶浓度增加可导致该区域850 hPa附近和地表气温降低,而中国内地的黑碳还可直接影响东亚气候,其加热效应可导致该区域大部分地区850 hPa附近的气层变暖。由于中国内地黑碳在东亚地区占主导,其在影响东亚区域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总体而言,两地总的黑碳会造成850 hPa高度附近云量减少和气温升高;地表日照时数减少,气温、感热通量和地表蒸发量下降;边界层高度降低和散射气溶胶的柱含量上升。研究结果还进一步反映了东亚冬季气候对不同排放黑碳的响应表现出了一定的非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中国内地 印度 RegCM4模式 气候效应
下载PDF
华南地区大气传输过程中黑碳的湿清除比例及其来源的影响
14
作者 彭宵璁 郭子雍 +6 位作者 阳宇翔 傅玉珍 孙伟 胡晓东 张国华 毕新慧 王新明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207-215,共9页
黑碳(black carbon,BC)的湿清除对其大气寿命和环境气候效应的评估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黑碳仪(Aethalometer,AE-33)在南岭地区对BC开展了三次观测,结合指数衰减方程评估了传输过程中累计降雨量(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along the tr... 黑碳(black carbon,BC)的湿清除对其大气寿命和环境气候效应的评估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黑碳仪(Aethalometer,AE-33)在南岭地区对BC开展了三次观测,结合指数衰减方程评估了传输过程中累计降雨量(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along the trajectory,A_(PT))对华南地区BC传输效率的影响。此外,将BC来源区分为生物质燃烧源(biomass burning,BB)和化石燃料燃烧源(fossil fuel burning,FF),探讨了不同排放源BC湿清除比例(wet scavenging ratio,W_(SR))的差异。结果表明:基于指数衰减方程结果和W_(SR)的结果指出华南地区的BC受到湿清除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日韩等偏远地区,可能反映了更高拟合的BC老化程度。A_(PT)在5—30 mm范围内的增加对BC的湿清除有显著的影响。不同来源BC的W_(SR)存在显著差异:BC_(BB)的W_(SR)(44%—62%)高于BC_(FF)(35%—54%),可能反映生物质燃烧排放的BC老化后具有更高的吸湿性。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对实际大气中BC的湿清除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并为模型模拟提供实测数据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华南地区 湿清除 来源解析
下载PDF
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数值模拟研究
15
作者 吴昊宸 朱彬 +4 位作者 房宸蔚 周顺武 曾刚 章炎麟 廖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55-1966,共12页
硫酸盐气溶胶(SO_4^(2-))和黑碳气溶胶(BC)可以通过散射或吸收太阳辐射改变地气系统能量收支,进而引起局地热力和云过程变化乃至大气环流的调整而影响气候系统。南海夏季风(SCSSM)作为东亚夏季风的子系统之一,与东亚大气环流和降水有着... 硫酸盐气溶胶(SO_4^(2-))和黑碳气溶胶(BC)可以通过散射或吸收太阳辐射改变地气系统能量收支,进而引起局地热力和云过程变化乃至大气环流的调整而影响气候系统。南海夏季风(SCSSM)作为东亚夏季风的子系统之一,与东亚大气环流和降水有着重要的相互影响。前人对SO_4^(2-)和BC对东亚副热带季风已有详细研究,但对SO_4^(2-)和BC影响南海夏季风的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CESM(The 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模式CAM5.1模块模拟研究了SO_4^(2-)和BC对南海—华南经向海陆热力差异、中南半岛对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断裂以及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气溶胶影响SCSSM爆发的动力和热力机制。模拟试验结果表明,SO_4^(2-)和BC均有利于中南半岛对流层整层大气稳定性增强,引发了中南半岛上空的下沉气流异常,动力上抑制了中南半岛对流,分别使得春末夏初时副高带断裂时间推迟了2候和1候。同时,热力上SO_4^(2-)(BC)又推迟(提前)了春季经向海陆温差逆转时间。综合而言,SO_4^(2-)一致的动力和热力效应使得SCSSM爆发推迟了1候。而BC对SCSSM爆发基本无影响,可能是由于BC相反的动力和热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气溶胶 黑碳气溶胶 南海夏季风 中南半岛对流 季风爆发
下载PDF
基于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方法的青藏高原冰芯黑碳记录研究
16
作者 王理 高少鹏 +2 位作者 徐柏青 王茉 何松林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青藏高原冰川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环境变化信息。通过青藏高原冰芯钻取及环境指标分析,可在季节至万年时间尺度上重建高分辨率环境变化历史。黑碳气溶胶来源于生物和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对光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是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之... 青藏高原冰川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环境变化信息。通过青藏高原冰芯钻取及环境指标分析,可在季节至万年时间尺度上重建高分辨率环境变化历史。黑碳气溶胶来源于生物和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对光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是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之一。准确测量冰芯中的黑碳粒子浓度,是恢复其排放历史、评估其气候环境效应的必要手段。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ingle Particle Soot Photometer,SP2)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用于雪冰样品中黑碳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能够获得准确的黑碳浓度信息。近10年来,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的冰芯黑碳样品测量,从野外冰芯钻取、样品前处理、仪器原理及测试、黑碳数据处理等全过程对SP2在青藏高原冰芯黑碳研究中的应用与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同时,将SP2与热光学(Thermal-optical method)等测试方法进行对比,强调了SP2对冰芯黑碳样品研究的可靠性,并对未来黑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芯 黑碳 SP2
下载PDF
沉积物中黑碳在古环境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17
作者 姜寿恕 赵德博 +2 位作者 唐艺 李梦君 万世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9-135,共17页
黑碳是指生物质或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以及岩石风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含碳物质连续体的统称。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可对全球气候环境造成显著影响,如加剧温室效应、影响水文循环和碳封存;由于其具有较为稳定的化学性质以及燃烧前后碳同位素... 黑碳是指生物质或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以及岩石风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含碳物质连续体的统称。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可对全球气候环境造成显著影响,如加剧温室效应、影响水文循环和碳封存;由于其具有较为稳定的化学性质以及燃烧前后碳同位素分馏小的特征,又使黑碳作为一种载体被应用到地质时间尺度火历史与植被演化重建工作中。通过对黑碳的特征、来源、循环、在沉积物中的提取方法及其在不同时间尺度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进行评述,提出了目前黑碳记录在古环境重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黑碳的降解转化过程对黑碳沉积的影响,以及黑碳年龄具有滞后性,沉积物中黑碳来源及沉积过程的复杂性,地质时间尺度黑碳参与碳循环的角色仍不明确等。另外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相对于陆地土壤、湖泊、河流、冰川等载体,海洋沉积物中黑碳的研究工作还非常缺乏。自1966年以来,深海钻探计划、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发现计划航次及我国自主航次在全球海洋获取了大量高质量沉积岩芯,为未来利用黑碳研究新生代以来构造、气候、植被、火乃至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海洋沉积物 火历史 植被演化 古环境与古气候
下载PDF
溶解态黑碳的来源、理化性质及环境效应
18
作者 李亚玲 罗天烈 +4 位作者 陈贤 王柳瑾 杨敏慧 周成智 刘国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8-161,共14页
黑碳是生物质与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在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因其具有吸附、固碳、氧化还原等物理化学作用而备受关注。溶解态黑碳平均分子量约为1~10 kDa,O/C值约为0.5~0.8,含有丰富的芳香微域结构和极性基团。溶解态黑碳可作为环... 黑碳是生物质与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在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因其具有吸附、固碳、氧化还原等物理化学作用而备受关注。溶解态黑碳平均分子量约为1~10 kDa,O/C值约为0.5~0.8,含有丰富的芳香微域结构和极性基团。溶解态黑碳可作为环境污染物的重要吸附载体,影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配传输和生物利用度。因其结构中含有大量酚类、醌类等基团,溶解态黑碳可作为电子传递载体或反应物参与污染物的氧化还原过程。此外,溶解态黑碳具有光化学活性,其产生·OH、^(1)O_(2)和3 DBC*的表观量子产率分别约为(6~14)×10^(-5),(3.4~5.5)×10^(-2)和(4~7.5)×10^(-2),可通过光敏化作用影响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转化。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调研,较系统地回顾梳理了有关溶解态黑碳的来源与赋存、理化性质和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做出评论和展望,旨在促进考虑溶解态黑碳影响污染物转化规律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黑碳 光化学活性 吸附 电子转移 光敏化作用
下载PDF
海南东寨港流域土壤-溪流连续体溶解态黑碳分子特征及其界面转化机制
19
作者 王全超 吉恒宽 +5 位作者 李思敏 李财生 侯正伟 邓万刚 吴治澎 王登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溪流连续体溶解态黑碳(DBC)分子特征及其界面转化规律对调控溪流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海南东寨港3个典型热带流域为研究区,对流域内3种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林地、湿地)的土壤、溪流进行监测,...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溪流连续体溶解态黑碳(DBC)分子特征及其界面转化规律对调控溪流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海南东寨港3个典型热带流域为研究区,对流域内3种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林地、湿地)的土壤、溪流进行监测,通过超滤技术、苯多羧酸法与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FT-ICR-MS)对DBC粒径分布、结构组成进行表征,进一步揭示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溪流界面中DBC转化机制。结果表明,从土壤到溪流环境DBC质量浓度逐渐变小;土壤DBC平均质量浓度、DBC/DOC比值大小顺序为湿地>农田>林地,而在溪流中湿地最低,分别为0.14 mg·L^(-1)、6.61%;林地、农田、湿地的土壤DBC分别主要分布在>10 kDa、<10 kDa、<1 kDa的粒径中,质量浓度范围为1.21—4.01 mg·L^(-1),所有溪流DBC在不同粒径中的分布更为均匀;所有土壤与溪流的DBC稠环结构以B4CAs和B5CAs为主,其中农田溪流B4CAs占比超过60%;DBC中CHO化合物的占比最高为73.56%,土壤DBC的CHOS/CHONS化合物在湿地中占比最高为21.84%,但在溪流DBC中湿地占比最低为6.73%;不同地类土壤-溪流界面中DBC含量平均损失率大小顺序为农田>林地>湿地,而林地、农田、湿地水土界面中具有最大损失率的DBC组分分别为>0.2μm、1—10 kDa、<1 kDa,而农田溪流中B3CAs、B4CAs和B5CAs平均损失率显著高于地类溪流。土壤-溪流界面的DBC转化主要受分子特征的影响,其次为界面环境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组成,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通过改变土壤-溪流界面输入性DBC结构组成与界面环境因子共同影响DBC的界面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黑碳 土地利用 土壤-溪流连续体 结构组成 界面转化
下载PDF
中国沿海2018年度船舶黑碳排放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严青 张云嵩 汪璇 《造船技术》 2023年第2期44-48,共5页
对年度船舶黑碳排放进行概述。以2018年度中国沿海为目标区域,对年度船舶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基于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数据,对年度船舶黑碳排放量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年度船舶黑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 对年度船舶黑碳排放进行概述。以2018年度中国沿海为目标区域,对年度船舶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基于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数据,对年度船舶黑碳排放量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年度船舶黑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中国沿海船舶黑碳减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黑碳 减排 中国沿海 A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